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關於文化的作文(15篇)

作文8.24K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文化的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關於文化的作文(15篇)

關於文化的作文1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和進步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在經歷過全盤對傳統文化的否定後,大家應考慮傳統文化對於當今中國社會建設的要緊意義,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增強當代人對民族文化的精神與特徵的認識,提升個人的文化修養和思想品味,構建將來中國的民族文化。

這週週五的晚上,我抱着極不情願的心態觀看了山東少兒頻道的“國學小名士第三屆誦讀大賽”。剛看時,我十分心不在焉,想着快點看完好去睡覺,可日漸地,我便被這個節目深深的吸引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是參賽者中年齡最小的王澈的自我介紹。他雖然年僅十一歲,但卻常識淵博。面對他,我自愧不如。當十二道題目全部結束的時候,我才發現自身竟然只對了3道題目。看完這期節目,我的感受頗深,我深刻的領悟到了中華民族的古文化的博大精深。

平常大家學習古詩,僅僅只是根據老師的需要把古詩原文及註釋背過,卻從來沒有認真的領會過古詩之美。大家讀一首古詩,不僅是把它記住,而是要領會它的韻味,理解它的含義,做到身臨其境。當我第三翻開課本上的那一首首古詩,看到的並不是乏味的方塊字,而是詩人作詩的情感和所描述的畫面。從詩中,我領會到了屈原的愛國精神、曹操的宏大抱負、毛澤東的革命情感;感受到了李白的浪漫氣息與岑參的英雄氣概。在那字裏行間,無不透露着古詩的獨特魅力。

誦讀古詩可以豐富自己的常識,陶冶自己的性情,可以使大家愈加富有內涵。從目前開始,大家每一個人都要把古詩當作是我們的一部分,每天堅持讀一首古詩,一年下來就會學會365首古詩。倘若我是風箏,那樣古詩就是風,帶着我在藍天下飛行;倘若我是一個在夜晚迷路的人,那樣古詩就是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

當自己的國家失去了靈魂,會是如何?不言而喻,就是一具空殼,沒有靈魂的行屍走肉。而大家作為一名國中生,就要肩負起為國家注入靈魂的責任。我期望會有愈來愈多的人看到古詩之美,領會到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讓國學經典繼續在更大、更閃耀的舞台上放射光彩!

通過這次的觀看,我領悟到了大量。作為祖國將來的花朵,大家應該學習國學常識,讓祖國的國學常識長流不息,永不磨滅!

關於文化的作文2

當七夕被遺忘,當文昌孔廟被毀,當聖鬥士取代了孫悟空,當星巴克開進了故宮我們本土文化的天空中,早已不再晴空萬里。快餐文化入侵,韓流來襲,那一方天空中已陰雲密佈,大雨如注。

有人説,在物慾橫流的當下,本土文化的衰敗,是難以挽回的潮流。可是,所有的陰霾都將會被驅逐,馬克吐温説:所有的雨都會停的。我們堅信雨過天會晴,在本土文化的土地上,終有一日會陽光普照。

雨過天會晴,不僅僅是因為中國文化的強大生命力,還因為它的同化力。

無論是春秋以前的南蠻與北夷交侵;,還是十六國時;五胡亂華,都沒有撼動華夏文化分毫,反而使之日漸漢化。自夏朝滅亡,夏桀之子帶着本族成員遷徙到漠北草原,並且自立為王,卻仍舊逃脱不了中原本土文化的影響,只創立了龍圖騰崇拜的習俗。而後,匈奴族、鮮卑族、契丹、女真無一不在歷史潮流中被漢化。

兼、收、並、容、生,正是這五點,使得四大文明古國中,只有華夏文明未被中斷。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羅馬文化因日耳曼入侵而沉睡千年;埃及文化因愷撒的佔領而伊斯蘭化。而中國,也只有中國,在經歷八年抗戰後,五千年文化依舊熠熠閃光。魏晉及隋唐間,佛教文化的入侵卻成就了中國式佛學禪宗,融入了宋明理學之中。

這樣的文化生命力,更讓我們堅信:雨過天會晴!

然而,面對現今本土文化的衰敗,只要堅信就能挽回嗎?不!海南民謠的流失,黎族織錦的失傳,瓊劇、京劇的式微,已經是雷聲轟鳴。難道要等這些瑰寶像宋的鈞窯、元的青花那樣,快成為美麗的傳説時,才能喚回我們的重視嗎?

不錯,我們有《詩經》,有《茶經》,有《史記》但我們僅抱着這些便能抵抗瓢潑大雨了嗎?首先,我們要繼承和發展我們的傳統文化,因為傳統文化就像我們的母親河長江

與黃河,我們離不開她們的滋養,我們的血管裏流淌着她們的血液。其次,我們要用包容的心態去看待這一場梅子雨。孔子説: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秦始皇焚書坑儒,蒙古帝國屠殺花剌子模,古羅馬滅掉拜占庭,最終是走向滅亡。因此,我們要兼容幷包,要拿來。再次,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最後,我們還要融合、化用,使其成為自身的營養,成就自己強健的體魄。

羅曼;羅蘭説:真正的光明絕不是沒有黑暗的時間,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沒罷了。我們堅信:有一天大雨滂沱,忽而云開,太陽轟轟烈烈,滿天滿地都是它的威光!

