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畢業 > 會考

2017年會考文言文試題彙總

會考2.56W

文言文可以說是我國語文的精粹之一,那麼作文中大學聯考不可少的題目之一,會考文言文有知識點呢?下面跟本站小編一起來看個究竟吧!

2017年會考文言文試題彙總

  練習一

桃花源記(節選) 陶淵明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1.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

①便要還家通“邀”,邀請。 ②乃不知有漢竟然

2.翻譯下面的句子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 太守立即(隨即)派人跟隨他前往,尋找以前所做的標記。

3.有人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陶淵明在作品中卻讓老百姓躲起來,這是不對的。”如果你是陶淵明,如何為自己辯護?要點:①政治黑暗;②寄託理想;③報國無門。

  練習二

【甲】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乙】秦攻趙長平,齊、楚救之。秦計曰:“齊、楚救趙,親①,則將退兵;不親,則遂攻之。”趙無以食,請粟於齊,而齊不聽。蘇秦謂齊王曰:“不如聽之以卻②秦兵,不聽則秦兵不卻,是秦之計中。且趙之於齊,隱蔽③也,齒之有脣也,脣亡則齒寒。”

註釋】①親:指關係友好,親近。②卻:退。③隱蔽:指屏障。

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⑴肉食者鄙鄙陋。這裡指目光短淺。 ⑵神弗福也賜福,保佑。

⑶而齊不聽但是,可是。 ⑷蘇秦謂齊王曰對……說,告訴。

2.下面是選文中劃線的語句,請翻譯成現代漢語,寫在答題卡上。

⑴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衣食這類養生的東西,不敢獨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給別人。

⑵秦攻趙長平,齊、楚救之。 秦國攻打趙國的長平,齊國、楚國(共同出兵)救趙國。

3.閱讀【甲】【乙】兩文,概括曹劌和蘇秦在人物形象上有什麼共同之處?

要點:深謀遠慮(或聰明智慧)

  練習三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迴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1.解釋下列加點的字。

(1)略無闕處“闕”通“缺”,空缺(2)夏水襄陵襄:漫上

(3)不以疾也疾:快; (4)屬引悽異引,延長。

2.將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1)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見太陽和月亮。

(2)素湍綠潭,迴清倒影 白色的激流,碧綠的深潭,迴旋著清波,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

3.下面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

A.本文層次清楚,先寫山,後寫水;按春夏秋冬的順序來寫四時景色。

B.文中寫山,突出了連綿不斷、雄起險峻、遮天蔽日的特點。

C.“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寫出了三峽水流的迅急。

D.文章用“寒”“肅”“悽”“哀”數字,便將三峽秋季景物的神韻生動地表現了出來。

4.三峽風光,美不勝收。為了更好地宣傳三峽,請你根據本文內容,寫一則廣告詞。(要求:體現三峽特點,朗朗上口,20字以內)

廣告語:連綿三峽奇景,敞開四季溫情,三峽歡迎你!

  練習四

與朱元思書

吳均

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1.下列句中加點詞語解釋都正確的一項是( C )

A.鳶飛戾天者:叫 窺谷忘反:“反”通“返”, 返回

B.互相軒邈:比長遠 任意東西:向東向西

C.負勢競上:向上 橫柯上蔽:在上面

D.猿則百叫無絕:絕妙 蟬則千轉不窮:窮盡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水流比箭還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騰的駿馬。

3.下面對本文分析不準確的一項是( D )

A.本文是吳均寫給友人的一封信。信中生動描繪了秀美的自然風光,抒發了作者厭棄塵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情緒。

B.本文用駢文寫成,文字千錘百煉,生動曉暢,句式整齊而有變化,讀來很有韻味。

C.本文構思精巧,開頭以“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對富春江風光進行高度的概括和讚歎,作為“文眼”統照全篇。

D.“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這句話寫的是作者的所見所感,從而烘托了山水景物的魅力。

4.本文在描繪景色時,手法多樣。請你任選一種手法,結合選文具體內容作簡要分析。

(1)用原文。如“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採用了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突出了水清的特點;“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採用動靜結合的手法,突出水清和水勢迅猛的特點等。

(2)用自己的話概括。如 :寫水,採用動靜結合和對照的寫法,既寫出了江水的靜態美,也寫出了江水的動態美,動靜形成鮮明的對照,展示了江水的千姿百態;寫山,作者從視覺上寫出了山的形貌,從聽覺上寫出了群峰中的各種聲響,突出了山的生命活力;作者採用虛實結合的寫法,不僅寫了眼前所見之景,還觸景生情,寫了作者的感慨。這些感慨用大自然的幽靜安閒與世俗社會的喧鬧繁雜作對比,表達了作者厭棄塵俗、熱愛自然的思想情感等。

  練習五

﹝甲﹞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韓愈《馬說》)

﹝乙﹞秦穆公謂伯樂曰:“子之年長矣,子姓①有可使求馬者乎?”伯樂對曰:“臣之子皆下才也。有九方皋,其於馬,非臣之下也。可告以天下之馬②。請見之。”

穆公見之,使行求馬。三月而反,報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馬也?”對曰:“牝③而黃。”使人往取之,牡④而驪⑤。報穆公,穆公不說,召伯樂,曰:“子所薦求馬者,馬色牝牡,尚弗能知,又安知天下之馬也?”伯樂曰:“皋之所觀,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而忘其外。見其所見,不見其所不見;視其所視,而遺其所不視。”馬至,果天下之馬也。(《九方皋相馬》,有刪改)

注:①姓:指子孫。②天下之馬:指天下最好的馬。③牝(pìn):母馬。④牡:公馬。⑤驪(lí):純黑色馬。

1.下列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B )

A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飽,力不足 B安求其能千里也 又安知天下之馬

C才美不外見 請見之 D鳴之不能通其意 其真無馬邪

2.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 鞭策它,不按準確的方法;餵養它,不能使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

②穆公見之,使行求馬。 秦穆公接見了九方皋,派(他)前去尋找好馬。

3.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D )

A甲文通過對千里馬不遇伯樂的議論,表達作者對賢才難遇明主的憤懣,寄寓著對統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的希望。

B乙文通過記敘伯樂舉薦九方皋為秦穆公尋找天下最好的馬的故事,告訴我們看待事物要獨具慧眼,看其實質。

C甲文中表明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但其根本原因是食馬者“真不知馬”。

D乙文中秦穆公起初不高興,原因是他看到九方皋找到的馬,想當然地認為這不是天下最好的馬。

4.有人認為,只要是千里馬,才能就會施展出來;也有人認為,千里馬須遇伯樂,才能方有機會施展出來。你的看法呢?說說理由。

示例:我認為千里馬須遇伯樂,方能有機會施展出來。如果沒有一個懂人才,識人才的人,即便是千里馬也會被埋沒在社會中,無人問津。如果遇到識人才的人,那麼也就能把自己的優點放大到最大。

  練習六

【甲】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乙】鐵杵磨針

磨針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小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媼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巖。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2分)

(1)年且九十( 將近) (2) 方磨鐵杵 (正在 )

(3)始一反焉(同“返”,往返 ) (4)媼自言姓武 (說 )

2.【甲】文中下列幾組加點詞語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D )

A 且焉置土石 無隴斷焉 C 以君之力 河曲智叟亡以應

B 懼其不已 其如土石何 D 操蛇之神聞之 告之於帝

3.翻譯下面的句子。

(1)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

(2)太白感其意,還卒業。 李白被她的想法所感動,回去後終於完成了自己的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