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夢遊百味齋的散文

文學2.54W

(一)

夢遊百味齋的散文

農曆乙未羊年春節的七天假日剛過,天上、地上、水上,貫穿南北東西的運輸大動脈仍然承受著不同服飾、不同年齡、不同口音熙熙攘攘湧動人流的壓力,返鄉的農民工又陸陸續續的回來了,探家看望父老的遊子們又戀戀不捨地踏上了征程,上班族又按部就班地給這座城市交通帶來了早晚高峰……從盡享傳統節日中 “復甦”的人們伸了伸腰,爽一爽神,帶著微笑、祥和與祝福,精神飽滿地又緊張忙碌起來。

商家店鋪門前春風舞動彩旗飄,鑼鼓聲聲東北大秧歌扭得歡,在紅底金字對聯和大紅燈籠的互映下,正張羅著開門迎客。與往昔相比,人們似乎理智了許多,治理霧霾、呵護全國文明城市,居民鳴放鞭炮的明顯少多了,不過圖個開市大吉大利,商家店鋪還是在門市前放起了“大地紅”“開門紅“,噼噼啪啪聲伴隨一股刺鼻的硫磺煙霧過後,真的鋪就了一塊“紅地毯”……

在開了關,關了開,只換匾額不換屋,多如牛毛的商鋪中,我看見不遠處一家新開張的店鋪,藍漆鎏金凹字匾額上蒼勁有力的“百味齋”三個大字。心想,一定又是一家美食廣場,可當我走到近前,透過藍圓盤和小紅槓編織的錦環,只見門旁牆上鑲嵌一塊黑色的大理石上金黃色的隸書體醒目的寫到“人生百味知多少,歡迎惠顧答案找”落款是:百味齋文化傳媒公司,2015年2月25日。

我隨著絡繹不絕的人群,走進了百味齋。“味道”一下子充斥了我的視覺味覺神經,按板塊思路設計,分別設有故鄉味道館、愛情味道館、懷舊味道館、家的味道館、夢想味道館、男人味道館、女人味道館、生活味道館、思念味道館、過年味道館等展館,可謂味道大全。每一個館既各成一體又相互照應,如同孿生兄弟姐妹緊密相連,可見店老闆的獨具匠心。而從那重量級的綜述裡,按一字千金概算足有600萬金的巨大“投資”,又盡顯店老闆的大家風範!

當我得知百味齋老闆是退休官員,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創辦的獨資公司,完全是服務他人、回報社會公益性的時候,油然而生敬意。

(二)

我戴上耳脈,聆聽講解,看著文圖並茂的展覽,靜坐演播廳觀看精彩片段……在留言簿上寫下了自己的感言,帶上百味齋人生百味的答案,細細咀嚼旅途人生,深深陷入情感味道的思索。我無法精深全面地概括味道,只好用事實的片段來詮釋。

有人說,故鄉的味道是甘醇的陳年老酒,思鄉的時候喝上一口讓你陶醉;有人說,故鄉的味道是溢香的泥土,唱響了一代又一代繁衍生息生命的歌;有人說,故鄉的味道是常青樹的根,飄向遠方的葉片總會回來的……而我還要說,故鄉的味道就是印在腦子裡、刻在心底的一張永不變的底片。我常常獨自一人臨床遠眺故鄉的方向,翻動深藏骨子裡的這張底片——依山傍水的老屯,鑲嵌在山坎下的泥草房籬笆牆,渺渺炊煙披上神奇的面紗;屯前那片開闊的草甸子,豬馬牛羊飽餐的牧場;屯西那條日夜流淌的大河,白帆槳聲唱漁歌,冰河上跑著馬爬犁;河套深處傳來獵人清脆悅耳的洋炮聲,劃破了曠野的寂靜;崗上的玉米大豆高粱翻綠浪,畦田裡的稻穀飄清香;遠近有名的小葉張苫房草,墊鞋取暖的靰鞡草;夏季裡,蛙聲伴你晚餐與入睡,冬季裡圍著火盆講故事到三星偏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人們也活得很滋潤。還有那陰森可怕的東大溝、森林王國般的墳地、游擊戰的柳條通、挖沙坑磊沙堡扣沙洞的沙坨子、赤身裸體戲水的稻壕……傳來孩子們天真歡快的笑聲。如今,老屯變了模樣,白色水泥路面直通屯裡,草甸子變成了水田,家家戶戶的磚瓦房蓋在了崗上, 50年前姥爺家的三間泥草房雖已彎腰駝背卻仍站立風中,老人和兒童組成了留守大軍。還有,東大溝平了,西大河瘦了,北墳地沒了,南沙坨子小了……從縣城通往大頂子山航電樞紐的`公路從老屯東邊經過,屯子裡通了營運的小汽車,出行更便利了。我在弟弟和親友的陪伴下,找尋當年的影子。親不親故鄉人,美不美家鄉的山和水。我為老屯沐浴春風,伴著夢想的富庶而祝福、而驕傲、而感嘆,但對老屯仍然定格在那張不變的底片上。這就是我的故鄉的味道。

