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在街上散文

文學7.61K
在街上散文1

我一個人,靜靜地走在無人的夜裡,這條路走的人也突然少了,可能是冬天夜晚的原因。我繼續走,抬頭仰望空中的月亮,很彎、很白,就是在這月光下,給了我光線,指引著我前進的方向。

在街上散文

走著走著,越發寂寞,沒有人陪我,很少的一個人行走,忽地發現身後一個影子,緊跟著我,影子緊緊的跟著我,我有些害怕,卻聽不到腳步的聲音。它和我一樣,時而走得快時而走得慢,我們兩個的距離保持一致,像是一種默契。我看了看它,它好像也在看我,我們兩個似乎在說謝謝你陪我度過了這麼多年。

我們身邊有過多少影子,我像它,它亦像我。我們彼此討厭與喜歡,我們愛戀與厭恨,我們討厭雷同的影子,我們卻很少反省自己,我們反省自己,卻又很少行動自己。我們的影子,可能是最瞭解我們的人,那一刻,孤單的那一刻,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多麼的溫暖,感謝陪伴我們多年的“影子”。

以後的日子裡,我不知道會是怎麼樣,我希望我是快樂的,積極向上的,活得有範兒的,我沒錢、沒房、什麼也可以沒有,我不可以沒有一顆樂觀的心,一個有愛的精神。我要去愛身邊的人,這種愛,是一種真實的疼愛,我要去疼愛身邊的人,去關心身邊的人。以後的日子裡,我不可以玩弄我身邊的人,我會為你們做一些,並且我要努力改改自己的臭毛病,我不會讓你們為我做什麼,我要努力的為你們做一些,我不會指使任何人,相反,我願意被你們差遣。

在街上散文2

有多少回了,我都想象一個場景:在村裡的街上,遇見爹孃,說幾句話,而非多日不見的牽掛;只是淡淡幾句,諸如啥時澆地啊、賣不賣糧食啊。真的沒什麼可以格外在意的,因為過不了多大會兒,就又會遇上;或是端著剛煮熟的餃子,緊走幾步送到爹孃的院子裡。

在我二十歲之前,生在農村根鬚百撼不動時,類似的場面幾乎每天都發生。如果不是我所謂的努力奮鬥,鯉魚躍龍門“出息”到城裡,剛剛過去的二十年也會每天如此。有二十年了,我在城市裡,遠遠地回望著生養我的村莊,很客氣地寫出一些文字來。二十年間,每年有那麼幾次回鄉,多是節日假期,至今也有百餘次來來回回了。幾個月不回,回來盤桓兩三日:回家時,縱是黃昏也內心爽晴;離開時,心情沒有一次不凝水成冰,回到城裡一兩天緩不過來。也就是幾日,回鄉的記憶就隱退在日常的事物中了,畢竟,大部分的日夜還是在城裡度過。

這就是城鄉第一代移民的感受,到死都不會變。家裡只有我一個男孩兒,這時我多想有一個哥哥或弟弟,在村裡爹孃的身邊,那我就踏實多了。這顯然不是我能選擇的。二十年了,我算是紮根城裡了,回一趟那個村子就算探親,不遠不近的距離,往返一趟總是一個事兒。有時回村呆上一兩天,對城裡也沒抓沒撓地放不下,上班呀、開會呀,我們離開的理由是:耽誤跟誰吃飯了、曠工單位要扣獎金了。我們想不到,與一些不葷不素的人交往,一天可能扣掉的幾十元錢,竟抵過了與日漸衰老的爹孃多呆上一天!

起初的時候,誰也難堪別離。娘素來是強硬的,女兒剛出世的那年,我在有暖氣的城裡過年,在電話裡,喜慶的鞭炮作為畫外音,娘卻哭得稀里嘩啦。漸漸地,她的心也硬了,說過年天冷你們就別回來了;說是那樣說,我要硬回去她也不會動怒。這幾年,明顯老了的她又說:回來那麼一下子,還不夠高興一會兒、難受幾天的呢。她說過的,我卻沒太過心;每次看著我們走遠,她都是要掉淚的;有時怕爹看見說,她的淚就在心裡流。怎麼可能呢?也就是那年沒回去,每一年的五一、十一、春節,我都帶著妻女老老實實回家,看完我的爹孃看岳母,別人的長假可以天南海北遊玩,我們不行,爹孃是我們永遠的景點。

很多人還不如我,家在千里之外,有的一兩年都回不去一趟。春節就是一次全民親情大匯聚,一來一回,便形成令交通部門如臨大敵的春運。有多少人,聽一首回家的歌就眼紅落淚;又有多少蓬白髮,在孤寂中黯然下去?我真羨慕家在本市的,一抬腿就到了爹孃的身邊,他們的日常是我的奢侈。一次夜宴,一位已顯老態的男人說:我得回家了,每晚臨睡前,我都跟老孃說一會兒話,回去晚了她等著我不睡——此等心靈滋養,真令我等外鄉人羨煞!