關於文化的作文3

廈門是一個四面環海的小島,面積不大,再加上地勢高低不平,古代的廈門只有以提督府為中心,縱橫三十里許的範圍。這麼小的範圍,自然用不着什麼寬敞的“官道",於是在一座座平房的夾縫中,專為廈門這種小城市設計的羊腸石板小道一巷子應運而生。

廈門的小巷子和那些平原城市中的衚衕不同,它迂迴輾,九曲十八彎,用“羊腸”二字形容再恰當不過了。巷子是迂迴各異的,巷名自然也千奇百怪:打鐵街、擔水巷、局口街、新街仔、應菜河,竟還有叫“殺狗墓”的巷子。不過雖説巷子的名稱千奇百怪,但其中透出一種與世無爭的普通人家的生活氣息——鐵匠叮叮噹噹地打着鐵,幾個人擔着水從巷中走過,準備午飯的婦女在河邊洗着菜……與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有着異曲同工之妙。

有着如此平民化的巷名,小巷子中的文化自然是與世無爭的。若説北京的衚衕文化是端莊的千金小姐,那麼廈門的巷子文化便像是待字家中的小家碧玉。她不食人間煙火,沒有那種精明的官場氣息,漫步在老城區的深巷中,踩在那略有些潮濕的石板路上,其間瀰漫的悠閒恬靜之息,可以讓人忘卻一切的輸贏勝負,一切塵世間的喧囂……

走在小巷裏,常常可以看到一些老人聚在家門口的石桌前,泡上一壺茶,悠然自得地談天。他們談的內容,並不像北方人那樣天文地理、軍事政治無所不含,家中小事、生活趣事、陳年往事,他們聊得不亦樂乎。有的人説廈門人不談政治,誠然,廈門人的確很少談政治,但絕對不是像某些人所想的因為不敢而不談,在深受小巷文化影響的廈門人眼裏,政治那東西太遙遠了,在深巷之中,不需要也沒有人想去談那些離自己那麼遠的事,反正,茶還是那壺茶……

改革開放之後,住在巷子裏的人陸陸續續搬進了公寓樓,但是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的巷子文化並沒有消失。在廈門人的家裏,客人一到必定奉上清茶一杯,碰上熟人來訪,還會一邊泡茶一邊閒話家常,情景便與巷中茶聚十分相似,一樣的悠然自得。

客人來了要泡茶,即使沒有客人,很多老廈門在早晨起牀後仍然有一個“必修課”——泡上一壺“鐵觀音”,邊喝茶邊欣賞晨景,工作再忙這杯茶也非喝不可。恐怕,這也是小巷文化的一大表現。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巷子中的城市中成長的廈門人,無論過去、現在或是將來,都必將保留着這與世無爭的巷子文化。

關於文化的作文4

作為華夏子民,我們的經濟發展受到眾人矚目的同時,而中華優秀的文化卻在悄然流逝,我們該喜還是該憂?

毋庸置疑,改革開放後中國各個領域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國門的打開確實帶來了各路的先進思想,活躍和激盪了國人的觀念。也正是這樣的文化環境中,新舊文化的矛盾、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比較,這些問題與變化都不可避免的湧來。許多人不會握毛筆,不懂茶文化,沒見過八仙桌,這些傳統文化正離中國人越來越遠,它已經成為了沉痛的事實。

雖然傳統文化不盡是好的,難免有一些糟粕,但其精華是遠遠超過流毒的,不然中國文明怎麼會在古老的歷史長河中熠熠閃光?然而,在這個急功近利的社會,藴涵着中國文化的悠久傳統卻是被當做了工具,對其只是唯物求功而忽視了其本身的價值。功利的衡量標準必將帶來精神生活的貧瘠。

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給人們生活領域帶來了一系列變革。單單拿電視來説,它給我們帶來了許多便利,而這種便利在總體上是推進了文化,還是損害了文化呢?在書籍閲讀的時代中,文字只是我們進入優秀文化的媒介,我們在文字中徜徉與思考。而在電子設備日普遍的今天,文化與知識以更加直觀的方式表現出來,人們不再需要進行思考與理解,電視上的一類節目甚至忌諱思考,因為這會影響觀看。在電視上的一切內容都以娛樂的方式表現出來,文化不同程度的轉變成娛樂,而這樣,原本意義上的文化卻也蕩然無存了。

不可否認,在娛樂至上的環境中,各種嚴肅的文化精神都不被嚴肅地看待,這無可聲辯地表明,文化在漸漸衰退。不僅如此,中國優秀的文化傳統也岌岌可危。面對外來的文化,中國文化似乎也被人們丟棄在遺忘的角落,外國文化有其特色與優點無可厚非,但可怕的是國人的崇洋媚外心理。大學語文不及格無所謂,但英語過不了四級卻拿不到畢業證書,制度的畸形也反映出流傳千古的文化越來越不被重視。

面對傳統文化,我們應該保持其豐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在原來的基礎上使其更多樣化,是多種文化交相融合,而不僅追求功用。

關於文化的作文5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這句話有力地詮釋了我國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讓我就此暢談我國偉大勞動人民的結晶——服飾文化吧!

