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國小四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校園2.9W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小四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小四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國小四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

教材說明

這部分教材是在學生知道面積的含義,初步認識面積單位和學會用面積單位直接量面積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生在用面積單位直接量時,體驗到這樣做很麻煩。因此教材開始提出能不能找到其他比較簡便的方法,以引起學生思考。

教材採取引導學生自己試驗、探索的方法來學習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讓學生先用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量長5釐米、寬3釐米的長方形紙,在量的過程中找出長方形的面積與它邊長有什麼關係,從而找出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這樣不僅有助於理解面積的含義,面積計算公式的來源,而且有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教學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則在掌握長方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完全讓學生自己去推想。這樣有助於培養學生遷移、類推的能力。

在練習題中,注意安排讓學生實際計量的問題(如練習二十六第3、4題),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和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練習還出現少數計算組合圖形的面積的題目(如第12*題和思考題),但不作為共同要求,也不作為考試內容。

教學建議

1.這一小節可用2課時進行教學,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完成練習二十六的習題。

2.教學長方形面積之前,可以給每個學生準備好一張長5釐米、寬3釐米的長方形紙,20個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先讓學生用擺小正方形的方法,求出這個長方形的面積。啟發學生同時想下面的`問題:怎樣能較快地確定可以擺多少個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這個長方形所含的平方釐米數與它的邊長有什麼關係?長方形的面積該怎樣計算?然後讓學生在自己操作和思考的基礎上對三個問題逐一進行討論。最後教師參照課本說明:長5釐米,沿著長邊一排可以擺5個1平方釐米,是5平方釐米;寬3釐米,沿著寬邊可以擺3排,一共是15平方釐米。(邊說邊演示),可以看出,長方形包含的平方釐米數,正好等於長和寬所含釐米數的積。所以要算長方形的面積只要把長邊的釐米數和寬邊的釐米數乘起來。寫算式時要強調正確寫出面積單位平方釐米。

3.教學例題中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可以讓學生聯絡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推想出來。遇到學生中有不同的演算法,如少數算成5×4=20(平方分米),可以引導學生討論,這樣計算對不對,為什麼不對。結合正方形圖使學生明確正方形每邊長5分米,就想到一排擺5個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要擺這樣5排,所以要算5×5。

4.關於練習二十六中一些習題的教學建議

做第3題時,要實際量出黑板的長和寬各是多少分米。如果遇到黑板的長和寬不是整分米,可以向學生說明量到最後不夠1分米的,按四捨五入法省略。就是滿5釐米的,分米數加1,不滿5釐米的捨去。確定長、寬的分米數以後,再計算黑板的面積是多少。

第12題,要讓學生明確這道題求的是什麼,根據題目的已知條件能否直接求出?要先算哪一步?然後讓學生自己去完成。

本節的思考題,實際是求組合圖形的面積。需要先分析出塗色部分與兩個正方形的面積有什麼關係。塗色部分可以分成左上和右下兩個相同的圖形,而每個圖形的面積等於一個大正方形的面積減去一個小正方形的面積。每個大正方形的邊長是4釐米,每個小正方形的邊長從圖上可以算出是4-2=2(釐米)。由此可以求出大正方形和小正方形的面積分別是16平方釐米和4平方釐米。從而算出左上部和右下部的面積各是16-4=12(平方釐米),陰影部分的面積應是12×2=24(平方釐米)。

國小四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2

8:19:25《線的認識》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四年級上冊“線與角”單元的起始課。本節課主要結合生活例項,認識線段、射線和直線,會用字母表示線段、射線和直線,知道它們之間的聯絡與區別。進一步認識線段的基本性質與兩點間的.距離。

1、注重聯絡生活。

課的匯入,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開始,讓學生從實物原型抽象出“線”,感受圖形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斜拉橋、樓梯欄杆下的柱子抽象出“線段”,鐳射、手電筒光線、太陽光等抽象出“射線”,地平線抽象出直線。

2、仔細觀察,主動發現。

北師大版國小數學四年級上冊《線的認識》第一學期教學反思

讓學生通過觀察自己發現三種圖形的區別和聯絡。聯絡是它們的形狀都是直直的,線段是射線和直線的一部分。區別在於它們是否有端點,有限長還是無限長,是否可測量等。

3、動手驗證猜想。

兩點之間,線段最短。學生都知道,並能用自己的話解釋,但我仍然讓學生動手量一量驗證自己的猜想,最終證明直直的線段最短。

同樣,課後練習中,讓學生觀察兩條線段哪個長。好多學生都知道結論是兩條線一樣長,但“口說無憑”,讓學生親自量一量,驗證自己的猜想。

國小四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3

從教學內容來說,關於“角”,學生在二年級已有初步的接觸,但是大都屬於直觀的描述,現在是在二年級的基礎上恰當抽象出圖形的特徵,系統學習角的概念、角的度量、角的分類和角的畫法等等。角的分類是在學生已初步認識角,會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平角、周角,根據角的度數分類,區分直角、平角、銳角、鈍角和周角。

從教學方法來說,國小四年級的.學生抽象思維雖然有一定的發展,但依然形象具體思維為主,分析、綜合、歸納、概括能力較弱,有待進一步培養。而數學來源於生活,我們的日常生活就是學習數學的大課堂,是探索問題的廣闊天地,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是數學學習的最終目的。因此,我從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自己捕捉生活素材,然後從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使他們獲得主動探究數學的快樂。

