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國小數學六年級解決問題的策略教案(通用11篇)

校園4K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我們應該怎麼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國小數學六年級解決問題的策略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國小數學六年級解決問題的策略教案(通用11篇)

國小數學六年級解決問題的策略教案 篇1

教學內容:

蘇教版課標本第十二冊7172頁、試一試和練一練、練習十四的第13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轉化的策略分析問題,靈活確定解決問題的思路,並能根據題目的特點選擇具體的轉化方法,從而有效地解決問題。

2.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轉化策略的應用。

3.使學生進一步積累運用轉化策略解決問題的經驗,感受轉化的多樣性。增強解決問題時的轉化意識,提高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感受轉化策略的價值,初步掌握轉化 的方法和技巧。

教學難點:靈活運用轉化的策略解決問題。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作業紙。

教學過程:

一、教學例1,揭示轉化的策略

1.出示

師:這是什麼圖形?(長方形)圖中每個小方格的面積都是l平方釐米。

如何求出這個長方形的面積?(54=20(平方釐米))

2.出示

師:你能求出這個圖形的面積嗎?怎樣思考?(把左邊的三角形剪下來,平移到右邊

去,使原來的圖形轉化成一個長方形)演示轉化過程。(板書:轉化)師:轉化成的這個長方形與原來的圖形面積有什麼關係?(面積相等)

(評析:用較為簡單的圖形過渡,把它轉化為面積相等的長方形。孕伏轉化的策略,使學生初步感受轉化的作用)

3.出示例1的兩幅圖,(作業紙)

師:這兩個圖形你們學過嗎?

我們能用已有的面積公式直接計算它們的面積嗎?它們的面積相等嗎?有什麼辦法來比較它們面積的大小呢?

(1)同桌討論。(數方格,轉化(割補))

(2)動手操作?

(3)交流自己所用的轉化方法,鼓勵學生採用多種轉化的方法:(如果有學生提出數方格,則提示他們進一步想想不完整的方格如何處理)重點讓學生說一說如何將兩個圖形轉化成已學過面積計算公式的圖形。然後課件演示。

師:你是怎樣進行轉化的?

(第一幅圖:先割下上面的半圓,再將這個半圓向下平移5格,就轉化成了54的長方形了;第二幅圖:先把下半部分凸出來的兩個半圓割下來,再繞直徑的上端旋轉180度,補到圖形上半部分凹進去的地方,於是這個圖形也轉化成54的長方形)

師:轉化後的兩個圖形的面積什麼關係?(都等於20格)

師:你怎麼想到把圖形分割後重新拼合進行轉化的?(原圖複雜,轉化後的圖形容易計算面積,而且轉化前後圖形的面積不變)(板書:複雜簡單)

(4)總結評價。

師小結:剛才我們為了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先把它們轉化成長方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解決問題的策略轉化。(板書:解決問題的策略)

(評析:轉化的目的是為了把困難的問題化為容易的問題,或者把複雜的問題化為簡單的問題,利用動畫使轉化的過程更加直觀,更加便於理解,學生動手操作親身體驗了轉化的好處)

二、回顧轉化例項,感受轉化的價值

1.回顧以往轉化的經驗。

師:其實在我們以前的學習中,已經多次運用過轉化的策略,想一想,在哪些地方用到了這種策略?(可適當提示不同領域的轉化)

生可能會說:

a、 面積或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中用過形的轉化。(平行四邊形長方形;三角

形、梯形平行四邊形;圓長方形;圓柱長方體;圓錐圓柱)

b、 計算中用過數的轉化(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同分母分數加減法;小數乘除法整

數乘除法;分數除法分數乘法)

C、簡便計算中用過的式的轉化。

2、初步感受轉化的價值。

師:這些運用轉化的策略解決問題的過程有什麼共同點?(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化陌生的新問題為熟悉的問題)

板書:新問題熟悉的問題

師:以後你再遇到一個陌生的問題時,你會怎樣想呢?

(評析:學生曾經多次運用轉化的策略學習新知識,引導學生對這些過程進行回憶,從策略的角度重建相關知識的聯絡,有利於他們理解轉化的共同點)

國小數學六年級解決問題的策略教案 篇2

設計說明

例5通過對現實資料的分析進行合理調整,尋找最佳方案才是本節課的重難點。因此,在教學中注重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及對現實資料的分析,讓學生在獨立思考後組內交流思考過程,在比較中尋找最佳解題策略。

1.注重審題,培養敏銳的觀察力。

學生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往往容易犯低階錯誤,沒有認真審題就稀裡糊塗做題。比如例5情境圖就隱含著兩條數學資訊,如果不認真整體觀察就很難發現,所以在教學中,要抓住這一契機,充分利用資源,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及觀察能力。

2.注重培養學生開放的思維和數學思考力。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數學學習中,學生要全員參與。這裡的參與並不是簡單的行動上的參與,而是思維的參與。在本節課中,學生審清題意之後,給學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思考的時間,等學生有了自己的想法之後再在小組內交流,不僅避免了合作學習流於形式,而且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想法,不再隨波逐流。在交流中讓思維得到碰撞,在碰撞中提升數學思考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課堂活動卡

學生準備學情檢測卡

教學過程

⊙激趣引入,提出問題

師:同學們,中央3套有一檔娛樂節目叫《開門大吉》,大家知道嗎?課前,我們也來玩一把《開門大吉》考考大家的耳力,看看誰反應最快。

(播放歌曲伴奏)

預設

生:讓我們蕩起雙槳。

師:同學們猜得真準,《讓我們蕩起雙槳》是老師兒時流行的歌曲,幾十年來經久不衰。你知道這首歌描寫的是什麼情景嗎?