暢談中國文化,古代服飾必不可少。

古代髮飾繁多多樣,種類不一。有步搖,華勝,簪、釵、鳳冠,笄、梳篦、扁方之分。看起來複雜多樣,實際上卻是一個人是否有顯赫家世的象徵。一個女子所戴的髮飾,不但表現了她的身份地位,也表現了她莊重,優雅之程度。《紅樓夢》裏的王熙鳳,“頭上戴着金絲八寶攢珠鬢,綰着朝陽玉鳳掛珠釵。”髮飾的繁盛,把她的人物形象誇張化了,也由此顯示了她萬貫的家財和潑辣的性格,也足以體現出她管理賈府上下的身份地位。髮飾,是尊貴的象徵。而林黛玉卻是一身素雅的打扮,沒有過多的髮飾,卻由此散發出“舉止言談不俗,身體面龐雖怯弱不勝”之優雅。髮飾是優雅的體現。王熙鳳與林黛玉兩人鮮明的對比,讓我對中國文化多了一份認識。

暢談中國文化,古代服裝必不可少。

唐代女裝是中國古代女裝最大膽的一種,足以體現當時思想開放的程度。唐代襦裙服系,指女子上穿短襦或衫,下着長裙,配披帛的傳統裝飾。這種穿法在唐代非常普遍,就有了“燕瘦環肥”之美。飄飄然的裙尾,長長的披帛,無一不體現我國古代人民的工藝高超。襦衫領型有圓領、方領、直領和雞心領,盛唐時更有袒領。袒領的出現,把古代女性美給形象化了。由此表現大唐的思想開放和繁盛程度,為我國古代文化添上輝煌的一筆。

暢談中國文化,官服有顏色之分。

一個個朝代沿襲而來,就有了品色制度。品色制度是限制每一品官員該穿什麼顏色的制服。官員品級越高,穿的顏色就越顯尊貴,三品以上的可佩戴玉。品級不同,官服所配的顏色、質料、紋樣是有等級之分的。顏色由淺到深,品級就由高到低,每一個朝代亦是這樣沿襲這種制度,以致表現天子的尊貴,和官員所掌握的權力大小之分,可談之處,我國古代品色制度對中國文化有很大影響。

行文到此,一個服飾文化對我國文化已經有了很大的詮釋,更何況我國還有其他地方所體現的中國文化。我所暢談的中國文化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因為它確實是博大精深。

關於文化的作文6

餘先中曾説:“將我與大陸隔離,我的漢魂唐魄也會永遠縈繞着那一片后土。”的確,當人們在全球化浪潮襲來時紛紛去往異國落腳,永駐於故鄉。“生於斯,死於斯,歌哭於斯”的似乎已是遙不可及的夢。但只要刻入我們血脈的文化基因傳承不絕,故鄉便仍是心靈安放的家園。

故鄉是什麼? 也許是誘人的蓴羹鱸膾,叫人為之而棄官回鄉; 也許是存於心中永不褪色的畫卷,令人登樓極目時不禁發出‘雖信美而非吾土’的喟歎。”而在這個遷徒奔波已成常態的時代,故鄉更是一種心靈的依託、文化的原鄉。當你在異鄉吃到頗具家鄉風味的美食,望見回憶中一處山水,聽見久違的鄉音時,油然而生的感動與熟稔充斥心靈,便好似回到了故鄉。史鐵生在異國時,驀然聽見了迴盪在童年時光中的鐘聲,心靈便已回到了故鄉,不啻

內對現代版鄉愁的最好詮釋。

隨着城市化進程加快,大城市中漂泊的異鄉人,掙扎着向上的蟻族們隨處可見;遠渡重洋,去往陌生的國度求學的人數不勝數。鄉愁彷彿在這高速運轉的社會中被稀釋了。可誰説一定要留在故鄉,才能留得住鄉愁呢? 浸入骨血的鄉土文化,是鄉愁根系的所在。唯有失卻本該傳承的文化,才是靈魂流浪的開始。

當你翻開一部部文學著作,你會感受到作家們無論在哪都割不斷的鄉土文化情思。馬爾克斯用冷靜的筆觸挖掘故土上生活過的祖輩們的故事,再現了拉美大地的滄桑與榮光。莫言脱胎於故鄉的幻想,訴説了一片土地的掙扎與逃離。而赫爾曼·黑塞《故鄉》中的主人公佩特,則將故鄉稱為“疲憊靈魂重新展翅的地方”,歷盡艱難困頓,唯有故鄉明鏡似的湖水才能安撫他躁動的心。作家們各以自己的方式,將心靈的根深扎於故鄉的土地,汲取着那永不枯竭的養料。不同的筆觸,相同的牽掛故土的心卻同樣地跳動,於是,這樣的鄉愁不僅成為了文學情思的源泉,也成為了身在各地的同鄉們的慰藉。

