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教師教學設計方案

校園1.56W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那麼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師教學設計方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師教學設計方案

  教師教學設計方案1

教學目標:

1.在自主探索中探究出兩步乘法應用題的數量關係,並能應用兩步乘法解決相關的生活問題。

2.能從多個角度解決同一個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思維。

3.感受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體驗成功的快樂。

教學重點:

正確分析數量關係,能用乘法兩步計算解決相關的問題。

教學難點:

理解數量關係,找出解決問題的間接資訊靈活解決問題。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預案:

一、情景引入啟用思維

1、引言

教師介紹學校體操比賽活動情況。相機解釋“橫隊”、“縱隊”“方陣”等詞。

2、收集數學資訊

引導學生看主題圖,找出數學資訊。教師把收集到的資訊寫在黑板上。

每行有10人,有8行。有3個方陣。

3、提出問題

根據收集的數學資訊提出問題。

教師把提出的問題寫在黑板上。(1個方陣有多少人?)

[教學預設]:學生可能提出:每個方陣有多少人?2個方陣有多少人?3個方陣有多少人?3個方陣比一個方陣多多少人?等等。

4、解決問題。

首先引導學生獨立解決每個方陣有多少人?

5、彙報交流互相評價

學生彙報時候要說清楚思考的過程,即怎樣想的,怎樣列式的。

[教學預設]學生已經學過用一步乘法算式解決問題,看到主題圖後會很快收集到數學資訊,學生也能清楚表達出思考的過程,如下:

(1)、10×8=80(人)表示求8個10是多少用乘法計算

(2)、8×10=80(人)表示求10個8是多少用乘法計算

7、總結學習方法

師生加以提煉學習方法:讀----想----做----說,總結解決問題的思路。

8、揭示課題。

(本環節設計意圖運用學過的一步乘法算式引入新課,瞭解學生思維的基礎,啟用學生思維。然後經過總結學習方法,表述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思考過程來規範學生的解題思路,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充分準備。)

二、探究新知訓練思維

1、出示剛才提出的問題:每個方陣有8行,每行有10人。3個方陣有多少人?

2、思考解決方法

(1)獨立列式,

(2)在組內交流自己的想法(組長統計:本組有幾種計算方法)

(3)全班交流評價

[教學預設]學生的解決策略可能有以下幾種:

第一種:10×8=60(人)80×3=240(人)

第二種:8×10=60(人)80×3=240(人)

第三種:8×3=24人24×10=240人

第四種:10×3=30人30×8=240人

第五種:80×3=240人

第六種:10×8×3=240人或者8×10×3=240人

預設處理:根據學生的回答與解釋,教師相機用課件演示學生思考過程,利用課件的直觀效應幫助中下水平學生渡過思維困區。黑板上去掉相同的做法,展示不同的算式。比較每種方法有什麼不同,引導學生髮現最簡單的方法。基本方法鼓勵全體學生都嘗試做一做。)

3、課堂小結

(本環節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在讀、想、做、說等解決問題的思路中,做到先思後說,能用完整的句子表達,能正確使用數學語言,注意嚴密規範把解題的內在思維過程,變為外在的表現形式,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解題過程中思維的有序性和合理性,體驗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三、鞏固應用發展思維

1、課本中的做一做學生獨立試做

(設計意圖:做一做的練習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並且體現瞭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通過這道題引導學生利用學會的思維方式,掌握了的解決問題的策略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能判斷出學生掌握新知的情況。)

2、補充問題並解答:

小青有兩本相簿,每本有24頁,每頁可以放4張照片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初步應用分析、綜合的邏輯思維的方法,掌握初步的邏輯推理能力,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教師教學設計方案2

教學目標:

1.通過寫景,學會細緻的觀察生活與大自然,養成留心觀察、樂於及時記錄的習慣,提高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

2.通過接觸、描寫、讚美景,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親近大自然的情感。

3.通過習作讓學生掌握一定寫景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4.引導學生對習作進行修改,養成習作之後認真修改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學會細緻的觀察生活與大自然,養成留心觀察、樂於及時記錄的習慣,提高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

教學難點:描寫細緻,感受真實。

課前準備:

課前引導學生走進景,觀察景。

1.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景物重點觀察。

2.準確地把握景物特點。

3.把自己最感興趣的、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記錄下來。

設計意圖:生活是寫作的源泉,觀察是寫作的基礎,教者有意識地的在課前讓學生走進秋天,感受秋天的美麗,為寫作積累了素材,減輕了課堂習作的難度。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主題

(教師出示自己假期時遊玩拍攝的照片)講述自己假期愉快的旅遊經歷。

設計意圖:“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一半。”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從實際出發,利用學生的認識規律、年齡特點、心理特徵,利用課件讓學生感悟秋天的美麗,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點燃學生的情感火苗,使學生不知不覺地進入情境。

二、交流資訊,激發寫作興趣

1.師:我想我們都喜歡出去遊玩兒,去擁抱大自然,想必你們也定有難忘的經歷?能告訴我們嗎?

生自由交流。

2.師:是呀,通過剛才的交流,讓我們回憶起了難忘的快樂時光,與其回憶,還不如動筆記錄下這一串串足跡,那樣看起來更清楚,對吧?

設計意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從實際出發,利用學生的認識規律、年齡特點、心理特徵,利用自己的經歷,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點燃學生的情感火苗,使學生不知不覺地進入情境。這一環節主要是讓學生明確寫作內容,做到寫作時言之有物。

三、片段賞析、發現寫作方法

1、師:我們到風景區遊覽,欣賞自然風光,增長見識,留影拍照,真是一件樂事。那怎樣給自己最喜愛的照片配上一篇精彩的文章呢?大家相互討論一下,一會我們來獻計獻策。

生討論。

2、師:誰有好的建議,快給大家說說!

(學生初步談到:(1)按一定順序,也就是旅行的順序來記,這樣更清晰;(2)要圍繞照片的內容來寫,把那裡的美麗景色生動的描繪出來;(3)可以把其中一個地點和內容作為一個重要部分,精彩片斷;(4)要圍繞快樂來寫,寫出旅途的難忘。)

對於以上的建議教師要給與及時地引導、歸納和鼓勵。

3、師:我也給大家介紹兩種觀察景物的方法,一種就是定點觀察。如站在公園某一角,對公園進行由遠及近的觀察。又如我們登上塔頂,從東南西北四個

方向對塔下景物進行觀察。二就是移動觀察,它又叫移步換位法。就是隨著腳步的移動變換位臵,一處一處地進行觀察。選好了觀察點,就是確定好了寫的順序。如這樣,就有條理有重點地寫下了作者去公園所看到的景物。

4.範文引路。

秋天是迷人的,也是五顏六色的。

記得上次去公園玩,我看到了一片火紅的楓林,一片片楓葉看上去那麼可愛,那麼充滿生機,像天邊的晚霞,像夢中的油畫。我不由得想起杜牧的詩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哦,秋天是紅色的!

我繼續往前走,路旁開滿了雪白的百合,聞一下,還帶著露珠的芬芳。百合雖然沒有菊花的燦爛,也沒有牡丹的`華貴,但他們清新脫俗,形態高雅,令人百看不厭。哦,秋天是白色的!

我停下來,坐在路邊的木椅上想,現在是豐收的季節,農民伯伯田裡的稻穀已經熟了吧。恍惚間,一幅畫浮現在我的眼前:沉甸甸、黃澄澄的稻穗壓得稻稈抬不起頭,秋風吹過,掀起陣陣稻浪,我沉浸在無比的喜悅之中。哦,秋天是金黃色的!

啊,秋天,我是多麼迷戀你!我已經醉倒在你色彩繽紛的懷抱之中了!

(1)同學們看了這篇文章,覺得秋天美嗎?要怎樣寫才能把秋天描繪得更美呢?