預設

生:北海划船。

師:大家想象一下,和風旭日,楊柳如茵,輕搖櫓槳,泛舟河中,這是多麼愜意的事情呀!別光美,你知道嗎?這划船裡也有不少學問呢!今天我們這節課就來研究《租船問題》。

(板書:租船問題)

設計意圖: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從現實生活的事例引出研究內容,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而且可以提升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審視事物和用已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閱讀與理解

1.租船問題看起來很簡單,實際上在公園划船都有一些具體要求,劃過船的學生一定是知道的。讓我們一起去公園看看。(開啟教材10頁)瞧!這是班主任老師和她的學生在春遊,你從這幅圖中,你能發現有關划船的哪些數學資訊?

生1:一共有32人,租小船24元,租大船30元。

生2:這幅圖中我還發現了隱含的數學資訊:每條小船可以乘坐4人,每條大船可以乘坐6人。

生3:要解決的問題是怎樣租船最省錢。

⊙分析與解答

1.32人怎樣租船最省錢呢?下面就請同學們幫助老師解決這個問題好嗎?課件出示學習要求:

(1)獨立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

(2)自己有了方案之後再在小組內交流,組長做好不同方案的記錄。

(3)整理方案之後準備全班交流。

2.派代表彙報:

小組1:我們小組是這樣想的:如果全租小船需要花192元。算式是32÷4=8(條),24×8=192(元)。

小組2:我們小組是這樣想的:如果全租大船需要花180元。算式是32÷6=5(條)……2(人),5+1=6(條),30×6=180(元)。全租大船比全租小船省錢,這個方案比較合理。

小組3:我們小組是這樣想的:合租大船和小船,可以租5條大船和1條小船,需要花30×5+24×1=174(元);也可以租4條大船和2條小船,需要花30×4+24×2=168(元)。

小組4:通過對比我們發現:租4條大船和2條小船是最省錢的方案。

國小數學六年級解決問題的策略教案 篇3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引入課題

因為簡單應用題是一切應用題的基礎,所以今天我們從簡單應用題入手,進入解決問題的複習。[板書課題:解決問題(一)]

⊙回顧與整理

1.簡單應用題。

(1)明確:只含有一種基本數量關係或用一步運算解答的應用題,通常叫做簡單應用題。

(2)簡單應用題的解題步驟。

①審題,理解題意。(瞭解應用題的內容,找出應用題中的條件和問題)

②選擇演算法和列式計算。(根據所給的條件和問題,聯絡四則運算的意義,分析數量關係,確定演算法,正確解答並標明單位名稱)

③檢驗。(看所列算式和計算過程及結果是否正確,如果發現錯誤,馬上改正)

2.複合應用題。

(1)引導明確: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基本數量關係組成,用兩步或兩步以上運算解答的應用題,通常叫做複合應用題。

(2)解決複合應用題常用的方法。

①分析法。從問題入手逆推,尋找解題條件,直至所需條件都已知。

②綜合法。從題中已知條件入手,逐步推導,直到求出所求問題。

③圖解法。把應用題的條件和問題用線段圖或其他圖形表示出來,使分析的問題具體、形象。

(3)常見覆合應用題的型別、特點及解法。

①“平均數”問題。已知幾個不相等的同類量和與之相對應的份數,求平均每份是多少,或者已知若干份的平均數,求總平均數是多少。

②“歸一”問題。文字中常帶有“照這樣計算”的字樣或暗含著單一量不變。

③“歸總”問題。題中暗含著總量不變,即乘積不變。

④“行程”問題。關於走路、行車等問題,一般都計算路程、時間或速度。

⑤“和差”問題。已知大、小兩個數的和以及它們的差,求這兩個數各是多少。

⑥“和倍”問題。已知兩個數的和及它們之間的倍數關係,求這兩個數各是多少。

⑦“差倍”問題。已知兩個數的差及它們之間的倍數關係,求這兩個數各是多少。

……

(4)明確每種型別應用題的解題關鍵和解法。

①“平均數”問題。

解題關鍵:確定“總數量”和與“總數量”相對應的“總份數”。

解法: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

②“歸一”問題。

解題關鍵:從已知的一種對應量中求出單一量(即歸一),再以它為標準,根據題目要求算出所求量。

解法:總數÷份數=單一量

單一量×份數=總量(正歸一)

總量÷單一量=份數(反歸一)

③“歸總”問題。

解題關鍵:找到題中隱含的總數。

解法:單一量×份數=總數

總數÷另一個單一量=這個單一量對應的份數

總數÷另一個單一量對應的份數=這個單一量

④“行程”問題。

關鍵要先弄清速度、時間、路程、方向、速度和、速度差等概念,瞭解它們之間的關係,再根據這類問題的解題規律解答。

[結合圖示,引導學生弄清行程問題的一些規律:

同時同地相背而行:總路程=速度和×時間

同時相向而行:相遇時的總路程=速度和×時間

同時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前,速度快的在後):追及時間=路程÷速度差

同時同地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後,速度快的在前):路程差=速度差×時間]

國小數學六年級解決問題的策略教案 篇4

教學內容: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教科書第100頁例2,“做一做”和練習二十三第11、12題。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用除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

2.通過解決具體問題,讓學生獲得一些用除法計算解決問題的活動經驗,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3、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驗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化,進一步培養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學會從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連除解決問題能正確求解。

教學難點:

會用多種方法來解答。

教具準備:課件。

【設計意圖】通過前面兩個課時的教學,現在學生已初步獲得瞭解決問題的經驗,為了讓學生區分連乘與連除,結合教材特意設計了這一節連除。(具體設計意圖負載各個環節後)

教學過程:

一、基礎訓練:

(1)口算。

師: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解決問題,老師帶來了一些口算練習,你來?

出示:5×3×2= 60÷3÷4= 7×7+1= 21÷3+9=

…… ……

(2)簡單的解決問題。

出示:有30人蔘加團體操表演,平均分成5行, ?

師:能補充問題嗎?

引導學生總結出: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齊讀)

【設計意圖】口算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兩步的口算題給本節課的兩部計算埋下伏筆。“發明千千萬,起點一個問”學生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把問題的提出留給學生,讓學生做到真正的學習主人。

二、新授例題

1、找資訊 蒐集數學資訊

師:六一兒童節快要到了,團體操表演隊的60位同學正在緊張的排練著。我們來看看團體操的隊形,左邊的這些同學圍成了一個大圈,右邊的這些同學也圍成了(一個大圈),我們來看看左邊的這一個大圈,這幾個同學圍成了一個小圈,這一個大圈裡有幾個小圈(5 個),右邊的大圈裡有幾個小圈(也是5個),那麼從這一幅圖裡你能收集到哪些資訊?

【設計意圖】“說數學、做數學、創數學”是我校數學研究課題“數學閱讀”的主旨,通過指導學生仔細認真的閱讀主題圖,以便保證學生收集的完整性、也是教會學生看圖的基本方法,同時讓學生知道了數學離不開閱讀。

2、提問題 完善解決問題

師:整理題目,出示“這場團體操有60人表演,平均分成了2個大圈,每個大圈平均分成了5個小圈, ?”

師:你能補充問題嗎?

生:每個小圈有多少人?(學生默讀)

【設計意圖】課堂的學習,不應該是一個圓滿的句號,而是給學生一個充滿遐想的省略號,應留給學生一片未曾開發的灘塗。就像前面說的“發明千千萬,起點一個問”學生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12>>>

3、說思路 理清解題思路

師:要求每個小圈有多少人,先要求什麼(思考)

方法總結:要求每個小圈的人數,可以先求每個大圈的人數,再用1個大圈的人數除以5就得到了,每個小圈的人數?

師:誰還能說一說這一題的解題思路。

【設計意圖】“說數學”的目標是讓每一位學生會說數學,也就是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在教師總結後讓學生互相說,既是給養學生成功的體驗,也體現了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4、列算式 嘗試解決問題

師:你能列式解答嗎。

【設計意圖】會說不一定會寫,讓學生在草稿本上把他的想法寫下來,也是為了檢查學生將解題思路轉變成數學符號的一種有效的方法。

5、說意義 掌握解題步驟

師:“60÷2=30(人)”表示什麼?

師:是的,要求每個小圈有多少人?先求一個大圈多少人,再求每個小圈有多少人。同學們,今天我們解決問題用的什麼計算方法(除法),幾步計算呢?(兩步計算),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運用除法兩部計算”解決問題。(板書課題),在解決問題裡,我們先要觀察圖,找到有用的'數學資訊,再通過有用的數學資訊分析問題,也就是確定先求什麼,再求什麼,最後列式解答。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說的過程中逐步建立起解決問題要知道先求什麼,再求什麼,同時也是讓學生在說的過程中足部完善自己的表達,獲得成功的體驗,最後通過師生的交流互動完善板書。

6、寫綜合算式。 類比分步計算

師:剛才我們是用分步計算的方法,你能寫出這個兩步計算的綜合算式嗎?

師:綜合算式和他一樣的向老師招招手,好嗎?

【設計意圖】掌握綜合算式的一般計演算法則是學生必須掌握的,上節課學生已經初步獲得了用綜合算式來解題的經驗,在這裡直接放手讓學生列綜合算式,同時也是為了把課堂還給學生。

三、鞏固練習。

100頁做一做。

師: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100頁的做一做,然後把你的想法用算式表達出來。

……

師:完成了的同學請用你的正確坐姿告訴老師,你已經完成了。要解決這一題必須先找到有用的數學資訊?你找到了嗎?

