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高三物理知識點梳理

校園3.17W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中,是不是經常追著老師要知識點?知識點在教育實踐中,是指對某一個知識的泛稱。掌握知識點有助於大家更好的學習。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三物理知識點梳理,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三物理知識點梳理

高三物理知識點梳理1

光子說

⑴量子論:1900年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提出:電磁波的發射和吸收是不連續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電磁波的能量。

⑵光子論: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空間傳播的光也是不連續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稱為一個光子,光子具有的能量與光的頻率成正比。

光的波粒二象性

光既表現出波動性,又表現出粒子性。大量光子表現出的波動性強,少量光子表現出的粒子性強;頻率高的光子表現出的粒子性強,頻率低的光子表現出的波動性強。

實物粒子也具有波動性,這種波稱為德布羅意波,也叫物質波。滿足下列關係:

從光子的概念上看,光波是一種概率波.

電子的發現和湯姆生的原子模型:

⑴電子的發現:

1897年英國物理學家湯姆生,對陰極射線進行了一系列研究,從而發現了電子。

電子的發現表明:原子存在精細結構,從而打破了原子不可再分的觀念。

⑵湯姆生的原子模型:

1903年湯姆生設想原子是一個帶電小球,它的正電荷均勻分佈在整個球體內,而帶負電的電子鑲嵌在正電荷中。

氫原子光譜

氫原子是最簡單的原子,其光譜也最簡單。

1885年,巴耳末對當時已知的,在可見光區的14條譜線作了分析,發現這些譜線的波長可以用一個公式表示:

式中R叫做裡德伯常量,這個公式成為巴爾末公式。

除了巴耳末系,後來發現的氫光譜在紅外和紫個光區的其它譜線也都滿足與巴耳末公式類似的關係式。

氫原子光譜是線狀譜,具有分立特徵,用經典的電磁理論無法解釋。

高三物理知識點梳理2

1.同一直線上力的合成同向:F=F1+F2,反向:F=F1-F2(F1>F2)

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

F=(F12+F22+2F1F2cosα)1/2(餘弦定理)F1⊥F2時:F=(F12+F22)1/2

3.合力大小範圍:|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解:Fx=Fcosβ,Fy=Fsinβ(β為合力與x軸之間的夾角tgβ=Fy/Fx)

注:

(1)力(向量)的合成與分解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2)合力與分力的關係是等效替代關係,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圖法求解,此時要選擇標度,嚴格作圖;

(4)F1與F2的值一定時,F1與F2的夾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

(5)同一直線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線取正方向,用正負號表示力的方向,化簡為代數運算。

高三物理知識點梳理3

一、分子動理論

1.物體是由大量分子組成的

(1)分子模型:主要有兩種模型,固體與液體分子通常用球體模型,氣體分子通常用立方體模型.

(2)分子的大小

①分子直徑:數量級是10-10m;

②分子質量:數量級是10-26kg;

③測量方法:油膜法.

(3)阿伏加德羅常數

任何物質所含有的粒子數,NA=6.02×1023mol-1

2.分子熱運動

分子永不停息的無規則運動.

(1)擴散現象

相互接觸的不同物質彼此進入對方的現象.溫度越高,擴散越快,可在固體、液體、氣體中進行.

(2)布朗運動

懸浮在液體(或氣體)中的微粒的無規則運動,微粒越小,溫度越高,布朗運動越顯著.

3.分子力

分子間同時存在引力和斥力,且都隨分子間距離的增大而減小,隨分子間距離的減小而增大,但總是斥力變化得較快.

二、內能

1.分子平均動能

(1)所有分子動能的平均值.

(2)溫度是分子平均動能的標誌.

2.分子勢能

由分子間相對位置決定的能,在巨集觀上分子勢能與物體體積有關,在微觀上與分子間的距離有關.

3.物體的內能

(1)內能:物體中所有分子的熱運動動能與分子勢能的總和.

(2)決定因素:溫度、體積和物質的量.

三、溫度

1.意義:巨集觀上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微觀上標誌物體中分子平均動能的大小).

2.兩種溫標

(1)攝氏溫標t:單位℃,在1個標準大氣壓下,水的冰點作為0℃,沸點作為100℃,在0℃~100℃之間等分100份,每一份表示1℃.