說起我的愛情的味道,沒有當今的浪漫,沒有當今的開放,沒有當今的變數,就是“炒菜少放鹽”的平淡。當介紹人引見初次認識時彼此漲紅著臉,初戀約會時彼此相隔三尺遠,熱戀相依時湧動的熱血被理智的約章擋住。訂婚照上的比翼齊飛,是彼此商量寫下的誓言。記得,那年的八月十五,父親母親為我們舉辦婚禮,房門上掛著一面紅旗,院子裡搭起帆布大棚、壘砌鍋灶,二姨夫掌勺炒菜,燜高粱米飯,左鄰右舍、親朋好友都來了。單位還專門送來了一對大鏡子,鏡子下方密密麻麻刻上同事的名字,一份重禮是60多元錢的六個管半導體,還有蓋有黨支部印章的馬恩列斯毛選集。夫妻好比連體鳥的一雙翅膀,只有朝著一個共同的方向,才會飛得更高、更遠。婚後,幹好自己的工作,就是對家庭負責的理念,給愛情注入了新的動力。工作的轉換,致使兩地分居,長期在外,教育兒女、操持家務的重擔落到了她一個人的身上,苦了她,累了她,但她從不抱怨,從不扯我的後腿,無聲地支援我、鼓勵我……兩口子過日子,沒有勺子不碰鍋沿的,不過我們沒有長期的冷戰,如同放二踢腳“乒乓”兩聲也就過去了。如今,我們彼此執子之手風雨兼程的走過了四十多個春秋,愛情的表達,變得更為平常和平淡,為對方端上一杯水,送上一句叮囑……有時我看著老伴的身影在想:“都這把年紀了,老伴兒呀,我能為你做點啥?!”這就是我的愛情的味道。

提起男人,就會想到男子漢這個詞兒,還有與之相匹配的高大、偉岸和敢於擔當……我曾說過,父親是座山,是傲立蒼穹的大山,戰酷暑、擋嚴寒,艱辛困苦不彎腰。父親是建國前參加工作的,從屯裡出來,幾十年一直在縣糧食系統工作。父親對工作認真負責,兢兢業業,默默無聞,常常是早出晚歸。父親打一手好算盤,在統計報表上大顯身手,又練就了付糧“一戳成”的技能,當個主任總是幹在前頭。為五保戶定期送糧又是父親下班後的樂趣。父親多年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和勞動模範,幾毛錢的獎狀掛在牆上一排,多了幾份榮耀與喜慶。休息日時父親也閒不住,不是騎自行車去江邊、河邊為家人打魚改善伙食,就是帶領我們兄弟去山裡、草甸子撿柴火。父親樂善好施,親朋好友都很敬佩他。我的岳父,在退休的前一年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這是一種堅定的信念和不懈的追求。別人說他是個老積極一點也不假,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在制油廠工作時常年高溫作業,掉下地溝摔斷肋骨也不吭一聲,在糧庫當保管員下班後蹲在地上撿散落的糧食粒……一個普普通通的工人卻得到工友們的讚許。這就是我所認知的男人的脊樑,男人的性格,男人的氣概,男人的味道!