【設計意圖】這是一道模仿練習題,老師不過多的講解,而是讓學生獨立解答,部分學生完成後並不著急講解,等待更多的學生完成再講解,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傾聽的習慣。

四、課堂訓練。

1、第104頁的第11題

師:請同學們完成教材第104頁的第11題。

…… ……

師:青蛙和啄木鳥都是消滅害蟲的能手,都是人類的好朋友,我們要好好的保護他們。能做到嗎?

生:能。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讓學生在比較中學會減除型別的解決問題,加深學生對連除、減除型別解決問題的理解,同是也對學生進行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2、第104頁的第12題

師:請同學們完成教材第104頁的第12題。

師:做好的認真思考,我做的對不對?我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

【設計意圖】這一題意在培養學生從多角度觀察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生學會一種方法後,並不急於評講,而是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分析資訊、尋找方法,激發學生探索的慾望、增強他們的信心,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課堂總結。

師:這一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穫?

【設計意圖】課堂的真正主人是學生,學生的學習必須是一個生動活潑的過程,把課堂小結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快樂的學習氛圍中樂學、愛學。

板書設計

運用連除兩步計算解決問題

這場團體操有60人表演,平均分成了2個大圈, 1、蒐集資訊。

每個大圈平均分成了5個小圈, 每個小圈有幾人? 2、理清思路。

先求:每個大圈有多少人。列式計算:60÷2=30(人) (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再求:每個小圈有多少人。列式計算:30÷5=6(人) 3、列式解答

答:每個小圈有6人。

國小數學六年級解決問題的策略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理解用轉化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思路,能根據具體問題找到對應的轉化方法,從而解決問題,瞭解轉化思想在數學課程中普遍存在。

【過程與方法】

通過轉化比較兩個不規則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提高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對解決問題過程的反思,提高歸納、總結、概括的能力,以及知識遷移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主動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中,感受成功的體驗,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用轉化策略比較不規則圖形的面積。

【難點】轉化的方法及應用。

三、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大螢幕出示學習多邊形面積時的圖片,引導學生回憶之前比較兩個圖形面積時,用到數方格、平移等方法。

教師指出前面接觸的圖形相對簡單,本節課進一步學習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

引出課題——解決問題的策略。

(二)講解新知

1、問題探究

大螢幕出示教材圖片,並提問下面兩個圖形,哪個面積大一些?

學生根據之前學習經驗,直觀的會提出數方格,教師引導學生注意其中涉及不滿一格的情況,若按照前面數方格時不滿一格按半格計算,得到的結果不夠準確,並且較為繁瑣,引發學生思考更為確切的比較方法。

學生根據匯入中的情境,能夠想到可以通過平移將不規則圖形轉化為規則圖形進行比較。

教師組織學生小組活動,5分鐘時間,探究圖片中的不規則圖形可否轉化為較為規則的圖形,若可以,思考如何轉化。小組代表做好討論記錄,探究結束找小組分享討論結果。教師巡視,對於有困難的學生及時給予指導。

教師總結學生回答,兩個圖形都可轉化為規則的矩形,通過平移或旋轉的方法得到。通過比較轉化後的圖形面積(數方格、數邊長)得到兩個圖形面積相等。教師利用多媒體演示圖形多種變化過程。

2、方法總結

教師組織學生思考上述圖形變換前後的區別與聯絡,總結圖形轉換的方法與特點,同桌之間交流分享。

教師總結學生回答:

(1)變換前後圖形的形狀改變了,由複雜變為簡單熟悉,但面積的大小不變;

(2)圖形轉化可通過平移、旋轉、翻折、拼接等方法;

(3)經過轉化之後將無解變得可解,將複雜問題變成簡單問題。

教師講解其為轉化的策略解決問題,即將未知事物轉化為已知事物,從而解決問題的方法。組織學生回憶學習過程中,哪些知識的學習中用到了轉化的策略,小組間進行交流總結。

教師總結學生回答:探究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圓的面積時;代數領域學習異分母分數運算、小數乘法等。通過回憶學習過程,感受數學知識間的聯絡。

(三)課堂練習

算一算下列三個圖形中陰影部分面積佔整個面積的幾分之幾。

(四)小結作業

小結:總結本節課學習內容。

作業:課後練一練。

國小數學六年級解決問題的策略教案 篇6

教學內容:

課本第5頁例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從具體的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掌握解決問題的步驟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2、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等良好的學習習慣,初步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小括號的作用。

4、通過解決具體問題,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熱愛數學的良好情感。

教學重點:

使學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

從不同的角度發現並提出問題以及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教學準備:

實物投影、麵包房情境圖。

教學過程:

一、情景匯入,激發興趣

1、談話:小朋友昨天我們去遊樂園,今天,我們去麵包房看看,看看那裡有什麼好看的,想嗎?

2、投影出示遊樂園麵包房圖,問:“我們看看圖中的小朋友們在做什麼?”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畫面上來。

3、讓學生觀察畫面,提出問題。教師適當啟發引導:還剩多少個麵包?學生自由發言,提出問題。

[設計意圖]:從學生喜歡的事物引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觀察主題圖問:看到這個畫面,你想知道什麼?學生自由發言。教師有選擇的板書::還剩多少個麵包?

