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關於妞妞讀後感(精選7篇)

校園8.79K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妞妞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關於妞妞讀後感(精選7篇)

  妞妞讀後感1

在假期中,我閱讀了周國平的書《妞妞》。相比較周國平的其他書,這本書充滿了一種來自親情的感動和溫暖。書裡,一個父親用愛與深情記錄著他在世間存活了十八個月的、身患癌症的女兒的點點滴滴,包括她的一顰一笑,她的一喜一怒,她超乎尋常的聰慧,她面對病症的無知無畏,她原先散發著奶香的溫熱的飽滿豐盈的小身體,她最後被病痛折磨的可憐巴巴黯淡無光的小模樣,她留給人間的歡樂,她帶往天堂的病痛……。同時,書中真實地記述了擁有這樣一個可愛卻註定會夭折的孩子的父母要承擔的悽苦、無奈、遲疑、委屈、憤怒、哀痛和絕望。周國平寫下了女兒妞妞的可愛和可憐,他和妻子在死亡陰影籠罩下撫育女兒的愛哀交加的心境,在搖籃旁兼墓畔的思考。對於作者夫婦來說,妞妞的故事是他們生命中最美麗也最悲慘的故事,一歲半的妞妞,搖著她的小手,輕經地嘆了一口氣,停止了呼吸,離開了這個世界。至情至性的周國平卻用他的筆留住了和妞妞相處了五百六十二個日日夜夜,妞妞的可愛與可憐,死亡陰影下撫育女兒愛哀交加的心境。韋爾喬亦實亦虛的線描插圖,更讓人感到似乎妞妞觸手可摸.。而身為哲學家的周國平,書中自然而然加註了在那個特定期間,他對生命對生死對人性的慎思。然而,任何哲學、宗教、信仰都無法拯救苦難,只能活在當下。

當時的周國平,只要做一個平庸的父親,而不是什麼傑出的哲學家。他的理由很簡單:“我愛我的女兒勝於愛一切哲學。沒有一種哲學能像這個嬌嫩的小生命那麼使我愛入肺腑。只要我的女兒能活,就讓隨便什麼哲學死去好了。”最後,妞妞無可避免地離開了世間。而她的父母,在共同經歷這樣巨大的喪女之痛後,各自走向自己未來的生命軌跡。在這本書新版時,周國平已經再次擁有了一個像妞妞一樣可愛聰慧健康的女兒,這不是對他曾經喪女的補償,他坦承:“妞妞依然是不可替代的,而我現在的女兒不能、不應該、並且我也無權要她成為一個替代。”“新生命的到來是我生活中的一個獨立事件,與我過去的經歷沒有任何因果聯絡。”在他重享做父親的天倫之樂時,他依然在心中最深處為妞妞嘆息。

探詢這本書的意義所在,在美國,它被稱為中國醫學人文學的重要作品,如果它能推動人類反省今日醫學的非人道狀況,自然是好事,但這絕非作者本初的意思。它僅僅是一個父親對已逝女兒的承諾與懷念——寫一本妞妞的書,為了忘卻的紀念,用文字守住妞妞生前帶來的快樂,也用文字撫慰妞妞離去的哀思,從而獲得平靜。

在我的想象裡,周國平是個孤獨的人。他說過:“如果你渴望愛,你必將孤獨。”然而,他依然選擇愛,愛這個熱烘烘的人間,愛這世間的人和事。他的智慧不同於佛的智慧。“佛的智慧是把愛當作痛苦的根源而加以棄絕,扼殺生命的意志,他的智慧是把痛苦當作愛的必然結果加以接受,化為生命的財富。”他的愛不理睬佛的指導。在《妞妞》一書中,我進而發現周國平是一個體恤的人。文中有這樣一個細節,他的朋友對他的不幸小心翼翼地迴避著。周國平感受到了朋友的體貼與窘迫。有一天,他把他們請到家裡。“什麼也不用說,或者隨便說些什麼。”他微笑著對他的朋友說。他們沉默了一會兒,漸漸活躍起來,說著平時關心的種種話題。朋友走後,周國平感到一陣輕鬆。他終於把朋友在沉默中分擔的不幸全部歸為己有了。能覺察並做到這些,不僅僅需要從容的胸襟,還要溫和的天性。因此,周國平的哲學,有著人間的溫度。

生是一個過程,結果對於每一個人都是一樣的,因為有死亡的背景,所以生命才應該得到認真的尊重。但是,不是每一個生命的結束都是悲劇和罪過。死亡本身無所謂可怕和不可怕,折磨人的是眼見至親至愛的凋零過程和等待,是那樣的無可挽回,無可奈何。妞妞是“這一個”,她還沒有認識到生命的意義,她失去了看見美麗人間的眼睛,她也不知道有值得留戀,歸去也許是她的幸運。所以,死者不能回頭理解的慘痛就成了生者的全部悲劇體驗。因為有愛,所以有家;因為有孩子,所以家才有實質的形式和內容。回了家,實際上,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妞妞。每一個妞妞來到世上,都是愛的奇蹟,愛是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唯一理由。所以每一個人忙忙碌碌為了誰,才會有一個相同的答案。可是世界上有無處不在的善良,也到處充滿有意和無意的傷害,讓覺醒的靈魂無處可藏,讓脆弱的生命防不勝防。妞妞,妞妞的爸爸,還有妞妞的媽媽……上蒼無法讓所有的善良得到疼愛和憐惜,上蒼無法讓所有的傷害得到懲罰和譴責,也許只有善待自己和呵護自己,才能讓生命不會無奈的了結,才能讓快樂長長久久地延續。

