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生活經驗

龍紋的特點每個時代的特徵

龍紋的雛形最早見於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物中。紅山文化遺物中發現了類似龍形的玉器飾物。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龍紋的特點,希望能幫到大家!

龍紋的特點每個時代的特徵

  龍紋的特點

新石器時代龍紋

在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玉豬龍,軀體捲曲,形似玉玦,頭似豬首。在三星他拉出土的“s”字形玉龍,軀體捲曲呈“s”形,丫形玉器的上端是豬龍的平面表現形式。

在喀左東山嘴遺址出土的雙龍首玉璜,兩端的龍首與“s”形豬龍的首部十分相似。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上有采用高浮雕和陰刻技法雕刻的龍紋。安徽凌家灘遺址出土的玉龍也似豬龍。

殷商時期,龍身呈璜狀,玦形或璧形,還有圓雕的龍,圓雕龍前足著地,長尾盤卷,幾種龍有共同的時代特徵即:

1. 眼多為“臣”字眼,還有菱形眼和圓形眼

2. 口微張,圓雕龍還露牙齒

3. 腦後緊貼頸部有倒伏狀的蘑菇形角,有的背部還長出嵴齒

4. 身體滿飾單鉤,雙鉤或陽線的雲雷紋,方菱紋或重環紋

西周時期的龍紋形式主要有三種裝飾在玉璜上和各種形狀的佩飾上的龍紋。有單身龍,更多見的是二龍,龍與鳳或龍與人合體的.造型,其時代特徵是:

1. 眼多為“臣”字形,還有橢圓形眼和委角方形眼

2. 上脣上卷,張口吐出下卷的長舌,額上突出一個似大括號形的小尖頭,後有一綹上飄的鬃毛,亦可視為角或耳。

3. 採用大斜刀或大斜刀與陰線相結合的線條來表現紋飾。

4. 龍基本為側視的片狀雕,尚未見圓雕的龍

春秋時期龍的共同時代特徵是:

通過鏤空技法修飾造型,突顯龍身,變化多樣

文飾為寄生同體的雙鉤或淺浮雕的虺龍紋

已不見臣字眼和蘑菇形角,出現雲形耳

戰國時期龍的共同時代特徵是:

龍紋造型大多為片狀,製作技法大量使用鏤空,使龍體造型剛勁秀美,變化多姿。龍身上裝飾雲谷相雜紋,谷紋或連線谷紋,並在一些空白部位裝飾水滴紋,紐絲紋,花蕾紋或二字紋等。玉龍多裝飾在組佩飾的元件上,並多見相同的器型成對出現。

不在流行春秋戰國多見的“”形單體玉龍,龍紋主要附飾於出廓璧,透雕璧,she形佩,鋪首等器形上,並出現了四靈題材中的龍。其時代特徵是:

1. 杏仁形眼,身似四足獸形或隨器體而變形

2. 龍頭似馬頭,額頭凸出一尖角,腦後有云形耳和飄帶形長角

3. 龍口大張,上脣上卷,下脣下卷,似斧形或魚尾形,有的口露利牙,個別的還吐舌

4. 龍紋多以透雕結合細陰線刻的技法來表現。

上海博物館收藏的一件刻有南朝宋元嘉七年款的玉帶飾,龍呈“”形,做爬行狀,通身滿飾蛇鱗紋,頭上有一對鹿角,腦後有一綹毛髮,關節處有彎鉤形腿毛,菱形眼眶,口微張露齒,四腿粗短,三爪足,此龍與漢代的形象有異,而與唐代以後的龍接近,是後世玉龍的雛形

隋唐時期,龍紋發展成熟,從此龍紋基本是這種模式。

隋唐五代龍紋有以下特點:

也是採用淺浮雕與細陰線結合技術來裝飾在器型表面,也有采用了鏤空技法,與龍同時出現 的有火焰珠紋,流雲紋,水草紋,山石圖案等。龍頭較長,頭上有鹿角,雲形耳和毛髮,丹鳳眼,口大張,嘴角超過眼角,後腿特長,一足與尾相交纏繞,腿關節處有毛,足為三爪,軀體較南朝時更為細長,接近蛇形,身上刻有網狀魚鱗紋

遼宋金元時期

元代和明初的龍紋,上嘴脣明顯拉長,向上翻翹,這一特點頗與五代遼墓出土的龍形相似。

1. 採用高浮雕與多層鏤空相結合技法

2. 多以雲朵,海水或花草作襯景,雕成雲中飛龍,降龍,行龍或蹲龍,更具立體感

3. 龍的形象與唐代龍紋大體相同,延續唐代龍的雙鹿角,雙鳳眼,魚鱗紋,三爪,肘毛等

4. 只是在細部有一些變化,如張口稍小,嘴角不超過眼角,頭髮變濃,頭髮向後飄,頸部細長而身體較粗,大多數龍的後足與尾部不相交等

5. 遼代有坐龍和魚龍

6. 元代龍細頸肥身(更象唐而不象宋)元代和明初的龍紋,上嘴脣明顯拉長,向上翻翹,這一特點頗與五代遼墓出土的龍形相似。

明初,龍的上脣已比元代加寬加厚

早期特點是:採用高浮雕和鏤空技法雕琢,上脣長而上翹,濃眉鳳眼,頸細身粗,但其腦後的頭髮上飄,則體現了明中晚期玉龍的特點,是由宋元嚮明晚期過度的龍紋,龍的上嘴脣縮短,與下嘴脣收齊,嘴巴緊閉,龍發綜聚向上飛起(見圖四六)。明萬曆年間形狀又變了,雙眼突起,上下脣均加長,嘴開啟,常作戲珠狀,頭加大,角加長略呈弧狀,身粗壯,爪蒼勁有力