不足之處,在教學周角時,沒有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周角的形成過程,及這個360度怎麼得出的,沒有和學生好好探討。如果能用多媒體慢慢演示,讓學生觀察的是它轉過的範圍。可以這樣:先轉到直角的位置,提問:現在是什麼角,是多少度?繼續轉到平角的位置,提問:現在是什麼角,是多少度?由此得出,周角是360度,一週角是2個平角,4個直角。

總之,關於角的分類的知識,我讓學生在主體積極參與、操作、交流、動腦、動口的探究性學習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應用概念。實踐證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課堂煥發師生生命的活力,讓課堂更精彩。通過微視訊,既有教師的講解性

學習、也有針對學生的提問,增加學生思考、操作的時間,真正實現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求。

國小四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4

這節課是四年級上冊第56-57頁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加法計算方法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的,通過學習,為學生今後運用規律進行簡便計算,提高計算速度打下良好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力求突出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整個教學過程以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為主,通過學生的觀察、驗證、歸納、運用等數學學習形式,讓學生去感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和挑戰性。

一、創設情境,營造愉悅的氛圍,激發興趣。

課前的語言遊戲,通過“調侃”的語氣,營造輕鬆愉悅的氣氛,同時,遊戲方式中滲透著加法交換律的外形特點。接著以學生近期所關注的焦點——校運會為切入點,選擇幾個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場景,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為學生的自主探究創設良好的氛圍。

二、讓學生經歷有效的探索過程。數學學習的過程是一個發現問題、提出關於解決問題的猜測、嘗試解決、驗證與修正、形成演算法、推廣應用的過程。在探索知識形成的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激勵學生動眼、動手、動口、動腦積極探究問題,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列式猜想——觀察發現——舉例驗證——概括規律”這一數學學習全過程。首先在學生初步認識了28+17=17+28這樣的等式以後,引發學生的猜想:是不是其他的兩個數相加也有這樣的規律呢?讓學生寫一兩個例子並驗證,此時再問“像這樣的等式你還能寫多少個?”學生說“無數個”,喚醒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使學生初步感知加法運算律。通過四人小組合作探究:說說在寫的過程中發現了什麼規律?想辦法把這個規律表示出來,讓學生輕鬆體會到“兩個加數交換位置和不變”這樣的規律,學生嘗試運用符號、圖形、文字和字母等表示規律後,教師再引出簡潔的表示方法“a+b=b+a”指出這就是加法交換律,從而發展學生的符號感。在探索加法結合律的過程中,通過引導學生用遷移類推的方法探究加法結合律。在學生動手舉例驗證後,通過四人小組合作討論“觀察這些等式,你發現了什麼規律?”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經歷運算律的發現和探索過程,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

三、調動學生已有知識的經驗,注意數學學習方法的遷移和滲透。

加法結合律是本課教學難點,由於在探索加法交換律時,學生經歷了探究學習的`全過程,在此基礎上,及時對探究加法交換律的方法做了小結,然後引導學生運用同樣的研究方法開展研究加法結合律,利用課件出示探究方法的步驟,通過四人小組合作學習,由扶到放,初步培養學生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語言的組織能力。為學生提供足夠的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將已有學習方法,遷移類推到探索加法結合律的學習中來,很容易感受到三個數相加蘊含的運算規律。學生不但理解了加法運算律的過程,同時也在學習活動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

四、教學中注意溝通知識間的聯絡。

在教學完加法交換律時,我及時把新學的知識和加法計算的驗算結合起來,讓學生回憶交換加數驗算的方法,明確與加法交換律之間的聯絡。這樣引導學生把新舊知識及時溝通,加深了對已有知識經驗的認識,同時加深了對新知的理解。

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我也認識到了一些不足之處:

學生初次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比較困難,出現表達不夠嚴謹或不會表達的現象,這時我沒有及時補救這種生成問題,引導的不夠巧妙,也正是因為這樣,耗時比較多,以至後面的練習沒能夠完成,使得課堂不夠自然流暢。

國小四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5

教材說明

本節教材主要教學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它是在學生已掌握筆算兩位數乘兩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教材內容共分為四部分:

1.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

共編排2個例題。例1教學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一般筆算方法,例2教學因數中間或末尾有零的筆算乘法。通過這兩個例題的教學,使學生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算理和一般方法,並能將一般方法遷移到多位數的乘法運算中去。

2.“速度”概念和數學模型“速度×時間=路程”。

先介紹“速度”概念,再安排含兩個小題的例3,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學會用複合單位表示物體的運動速度,並自主概括出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的關係。

3.積的變化規律。

“探索規律”是數與代數領域要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本小節根據乘法中因數變化引起積的變化情況引導學生探索積的變化規律。安排了一個例題──例4。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計算、說理、交流等活動,歸納出積的變化規律,並會用數學語言刻畫這個規律,感悟函式的思想方法。

4.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

估算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本節單列一個例題──例5教學估算,目的是使學生在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估算的基礎上,進一步應用所學乘法知識通過估算的手段解決具體問題。估算沒有固定的法則,應依據具體情況採用適當的策略,使估算結果儘可能接近實際。所以,例5中圍繞“應該準備多少錢買票?”的問題,教材提供了兩種方案,引導學生對比:“誰的估算比較合適?為什麼?”這是教學估算最精要之處。它讓學生明白,估算時,在什麼情況下應估大些,什麼情況下應估小些,才能使估算結果既接近準確數又符合實際需求。通過讓學生經歷用估算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進一步培養學生靈活的估算能力,形成積極、主動的估算意識。

