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範例15篇】

校園2.81W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圓的認識》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範例15篇】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1

由於圓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圖形,學生隨時都可以在身邊的物體上找到圓。

首先,我分別出示教材中套圈遊戲的前兩幅圖,讓學生觀察這種站法是否公平,從而引出第三幅圖以及圓這個概念,並通過讓學生比較圓與直線、正方形的不同之處進而得出圓的特徵。此環節的設計鍛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發現問題的能力。

其次,我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去畫圓,然後我利用多媒體課件給學生講解圓以及各部分名稱的概念、特點,比較形象、直觀,讓學生一目瞭然。新課程的理念注重小組合作、探究體驗,我又讓學生通過自己畫的圓,小組討論圓的位置和大小分別與什麼有關係。

再次,學完新知識後,我出示判斷、選擇等多樣的練習題來鞏固和檢驗所學的'知識,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當堂消化、吸收。

最後,我讓同學們自己總結本節課所學的知識,這樣能調動每個同學的積極性,每個同學都進行回憶、總結,有的同學總結的很全面,有的同學不是很全面,只是說出其中的幾點,然後我在進行總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們在已認識圓的基礎上,深入的瞭解了圓的各部分名稱。學生對圓心與圓的半徑的作用能夠理解,掌握了本課的重點內容,實現了教學目標。當然,在教學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不足之處:首先,在課堂上我講的內容過多,而學生自主探究的略少,以後應該更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其次,在講圓心、半徑、直徑的概念時,應該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摺一折所畫的圓,深入的感知,然後在出示課件講解。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2

11月11日早上聽了《圓的認識》這一堂課使我感受良多。

學生在低年級雖然也認識了圓,但只是直觀的,對於掌握圓的特徵還是有難度的。由認識直線圖形到認識曲線圖形,是認識發展的一次飛躍。所以這堂課重點難點是讓學生學會用圓規畫標準圓,並一步認識深刻體會圓的特徵及其內在聯絡。

上課伊始,吳老師首先出示了一個用各種平面圖形組成的各種圖案。讓學生找出這些圖案都是由哪些平面圖形組成的,接著讓學生說說在這些平面圖形中,哪個圖形最特殊,為什麼?讓學生總結出圓是平面上的一種曲線圖形。然後讓學生舉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見到過圓形的物體。吳老師在事先也準備一部分圖片讓同學們瞭解在自然現象,建築物,運動領域都能找到圓的足跡。然後通過摸圓活動認識圓,通過學生的想象與驗證、動手操作,親身體驗到圓是由曲線圍成的圖形。畫圓,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在這一環節的教學,教材上是在認識圓的特徵之後進行教學的,但吳如美老師卻把它提前了,從學生第一次試畫圓,從失敗中吸取經驗,再次畫圓時當然會取得成功的喜悅,在這過程中學生的`信心增強了,同時在這一環節還通過設定關鍵問題為什麼同一圓規卻畫出二個不同的圓?巧妙地引導學生看書並理解圓心和半徑的作用。操作和觀察是學習數學知識的二種好方法,這個環節通過讓學生操作和觀察摺痕的特徵,從而順理成章地引出直徑。學貴有疑,因此吳老師在上課時,以一個個問題為導火線,學生在量一量、畫一畫、折一折、比一比等一系列活動中,經歷了知識探究的過程,並通過小組討論交流、相互補充,這不僅提高了學生分析推理能力;最後還讓學生自己歸納概括出圓半徑和直徑的特徵。

值得思考和改進的地方:關於在同一個圓裡直徑、半徑的特徵以及兩者間關係的教學。這是本課的重點,要通過多種形式的數學活動,使學生清晰的理解掌握概念、幫助其提升思維水平。如:在同一個圓中有多少條半徑,多少條直徑,它們的長度都相等嗎?在同一個圓中半徑和直徑的關係。學生在圓形紙片上通過畫、量、折、比等操作活動中;怎樣證明直徑和半徑的關係的討論過程中。這裡的教學還不夠細緻,不夠緊湊,學生的練習時間不夠!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3

學習內容分析

圓是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它是在學生掌握了直線圖形的周長和麵積計算,並且對圓已有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通過對圓的研究,使學生初步認識到研究曲線圖形的基本方法,而且從空間觀念上來說,也進入了新的領域。因此,通過對圓的認識,不僅能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也為學習圓的周長、面積、圓柱和圓錐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學習者分析

六年級學生有著豐富的生活體驗和知識積累,但空間觀念比較薄弱,動手操作能力較低,學生學習水平差距較大,小組合作意識不強。以前學習的長方形、正方形等是直線平面圖形,而圓則是曲線平面圖形,估計學生在動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會存在一些困難。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圓,知道圓的各部分名稱。

(2)使學生掌握圓的特徵,理解和掌握在同一個圓裡,半徑和直徑的關係,能在同一個圓裡,找出任意的半徑和直徑並且會自主完成已知半徑求直徑或已知直徑求半徑的題目。

(3)使學生初步學會用圓規畫圓。能用圓規畫出已知半徑大小的圓或已知直徑大小的圓。

過程與方法:

(1)經歷動手操作的活動過程,培養學生作圖能力。

(2)通過分組學習,動手操作,主動探索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及抽象概括等能力,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能與人合作、交流思維過程和結果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圓的認識,感受到美源於生活,體驗圓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感悟數學知識的魅力。

教學重點:圓的基本特徵及半徑與直徑的相互關係。

解決措施:通過讓學生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猜一猜、比一比等活動讓學生理解圓的基本特徵及半徑與直徑的相互關係。 教學難點:如何讓學生理解用圓規畫圓的原理。

解決措施:通過展示學生用圓規畫出來的圓,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然後師生共同驗證,讓學生充分理解利用圓規畫圓的原理。 教學設計思路

一、匯入新課

事先畫好一個圓

1、指著圖形問:同學們,這是什麼圖形?生活中哪些物體的表面是圓形?

生:硬幣、光碟、圓桌、車輪??

師:同學們,這樣說下去,你們覺得能說完嗎?生:說不完! 師:是的,正所謂“圓無處不在”

2、欣賞圓。師:今天老師也給同學們帶來了一些,請欣賞美麗的圓。 師:同學們,這裡的圓美嗎?生:很美

師:的確,圓是一個很完美的平面圖形,它能夠把我們的生活變得多姿多彩。下面,請同學們談一談,你對圓有哪些瞭解,它有什麼用。你還想了解圓的哪些知識?那好,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圓的世界吧。板書:圓的認識

二、突出主題,探究新知

(一)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及特徵

1、合作學習,並利用手中圓形卡片,通過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的方法探索、討論如下問題

(1)什麼叫直徑?什麼叫半徑?滿足直徑、半徑的條件分別有哪些?

(2)在同一個圓內可以畫出多少條半徑?多少條直徑?它們都相等嗎?

(3)在同一個圓裡,半徑與直徑長度之間有什麼關係?

2、師生對對碰:說半徑對直徑,說直徑對半徑

3、判斷直徑和半徑並說理由

(二)嘗試畫圓

師:剛才我們學習了圓的這麼多知識,你們想不想畫一個漂亮的圓?利用圓形物體畫圓,圓規畫圓。

1、 介紹用圓規畫圓並認識圓規

2、根據要求學習用圓規畫圓

(1)解釋畫圓的`原理。

(2)歸納方法:(1)定半徑 (2)定圓心(3)旋轉一週

(3)鞏固畫圓。畫同心圓,不同位置的圓

三、應用特徵,解決問題

1、學校田徑運動會即將舉行,你有辦法幫學校在操場上畫出一個半徑為10米的圓嗎?

2、數學史料再現

師: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偉大的思想家墨子,在一部著作中曾這樣的描述 “圓、一中同長也”,你能用今天學的知識解釋這句話嗎?

師:這個發現比西方國家整整早了1000多年,聽了這個訊息同學們覺非常的自豪和驕傲。那麼我們就帶著驕傲和自豪的心情讀一讀這句話。

四、談收穫並質疑

五、創新思維訓練遊戲。

教師:一個圓很美,大小不同的圓在一起組成美麗的圖案會更美更美。請大家設計由圓(或圓和其它平面圖形)組成的圖案,並寫出創意,帶到學校與同學交流。

依據的理論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學生搭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平臺,給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這是廣大教師共同追求的目標。”基於這樣的認識,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主要突出體現以下兩個特點:

1、有機整合教學資源,體現教學設計的實效性。在組織教學過程中,主要通過自學,小組交流等學習方式,促進學生有效地學習圓的基本特徵及用圓規畫圓的方法。

2、能在不斷的設問中,引起學生思維的碰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反思

這節課上完之後,我覺得學生能在一個輕鬆快樂的情境中學習數學知識,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合作探究學習,基本完成了課前預設的教學目標。

本節課成功之處:

一、能在不斷的設問中,引起學生思維的碰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設問是一種啟發式教學方法,是組織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它不僅能啟發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氣氛,而且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

課的一開始,我準備了一個圓,問:這是什麼圖形?生活中哪些物體的表面是圓形?有生活中的圓為切入點匯入,體驗數學源於生活。在探究半徑和直徑的特徵及它們的關係時,我讓學生自主動手畫一畫,量一量,在同一個圓裡,有多少條半徑?多少條直徑?它們的長度怎樣?猜一猜半徑與直徑的長度有什麼關係?在學生彙報後,教師問:你手中的圓直徑的長度是我的半徑的兩倍,對嗎?從而讓學生理解我們在講直徑與半徑的長度關係前必須要講“在同一個圓內”。在學生學習了圓的各部分名稱及特徵後,教師設問:用這個物體畫一個圓是這樣的,假如畫一個半徑是2釐米的圓,這些物體能做到嗎?引出畫圓工具圓規。在學生畫好後,由學生總結畫圓方法,水到渠成。 通過這樣的不斷設問,在學生在思維碰撞中學習,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這們有效的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二、把質疑引導的教法和合作探索的學法為主。

