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數學教學隨筆15篇

文學2.12W
數學教學隨筆1

開學初到學校,每每見到孩子們,都有一種久別重逢的感覺,特別激動,激動之餘,總感覺到有一份責任:那就是能在新的學期裡能陪伴孩子們度過快樂的四個月,在這四個月裡每一個孩子都能學有所成。

數學教學隨筆15篇

在過去的一個學期裡,雖然辛辛苦苦付出了很多,但總覺得有一些遺憾:比如我班的文琴同學,她並不是一個智力有缺陷的孩子,只是性格內向,不太善於和人交往,學習上只是基礎太差。由於基礎太差,她一學期幾乎一無所獲;原來會的仍然會,不會的仍然不會。每次和她交流都很難聽到她的聲音,因此我根本不瞭解她的問題所在,她需要什麼?對她的輔導也只能是一紙空談。如果這樣下去,到國小畢業時,她的成績可能只有一位數,比她的年齡都要小,真是這樣的成績也不利於班級平均水平的提升,怎麼辦呢?我一直在思索這個問題。

這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呢?只要我走到她身邊,她的絕對動作就是不停地擦,可見她是一個完全沒有自信心的孩子,我判斷:幫她找回自信,是解決她學習問題的鑰匙。

剛開學,學生的學業負擔相對比較輕,我得利用這一有利時機幫她一把。為了能得到她的信任,我有意徵求了她的意見,得到了她的預設。

為了能瞭解她的基礎,幫她樹立信心,我們的合作只能從基礎知識開始,第一天,我選擇了表內乘除法和100以內的加減法,通過面對面的交流,發現口訣不熟練,達不到脫口而出的境界,而100以內的加減法,問題不大,只是計算的速度有點慢,看來,有必要幫她熟練掌握口訣;第二天,表內乘法的熟練程度已經有所提高,輔導內容也進一步提高,拓展為簡單的兩位數乘一位數,先口算,再筆算,不過以筆算為主,我想追求短期效益;第三天,因數也有兩位數拓展到三位數;第四、第五天,輔導內容拓展為兩位數乘兩、三位數;這兩天已經能計算一位數除多位數。正好,新課的內容主要是混合運算,為了考查她的計算能力,在訓練中時不時地增加一些混合運算的內容,當場反饋的情況來看還不錯。

單獨交流時,每做對一題,我總忘不了誇她兩句,每每聽到我的誇獎,她總以微笑回報,隨著交流次數的增多,孩子也我和親近了很多,快樂也寫在臉上。

這只是她的學習生涯的一個片斷,今後她還會遇到更多的困難,迎接更大的挑戰,但我期望:自信、快樂常伴她左右!我們的合作更長久!

數學教學隨筆2

蘇教版《數學》第十冊“分數的基本性質”單元有這樣一道思考題:“寫出一個比1/5大又比1/4小的分數,並在小組裡說說是怎樣找到這個分數的。你還能找出這樣的分數嗎?”當時,筆者的做法是:給足時間,讓學生在週末思考,並寫成數學日記,下週一再回到課堂上講解。部分學生寫在數學日記裡的思考方法如下──

冉某: 先找出4和5的公倍數有20,40,60,80……然後將1/5和1/4分別轉化成4/20,5/20;8/40,10/40;12/60,15/60;16/80,20/80……最後找出比1/5大又比1/4小的分數有:9/40;13/60,14/60;17/80,18/80,19/80……

李某: 先分別把1/5和1/4轉化成小數:0.2和0.25,只要找出比0.2大又比0.25小的分數就行了。還真不少:兩位的、三位的、四位的……有無數個啊!叭如,在0.2和0.25之間的兩位小數:0.21,0.22,0.23……又分別把它們化成分數是:21/100,22/100(11/50), 23/100……所以就可以推出,比1/5大又比1/4小的分數有:21/100,22/100(11/50),23/100……

週一課堂講解後,學生鄒某又交了另一篇數學日記:

其實,這道思考題不算難,可老師今天要我們想出不同的方法,還真有點為難我這個”數學高手“(同學們給的美稱)。”除了課堂上同學們的方法──用分數的基本性質解決,用化小數的方法解決,還有其他方法嗎?“我一番思索,突然想到了”假設“:先假設這個未知分數的分子和1/5、1/4的分子相等(都是1),那麼它的分母就一定要比5小而比4大。這樣,分母就不是整數,而是小數。比如,分母是4.1時,這個分數就是1/4.1,但理論上沒有這種分數,我便把它們的分子和分母同時擴大10倍,成為10/41。4和5之間的小數有無數個,所以,可以用這種方法推出在1/5和1/4之間的分數也有無數個。於是,我列出了其中一個算式:

1/5<1/4.1<1/4,1/4.1=10/41,1/5<10/41<1/4。

課後,筆者整理學生們的數學日記,想試著給他們發表。寫著寫著,學生們的方法,尤其是鄒某的”根據假設的結果倒推“的方法給我很大啟發:這道題還可以這樣做──

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把1/5和1/4的分子轉化成一樣──分子是2,3,4……可以找出在1/5和1/4之間的分數有無數個:1/5=2/10=3/15=4/20=……1/4=2/8=3/12=4/16=……

在2/10和2/8之間的分數有:2/9;在3/15和3/12之間的分數有:3/14,3/13;在4/20和4/16之間的分數有:4/19,4/18,4/17;……從而可以推出比1/5大又比1/4小的分數有:2/9,3/14,3/13,4/19,4/18,4/17……

