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熱點

寶寶閱讀發展的12個特點

熱點1.99W

有一種方法能夠幫助孩子“天慧”早啟,為孩子打下成功人生堅實基礎;它們就是——早期閱讀瞭解寶寶的發展特點,能幫助我們培養出一個“書香寶寶”。那麼,寶寶從剛開始接觸圖書、摸索圖書到最後能夠拿著書本一本正經、津津有味地閱讀,這期間經歷了哪些獨特的發展階段呢?

寶寶閱讀發展的12個特點

一、 有意識地注意圖書

寶寶的話

今天,我的精氣神兒特別好,剛吃完飯,還不想睡覺。我正躺在床上吹著泡泡,摸著我的小手專心致志地玩兒呢。媽媽拿來一些大大的、花花綠綠的紙片給我看。那上面的東西真好看,好像有些東西我們家也有!

那些玩意兒是什麼?我還想看看!

評析:寶寶從出生起就已經具備一定的視覺能力,並且一生下來就有注意力。研究發現:新生兒比較喜歡簡單明瞭的、清晰的圖形;偏愛注意對比鮮明的圖案、活動的和輪廓清晰的圖形;而且傾向於注視聲音刺激所指示的方向,所以,與寶寶一起看您精心選擇的圖畫書時,注意要多用語言、表情和手勢跟寶寶進行交流。

二、胡亂翻書

寶寶的話

現在我知道了,媽媽經常拿給我看的那些東西叫作“書”。她一邊給我講,一邊指著上面的畫和符號給我看。我現在只想研究研究,這個“書”是個什麼東西?我先拿著它,上上下下把它打量了一遍。不錯,挺漂亮的,摸起來感覺也蠻舒服。我來翻翻看。哎呀!怎麼這麼困難。我的小手不太聽我的話嘛!一下子翻了好幾頁。沒關係!再接再厲。這次從後面開始翻。

哇!裡面更是別有一番天地!

評析:翻書,不僅僅是手運用物體技能的一種表現,它同時還需要視覺和動作的配合,表現了兒童的手眼動作協調能力。所以,寶寶的胡亂翻書並不“胡亂”,它一方面使寶寶漸漸熟悉圖畫書,另一方面,促進了寶寶小肌肉動作的發展和手眼協調能力的發展。

三、撕書

寶寶的話

媽媽說我一天一個模樣,還有勁了。我聽了甭提有多高興。我一直想找個機會露一手給她看看。功夫不負有心人,機會來了!

床邊的那本書怎麼樣?不知道能不能展示出我的水平?先拿過來試試!

“哧拉——”“哇!真過癮!原來這麼容易就撕開了。”

再拿一本。

“哧拉——”

“真棒!我的小手還這麼有用!”

評析:調查發現,大部分的兒童在大約1歲左右,會出現撕書、撕紙片等行為。有的家長會認為這是孩子不愛護書本的表現。但實際上,就像兒童在咿呀學語的過程中會出現玩弄語音的現象一樣,寶寶只是把撕書當作一種遊戲,一種能夠釋放他的能量、給他帶來快樂的遊戲。

四、倒著拿書

“寶寶,書拿倒了。正過來!”

寶寶的話

哼!媽媽竟然說我書拿倒了。怎麼可能!是我看書還是她看書呀!難道我自己還不知道書應該怎麼拿嗎?

不聽她的,我看我自己的!

嗯,不錯,真好看!

評析:有的研究者認為:兒童之所以出現這種倒著拿書和看書的行為是由於他們的視覺接受模式和成人的不同。而另一種觀點認為:即使是嬰兒,他們的視覺接受模式也是與成人相同的.。無論是什麼原因,如果您的孩子倒著拿書看,您不必過分驚奇,也不必急於給他糾正。只要他能夠看得下去,而且還看得有滋有味,您又何必打擾他這種美好的享受呢?

五、看書時要求成人朗讀或者陪伴

寶寶的話

“媽媽去哪裡了?爸爸呢?怎麼都找不到?”

“啊,原來他們都在客廳看電視呢!”

“媽媽、爸爸,快來,快來和我看書呀!”“媽媽、爸爸,快來,快來和我一起看書呀!……”

“哼!他們都不過來,看來要我親自拿著書到客廳去找他們了!”

評析:從嬰兒期開始,在與父母的被照顧與照顧的相互作用過程中,寶寶會對父母產生一種特殊的感情關係——依戀。依戀同喝水、吃飯一樣,是兒童生存的基本需要。

寶寶請求父母同他一起看書,或者只是要求大人陪在他身邊,就是依戀的一種行為表現。即使依戀物件(父親或母親)不同他一起看書,但只要在他身邊,他就能安心地看書。這時的父母就是寶寶的安全基地。家長與孩子共同閱讀,不僅會增強與孩子之間的感情,密切親子關係,而且,這種安全的依戀關係還會提高孩子的閱讀能力,促進孩子的認知發展。

六、喜歡看固定的一本或幾本圖書

寶寶的話

我還想聽媽媽前幾天給我講的《小熊嘟嘟》!

雖然我不認識那些媽媽說的所謂的字,但我能從我的“百書堆”中一眼就把它找到,拎出來。連媽媽都不得不佩服我這種神奇的能力。其實,這也沒什麼。就是因為《小熊嘟嘟》太好聽了嘛!可是,好像媽媽並不這樣認為。當我請求她再講一遍時,她就會顯出不耐煩的神情說:“天啊!那個故事我都講過一千遍了!你怎麼還不煩呀!”