心懷鄉愁,到何處都是故鄉! 不必為遠離故鄉而失意, 亦無須強迫自己忘卻故鄉。魯迅在日學醫時,不忘牽掛遠方無窮的國人;楊振寧在美數十年的研究生涯,未曾割斷他的中國根,最終送擇回國,為故鄉貢獻餘熱。你看,他們與故鄉迢遞相隔,卻又從未遠離。

海德格爾曾發問:在技術化的千篇一律的世界裏,何處才是家園?

其實,故鄉的文化,那綿長的鄉愁,便是心靈永恆不變的家園。

關於文化的作文7

當時間的沙漏漏下最後一粒沙粒,金子的本色才會如此燦爛;當貝殼的淚痕劃過最後一瞬,珍珠的色彩也會如此耀眼。當六年的養分在體內積累,毛竹的生機也會如此蓬勃。

正是由於歷史的洗禮,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最終誕生了華夏女兒的獨一無二的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每個人的使命。材料中所説的那個歌星的經歷,正是由於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觀念的更新形成的。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正確對待外來文化。現如今,知道重陽節的人越來越少了,知道感恩節的人越來越多了;知道情人節的人越來越多,可知道七夕節的人越來越少了。對於我們先輩留下來的許多傳統節日,我們中的許多人都幾乎全都置於腦後了,這難道不是一種崇洋媚外嗎?這難道是我們口口聲聲説到的責任感嗎?然而,我們身邊其實有許多人在為我們做榜樣,他們能堅守自己的信念,鼓勵人們學習繼承優秀傳統文化,著名學者馬寅初不就是嗎?他積極提倡我們青少年應當多多學習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雖然世界正在多元化,但是,我們傳統的中化文化不能丟!因此,我們是否想過,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否會被他國文化所取代?這個答案須靠我們用行動來回答。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繼續發展的基石,是我們共同保護,共同繼承的使命。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讓我們堅定信念,共創美好未來!憶往昔,若不是司馬遷的瀝盡心血,怎會有《史記》的鴻篇警後人,若不是李時珍的跋山涉水,怎會有《本草綱目》的福祉遺萬年代;若不是曹雪芹的五次易稿,怎會有《石頭記》的哀婉催人淚?看今昔,是誰苦心鑽研十餘載,終使兩星成?是誰奮鬥十八年,終抱金牌歸?是錢學森!是申雪與趙宏博。他們是繼承了中華傳統文化經典中的堅定,他們是傳承了中華傳統文化典籍中的不懈。正是由於繼承和傳揚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精神,才使得他們能夠這般堅定,這般執着。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我們雖如一根小小的火柴,但仍能點亮一片星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我們雖如一片綠葉,但能點綴整個春天;傳統優秀傳統文化,我們雖若駕一葉扁舟,但仍能驚動一片大海。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生命的支撐,成功的基石。

關於文化的作文8

在元朝,中國曾經是世界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而在唐宋,她又曾是世界上國力最強盛的國家。這樣的大國有着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然而,隨着世界的進步,社會的發展,外國文化和其他先進的文化的泛濫,中華傳統文化開始受到冷漠,甚至將被國人遺忘。

在物慾橫流的今天,人們追求的是潮流的生活,享受的是“娛樂的文化”,傳統文化已經逐漸被人們跑到腦後。許多人已經將自己祖先的歷史忘得一乾二淨,他們不知道中國經歷了多少朝代,有過哪些輝煌;他們甚至不知道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經歷的那些苦難,所受的屈辱。有人説:“當一個民族忘記了它的歷史,忘記了它的傳統文化後,那麼它離毀滅也不遠了。”的確如此,一個民族連自己的歷史、自己的傳統文化都可以放棄,還剩下什麼呢?

毛筆書法,可謂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代表。沒有毛筆書法,也就沒有“書聖”王羲之,也自然沒有著名的《蘭亭序》。然而現在中國還有多少人寫毛筆書法呢?與我們相望的日本卻規定每所學校都要開設毛筆書法課,每個人都要懂得寫毛筆字。日本的毛筆書法是從中國傳過去的,人家都如此重視,我們呢?從這一方面就可以看出我們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

京劇、皮影戲、變臉…這些都逐漸淡去。現在的人們忙於追逐潮流,我相信沒有多少人願意天天對着這些中國文化的瑰寶過活,傳統文化成了遠去的記憶。

現在的人已經很難靜下心品讀中國的四大名著。面對滕王閣也很難再想起王勃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面對困難也很難再吟出李白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中國五千年的文化,那唐詩,那宋詞,那元曲,還有多少人記得?現在的我們沉醉於青春小説,科幻小説,沉迷於網絡。可是,這是我們應該做的嗎?