2、觀察瞭解資訊:從圖中你知道了什麼?

3、小組交流討論。

(1)應該怎樣計算:還剩多少個麵包?

(2)獨立思考後,把自己的想法在組內交流。

(3)選派組內代表在班中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

4、把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記錄在黑板上。

方法一、54-8=46(個)46-22=24(個)

方法二、8+22=30(個)54-30=24(個)

5、比較兩種方法的異同。明確兩種方法的結果都是求:還剩多少個麵包?,在解決問題的思路上不同。

6、把兩個小算式你能寫成一個算式嗎?學生嘗試列綜合算式。

板書:(1)54-8-22 (2)54-(8+22)

交流:你是怎麼想的?若第二種綜合算式有困難教師進行點撥指導。特別強調計算時先算小括號裡面的。

7、完成練習一第5題先讓學生仔細看圖,明確要解決的問題,並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8、小結。

[設計意圖]:使學生在觀察事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明確條件,提出問題並自主解決。

三、練習鞏固,應用實踐

1、練習一的第2題,讓學生說明圖意,明確計算的問題後,讓學生獨立列式解答。然後請幾名學生說一說解決問題的方法,給有困難的學生以啟發。

2、練習一的第3題,讓學生自己獨立完成。彙報解決問題的思路時,強調小括號的使用。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交流、實踐中掌握知識。

四、課堂總結

通過今天這節課我們又學到了什麼本領?你能把我們今天學會的知識解決我們生邊的問題嗎?

五、課堂作業。

國小數學六年級解決問題的策略教案 篇7

一、教學目標:

1、加深對反比例概念的理解,掌握運用比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和思路,能用反比例知識解決有關問題。

2、提高學生對應用問題數量關係的分析能力和對正、反比例的判斷能力。

二、 教學重點:

用比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三、 教學難點:

正確分析題中的數量關係,列出方程。

四、教學過程:

(一)、複習

1、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量的判斷。

2、用正比例解決問題的步驟。

一:找到題中不變的量;

二:根據不變的量寫出關係式;

三:判斷成什麼比例;

四:列出比例式;

五:解比例。

(二)、探究新知

教學例5:一批書如果每包20本,要捆20包,如果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

A.提出問題組織學生討論:

① 問題中有哪兩種量?

② 它們成什麼比例關係?你是根據什麼判斷的?

③ 根據這樣的比例關係,你能列出等式嗎?

B. 根據反比例的意義列出方程並解方程。

根據比例的意義,學生獨立完成,並在小組中交流。

學生彙報:

解:設要捆元。

30=2018

= 36030

=12

答:要捆12包。

五.應用反饋 課件出示:

1. 教材60頁做一做第2題。(單價乘數量等於總價,總價一定)

2. 課件上的練習題。

指名扮演,獨立練習,集體訂正。 鞏固新知,訓練解題能力。

六.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國小數學六年級解決問題的策略教案 篇8

教學內容:

蘇教版國標本教材第九冊63-64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用列舉的策略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過程,能通過不遺漏,不重複的列舉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 使學生在對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舉的特點和價值,進一步發展思維的條理性和嚴密性。

3、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信心。

教學重點:

能對資訊進行分析,用一一列舉的策略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能有條理的一一列舉,發展思維的條理性和嚴密性。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回憶策略

1、談話:老師先來和大家玩個遊戲,怎麼樣?看,這是什麼?(撲克牌)

老師抽出大王和小王,你們知道一副撲克牌有幾種不同的花色嗎?(四種)

老師從中任意抽出一張,猜一猜有多少種不同的結果?(四種)是哪四種呢?(草花,黑桃,紅心,方塊)

2、揭題:剛才同學們將這些花色一個一個列舉了出來(板書:一一列舉),一一列舉也是我們解決數學問題時經常要用到的一種策略。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這種解決問題的策略(板書課題)。

二、教學例題 探究列舉的方法

(一)情景創設 呈現問題

1、師:我校操場東面有一塊空地,學校想將把這塊空地利用起來,用18根1米長的柵欄圍成一個長方形的花圃,有多少種不同的圍法?

(1)從條件中你獲得了哪些數學資訊?(周長是18米)你是怎麼知道的?

(2)真了不起,你連這隱藏的數學資訊也找出來了,周長是18米,那麼說明長和寬的和是多少?(課件出示,長+寬=9米)

(3)長方形的長+寬=9米,那麼這個長方形花圃可以怎樣圍?你能幫老師來設計一下這個長方形花圃嗎?

請拿出準備的小棒,同桌合作擺一擺,並想想有沒有不同的圍法嗎?

2、學生嘗試操作。

(1)學生操作,教師指導。

(2)交流反饋:哪個小組先來說說你們的圍法?檢驗是否符合要求。

其它小組有不同的擺法嗎?

國小數學六年級解決問題的策略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經歷綜合運用知識和生活經驗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

2、能解決與圓的面積有關的簡單問題,能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並嘗試解釋所得結果和方案。

3、感受數學運算的合理性與結果應用的現實性,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課前準備:三塊不同規格的檯布圖片。

教學過程:

一、選檯布問題

(一)問題情境

1、師生談話。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家餐桌是什麼樣的,從而引出選檯布的問題。

師:同學們,餐桌是每個家庭都有的生活用品,誰來給大家說一說,你們家的餐桌是什麼形狀的?

