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英語 > 綜合英語

正視中國英語 體現民族特色

正視中國英語 體現民族特色

正視中國英語 體現民族特色

鑑於同學們想了解更多綜合英語的學習方法介紹,今天小編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實用簡單的綜合英語學習資料,覺得有用的話快收藏吧。

一、中國英語的界定及其現狀和發展趨勢?

(一)中國英語的界定?

1980年葛傳規先生提出“中國英語”的概念。他説:“在舊中國和新中國,講或寫英語時都有些我國所特有的東西要表達。如“科舉”“翰林院”“五四運動”“賽先生”“德先生”“白話文”“雙百方針”“人民公社”“四個現代化”(imperial examinations,Hanlinyuan或Imperial Academy,May Fourth Movement,nce,cracy,baihua wen或baihua,Two hundred policies,people's commune,four modernizations。)這些不屬於講英語民族的人所慣用的詞語,應當稱作China English。這個提法肯定了中國英語現象,指出了這些是正確的英文表達法。1991年汪榕培先生將中國英語定義為“它是中國人在中國本土上使用的、以標準英語為核心、具有中國特點的英語”。李文中(1993)認為“中國英語是以規範英語為核心,表達中國社會文化諸領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語干擾和影響,通過音譯、譯借及語義再生諸手段進入英語交際,具有中國特點的詞彙、句式和語篇。中國英語主要構成包括音譯詞、譯藉詞以及獨特的句式和語篇”。謝之君(1994)認為“中國英語以規範英語為基礎,能夠進入英語交際,其使用頻度和交際效果與使用者的水平有關”。後來賈冠傑、嚮明友(1997)進一步指出,中國英語是“操漢語的人們所使用的、以標準英語為核心、具有無法避免或有益於傳播中華文化的中國特點的英語變體”。羅運芝(1998)簡單概括為“中國英語是載漢語語言特徵的英語變體”。綜合以上幾家觀點,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1.中國英語是漢語與英語語言文化交流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種語言現象。?

2.中國英語是用不屬於講英語民族的人所慣用的詞語表達中國社會文化諸領域特有事物,具有中國特點的英語。?

3.中國英語以規範英語為基礎,能夠進入英語交際,不受母語干擾。?

4.中國英語有益於傳播中華文化,將隨着中國人使用英語的普及和中國特色的形成而逐漸擴充,從而豐富和發展英語與世界文化。?

5.中國英語不同於一般所説的洋涇浜英語、過渡語,前者是一種被規範英語所接受的英語變體,對英語學習和國際交流具有積極意義;後者則是中國語言和文化對英語的干擾影響的產物,對英語學習和國際交流具有消極意義。洋涇浜英語形成於18世紀的廣州,是中國人同英國商人進行貿易使用的語言,詞彙以英語為主,雜有廣東話、葡萄牙語、馬來語以及印地語,而語法結構是廣東話。據霍爾(Hall,Robert A.,Jr.1966)研究指出,中國人使用的洋涇浜語於特定時期產生髮展,到19世紀末已基本消亡。中國學生在英語學習中,使用的“過渡語”與中國英語不可混為一談。前者對個體語言特徵,後者是對羣體語言特徵;前者有極大的不穩定性,後者在理論上是相對穩定的,其發展變化以社會文化的發展為前提;前者的漢語或漢語思維模式介入是無意識的,負遷移和正遷移相互抵消,後者漢語特點反映是有意識的,負遷移始終被壓到最低度,正遷移被髮揮到最高度。?

(二)中國英語的現狀?

目前的中國英語有四種並存的狀態。1.按漢語習慣説出的英語與其本族語者的英語並沒有區別。2.有些中國英語雖然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英語本族語者的習慣,但符合語法。3.有些中國英語雖然不符合語法,但是可能符合英語本族語者的習慣,能被接受。4.有些中國英語目前確實還沒有被所謂的“規範英語”接受,但是對於英語本族語來講意思十分清楚,理解不成問題,或者一經解釋就會明白,並且對於中國人來講學習起來不費功夫,用起來得心應手,能夠發揮語言作為工具的功能。實際上我們應解決的問題是後兩類,因為它最能體現中國特有的、難以改變的語言思維習慣,最有中國的標記。?

(三)中國英語的發展趨勢?