(2)熱力學溫標T:單位K,把-273.15℃作為0K.

(3)就每一度表示的冷熱差別來說,兩種溫度是相同的,即ΔT=Δt.只是零值的起點不同,所以二者關係式為T=t+273.15.

(4)絕對零度(0K),是低溫極限,只能接近不能達到,所以熱力學溫度無負值.

高三物理知識點梳理4

1、受力分析,往往漏“力”百出

對物體受力分析,是物理學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知識,分析方法有“整體法”與“隔離法”兩種。

對物體的受力分析可以說貫穿著整個高中物理始終,如力學中的重力、彈力(推、拉、提、壓)與摩擦力(靜摩擦力與滑動摩擦力),電場中的電場力(庫侖力)、磁場中的洛倫茲力(安培力)等。

在受力分析中,最難的是受力方向的判別,最容易錯的是受力分析往往漏掉某一個力。在受力分析過程中,特別是在“力、電、磁”綜合問題中,第一步就是受力分析,雖然解題思路正確,但考生往往就是因為分析漏掉一個力(甚至重力),就少了一個力做功,從而得出的答案與正確結果大相徑庭,痛失整題分數。

還要說明的是在分析某個力發生變化時,運用的方法是數學計演算法、動態向量三角形法(注意只有滿足一個力大小方向都不變、第二個力的大小可變而方向不變、第三個力大小方向都改變的情形)和極限法(注意要滿足力的單調變化情形)。

2、對摩擦力認識模糊

摩擦力包括靜摩擦力,因為它具有“隱敝性”、“不定性”特點和“相對運動或相對趨勢”知識的介入而成為所有力中最難認識、最難把握的一個力,任何一個題目一旦有了摩擦力,其難度與複雜程度將會隨之加大。

最典型的就是“傳送帶問題”,這問題可以將摩擦力各種可能情況全部包括進去,建議高三黨們從下面四個方面好好認識摩擦力:

(1)物體所受的滑動摩擦力永遠與其相對運動方向相反。這裡難就難在相對運動的認識;說明一下,滑動摩擦力的大小略小於靜摩擦力,但往往在計算時又等於靜摩擦力。還有,計算滑動摩擦力時,那個正壓力不一定等於重力。

(2)物體所受的靜摩擦力永遠與物體的相對運動趨勢相反。顯然,最難認識的就是“相對運動趨勢方”的判斷。可以利用假設法判斷,即:假如沒有摩擦,那麼物體將向哪運動,這個假設下的運動方向就是相對運動趨勢方向;還得說明一下,靜摩擦力大小是可變的,可以通過物體平衡條件來求解。

(3)摩擦力總是成對出現的。但它們做功卻不一定成對出現。其中一個的誤區是,摩擦力就是阻力,摩擦力做功總是負的。無論是靜摩擦力還是滑動摩擦力,都可能是動力。

(4)關於一對同時出現的摩擦力在做功問題上要特別注意以下情況:

可能兩個都不做功。(靜摩擦力情形)

可能兩個都做負功。(如子彈打擊迎面過來的木塊)

可能一個做正功一個做負功但其做功的數值不一定相等,兩功之和可能等於零(靜摩擦可不做功)、

可能小於零(滑動摩擦)

也可能大於零(靜摩擦成為動力)。

可能一個做負功一個不做功。(如,子彈打固定的木塊)

可能一個做正功一個不做功。(如傳送帶帶動物體情形)

(建議結合討論“一對相互作用力的做功”情形)

3、對彈簧中的彈力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彈簧或彈性繩,由於會發生形變,就會出現其彈力隨之發生有規律的變化,但要注意的是,這種形變不能發生突變(細繩或支援面的作用力可以突變),所以在利用牛頓定律求解物體瞬間加速度時要特別注意。

還有,在彈性勢能與其他機械能轉化時嚴格遵守能量守恆定律以及物體落到豎直的彈簧上時,其動態過程的分析,即有速度的情形。

高三物理知識點梳理5

一、聲波的多普勒效應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會有這種經驗:

當一列鳴著汽笛的火車經過某觀察者時,他會發現火車汽笛的聲調由高變低.為什麼會發生這種現象呢?這是因為聲調的高低是由聲波振動頻率的不同決定的,如果頻率高,聲調聽起來就高;反之聲調聽起來就低.這種現象稱為多普勒效應,它是用發現者克里斯蒂安多普勒(ChristianDoppler,1803-1853)的名字命名的,多普勒是奧地利物理學家和物理家.他於1842年首先發現了這種效應.為了理解這一現象,就需要考察火車以恆定速度駛近時,汽笛發出的聲波在傳播時的規律.其結果是聲波的波長縮短,好象波被壓縮了.因此,在一定時間間隔內傳播的波數就增加了,這就是觀察者為什麼會感受到聲調變高的原因;相反,當火車駛向遠方時,聲波的波長變大,好象波被拉伸了.因此,聲音聽起來就顯得低沉.定量分析得到f1=(u+v0)/(u-vs)f,其中vs為波源相對於介質的速度,v0為觀察者相對於介質的速度,f表示波源的固有頻率,u表示波在靜止介質中的傳播速度.當觀察者朝波源運動時,v0取正號;當觀察者背離波源(即順著波源)運動時,v0取負號.當波源朝觀察者運動時vs前面取負號;前波源背離觀察者運動時vs取正號.從上式易知,當觀察者與聲源相互靠近時,f1當觀察者與聲源相互遠離時。

二、光波的多普勒效應

具有波動性的光也會出現這種效應,它又被稱為多普勒-斐索效應.因為法國物理學家斐索(1819-1896)於1848年獨立地對來自恆星的波長偏移做了解釋,指出了利用這種效應測量恆星相對速度的辦法.光波與聲波的不同之處在於,光波頻率的變化使人感覺到是顏色的變化.如果恆星遠離我們而去,則光的譜線就向紅光方向移動,稱為紅移;如果恆星朝向我們運動,光的譜線就向紫光方向移動,稱為藍移.

三、光的多普勒效應的應用

20世紀20年代,美國天文學家斯萊弗在研究遠處的旋渦星雲發出的光譜時,首先發現了光譜的紅移,認識到了旋渦星雲正快速遠離地球而去.1929年哈勃根據光普紅移總結出的哈勃定律:星系的遠離速度v與距地球的距離r成正比,即v=Hr,H為哈勃常數.根據哈勃定律和後來更多天體紅移的測定,人們相信宇宙在長時間內一直在膨脹,物質密度一直在變小.由此推知,宇宙結構在某一時刻前是不存在的,它只能是演化的產物.因而1948年伽莫夫(w)和他的同事們提出大爆炸宇宙模型.20世紀60年代以來,大爆炸宇宙模型逐漸被廣泛接受,以致被天文學家稱為宇宙的標準模型.

多普勒-斐索效應使人們對距地球任意遠的天體的運動的.研究成為可能,這隻要分析一下接收到的光的頻譜就行了.1868年,英國天文學家W.哈金斯用這種辦法測量了天狼星的視向速度(即物體遠離我們而去的速度),得出了46km/s的速度值。

高三物理知識點梳理6

[感應電動勢的大小計算公式]

1)E=nΔΦ/Δt(普適公式){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E:感應電動勢(V),n:感應線圈匝數,ΔΦ/Δt:磁通量的變化率}

2)E=BLV垂(切割磁感線運動){L:有效長度(m)}

3)Em=nBSω(交流發電機的感應電動勢){Em:感應電動勢峰值}

4)E=BL2ω/2(導體一端固定以ω旋轉切割){ω:角速度(rad/s),V:速度(m/s)}

2.磁通量Φ=BS{Φ:磁通量(Wb),B:勻強磁場的磁感應強度(T),S:正對面積(m2)}

3.感應電動勢的正負極可利用感應電流方向判定{電源內部的電流方向:由負極流向正極}

4.自感電動勢E自=nΔΦ/Δt=LΔI/Δt{L:自感係數(H)(線圈L有鐵芯比無鐵芯時要大),

ΔI:變化電流,t:所用時間,ΔI/Δt:自感電流變化率(變化的快慢)}

注:

1)感應電流的方向可用楞次定律或右手定則判定,楞次定律應用要點〔見第二冊P173〕

2)自感電流總是阻礙引起自感電動勢的電流的變化;(3)單位換算:1H=103mH=106μH。

4)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