指名回答,給學生充分交流不同餐桌的機會。

師:老師的一個朋友剛買了一個圓形餐桌,桌面的直徑是120釐米。

板書:圓桌直徑120釐米。

師:他打算選一塊正方形的檯布。到商店一看,有三種不同規格的檯布可供選擇。

出示課本第96頁三塊檯布圖片。

師:選那塊更合適呢?這位朋友想請老師參謀一下。今天,我們一起來幫他解決“選檯布”的問題。

教師板書課題:選檯布。

2、讓學生觀察三塊檯布,瞭解三種檯布的資料資訊。並理解“110cm×110cm”等規格的含義。

師:請同學們觀察這三塊檯布,你發現了什麼?

生:這三塊檯布的花邊不一樣,大小也不一樣。

師:你們知道檯布下面式子表示了什麼嗎?

(二)解決問題

1、提出:“計算第一塊檯布和圓桌面的面積各是多少,比一比誰的面積大”的要求,給學生自己計算的時間,然後交流學生計算的結果。 師:同學們真聰明,根據這些式子就知道了檯布的邊長。現在,請同學們算一算圓桌面和邊長110cm檯布的面積,比一比,誰的面積大。

學生認真計算、比較,教師巡視指導。

師:誰來彙報一下你計算和比較的結果?

學生說,教師板書:

桌面面積:3.14×602=11304(平方釐米)

第一塊檯布面積:110×110=12100(平方釐米)

因為12100>11304,所以檯布的面積大。

2、提出:“選擇第一塊檯布是否合適?”的問題,給學生充分表達不同意見的機會,最後,形成共識:不合適。 師:通過計算,我們知道邊長110釐米的檯布的面積大於圓桌的面積。那麼,選用這塊檯布是否合適呢?誰來說說你的想法?

學生可能會出現以下意見:

合適。因為,第一塊檯布的面積比圓桌面的面積大。

不合適。雖然第一塊檯布的面積大於圓桌面的面積,但是第一塊檯布的邊長只有110釐米,而圓桌的直徑是120釐米,這塊檯布不能蓋住圓桌面,所以不合適。

如果學生出現兩種意見,通過討論形成共識。

3、提出:第二塊、第三塊哪塊合適呢?為什麼?鼓勵學生在小組內踴躍發表自己的見解。 師:看來判斷檯布是否合適,只比較面積的大小不行,還要看臺布的邊長和圓桌的直徑。現在我們已經確定第一塊檯布不合適,那第二塊、第三塊哪塊合適呢?為什麼?請同學們在小組裡說一說自己的意見。

學生分組討論,教師參與討論並進行指導。

師:同學們討論得很熱烈,誰來說一說你們小組的或你個人的意見?

學生可能會有不同意見:

第二塊比較合適。因為第二塊檯布的邊長與圓桌直徑相等,正好蓋住圓桌面;第三塊檯布的邊長比圓桌直徑大40釐米,有些浪費。

第二塊和第三塊檯布都合適。因為第二塊檯布的邊長與圓桌直徑相等,正好蓋住圓桌面;第三塊檯布的邊長大於圓桌直徑,一定能蓋住圓桌面。

第三塊檯布更合適些。因為第三塊檯布的邊長比圓桌面的直徑大一些,鋪在圓桌上面四周都能下垂一部分,這樣比較美觀,檯布不易被掀起。

師:我的意見是選擇第三塊檯布。因為檯布的邊長比桌面的直徑大一些,檯布鋪上後,桌子的四周垂下來一部分,既美觀,又不容易被掀起來。

(三)嘗試練習

練一練第1題,引導學生先讀題,觀察圓桌圖,弄清題意和計算的思路,再獨立完成,最後交流計算的過程和結果。

師:我們幫助朋友解決了選檯布的問題,再來解決一個和檯布有關的問題。同學們看課本97頁,自己讀題並認真觀察圖。

學生讀題。

師:誰來說一說,要計算檯布的面積和花邊的長,必須要知道什麼?

生:必須要知道檯布的直徑或半徑。

師:好,請同學們自己計算這塊檯布的周長和麵積。

學生算完後交流。答案:

檯布直徑:1.6+0.2×2=2(米)

檯布面積:3.14×()2=3.14(平方米)

檯布周長:3.14×2=6.28(米)

二、設計包裝問題

1、提出設計包裝箱的問題。讓學生讀題,弄清題中的資料資訊和設計要求。

師:剛才,我們解決了和圓桌檯布有關的問題,下面我們再來解決一個設計包裝箱的問題。請同學們開啟課本第97頁,讀一讀題中文字,並觀察情景圖。

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

師:說一說你瞭解到那些數學資訊?