教學建議

1.放手讓學生自主建構筆算乘法的認知結構。

本學段所學內容,是學生已掌握的兩位數乘兩位數的擴充套件和提升。因此,教學時,應密切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認識發展水平,應為學生提供由舊知遷移到新知的廣闊背景。如教學例1、例2、例5時,應引導學生回憶兩位數乘兩位數或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和估算,想一想列豎式後,應先算什麼、再算什麼比較方便合理;想一想如何根據具體情境取因數的近似值,才可能使計算結果既接近準確數又靈活方便。使學生在利用舊知解決新問題的過程中,加深對乘法運算意義的理解,提高乘法筆算、估算的計算技能,提高用乘法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形成筆算乘法的良好認知結構。

2.注意書本知識與生活常識的結合。

本小節教學的重點之一,是使學生理解常見的數量關係,即刻畫速度、時間和路程三者關係的模型:速度×時間=路程。這部分知識在學生生活中蘊藏著豐富的教學資源。教學時,應將書本上的例題與學生生活中的例項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從自己熟悉的物體簡單運動的常識出發歸納出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的關係,並用這個關係去解決實際問題。

3.本小節可用7課時進行教學。

具體內容的.說明和教學建議

例1及下面的“做一做”。

編寫意圖:

(1)精心選擇以簡單行程問題為背景的學習情境。在此情境中學習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一方面體現計算是因解決問題的需要而產生的,另一方面為後面抽象出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的關係作鋪墊。

(2)讓學生自主探索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一般筆算方法。由於學生已掌握了三位數乘一位數和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因此,例題沒有展示145×12的具體計算過程,只出示145×12的豎式結果,意在讓學生充分應用已有經驗,自主歸納145×12的具體步驟,知道應先算145×2,再算145×10,注意兩部分積的相同數位對齊,最後相加便得結果,這樣列豎式算比較方便。

(3)多項計算技能互動使用。對於如何計算145×12,教材展示了口算、筆算和用計算器驗算三種演算法,引導學生綜合應用口算、估算、筆算、用計算器算等多項計算技能,自主選擇合適的演算法。

教學建議:

(1)讓每一位學生經歷“145×12”的計算過程。首先請學生估一估145×12的大致範圍,然後嘗試列豎式算出145×12的結果。並對照自己估算情況,算一算估算值與準確值的誤差,是否合乎實際,這對提高學生估算的準確率很有幫助。練習時,應關注平時計算錯誤率較高的學生,看看他們每一部分積的書寫位置和計算結果是否正確。反饋時,可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145×12”的計算過程。說過程時,應說以下幾點:①先算什麼;②再算什麼,積的書寫位置怎樣;③最後算什麼。學生梳理計算步驟的過程,就是歸納三位數乘兩位數筆算一般方法的過程,它使學生懂得應如何有序的進行操作和思考,如何有條理地去解決某一個具體問題。

對獨立嘗試計算有困難的學生,可作如下引導:先複習計算“45×12=?”或“145×2=?”,然後再計算“145×12”。

(2)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檢驗自己運算的結果,其中之一是應用本學期學習過的計算工具──計算器。

(3)例1下面的“做一做”是最基本的練習,讓學生獨立用豎式計算,以鞏固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練習時,應讓每一個學生獨立完成。完成後,可用計算器自行檢驗。

國小四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6

由於本課教學內容是線的認識,國小四年級學生對直線、射線、線段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不容易掌握它們的特點,為了使學生更好的認識直線、射線和線段,我是這樣預設以下情節的:

1、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開始就讓學生說一說從圖中你看到了什麼?火車的軌道是怎樣的?斑馬線是怎樣的?等等這樣的問題能培養學生髮散性思維。我們從日常生活體驗數學知識,如從三個圖形中歸納總結出直線、射線和線段,學生從直觀到抽象,從生活中的事例到學生的學習知識的轉變,有利於學生更好的掌握知識而且符合學生髮展的認知體系。這樣的'情景設計即完成了銜接了新課內容,培養了學生的的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2、小組合作、深入探究:

在小組合作前,我先是讓同學們看到直線、射線、線段以及結合圖上,說一說三種線的特點(獨立思考3分鐘),用自己的話說你想到什麼就說什麼,讓學生敞開心扉,對三種線的理解到底是怎樣的,再通過小組合作相互理解、相互促進、達成共識。完全在學生開放的情景模式下展開。有的教學搞小組合作在學生沒有獨立思考的時間,這樣的教學我個人認為是不完美的,是不以不同學生髮展為基礎的。假如說在小組合作前沒有學生的獨立思考時間,這往往是優等生的專利,而後進生只能是跟著走路沒思考。在小組合作4分後時我也和同學們互相交流說一說,逐步引導從端點、長度、與直線的關係中說一說。學生完全開放學習後要適當的引導是有必要,這樣有利於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輕負高質是現代教學的一個永恆話題,我們不能脫離這個目標。

3、實踐活動、體會規律。

讓學生動手操作,體現了學生自主性。從學生自己玩中體會通過一點能畫無數條直線,過兩點只能畫一條直線,從學生枯燥乏味的教學中解脫出來,符合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的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和交流等數學活動”。在實踐活動中學生學的有滋有味,發揮了學生自己應有的個性特點。

國小四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7

學利用量角器畫角時,本節課學生學的還比較輕鬆。比較成功的是新知的探究:

教材畫角的例題呈現了畫65°的角,下面是畫角的步驟,看了教材以後,我想畫角是否讓學生自學教材,然後讓他們動手畫角。但是,就在上課的一剎那,我改變了預設的方案,我讓學生先獨立嘗試畫角,因為學生有一定量角的基礎,可能他們會自己摸索出畫角的方法,如果不會,再採取方案一,自學教材,基於對學生的信任,於是問:“你們會畫60°的角嗎?先想一想,自己準備怎麼畫,再動手。”(沒有選擇教材的65°,而選擇了60°,我想學生可能會現不同的畫法,比如用三角尺畫。)聽說能畫角,學生比較興奮,想了一會兒,個個摩拳擦掌,興致勃勃地動手畫了起來,果然不出我的所料,彙報時學生出現了:王寧:“我是用三角尺的.60°角畫的。”把他的作品反饋在實物投影上,確實是60°,但是角的頂點這兒畫的不太理想。陸雨婷:“我是用量角器畫的,先在本子上畫一條射線,再用量角器的中心點對著射線的端點,0刻度線對著射線,再在量角器的60°的地方畫一個點,最後從射線的端點出發,通過這個點再畫一條射線。”陸雨婷的說法多好啊!我在心裡佩服學生的能力。“你們喜歡那種畫法呢?”學生說的不一。“既然這樣,你們就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畫一個70°的角吧!”學生動手畫了起來,彙報的時候,學生都選擇了用量角器畫角,我問:“你們為什麼不選擇用三角尺畫呢?”學生都說用量角器畫比較方便。學生同桌交流自己畫70°角的方法後,再讓他們看書,我說:“其實你們的畫法和書上的介紹的方法是一樣的,你們真了不起!”學生開心地喊出了“耶!”看到學生的高興勁,我知道他們此時已體驗到了成功的樂趣,那麼我呢?當然也感到無比的幸福。學生看書以後,一個學生舉手了,“老師,我還有補充,畫好以後還應該檢驗,用量角器測量一下自己畫的角是否正確。多好的的孩子啊!我從心裡感嘆著。

另外:當出現要求畫的角,如:75度、155度……有5度的角時,會出現問題。主要出現在,學生利用內圈刻度畫角,有5度的,如75度,不能直接在量角器內圈的75度的位置上打點,於是找不到記這個點的位置。於是教會學生要在量角器上75度的位置一直向外看,因為內圈70度對應外圈110度的位置,內圈80度對應外圈100度的位置,內圈75度就對應外圈105度的位置。

國小四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8

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有許多數學問題,不論是新課的引入還是練習,都有應從學生熟悉的情境入手,讓學生通過觀察發現並最終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使學生經歷從生活問題到數學問題的抽象過程,感受教學知識的現實性。學會數學角度去觀察、分析、解決現實問題,從而激發學生認真觀察、積極探索的精神,獲得成功的學習體驗。

每個例題的情境都有是主題圖的一個區域性,或是主題圖中某一情節的發展,教學時讓學生在一個比較完整的情境中學習不同的內容,有利於他們感受知識間的聯絡,提高學習興趣。對於每一例題列出算式後,都要儘可能地展示出學生的所有演算法,通過相互比較,有利於幫助學生理解算理,並實際演算法的優化。

運用“遷移”的方法進行加、減法的計算教學。“遷移”是學習過程中經常出現的一種心理現象。在數學教學中,運用遷移,使已掌握的知識技能對新知識、新技能的學習產生積極的促進影響,是經常採用的有效方法。教學時可採用嘗試、討論等方式學習新的內容,充分發揮知識的遷移效力,又可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注意加強估算,培養學生估算的.意識和能力。在演算法的展示教學中,本單元教材都呈現了估算這一演算法,教師要充分認識估算的作用,它是體現數學課和標準要求的一個重要方面,在這章裡,通過估算可對精確計算結果的合理性進行判斷。在練習中,也應注意提出估算的要求,培養學生的估算習慣和意識。

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結合教學內容恰當、適時地運用合作學習方式。教材中結合有關教學內容,設計了合作、討論的學習情境,在進行這些內容的學習時,教師應留給學生充裕的時間,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再進行自主地探索、討論和交流。在交流中,教師適當引導,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和看法,絕不能包辦代替。

為幫助學生熟練掌握相關的計算方法,教學時設計的練習應注意形式多樣化,內容生活化,同時還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讓學生感覺計算課同樣生動有趣,一定要避免枯燥的、單調的、機械的練習。

國小四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9

一、對教材的分析和學生的認識

1、教材分析

關於“角”,學生在二年級已有初步的接觸,但是大都屬於直觀的描述,現在是在二年級的基礎上恰當抽象出圖形的特徵,系統學習角的概念、角的度量、角的分類和角的畫法等等。角的分類是在學生已初步認識角,會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平角、周角,根據角的度數分類,區分直角、平角、銳角、鈍角和周角。

2、學生分析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對常見的角的分類的知識,生活中接觸很少,顯得比較抽象。國小四年級的學生抽象思維雖然有一定的發展,但依然形象具體思維為主,分析、綜合、歸納、概括能力較弱,有待進一步培養。

二、教學體會

而數學來源於生活,我們的日常生活就是學習數學的大課堂,是探索問題的廣闊天地,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是數學學習的最終目的。因此,我從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自己捕捉生活素材,然後從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使他們獲得主動探究數學的快樂。

1、利用知識遷移引入,同時體現數學源於生活。

課堂伊始,我讓學生回憶角的概念和如何去量角等已經學過的知識,為本節課新知識的學習做鋪墊,接著出示生活中常見的鐘面,讓學生用量角器量出鐘面上時針和分針所成的度數,量出度數後提問:你能根據這些角的大小對角進行分類嗎?學生產生疑問,接著我說:學了這節課的知識,大家就能對角進行分類了。這樣順理成章的利用生活中的知識引入新課,體現知識源於生活。