隨着我國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國際地位的提高,對世界影響的不斷擴大,必然會有更多的`中國特有的“説法”譯成外語,從而使外語受漢語的影響不斷豐富。據統計,牛津字典中以漢語為來源的英語詞有一千多條(1189個),説明英語在不斷吸收着漢語。英語中已使用從中文借用的詞彙、短語數量種類之大,居於英語中藉詞第十一位。如果從語義劃分,可具體分為19類:飲食包括烹調器皿類(190個)、生物名稱(175個)、地理名稱(110個)、藝術名詞(100個)、宗教和哲學名詞(49個)、政府和政治名詞(48個)、種族詞彙(34個)、職業身份名詞(34個)、度量和貨幣31個)、語言寫作(28個)、朝代名詞(23個)、服裝名詞(17個)、娛樂名詞(16個)、協會和祕密社團名稱(9個)、武術名稱(8個)、藥品名稱(7個)、經濟學名稱(6個)、地質學名稱(6個)、顏色詞彙(5個)等。這些詞的英語翻譯都是“漢化英語”(黃金祺,1988),可見受漢語影響的“漢化英語”的出現和發展是一種客觀必然。正如羅運芝所指出“中國英語的語法比美國英語語法更趨靈活、自由。作為英語的一種變體,中國英語雖然還沒有被廣泛接受,但已呈現了不可阻擋的趨勢”。?

二、中國英語與我國英語教材改革?

 (一)需考慮我國英語教材改革的民族特色?

“讓世界瞭解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是我國對外交流的目標,也是我國英語課程教材建設和教學改革的方向。因而,教材選題應該在介紹英語國家文化的基礎上,適當增加有中國特色的文章。汪榕培(1991)提出給中國學生編的英語教材不應該走極端,一段時期全部是中國政治內容,一段時間全是洋貨,還是兼顧一點好。課文可以是簡寫的英語國家的作品(大學當然可以直接選用原文),但多少也應該有一點中國背景的文章,以增加課本的實用性。介紹一點中國的文化特色還是必要的,外國人也想了解中國的特點。中國的成語和諺語的譯文中,有一部分和英語中的成語和諺語相似,如英語的“一石二鳥”(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和漢語的“一箭雙鵰”(One arrow,two hawks)意義相同,就可以將這樣的表達方式介紹給外國人,從而使英語表達方式更加豐富。?

正視中國英語 體現民族特色

鑑於同學們想了解更多綜合英語的學習方法介紹,今天小編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實用簡單的綜合英語學習資料,覺得有用的話快收藏吧。

一、中國英語的界定及其現狀和發展趨勢?

(一)中國英語的界定?

1980年葛傳規先生提出“中國英語”的概念。他説:“在舊中國和新中國,講或寫英語時都有些我國所特有的東西要表達。如“科舉”“翰林院”“五四運動”“賽先生”“德先生”“白話文”“雙百方針”“人民公社”“四個現代化”(imperial examinations,Hanlinyuan或Imperial Academy,May Fourth Movement,nce,cracy,baihua wen或baihua,Two hundred policies,people's commune,four modernizations。)這些不屬於講英語民族的人所慣用的詞語,應當稱作China English。這個提法肯定了中國英語現象,指出了這些是正確的英文表達法。1991年汪榕培先生將中國英語定義為“它是中國人在中國本土上使用的、以標準英語為核心、具有中國特點的英語”。李文中(1993)認為“中國英語是以規範英語為核心,表達中國社會文化諸領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語干擾和影響,通過音譯、譯借及語義再生諸手段進入英語交際,具有中國特點的詞彙、句式和語篇。中國英語主要構成包括音譯詞、譯藉詞以及獨特的句式和語篇”。謝之君(1994)認為“中國英語以規範英語為基礎,能夠進入英語交際,其使用頻度和交際效果與使用者的水平有關”。後來賈冠傑、嚮明友(1997)進一步指出,中國英語是“操漢語的人們所使用的、以標準英語為核心、具有無法避免或有益於傳播中華文化的中國特點的英語變體”。羅運芝(1998)簡單概括為“中國英語是載漢語語言特徵的英語變體”。綜合以上幾家觀點,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1.中國英語是漢語與英語語言文化交流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種語言現象。?

2.中國英語是用不屬於講英語民族的人所慣用的詞語表達中國社會文化諸領域特有事物,具有中國特點的英語。?

3.中國英語以規範英語為基礎,能夠進入英語交際,不受母語干擾。?