在引導學生理解圓的意義的基礎上,我將課本中圓的特徵這一部分內容留給學生自學探究,努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而我則真正成為課堂上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對於圓心——半徑——直徑——半徑與直徑的關係這一系列知識的學習上都體現出學生自主探

究學習。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看書自學能力,又促進了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而在學生探究之前,出示探究要求,就打破了過去教師對學生學法的限定,解放了學生的思想,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與特點自行決定。

在突破難點這一個部分上,我採用的是小組合作探究,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同完成任務,達到共同提高目的。在學生畫好後,展示同學們的作品,讓學生理解利用圓規畫圓是利用從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都相等,也就是在同一個圓裡,所有的半徑都相等這一原理畫圓的。

在上完這節課後,我發現了自己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

1、教師的教學經驗與教學機智不夠,對於課堂上動態生成的資訊處理不靈活,給人的感覺是離不開教案。

2、教師沒有示範畫圓。

3、自己感覺並沒有能利用學生在課堂上生成的資源進行授課,對於如何讓學生理解用圓規畫圓的原理,教師還是放不開,自己講得地方太多,學生動手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少了。

總之,我們教師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要多創造寬鬆的教學環境,要充分提供讓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讓學生真正經歷主動探索的學習過程,讓學生自已親身去感受數學,從而獲得學習數學的樂趣和成功的體驗,我將不斷地朝著這個目標努力。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4

堂是教師實現自己,展現自己的舞臺;是孩子們學習知識,不斷成長的聖地。所以課堂是育人的殿堂,課堂教學是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對於課堂教學我們只有不斷的反思,從反思中吸取經驗、改正不足,我們才會不斷進步。下面就結合自己最近在課堂教學反思中的一些感悟,談一談自己的一點想法。

反思(一):準備充分是上好課的前提

這裡說的準備不光是、教案、教具的準備,還有教師心理的.準備。“我是否已經從心理上全身心的投入到這節課;我是否有信心上好這節課;我對我的學生是否有把握;是否他們能和我配合默切……”在執教“5的乘法口訣”這節課時,我精心準備了很長時間,上課之前對自己和學生滿懷信心,所以不急不躁,胸有成竹,這樣一來學生也受我的心理感染,安心學習,塌實上課,我看學生那麼認真自己也更加有信心,在師生互相影響下,這堂課很順利的達到預期目標。而在執教“高矮”這節課時,由於是科研處突然襲擊,本來第四節的課被安排在了第二節,雖然教案上準備了,也有了,可是我心理上是沒把握的,上課時我不敢放手讓學生去感知,去多說。怕剛上一年級的他們太亂,電腦的突然宕機,讓我立刻方寸大亂,我變的急噪起來,不停的去說,可是我越急噪,學生就越亂,看見學生亂我就著急,本來想好的思路被打亂,一節課以失敗而告終。

反思(二):鑽研教材,精心設計是上好一節課的關鍵

一節課的好壞,教學設計是很重要的,要想設計出流暢、簡潔,並且重難點突出、新穎的教案,鑽研教材是必不可少的。教案中的教學環節必須簡潔、有可操作性,學生才能接受。我們二年級的學生在剛接觸“平均分”時,我對教材研究不熟,所以把平均分想的太難,教學設計繁瑣複雜,而學生們大部分都已經在生活中瞭解到了平均分,我費了那麼大勁講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經驗的知識,結果一堂課效率低下,連課後題都沒處理完。所以在從那以後的教學中我注意了這一點,每節課都力求簡潔,環節簡單,反而效果更好。

反思(三):鼓勵與微笑比嚴厲的批評與呵斥要管用的多。

我一直以來都是執教低年級,由於第一年時執教的經驗,所以對學生表揚的少,批評居多,上課時語言不能做到親切自然,常常因為批評學生而耽誤上課時間,並且自己也生氣,影響教學效率。這學期我向別的老師多學習,試著用親切的語言和學生溝通,用表揚代替批評,用商量代替命令,我發現學生們在表揚下竟然比以前要聽話、認真的多,他們積極思考,樂於學習,即使最調皮的孩子在表揚之下也不好意思再亂,而變成了“乖孩子”,課堂氣氛濃厚,學生情緒高漲,並且我和學生的關係也越來越融洽了,學生也越來越愛上數學課了。例如有一次在一年級上課,我們班最皮的學生韓斌,像是做著轉椅一般,左轉轉,右轉轉。要是以前我肯定會大發脾氣批評他一頓,可是今天我輕輕的走到他跟前,對他說“韓斌,你的凳子是不是不舒服,老師幫你整整衣服,就好了”然後,我幫他整了整褲子,又說“這回你肯定會舒服了”,本來他以為我會訓他,看我這樣說臉就紅了,我幫他整衣服他就更不好意思了,所以在以後的課堂中,他再也沒出現過類似的情況。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5

實行新課改對我們每一位教師而言是一個挑戰,但我認為更是一個機遇,它需要教師不斷改變教學觀念,不斷探索與新課程理念相適應的教學方式,我在教學"圓的認識"時作了以下思考:

1、體驗數學與現實的聯絡,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數學不單純是符號的運算,它來源於生活,是理解和把握事物的一種思想。我依據《課標》,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創造了一個充滿活力

