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參觀張謇紀念館後的個人心得(精選8篇)

校園2.93W

當我們對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時,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通過寫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積累經驗。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能感染讀者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參觀張謇紀念館後的個人心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參觀張謇紀念館後的個人心得(精選8篇)

參觀張謇紀念館後的個人心得 篇1

星期天,陽光明媚,老師帶著我們去張謇紀念館。

一進大門,我就看到通道右側的一塊石牌。沿著通道往北走,迎面而立的照壁上鐫刻著張謇的名言:“天之生人也,與草木無異。若遺留一二有用事業,與草木同生,即不與草木同腐。”張謇奮鬥追求的一生及其逝世後80年的世事滄桑,印證了這句話的真諦。走出張公祠堂向北,屹立於眼前的建築就是張謇紀念館的展示大樓。張謇5歲起私塾讀書,他學習十分自覺刻苦,小小年紀就堅持夜讀,嚴寒酷暑,從不間斷。夏天蚊蟲叮咬,就把兩腳放在罈子裡躲避蚊蟲,不到三更不睡覺。到十一歲時,張謇已經讀完《三字經》、《百家姓》等啟蒙書籍。在眾多的圖片中,張謇最後一張工作照片特別感人。清代末年,長江下游深泓北移,造成通州江岸大面積倒,大-片田化為烏有。為此,張謇以私資聘請荷蘭、瑞典、英國、比利時等著名水利專家勘察江堤,制定保坍方案,並於1911年成立保坍會,張謇自任保坍會會長。

經過十多年努力,築建18座,使沿江岸線趨於穩。1926年8月一日,已感身體不適的張謇仍冒著酷暑與工程師一起到保坍工程現場視察,終因勞累過度身體不支而病倒。23天后的8月24日中午,張謇病逝。張謇為了國計民生的確已經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最後,我們依依不捨的離開了張謇紀念館。

參觀張謇紀念館後的個人心得 篇2

4月6號我們在麒麟鎮政府的組織下參觀了張謇紀念館,我們參觀了館內每個展區,回顧了張謇波瀾壯闊的一生。紀念館內看到了我們熟悉的辦紡織廠,酒廠的張謇,還有我們不熟悉的辦過照相館,支援水利建設的張謇,張謇的一生中基本上能想到的行業都涉及了,真正是身體力行著“實業救國”的精神。

參觀了張謇紀念館讓我想到,張謇作為中國近代著名的愛國實業家、教育家和思想家。張謇最偉大意義,莫過於其博大精深的實業、教育、公益思想及其價值觀,首先張謇先生的人生歷練,值得我們體會。張謇先生的成長史,對於我們的成才之路具有標杆作用。在浮躁之氣盛行的今天,張謇的歷練,無疑對我們的治學、生活和工作有著榜樣的力量和深刻的啟迪作用。其次,張謇先生的人品德行,值得我們效仿。張謇先生不畏權勢,一身傲骨,但又不恃才傲物,尊師敬友,對朋友肝膽相照,對民生百般體恤,對知音堅定不渝,對小人巧於應付。這些處世之道,對“學會做人”作為必修專案的我們而言,其意義也是不言而喻的。再次,張謇先生的教育思想,值得我們深思。張謇先生的教育思想深邃而獨特,尤其是“學必期於用,用必適於地”的教學理念日久彌新,其所提出的一系列諸如辦學指導思想、職業技能培訓要旨、產學合作路徑以及校訓、教規等,即使在今天仍然令人信服。最後,張謇先生的精神意志,值得我們學習。張謇先生的公益思想、敢為人先的開拓精神、運籌帷幄的睿智眼光和堅忍不拔的頑強意志,張謇先生的創業歷程,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艱苦奮鬥史,其中的每一頁,都是用智慧、感情、毅力、勇氣和責任“混合”寫成。

作為我們大學生村官的我們要深入張謇的內心世界,深入瞭解這位開中華民族工業之先河,對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貢獻彪炳史冊的偉大人物。同時,還要不斷加強業務知識和相關政策的學習,以鍥而不捨、水滴穿石的精神,系統深入地讀書學習,努力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做到既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以便更好得服務於農村,紮根於農村。

學習張謇精神必須要善思。思考是更重要的學習,思考就是要通過現象看本質,不為繽紛繁雜的現象所迷惑、所困擾。從現象分析入手,由此及彼,由表及裡,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張謇精神的豐富,決定了我們思考內容的更為豐富。“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深入學習了張謇精神後,我們必須要勤于思考、深入思考。要通過思考,學會從全域性上觀察問題、思考問題、處理問題、使工作不斷創出新特色,取得新突破。