學生可能回答:

這種鮮橙汁包裝罐底面的直徑是5釐米,高是13釐米。

要求設計一個長方體包裝箱,每箱裝24罐。

2、鼓勵學生自主設計包裝箱,並要求畫出包裝箱底面擺放飲料的示意圖。 師:剛才我們已經瞭解了設計包裝箱的有關資訊和要求,下面就來請同學們自己設計一個長方體包裝箱,並在一張紙上畫出包裝箱底面擺放飲料筒的示意圖。

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3、交流學生的設計方案。要給學生充分展示不同方案的機會,說一說制定方案的過程,並把不同的方案示意圖展示出來。 師:誰來把你畫的圖讓大家欣賞一下?說一說飲料怎樣擺放?長方體包裝箱的長、寬、高各是多少?怎樣算出來?

在交流過程中,如果出現不合常理,攜帶不夠方便、美觀的方案,要給學生指出,並與其他方案進行比較。

三、課堂練習

練一練第2題,讓學生認真讀題後自主解答。交流時說一說是怎樣算的。

師:同學們真棒,設計出了好幾種飲料包裝箱,下面看練一練的第2題,我們來解決一個裝運礦泉水桶的問題。請同學們認真讀題後自主解答。

學生自主解答,教師巡視,個別指導,全班交流。

師:誰來說一說你是怎麼算的?

生:根據礦泉水桶的底面周長可以算出礦泉水桶的底面直徑:100.48÷3.14=32(釐米)

車箱長:2.1米=210釐米

車箱寬:1.8米=180釐米

因為:210÷32≈6,

180÷32≈5,

所以:小貨車只能放6排,每排擺 5桶。

運輸小貨車一次最多可裝5×6=30(桶)。

四、拓展學習

鼓勵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記錄下來,並嘗試解決。師:這節課,我們運用已學的數學知識解決了一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許多類似的問題,請大家注意觀察,並把它記錄下來,然後我們嘗試著去解決,你一定會體驗到成功的快樂,一定會成為一個非常聰穎的人。

國小數學六年級解決問題的策略教案 篇10

教材分析: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當學生“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

本課所學內容就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簡單事例,讓學生嘗試從優化的角度在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案中尋找最優的方案,初步體會運籌思想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以及在解決問題中的運用。

設計理念:

優化問題是人們經常要遇到的問題,本課的教學設計力求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出發,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實驗、推理、交流等活動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從不同的方法中選擇最優方案,在解決問題中初步體會數學方法的應用價值,初步體會優化思想,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思維能力。

教學目標:

1、通過生活中的簡單事例,使學生初步體會到優化思想在解決問題中的應用。

2、使學生認識到解決問題中的策略的多樣性,初步形成尋找解決問題最優化方案的意識。

3、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初步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

教學案例:

一、創設情境,學習新知

1、預設情景

師:同學們,在節假裡你家來了客人你準備做什麼呢?

師:星期天的上午李阿姨到小明家來做客。

師:從圖。.能得到哪些資訊?

生:小明的媽媽讓小明給李阿姨沏茶。

師:想一想你平時在家沏茶時要做什麼呢?師:你們要做這麼多事,是吧!那我們來看一看小明沏茶都需要做那些事?分別需要多長時間?誰來說給大家聽一聽?

2、自主設計方案師:小明需要做這麼多事情,那麼請你幫小明想一想,他應該先做什麼?再做什麼?怎樣才能儘快讓客人喝上茶?用你們課前準備的工藝圖片擺一擺,設計一個最佳方案,並算一算需要多長時間?

3、展示學生不同的方案師:誰願意上講臺來展示你的設計方案?

師:剛才同學們幫小明設計的沏茶的方案是通過同時做幾件事情才節省了時間,在燒水的同時做洗茶杯和找茶葉這兩件事,也就是說洗茶杯和找茶葉共花得分鍾時間可以在燒水的8分鐘之內完成。

這樣小明就可以在8分鐘以內完成需要11分鐘才完成的事情,也就讓客人儘快地喝茶了。

4、小結師:我們在做一些事情時,應先確定好做事的先後順序,然後在有效的時間內儘可能多同時做幾件事,能同時做的事情越多,所用的時間就越短。

李阿姨喝完茶想走了,但小明是非常好客的好孩子,非要李阿姨留下不可,(點選多媒體)我們來看一看到底是為什麼呢?

二、再探新知

師:原來小明的媽媽要用最拿手的烙餅來招待客人。從圖。

能得到哪些資訊?(這一環節是通過創設出生活化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利用烙餅這一事例,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使學生處於主動思考解決問題的最佳狀態。)

1、學生觀察、理解圖中的內容。

教師提問:“烙一張餅需要幾分鐘?“ “烙兩張餅呢?” “爸爸、媽媽和小麗各吃一張餅,一共要烙幾張餅呢?” “一共要烙3張餅,怎樣烙花費的時間最少?” 2、學生拿出準備好的圓片,圓片的正、反面上分別寫上正、反兩字來代表餅的正、反面。每烙完一面,就讓學生在這一面上用鉛筆做上記號。

先讓學生試一試,思考烙3張餅,怎樣才能使花費的時間最少,然後分小組討論交流,說一說自己是怎樣安排的,自己的方案一共需要多長時間,並把自己的實踐結果記錄在老師發的表格中,教師參與到小組活動中。(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才能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3、展示學生的方案。