的課堂。

課伊始,先讓學生觀察一組自然現象的圖片,同時思考:從這些自然現象中你能找到什麼數學圖形嗎?接著再讓學生觀察一組生活中有圓的物體,小結從很多物體中都能找到圓,引入了課題。

學生的發展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學習應是發展學生心智,形成健全人

格的重要途徑。讓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的主動的、富有個性的活動過程。

在學生積極回答生活中在哪兒見過圓?強化了學生對生活中處處有圓的體驗後,我適時創設了如果大詩

李白在這樣的情況下他會寫一首詩,音樂家會創作一首曲子,那你們現在會做什麼呢?在這樣的學習情境下,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畫圓、研究圓的強烈求知慾。通過讓學生想辦法畫圓,畫完後小組交流的活動,給予了學生獨立、自由、努力解決問題的時間和空間,在小結有不同畫圓方法的同時滲透互相學習的重要性。但是在解決圓和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有什麼不同時,學生遇到了困難,這個環節有待改進。讓學生在多種畫圓的方法中自主挑選其中一種在我們課堂上研究,並說說為什麼?順理成章地過度到了用圓規畫圓,先介紹圓規,然後在學生嘗試畫圓的'時候同時思考怎樣成功的畫出圓,讓學生嘗試成功畫圓後,我要求學生畫出圓規兩腳間的距離是4釐米的圓。並且讓感覺自己畫圓本領大的同學板演,同時歸納畫圓的步驟,接著讓學生在自本上完成,讓剛才板演的學生再介紹畫的圓,這裡在依據畫圓的步驟時,引出了圓心、半徑、直徑。整個環節給學生創設了思維的空間,注重引導學生積極體驗,自己產生問題意識,自己去探究、嘗試,總結,從而主動獲取知識。

2、體驗動手與思維的關係,滿足學生的求知慾。

加深師生相互溝通和交流是教學過程的核心要素,倡導教學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師生關係,營造同學之間合作學習的良好氛圍,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創造有利的條件。例3要解決數學知識抽象性與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關鍵是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安排學生通過畫、量、折等活動,深入體驗圓的特徵。為了幫助學生有效地體驗,教材設計了四道討論題。其中前兩道是通過畫與量獲得體驗:在同一個圓裡可以畫出無數條半徑(直徑),且長度都相等。理解“無數條”,感受了線是無數個點的集合;發現“長度相等”,是圓的本質特徵,也是車輪和生活中許多物體都做成圓形的原因。後兩道題要通過對摺圓獲得答案,發現直徑的長度是半徑的2倍,以及圓有無數條對稱軸,對圓的認識就更深入了一步。學生在圓形紙片上通過畫、量、折、比等操作活動中,探究了圓的特徵。但是由於看錯了時間,本環節太匆忙了。

3、體驗知識與應用的聯絡,昇華學生的求知慾。

《課標》中明確指出,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應用於生活。在練習的這一環節中我安排了相關練習。我藉助媒體,將自然、社會、歷史、數學等各個領域中的“圓”有效整合進本課教學,充分放大圓所內涵的文化特性,努力折射“冰冷”圖形背後所散發的獨特魅力。

我是如何想起要在自己的課堂裡打破常規、衝破樊籬,演繹“走進圓的世界”的呢?是平靜水面上漾起的一圈圈漣漪?是陽光下朵朵綻放的金色向日葵?是慈母心中那輪永恆的明月?是“長河落日圓”中夕陽下落日的餘輝?是偉大思想家墨子筆下“圓,一中同長也”和數學鉅著《周髀算經》中“圓出於方,方出於矩”的召喚?是古老的陰陽太極圖所給予的神祕誘惑?是“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一古訓背後的力量?還是西方數學哲學中“圓是最美的圖形”所帶來的無限誘惑?似乎都是,又不完全是。只是有一種莫明的衝動,一直縈繞心頭,那就是:怎樣讓數學課堂再厚重些、開闊些、深邃些、美麗些……藉此,想到了圓,繼而,便有了“圓的認識”這一嘗試。雖然課堂上師生語言不夠精煉、準確……但我在課堂上真正成為了引導者、推動者和共同思考者。學生在實踐操作、討論交流、合作探究中學習了知識,感受、體驗了數學的樂趣,我將不斷地朝著這個目標努力.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6

《圓的認識》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圖形和初步認識圓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圓的認識》教學反思。教材注重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結合具體情境和操作活動啟用已經存在於學生頭腦中的經驗,促使學生逐步歸納、內化,上升到數學層面來認識圓。

從設計的角度反思:

1.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究。

設計時改變許多教師在探究前為學生提示或者出示探究步驟的做法,充分讓學生感受跳起來摘蘋果的樂趣。我認為那樣看起來是學生自己探究,但是還是在教師條條框框的約束下進行的,到底為什麼要這樣做學生並不清楚。這樣失敗的機率可以說微乎其微,當然就談不上分析失敗的原因。積極主動的教學時間準確把握固然重要,學生探究的結果也很重要,但是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失敗經驗更重要,我們沒有必要害怕學生得不出結果。

2.敢於跳出教材。

在備課過程中,我發現先畫圓然後認識半徑、直徑並不合理,造成學生在交流中難以準確表述。所以就先認識再畫圓,這樣做也得到了許多教師的肯定。

3.重視知識的自然生成。

我認為新知識的提出、新結論的生成應該是自然而然的。教材中半徑、直徑的`作用放在課後練習中,我認為不符合學生的認知,學生已經在課堂中進行了幾次畫圓,不可能不出現這樣的疑問,我們為什麼不能在學生出現問題時就引導學生反思呢?