中國的傳統文化已經被我們漸漸遺忘。現在許多西方的學者到中國尋找中華文化的根源,來學習中華文化,作為國人的我們,卻把這些遺忘,這應該是件很可笑的事情吧!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希望有一天人們能夠重視即將被遺忘中華文化,將中華傳統文化發揚光大,為中華文化續寫燦爛美好的未來。

關於文化的作文9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經過漫長的磨練,第五屆家校牽技術術節——首屆規範漢字書寫活動,終於在陽光明媚的星期四隆重開幕了。

操場上,彩旗招展、人頭攢動。所有些家長個個面帶微笑,探尋着我們的小孩,期待着他們最出色的表現。同學們精神飽滿,身着整齊的白襯衫,胸前飄着鮮豔奪目的紅領巾,整整齊齊的站在主席台前,靜靜地等待着藝術節的開始,他們一個個躍躍欲試,都要拿源於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給我們的父母。

這次藝術節還來了很多上級領導,他們不但給大家帶來了大家最喜歡的圖書,而且還給大家帶來了美好的祝福。贈書完畢後,藝術節開始了。

第一,一曲氣勢磅礴,優美動聽的大合唱——《旭輝飛揚》拉開了藝術節的序幕,它唱出了大家東城學生的陽光、自信!接着是“經典誦讀”,在優美的音樂聲中,那一首首大師的不朽之作從大家的嘴裏溢出,此起彼伏,感人心肺。

“哪個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當那一曲曲悠揚的笛聲從大家的手中飛出,領導們震驚了,家長們沸騰了,熱烈的掌聲此起彼伏,把整個藝術節推向了高潮。

最後,到了檢驗大家真功夫的時刻了。“現場書寫目前開始。”主持人一聲令下,大家調整好姿勢,拿起筆來,開始書寫今天的主題。領導和家長們從我的身邊走來走去,我坐在凳子上,心裏怦怦直跳,手心裏全是汗,我努力的平靜下來,用手哆哆嗦嗦的寫出了今天的第一個字,看着那曲曲折折的筆畫,我心想:如此的狀況不可以,我要立刻調整。我閉上雙眼,深深地吸了一口氣,想着老師平常的教誨,我一個人刻苦的訓練,我開始一筆一畫地寫了起來。終於,在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後,一個個漂亮端正的漢字在紙上展示出來,我抹了抹頭上的汗珠,長吁一口氣,將它交給了老師。

到了發“小書法家”稱號的時候了,我在隊中緊張的不能了,終於到大家國小四年級了,我豎起耳朵,期待聽到我的名字。可是,同學們的名字一個個響亮的讀了出來,而卻沒聽到我的名字,我失望極了,我決心,將來我必須要把字練得蒼勁有力,龍飛鳳舞。

雖然這次活動結束了,但我的心許久沒平靜下來……

關於文化的作文10

在一檔文化傳承類綜藝節目上,一位女歌手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漁鼓道情”傳承人一同演唱經典名段時,用自己寫的法語歌詞來表達自身對非遺的理解,遭到了評委老師的質疑。女歌手在傳統文化中融入了現代化的理解並作做出創新固然吸引了更多觀眾的眼球,是她對正在消逝的非遺做出的挽留。但是失去了語言載體和傳統唱本的非遺是否還是真正意義上的非遺?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生活在不同地區的人們所具有的獨特生活方式和情感經驗的載體。非遺之所以值得保護與傳承,是因為它本身具有着文化的魅力。我們所要做的並不是用現代化視角為其增添魅力與價值,而是為它豐富內涵的展現提供一個恰當的契機。由白先勇主持製作的青春版牡丹亭在世界巡演中獲得非凡的成功,其背後自然有着藝術家們對原始劇本的創新與完善。青年演員的選取,由五十五折到二十二折的精心刪編,以及符合二十一世紀審美觀的劇場佈置都使得藴藏在古老劇本中的美學重新觸動人們的感動與共鳴。那流麗悠遠,清揚婉轉的崑山水磨調無疑能夠喚醒人們心中對於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這是一羣人對於文化深沉的愛與尊重。

如今,我們對一些非遺的逐漸消逝不能釋然,但我們無法憑藉一己之力支撐一種文化,支撐起它背後層層疊疊的歷史所發出迴響。在宋代,蘇軾突破“詞”原本的風格,開創了豪放派。在他之後有許許多多的文人都開始重視到詞的存在,投身於宋詞的創作中,拓寬了它作為一種文學形式的意藴和內涵。這一切才使得宋詞堂皇登台,使得“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幽咽之歎,終於變成了“大江東去”的豪邁之聲。

女歌手用法語演唱“漁鼓道情”為了讓外國的觀眾能夠理解唱詞,卻忽視了本土方言在“漁鼓道情”中的重要地位。當一種文化和生活方式失去附着的載體,其式微就是不可避免的命運。對於傳統藝人來説,他的家鄉,他的生命感覺都在方言之中,它甚至是不可被翻譯。用法語翻唱,大量地方性的生活方式、生活細節的差異都會被抹除。原本獨一無二的古老藝術便在現代化的進程中被同質化了。

