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百家講壇秦始皇觀後感範文

校園1.96W

《百家講壇》本是大家熟悉和喜歡的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開播的講座式欄目,也是中央電視臺第十套節目的品牌欄目。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了百家講壇秦始皇觀後感,僅供參考。

百家講壇秦始皇觀後感範文

  百家講壇秦始皇觀後感篇一

今天,我看了百家講壇,由王立群老師為我們解讀《史記》———秦始皇之唐人論秦。

本節主要講了唐朝人是怎樣評價秦始皇的,他們評價秦始皇有什麼特點。

通過王立群老師的講解,我知道了秦始皇在唐朝人的心目中是多種多樣的,沒有統一的評價,有批評也有肯定,但從很多評秦的史料來看,秦始皇備受唐人的關注。但他也成了一個警示皇帝教育的反面教員,王立群老師說,皇帝是需要人來約束,沒有約束的皇朝都很短命,而皇帝都怕失去皇權,正是因為這點,大臣們才有機會教育皇帝,於是,教育皇帝的最佳人選,便是秦始皇。

在秦始皇對許多皇帝起到警示作用的同時,晚唐大詩人杜牧提出了不同的見解,在杜牧的《阿房宮賦》中提出,秦國的速亡,是因為秦王太過於驕奢淫逸,太重視自己的享樂了。而且,一個帝國的滅亡自身的原因是最主要的,只要對他的臣民不施仁義,不愛自己的老百姓,心裡沒有老百姓,最後所有的老百姓都會拋棄這個君王。在後人感嘆秦國的速亡的時候,沒有吸取到秦國速亡的經驗,結果自己又亡國了。 在秦朝,還有一件大事——焚書坑儒,焚書坑儒有兩種記載,一是司馬遷,二是衛巨集,在衛巨集的記載中,秦始皇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暴君,而在司馬遷的記載中,秦始皇焚書坑儒是事出有因的。但唐朝的四位學者——顏師古、張守節、李善、李賢在為古書作註釋的時候都選擇了衛巨集的說法。由此可見,在唐朝人的心中,秦始皇是一個及其陰險的暴君。

在唐人對秦始皇的評價與王立群老師的講解中我明白了:事情是有多樣性的,每一個人對事物的認識都不一樣。

  百家講壇秦始皇觀後感篇二

首先,我得感謝王立群教授精彩的講解。秦始皇在歷史上的爭議比漢武帝還大,講秦始皇的風險也比講漢武帝要大。這種困難主要是兩點:一是秦始皇比漢武帝存在更多的謎,二是對秦始皇的評價。講秦始皇從一開始就存有一個生父之謎,還有不立皇后之謎,不立太子之謎,這些都非常難以講解。秦始皇曆來都被視為一位暴君,客觀地評價這位“暴君”自然也更困難。“百家講壇” 王立群讀《史記》之《秦始皇》把“統一”作為基調,全面介紹秦始皇的一生。同時,還有一些延伸,秦二世與秦朝滅亡也列入其中。

其次,《秦始皇》作為2008年的一部重點節目,共有33集,我從頭到尾一集都沒少的全部欣賞學習了一遍,其精神可佳。我確實應該寫點什麼,紀念一下我犧牲的腦細胞也好呀!

秦朝,對於今天的中國人來說,似乎已經很遙遠了。兩千多年前的一個王朝,感覺就象十萬八千里一樣遙遠,這個短命的王朝,不知道都經歷了多少個輪迴,離我們實在太遙遠了。

然而,當我們看到那群山之上的萬里長城時,當我們真正站在西安兵馬俑前,又似乎覺得這個朝代離我們很近很近,進而想起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壯舉,同時想起了他的暴政…… 縱觀秦始皇自13歲登基,當政26年而一統天下,至50歲客死沙丘,可謂創業時轟轟烈烈,終時悽悽慘慘。“千古一帝”秦始皇的生死、功過、榮辱給了我們多少經驗、教訓和啟示?千秋功過,任後人評說!