母親,是成熟女性的代表。歌頌母親的文字屢見不鮮,但卻是百讀不厭。我曾說過,母親是條河,納溪水,匯涓泉,偌大的包容,堅韌的毅力,無私的奉獻……。我們哥仨都出生在屯子裡,那時父親在外地工作,母親既要照顧爺爺和奶奶,又要照看我們,還要下田勞動,可謂裡裡外外“一把手”。屯子裡的人都說母親要強。後來,爺爺、奶奶相繼病故,家就搬進了城裡與父親團聚。母親為了減輕父親的負擔,納鞋底、做麵包、壓掛麵、攤煎餅、晒糧食、撿燒柴……付出了很多辛勞。母親的針線活非常好,全家人的冬夏兩季衣服全都是母親拆洗、縫補而成,腳上穿的千層底布鞋也是母親親手縫製。母親還根據家人的身材琢磨出“衣服樣子”、“ 鞋樣子”等,用起來很方便,有時加肥或縮瘦就可靈活地派上用場。鄰居和親屬們孩子結婚妝新的棉襖棉褲等都求母親給做。為了趕時間,母親常常是挑燈夜戰。母親的針線板,是用一塊瓷實木頭做成的,纏著黑、藍、白三種線,彆著不同型號的鋼針。稜角已經磨光了的針線板兒,不知它帶走了母親為我們操勞的多少難以忘懷的歲月;木質本色變暗的針線板兒,不知它浸透了母親多少心血和汗水;那些不規則的表面劃痕的針線板兒,不知它刻記了母親多少“酸甜苦辣與喜怒哀樂”。針針線線講述著母親的大愛無疆,母愛蠶絲情的故事。針線板兒,它是母親無字的功德碑!還有一位老媽媽,在山河破碎,國難當頭的時候,她毅然選擇了共產黨的抗日隊伍;面對眾多的追求者,她忠貞不二的選擇了一個正直儒雅的文化軍人;在風雨陰霾的日子裡,她始終不渝地選擇了心底的陽光和希望;在子女成長的道路上,她審時度勢的選擇了適合孩子自己人生的軌道;在離休後的歲月中,她平淡謙和的選擇了樂觀向上的晚年生活;在生命將要走到盡頭的時候,她淡然無我的選擇了知足與感恩。她面對人生的關鍵時刻,印證了哲人所說的“選擇有時比努力更重要”這句話。這就是女人的高潔、女人的無私、女人的偉大……女人的味道!

