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畢業 > 大學聯考

2017大學聯考語文作文命題:圍繞“語文核心素養”

2016年10月,“語文核心素養”正式亮相於語文大學聯考考試大綱中。語文核心素養包括四個發展層面: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鑑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語文大學聯考作文命題勢必會圍繞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來進行考查。下面結合近兩年來的大學聯考作文題,來探究語文核心素養對大學聯考作文命題帶來的影響。想了解更多相關資訊請持續關注我們應屆畢業生考試網!

2017大學聯考語文作文命題:圍繞“語文核心素養”

  一、從題型來看,以新材料作文為主導,任務驅動型命題成新寵

近年來,新材料作文基本上是獨步天下。而新材料作文材料呈現的形式多樣:有文字材料的(如2016年山東卷),也有漫畫材料的(如2016年全國卷Ⅰ);還有“材料+直陳話題”式的(如2016年天津卷),還有“材料+隱含話題”式的(如2016年全國卷Ⅲ)。這種題型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材料之後只要抓住材料中的某一個角度來寫即可,便於多角度地思考、自由地立意、發散思維,有利於考查思維能力。

2015年大學聯考為了解決材料作文因角度過多而導致宿構與套作的問題,改變作文“假大空”的偽說理弊端,增強寫作的針對性與物件感,引導語言表達走向互利性的公眾說理,命題者又在材料後面增加了任務驅動的指令,將考生置身於具體可感的寫作情境中。可以說,良好的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既可考查考生語言建構與運用的素養,也考查思維的發展與提升的水平。

與以往的材料作文相比,其顯著變化就是在作文要求中添加了任務型指令——“這三人中,你認為誰更具風采?請綜合材料內容及其含義作文,體現你的思考、權衡與選擇”(2015年全國課標卷Ⅱ)。“這三人中,你認為誰更具風采”這條指令告訴考生文章的體裁只能選擇評論類。“思考、權衡與選擇”體現了命題專家良苦用心——“思考、權衡和選擇”的過程,就是考生內心與風采人物對話的過程,也是其自我省察、認同的過程。考生先要就“當代風采人物”的概念確立自己的選擇標準,然後再思考大李、老王、小劉之間的差異。在對“當代風采人物”的理解以及在對人物與時代關係的考量中,完成對自己的價值選擇與確定。任務驅動型作文的材料是真實情境中具有思辨性質的時鮮材料,要求考生在比較中選擇,在爭鳴的觀點中爭鋒。如果換成新材料作文,這則材料的任務型指令一般會換成“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要抄襲”的表述,這樣,材料中任意一條如果單獨當作典型材料就顯得非常淺白,而且價值立場已進行了預設,不利於考查學生思維的深刻性與獨創性。“任務驅動型作文”更強調考生審辯思維的訓練與理性表達的能力。

  二、從體裁上來看,文體要求更明確,論述類文章或成主流

前些年,話題作文盛行,再加上命題時“文體不限”的自由,於是夾敘夾議,敘議自由的“文化類作文”盛行,很多學生疏於客觀、理性地思考與表達,思辨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文體不限”的限定,不利於考查學生的思維能力。近兩年命題中的“文體不限”逐漸淡出視野,取而代之的是“明確文體”,有的甚至強調“文體特徵鮮明”。另外,除了個別省份有標明“記敘文”“書信體”的要求外,絕大部分省份雖然對文體沒有其他具體要求,但審讀完所提供的材料,你會發現大多數題目適宜選擇“議論文”,2016年浙江卷甚至出現了“寫一篇論述類文章”的文體要求。綜觀全國各地的作文題型,鼓勵考生進行有所選擇的理性評論已成主流,這種有利於避開模式化寫作、考查學生的思辨性的“評論文”將成為大學聯考作文的主要文體,這也是發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內在要求(當然,這並不是說對其他文體的把握就可偏廢)。

  三、從命題導向上看,更傾向理性化,重視思辨能力考查

作文命題傾向理性,注重考查學生思辨能力,重視學生的思維品質,發展學生審辯式思維、批判性思維,這是近年大學聯考作文題大趨勢。一些課改專家亦提出要在大學聯考的舞臺上讓抒情的成分少一些,讓理性地說理再多一些。

那麼,怎樣的大學聯考作文題能較好地測試出學生的思辨能力呢?一般來說,是非界線越模糊,解答路徑越多樣,價值傾向越多元且越不確定的文題,檢測效果相對越好。2014年上海卷一個關於“自由”的.命題是這樣的:你可以選擇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須穿越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巧合的是,同年的法國大學聯考作文題也與“自由”有關:擁有選擇權是否就意味著自由?兩相比較,會發現上海卷的導向很明確,而法國卷隱去導向:你可以談擁有選擇權就意味著自由,也可以談擁有選擇權反而因為無從選擇失去自由……法國題目沒預設主題,沒預設思辨的路徑,相當開放,作文題尊重差異,給考生預留了爭議、論辯,深入探究的思維空間,便於考生在思想的原野馳騁,可以檢測出考生的批判性思維。

在“思辨”的追求上,2015年的福建卷得到了好評。命題由三句話構成:(1)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2)有時,走錯路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如果沒有走錯了路,就不會發現新的路。(3)世上沒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

三句話構成了逐層深入的關係,後一句對前一句進行了含蓄地解釋,分別闡明瞭路的屬性、錯路的價值以及人對路的決定性作用。這道題超越了簡單的二元對立,而是將彼此相關聯但維度與層次不同的問題組合在一起,使思辨既可橫向拓展又可縱向深入。

  四、在作文取材上,更凸顯文化性,考查文化積澱是趨勢

教育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要求“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在會考、大學聯考升學考試中的比重”。今年大學聯考考綱中增加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考核的內容。語文學科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主陣地,在作文中加大考查學生的文化積澱是一種必然趨勢。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構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塑造有精湛的思想、獨立的精神個體;貼近學生的文化生活,關注時代變遷,觀照學生的精神成長,深度體驗和參與現實生活,這是今後大學聯考作文選材的主旋律。近年來,這種選材傾向越來越明顯,例如2016年北京卷的“神奇的書籤”要求表現“愛讀書,讀好書”的主題,2016年天津卷“我的青春閱讀”,都選擇了與營造書香社會這一時代主題相扣合的文化生活入題。充分關注了考生感受,選用了與他們的學習、生活契合度高的社會現象來命題。大學聯考作文命題指向學生的閱讀素養,這對培育良好的讀書氛圍,培植書香人口,傳承優秀文化起到了推動作用。

引導考生髮展良好的表達能力和具有深刻性、靈活性、獨創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統性的思維品質是大學聯考作文命題的價值導向,促進考生形成批判思維能力,在鑑賞美、創造美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大學聯考作文命題的終極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