王立群教授講過這樣一句話:“人們常說讀書讓人讀懂現實,但我的體會是,現實讓我讀懂了《史記》。”比如說司馬相如,漢武帝讀了他的《子虛賦》,讚不絕口,立即徵召了他。我讀《史記司馬相如傳》感受並不很深,但是,現實生活中的種種現象讓我懂得,人才是弱勢群體,千里馬也是弱勢群體,沒有伯樂的鑑定,千里馬只能最終落得“老驥伏櫪”的下場。所以,現實生活讓我懂得,漢武帝成就了司馬相如。司馬相如得到卓文君,又有了百萬家資,如果不是武帝的徵召,司馬相如可能陶醉於安樂鄉中,平平靜靜地度過一生,一代文豪的地位將無從確立。正是漢武帝的徵召、賞識,使司馬相如燃起了創作大賦的衝動。《上林賦》等一批名作相繼問世,最終成就了司馬相如“漢賦四大家”之首的地位。舉這個例子是想說明,讓我讀懂《司馬相如傳》的不是讀書本身,而是現實生活。

《秦始皇》中,我最喜歡的人是藺相如。藺相如善處生死,既敢在秦廷據理以爭,不懼死亡;又能在廉頗的意氣之爭中遷就忍讓,不懼恥辱。一身而得其一點即是非常之人,何況能得其二者,極為不易。

人們對歷史感興趣有三種原因:一是獲得歷史知識,二是獲得智慧,三是認識人性。這三點都很重要。歷史知識並不能直接讓你致富,但是,它可以完善你的人生,增強你的文化品位。史書中充滿了各種智慧,它成為今人的借鑑,因為歷史常常有驚人的相似。古人成功的智慧可以使我們獲得成功的啟示,古人失敗的教訓可以使我們得到警示。古人與今人最大的相通之處就是人性。人性的豐富,人性的弱點,人性的善良,人性的醜陋,都可以從歷史中看得清清楚楚。

  百家講壇秦始皇觀後感篇三

2012年7月28日到8月25日,觀看了《百家講壇》王立群讀《史記》之秦始皇(全)(共47集,上部24集,下部23集)被深深吸引,謹以此文作為第一次觀看後的感想,並希望運用這些精神財富開闊自己看問題的角度,對今後的人生有所啟迪。

王立群讀《史記》之秦始皇是一個統一而連貫的不斷髮展的整體。每一集,王立群老師都在充分尊重歷史史實的基礎上,引經據典,用歷史的本來面貌,帶我們還原歷史現場,給我們以強烈的視覺和心靈衝擊。而從整個節目著眼,我覺得,整個秦始皇節目可以被劃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講秦國崛起和橫掃六合;第二部分講秦朝興亡;第三部分講的是後人論秦。

王立群老師用前二十六集向我們展現了秦國崛起和橫掃六合的整個內容。從前十二集中我們能夠很清楚的看到,秦國的崛起先後歷經六百年,經歷了三十五代國君。其中秦國經歷了非子封秦、襄公立國、穆公東擴、孝公變法、連橫破縱、召襄王稱霸、異人奇緣、李斯為政、通天大計等等事件,這些明君的雄韜偉略最終增長了秦國的國力,為秦始皇吞併天下建立秦朝打下了堅實的經濟、政治、文化、軍事基礎,可以說秦始皇吞併天下和建立秦朝後實行的統一制度都是出於先輩們的奮鬥與總結。在接下來的十二集中,王立群老師帶我們還原了秦王掃六合的巨集偉場景。通過韓氏初興、三家分晉、韓國滅亡、長平之戰、邯鄲之戰、趙國之亡、水灌大梁、秦滅燕國、楚國之亡、不戰而亡等,王立群老師向我們介紹了春秋戰國時期每個國家的興與亡,為我們講解了每個國家衰亡的真正原因,並從反面說明了秦國橫掃六合的歷史必然性。接下來的兩集股肱之臣和六世餘烈中,王立群老師著重分析了秦國的優勢以及歷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我們不難看出秦國之所以能滅六國,最重要的是因為秦國具有統一天下的“歷史必然性”,這些歷史必然性表現在七代明君,代代重才。秦孝公重用商鞅變法圖強;秦惠文王重用張儀,以連橫破六國合縱;秦武王重用甘茂,抓住時機,東進中原;秦昭襄王重用魏冉、白起、范雎,運用“遠交近攻”策略摧毀六國生力軍;秦孝文王在位三天無功無過,姑且稱之為明君吧;秦莊襄王重用呂不韋,切斷六國南北合縱通道;秦王嬴政虛懷若谷、知人善任,重用王翦、王賁父子、蒙驁、蒙武、蒙恬祖孫三代、尉繆、呂不韋、李斯、蒙毅等人最終統一六國。期待國軍都奉行唯才是用、用人不疑、禮賢下士的人才政策,他們有強烈的歷史使命,又將重用人才當作實現統一天下的重要手段。當然歷史有必然性就一定會有它的偶然性,而且有些情況下偶然性也能佔到很大一部分。在這些“歷史偶然性”中最重要的就是六國所犯下的無法彌補的錯誤以及秦國的七代國君的繼位和代代賢明重才都很偶然。在這些大趨勢之下為秦國統一六國打下堅實的基礎的當屬 “商鞅變法”。商鞅變法在注重誠信、不畏權貴、先經濟後政治以及法典化原則下為秦國打下了經濟、政治、文化根基,為秦國崛起做了充足準備。秦國統一天下的第三點原因當屬“國策正確、軍事外交政策得法”。這些都跟明君賢主和重用人才分不開。

