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國小語文《雨後》課程實錄及教學設計

校園1.44W

在體現創新教育的前提下,設計教案要明確一個目標:那就是要把課堂變成學生自主、討論、探究的場所,讓學生對生活中的人或事能發表自己獨到的見解,把課堂教學引向生活的天地,培養學生分析綜合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要達到上述的目的,教師就要捨得從講臺上走下來,把學生請上去,真正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雨後》這篇課文時,我是這樣做的:

國小語文《雨後》課程實錄及教學設計

一、少作主,重點、難點讓學生商量決定。

轉換角色,讓學生當老師,這不失為一種高明的做法。如果學生對所學內容有了興趣,課堂就活了,教師做到心裡有數即可。比如在《雨後》的課堂教學中,我在出示課題後,學生就會產生許多疑問:雨後,為什麼孩子們快樂得好像神仙一樣?小哥哥摔跤了,為什麼卻發射出興奮和驕傲?小妹妹為什麼希望自己也摔這麼痛快的一跤?……如果以學生的理解水平來衡量學生提出的問題,那麼學生弄不明白的問題都可看成是重點、難點,這是充分體現學生自學的首要前提。

二、少表態,疑點、難點讓學生討論解決。

這個過程是培養學生口頭表達,思辨和歸納等能力的一個重要環節,先可以把問題分到小組,讓學生充分討論後,再派代表交流,這是課堂最精彩的地方,只要學生能自圓其說,言之有理就行。例如:“小妹妹為什麼希望自己也摔這麼痛快的一跤?”這一問題。有的學生說:“小妹妹可能沒有摔跤過。”有的'學生說:“小妹妹喜歡雨水濺到身上,泥土弄到身上的感覺。”有的學生說:“小妹妹喜歡像小哥哥摔跤後那麼興奮。”……學生之間單向、雙向和多向的交流,就形成了課堂內一個資訊交流的立體網路,在交流不同層次學生的優勢就得到了互補,這時,教師是聽眾,是評委,學生對同一個問題爭論不休時,只適時地給予引導和點撥。

三、少限制,多讓學生自由表達。

讓學生跳出課文內容的圈子,從文中學點寫作方面的技巧,用這種技巧讓學生從身邊的人和事中,引發思考。學完這篇課文後,我就讓學生學著課文的樣子,學寫詩。真沒想到,學生還真有點像小詩人的樣子呢。

學生1:水珠在樹葉上晃動,地面上變得更滑了。雨後燦爛的太陽出來了,彩虹也出來了。

學生2:雨停了,水珠滴落在蜘蛛網上,像一條項鍊掛在媽媽脖子上真美麗。小朋友都出來玩,不是玩衣服溼了,就是頭髮溼了。

學生3:一棵樹上掛著一條項鍊,啊,好美麗!小弟弟看見了,急忙跑過去。哎,不好,小弟弟摔了一跤。而他的臉卻笑了笑,他站起身,忽然看見原來項鍊是水珠落在蜘蛛網上。

教學內容:

這是一首描寫雨後兒童嬉戲玩耍的詩歌,意境優美,基調歡快,比較適合朗誦和訓練說話。詩歌先總寫廣場上赤腳的孩子玩水時“快樂得好像神仙一樣”,然後集中寫兄妹倆在雨後玩耍時的快樂。

教學目的:

1、使學生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完成能讀、會讀和讀好的過程。

2、認識課文中的部分生字,體會夏天雨後遊玩嬉戲的歡快心情。

3、鼓勵同學們由熟練朗誦到試著背誦,積累語言

教學重點、難點:

1、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是重點。

2、能夠按照老師的要求自主學習,朗讀認字,讀出愉悅的心情是難點。

設計思路:

以讀為本貫穿全課。在讀上設三關,要求讀的正確、流利、有感情,說話訓練、理解與想象穿插其中。環環緊扣、層層遞進,達到能讀、會讀和讀好的目的。

教學準備:

卡片、錄音機、兒歌《水花花、泥花花》磁帶

教學流程

第一階段:匯入階段(啟發思維,喚起學生生活體驗)

1、師:老師聽說咱們班的小朋友最聰明,看看誰能借助拼音把這幾個詞語度的又快又準!

