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國小六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6篇

校園2.42W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小六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小六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6篇

  國小六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篇1

《品德與社會》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於社會生活中,讓學生學會認識社會,正確瞭解社會,同時還要養成良好品質,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讓學生走進歷史,在認識祖國輝煌歷史的基礎上,瞭解祖國遭受屈辱和人民頑強抗爭,進一步增進愛國主義情感。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交流、實踐,引導學生通過不斷學習,加強理論修養,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如今課程的改革也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課堂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教學活動應是一種相互交往,相互合作,相互學習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的動態資訊,使學生在觀察,活動中得到情感的體驗,正好符合新課程中的探究思想——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探究和領悟、明理。

課堂中的活動應是教師在指導或參與下的學生的自主活動,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情感和靈感,指導其行為,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間,教師真正地成為引導者、點撥者,學生真正成為教學過程的學習主體。

課程改革後教學不僅僅侷限於課堂內的教與學,而是體現在課前任務、課堂的活動、課後的延續和知識的連續這樣一個完整過程。從關注學生智慧出發,拓展有限的課程資源,從各個角度發展學生的智慧。教學設計中,儘可能通過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來改善和發展學生的多元智慧;利用學生的智慧的多元化特點創造多元的通道來改善學科教學。從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弘揚學生個性發展入手,探索適合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教學過程,設計教師和學生的活動課改的目的是:從根本上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提倡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和研究性學習,使學生掌握終身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學習方法;教師由單純的教學者轉變成學習型、研究型的教師,教學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參與者和合作者。這兩種轉變需要“量”的積累過程。

在教學火燒圓明園中,主要講述了英法侵略者搶奪圓明園、焚燒圓明園,揭露侵略者殘酷的行為,舊社會的中國受盡了屈辱,讓學生通過對這些殘酷的歷史事實的瞭解,體驗和感受,孩子們做為一箇中國人是不應該忘記那段歷史的,作為一個有正義感的中國人更不能忘記那段屈辱。而且學生還能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整節課顯得特別活躍。問題反思:通過教學我感到不足的是學生們對歷史知識的瞭解太少。作為新世紀的國小生,我們應該自強不息!知道落後就要捱打,只有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才能不被人所欺侮。

但有的時候我還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學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學思路還不夠開闊,沒有多渠道收集資料、資訊,課堂上貼近學生的生活不夠。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學習,加強理論修養,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真正讓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總之,通過教學和課後反思把教學實踐中的“得”與“失”、成功與失敗,加以總結和昇華,變成自己的教學經驗教訓,這是難得的珍貴的財富。在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和教學水平,爭取努力上好每一節《品德與社會》課,讓孩子們在娛樂中學到知識,在輕鬆中感到學習的快樂,在老師引導下學會如何做人處事,使我們每位教師都能從“教書匠”變成“教育家”。

  國小六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篇2

本節課我和孩子們共同學習了第三單元第2課“中國影響著世界”第二課時“積極參與國際事務”“世界各國舉辦中國節”,這部分內容雖然離孩子們的生活比較遠,但介於現在處於資訊化時代,他們接受資訊的渠道也比較多,如電視、網際網路等,於無聲處也瞭解了一些,再加上課前蒐集資料,課堂上我又進行了系統的多媒體課件展示,總體來說這部分內容他們學的還是不錯的。

最主要的是他們明白了對於世界來說,中國在地區和國際事務中所扮演的積極和建設性角色不可或缺。近年來,中國在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全球貿易、國際發展和減債、金融穩定、能源等國際重大經濟問題上與各方進行了坦誠對話和交流,積極反映發展中國家的關切,並通過自身努力為這些問題的解決做出了實實在在的貢獻,發揮了中國作為南北對話的橋樑與紐帶作用,為促進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合作、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政治事務對話中,中國也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從歷屆激動人心的大事與世界各國舉辦“中國節”增進了彼此間的友誼,發展了相互間的友好關係,也反映了世界各國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接納與認可,感受到中國正在一步步走向世界!本週我和孩子們共同學習了第三單元第2課“中國影響著世界”第二課時“積極參與國際事務”“世界各國舉辦中國節”,這部分內容雖然離孩子們的生活比較遠,但介於現在處於資訊化時代,他們接受資訊的渠道也比較多,如電視、網際網路等,於無聲處也瞭解了一些,再加上課前蒐集資料,課堂上我又進行了系統的多媒體課件展示,總體來說這部分內容他們學的還是不錯的。最主要的是他們明白了對於世界來說,中國在地區和國際事務中所扮演的積極和建設性角色不可或缺。近年來,中國在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全球貿易、國際發展和減債、金融穩定、能源等國際重大經濟問題上與各方進行了坦誠對話和交流,積極反映發展中國家的關切,並通過自身努力為這些問題的解決做出了實實在在的貢獻,發揮了中國作為南北對話的橋樑與紐帶作用,為促進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合作、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政治事務對話中,中國也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從歷屆激動人心的大事與世界各國舉辦“中國節”增進了彼此間的友誼,發展了相互間的友好關係,也反映了世界各國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接納與認可,感受到中國正在一步步走向世界!