4.中國英語有益於傳播中華文化,將隨着中國人使用英語的普及和中國特色的形成而逐漸擴充,從而豐富和發展英語與世界文化。?

5.中國英語不同於一般所説的洋涇浜英語、過渡語,前者是一種被規範英語所接受的英語變體,對英語學習和國際交流具有積極意義;後者則是中國語言和文化對英語的干擾影響的產物,對英語學習和國際交流具有消極意義。洋涇浜英語形成於18世紀的廣州,是中國人同英國商人進行貿易使用的語言,詞彙以英語為主,雜有廣東話、葡萄牙語、馬來語以及印地語,而語法結構是廣東話。據霍爾(Hall,Robert A.,Jr.1966)研究指出,中國人使用的洋涇浜語於特定時期產生髮展,到19世紀末已基本消亡。中國學生在英語學習中,使用的“過渡語”與中國英語不可混為一談。前者對個體語言特徵,後者是對羣體語言特徵;前者有極大的不穩定性,後者在理論上是相對穩定的,其發展變化以社會文化的發展為前提;前者的漢語或漢語思維模式介入是無意識的,負遷移和正遷移相互抵消,後者漢語特點反映是有意識的,負遷移始終被壓到最低度,正遷移被髮揮到最高度。?

(二)中國英語的現狀?

目前的中國英語有四種並存的狀態。1.按漢語習慣説出的英語與其本族語者的英語並沒有區別。2.有些中國英語雖然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英語本族語者的習慣,但符合語法。3.有些中國英語雖然不符合語法,但是可能符合英語本族語者的習慣,能被接受。4.有些中國英語目前確實還沒有被所謂的“規範英語”接受,但是對於英語本族語來講意思十分清楚,理解不成問題,或者一經解釋就會明白,並且對於中國人來講學習起來不費功夫,用起來得心應手,能夠發揮語言作為工具的功能。實際上我們應解決的問題是後兩類,因為它最能體現中國特有的、難以改變的語言思維習慣,最有中國的標記。?

(三)中國英語的發展趨勢?

隨着我國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國際地位的提高,對世界影響的不斷擴大,必然會有更多的`中國特有的“説法”譯成外語,從而使外語受漢語的影響不斷豐富。據統計,牛津字典中以漢語為來源的英語詞有一千多條(1189個),説明英語在不斷吸收着漢語。英語中已使用從中文借用的詞彙、短語數量種類之大,居於英語中藉詞第十一位。如果從語義劃分,可具體分為19類:飲食包括烹調器皿類(190個)、生物名稱(175個)、地理名稱(110個)、藝術名詞(100個)、宗教和哲學名詞(49個)、政府和政治名詞(48個)、種族詞彙(34個)、職業身份名詞(34個)、度量和貨幣31個)、語言寫作(28個)、朝代名詞(23個)、服裝名詞(17個)、娛樂名詞(16個)、協會和祕密社團名稱(9個)、武術名稱(8個)、藥品名稱(7個)、經濟學名稱(6個)、地質學名稱(6個)、顏色詞彙(5個)等。這些詞的英語翻譯都是“漢化英語”(黃金祺,1988),可見受漢語影響的“漢化英語”的出現和發展是一種客觀必然。正如羅運芝所指出“中國英語的語法比美國英語語法更趨靈活、自由。作為英語的一種變體,中國英語雖然還沒有被廣泛接受,但已呈現了不可阻擋的趨勢”。?

二、中國英語與我國英語教材改革?

 (一)需考慮我國英語教材改革的民族特色?

“讓世界瞭解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是我國對外交流的目標,也是我國英語課程教材建設和教學改革的方向。因而,教材選題應該在介紹英語國家文化的基礎上,適當增加有中國特色的文章。汪榕培(1991)提出給中國學生編的英語教材不應該走極端,一段時期全部是中國政治內容,一段時間全是洋貨,還是兼顧一點好。課文可以是簡寫的英語國家的作品(大學當然可以直接選用原文),但多少也應該有一點中國背景的文章,以增加課本的實用性。介紹一點中國的文化特色還是必要的,外國人也想了解中國的特點。中國的成語和諺語的譯文中,有一部分和英語中的成語和諺語相似,如英語的“一石二鳥”(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和漢語的“一箭雙鵰”(One arrow,two hawks)意義相同,就可以將這樣的表達方式介紹給外國人,從而使英語表達方式更加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