當我把學生給我啟發後的這種做法又啟發學生學習時,學生們十分欣喜。

數學教學隨筆3

作為一名教師,要在傳授知識的同時發展學生的思維,下面就如何發展學生的思維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暴露思維過程,發展學生思維。

暴露思維過程是發展學生思維的有效手段。教學活動中,師生雙方都必須充分暴露思維過程。教師要經常把自己置於困境中,然後再現從中走出來的過程,讓學生看到教師的思維過程。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在嘗試、探索的過程中,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充分暴露學生的思維,通過多維的交流,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要在暴露學生思維的過程中,評價學生的思路,改善學生的思維品質,著重培養思維的敏捷和靈活,使他們在分析中學會思考,需要把面對的問題通過轉化、分析、綜合、假設、對比等中求得簡捷,在運用中變得靈活,在疏漏後學得縝密。

二、抓住知識間的內在聯絡,發展學生思維。

系統性、邏輯性是數學的主要特徵之一。數學本身的知識間的內在聯絡是很緊密的,各部分知識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個結構嚴密的整體。數學教學主要是思維活動的教學,只有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引導學生按照思維過程的規律進行思維活動 ,才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為此,教學應從較好的知識結構出發,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引導學生分析數量關係上,依據知識之間的邏輯關係和遷移條件,引導學生抓住舊知識 與新知識的連線點,抓住知識的生長點,抓住邏輯推理的新起點。這樣就自然地把新的知識與已有的知識科學地聯絡起來。新的知識一經建立,便會納入到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去,建成新的知識系統。

三、激發求知慾望,發展學生思維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生動活潑的教學語言,可感具體的教學內容,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在喚起學生數學思維情趣的基礎上,適時適度地調控,讓學生在"心求通而未通"、"口欲書而不能"的"憤徘"狀態之中,這種"道弗牽、強弗抑、開弗達"的思維激發,有助於學生的數學思維慾望的提高,有助於學生探究數學知識,數學問題的興趣。這樣,學生的思維活動也就啟動、開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素質得到發展,得到提高。

贊可夫有可名言:"教會學生思考,對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那麼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就是我們一直永恆不變的追求。

數學教學隨筆4

相對於美術、音樂、語文而言數學就根本沒有樂趣可言。而在教學低年級的學生中,興趣就更加重要了。

當然培養學生學數學的興趣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只要不斷嘗試,聯絡實際,大膽探索,學生學數學的興趣會隨著你的努力不斷增加的。所以我在這堂課的設計上創設他們感興趣的事。

首先老師一回到家裡看到桌上放著些水果,這是每個小朋友都可以想象的也是一些小朋友遇見過的,在生活中很平常的事情,於是很快就在小朋友們大腦中出現情景。而且對於他們來說,水果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而且一般都比較愛吃,可能有些小朋友看著這些水果還直流口水呢?這就吸引了他們的目光。再請小朋友們幫助老師動動腦筋,對於低年級的小朋友來說幫助老師是非常光榮的事情,當然就非常樂意動起腦筋,所以在課的開始就處於積極思維狀態。然而低年級的小朋友專心一件的時間一般只有幾分鐘的時間,針對這點我就通過動手、動口,來轉移他們對別的事情的注意,培養他們的耐心,同時也幫助他們對題目的理解。在擺小棒的過程中,我發現有些小朋友用紅色小棒來代表蘋果,黃色小棒代表菠蘿,這就是他們對顏色、聲音、動作等感興趣吧。

當然,在這堂課中我還有許多不足,比如課堂用語、結構安排等地方還需要我學習進步的。

做好後進生轉化,是廣大教師常抓不懈的工作。可有時又成了人們喊的口號。在一個班級真正能讓一兩名學生後進轉先進絕非易事。需要教師認真的觀察、分析、座談、鼓勵付出常人難以付出的勞動。而後進生轉化工作應從草根抓起。

今年教二年級,天真的孩子們如同一張張白紙。如何在一張張白紙上繪製他們喜歡的顏色、書寫輝煌。記得在開學不久,一名女同學悄悄的告訴我:某某同學讓我給她明天請假就說她病了。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這個孩子要逃學。悄悄的找到她問其原因,小女孩怯怯的說:“我笨,啥都不會。明天不想來了。”聽後我為之震驚,一個六、七歲的孩子就承認自己笨,開學不到一個月就想要逃學,祖國的花朵還沒有開就要枯萎了!如果是我的孩子我會怎麼辦?一種強烈的教師責任感驅使著我,看看你到底有多笨。

第二天把她從最後一桌調到了第一桌,從此這個孩子成了我特殊關注的物件,上課觀察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找其座談、到家家訪。總結出學困原因如下。

1、學前基礎差。部分學生一百以內的加減法能口 算,而她五以內的加減法數手指都困難。

2、上課不聽講。傾聽是現代公民應具備的一種能力。要學會傾聽、善於傾聽。我曾經做過一個實驗,課堂上讓學生看黑板,大多數學生抬起了頭。提高聲音再說一遍看黑板,還有幾個人沒反應。用教鞭敲一下桌子,會把他們嚇一跳,不知幹什麼?