2、讓學生動手操作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對於直角,學生在二年級的時候已經有了很深的印象,因此在學習直角時,我直接讓學生利用長方形紙折出直角,然後用量角器量出直角的度數,讓學生更準確的知道直角是多少度。在學習銳角和鈍角時,我都是讓學生用活動角去感受它們是比直角大還是比直角小,而對於平角和周角的學習,也是通過學生動手用活動角旋轉而感受它們的形狀,並通過用量角器量而得出度數。這樣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充分感受了各種角的形成過程,而且對度數的取值範圍以及準確的度數也有了很深的印象。

3、給予學生豐富的學習資源和足夠的學習空間。

(1)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長方形、活動角等。利用學具的直觀性特點,組織學生折一折、轉一轉,在直觀操作中體會各種角的形成。給學生提供形象直觀的課件,使學生一目瞭然。

(2)促使探究活動的開展和深化。讓學生通過實踐操作、觀察、思考、歸納,經歷探索新知的過程,體會探索成功的喜悅,並在教師的恰當引導下把探索過程引向深入。

 三、不足分析

1、對於教材的挖掘不夠深

對於教學平角和周角的認識這一知識時,我只是簡單的讓學生通過旋轉活動角感受了平角和周角的`形狀,推匯出它們的度數,而沒有更進一步的讓學生畫一畫,說一說,加深對這兩種角的認識,課後我認真的反思後認為還是自己對教材沒有很深的理解,只是注重了表面。

2、重點知識沒有講透徹

在講課過程中以及課後的練習中,我發現學生對於各種角以及度數的掌握,只是一知半解,並沒有掌握的很透徹,因此我反思得出還是自己在講授新知識時沒有很好的把重點內容講的很到位,因此導致學生沒有真正的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

3、難點沒有很好的突破

本節課的難點是讓學生明白直線和平角的區別,周角和射線的區別,可能由於設計教學時只是簡單的考慮根據它們各自的特點就可以區別,而沒有更深入的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等,因此部分學生在後面的練習中出現錯誤。

4、教學程式出現次序顛倒現象

在教學完平角後本來應該直接引導學生探究平角和直角的關係,而我在教學完周角以後才共同引導學生探究直角和平角以及周角的關係,在教學程式上出現顛倒。

5、教學語言不夠精煉

教學語言不太嚴謹,比如說平角和周角的概念的準確表述等等。

6、評價方式太單調

對學生的評價方面做的還不夠,不能夠很好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7、課堂氣氛不夠活躍

課堂氣氛比較沉悶,學生學習和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不高,可能與教學的設計以及教師的激勵有關。

 四、努力方向

1、繼續深入研究教材,學習課標,熟話說“學無止盡”,確實如此,一天不學習就感覺自己落後於別人,因此我繼續堅持每天備課時認真的研究教材與教參,以及深入瞭解學生,結合多方面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必須做到每節課都能把握教材的重難點,合理的分配教學時間,順利的完成教學任務。

2、加強教學語言的錘鍊,適時合理的使用教學評價語言,通過教學我深刻的認識到自己在這方面的不足,因而,我決定在平時的教學中不斷摸索學習,嚴格要求自己,爭取做到課課理用精煉的語言讓學生學會應學的知識,並且巧妙的利用評價,使學生學的輕鬆,學的愉快。

3、精心設計教學,教學設計關係到整節課教學的成敗,所以,我在設計教學時一定要做到考慮全面,結合學生年齡特點,結合學生認知能力等等,設計重點突出,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合理的教學過程。

4、適當的運用給予學生評價,學會教學中急中生智,合理處理教學生成資源,教學機智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練就的,這需要日積月累,需要不斷的總結研究,不斷的學習參考,雖然這方面能力的練就需要大量時間,大量精力,但我會盡自己所能不斷努力。

國小四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0

本節課是北師大版四年級上冊《旋轉與角》的內容。主要是讓學生認識平角和周角,學生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已經認識了銳角、直角、鈍角,也感知了圖形的旋轉。在此基礎上,通過旋轉的過程建立角的“動態表象”,同時在旋轉的過程中,感悟平角、周角及銳角、直角、鈍角之間的大小關係。

這節課主要是設計了這幾個環節:複習角的知識———揭課題《旋轉與角》————操作活動角————認識平角、畫平角————認識周角、畫周角————鞏固練習。教學中,我選擇了突出概念本質的學具(活動角),設計了恰當的數學學習活動,提出了有價值的問題,圍繞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索性的研究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認識了平角和周角,同時也經歷了與人合作,與人交流的過程,在思維能力、空間觀念、興趣、態度與習慣等方面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學習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探索、研究,因為這樣理解更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絡。本節課很好地遵循了這一理念,將教學置於一種“動態生成”的過程中,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數學,通過動手實際操作,使學生在動手、動腦的活動中,經歷數學知識形成的過程。在廣泛的實踐活動中獲得體驗,掌握新知。這節課我還注重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比如說說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不斷強化學生的數學意識。使他們有機會,從周圍熟悉的生活中學習和理解數學,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真正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做到在體驗中學習、在體驗中感悟、在體驗中內化。真正實現書本世界與生活世界的有效溝通,使生活世界成為學生最豐富的學習資源。這堂課我還設計了小組評比活動,從中吸引孩子們的注意,激發學生的信心和小組凝聚力,從而激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當然本節課也有不足之處:第一點:我用活動角設計了相關的數學學習活動,但活動的過程中總是老師在引導,學生跟著老師的步驟活動,我沒能大膽的放開手讓學生獨自操作,讓孩子們多說說他們在旋轉過程中的發現和感受。第二點:課堂上各個環節的銜接語不夠自然,不夠孩子話的語言,不能引起孩子的注意力。課堂上的口頭語太多,沒能體現數字語言的嚴謹性。要如何設計課堂的活動環節,使得整堂課活躍起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如何修改銜接語,使得數學語言更有嚴謹性?不足之處還有望改進。