學習張謇精神不僅要善思更要注重實幹。作為一名大學生村官,我必須要做一個實幹的張謇精神傳承者,切實承擔起當今時代賦予我們的重任,堅持在實踐中促進學習,在實踐中深化認識,進一步解放思想,真抓實幹,努力在基層做出一番事業。要立足本職崗位,發揚“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實幹精神,以“崗位成才、實現價值”為動力,勤懇做人,踏實做事,把平凡的崗位當作自己成長成才的沃土,切實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參觀張謇紀念館後的個人心得 篇3

“天之生人也,與草木無異。若遺留一二有用事業,與草木同生,即不與草木同腐。”這樣自謙的話出自那位末代狀元張謇之口。情繫祖國,憂國憂民。而我們也有幸參觀張謇的故居。

曾經有一個偉人那樣評價張謇:“在中華民族工業發展上,我們不能忘記張謇。”叩響那古色古香的大門,綿綿細雨的池塘中,金鰲上的張謇氣宇軒昂,極目遠眺。這個偉人的石雕早已立定許久。“人騎白馬門前過,我踏金鰲海上來。”對聯工整,氣勢非凡,卻出自於十二歲的張謇。心中猛然湧起了對這位不凡偉人的敬仰。走入大堂,更被莊嚴的氣氛所影響。用鎦金所粉刷的張謇二字似乎透露了歲月的滄桑與艱辛。通過時間的長河,我似乎還能感受到張謇的呼吸聲。似乎正在訴說著千年來的變故。

隨著導遊的引領下,眼前呈現的是五歲時的張謇寒窗苦讀的場景。微弱的蠟燭光被偶爾的寒風一吹,險些熄滅。在這樣的情況下,張謇依然聚精會神。古人有懸樑刺股者,有圓木警枕者,而張謇卻正是這一切的真實寫照!“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那時的張謇在那樣動盪不安的年代,卻掩蓋不了他一顆赤誠之心。

那是一個怎樣的年代?山雨欲來風滿樓、黑雲壓城城欲催。這個早期中國的封建卻沒有阻止他的愛國情懷。他的思想、行為與他的一切事業,一切以人民的利益為中心所展開的。即使在這過程中遇到了重重的困難與挫折卻從未使他動搖。與其說是愛國情懷,更是一種對整個民族,整個華夏民族的責任!中國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民族精神在他的身上體現德淋漓盡致。“冒名”考試,棄官從商,這一切的決定擔上的是他的性命。可張謇卻無怨無悔。你是不肯停棲在洲上的寒枝,你是孤傲飄渺的鴻影,夜闌風靜之際,奔赴救國之路,卻被打入大牢的你。即使如此,你的微笑卻總是那樣幽然超脫,你的眼中只有秋風洛水清波。

多少年過去了,當年的少年早已雙鬢花白。可你卻依然晝夜奔波,真想穿越時空問你一句,那是一份怎樣的信念支援著這位已將近古稀的老人。再大的風雨卻終究打不倒你的信念。我看著你歷史館中你那堅定的眼神,冥冥中似乎明白了什麼。是一份對祖國的情,在這樣貧苦的生活中,你就如一盞明燈,雖然渺小,卻承載這信念,做出力所能及的努力。“天將大任於斯人也。”不止是張謇,生為二十一世紀的我們也同樣需要這樣的豪情與決絕。我們每個人的身上都揹負這民族的責任,我們血液所流淌著的,是千年民族的榮耀,是長江黃河交織了幾千年的結晶。自從降生的那一刻起,每個人便都有自己的追求:金錢,事業……但是我們的民族魂卻依然謹記於九百六十萬平方千米人民的內心。

中國魂,民族魂,我們的民族精神延續著我們的生命。每個人的心中有一份所謂的信念去支撐著。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一個學校如果沒有信念,沒有精神,那麼它也便無法前進。

千年之後,我在橋上喚你回來。喚你回來,喚你孤寂的靈魂。你的詩早已隨風飄散,相思一寸,灰亦一寸,只留那清影。但你卻早已歸去,在洛田,或藍田。

千年之後我化作一支天涯段草,將血蹄在紫玉香羅上,凝成一朵永無訊息的落紅,我只是你修長手指下五十弦中唯一的斷絃,同於你歸去。

轉眼,流年偷換;轉眼,你便垂垂老矣。任由那大江東去,只留一回醉,一回病,一回庸。千年之後我喚你,卻只留一犁春雨。

參觀張謇紀念館後的個人心得 篇4

張謇是一部史詩,是一首戰歌,是一方基石,是一股激流……

10月27日上午,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走進張謇紀念館,去了解一位偉人的成長足跡,去聆聽一位偉人的愛國心聲,去感受一位偉人的救國情懷。