而相對於秦國而言,六國所犯下的錯誤是導致六國最終積重難返的根本原因。而且這些因素中每一項失誤都是致命的。一曰“昏君庸主讒相”所導致的國策失誤。接下來是一連串聯動效應。二曰“改革失利”,戰國末,各國都有變法,但六國變法時間、廣度和深度都不及秦國,大多失敗。三曰“政治腐敗”,統治者窮奢極欲,謀臣更是為了個人利益不惜賣國。四曰“人才流失”,各國人才不能在本國轉化為政治資本,紛紛流向秦國。五曰由於各國不同的利益、國情,各國不明大勢、主次不分所導致的“合縱失敗”。

緊接著,王立群老師用接下來的十七集給我們介紹了秦朝興亡。其中前五集向我們展示了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所建立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縣制度、統一制度、修築萬里長城、大求仙藥、焚詩書坑術士等。後十二集通過敘述秦始皇死後沙丘政變的發生,李斯、胡亥、趙高的專權弄權亂綱,最終子嬰亡國,盜陵毀陵之謎向我們展示了大秦帝國從興亡走向沒落的過程。

最後,王立群老師用最後四集著重向我們介紹了漢代、唐代、明清時期、民國時期以及王立群老師自己對於秦始皇的千秋功過的評價。我們應該從正確看待這些評價。古人對秦始皇的評價,最早可追溯到秦漢之際劉邦和項羽。他們認為做人就應該像秦始皇一樣。從漢代開始,賈誼的《過秦論(全)》基於劉漢政權合法性的現實政治目標,對秦朝二世亡國所做的議論,把秦始皇塑造成了一個暴君,對秦始皇在秦亡過程中所承擔的責任進行了鞭辟入裡的分析,指出秦朝速亡的四大原因:第一,三主失誤,秦始皇負有主要責任,二世加速秦國滅亡、子嬰臨危受命,無力迴天;第二,皇帝制度導致大臣失語;第三,不是仁義;第四,民心盡失。漢儒們想以此作為新朝代的前車之鑑。在唐人那裡,秦始皇被視為一個警示的樣板,不斷從歷史中翻出來作為恫嚇當朝君主的有力武器,這種警示作用在不斷強化著對秦始皇的負面評價,杜牧的《阿房宮賦》就是證明。唐代柳宗元則從反對藩鎮割據的立場出發肯定秦始皇。隨著歷史的發展,對於秦始皇進行評價日趨集中,郡縣制、“焚書坑儒”成為不斷被拿來評價秦始皇功過的證據。在這個過程中對“焚書坑儒”的評價逐漸博取了主觀色彩,人們開始多角度多層次地對這一事件以及前人的誇張說法進行重新審視。明代李贄給秦始皇以高度評價,說秦始皇橫空出世,“掀翻一個世界”,把秦始皇視為千古一帝的言論亦出現在其《藏書》中。秦始皇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皇帝,十個鍾評價的綜合體。只有整合正面的、負面的各種“片面的、深刻的”評價,才能認識真正的秦始皇。一味地歌頌與一味地批判同樣是偏頗的。而王立群老師從秦始皇的不同階段出法,對秦始皇的一生進行了評價。他把秦始皇的.一生劃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出生至十三歲)一個沒有權利的孩子;第二階段(十三歲至二十二歲)無權,權忍等待;第三階段(二十二歲至三十九歲)評定嫪毐和呂不韋兩大政治集團,加強君主全力,準備並開始發動統一六國的戰爭——主功;第四階段(三十九歲至五十歲病故)有功有過,越老越糟糕。而王立群老師認為秦始皇之所以被人們關注的原因有三:一曰秦始皇對中華民族的貢獻;二曰後世的“罵”;三曰秦朝速亡的三大原因(同志思想缺儒、貴族的腐朽、秦始皇對接班人選安排的失誤)引發了後人無盡的思考。