3、沒有良好的行為習慣、丟三落四。上學前不檢查書包,書本無序排放,用時找不到。上課愛搞小動作。自習課不知自己該幹什麼,沒主見。膽小,不會的從來不問。

4、父母不在家和爺爺奶奶在一起基本上不做家庭作業。

找到了病根就要對症下藥,通過幾個月的努力孩子有了實質性的變化。孩子的臉上有笑容了,課堂中善於表達了。見到師長主動打招呼,課下和同學們玩的很開心。成績從原來的二三十分上升到七八十分。

也許不是那名同學悄悄告訴我我真的要誤人子弟。孩子是無辜的,教師更應該多一些愛心。

20xx年的暑假,我有幸再次觀看了全國著名教育專家吳正憲老師執教的《估算》一課,看後使我受益匪淺。吳正憲老師是一個重感情、充滿人情味的老師,她的課知情交融,師生互動,她的課,充滿了童趣、樂趣,40分鐘的數學課,像磁鐵那樣把每一個孩子的心緊緊地吸在一起,把時空有限課堂變為人人蔘與,個個思考地無限空間,由此我得出了以下體會:

一、讓我看到了“自主學習”的魅力。

吳老師的課堂上的自始自終充滿了濃厚的人情味,“以學生為主體”在她的課堂上體現得淋漓盡致,課堂上,我們見到的不是一位淳淳教導的長者,而是一位處處撒播火種的老朋友。例如在教學過程中,吳老師讓學生根據自己對每種估算方法的理解給這種估算的方法取個名字。例如:小估、中估、大估、大小估、四捨五入估…。學生可能會想,自己能想出一個估算方法名字,自己是很了不起的,會增強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不斷探索,不斷學習的興趣。她的課堂教學中充分體現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沒有刻意追求形式與熱鬧,而是圍繞如何構建有效的數學課堂精心組織教學素材,靈活選擇教學方法,巧妙預設教學過程。在課堂上,教師真正成為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學生在吳老師的帶領下,真正的步入到數學的思維中。

二、幽默而富有童趣的命名

“大估”、“小估”、“中估”、“大小估”、“近估”、“湊估”、“精算”。一個個灰諧幽默而又富有童趣的名字,同學們在吳老師的引導下,幾乎由學生獨立完成命名的,雖然是非專業的命名,卻透著各自的估算方法特點,鮮活可愛,使學生對估算的多種方法,有了深刻的理解,也非常有利於學生的記憶。當最後吳老師讓學生總結本節課的學習收穫時,同學們如數家珍,非常流暢說出這些名字,即各種各樣的估算方法,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使嚴肅神聖的課堂變得輕鬆活潑起來,使同學們在愉悅的環境中學習。科學規範的命名達不到這樣的效果。

反觀我們的“估算”課堂常常是為了估算而估算,為了演算法的多樣化而多樣化,將估算看做一種具體技能來教,學生體驗不到估算的必要性,認為“估算只在課堂上有用”。對於估算教學的另一核心“如何處理演算法多樣性”這一問題,在教學時我們雖然也會先讓學生自己估一估,然後進行對比分析總結出估算方法,但我們強調的僅僅是不同的估算方法,把估算方法當作一種技能教給學生,其教學價值往往是為了得到一個正確的答案。

對比吳老師的教學不難發現我們缺少的是大教育價值觀。要做大氣的國小數學教師,而“大氣”就是要在多思考教學行為的大教育觀,而非簡單的技能、技巧的`運用上。

數學教學隨筆5

數學教學應當有意識、有計劃地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體會數學與現實社會的聯絡,加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不斷豐富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解決問題的潛力。結合有關的教學資料,培養學生如何進行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對簡單的問題進行決定、推理、逐步學會有條理、有根據地思考問題,同時注意培養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在日常學習生活中能撇開事物的具體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質屬性,從而獲取新的知識。

在國小數學中進行探究性學習是改變這一現狀的有效途徑和方法。以下就是我在教學過程中總結出的一些教學情境,我覺得十分適合國小數學的教學工作。

 一、設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用心探究。

這種教學設計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對新的知識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的作用,從而挖掘學生的思維潛力,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習慣和探索問題的潛力。

在教學中既要根據自己的實際,又要聯絡學生實際,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注重開發學生的思維潛力又把數學與生活實際聯在一齊,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使教學設計具有形象性,給學生極大的吸引,抓住了學生認識的特點,構成開放式的教學模式,到達預先教學的效果。

給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做到傳授知識與培養潛力相結合,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合理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的用心性推動學生活動意識。

在教學中提出質疑,讓學生透過檢驗,發展和培養學生思維潛力,使學生用心主動尋找問題,主動獲取新的知識。

利用合理地提問與討論發揮課堂的群體作用,鍛鍊學生語言表達潛力。達成獨立、主動地學習、用心配合教師共同達成目標。

整個課堂教師應始終持續著師生平等關係,不斷鼓勵與讚賞學生,構成互動。

 二、設計質疑教學,激發學生學習慾望,促使學生主動參加實踐獲取新知識。

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作為鋪墊。

重視傳授知識與培養潛力相結合,充分發揮和利用學生的智慧潛力,用心調動學生主動、用心地探究問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應注意了思維方法的培養,充分調動學生的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數學教學隨筆6

教數學這麼多年,我一直有個困惑:不管帶哪屆孩子,我都是花更多的心思去關注並幫助看似弱勢的學生。上課回答問題的機會讓給他們,課堂作業時巡視的時間擠給他們,批改作業的大部分精力投給他們,甚至因為他們可能再聽一次就會懂,不惜佔用課堂時間反覆地講給他們聽。可不管怎樣努力,結果總是令我大失所望,知識掌握仍是含含糊糊,作業仍是錯誤百出,成績自然一塌糊塗。

我百思不得其解,逐漸以為班容量的不斷擴大、家長素質客觀偏低(本班家長96%無穩定職業,多數以打工為生,普遍知識水平偏低)而新課程所安排的課時又沒有輔差時間,這是班內不斷出現學困生的主要原因,出現學困生不足為奇,但一次體育課中孩子們的表現卻深深觸動了我:

一次體育課,突然獲知體育老師請假不在,孩子們個個像霜打的茄子——焉了。看著他們失望的神情,我索性自薦當一回體育老師,帶著孩子們做準備活動、遊戲、練武術……在朝氣蓬勃的快樂氣氛中我發現竟沒有一個孩子掉隊。遊戲中他們是那麼團結努力,做動作時雖然參差不齊,卻看得出他們每一個都在力求做得標準…… 為什麼所有的孩子在體育課中表現得那麼優秀?在百思不得其解中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100條建議》給了我啟發。書中的“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一節,蘇氏的觀點令我茅塞頓開。蘇氏認為“不存在什麼對所有學生都一律適用的在學習上取得成就的先決條件”,他告誡我們要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可以把教學和教育的所有規律性都機械地運用到他身上的那種抽象的學生是不存在的。”教師對學生的教育就需要個別對待。

這樣,每個學生都能在他能力範圍之內得到限度的發展。想要做到這點,就要做到:

1、看到差異。

差異存在我們的身邊,學生間的差異並沒有隨著分到一個班級智力、體力、腦力、思維、心理、思想等代表學生個性心理特徵的要素而同一到一個水平線上,相反,坐在一個班級裡的每個學生,都有很大的差異,“一個學生對教材感知、理解、識記的快,在記憶中保持的長久而牢固;而另一個學生------對教材的感知很慢,知識在記憶中保持的不久而且不牢固。”作為教師必須首先承認這種差異,承認個體之間的巨大差距,把學生都看成一個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待進步的人,這是做好教育的起點。

2、分層教學,因材施教。

課堂中教師的講授一般適合普通學生學習的需要,既沒有充分考慮“吃不飽”的,又沒有體現到“吃不了”的,最後照顧到只是教室裡那幾個默默不得語的普通學生。打破“一視同仁”做法做好的辦法就是因材施教,個別輔導。帕夫雷什中學教師阿?格?阿里辛柯和姆?阿?雷薩克數學課的分組輔導的教學,不但充分尊重了個體間的差異,而且還充分發揮了個體中所蘊涵的巨大的學習潛力和人格力量。

3、做到有效激勵。

課堂中學習方面的激勵方法很多,蘇氏提到的這種分組輔導讓每個學生都看到學習曙光的激勵,更能激發出學生學習的潛質和力量。

“在學習中取得成就,-----乃是通往兒童心靈中點燃著“想成為一個好人”的火花的那個角落的一條蹊徑。”對學生人格的關注,對人格方面的激勵成為獲得有效激勵效果的捷徑,特別對那些試圖搗亂破壞課堂紀律的學生來說。“如果教師善於把學生引進一種力所能及的、向他們預示著並且使他們得到成功的腦力勞動中去,就連那些調皮搗蛋的學生也能多麼勤奮地、專心致志地學習啊!這些學生在緊張的勞動中顯示他們那積極活動的精神,他們變得跟以前完全兩樣了,因為他們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更好地完成作業上。”

“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是把學生看作活的、有血有肉的有生命的個體,教師應充分尊重這樣的個體之間的差異,並能在課堂教學中體現因這些差異而實現因材施教的理念,作為激勵學生有效的方法,莫過於讓學生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和尊重感的實現。教師就應該在課堂中儘量發掘學生進步的起點並及時給予滿足,特別是在腦力勞動方面獲得進步。

領會到這裡我也更能清晰地認識到學生在數學課堂和體育課堂迥然不同表現的原因了:

1、體育課與數學課課堂形式不同,體育課更多是用形象直觀的肢體語言引導學生學習,而數學課要在學生原有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基礎上來探究發現新的數學知識,而學生數學基礎的差異我也關注在課堂的設計中力求做到讓不同的學生都有收穫,但在更多時候卻被我“想當然”地設計在同一起跑線上,統一提出要求。對於這些掛在統一高度的“蘋果”,有的孩子踮起腳張嘴就能咬到,而有的孩子卻使勁跳也夠不著。長此以往,這些“夠不著”的孩子不掉隊倒不正常了。體育課中孩子們的表現啟發我:設計起點低一點,要求具體一點,孩子們的收穫就會多一點。

2、學科教學目標不同決定著教師完成課程教學所承載的壓力不同,而壓力的不同直接影響教師的心態不同。相對於只是考察課的體育課來說,數學課卻要面臨一次又一次的統一考試。考試的結果不僅是學生學期學習的總結,更是評價教師的重要依據。教師的價值很多時候就在這個依據中被認可或否定。所以,過重的思想壓力讓更多的老師缺乏了更多的耐心。殊不知正是這種急於求成的心態使我們的後進生越“補”越糟。

一個走在探索路中的學習者,只有多給自己閱讀的時間,多讓自己博覽眾長,我們才能少走一些彎路,多做一些改進和創新,用我們的智慧使教育更具有魅力!