走進張謇故居,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仿清式的`門樓。門樓頂部刻有“張謇紀念館”的匾額,門前有兩隻威風凜凜的石獅子把守著,使我感受到張謇紀念館是莊嚴神聖的。

跨進大門,迎面而立的照壁上有這樣一句話“天之生人也,與草木無異。若遺留一二有用事業,與草木同生,即不與草木同腐”幾個大字,在陽光照耀下閃著金光。張謇的一生見證了這句話的真諦。

穿過照壁,只見院子裡的參天古木——銀杏樹,枝繁葉茂,古樹的腰很粗,起碼有五六個大人手拉手才能圍住。接著,我們走進了綠樹掩映的張謇紀念館,一座青磚白縫,面積約為2000多平方米的兩層小洋樓。大廳既有民族風元素又有歐式風格,是根據張謇敢於改革、敢於創新,善於汲取西方先進文化這一人物特徵量身設計的,大廳中央屹立著張謇的半身銅像,只見張謇身著西裝,戴著領結,兩眼深情地凝視著遠方,彷彿在思索著實業救國的巨集偉大計。

張謇紀念館內的一張張珍貴的照片為我們講述著張謇這位為我國工業發展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傳奇人物。其中最令我感動的是張謇夜讀三更的故事,不禁想:成功之花,人們只會驚異它現時的明豔,但是卻不知當初它的芽浸透了奮鬥的汗水,這句話像火花一樣閃耀在我心間,成功,這是一個多麼令人嚮往的字眼,張謇夜讀三更,日復一日,發憤圖強。終於用了比別人多幾倍的時間,用汗水澆開了成功之花,登上了科舉的巔峰!

張謇一生共創辦了40多家企業,370多所學校,這是一個多麼令人不可思議的數字,張謇一生孜孜不倦,他的面目因歷史的淘洗更加清晰、鮮活,他的救國情懷永遠激勵人心!

參觀張謇紀念館後的個人心得 篇5

張謇紀念館坐落在我的家鄉——常樂鎮。今天我和媽媽來到張謇紀念館參觀。

來到張謇紀念館門口,我們首先看到兩隻石獅子威風凜凜地站在門口的兩邊,好像日夜保衛著張謇紀念館。石獅子的中間有兩根紅色的柱子,上面有張謇親筆書寫的對聯。上聯是:今人能為古人事。下聯為:述者當知作者心。

一走進大門,一塊照壁就展現在我眼前,上面刻著張謇的名言:天之生人也,與草木無異,若遺留一二有用事業,與草木同生,既不與草木同腐。

走上臺階,我來到張謇紀念館的展示大樓。一進門就看見一尊張謇的銅像。他右手拿著書卷,左手背在後面,嘴巴微笑著,好像在沉思:我還可以為祖國做些什麼呢?

展示大樓分為四個展區:出生成長篇,實業救國篇,教育興國片和社會實業篇。這兒介紹了張謇一生共建了二十多個企業,三百七十多所學校。他為我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為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寶貴貢獻。

紀念館裡整年鬱鬱蔥蔥,枝繁葉茂。其中有一顆兩百多年的古銀杏,大約有20多米高,我和媽媽合抱都抱不過來呢。

張謇是我們常樂的驕傲,更是中國的驕傲。

參觀張謇紀念館後的個人心得 篇6

在上個星期五的上午的時候,我們班的同學在老師的帶領下來到了張騫紀念館。老師帶我們來到這裡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我們去了解這一位古代偉人的成長足跡,去聆聽他的愛國。剛剛來到紀念館的時候,我們走進了張騫的故居,首先迎面而來的就是一座仿清晰的門樓。在門樓的頂部刻有張騫紀念館這五個大字。而且在門前還有兩隻特別威風的石獅子在大門守著。光是看到這一幕,我就感覺了這座紀念館有一種特殊的氛圍籠罩在其中。當我們走進大門的時候,就看到了對面的牆壁上刻有這樣的一句話。天之生人也,與草木無異。若遺留一二有用事業與草木同生,既不與草木同腐。

