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竹的讀後感

校園3.07W

青山不可無綠水,古木不可無藤蘿,野花不可無蜂蝶,江南不可無竹。

竹的讀後感

若說梅令人潔,蘭令人幽,菊令人淡,蓮令人清;若說鬆令人傲,柳令人柔,楓令人豪爽,梧桐令人高遠;那麼,竹,便是集山川巖骨精英秀氣於一身。

雪壓冬雲之際,竹挺拔如常。凍土之下,新筍已待破土而出,只說春花秋月是良辰美景,殊不知新筍破新泥更可謂賞心悅目。

一夜春雨,千竿新竹。桃紅李白,柳影婆娑,怎抵得十里竹勃勃生機,一片青翠無限風光。

逢夏,老竹新篁,綠蔭可人,舒枝密葉,清風翠微;日光月影,浮動其間;可以立石旁,可以依水湄。

待到秋至,群芳落盡,而竹青碧依然。搖風弄雨,鏗然有聲。無論低矮數寸,高直數丈,或零落數枝,或赫然臣簇,皆不媚不俗,不卑不亢,渾身勁節,凜凜然有君子之風。

再淡雅的花,終究是花。便是有九分的素潔,也還有一分嬌媚。

再靈性的樹,也還是樹。不然,漢字“樸”何以用“木”表意?並非貶低。草自有草的優勢。只是品位再高的草,也無法走出草的侷限。

竹,非花非草非木,實在是造物主的一件絕活兒。可如天然去雕飾的素妝少女婀娜娉婷;可如浩浩然有英雄氣的鬚眉男子枝橫雲夢,葉拍蒼天。

月下聽簫,城頭聞笛,都是竹的境界。

竹,實在是滲透了我們民族的精神情韻。難怪高唱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蘇東坡,同樣也吟出了“寧可無食肉,不可居無竹”的另一番嚮往。中國畫中的寫意墨竹,相傳便是這位大學士大文豪首創。

沒有什麼比寫意墨竹更能體現竹的情韻了。在這裡,竹已擯棄了一切外在的形式和顏色,唯留人間風骨。

將墨竹畫絕的“揚州八怪”之首鄭板橋,乾脆以竹為友:

茅屋一間,新篁數竿,雪白紙窗,微浸綠色,此時獨坐其中,一盞雨前茶,一方端硯石,一張宣州紙,幾筆折枝花。朋友來至,風聲竹響,愈喧愈靜;家僮掃地,侍女焚香,往來竹蔭中,清光映於畫上,絕可憐愛。

話雖這麼說,這位想為百姓作點好事的士大夫,並不真想隱逸山林。他還有一番大的抱負:

畫根竹枝插過石,

石比竹枝高一尺。

雖然一尺讓他高,

來年看我掀天力。

這便可知鄭板橋的墨竹,何以幅幅為精品,枝枝見精神。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崇尚的立身立世之道,豈非是受了竹的品性濡染?

竹,確實和我們民族有著不解的因緣。

竹簡、毛筆,成就了中國古文化源遠流長的功果。

而百姓們的日常生活,又何曾須臾離開過竹?

竹簫、竹笛,是竹之靈性的吟唱。

竹筏、竹簾、竹蓆、竹床、竹椅、竹筷、竹帚…卑微的用途中,有著一種質樸無華的奉獻。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此乃竹。東方的竹。

1)竹間音韻

清澈見底的山溪旁,長著鬱鬱蔥蔥的翠竹,在那竹林裡品茗,真別有一番滋味。

今兒正趕上春天,林間的竹子儀態萬千,再添上小鳥們

那動聽婉轉的歌聲,更是美妙絕倫。

不經意地,林子裡的深處隱約傳來了一陣箏聲,那飄蕩

的音符沁人心脾,彷彿在娓娓敘述著春天的故事。

我聞聲瞅去,那茂密的竹林裡難尋人跡,一陣春風瑟瑟

吹來,林間的葉子紛紛揚揚地落下。

我輕輕地放下茶杯,傾聽著不知道是誰彈奏的《月兒

高》,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我靜靜地閉上眼睛,感受著春天洋溢的氣息, 腦海中漸漸忘卻了憂愁。

睜開眼睛,映入眼簾的是一層輕紗般的薄霧、一排

排的翠竹和一絲絲霏霏的春雨。

我拿起茶杯,細細品味著那清香的茉莉花茶。

腦子裡空蕩蕩的,靜靜地聽著悠揚的箏聲……

不知何時,遠處隱約飄來了簫聲。交織在一起,像是特意為春天準備的交響曲似的。

不久,四周不斷地傳來了各種樂器的音律,鳥兒在竹枝上歡蹦亂跳,竹子在和熙的春風中搖曵,整個竹林變得更加熱鬧了,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霧靄漸漸濃了,眼前的景色一片模糊,而音韻卻依然

清晰可聽。

我,完全陷入了憧憬……

天漸漸亮了。明媚的朝陽穿透竹林,雲霧漸漸散去,

周圍的景緻也漸漸清晰了。

竹林重又回覆了靜謐……

(2)竹子在生活中十分常見,在公園裡,在小院中,在山坡上常常都會看見竹子的身影。

標籤: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