數學教學隨筆7

人的一生在學校的時間是有限的,所學的知識也受時代的侷限,學生們要在未來有所作為,要在未來跟上時代,就必須要不斷地學習,終身學習,更新知識結構,去吸收新東西。可見,學習方法比知識更為重要,教給學生方法才是教學的根本。因此現代教師的主角應由知識的佔有者轉化為知識的組織者,由知識的傳遞者轉化為學習的促進者,超越課堂的藩籬,將現代教學過程演化為“培養學習者”的過程,實現由“授之以魚”到“授之以漁”的根本轉變。用紮實多樣的訓練,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努力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潛力,使學生獲得必須的終身學習的本領。而學生靈活運用傳授的方法又還需要一個循序漸進、反覆訓練的過程,為此,我針對不同的知識版塊,採取了不同的訓練方法,

 一、預習是學好語文關鍵的第一步

預習是求知過程的一個良好的開端,是自覺運用所學知識和潛力,對一個新的認識物件預先進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動求知過程。應對一篇新鮮生疏的課文,產生一種求知的願望,在這種內動力的趨動下,主動地去研讀課文。

預習只需粗略的閱讀,瞭解知識的梗概,以做到心中有數地去聽講,或者說帶著問題去聽講。在課堂中,教師對新知識的傳授,是在學生準備程度和此刻知識水平的基礎上進行的。問題的思考也是有較嚴格的時間限制,在這種狀況下,理解者若對新的認識物件心中沒數,往往就會緊張地“奔命”於老師設計的思維軌道中。這樣一種心理不但影響對新知識的理解和理解,而且更不易用心思維,求疑思疑,觸類旁通。這樣,就一步不備,處處被動。久而久之,就會對學習語文失去興趣,甚至產生畏懼心理,嚴重影響成績的提高和潛力的培養。

二、預習的方法

1、閱讀法。閱讀是預習的主要方式之一,首先應把書本上有關資料從頭到尾,仔細閱讀一遍,容易理解的能夠“走馬觀花”。對於陌生的新知識,決不能僅看一遍,而要多看幾遍,反覆研讀,可在重點和難點部位做記號,以引起自己足夠的注意。

2、聯想法。聯想是預習不可缺少的貫穿於全過程的重要方式。由於語文知識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絡。因此,在預習時總會引起一些聯想。聯想的過程,實際也是將知識融匯貫通、初步掌握的過程。有了聯想,就能使自己的想象力得以發展。想象力是人的潛力之一,對學好語文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正如列寧所說:“想象是極其可貴的品質。”

3、設問法。從某種角度講,能對某物提出問題,說明對該事物是瞭解的,同樣,若對預習的資料能提出幾個為什麼,則說明預習是成功的,不怕不會學,就怕沒問題。在預習時,除了將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來外,還應逐步鍛鍊自己變換思維的角度,要一題多問,故設難關,以求甚解的自學潛力。可見預習時應個性避免的是那種表面無所不知,其實一無所知,頭腦中一片混沌。勤于思考,多多設問,無疑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方式。

4、整理法。整理是預習全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透過預習,對新知識的掌握會做到心中有數,對已學會的知識自己會感到喜

三、預習的步驟

1、總覽單元。現行中學語文課本都是以單元做為基本單位的,同一單元的幾篇課文除各具有特色外,尚有其共同的知識和規律。因此,對整個單元瀏覽一遍,預先構成一個知識系統,明確單元要點,高屋建瓴,可少走彎路,便於比較和總結。

2、分析題目。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是“^觀察”美景的“視窗”,充分利用這個視窗,也就佔據了“攻擊”課文的有利地勢。有的題目啟人深思,

3、熟悉作者。作者的生活經歷、文化素養和思想觀念往往影響他作品的風格。

4、瞭解背景。文章都是為時而作,有針對而寫,有感而發的。對背景的瞭解有利於把握文章的寫作目的和中心資料,課文中選入的偉大作家魯迅的文章,有些資料與背景有直接的聯絡。

5、思考練習。對課後的思考和練習,若能事先思考,就會做到心中有數,在老師講授時,就會找到這些問題的思考角度或^解答。這樣既提高了作業的質量,同時又節省了時間。

預習是一種科學的學習方法,它對培養我們勤于思考的習慣,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潛力及語文成績有很大的幫忙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針對學生基礎差的特點,從基礎入手到提高潛力直至學以致用,,使學生在不同資料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了視野,提高了學習效率,學生獲得了一些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潛力。

數學教學隨筆8

作為一名新進國小數學老師,到校工作也有一個月的時間了,以下是我這一個月裡對工作的感想。

說實話,一開始自己以為做一名國小老師是很容易的事情,每天陪著小孩子們玩玩,上上課把內容教教就可以了。工作了這一個月,發現現實跟我想的完全不同,不是那麼容易的就能上上課,也不是那麼容易的就能把知識很好的講授給自己的學生。

上課之前的備課,雖然我也從沒落下過,但是在課上總能找到自己準備不到的地方,作為一名國小二年級數學老師,講授的知識對我來說非常簡單,但是我覺得備課還是要從學生的角度來備課,即使再簡單的內容我也要把它咀嚼透,用二年級學生能理解的方式來授課。

現在的教學講究教和學,怎樣教和讓學生怎樣學同樣重要。而且現在在國小都強調老師要少講,讓學生自主探究,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把課堂讓給學生,那麼學生怎樣來學就很重要。在這方面我覺得我之前做的還不夠好,沒有把自己定位在一個引導者的身份上,要讓學生學會怎樣去學習而不是讓學生怎樣去接受。

教育是與時俱進的,教師同樣也要與時俱進,十年八年之前或者更早以前,學生不聽課,老師可以用強制手段讓學生聽,俗話說得好:強扭的瓜不甜,即便這樣學生聽了,孩子們的心思也沒在知識上。所以,當下在課堂上怎樣吸引孩子注意力,怎樣讓孩子的精神集中在老師身上也是一門學問。在我這一個月的上課中,經常遇到孩子在上課的時候開小差、忙別的,我就在想,要想讓學生聽你講的那麼你講的要比他忙的或者他想的要更有趣,更能吸引他,孩子們才會把精力放到你身上來。那麼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這將是我以後工作中的一個目標,或者說是暫時的目標。