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通過找畫圖中的問題,自然引出圓心決定圓的位置,設計新穎,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二次畫圓要求學生畫大一點的圓,學生自然會通過改變圓規兩腳之間的距離或直接量地辦法,儘管學生並沒有非常清楚半徑的作用,但實際已經有意識,所以教師一出示:半徑決定圓的()時,學生很順利的得出。

從課堂效果的角度看:整節課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引導學生勤思、勤動手中積極探究,課堂參與度較廣。

4、幾點不足:

1.教師應變能力有待提高。在課堂中出現了教師意料之外的問題時,我沒有很好的處理,致使課堂教學受到了影響。

2.細節設計不夠合理。在出示半徑和直徑的定義時,只是口頭的進行描述,沒有進行明確展示出來,使得學生對定義沒有明確概念。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7

《新課程標準》十分強調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絡,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實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機會,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

想一想車輪為什麼會做成圓形的,車軸應裝在哪裡?這個問題學習圓的認識後,我們就可以解決了,從而引出課題,讓學生找生活中有哪些圓形的物體?生活化的設計的確打開了學生關於圓的記憶,於是學生侃侃而談,為了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圓,做好感性認識,我課件準備了生活中各種型別的圓,真正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圓和我們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有何不同?使學生明白以前的這些圖形都是由直線圍成的平面圖形,而圓的由曲線圍成的平面圖形。再引導學生通過剪一剪、折一折、畫一畫等活動,幫助學生認識圓心、半徑、直徑等概念,使學生進一步置身於探索者、發現者的角色。小組組合作,自主探究,通過畫一畫,量一量,你發現了什麼?重視學生動手、動腦,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利用他們原有的生活知識經驗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到探究新知的活動中,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得知圓的特徵。

圓的畫法是本節課的另一重點內容,小組合作能想出幾種畫圓的方法?雖然用圓規畫圓對於學生來講並不陌生,但我還是先介紹了圓規,畫圓一般得用圓規,藉助學生的實踐操作,我很自然地解決了“畫圓時,圓心決定圓的位置,圓規兩腳張開的大小是圓的半徑,圓的半徑決定圓的大小”的`問題。

最後應用知識,體驗價值。在探究完圓的特徵後,回到課前設疑的問題,提問車輪為什麼要做成圓的,車軸裝在哪裡?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後,明白了車輪做成圓的車就跑的既快又穩道理。這些生活化的問題,對學生既有挑戰性又體現了學習的樂趣。正真體現了數學來源生活又服務生活。懂得用所學知識解釋周圍事物,提高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不足之處:

本節課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沒有完全充分地發揮出來。利用圓規畫圓的環節:教學還不夠細緻,在巡視時感覺學生畫的很好,基本上沒有什麼問題,但在鞏固運用時發現有的學生沒有掌握畫圓的方法。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8

學生畫圓的方法比較集中:(1)利用圓形輪廓描圓(2)利用圖釘和線畫圓。而其中第二種畫圓方法操作起來比較難,非常明顯的凸顯出來。

本節課的“圓心、半徑”知識的教學沒有過去的簡單講授,代之的是充分的活動。第一次畫圓,學生藉助身邊的物體,嘗試通過描圓形表面的輪廓來進行,以此建立圓的外形的認識;第二次藉助繩子畫圓,讓學生感受不是圓的物體也能畫圓;第三次用圓規畫圓,憑藉積累的生活經驗,規範學生的`用圓規畫圓,以此初步形成圓的概念,在學生嘗試畫圓的過程中,得出圓心和半徑。然後通過畫大小不同的圓,鞏固畫圓過程的同時,讓學生體會到:圓心確定圓的位置,半徑決定圓的大小,同一個圓裡有無數條半徑,並且每條半徑的長度都相等。課堂上操作成為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學生在操作中感悟,在操作中探究。學生在這樣的活動中體驗了學習的樂趣,此時的數學是那樣的生動具體,學生樂學,高興學。

這節課的數學教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以活動為載體,讓學生在充分的活動中感受數這節課的數學教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以活動為載體,讓學生在充分的活動中感受數學,探究數學,應用數學,發展學。學生在數學活動的探索中感受到了數學的價值和學習數學的樂趣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9

圓是一種生活中最常見的平面圖形,也是最簡單的曲線圖形。在教學中充分聯絡生活實際,讓學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圓形的物體,並通過觀察、操作、討論使學生認識圓的形狀,掌握圓的畫法及圓各部分的名稱,特徵。學生獲取知識興趣濃厚,積極主動。