在這些節目中,王立群老師還就秦始皇的五大謎團為我們做了一一解讀,使我們對於當時的情境和秦始皇的心理有了進一步的瞭解。與此同時,王立群老師還穿插了一些有關的歷史寓言、成語故事還有人生的哲理,比如李斯的 “老鼠哲學”、“人生四行”等,在書中還穿插了一些朗朗上口的詩句和栩栩如生的圖片,讓我們能夠更好的理解歷史,銘記歷史來創造屬於我們自己的生活。

對於我們來說,最重要的並不是這些歷史知識,他們不能直接產生什麼影響。我們應該從中學習的是從事件中求的真知的能力和正確看待事物的方法和眼光,當然這些歷史哲學和王立群老師力求真知的過程也對我們的做人、做事產生了很大的啟發。人們認識歷史也要經歷四個過程:一曰史官對歷史的文學性記錄;二曰後人的理解與註釋;三曰今人的講解與評說;四曰我們老百姓自己對這些講解的理解。所以理解因人而異。所以我們也不用苛求強記下什麼,只要多多關注自己的札記久久自能領悟。歷史的魅力就在於它在歷經千年歲月才能讓人體會到它的價值所在,在歷經千年滄桑後才能讓人領悟到它新的意義。當代人用當代的眼光解讀歷史服務於當代,必將賦予歷史新的含義,也必將塑造非同凡響的人生。

  百家講壇秦始皇觀後感篇四

我是《百家講壇》一名忠實的小“壇友”,收看這個節目已經兩三年了。古人云:“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這個節目增長了我的知識,開拓了我的視野,使我懂得了很多的道理。

最近一期節目是河南大學的王立群教授講的“王立群讀史記之秦始皇”。有人說秦始皇是一個暴君,暴虐無道,也有人說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名垂青史。聽了王教授精闢的講解和獨到的見解,我對秦始皇有了新的認識,也瞭解了許多這位“始皇帝”鮮為人知的故事。

世人對秦始皇的功過評說不一。他有許多偉大的功績,像眾所周知的滅六國、統一度量衡、文字和貨幣、統一車軌、修建馳道和水路等等。並且秦始皇身上也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一次,秦始皇派兵攻打楚國,由於沒有聽取老將軍王翦的意見,而是派遣了沒有經驗的李信,李信大敗而歸,秦始皇事後非常後悔,便親自去王翦家認錯,請王翦親征伐楚。這件事反映出秦始皇知錯就改的品質和他寬厚的胸襟氣度。

當然秦始皇犯的錯誤也不少,他增加稅賦,刑法嚴苛,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甚至聽信術士的邪說歪道,大興土木建造宮殿,使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苦不堪言。他修建了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雖然保衛了領土,並給後人留下了珍貴的遺蹟,卻也埋葬了無數的生命,家喻戶曉的傳說“孟姜女哭長城”就是百姓們對秦始皇暴政的控訴。

王立群教授還告訴我們,“焚書坑儒”這個典故也是有爭議的。“焚書”應該是指焚燒經書,“儒”並不是指儒家的讀書人,而是算命的人,也就是“焚經書,坑術士”,這是後人對秦始皇的誤解。除此之外,我還知道了與秦朝有關的“奇貨可居”、“指鹿為馬”、“圖窮匕見”等成語的由來,真是令我受益匪淺。

聽了我的介紹,你是不是也喜歡上了這個節目呢?那麼每天中午12點45分,我們就相約《百家講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