之前一段時間,我在工作上出現的問題各位和我一起工作的前輩、同事也給我指出來了,那麼我就要努力改正,轉變自己的授課方式,從國小生的角度去看課堂,去看知識。在今後的工作中我相信我會做的更好、做的更像一名國小老師。

數學教學隨筆9

《平行與相交》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等幾種平面圖形及各種線和角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進一步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基礎。在設計教學時,我通過“畫一畫、想一想、議一議、分一分、找一找”等活動,力圖在教學過程中教給學生學習數學的方法,調動學生自己去探究、去合作、去判斷,去分析,去表達,促使他們在學習中,親身體驗,理解、構建平行與相交的概念,體會數學源於生活,拉近了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距離。

  一、大膽放手,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探索空間。

新課標中指出“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設計教學環節時,我主要注重引導他們動手做數學,為學生提供了足夠的空間,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培養他們的自主探究意識。讓學生藉助兩支筆代表兩條直線擺著可能出現的位置關係,並把自己的想法畫下來,然後以“分類”為主線,讓他們合作交流、小組彙報。當出現了不同分類結果時,就讓同學之間互相質疑,互相辯論,在質疑的過程中引發思考,在辯論的過程中引起思維的碰撞,最後辨明道理,達成共識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有相交和平行兩種。本節課的概念都是在思考辯論的過程中揭示的,融洽的對話氛圍讓學生學得很輕鬆。這樣的教學不僅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而且通過質疑、辯論,讓學生對平行與相交的含義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二、密切聯絡生活實際,讓學生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我們的數學教學應從學生的數學現實出發,精心營造一個學生熟悉的空間,引導他們發現數學問題,探究數學規律。本節課中,我先讓學生找教室裡的平行線,然後找操場裡的跑道、雙槓、雲梯等等,更是學生在活中能看見的,通過課件對這些圖形的形象演示,讓學生直觀看到真實世界中的“平行與相交”,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音樂課本上的平行與相交等等更是讓學生再次感受到“數學無處不在”

  三、教學難點處理比較到位。

對“同一平面”的理解是本節課的一大難點,因此,我讓學生先找長方體一個面上的兩條對邊,摸摸它們在的那個面。然後再體會不同平面的邊,通過電腦演示,加深認識。當然,由於自身水平的不足,這節課也留下了很多的遺憾,主要表現在:一、有些地方處理不夠細膩,比如說互相平行時,沒有在後面加更多的誰是誰的平行線的練習。過一點畫已知直線的平行線沒有再讓學生展示畫法也是遺憾。二、應變能力還需磨練。可能過於緊張的關係,本節課對於預設與生成的處理不夠到位,沒能很好地把握兩者的關係。當出現與預設不同的情況時,被預設縛住了手腳,致使對生成的處理有些主觀和急躁,不夠大膽、靈活。

數學教學隨筆10

靈活課堂:課堂生成也可以是教師的靈機一動

教師教學需要精心備課,既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儘管有時已經在備課上花了一些功夫,可是課堂中還是不斷有問題產生。我們通常情況下把它稱為課堂生成。動態生成是課堂預設的補充和提升。準確處理課堂生成,會使課堂更精彩。

今天我們講的是圓錐的體積。原來的每次實驗,都是採用細沙,可是最近搬辦公室,原來的細沙沒有及時搬過來,因此,這次我用的是有顏色的水。

先讓學生觀察要想求圓錐的體積,怎麼辦?猜想可以轉化成圓柱體。為了方便研究,我們採用等底等高的的圓柱和圓錐來研究。並出示探究活動要求。在探究的過程中,當學生看到第一次將圓錐中的水倒入到圓柱中,恰好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的時候(圓柱體上面標出了三分之一和三分之二處),都感到很驚奇,第三次倒入之後,看到圓柱體內裝滿水,竟自發的鼓起掌來。學生是喜歡做實驗,讓事實說話,用自己的眼睛看到的結論和老師告訴的是不一樣的。這時候已經總結出來了,等底等高的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讓學生敘述出實驗的結論之後,我設計的是進行相關的練習,可是學生意猶未盡,希望把水一次一次的再倒回去。看到學生的情緒高漲,我開始操作。把圓柱體內的水倒入到圓錐體中,圓柱體內的水恰好少了三分之一,還剩下三分之二。當我看到圓柱體內水佔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二的時候,我靈機一動,突然想到這樣的一個題目:

把一個圓柱體削成一個和它等底等高的圓錐,下列哪個選項是不正確的:

A 削去的部分是原來體積的1/3 ;

B削去的部分是剩下體積的1/2 ;

C 剩下的體積是原來圓柱體積的2/3 ;

D剩下的體積是削去體積的1/3 。

這樣的題目經常考察,這裡有三部分:原來的圓柱,削好的圓錐和剩下的材料。這個問題學生經常出錯,總是找不到這三者之間的關係。這個情景正好能讓學生明白這個道理,學生看到圓錐體中的水和剩下的圓柱體內的水,一目瞭然。

在備課的時候,不是這樣安排的,但是當課堂的情景出現的時候,教師可以根據情景改變自己的教學設計,按照課堂生成進行授課,有時會有意外收穫。我想我的學生在以後碰到這個題目的時候,會想到今天做的實驗。