一、從生活實際引入,並在進行新知的探究活動中密切聯絡生產、生活實際。接著讓學生舉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見到過圓

課的開始,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圓,學生很自然的說出是圓。接著讓學生舉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見到過圓形的物體。教師事先也準備一些圖片讓同學們瞭解在自然現象,建築物,運動領域都能找到圓的足跡。讓學生知道圓在一切平面圖形中是最美的。課的結尾讓學生討論車輪為什麼要製成圓的,車軸要裝在什麼地方並出示形象的動畫,使學生具體的感知數學應用的廣泛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潛移默化的對學生進行了學習目的教育。

二、思維往往是從動手開始的,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用多種感官參與到知識的生成過程中。

要解決數學知識抽象性與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關鍵是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本節課在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理解圓的特徵,教學圓的畫法時,安排了讓學生折一折、畫一畫、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動手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參與討論,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重視激發學生求知慾。

教學圓的認識時,注重給學生創設思維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積極體驗,自己產生問題意識,自己去探究、嘗試,總結,從而主動獲取知識。

四、本節課,計算機直觀形象、動靜結合、節省教學時間的功能充分得到發揮,展現了知識發生、發展過程,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值得思考和改進的.地方:

關於在同一個圓裡直徑、半徑的特徵以及兩者間關係的教學。

這應是本課的重點,要通過多種形式的數學活動,使學生清晰的理解掌握概念、幫助其提升思維水平。如:在同一個圓中有多少條半徑,多少條直徑,它們的長度都相等嗎?在同一個圓中半徑和直徑的關係。學生在圓形紙片上通過畫、量、折、比等操作活動中;怎樣證明直徑和半徑的關係的討論過程中。這裡的教學還不夠細緻,有待改進。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10

圓是一種生活中最常見的平面圖形,也是最簡單的曲線圖形,在教學中充分聯絡生活實際,讓學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圓形的物體,並通過觀察,操作,討論使學生認識圓的形狀,掌握圓的畫法及圓各部分的名稱和特徵。學生獲取知識興趣濃厚,積極主動。

一、從生活實際引入,並在進行新知的探究活動中密切聯絡生產、生活實際。接著讓學生舉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見到過圓。

課的開始,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圓,學生很自然的說出是圓。接著讓學生舉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見到過圓形的物體,教師事先也準備一些圖片讓同學們瞭解在自然現象,建築物,運動領域都能找到圓的足跡。讓學生知道圓在一切平面圖形中是最美。課的結尾讓學生討論車輪為什麼要製成圓的,車軸要裝在什麼地方並出示形象的動畫,使學生具體的感知數學應用的廣泛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潛移默化的對學生進行了學習目的性教育。

二、思維往往是從動手開始的,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用多種感官參與到知識的生成過程中。

要解決數學知識抽象性與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關鍵是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本節課在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理解圓的特徵,教學圓的畫法時,安排了讓學生折一折,畫一畫,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動手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參與討論,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重視激發學生求知慾。

教學圓的認識時,注重給學生創設思維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積極體驗,自己產生問題意識,自己去探究,嘗試,總結,從而主動獲取知識。

四,本節課中課件演示直觀形象,動靜結合,節省教學時間的功能充分得到發揮,展現了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值得思考和改進的地方:

第一、關於在同一個圓裡直徑,半徑的特徵以及兩者間關係的教學。這應是本課的重點,要通過多種形式的數學活動,使學生清晰的理解掌握概念,幫助其提升思維水平。如:在同一個圓中有多少條半徑,多少條直徑,它們的長度都相等嗎? 在同一個圓中半徑和直徑的關係。學生在圓形紙片上通過畫,量,折,比等操作活動中,怎樣證明直徑和半徑的關係的討論過程中。這裡的教學還不夠細緻,顯得倉促,有待改進。

第二、整節課時間安排前鬆後緊,不夠合理,課堂作業也沒能完成,教學效果不太理想。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11

“少說”!已成為大多數老師的共同認知,但是現實中,更多的老師總是說“唉,我也知道要少說,但沒熬得住!”熬不住的原因,只有一:那就是學生的回答不盡如人意,說不到點子上去;學生做得不夠好,忍不住要提示。那如何才能做到“熬得住”?我想,這不只需要有對抗慣性力量的強大心理,克服這種習慣的最終支撐恐怕還得落實在對課堂的精妙設計中。衛老師之所以在課上能熬得住,正是得益於她對知識本質、對學生基礎的精當解讀,如“鏡頭一”的順利因為之前老師已經提供了一組引導性材料:“用鉛筆徒手畫圓——不能畫成圓——到用圓規嘗試畫圓——評價同學的圓”。所以這時候“學生的自學”才成為可能,“學生的說”才水到渠成。“鏡頭二”的.順利是基於前一環節的學習中,學生對於“半徑、直徑”概念真正的理解。

老師少說,明裡是讓老師在課堂上做減法,但暗裡,卻是要求老師在課前做加法,課前思考越多,課上才能熬住少說!