年,如同強大的磁石,牽動著人們的心絃。親情,如同萬有引力,凝聚家人的團圓。往昔有關忙年、過年的情景,儘管久遠,但如今仍歷歷在目。過去那些年,每到過年時都要供奉家譜。家譜是紀念已故長輩親人的。家譜掛畫是由輩分圖表和對聯、配畫組成。輩分圖表最上方是男左女右端坐兩位古裝人影象,意是先祖的象徵,也可以理解為,是上帝造人的始祖亞當夏娃。正面按男左女右從中線分開,左側是男性,從1至20依次排列,序號下面對應處是供填寫已故先人姓名的空格,右側是對應的是女性。然後,下面均是如上所述的供填寫姓名的空格,足有十幾行。最上一行是最長輩分,依次往下排列輩分。左側序號,指的就是男性本輩分中行排多少。右側序號,指的就是男性妻室相對應的序號。輩分圖表最下面是大蓮花。對聯,上聯是“繼世立業文兼武”,下聯是“百代存心孝與忠”,橫批是“子孫萬代”。在家人眼裡和心目中供奉家譜是件非常嚴肅和神聖的事情。年前,父親、母親總要忙一陣子,辦年貨、掃衛生、洗衣被。等到了年三十,一家人老早就起來了,穿上整潔的衣服,吃過凍餃子,父親帶著我們便屋裡屋外貼對聯、貼福字、貼掛錢;院子裡用冰雪埋上燈籠杆,掛上彩紙糊的燈籠;打掃院子,並把水缸裡挑滿水。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將封存一年的家譜“請出來”掛到屋裡顯眼的地方(東西方向),俗稱供奉老祖宗。按照祖上傳下來的規矩,供奉家譜要在大年三十這天的中午12點前完成。供奉家譜的供品,每年都是母親親手做的。有油炸粉條,菜名叫不上來。一小把粉條用線將下半部繫上,油炸上半部後坐在飯碗裡,像玉樹一樣。有用熟豬肚做的大象。將熟豬肚彎部切下來倒扣在飯碗裡就成了大象,肚彎似象鼻子,用綠豆做象眼睛,用綠蔥心做象牙,一個活生生的大象就做成了。還有蒸豬肘子肉和紅燜魚。油炸粉條和大象身上還撒上紅綠絲。還有蒸的開花大饅頭,饅頭上按上小紅花。供品依次擺在家譜前的小櫃代替供案上,並對稱擺上兩個瓷酒盅、兩雙新筷子、兩隻蠟臺並插上兩隻大紅蠟燭,正中間放上香碗,香碗裡裝滿小米。蠟臺和香碗是用木頭旋的。中午12點吃飯時,給家譜上香,斟白酒並點燃,家人從長輩開始依次向家譜磕頭跪拜。這頓午飯是歲末的陳年飯。從祖上傳下來,過年從七年級到初五不能用生米做飯。所以,母親每年在臘月二十七、八就特意撈一大盆乾飯,用飯碗一碗一碗的扣在秫秸簾子或乾淨的木板上,放到倉房凍飯坨,準備這期間燙水飯。在這之前,母親就忙著發白面蒸饅頭、面魚(用模具造型)、豆沙包、糖包、芝肉包,發黃面蒸粘豆包,還要包凍餃子。在過去那艱苦的年代,平日裡是吃不到那麼多好東西的,所以大年三十中午這頓飯特別豐盛。從年三十中午起到九年級,祖上傳下掃地、掃炕都往裡掃,不能往外掃;不準往外倒泔水,倒在泔水桶裡。現在看來是民間的陋習,但那時人們都很講究這些。午飯後,家人圍在一起,吃瓜子、花生、凍梨、糖塊等,有說有笑地在一起玩撲克牌。夜幕降臨後,屋裡屋外燈火通明。那個年代儘管生活不寬裕,但父親、母親總要將平日裡用的15瓦小度數燈炮擰下來換個大度數的。院子裡點的燈籠,頭些年用的是蠟燭。除夕夜要守夜(也可理解為守業)。到晚10點開始包餃子。其中要包一個放一枚一二分錢硬幣和放一個糖塊的兩個餃子。意誰吃到放硬幣的餃子誰就有財運,誰吃到放糖塊的餃子誰就“嘴甜”。大約到晚上11點多鐘,接神開始了(要在半夜12點前完成),父親帶著我們給家譜上香,點燃紅蠟燭和酒盅裡的白酒,院子裡用木柈柴草點燃篝火,燃放鞭炮,還要燒上一些黃表紙。還要按方位跑出家門100多米去迎財神,回來進屋喊著“財神接回來了”以求家裡日子越來越好。年三十,母親按照迎財神的方位下餃子,把餃子煮好後,先給家譜上供,用兩個小盤各放四個餃子,飯鍋裡用盤子留四個或八個餃子,意“四平八穩,年年有餘”,然後再把餃子端到桌上。一家人先長後幼依次向家譜磕頭跪拜後,便開始吃餃子了。這頓飯叫年夜飯(除夕)。吃完年夜飯後,一家人還要繼續玩一會兒。小時候,我們通常就一夜不睡。大年七年級還要拜年。從年三十到八年級半夜12點要合衣睡覺,八年級半夜12點送神後才可脫衣睡覺。過年的味道就是歡樂團聚的日子,就是祈福的日子,就是祥和的日子……因為傳說中的猛獸“年”已經不會再來……

(三)

百味齋裡的展館太多了,我突然感到自己的眼神有點不夠使,心想不如用隨身攜帶的攝像機先來個錄影和照相,回去再慢慢品味。於是,伸手去挎包裡拿攝像機。手,被床頭板擋了回來。原來竟是一場夢啊!夢醒時分,我靜靜地捋一捋思路,這百味齋不就是天之嬌老師發表在江山東北社團的《味道》組詩嗎!或許連日來拜讀、關注的緣故,或許被味道深深感染的緣故,真的應了那句“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了!沒有睡意的我,連忙起身,開啟電腦,點選江山,進入社團,又拜讀起《味道》來,也掃視了自己的跟評:“羊年正月初七店鋪開張,想不到老師的‘百味齋’也開張了!沒有深厚的積澱,沒有哲理的思維,沒有透徹的感悟,就沒有如此精美的詩!誰要缺了‘味道’,就到天之嬌老師的‘百味齋’來!”於是,我忙不迭地敲打鍵盤,把夢遊百味齋記錄下來。

天之嬌老師《味道》組詩,道出了人生百味,情感百態,給人啟迪,給人思索,給人感慨……說來說去,我突然想起了三字經的開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是啊,每一個人都是一位自我人生的調味大師,酸甜苦辣,香臭澀鹹,都是自我調製;每一個都是一位繪畫大師,人生旅途或順或逆,或濃或淡,或紅或黑,都是自我描繪的圖畫。我們要從《味道》中汲取精華,接收傳遞的正能量,弘揚真善美,鞭撻假醜惡……一句話,就是做事一定要講事理,做人一定要有人味。

哈哈,這就是我夢遊百味齋的味道!

標籤:百味 夢遊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