教師:“誰來給大家說一說,你們小組設計的方案是什麼?”在展示臺上投影學生填寫的表格。

小組代表來根據表格敘述設計方案,並用圖片來演示。幾個小組演示完畢後,教師讓大家來比較。

“這些方案,哪一種能讓大家儘快地吃上餅?”(烙3張餅的最佳方法是解決烙餅問題的關鍵。我讓學生演示烙餅過程,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探索嘗試,再進行比較,既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理清思路,為後面的學習打下基礎,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4、拓展延伸:

教師:剛才我們一起找到了烙3張餅的最佳方法。請大家想一想,如果要烙4張餅,怎樣烙才能儘快吃上餅呢?”小組活動,並用表格記錄。

小組代表發言。班內交流,並比較哪個小組的方法最好。

教師小結後提問:“如果要是烙5張餅,怎樣才能讓大家儘快地吃上餅?”小組活動,進行記錄。通過小組交流,使學生找到最佳方法。

(通過以上活動,可以使學生找到最優方法,體會優化思想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教師:“如果要烙6張餅、7張餅……10張餅,怎樣安排最節省時間?”小組討論交流,說一說自己的發現。

學生在充分交流探討的基礎上,得出結論:如果要烙的餅的張數是雙數,2張2張的烙就可以了,如果要烙的餅的張數是單數,可以先2張2張的烙,最後3張餅按上面的最佳方法烙,最節省時間。讓學生仔細觀察表格,看發現了什麼?得出結論:每多烙一張餅,時間就增加3分鐘,用餅數乘烙一面餅所用的時間,就是所用的最短時間。

教師:“誰能很快地說出烙11張餅用多長時間?烙15張餅呢?”呢?假如媽媽使用了新式電餅。

國小數學六年級解決問題的策略教案 篇11

設計說明

用一套七巧板拼三角形,還要拼得儘可能多,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怎樣使學生找到拼出更多三角形的思路和方法是這節課的重點內容。

1.重視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求知慾。

在教學時,為了使學生體會到七巧板的神奇和有趣,先讓學生欣賞一組用一套七巧板拼組成的圖案,五彩繽紛,妙趣橫生的圖案極易吸引學生的眼球,喚起他們對七巧板的好奇心,產生親自動手拼一拼的強烈願望,為接下來的學習做好鋪墊。

2.重視在操作探究中總結方法。

在教學時,為了避免學生的操作太過盲目,浪費寶貴的課堂時間,教者在學生操作之後及時組織彙報交流,加以總結歸納,引導學生找到拼組更多三角形的方法。當學生在頭腦中形成思路以後,組織學生再次進行拼組,鞏固並驗證所獲得的經驗,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一套七巧板

學生準備 一套七巧板

教學過程

⊙賞圖激趣,認識七巧板

1.課件出示用一套七巧板拼組成的各種圖案,請同學們欣賞。

師:你們知道這些漂亮的圖案是用什麼拼出來的嗎?

生:一套七巧板。

師:請大家仔細觀察,看看這套七巧板中都有什麼圖形,哪種圖形最多。

(學生觀察七巧板)

預設

生1:七巧板中有三角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其中三角形最多。

生2:七巧板中有5個三角形、一個正方形和一個平行四邊形,其中三角形最多。

2.用七巧板能拼出許多有趣的圖案,你們想動手試試嗎?這節課我們就來練習用一套七巧板拼組圖案。(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學習新課之前先讓學生欣賞用一套七巧板拼組成的各種妙趣橫生的圖案,使學生對七巧板產生強烈的好奇心,然後在此基礎上出示七巧板、認識七巧板,為下面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操作實踐,探究新知

1.課件出示例3。

師:從題目中你瞭解到了哪些資訊?題目要求我們做什麼呢?

預設

生1:題目要求我們用一套七巧板拼三角形。

生2:每人用一套七巧板拼三角形,看誰拼得多。

2.自由拼組,組內交流。

(1)獨立思考,嘗試用一套七巧板拼三角形。

(2)在小組內說說用了幾個圖形,拼出了什麼樣的三角形。

3.各小組選代表到教室前面展示自己的拼法。

(1)用兩個圖形拼。

(2)用三個圖形拼。

師:這兩種拼法有什麼不同呢?

預設

生1:用兩個圖形拼組時,只能選三角形。

生2:用三個圖形拼組時,可以都選擇三角形,也可以選擇其他圖形。

4.教師小結:我們在用一套七巧板拼三角形的時候,既可以全部使用三角形,也可以加入其他圖形。

5.利用剛剛總結出的經驗,再拼一次三角形。

(1)小組合作,先用兩個圖形拼,再用三個圖形拼。

(2)全班交流,根據使用圖形的個數分類彙報。

6.回顧過程,總結方法。

師:這節課我們解決了什麼問題?

預設

生:我們解決了“用一套七巧板拼三角形”的問題。

師:我們在解決這個問題時是怎麼做的?

預設

生1:我們先讀題,明確題目的要求。

生2:我們動手操作,在操作中不斷總結經驗,找到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

設計意圖:在這個環節中,讓學生經歷獨立拼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