課堂是你的,學生是你的,你有選擇課堂教學方式的權利,但,最終,你也好,你的課堂也好,是屬於學生的。當我們開始這樣認識,就離教育的本質越來越近了!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12

《圓的認識》是關於概念教學的一節課。通過教學本課,我收穫頗多,現將自己的教學體會總結如下:

一、從生活實際引入,讓學生感知數學與生活密切相關。

通過談話的方式,提出問題:車輪、井蓋呈什麼形狀?(圓形)為什麼設計成圓形而不是別的什麼形狀?在這裡若是結合多媒體課件演示,出示車輪和井蓋,讓學生在感知圓的表象上初步認識圓效果會更好。

由於六年級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相對要好,所以接下來安排學生直接嘗試用圓規畫圓,並且大多數學生能夠用圓規畫出圓。關鍵是學生用語言表述如何用圓規畫圓,學生說教師板書,在這一過程中就能知道圓規的構成、畫圓的基本步驟和注意事項,這一環節的實施效果良好。在畫好圓後,提出:這個圓把黑板分成了幾個區域?目的是讓學生說出圓內、圓外和圓上,由於過早地出示了課題,刺激了學生視覺效果,沒能說出。

二、探究本節課重點、難點。

這部分分三個教學內容:

1、知道圓的各部分名稱及半徑與直徑的關係。

2、會畫圓。

3、掌握圓的特徵。

教學第一部分時,直接提問:關於圓,你已經知道了什麼?學生已預習過,說出圓心、半徑和直徑是比較容易的,美中不足是沒有總結和出示準確的半徑和直徑的概念。作為概念教學課,這是大的失誤。由於概念比較抽象,學生雖能理解但不容易用語言總結。在這裡可以先讓學生自學,之後完成“做一做”第一題,學生會很容易找出圓的半徑和直徑,然後讓學生總結半徑和直徑的概念,效果應該會比較理想,目的是讓學生理解並掌握“連線、通過、線段”這些關鍵詞。在教學半徑與直徑的關係中,沒有過多地強調“在同一圓中”,使教學內容不夠完整。而由於課堂節奏緩慢,時間緊張,之後的判斷練習也沒能讓學生鞏固這一知識點。

教學第二部分時,放手讓學生去設計,目的是讓學生知道用圓規畫圓必須清楚:圓心在哪裡,半徑有多長。從交回來的作業看,學生能夠理解,但由於用圓規畫圓不夠熟練,完成的完整性相對較差。

教學第三部分時,圓的概念學生在徒手畫圓、閉上眼睛畫圓的多種感官中已完全掌握,知道圓是由一條曲線圍成的封閉圖形。但在教學圓的第二個特徵時需要和橢圓區分開來,需要用準確的語言來表述,就是圓上任意一點到圓心的距離都相等,學生容易理解但感覺語言比較拗口。

三、教學反饋。

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良好。在動手畫一直徑是1cm的圓這道題上遇到了困難,原因是學生要弄清圓規兩腳之間的`距離是半徑而不是直徑。這一設計顯然給學生造成了學習障礙,可以讓學生先畫一半徑是1cm的圓,再畫一直徑是1cm的圓,這樣形成鮮明的對比,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圓規兩腳間的距離就是半徑。

執教這節課,我認為合理的地方是:整個教學設計能體現“主體、互動、生成、發展”的教學模式;能做到合理使用教材內容並加以創新;能讓學生放手去做,去探究,去發現。

值得思考的問題是:

1、課堂教學節奏緩慢,時間分配不夠合理。

2、教師教態的調整,尤其是要有激情,要用自己的語言和表情感染學生,啟用課堂。

3、重難點內容要精講精練,其餘則點到為止。

4、課堂要有評價,要注意和選擇合適的評價方式。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13

通過課後分析,感覺學生對於這部分教材要求需要掌握的相關知識、畫圓的方法掌握不錯。極少數學生不理解為什麼說在同一圓內,課上我舉出兩個半徑不同的圓,來說明同一圓內的含義。我認為教師課前應進一步加強對教材的深入挖掘和對教學的合理、有效的設計。

整堂課的教學中,無論是學生的個人預習,還是小組同伴之間的互助交流,都比以前有所改進,在課堂教學中都有所體現。通過設計教學反饋,實際的`改進效果很好。

如果讓我重新上這節課我想對本課教學設計作出如下調整:

(1)、引課利用ppt幻燈片,使學生真正看清生活的圓確實廣泛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之中。使學生在認識生活中圓的同時,更增添對於圓的特徵的認識。

(2)、對於圓的各部分名稱、圓的特徵、畫圓等環節的教學中,多次讓學生動手畫圓,多次合作交流,使學生逐步通過每一次畫圓對圓的認識、理解更深入一步。

(3)、畫圓環節中可以讓學生體會出畫圓的技巧、圓心的位置和半徑與圓的大小和位置的關係、圓規兩腳間的距離就是圓的半徑等。

我認為課堂上再加入ppt幻燈片,課堂一定是生動直觀的,一定會有很好的效果。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14