(2)學生髮表看法,教師小結。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有了素材,只能解決言之有物,而怎樣使文章寫得更好,需要教師的指導。課堂上採用範文引路的方式,對寫法加以暗示,使學生明白了該怎樣表達。

四、學生寫作

學生寫作,教師巡視,瞭解學生作文情況並適時給予引導。

五、品析評價,昇華主題

1、請同學們品讀自己的文章,將最滿意的句段朗讀出來,讓他人分享,方便其他學生進行評價。

2、推薦、評析同學的作品。教師側重選擇兩類文章:

(1)條理清楚,內容具體,重點突出,結構好。

(2)語言優美,對景色、心情、語言等的描寫較生動,且表達了自己真實的感受。

教師引導學生互相評一評,作文中有哪些地方值得大家學習。

3、剛才,我們欣賞了幾位同學的作文,相信對每位同學都有所啟發,下面我們來精心修改自己的文章。我建議大家可以用方位、時間等順序來構成文章,這樣可以讓人視野清新,把筆墨多花在自然景觀的特點上。聯絡自己的感受,把畫面呈現於腦海中,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把它寫出來。

(1)學生自己修改。

(2)教師發現問題及時幫學生解決,對部分學生幫他們開拓一下思路,發現共性問題隨機點拔。

4、小組內相互讀別人習作,幫助同學修改。

5、請學生大聲朗讀自己的習作,師生互評,發現問題,進行修改。

6、將最佳作品推薦給老師,並在班級展板上展出。

  教師教學設計方案3

教材分析

在本課的設計上。主要突出以下幾點:

1.順應學生認知規律。滲透學法。

本課認識I釐米和幾釐米。建立1釐米的長度概念。用釐米量三個知識點的教學。我都按照“觀察感知、操作成像、抽象概括、實踐創造”的模式進行。創設一系列的情境。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實踐,水到渠成地掌握新知。

2.教師指導學生操作細緻、到位。使學生的多種感官協同活動。形成技能。

3.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生動活潑地學習。

學情分析

本節課學習長度單位釐米和用釐米錄。學生對物體的長度己有初步的認識。但這節課是認識長度單位的開始,必須藉助學生的生活經驗。提供豐富的感知材料幫助學生初步建立長度概念。

學會錄長度的基本方法。教學重點是讓學生認識長度單位釐米。

並能夠在實際中運用。教學難點是根據二年級學生的特點。建立1釐米的長度概念。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篩得測最物體的長度要用尺子,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概念。並學會用釐米錄比較短(整釐米長)的物體的長度。

2.在實際觀察和操作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使學生養成細心、認真的習慣。初步感受知識來源於實踐並應用於實踐的觀點。

3.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與求知慾。在數學學習活動中體驗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與創造。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電腦課件、實物投影、學生尺子。學生指、比、找所用的卡片。

學生準備:學生尺子、剪刀、圖釘、線、寬I.釐米的白紙條、小棒、彩條卡片(黃彩條長8釐米。紅彩條長5釐米)、邊長是1釐米的小方塊、數字卡片、反饋牌等。

教學過程

一、問題引入

電腦顯示:兩條線段。一根長10釐米。豎放;另一根長11釐米。橫放。請同學們猜一猜。這兩條線段。哪根長?哪根短?

學生可能猜豎放的長。也可能猜兩根一樣長。

設問:用什麼辦法可以準確地知道它們的長度呢?

設計意圖:開課。通過比較線段的長短。使學生回憶己有的生活經驗,從而得出要知道物體的長度。需要用尺子最。

二、探究新知

(一)認識刻度尺教師提出問題,折導學生分組討論。

電腦顯示討論題:

1.拿出你們的尺子。認真觀察。比一比、找一找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

2.關於這些共同點。你們想知道什麼?

學生分組討論。教師參與到學生討論中。

3.學生彙報討論結果。

4.師生評價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

設計意圖:從學生天天使用的尺子入手。讓學生看一看、指一指、比一比、說一說、找一找。指導學生在生動愉悅的氣氛中學會觀察、學會分析。學會從變化多樣的表象中把握事物的本質。同時也提供學生主動提出問題的契機。便於學生進入積極探求新知的狀態中。

(二)認識釐米1.1釐米有多長?請大家嘗試著在尺子上指出來。

2.電腦顯示從0到1,從1到2.從2到3……每段的長都是I釐米。通過認真觀察,你發現了什麼?

總結出:每相鄰兩條較長的刻度線之間的長度都是1釐米。

3.從0到2.這兩條刻度線之間有幾釐米?從0到3呢?從0到5呢?你的尺子上一共有多少釐米?你是怎樣看出來的?你可得出什麼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