方言學家喜歡説,“禮失求諸於野”。這是指更古老的語言常常保存在更偏僻閉塞的村落,封閉有利於語音保持穩定。然而,實際上“封閉”並不利於傳統文化的綿延和發展。文化本身就是在幾千年的歷史中,不斷的戰爭和民族融合中層層壘疊而形成的。

在21世紀的今日,要想挽留住傳統文化,就要在傳統中有所創新,在創新中有所矜持和保留。

關於文化的作文11

早就聽説天福民俗文化展處處洋溢着傳統節日的氣息,五花八門的手工作品讓大家大飽眼福。趁着假期,我也與哥哥一起,奔向天福廣場。

進入民俗文化展,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學生作品,有用紙剪下的皮影,花紋複雜,刻畫細緻,滿滿的吉祥之意;有捏泥作品,如意公主打扮得美美噠,帶裙襬的公主裙讓人情不自禁地眼前一亮;一隻只招財貓也是呆萌可愛;“鬧紅火”可謂捏泥捏出了精彩,把當時舞龍的場景呈現得淋漓盡致;十二生肖的娃娃也讓我驚訝得合不攏嘴;還有讓我最回味無窮的要數雪糕棒一根一根小心翼翼搭好的房子,五顏六色,煞費苦心,大家都讚不絕口!

再往裏走,是關於皮影的畫。有的是大人小孩手把手擺弄皮影的場景;有的是兩個皮影娃娃對戰的場景;還有的是小孩子看皮影看得不亦樂乎的場景,讓我拍手叫好!牆角處有四幅圖畫,《祖國萬歲》、《出淤泥而不染》等,各種燈籠色彩豔麗,塗的時候輕重錯落有致,棒極了!

在一個房間內擺設着許多照片:架木偶、擺皮影、做花饃、包月餅,非遺文化的強大力量讓我好想馬上去傳播。還有各式各樣的志願活動:關愛未成年人、關心老人、國防教育、植樹等等,這些都是我們需要盡到的義務!同時,在這裏,也可以看到我們家鄉孝義的大好河山——樓高樹綠花紅草潤,不由自主地賞心悦目!

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的,是學生繪畫作品集。素描畫是作品中最脱穎而出,別出心裁的,一幅全家照讓我記憶猶新,女兒的笑,媽媽的鼻子,爸爸的眼角,坐在電視前,無一不栩栩如生,活靈活現。還有那火車上的場景,那張無價的車票,那笑眯眯的吉娃娃,那在雪底上放鞭炮,在門前堆雪人的小男孩,更能體現童真童趣!

展覽館裏,我還看到了二十四孝,有鄭興奉母、百里負米、鹿乳奉親等等;還有二十四義,有義虎報恩、馮諼焚券、仲連蹈海;從沙泥撒下的皮影中我還悟出了一視同仁、一諾千金、鐵面無私、禮讓三先、國泰民安的道理,不由心生歡喜。

這次去天福觀民俗文化展可謂收穫滿滿,文化展不僅向我們展示了孝義優秀傳統文化,更展現了孝義人民獨具匠心的風采。我們青少年不僅僅要將非遺文化保護好,更要傳承下去,多多學習傳統文化,從現在做起,從我們做起!

關於文化的作文12

我國有着悠久的歷史和文明,各種文化源遠流長,茶文化就跟不用説了,茶,在我國有很悠久的歷史。傳説,炎帝神農嘗百草後發現了茶,唐人陸羽曾著的《茶經》赫赫有名,告訴我們如何泡茶、品茶。並且你知道嗎?茶還是世界三大不含酒精飲料之一呢。聽到茶如此有名,我也忍不住來泡一泡、品一品茶了。

我先買了一包茉莉花茶,把細細的,乾乾的,又硬又長的幹茶放入杯中,它們好像一羣正在睡覺的蝴蝶,寬大的翅膀緊緊地裹着身子似的。我再把85度左右的開水倒入杯子裏,水似風,茶似蝶,風把蝶搖醒,有的蝶在風中翩翩起舞;有的蝶在水面張望;還有的蝶是小懶蟲,還在樹上睡哩;過了一會,蝶飛累了,慢慢地回到了杯底睡覺去了。茶水也漸漸變黃。這時,茶泡好了,我輕輕把杯蓋揭開,白白地水霧參雜着沁人心脾的茶香撲鼻而來,彷彿把我帶到了仙境一般。看到如此景色,讓我忍不住品嚐。

我把茶杯放在手中,輕輕地喝了一口茶。嗯,微苦中帶着一絲甘甜,甘甜裏又帶着一絲清涼,怪不得古人那麼喜歡品茶呢!真好,我又喝了幾小口,立刻清醒了很多,清涼、清靜和清醒在我身邊繚繞。

古人云:“人生如茶,茶如人生,先苦後甜,有苦有甜。”所以,我應該樂觀地去學習和生活,因為只有克服生活中的挫折,才能贏得中華傳統文化。

糖葫蘆的酸甜可口一直是很多人的最愛,男女老少鮮少有可以抵抗它的魅力的,特別是小孩子。其實糖葫蘆當中也藴含着中國的傳統文化,你發現了嗎?