我前幾天聽了一節數學課,一位老師的設計是這樣的:讓學生在等待上課的時間出示口算卡片,讓每位學生計算一道題。這個設計很符合一年級的教學,也有數學味。可是由於種種原因上課鈴響了才組織課堂。可是他仍然按照自己設計的教學思路,讓每位學生開小火車計算一道口算題,耽誤了很多時間,也是剛開始上課就感到有些枯燥。實際上,這個時候可以改變教學設計,讓一列或兩列學生計算,直接進行下一個教學環節,教師要有能夠根據實際情況隨時改變教學內容的教學機智。

數學教學隨筆11

人教版新教材與老教材有很多不同的地方,特別是留下了大量空白,由學生自由發揮。比如在計演算法則的呈現這一塊,就不像老教材一樣,呈現完整的計演算法則,過去教學時,為了讓學生理解、識記,還曾花過不少時間讓學生去記憶,不過作用似乎不是很大。新教材上不再有完整的規律、法則什麼的,而是留下空間,讓學生自主總結。

在第一學段的教學中,每每碰到這樣的內容,因為教材上沒有呈現完整的內容,所以只要求學生能大致表述出意思就行,至於完整的數學敘述方法我很少告訴學生,學生也少有機會能進行完整的敘述。

可本學期教學到四年級,第一個單元就出現了不少這方面的內容:如億以內數的讀寫方法,大數的大小比較,用“四捨五入法”求近似數的方法等。這些內容教材上雖然沒有完整的敘述,但在讀教材的過程中,我感覺這方面已經有所改變,儘管各種敘述還不完整,但已經開始出現通過小精靈的對話有所表示,這種表示比過去豐富了很多。教學中感覺到了教材上的些許變化,教學方式相應也要做些轉變:由過去不注重規律、法則的描述到開始逐步關注。可一旦把這一內容作為一個要點以後,問題出現了:學生這方面的能力畢竟荒廢了三年了,現在只能從頭開始訓練。為了培養學生用數學語言歸納數學知識的能力,近一週的教學每每碰到這樣的內容,我都不放過一次機會,可效果非常不理想。就拿比較簡單的大數大小的比較方法來說吧,按理說這個方法是比較容易總結出來的,可孩子們弄了半天,也只能說出大概的意思,要是放在以前,肯定就會到此為此,可如今我只能代學生總結。這兩天我感覺到課上為了能讓總結順利些,在教學中我進行了不少的暗示,代替學生思考。總結的效果雖然有所改觀,但我又感覺到課堂上少了些什麼。

每次在碰到類似問題是我的心情都是矛盾的:一方面想讓學生能有一個比較好的語言表述,即總結:另一方面,只要學生能自主掌握方法,至於如何表達,並不重要。其實這種矛盾的心情已經持續了三年,新教材淡化這方面的要求,按理說不需要照以前的方法,要學生進行專業描述,但如果這樣,我又感覺到學生的數學語言訓練會不到位,特別是組織數學語言的能力得不到訓練,這樣會不會對學生的數學思維產生影響?

數學教學隨筆12

由於傳統的數學教學過分注重機械的技能訓練與抽象的邏輯推理,而忽視與生活實際的聯絡,以致於使許多學生對數學產生了枯燥無用、神祕難懂的印象,從而喪失學習的興趣和動力。為此,我們必須摒棄過去“斬頭去尾燒中段”的做法,力求做到數學源於生活,並用於生活,讓學生感悟和體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生活中處處要用到數學,必須認真學好數學。

尋求知識背景 激起學生內需

國小數學中的許多概念、算理、法則等都可通過追根尋源找到其知識背景,教師在教學中要努力把數學知識向前延伸,尋求它的源頭,讓學生明白數學知識從何處產生,為什麼會產生。

如:在教學“釐米”的認識時,一位教師讓學生選擇工具量一量課桌的長度,結果學生中有的說六支鉛筆長,有的說五把尺長,有的說有八支鋼筆長,也有的說七個信封長…… 這時,教師再讓學生討論交流:為什麼同樣的桌子量得的結果卻各不相同?你又有什麼想法?這樣同學們就會深深地感悟到統一測量單位的必須性。在此基礎上再來教學新知,學生就會產生一種內在的學習動力。

 利用生活原型 幫助學生建構

眾所周知,數學學科的抽象性與國小生以形象思維佔優勢的心理特徵之間的矛盾,是造成許多學生被動學習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實,佷多抽象的數學知識,只要教師善於從學生生活中尋找併合理利用它的“原型”進行教學,就能變抽象為形象,學生的學習也就能變被動為主動,變怕學為樂學。

用於現實生活 領略數學風采

在數學教學中,我們不僅要讓學生了解知識從哪裡來,更要讓學生知道往何處去,並能靈活運用這些知識順利地解決“怎樣去”的問題,這也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和歸宿。例如:學習了“求平均數”這一知識後,便可讓學生圍繞“在唱歌等評比活動中,各個評委給同一參賽者打的分不一樣,怎樣確定其最後得分?”等實際問題思考並展開討論;使學生通過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體味到數學的巨大魅力。

數學教學隨筆13

談到教育,話題很大,思路很廣,一萬個人有一萬種說法。然而作為一名普通的一線教師,我的理解與感受用這八個字來概括最為恰當,即:享受教育,體驗幸福。

幸福感是每個人都渴望得到的,從生活中或工作中獲取,而工作佔據了我們大部分時間,如果工作本身能帶給我們幸福感,那人生還有什麼遺憾的呢?作為教師,能不能體驗到教育的幸福,取決於能不能用“享受”的態度來對待教育工作。