國小四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1

一、從教學環節反思

讀講精練教學法是以言語訓練為主線組織數學課堂教學,通過指導學生自學教材,變教師講解為學生彙報講解,然後在學生彙報講解的淺顯之處,教師引導學生抓住重點、難點進行研討、爭辯,促使學生間合作交流,使學生對教材中的每個重點字、詞都理解到位,剖析明白,在教師的指導下,使學生從開始時語言表述不清到表述完整、明晰,提高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從而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本節課我深感此環節處理的不太好,教學法體現極不明顯。

1、指導學生讀書環節:

由於學生剛從二年級升到三年級,看書習慣差,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還比較低,加之選用的教學內容文字少,圖較多,這就需要教師應及時給低年級學生以具體的讀書提示,起到指導的作用,而不能範範的讓他們想“從書中看明白了什麼,學會了什麼”。上課時我看到好多學生看書時茫目,不知道讀什麼,怎麼讀,這也是造成後面學生彙報講解困難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覺得讀書提示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應區別對待,低年級學生的閱讀提示必須淺顯易懂,讓學生一目瞭然,然後帶著問題去看書,效果應該會好一些。

2、學生彙報講解環節:

以言語訓練為主線組織數學課堂教學,有利於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此環節正是突現學生主體地位的所在之處,但是低年級學生小,從書中讀不出自己理解出的知識,只能照書念出看到的一些詞句。這時,教師必須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啟發、誘導、點撥、疏通學生講解的積極性,並且及時幫他們掃清思維障礙,講解時的疑惑,這樣使講解的學生學的更明白,沒學到此部分知識的學生也能學會,學的不對或不到位的學生重新學習,達到全體都理解、學會的目的。本節課我感覺學生講解不到位,關鍵在於我引導、點撥不到位,使學生的學習只停留於書面上,沒有深度去理解,去挖掘,始終由我牽著學生在看,在說,很牽強。主要表現在:

(1)引導學生關注量角器為什麼是比較角大小的一種好方法時,本意想利用讀講精練教學法中的八個技巧之一“咬文嚼字”,使學生從中找到“方便”、“準確”二字加以理解,教學完用量角器量角後,再返回來理解“準確”、“方便”二詞用在此的含義,但是,課上處理的卻很匆忙,很淺顯。

(2)學生講解把握不夠充分,一名學生講解時,老師應關注到其他學生的反應,有不同意見或補充應及時給其機會,不應為了趕時間而視而不見,打消了學生髮言的積極性,造成學生不再想發言的局面。這一點是我沒有深刻理解“講解”環節的含義,應該讓學生互相講,互相交流,有了爭論,教師再點撥、引導,這樣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於積極的狀態,使課堂活而不亂,更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

3、學習用量角器測量角時

角1與角2的測量方法相同,學生講出了其中一個角的測量方法,另外一個角的測量方法一帶而過,沒讓學生說一說或嘗試操作一下,感覺處理欠紮實。現在想想,如果將另外一個角的測量放在初試驗證環節,讓學生用量角器仿照書上的樣子,實際擺一擺,放一放,這樣降低了擺放量角器的難度,也使用量角器測量角的方法落實到操作體驗上,使學生更容易理解與掌握。

4、練習是本節課處理最失敗的環節。時間再短也應保證練習的紮實與有效。

練習是為了鞏固新知,訓練思維,培養能力,所以它是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讀講精練教學法將練習定為分層精練,要求練習的數量不要多,但包含的思維程度要大,這樣提高了練習的效率,也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1)本節課的第一個練習是為了檢驗是否達到了教學目標的要求,但是教學中我處理此題非常欠妥。對於第3個角“鈍角”的測量,學生彙報出現了不同答案,我沒有在課堂上處理、糾正,而是為了趕時間獎其放在課下進行。問題的出現就說明學生對本節課的重點知識“學會用量角器準確測量角的度數”掌握還不太明白,草草處理只會使學生對知識一知半解,模稜兩可,本節課的教學也沒有真正落實教學目標的要求。從教以來從來沒有犯過的錯,在這麼重要的比賽中卻因自己只顧一味的考慮時間而鑄就了教學中不應該出現的嚴重錯誤。這是一個教訓,類似的事情決不會再次在我執教的課堂上發生,再精彩的練習可以不要,不處理,但是既然練習了,就一定要進行的紮實、到位,為學生的學習負責。

(2)拓展練習的處理也很欠妥當。學生猜想完後,都急於知識正確答案,因此,學生髮表了自己的想法後,我應該及時給學生出示答案,消除發言學生對自己答案的懷疑,然後重點讓學生說說自己猜想的理由和依據,這樣既能使學生充分理解用量角器測量角這一教學重點,又能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起到訓練言語、思維條理性的目的`。

從整節課上我看到了自己對讀講精練教學法研究實在不成熟,但是,從這些遺憾中,讓我對讀講精練教學法的認識更深了一層,我想,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努力有針對性的運用好讀講精練教學法,真正領悟到讀講精練教學法的精髓所在,從而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二、從教學能力上反思