《圓的初步認識》這一內容,教材安排4教時。因為學生對圓已經有了一些感性的認識,因此對於這節課我確定了以下幾個教學目標

1.認識生活中的圓,感知圓的共同特徵。

2.通過畫圓,認識圓心和半徑。

3.能用圓規畫圓,並能按指定的半徑畫圓。並能初步知道半徑確定圓的大小,圓心確定圓的位置。

4.通過欣賞由圓組成的圖案,感受幾何的美,對幾何產生興趣。

為了幫助學生對圓概念的形成,整節課我主要強調了動手畫圓。首先,在紙上直接畫,讓學生通過畫一畫發現其實畫得不圓,從而激發他們去探究怎樣畫才能很圓,為什麼要這樣畫才能很圓。接著,是用紙片畫圓。這是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學生在用紙片畫圓的過程中,明確了圓的特點:固定的點,相等的長,也引出了對圓心和半徑的認識。在這個環節中,由於學生的年齡特點,他們用紙片畫圓的操作過程可能存在困難。

然後,是用圓規畫圓,並會畫指定半徑的'圓。通過幾次畫圓,學生認識了圓心和半徑,也瞭解圓心和半徑之間的關係:圓心確定圓的位置,半徑確定圓的大小。在這節課裡,我還設計了一些環節。如:關於圓的半徑的辨析。我先在黑板上展示了4位學生畫的圓心和半徑,其實他們畫的半徑和我在黑板上畫得其實是一個方向,但我在展示時把他們放置成不同的方向,讓學生在老師這種無聲的教學中感悟圓的半徑其實有很多條。接著,我又出示了4個圓,繼續辨析哪些半徑是正確的,來加深對半徑的認識。在教學中,我還設計了一個探究的環節,主動探究圓心和半徑,把一些書本上沒有提及的知識讓學生自己把它挖掘出來。

在整節課的教學中,我覺得最難就是關於半徑的教學。因為書上也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只是說從圓上任一點到圓心的這一段相等的距離,用r表示,而r就是半徑。為此,這一環節我經過幾次的修改。最先備課時,我並沒有使用紙片畫圓,而是直接用圓規畫圓,從使用圓規中發現針尖固定的是圓心,而圓規兩腳之間的距離就是半徑。但實際教學中卻發現學生連使用圓規都不是很熟練,更不用從畫圓中認識圓心和半徑了。然後,我又進行了改進,用紙片畫圓,觀察老師畫的過程,再通過動手畫,感知固定不動的那個點就是圓心,從圓心到圓上的著一段相等的距離就是半徑。雖然這一過程學生較易接受,但反饋過程中又發現學生心裡明白,但表述起來有困難。最後,我把這個過程改進成今天這節課,把畫圓的過程概括成兩點:固定的點,相等的長。從中直觀而形象的引出半徑就是從固定的點到圓上的這一段相等的長。

在整節課的教學過程中,肯定還存在一些問題,希望各位老師能夠指正。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15

一、聯絡生活,體現生活數學,圓的認識教學反思。

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應用於生活。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尋找身邊的物體哪些是圓形的。課末引導學生探討車輪為什麼是圓形的,不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加深了學生對圓的認識,而且拉近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使學生深刻體會到身邊有數學,伸出手就能觸控到數學,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增強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

二、自主探索,培養創新精神。

1、在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本節課中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引導學生開展合作型的探究性活動,讓學生在觀察、實驗、討論、交流、合作學習中,理解新知識,使所有學生都能獲得成功感,樹立自信心,教學反思《圓的認識教學反思》。如教學圓心、直徑、半徑,不急於傳授,通過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折圓,發現圓中心的一點,比一比、量一量、畫一畫,發現圓的一些特徵;通過觀察、比較,自主看書,發現同圓中,所有半徑都相等,所有直徑也相等,半徑是直徑的一半,直徑是半徑的2倍,教師適時引導,使學生懂得歸納知識的一般方法,同時學會了觀察、實驗、操作、發現等學習方法,並伴隨新知識的獲得,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增強了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毅力。

2、在畫圓這個教學片段中我沒有像以前一樣一邊示範,一邊講解圓的畫法,我發現很多學生都有畫圓的經驗了,就藉助學生已有的經驗,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構。在學生介紹畫圓的經驗時,我利用動態生成的資源教學,藉助學生的實踐操作,我很自然地解決了“畫圓時,圓心決定圓的位置,圓規兩腳張開的大小是圓的半徑, 圓的半徑決定圓的大小”的`問題,學生在民主的氛圍中學會了圓的畫法。

3.應用知識,體驗價值。提問車輪為什麼要做成圓的,車軸裝在哪裡?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後,教師機演示自制教具車輪,讓學生再好奇,愉悅的氛圍中明白了車輪做成圓的車就跑的既快又穩道理。這些生活化的問題,對學生既有挑戰性又體現了學習的樂趣。正真體現了數學來源生活又服務生活。

不足之處:

1、在本節課畫圓的部分,沒有在黑板上示範圓的畫法,因此並沒有規範學生對圓的畫法的認識,學生並沒有一個直觀的感覺,沒有創設出一個理解的空間。

2、本節課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沒有完全充分地發揮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