  國小六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篇3

從教以來,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要讓學生喜歡你的課,首先要讓自己的課處處充滿美。一堂充滿美的課,會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身心愉悅,在不知不覺中學習知識,培養能力,進行情感、價值觀的教育。《我的理想》這一課是六年級思品教材的一篇課文,著重讓學生知道人生需要理想、理想的作用以及怎樣實現自己的理想,上得不好容易變成一堂乏味的說教課,怎樣讓這一課美起來,我經過了仔細研究和反覆推敲,事實證明這堂課上得比較成功。現反思如下:

一、成功之處

1、開頭、結尾美。一首《我的未來不是夢》在課的開始就給學生營造了學習氛圍,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由歌詞匯入顯得分外自然;課的結尾在歌聲中把真心誠意的祝福送給學生,贏得了學生的陣陣掌聲,也把課堂再一次推向高潮。

2、課堂語言美。無論是匯入語、結束語還是過渡語,我都經過精心設計,力求以最美的合乎教學內容的、精練的語言展現在學生面前,切忌囉嗦、隨意。再美的語言都離不開教師的激情講演,我努力做到普通話純正,上課有激情,語言抑揚頓挫。

3、欲擒故縱的設計美。在上這節課之前,我對教材進行認真地研究,仔細閱讀教參中的“教材分析”,明確本課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我採用先讓學生說理想,再讓學生填理想樹,這種欲擒故縱的方式讓學生很容易就掌握了教材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即:理想包括學業、事業、家庭、休閒等許多方面,而不能片面的理解為只是學業和事業上的。這樣設計,使這節課從一開始就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4、結論自然達成美。本課重點是理想的實現途徑,我採用先情境後結論的方法,讓學生通過對一系列情景材料的閱讀分析自己去感悟,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討論探究,從而明白理想的實現不是一帆風順的,需要艱苦奮鬥、腳踏實地,需要對人生進行規劃,有時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自己的理想。這樣的方法比先告訴學生結論再分析材料效果好了很多,也更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分析能力和歸納能力。

二、反思不足

本課圍繞理想進行教學,學生談自己的理想時容易好高騖遠,不切實際,我沒有乘機進行教育,說明課堂教學機智欠缺,以後要加強學習,不斷改進。

  國小六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篇4

這學期我承擔了六年級4個班的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本冊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奠定基礎。現就教學中的經驗和不足做如下反思:

第一,圍繞教學目標,平衡知識點

在教學過程當中,把課程目標的三個方面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既注重知識的學習,也不忽略能力和情感、個性的培養,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

第二,把課本知識融入到生活經驗中

在現實生活中,學生有自己的行為習慣,有一定的社會生活經驗能力。在教學時有目的的激發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當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第三,自主學習為主,教師點撥為輔

在教學中,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充分的空間。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總之,我依據教學特點和學生實際,利用教材中的激發學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課導得巧妙、新穎、有趣,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使學生的學習情緒不斷高漲。在輕鬆愉快中獲得知識,悟出道理!

  國小六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篇5

第一單元“生命是寶貴的”學習主題下有三個話題-----生命的奧祕、珍愛我們的生命和善待自然萬物。尊重生命、熱愛生命、珍惜生命,這一切都要從正確認識生命開始。因此本課的重點就是帶領學生探究生命的奧祕。我在執教《生命的奧祕》一課時的時候,努力挖掘教材資源,針對課程標準,緊緊把握住教學目標,以兒童生活為基礎,大膽轉變學習方式,教學中針對六年級兒童的特點,重視對兒童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引導,以及學生收集整理資料能力的培養和社會知識獲得的有機結合;重視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和主體作用的發揮,努力體現新課程的教學理念,給學生創造了一個學有所獲的空間。本節課的主要特點如下:

一、努力突出品德與社會學科特點

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於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所以,本節課在學生知識、生活經驗的缺乏的情況下,我大膽讓學生課前收集整理與胎兒生長髮育相關的資料,讓他們初步瞭解了寶寶在媽媽肚子裡如何長大,把學生帶到現實生活中去思索,探究生命孕育的奇妙話題。再引導學生對“自己出生的那一天家裡人都如何度過的”這一問題課前進行深入的調查,特別強調要了解媽媽在那一天受了哪些苦,一步步地使學生初步懂得“生命不僅僅神奇,而且特別珍貴”的重要意義,因為它不僅包涵了母親懷孕時的艱辛和對寶寶的精心呵護,同時也離不開父親及家人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照顧,至從生命孕育的那一刻起,我們都被濃濃的愛包圍著。及時的引導學生從多角度獲得情感體驗,整節課無形之中滲透的是情感、態度、價值觀,使學生感悟到我們應該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本節課至始至終重視對兒童生活的引導,用經過生活錘鍊的有意義的教育內容教育兒童,突出了品德性的特點。