這句話其實可以說是他用自己的一生經歷去印證了這一句話。當我們穿過牆壁來到了院子裡面,院子裡面有一棵年代久遠的樹木。這棵樹木是銀杏樹,銀杏樹的樹幹非常的粗,起碼五六個人手拉手才能夠圍住一圈。穿過院子,我們終於到達了目的地,這是一座佔地約為兩千多平方米的兩層式的小洋樓。通過這座建築物,我們可以看到裡面既有哦我們民族的元素,也有一些來自歐式的風格。其實這也能夠體驗出張騫敢於改革,敢於創新,並且積極汲取西方先進知識文化的一種特點。在大廳的中央還屹立著張騫的半身銅像,這座銅像的張騫穿著西服,戴著領結。

他的眼神望向著西方,似乎在思索著自己該如何通過實業來達到救國的目的。紀念館裡面還有一些非常珍貴的照片,這些照片也為我們講述著張騫這位為我們國家工業發展的傳奇人物。張騫的一生創辦了四十多家企業,三百多所學校,這是一個非常震驚的數字。

參觀張謇紀念館後的個人心得 篇7

張謇紀念館坐落於海門常樂鎮狀元街東首,它曾令無數中外遊客流連忘返。今天,我們就壞著崇敬的心情去張謇故居參觀。

來到張謇故居門口,我們首先看到一對雄獅臥在兩邊,他們昂首挺胸,像是在保衛紀念館,預防壞人入侵。

走進紀念館門口,我們看到一尊張謇塑像,塑像是由黑色的大理石雕刻而成的,巨大又堅固。在看塑像的臉,它巍然屹立,傲對碧空,彷彿在考慮天下大事;它面帶微笑,彷彿又在為中華民族的強大發展而感到自豪。塑像背景節選了張謇的日記,他的字蒼勁有力,從容穩健,其內容則是講述了他與趙菊泉,翁同龢兩位老師的師生情誼。在張謇塑像旁,還有一首詩,詩中有一句話令我深受感動,書生何時出門去,其餘努力志四方。這句詩教育我們要努力讀書,要努力學習,要有遠大理想,幹出一番大事業,成就一生。

走出紀念館,我們去爬狀元山,有狀元湖。在狀元山頂端,有一隻聞名中外的古鐘—金榜題名鍾。據說每逢考試,方圓百里不少會考,大學聯考的學子會來撞鐘,求個心理安慰。當然,對於那些平日不用功,考前瞎撞鐘的人似乎不太靈驗。離開狀元山,我們來到長廊以西的庭院裡,那兒有一棵參天銀杏樹,它是我們海門的樹中之王。足足有4米粗,高約43米,如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了,是名副其實的長壽星。

張謇,他是一部史書,是一首動聽的戰歌,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閃光點,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這次參觀張謇故居,雖然花了半天時間,但我們人感到意猶未盡,因為,我們不但認識了一位偉人,還懂得了許多道理,今天的收穫可真大。

參觀張謇紀念館後的個人心得 篇8

張謇,一個海門人民家喻戶曉的名字,他的一生究竟是什麼樣的呢?就在今天,我有了答案。

張謇紀念館坐落於海門市常樂鎮狀元街最東面。一下車,我就彷彿來到了清代。進入仿清式建築的大門後,沿著甬道往北走,迎面而立的照壁上鐫刻著張謇的名言。

繞過照壁,再往北走,進入張謇紀念館的展示大樓。一進大廳,我們首先看到了一堵數字牆,這些數字標誌著張謇的一生:十六歲,中秀才;四十二歲,中狀元;四十三歲,開辦企業;一生創辦三百七十所學校……

進入展廳,裡面共分四個部分介紹了張謇:出生成長篇、實業救國篇、教育興國篇和社會事業篇。在出生成長篇中,我們聽了“夜讀三更”、“接下聯”、“九百九十九”等故事,知道了張謇從小既聰明又勤奮。在接下來的幾個篇章中,我們通過一系列的展品和資料,知道了張謇創辦的第一家企業是大生紗廠。之後,張謇又陸續開辦了大生二廠、三廠、八廠,還以此為軸心創辦了大達輪船公司、復新麵粉公司等眾多企業。因為海門靠江靠海,所以水上運輸是必要的,於是他又興建了青龍港和天生港。張謇還在教育方面擁有諸多第一,為海門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真正實現了他“父教育母實業”的主張。

參觀完張謇紀念館,我不禁感嘆:“張謇,真不愧是集實業家、教育家於一身的一代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