冰糖葫蘆是我國的傳統美食,它酸甜可口,男女老少都喜歡吃。它不但好吃,而且好看,紅彤彤的山楂果整整齊齊的排列在竹籤上,外面裹着晶瑩透明的糖漿。插在粗糙的稻草棒上,沿街大聲叫賣。這一串串糖葫蘆既像結滿碩果的小樹,又像孔明的草船借箭。到了現在,糖葫蘆的種類發展的很多,有桔子的,有草莓的,還有獼猴桃的……好吃極了!不過我最喜歡的就是,有好多水果串在一起的'——水果大串聯。

看着五顏六色的冰糖葫蘆,我忍不住買下一串,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先是嘎嘣脆的糖漿,然後就是香甜的水果,真好吃呀!香脆的糖漿甜極了,酸甜的水果味在嘴裏瀰漫着,又互相融合着,真是一種難以形容的好吃。

糖葫蘆象徵着幸福和團圓,它在北宋時期就十分有名。距今有九百多年的歷史了,可想而知當時的街市是多麼的熱鬧啊!大家都爭先恐後地買着冰糖葫蘆。

關於文化的作文13

在秋高氣爽,空氣清新的日子裏,離開鋼筋水泥的都市叢林,如果能到大自然中放鬆一下心情,也是不錯的。星期三,我們學校組織的遊學活動又開始了,我們去山田牛奶文化園。

坐着公共汽車,一路有説有笑我們來到目的地。穿過走廊,展現在眼前的是一望無邊的草原和一座座大大小小,錯落有致的蒙古包,青青的草地上奔馳的駿馬,温順的綿羊,在一碧如洗藍天的映照下,讓人心曠神怡,我想,若再能聽到馬頭琴悠揚的琴聲,我是不是就來到了蒙古大草原呢?在這裏,我終於知道了敖包,之前我經常聽爸爸哼唱《敖包相會》的歌,我想敖包,應該是個很漂亮的地方,今天一見,風馬牛不相及,它是由一塊塊石頭片堆砌起來的,就像一座小山堆,上面插着神幡,在蒙古人心中,它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建築,用來做祭祀。每當舉行盛大敖包祭祀活動的時候,居住在草原各地的蒙古族的人們,不分男女老幼,騎着駿馬,就會聚集在這裏集市,他們在祭司的主持下,祈福保平安,保佑風調雨順。祭祀結束了,他們在這裏,賽馬,摔跤和射箭或是唱歌跳舞,非常熱鬧,就像我們的趕廟會。在這裏,我們還觀看到了蒙古族的舞蹈,一個蒙古族打扮漂亮的姐姐,在歡快的舞曲伴奏下,翩翩起舞,她頭上還頂着三個瓷碗!那瓷碗彷彿被她粘住了一樣,跳完精彩的蒙古舞蹈,她把瓷碗輕輕的取下來,面帶微笑地看着我們,真是讓我拍案叫絕。

愛玩是我們的天性。因為我們還小,考慮到安全這裏很多項目我們不能玩。比如騎馬,比如燒烤還有滑草,就連我整天喝着美味的牛奶,想圓一下擠奶夢都不能實現!奶牛場的工作人員,看出了我們的心思,他帶着我們去玩鬥牛的項目,我們跟着他來到了鬥牛亭,亭子下有一隻可以轉的奶牛模型,坐在牛背上,輕輕一推牛頭,奶牛就轉起來了,我們每一個同學都爬上去感受了一下坐在牛背上鬥牛的感覺......  這是一個有着濃郁蒙古族風情的文化園,我們是個多民族的國家,來此一趟,讓我對這個馬背上的遊牧民族生活,有了一個基本的瞭解。臨走之前,我領到了一杯美味的牛奶,我捨不得喝,我帶回家給了我老爸,他樂呵呵地喝着,直誇我是個懂事的好女兒,我聽了,心裏美滋滋的,比喝了蜜還甜......

關於文化的作文14

中國人信龍並不是信邪的愚昧妄從,而是一種信仰的存在。

曾經,何處沒有龍的印記?

自黃帝時期以來,龍便躍然出現在世人的眼中,古人們將它記在於《大有》中説:“飛龍在天”,在春秋戰國時期,老子被孔子尊稱為龍,宋元時,皇帝的衣袍上赫然繡有龍的標識,彰顯自己不怒自威的國君風範。龍沒有農田裏老牛的滄桑,沒有圈養的豬的懶散,沒有地溝里老鼠的陰暗,它被比喻為我們的先祖,象徵着權貴與尊榮,能駕霧雲端,隱沒深淵,所以它高貴的寓意融入進古代王朝的生活,皇帝被稱為“真龍天子”,所穿的衣服被稱為“龍袍”,與他們生活相關的事物基本有龍的字眼,在那時,龍不僅與人,與天地世間萬物有的深厚聯繫也可見一斑了。

而如今,何處沒有龍的印記?