城裡人、農村人,這兩個詞有所對比時,一般都有著距離在其中。我們其實是有了新家。在外多年,買房置業、娶妻生子,在新家的基礎上,我們還有了新的生活方式與日常習慣。爹孃操持著那個老家,雖然有著青少年的根,但你會發現:在記憶之外,那個庭院其實已經不屬於你了,對於它的很多東西,你已經不能適應。爹孃同樣不能適應你的新家,他們有自己的天地,如僅就團圓而論,讓他們在垂垂老矣的時候拔根遷移,也不人道。人們總是不願正視兩個家不能複合的事實,有時強拉硬拽,還會生出不少事端來。一來一往,都是探親,爹孃與兒女之間,竟滿是做客的感覺了!

在哪兒都要過活,吃喝拉撒睡,都要交往人,也會有個遠近。與鄰居處得還不錯,抬頭不見低頭見,互相信任、託付。一日,突然悟到:按“聚散都是緣”的說法,這二十年間,與爹孃一年僅幾日相處,也許就是上天的排定,血脈親人之間,竟還不如與一個半路相遇的鄰居緣分重。曾經擁有,不知何時迴歸,不知還能否迴歸?在街頭巷尾遇見爹孃,享受那平平淡淡的奢侈!

在街上散文3

回憶像酒,少許你便可覺得那其中的甘美,如果濫喝沉迷其中,只是一個神智不清的酒徒。

——題記

我有個算半吊子的師傅,整天拉著一張臭臉,好像整個南區都欠他錢一樣,拽的跟個二百五似的。他還非常嫌棄我,說我醜。是豬肉大蔥餃子上的褶子怎麼弄都弄不平。

為此我偷偷找過秀爺爺——半吊子他爺爺。秀爺爺就說他鮮少和小孩子接觸。

好吧,我承認,六歲的我腦回路太短。

同時也不明白‘輩分’的深刻含義。故一直叫師傅為哥哥,叫師傅的爺爺為秀爺爺,但是秀爺爺好像說他姓劉。按照我爸的話來說,你們小孩子做的'事情只是玩笑話而已,做什麼都不能當真。

唉。大人就是人了,小孩呢?不管在什麼時候都不會被認真對待。

半吊子最愛弄花草,是繼承他爺爺的衣缽。當時的我被寄放在秀爺爺家,和半吊子圈禁在房間裡,美其名曰學習花草。

實在無趣又因是自己提出留下所以沒法出去玩。

因為半吊子對我的冷淡,我一度想要吃掉他窗臺上養的植物,於是吃了一片葉子後我就放棄了這個打算。

七歲,正是我上一年級的時候。半吊子離開了烏魯木齊。

我還記得,當初知道訊息後。轉頭望著小西天的方向,不知為何的有些惆悵。

突然想起和那個大哥哥好像還有很多話沒有說,又感覺沒啥好說的。

所以很快又進入了新的狀態。

一個多月之後,我在秀爺爺家接到了半吊子的電話,他還是喜歡逗我,而靦腆至極的我心裡也萬萬不敢有什麼壞的打算。

電話結束的時候,我說了一句。

“吶。別讓我在街上遇到你。”

痛快之極。等我哪天歸西了,一定要把這句話刻在我的墓誌銘上。

人生就要瀟瀟灑灑的。因為每個人都是英雄。

雖然後來的十年間我果然再沒有遇到過他,雖然心裡倒是很想見。但為時已晚。

曾經純真的感情並不會隨著時間的流失而消逝。

即便這種感情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得到完成,但它必定會是心裡美麗的一段回憶。

——尾記

在街上散文4

有多少回了,我都想象一個場景:在村裡的街上,遇見爹一娘一,說幾句話,而非多日不見的牽掛;只是淡淡幾句,諸如啥時澆地啊、賣不賣糧食啊。真的沒什麼可以格外在意的,因為過不了多大會兒,就又會遇上;或是端著剛煮熟的餃子,緊走幾步送到爹一娘一的院子裡。