晚期特點是:明代晚期龍紋在神韻上有一種呆板蒼老感,缺乏宋元時期龍的生氣和活力.身軀細長如蛇,多刻劃網狀鱗紋,頸,腹,尾大致等寬。圓形雙目(俗稱蝦米眼),鼻似如意頭形,兩側長出兩條龍鬚,頭髮向上衝或向前衝(俗稱怒髮衝冠),足為四爪或五爪,爪尖鉤成球形(俗稱風車爪)

清代則龍發披散,龍身略拉長,鱗紋刻畫均勻,此外幾無重大的變化。清初龍紋較明代秀細,混身具有力量感,富麗而有威嚴之氣。到清嘉慶以後,龍紋形象弛豫,缺乏飛騰活躍之勢。此之康熙、乾隆年間的龍紋,就實在相形見絀。

清代龍紋的形象較明代更為蒼老,可謂之蒼龍,儘管刻畫細膩如微,但缺乏神韻和氣勢,其特點為:

1. 龍的頭髮多而蓬亂,飄向腦後,甚至額下都長滿鬍鬚

2. 雙角粗壯如松枝,一對蝦米眼向外高凸,眉毛呈鋸齒狀,兩條龍鬚下垂,額下長滿鬍鬚

3. 足伸展為四爪或五爪 ,尾端分出許多尖叉

  龍紋的形態特徵

龍紋的雛形最早見於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物中。紅山文化遺物中發現了類似龍形的玉器飾物。馬家窯文化遺物中發現了繪有類似龍形的彩陶壺,體態似魚,生兩爪,披鱗。商周時期的玉器、石雕和青銅器裝飾均大量地採用了類似龍形的紋樣,又以獨角獨足的夔龍最為多見)。同一時期在甲骨文、金文中已出現數十種“龍”字,這些文字均以表現扭動的蟲形身軀為特徵。秦漢以來,龍的形態基本定形,頭、角、四爪及尾均具備鮮明的特徵,身軀由短而粗變為修長而柔細)。秦漢將龍、鳳、麟、龜合稱為“四靈獸”,用作象徵四方方位。南北朝以後,龍的形象更加複雜、豐富,頭部增大、雙角聳立、項部和頦部鬣須加長,身軀扭曲,富於變化。唐宋時期,龍的造型趨於完善,並開始走向程式化。封建統治者將龍定為至尊至貴的代表。明清時期是龍紋最後定型階段,龍的外形增強威猛、華貴和獰厲的特性。其基本形象以“三停九似”為標準:自首至膊,自膊至腰,自腰至尾是為“三停”(彎曲),從總體上規定了龍的佈局;“九似”是角似鹿、頭似駝、眼似鬼、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從區域性規定了龍的具體形象,從而具備了完整的結構。

充滿智慧的古人把他們對龍的信仰用各種手法表現出來,無論是古建築、玉器、青銅、陶器、傢俱還是繪畫等古器物上我們都可以看到大量龍紋。瞭解掌握龍紋特徵,對正確判斷歷代器物的年代會有很大幫助。以器紋龍紋紋飾為例,“元秀、明獰、清莊”,可略窺大概。

  龍紋的起源與形成

關於龍的起源及龍紋的成因尚無統一的定論。一般認為,龍紋源於遠古的圖騰崇拜,是那些以蛇或鱷魚等動物為圖騰的部落在聯並融合過程中將各自圖騰綜合的結果。也有人認為,龍是在科學尚不發達的原始社會時期人們對閃電或彩虹等自然現象做出的解釋或想象。還有人認為,龍的形象並非源於某一具體的事物,而是賴以寄託各種特定觀念的形骸,是觀念的形象表述。

龍,是一種幻想的動物。是殷人卜問的物件之一。古人認為它是最高的祥瑞。故成為崇拜的百神之一。在中國古紋樣裝飾中,龍紋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大量裝飾在玉石、牙骨、陶瓷、織繡和服飾、景觀等許多方面。在封建時代,又將它與佛教、道教的神話結合起來,賦予新的高階神祕色彩。尤其在宮廷藝術中,更是充滿了龍的裝飾。

龍的形象起源很早,但作為青銅器紋飾,最早見於商代二里岡期,以後商代晚期、西周、春秋直至戰國,都有不同形式的龍紋出現。

商代多表現為屈曲的形態;西周多表現為幾條龍相互盤繞,或頭在中間,分出兩尾。

標籤:龍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