評析:寶寶會有一段時期非常喜歡看某一本或幾本圖書。其實,在每一次看書的過程中,他們注意的焦點都會發生變化。比如,第一遍看書時,他可能只是邊聽您講邊看書上的圖畫。但隨著閱讀次數的增加,理解程度的加深,認知範圍的擴大,他會有很多新的發現,並且還會不斷地提出新的問題。“這一張和前面的第一張一樣。”“小白兔怎麼回不了家了?”……可見,孩子每一次重複看書的過程,都是對圖書內容的理解和消化、鞏固和加深的過程,直至最後能夠把整個故事完完整整地背下來、記住,甚至以後還會出其不意地在合適的場合靈活地發揮出來。

七、注意並發現細節

“媽媽,這裡有一隻小貓!”

“媽媽,這裡還有一朵小花。和姥姥家院子裡的一樣!”“你看,你看,在這兒!”

媽媽:“我們不看這個。故事講的是小熊,不是講小貓、小花的。寶寶,你看看,小熊在幹什麼?”

評析:能夠注意並且發現細節是寶寶閱讀圖畫書時的一個有趣的特點。這一特點不僅不會影響他們對整個故事的理解,相反還會幫助他們從更多的渠道加深對故事的理解,擴大認知的範圍。

所以,父母們大可不必著急牽引孩子的思路按照既定的故事情節發展。不妨停下來,和寶寶一起欣賞欣賞、討論討論這些看似無用的小貓、小花們。說不定,您也會有新的發現呢!

八、把故事與自己的生活經驗相聯絡

場景一

“媽媽,這裡有臺抽油機!”

“昨天,爸爸帶我去看抽油機了。都在抽油……”

場景二

“在《貓和老鼠》中,老鼠騎在拖把上就能飛起來。要是我騎上去,也會飛起來吧!”

“飛呀!飛呀!真奇怪,怎麼飛不起來呢?”

“媽媽,我的拖把怎麼飛不起來呀?”

評析:圖畫書中的情節、情景、畫面和語言等都會引起孩子對生活中相似事件的回憶。同樣,有時候孩子在做某事時,也會自然地想起自己看過的書中相似的情節。就在這反反覆覆地由書到生活,由生活到書的過程中,孩子對故事內容的理解加深了,也逐漸能把書中的故事與現實生活分開了。

九、從前向後正確地翻書

寶寶的話

終於知道門道了!以前,媽媽總說我是一個敗家子,就會撕書;還罵我笨,連翻書都不會。哼,其實,我不過是一直處在閱讀的初級階段,在摸著石頭過河而已。在這個“上下求索”的過程中,我終於摸索到了翻書的基本規律。告訴你吧,很簡單,不就是從封面開始,一頁一頁地翻嗎?以前,因為我對它不熟悉,再加上我的小手不太聽話,所以才會出現翻錯的小小失誤。

評析:孩子能夠從前向後正確地翻書,說明他心裡已經明白圖書的大體結構:每本書有封面,封面上有故事的題目。故事的內容在裡面,而且是一頁一頁地排列起來,連續展開的。故事有開始,有過程,有結尾。而且,不僅可以從書中的文字知道故事的內容,同時,還可以從那美麗的畫面中獲得故事的有關資訊。

十、聽完或看完故事後能夠簡單地複述

寶寶的話

三隻皮皮鼠吃跳跳糖,亂蹦亂跳,都摔傷了,爸爸只好把一隻送到醫院,還有兩隻在吃跳跳糖,它們吃完跑跑糖亂蹦亂跳……

評析:孩子的複述能力因人而異。有些三四歲的孩子,就能夠按要求簡單複述聽過的故事,有的還會主動講給大人聽。但有的孩子卻要到六七歲才能夠複述。有的孩子,只需要聽一遍,就能夠把故事完完整整地複述出來;而有的孩子,即使聽了三四遍,可能也只能講個故事梗概。對於這一點,父母不必強求。如果孩子複述故事很吃力,您不妨降低要求。比如,和孩子共同回憶一下故事內容,或者只是講講故事中的某個人物、某句話,某個畫面。這同樣可以鍛鍊孩子的記憶力,培養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

十一、能夠認出並且讀出書中常見的漢字

場景

寶寶:“貓……老……”

媽媽:“對,寶寶真棒!這個讀‘māo’,這個讀‘lǎo’。那麼,這個字讀什麼呢?”

“來,媽媽教你念:《貓和老鼠》、《貓和老鼠》……”

“寶寶讀給媽媽聽……”

寶寶的話

瞧瞧!瞧瞧!媽媽又要教我識字了。煩死人了!不用她教,我也認識不少字呀。她一教,我就再也不想看書了。她老是指出我的錯誤,搞得我想說不敢說,想讀不敢讀。唉!真沒辦法!

評析:父母不必急於教給孩子多少字。如果孩子有興趣,他肯定會指著書上那些字詞,主動要求您讀給他聽的。這時,您再教給他也不遲。在孩子閱讀圖書的過程中,如果讀錯了一個字或一個詞,您不必立即講出來,給予糾正。因為對於孩子而言,思維一旦被打斷,再進行下去就比較困難。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因為害怕讀錯一個字詞而不敢或不願開口。所以,只要他對故事的整體意思沒有理解錯誤即可,不必太追求完美。總之,不要讓識字成為負擔,使孩子失去閱讀的樂趣。

十二、能夠獨自閱讀圖書,閱讀成為習慣

寶寶的話

媽媽把窗簾拉上了。好了,讓我們上床睡覺吧!

咦,不對!我還沒看書呢!

我昨天晚上看的那本書呢?我記得就放在我的枕頭邊上的呀!

哦,在這兒呢!……

小精靈溫馨提示:

早期閱讀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親子共讀的溫馨使圖書成為快樂的源泉,逐漸地,孩子就會把閱讀當作自己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每天像喝水、穿衣一樣自然地閱讀。

=

標籤:寶寶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