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關於人生隨筆四則

文學1.31W

1

關於人生隨筆四則

普羅大眾的生活就是趕鴨子,往東就一窩蜂往東,往西就一窩蜂往西。他們不去想究竟為什麼,他們知道想多了也沒有用,改變不了什麼。但其中總有一兩隻較真的鴨子,他不認命,他要犯賤,他就是要凡事問個為什麼。

比如問人生的問題究竟是什麼,其中一隻想明白的鴨子告訴他,人生的問題就是兩類:一類是現實問題,吃喝拉撒睡,由此延伸到一切物質的世界;另一類就是超現實的問題:我的心是什麼,心是什麼構成的,心為什麼虛空,為什麼煩悶,由此延伸到一系列所謂形而上的命題。

人生社會歷史,紛繁複雜,其間有一些基本的要義不可不知。但知道得多,而不能通達,則徒添煩惱。一般人的智力跟鴨子也相差無幾,是但憑怎樣也不可能通達的。囿於一日三餐得溫得飽的幸福,偶有驚人一聲“嘎嘎嘎”,於是群鴨相望,驚鴻一瞥,已然是相當的幸福。安敢望改變歷史長河的流向呢?

2

修身養性終究是大事。特別到了所謂的現代社會,要把持好自己一畝三分地的生活是相當的難了。現代社會比之於中古社會,相當的紛繁複雜。生活門類多了,社會組織的形式多了,連基本日常生活也複雜得多。把一箇中古社會的人突然復活於現代,他一定是人猿泰山,難以應付。個體在集體創造的偉大結構面前,越發的渺小。正是我們引以為豪的人類智慧,最終把人類的個體制約得一塌糊塗,一籌莫展。正是人類智慧一層一層給自然純樸簡單的人心上枷鎖,樂此不疲,一直到身不由已。

本來簡單的修身養性成了大問題。食品安全、睡眠質量、飲水質量和空氣質量成了揮之不去的魔魘。還談何修身養性呢?

人類個體可能是聰明的,但當他們聯成一體的時候,何其愚蠢,何其荒唐。

3

人生的定義何在?西方文明給出人生的定義在於“認識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西方文明就會在這方面發展得相當發達。中國幾千年文明的重心則在人與人的關係方面。“仁義倫理”無不是將重心落在人與人的關係之上,自然與上帝都不是重點。誠如孔子說未知當世,不事鬼神。大道不遠人。

然而印度文明包括在佛教產生以前的印度古文明,對人生卻持基本否定的態度,認為人生是沒有價值的東西,是一切迷誤,就像自然界的迷霧一般,無所謂好無所謂不好,無所謂有與無所謂無。

這第三種價值觀也就是價值虛無觀,不為人道亦不為人所喜(中國道家亦是否定人生的部分價值的),按照眾生平等的角度,站在豬牛羊馬的角度,站在一株樹一片草的角度:人的世界有何特別的意義,難道人真的是上帝的寵兒、萬物的主宰嗎?

第三種價值觀,亦並不是毫無存在的`價值。人還是與自己生活的環境、與自然和諧相處吧,不要付與自己那麼多崇高偉大的意義與使命,不要那麼好勇鬥狠,孤芳自賞,自說自話。

4

自己怎麼樣安生立命?借佛教小乘教義講:諸行無常,就是一切都變動不居,因我們只能順應時空萬物連續不斷的變化。我們無法永久的保有一種東西或一個狀態,因此要破執,不要執著;諸法無我,就是一切都有變化的規律支配,由不得我們主觀想這樣想那樣,因此只能除妄,要認清事物本來的變化規律與趨勢,不要作不切實際的幻想。做到以上兩點可以算通達之人了,可以給自己安生立命了。這是小乘佛教的境界,是阿羅漢的境界。

如果通過長期限的歷練與修煉,覺得這兩點已經發揮到極致了,完全應付自如了,則可以轉入大乘佛教的境界,叫做“不住涅槃,不捨眾生。”意思很簡單,從發願的時候起出手,儘可能多地幫普羅大眾做到小乘境界。

以上的迴圈是:眾生修成阿羅漢,阿羅漢發願將更多的眾生普渡修成更多的阿羅漢。如此迴圈往復,就是行菩薩道。目標是人人成佛,最後是佛光普照大地。

多麼善良可愛充滿想象富有詩意的邏輯,就是想想也是慰人清懷的,為什麼要搞那麼複雜。我總懷疑佛教早就被人惡意利用,成了糊弄老百姓的工具,至少是騙財的工具。世間的好東西莫不得如此下場。叫人痛惜。

標籤:四則 隨筆 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