1、不能合理把握、分配教學時間。

本節課看似簡單,其實操作性很強,能上好這樣一節課對我來說也是一個挑戰。課前雖然我對每個環節的時間安排都做了精心的計劃,但是,具體實施時卻不很理想。

2、教學環節銜接的過渡語激勵性不強。

過渡語的使用應該使學生願意聽,能聽進去,並且具有一定的指向性,指引著學生很自然的進入下一步的學習中。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應該注意過渡語的精心推敲,語言要簡煉,切實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3、教學評價語落實不夠恰到好處。

教學中,我評價學生不夠及時,評價語不夠貼切,不夠恰到好處,因此,就顯得對學生的評價平淡,無力激發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不易使學生體驗到成就感。教師的評價語不能泛泛而言,這樣就顯得評價語蒼白無力,而應該要有針對性,起到激勵學生與調動學生髮言積極性的作用。

4、課堂教學語言欠嚴謹。

數學教學要求語言簡煉、準確,每一句話說出來要強調它的作用,要使學生有一定的思考,沒有用的話儘量不說或少說。在教學中,自己在這方面做得不夠好,還時常有口誤現象,屬於本人教學欠嚴謹,需在以後的教學中,自己要時刻注意嚴格要求自己,把每一節課都當成比賽來講,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藝術。

5、教學不夠大方,拘謹。

在教學中,總感覺自己放不開,顧慮太多。有時拋不開教案,有爬教案的思想,再者欠缺創造性教學的魄力,尤其在比賽時,自己感覺很拘謹,很規矩,怕教學思想或教學方法、手段用不對,主要原因就是自己內在的知識欠缺,也缺乏比賽經驗,鍛鍊機會少。

6、自身的講課藝術有待進一步提高。

聽完別的老師的課,我更加感覺到自己講課的藝術性不夠好。課上,我應該合理利用自己的體態語,例如手勢、眼神、表情等,這些都能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再有就是如何在數學課上充分利用自己的語氣、聲音的輕重、高低、抑揚頓挫來吸引學生聽講的注意力,使學生在四十分鐘內始終能緊跟老師的思路專心學習。

國小四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2

在本課教學中我利用學生的親身經歷,我換牙了這一情景進行教學。由於每個學生都經歷了換牙,也知道自己換了幾顆牙,統計同學換了幾顆牙,相對就容易多了。我先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摸索統計學生的換牙情況,初步收集資料,再引導學生探索更好的方法,然後出示圖和表格為學生提供方法,最後把準備好的統計圖和統計表由學生自主進行統計,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因此,課堂上學生能較快地統計完成同學換了幾顆牙。我在教學中沒有涉及到從統計圖到統計表的轉化問題,而是根據情境圖,直接將統計表作為統計的一種方法來呈現的。而在有的練習題當中是沒有情境圖的,所以應該把這個問題補充進去,使學生明白統計圖和統計表之間存在的關聯。另外,還出現了一個問題:

這節課主要特色是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貫穿於教學活動中。重視知識形成與發展過程。課的展開階段,首先通過小組討論,激發學生的參與動機,然後指導學生主動探究,分類整理再合作交流,從而為學生創設一個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使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總結階段,注意拓展知識,迴歸生活,充分體現數學生活化。

《統計》教學反思教學反思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經歷統計的發生、發展過程,強化了學習統計過程中的體驗與感受,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注重過程的激勵性評價,促使學生得到全面而富有個性化地發展。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充分體現了教材的編寫意圖,在學生輕鬆、愉快地經歷統計過程的同時,不斷地引導學生進入創新思維的廣闊天空。

不足之處:

一、課堂秩序,一年級的孩子活潑好動。積極性調動起來了,可是他們一會兒就做不住了,顯得有點亂。究其原因最主要是沒有像平時那樣把握好課堂,沒有過硬的駕於課堂的能力,面對較多的同事,自己的感覺是有點緊張。實話說,有點差強人意。六年前,我在全鎮老師面前上過兩節課,一節是四年級的複習課《平行與相交》另一節就是這節課《我換牙了》。記得那時,我還懷著孕,當時,年少氣盛,沒有那沒多的緊張,還記得那副掛圖,是我自己畫的,為此還珍藏了幾年,後來給弄丟了。六年後,兒子都六歲了,再次執教這節課。在課前我準備了一個星期,包括教學設計,六個隊的對花以及獎品(小星星),還有每個組長手中的學具袋(裡面有每個學生需要的統計圖,統計表)還有精心設計的.掛圖。所有的環節都預想到了,就是忽略了學生年齡小坐不住這點,忽略了他們他們愛咋呼,不愛傾聽別人發言的毛病。

二、在實施教學中的教學技巧,有待提高,如何更好的把握好合作探究環節,如何做好練習還應再繼續努力。只要更好的提高教學效率,才能更好的駕馭好課堂!

三、本課中的預設確實不夠到位,在繪製豎式條形統計圖的時候,部分學生問是從上還是從下開始統計。對於這個問題是教學前沒有預設到的,所以,我便直接告訴學生從下面往上統計。今後備課還要細心,要預設更多的問題!