各種有關中國文化的商品基本有龍的圖案,一到春節便有舞龍的民間團隊表演,還有那端午時節賽龍舟時,龍型的船身上坐着一羣壯實精幹的年輕人,意氣風發且充滿朝氣,他們拼命地划着槳,哪一個不面目幾近猙獰,哪一個手臂和頸脖沒有暴起青筋,哪一個不像是龍一般的去爭取贏得自己,屬於這個團隊的榮光?我想説,我看到的,是每個人身上渴望勝利的熊熊焰火,是日夜苦練後整齊的動作,是每個人眼中充滿的龍的強者之尊,和必勝之信,那一次次鼓槌落下去的片刻,是龍的咆哮,那一聲聲勝利的吼聲,是團結的結果。有民族的覺醒和中國的希望!隨着他們的是擁有栩栩如生的龍頭和怒視雙眼的龍舟,這起源於戰國時期的競賽,是經過世人的口口相傳和腳下的廣袤土地,才能有今天人們耳熟能詳的龍舟賽和烙印於心的龍的精神。

這片東方的土地上一直都有一個龍的身影,為我們抵抗戰火的蔓延和妻離的哀傷,它存在於每個華夏子女的心中,化身成蜿蜒曲折的長城,活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以從不現身的神祕賦予中國人強大的精神力量!讓我們團結一心,抵抗外敵,讓我們有龍的強大的力量去保護國家,建築更好的家園!

古人説龍會穿透陰暗的雲,身披金甲破雲而來,我卻遺憾的從未見過,但我見過暴風雨後的倔強光亮,見過人們為祖國的強大不斷奮鬥的執着,見過中國人不約而同抵制日貨的默契,也見過祖國保護人民的堅實臂膀,還有好多好多……

雖然我沒有見過龍,但細細想來,它一直都在我們的身邊,所以點點滴滴,處處都有它的印記。

關於文化的作文15

文化復興,“復興”何事?

近些年,中國傳統文化呈現出多方位復興之勢。應該説,諸多文化復興的現象代表了中國人對自身文化傳統的一種新自覺,深值嘉許。如果我們放寬視線,平心對待歷史,而不僅僅以最近三四百年的成效作為評估的尺度,便不能不承認,中國傳統文化自有其不可替代的價值,過去那種全盤否定的態度實應反省。

不過,我們也應知道,“中國傳統文化”的面貌並不單一,而是充滿了各種異質元素。朱維錚先生在1980年就反覆強調:中國並不存在一個“一貫的傳統”。首先,不同時代留下的遺產並不一致,既經累積,又常常混雜;其次,即使在某一特定時代中,不同人羣的行為和思考方式也自有特質。即以一個“善”字來説,其內涵固不乏一些超時空的準則,具體表現卻不免流動遷移,不但不同社羣各有一套道理,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場合也取捨各異。因此,面對“復興傳統”的呼聲,我們也不能不慎重思考:要“復興”的是什麼“傳統”?

據我的觀察,近年最受歡迎的一本傳統讀物似乎是《弟子規》。這本出現於清代早期的童蒙讀物在不少人那裏已成“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作,誦讀之聲,凡有井水處,無不可聞。這本小冊子當然也有一些不錯的道理,不光是孩童,即成人開卷,也可受益。

但正如書名所示,《弟子規》不過就是一部“國小生守則”。這即使在傳統蒙學讀物中,也是簡陋之作。更重要的是,其中教授的倫理皆是單向的。作者既立意對“弟子”講話,自然多言服從,而不思考“父兄”何為。朱熹討論師弟關係時曾提出所謂“彼此之辭”,即是不要求一方單獨盡責,而以雙方互相負責為條件;其中強勢一方,還應盡首要的責任。比如“父慈子孝”:父先須“慈”,才談得上“子孝”;若以權勢壓人,“孝”字又從何談起?

其實,即使對小小孩童,“服從”也非唯一倫理。若我們承認,一個理想的社會成員,應具有獨立、負責的精神,肯用自己的頭腦思索,富有同理心、想象力和道德勇氣,則《弟子規》一類以培養服從習慣為目的的讀物,實在不無被濫用的風險。

更重要的是,無論我們高興與否,今日中國社會面貌早已與傳統社會相距甚遠。新社會要求一套新倫理,它自可從傳統中引申而來,卻必須直面現實,經過一套創造性的取捨轉化,才可將相對定型的“傳統文化”變為具有活潑生命力的“文化傳統”,我們這個民族才當得上“舊邦新命”四個字;否則,不過是為社會平添一份混亂,帶給我們更多痛苦和自卑。這樣的“傳統”,不“復興”也罷。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