在我二十歲之前,生在農村根鬚百撼不動時,類似的場面幾乎每天都發生。如果不是我所謂的努力奮鬥,鯉魚躍龍門“出息”到城裡,剛剛過去的二十年也會每天如此。有二十年了,我在城市裡,遠遠地回望著生養我的村莊,很客氣地寫出一些文字來。二十年間,每年有那麼幾次回鄉,多是節日假期,至今也有百餘次來來回回了。幾個月不回,回來盤桓兩三日:回家時,縱是黃昏也內心爽晴;離開時,心情沒有一次不凝水成冰,回到城裡一兩天緩不過來。也就是幾日,回鄉的記憶就隱退在日常的事物中了,畢竟,大部分的日夜還是在城裡度過。

這就是城鄉第一代移民的感受,到死都不會變。家裡只有我一個男孩兒,這時我多想有一個哥哥或弟弟,在村裡爹一娘一的身邊,那我就踏實多了。這顯然不是我能選擇的。二十年了,我算是紮根城裡了,回一趟那個村子就算探親,不遠不近的距離,往返一趟總是一個事兒。有時回村呆上一兩天,對城裡也沒抓沒撓地放不下,上班呀、開會呀,我們離開的理由是:耽誤跟誰吃飯了、曠工單位要扣獎金了。我們想不到,與一些不葷不素的人交往,一天可能扣掉的幾十元錢,竟抵過了與日漸衰老的爹一娘一多呆上一天!

起初的時候,誰也難堪別離。一娘一素來是強硬的,女兒剛出世的那年,我在有暖氣的城裡過年,在電話裡,喜慶的鞭炮作為畫外音,一娘一卻哭得稀里嘩啦。漸漸地,她的心也硬了,說過年天冷你們就別回來了;說是那樣說,我要硬回去她也不會動怒。這幾年,明顯老了的她又說:回來那麼一下子,還不夠高興一會兒、難受幾天的呢。她說過的,我卻沒太過心;每次看著我們走遠,她都是要掉淚的;有時怕爹看見說,她的淚就在心裡流。怎麼可能呢?也就是那年沒回去,每一年的五一、十一、春節,我都帶著妻女老老實實回家,看完我的爹一娘一看岳母,別人的長假可以天南海北遊玩,我們不行,爹一娘一是我們永遠的景點。

很多人還不如我,家在千里之外,有的一兩年都回不去一趟。春節就是一次全民親情大匯聚,一來一回,便形成令交通部門如臨大敵的春運。有多少人,聽一首回家的歌就眼紅落淚;又有多少蓬白髮,在孤寂中黯然下去?我真羨慕家在本市的,一抬腿就到了爹一娘一的身邊,他們的日常是我的奢侈。一次夜宴,一位已顯老態的男人說:我得回家了,每晚臨睡前,我都跟老一娘一說一會兒話,回去晚了她等著我不睡——此等心靈滋養,真令我等外鄉人羨煞!

城裡人、農村人,這兩個詞有所對比時,一般都有著距離在其中。我們其實是有了新家。在外多年,買房置業、娶妻生子,在新家的基礎上,我們還有了新的生活方式與日常習慣。爹一娘一操一持著那個老家,雖然有著青少年的根,但你會發現:在記憶之外,那個庭院其實已經不屬於你了,對於它的很多東西,你已經不能適應。爹一娘一同樣不能適應你的新家,他們有自己的天地,如僅就一團一圓而論,讓他們在垂垂老矣的時候拔根遷移,也不人道。人們總是不願正視兩個家不能複合的事實,有時強拉硬拽,還會生出不少事端來。一來一往,都是探親,爹一娘一與兒女之間,竟滿是做客的感覺了!

在哪兒都要過活,吃喝拉撒睡,都要交往人,也會有個遠近。與鄰居處得還不錯,抬頭不見低頭見,互相信任、託付。一日,突然悟到:按“聚散都是緣”的說法,這二十年間,與爹一娘一一年僅幾日相處,也許就是上天的排定,血脈親人之間,竟還不如與一個半路相遇的鄰居緣分重。曾經擁有,不知何時迴歸,不知還能否迴歸?在街頭巷尾遇見爹一娘一,享受那平平淡淡的奢侈!

標籤:散文 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