國小四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3

教材說明

兩位數除多位數的除法估算與一位數除多位數的除法估算有所不同。一位數除多位數的除法估算,只把被除數的尾數省略,求它的近似數。兩位數除多位數的除法估算則要先分別求出被除數、除數的近似數。而且除數是省略十位後面的尾數,被除數從哪位起省略尾數,可根據題目的.具體情況及運算的方便程度來決定,使求出的兩個近似數可歸結為表內除法口算。由於被除數、除數都要先求出近似數,比第六冊裡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估算要難。

例6,通過運醬油的情境引出兩位數除多位數的除法估算。

教材給出了兩種估算方法:一種是把被除數、除數取近似數後,用除法口算;另一種是把被除數、除數取近似數後,用乘法口算,體現了演算法多樣化的思想。

教學建議

1.這部分內容可用1課時教學。教學例6,完成練習十四中的習題。

2.教學例6時,可引導學生討論:怎樣取538和62的近似數進行估算比較合適?可以用什麼方法估算?使學生明確:取近似數時首先要考慮所取的近似數與原數不能相差很大,然後要考慮運算的方便,可以歸結為表內除法的口算。

讓學生做“做一做”的題目時,要讓學生先想一想怎樣取近似數後再計算。

3.關於練習十四中一些習題的教學建議

第3題有一定難度,教師要提示學生怎樣取近似數後再進行計算。

第51頁最下面的思考題。其解答的思路是:根據題意可用線段圖表示題中的條件和問題。

從圖中看出:①只參加數學小組的人數是28-10=18(人);②只參加語文小組的人數是14-10=4(人);③兩個小組都沒有參加的人數是42-18-10-4=10(人)。

教材說明

用整百數除的口算過程,實質上是先除以幾,再除以100的連除過程。如3600÷300=3600÷3÷100=1200÷100=12。在這個過程中,用一位數除是重要的一步;用100除則是用十除的類推。因此,教材首先複習了用一位數除、用整十數除,為新知識的教學做好準備。

例4教學用100除一個數。教材從除法的意義入手,明確用100除的口算算理。然後出例5教學用整百數除。所出的兩道口算題,一道是商一位數的,另一道是商兩位數的,都通過方框中的話突出用幾百除的口算方法。兩道例題後,引導學生討論、總結用整百數除的口算規律。

國小四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4

《衛星執行時間》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乘法的內容。本課通過“有關人造衛星的知識”引入一些有關人造衛星執行的資料,讓學生學會能對較大的數進行估計,並在具體活動情境中探索並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計算方法。

這節課可以說是單純的計算課,枯燥無味少不了,而且書中出示的主題圖情景離我們的生活很遠,學生對於衛星的瞭解也是少之甚少,但是通過課前瞭解我發現學生對衛星都非常感興趣,所以備課時我找了一些關於人造地球衛星的圖片和資料,把學生一步步帶進情境中,在合適的機會出示衛星執行時間的資訊從而匯入新課。根據新課程理念,為了避免學生機械地操練計算,在教學時,要讓學生多體會一些數學的思維方式,多讓他們嘗試探索,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理解運算的意義,並能用運算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這節課是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課,我將重點主要放在計算方法的探究上,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然後再小組合作具體討論交流;從而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計算方法。

反思:1、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經歷有關人造衛星資料資料收集過程,培養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2、學會估算:對於一些學生來講,估算較為困難。所以讓那些掌握較好的同學交流下自己的估算方法,對於其他同學來講,能起到示範作用。使他們在別人的幫助下慢慢的學會。3、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具體計算時,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自主探究,嘗試用自己的計算方法探索。對於學生多種不同的演算法,只要他們講得出理由,都應加以肯定。不要求學生掌握幾種不同的計算方法,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來用。把重點放在討論豎式的計算方法上,並讓學生說一說每一步計算的算理。4、鞏固練習:根據學生在練習中所出現的問題,拿出來讓學生集體議一議,以鞏固學生對三位數乘兩位數計算方法,避免出現類似的錯誤。

從這節課上讓我明白了舊知和新知同等重要,沒有相關舊知的`充分儲備,新知進行時就會很不順利。對於估算教學只要學生有估算的意識就可以了,沒有必要把它複雜化。

再就是在我的課堂上,個人評價應該選擇一種更好的方式,做到對學生及時評價,從而調動所有同學的積極性。要注意提問問題的技巧,應該把大問題分散開,把握教學推進的節奏。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需要我改進和學習提高的地方還有很多很多。

國小四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5

1、本課匯入部分:利用小軍和小晴到文具店去買文具這一熟悉的生活情境,從而自然的引出數學問題,把解決實際問題與計算教學結合起來。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數學來源於生活”,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2、新授部分:分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解決實際問題一;分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是教學綜合算式,要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絡,把學生已知的分步算式改成綜合算式。特別要注意讓學生說說綜合算式中應該先算什麼後算什麼,為什麼。讓學生根據應用題中的數量關係初步感知乘加綜合算式中,不管乘法在前還是在後,都應該先算乘法,後算加法。這部分教師可以先和學生一起總結這一點。但有個別學生還是不知道為什麼先算乘法。

第二層次是教學脫式過程,這裡要強調遞等式的書寫格式。首先要先計算第一步,特別注意沒有計算的要照抄下來。有個別學生在書寫格式上存在著些問題:比如,乘法在後,加法在前的,有些學生把第一步計算的得數先寫在前面,或者把第二步計算的.不照抄等等書寫格式上的錯誤。

第三層次是認識混合運算。

第二部分:解決實際問題二;這裡是學生在已經初步學習了乘加混合運算的基礎上學習乘減混合運算的。要注意放手讓學生試著列綜合算式並解決。這道綜合算式是減法在先,乘法在後,不能按照從左往右的運算順序書寫。再次總結了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減法的,應先算乘法。

3、練習部分:特別是想想做做第2題,改錯。可以從學生犯的典型錯誤來舉例講解。問題從學生中來,讓學生解決。這樣印象會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