(展示詞語:雨後廣場水花糟糕)

2、理解“糟糕”:糟糕是什麼意思呢,誰能給大家講講呢?(師及時點撥,隨時鼓勵)

3、看了這幾個詞,你想到了什麼事呢?說給大家聽聽吧!(生暢所欲言)

[設計意圖]

先開啟學生思維和想象的大門,引起學習興趣,如果有的學生讀過這首詩歌,按照本詩的內容去講故事,那也很好,順勢引導。這樣的匯入設計,既認識了生字,理解了“糟糕”這個詞,又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還引起學生閱讀興趣,順利引入課題,可謂“一石多鳥”。

師:大家都曾有過玩水的快樂,著名作家冰心奶奶把小朋友玩水的歡快情景寫成了一首詩,說不定,詩中還有我們的影子呢!大家想不想讀一讀呀?

第二階段:朗讀階段。

一、攻克第一關:正確朗讀。

1、聽讀,初步感知。

2、領讀。

3、自己讀(學習方法:不認識的字圈起來,藉助拼音多讀幾遍)。

4、讀給大家聽,喜歡哪節讀哪節(師生互動評價,標準是是否準確,有無掉加字)。

[設計意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特別強,特別是已經到了二年級下學期,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非常高,遇到不認識的字他們會獨立解決,因此,完全不必老師扶持,該放手時就放手。

二、攻克第二關:流利朗讀。

師:喜歡這首兒歌嗎?說說為什麼喜歡。(自由說,注意強調說完整)

把詩歌讀熟了,讀流利了,就會更喜歡了。

1、合作讀,互相讀讀比比(標準是是否熟練,聲音是否大)。

2、比賽讀,請人代替老師和大家比賽讀。

3、師生接龍讀。

[設計意圖]

讀的特別好的同學往往會爭著獨立朗讀,不太自信的同學可能以小組為單位參與朗讀,合作朗讀的形式可調動每個學生的朗讀興趣,既培養了同學們的合作意識,又達到了人人蔘與的目的。

三、攻克第三關:有感情朗讀。

師:咱們一起讀了,老師真快樂,大家快樂嗎?請大家閉上眼睛,聽聽歌裡的小朋友快樂嗎?(播放兒歌《水花花、泥花花》)

是啊,雨中的小朋友真快樂!請大家認真讀一讀詩歌的第一小節,看看大雨過後,廣場上玩水的小朋友快樂嗎?

1、哪一句看出來了?(發散思維,積累語言,指導說話“快樂得還像……一樣”。)

2、大家說得真好,他們的確很快樂,自己試試看誰能把他們快樂的心情讀出來。

3、自己試讀。

4、組內讀,讀得好的別的小朋友可以給他加上動作演一演。

5、請小組表演讀,好的給配上音樂。(樂曲未完,大家閉眼聽,腦子裡過電影別的小朋友會怎樣玩水,說一說)

[設計意圖]

聽兒歌是為了讓同學們體會小朋友盡情玩耍的快樂心情,為下面的有感情朗讀奠定了感情基調,又趁機讓學生放鬆身心,起到了休息的作用。而學生的表演則把課文的情景生動地再現出來,更重要的是把雨後哥哥妹妹痛快的心情調動起來,再來朗讀,更加有感染力。給讀得好的同學配音樂,既提高學生興趣又渲染氣氛,最後達到曲終意未盡的效果,給學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間,使學生思維得到進一步開發。

第三階段:課外拓展階段。

佈置個性化作業(任選一題):

1、背一背:把你喜歡的小節背給同學或父母聽。

2、畫一畫:把小朋友雨後玩水的情景畫成一幅畫和同學們交流。

[設計意圖]

以學生為主體,在這裡佈置了兩個個性化作業任學生選擇,也是“尊重學生個性”的具體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