熱愛教育,我慶幸我也是一位教師。我酷愛我所任教的學科——數學,我更熱衷於帶領我的學生去感受數學、運用數學。儘管面對無盡的困惑,卻時刻胸懷教育良知,默默無聞於紛雜的浮躁之世,辛勤耕耘,播種善良,播撒智慧。難怪近四百年前誇美紐斯感言: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我想這“光”不是職業本身榮耀的光,而是教師心底發出的願意照亮別人的博大的“愛之光”。

熱愛工作,我從不忍隨便糊弄一節課,總想將我的知識技能更多更好地傳授給他們,以滿足大部分學生求知的慾望。而對於一些還不太愛學習數學的學生,我採取增強數學趣味,多鼓勵多表揚,以及採取合理獎勵措施來激發他們對數學的學習熱情,不知不覺就提高了他們的數學水平。因此,我帶班級的數學成績始終名列前茅,各項工作也深受到領導、同事和家長們的讚許。

熱愛學生,我平常從來都是以一種平等民主的態度對待他們,溫和友善,尊重他們,關心他們,幫助維護他們人格健康發展。對後進生放低學習要求,教育其端正態度,而從未體罰或說些傷害其自尊心的話。對一些有缺陷的學生從不歧視,如果他們被其他同學嘲笑,我會及時教育不對的學生,及時維護弱勢學生的人格尊嚴。對偶有犯錯的學生,我也是很注意。不會讓他無顏見人,失去改過的信心。我從不會認為這些都是班主任的事。我知道每位老師對學生的未來都會有影響,而學生的心靈是最需要關懷的,它對人的成長至關重要。學生對我的滿意率一直比較高,學生課堂的總體表現也不錯,學生對我的尊敬,和背後的稱讚,都是對我的回饋,我很欣慰。我感到“享受教育”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真實地存在。

最後,願天下所有的老師都能享受教育、體驗幸福!

數學教學隨筆14

三位數除以兩位數是學生在三年級學習兩位數除以一位數和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基礎上教學的。雖說算理上是差不多的,但從學生作業的情況反映來看,問題很大。主要出現的問題與教學除數是整十數的除法筆算差不多。

1.一眼看不出最大商幾。

2.有些學生把商去乘看成的整十數而不去乘原來的除數。

3.不注意看餘數,餘數比除數大或相等,照樣把結果寫上去。

4.計算過程中進位進過去的數不做標記,計算時忘加或加錯,做減法時順序搞錯,從高位減起,個位是0的往往不寫,還有就是退位減法老是減錯,借位點不加,算時忘記減1後再減。

5.寫橫式結果時餘數忘寫或答案抄錯。

產生諸多錯誤的原因就是:有的學生基礎不好,有的是習慣不好,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沒有主動參與到學習知識的探究過程中來,導致作業情況差。

計算教學是枯燥乏味的,也是學生常出錯的,如何避免學生計算中出現的不該出現的錯誤,我覺得首先要強化口算練習,題量不要多,堅持天天練,所謂熟能生巧。練習的題目可以是兩位數乘以整十數,一位數乘以一般的兩位數,除數是整十數的口算除法及括號裡最大能填幾這幾種題目。其次要彙集學生錯誤,讓全班學生尋找錯誤,讓學生自主發現錯誤,在改正錯誤的過程中建立正確的思考方法。

為了避免學生由於枯燥而產生厭學心理,還可以採取形式多樣的練習方式,如指名板演,同桌互批,儘量多的給每個學生展示的機會,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辦到的,在以後的教學中也還要常穿插除法筆算練習,使學生在堅持不懈的練習中提高筆算的速度和正確率。

數學教學隨筆15

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根據課堂狀況,學生的心理狀態和教學內容的不同,適時地突出經過精心設計,目的明確的問題,使學生在問題的思考中,啟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對學好數學有很大的作用。如在以前聽過的許多公開課中,經常會看一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能使學生帶著一種高漲,激動的和欣悅的心情從事學習,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以,本文就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合理的設定數學問題,提一下自己的想法:

一、教學要從問題開始

教學從問題開始。問題是數學學習的核心與靈魂,思維來自疑問與驚奇,在教學過程中設定一個不易回答的懸念或者一個有趣的故事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慾望。如在對數的教學中引入千古之迷辛追女屍,提出疑問:為什麼科學家算出辛追死於2200年前?又如在學習指數當時,引入細胞分裂現象。這些實際問題都引起了學生的思考及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為本節課的教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所謂好的開端就是成功的一半,真是深有體會啊!

二、要在重點和難點處設定問題

數學教材中的有些內容是枯燥乏味、艱澀難懂的,這要教師在其中設定一些問題或有趣的情節,把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從而便於學生理解,同時也使學生學習起來更輕鬆。

三、在教材易於出錯的地方設問題

在近幾年的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最常見的錯誤是:不顧條件或研究範圍的變化,丟三掉四,或解完一題後,不檢查不思考,故學生易錯。讓學生嘗試去“碰壁”,讓學生充分暴露問題,然後順期錯誤認真剖析,不斷引導使學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

四、設問題於課堂的結尾

有人說:一堂好課也應設問題而終,使其完而未完、餘味無窮。在課堂結束時,根據知識的系統承上啟下地提出的問題,這樣不僅使舊知識有機地聯絡起來,同時也不斷的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為下一節課的教學作好充分的心理準備。

這就是我對自己教學的反思,教學就是一種藝術,過程就是曲折的,需要我們不斷的探索與研究,把自己最好的藝術展示給學生,引領學生創造自己的藝術品!

標籤:隨筆 教學 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