二、以“主體多元合作探究”教模呈現活動

這節品德與社會課主要是和學生一起探討生命的奧祕的,生命對於一些十一二歲的孩子來說太抽象了,本節課的設計中我大膽的以我校推行的“主體多元合作探究”教模為活動呈現方式,轉變學生學習方式,變學生被動聽講為主動探究,利用預習(包括前制性學習)環節,把在關生命奇妙的話題拋給學生自己探究,讓他們在收集整理資料的過程中,在自主思考探究的過程中,在與小組同伴分享學習成果的過程中,一步步探究生命的奧祕,感知生命孕育的神奇。課上讓他們把書包雙肩背於胸前,體會母親懷孕時的感受;講述自己出生那一天的故事,感受自己的到來給整個家庭所帶來的幸福;再聽一位媽媽現場講述生孩子時的.感受,體會做媽媽的艱辛。通過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在展示自我學習成果的同時,感悟出每個人生命的寶貴。很多孩子在聽完阿姨的講述之後說:媽媽真偉大!並由此感悟也生命的寶貴。

三、及時抓住即時生成的問題

“課堂是湧動著的生命”,生成問題的課堂才是有生命活力的課堂。這節課我不僅努力地合理利用及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密切關注活動開展的實際情況,還注意抓住課堂生成的問題,藉機引導學生開展討論得出結論。通過一個小話題“感受媽媽孕育我們的艱辛”,在教學中給予學生充分的交流、體驗、思考、研討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體會到生命的來之不易。同時我還注意在教學中結合實際生活進行恰當的引導和幫助,如“我出生的那一天家人產房外焦急的等待、親朋好友的奔赴相告”,讓學生從生活實際中感受到家人的擔心和喜悅,懂得生命不僅僅屬於自己,也屬於家人,也屬於社會。我巧妙地處理課堂教學中生成的問題,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很好的實現教學目標。

四、深入學生生活引導學生自悟自得

一直以來,學生的品德教育主要方式是講,道理是灌輸的,中間缺乏一個學生自己領悟內化的過程,形成一聽就懂,欲做卻不能的情形。因此新課標中特別強調自悟與啟發的統一,以促進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內化。本節課我讓學生在課前調查自己出生時的故事、媽媽懷孕時家人的付出等問題,讓學生自主在社會生活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同時我適時鼓勵學生做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的思考,讓學生充分感悟生命是寶貴的重要意義,從而啟發學生層層深入、自悟自得感到珍愛生命的重要,培養學生愛父母、愛家人、愛社會的情感。

整節課的教學可以說是較為成功的,大部分學生熱情高漲,受到教育,可是我還是發現有少數孩子很茫然。在合作學習中,我上前詢問他們為什麼不和同桌交流時,有一個孩子的回答讓我覺得很意外。他說:“我不覺得我父母為我做了什麼,也感覺不到他們的愛,媽媽還經常打我呢!”孩子的話觸動了我,現在的確有很多父母對子女寄予很高的期望,對自己的小孩要求非常嚴格,輕則訓斥重則打罵,很少和孩子進行溝通,總覺孩子太小不懂。而現在孩子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比較孤獨,如果父母平時不注意他們的心理需求,多與孩子聊聊天,多聽聽他們講話的話,久而久之孩子的性格就會比較孤僻,不喜歡與人溝通,這對他們以後的生活和學習都會帶來不好的影響。

從這節課上我明白了,品德與社會作為一門新的課程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努力,建立新的課程目標下的教育觀念,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為更好的教學打好基礎。在教學中,我也發現了許多不足,也產生許多困惑,但是我相信,只要投入更多的精力與時間,努力鑽研,我們的教學會更完美。

  國小六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篇6

《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教學應該體現從教材走向生活。《發生在我家裡的事》這一課正是基於此的一種教學實踐。通過學習教材讓學生了解節儉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現與作用,懂得節儉是珍惜勞動成果的表現,並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課前讓學生觀看《洗手》、《打包》兩段錄相。看後,讓學生暢所欲言談自己的看法,並適時給予評價,給學生營造寬鬆、民主的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能夠區分什麼樣的行為是節儉,什麼樣的行為是浪費。

二、聯絡實際,實話實說

先讓學生認真閱讀教材中的三個故事,聯絡實際想到自己家庭是否也有類似的情況。然後通過小記者採訪,讓學生髮現一些源於生活的節儉與浪費現象。

三、課前調查彙報

構建開放的課堂,課前讓學生到社會去調查,並把蒐集到的資料進一步加以整理。課上各小組採用照片、幻燈片、錄影、實物展示、小品等豐富多彩的形式進行彙報。使學生深刻地理解節儉是珍惜勞動成果的表現,節儉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年輕一代應該繼承的。

四、反思自己,指導生活

以學生現實生活為基礎,聯絡我國經濟不斷髮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資源與人口矛盾日漸突出等國情,使學生學會從不同方面思考節儉的意義,並且把這個傳統美德與自己的生活緊密聯絡起來,將節儉轉化為自覺、持久的行為習慣。

通過本節課“從教材走向生活”的學習活動,讓學生髮現所學對自己的意義:以節儉為榮,以揮霍為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