我們能夠來到這個世上,已經是多麼的不容易。每天早上,可以和陽光撞個滿懷;每個夜晚,可以和甜夢共話往事。每一個生命來到世上的第一個聲音是啼哭,這也許是一種荒唐。我們沒有理由埋怨人世的不公和不平,我們有更多的理由面對歲月,說聲感謝和感恩。周國平讓我們知道,讓我們理解,活著,沒有理由不好好地生活著。

  妞妞讀後感2

生、老、病、死,對於每個人來說都似乎是作為人我們必須經歷的人生旅程,而我在讀了《妞妞》這本書,讓我不得不思考生命的意義。

妞妞出生不久,便查出她患有眼底腫瘤,並且惡性度很高,從那刻起,那個隨妞妞一起誕生的新世界已經崩塌,那個在她誕生前的老世界也無從恢復。突如其來的災禍讓爸爸媽媽傷心不已,妞妞活不過一年了,她的壽命不長了。妞妞死後,原本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被搞的七零八落,爸爸與媽媽最終也分離了。

妞妞是個漂亮又可愛的小女孩,雖然不幸的事情發生在她的身上,災禍可以讓她的呼吸停止,讓她的生命停止,但是不能讓她的笑聲停止,她總是用微笑面對生活,用笑聲度過每一天,她頑強的與病魔作鬥爭,表現出一種堅韌不屈的意志。這種意志是常人難以具備的,有的人會害怕、畏懼,有的人會認為與其整日的被病魔折磨,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長痛不如短痛,一死了之。或許有些人會認為死並不新鮮,但活著更不稀罕。可是馬雅可夫斯基說過:死是容易的,但活著卻更難。西漢史學家司馬遷也曾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但死非得要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嗎?最重要的是有價值,而死也是荒謬的,而妞妞的死又是世界上最荒謬的,更不自然的死——一個健康又漂亮,活潑又可愛的嬰兒預先宣告的,不可救藥的死。

妞妞是個聰穎智慧的小女孩,八個月會喊“爸爸”,九個月會喊“媽媽”,一週歲會自呼“妞妞”,一歲一個月,會說二三十個單詞,包括若干雙音節詞和三音節詞,一歲一個月會說包含三至四個詞的完整的句子,會說“不”,因而能明確的表達自己的意願了,一歲四個月,會準確的使用人稱代詞,“你”“我”“他”和疑問代詞“誰”。一歲半時的妞妞,她的屋宇已經敞開許多窗戶,點亮許多明燈。她生活在這個被語言之光照亮的世界裡,自由快樂。走過她的歡聲笑語的屋宇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可就在屋宇被照得通體透亮之時,它突然塌陷了,十八個月的妞妞永遠閉上了她的伶俐的小嘴。如果妞妞沒有被病魔折磨,那她在爸爸媽媽的愛的哺育下會長成什麼樣的女孩子呢?一定會是個聰明大方知書達理的好女孩吧!可是事不隨人願,讓她早早的離開了這個幸福的家庭,美滿的人間。可這誰又能夠阻擋著一切悲劇的發生呢,迴天無力,只能讓他的爸爸媽媽承受這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痛了。可愛的妞妞與可惡的病魔,戰鬥了那麼久,況且妞妞還是個嬰幼兒,她也算是個英雄了。

人的一生總是要經歷著這般那般的折磨,而我們要學習妞妞的精神。

  妞妞讀後感3

一條鮮活的生命,卻有著那樣悲傷的故事,我時常想,為什麼會降臨在一個這麼幼小的女嬰身上,明明只有那麼小的機率……

我想,初為人父的夜晚一定是一個既驚喜又憂愁的時刻吧,欣喜著生命的誕生,又憂愁那將來的路。讀到時,腦子裡便自然而然浮現出一家三口其樂融融的畫面。有誰知道,這看似極其美好的畫面下卻隱藏著危機,上帝是公平的,給你關上一扇門,就會開啟另一扇窗——他們的女兒妞妞聰明可愛,卻患上了一種叫雙眼多發性視網膜母細胞瘤的極其罕見的病。那時這種病的醫治率很低,情況不容樂觀,她的父母面對這些卻毫無辦法,我彷彿看見那一刻他們崩潰的模樣,彷彿看見他們流下的淚水,我只覺當時一定冷的驚人。他們挽回不了什麼,事情已經發生了,於是決定盡他們所能的在妞妞剩下的日子裡,讓她過的快樂;在她還看得見的時候,盡情地享受光芒。

往後看去。妞妞很懂事,很少哭鬧,喜歡笑,疼痛的時候也不大嚷大叫,只是用手捂著痛的那隻眼,用另一隻眼呆呆的看一會兒天,有時實在難受,便會用手揉眼睛,時間長了,雙眼周圍的面板就被揉得通紅的了,那可憐兮兮的模樣,叫人憐惜。她與同齡人相比,她說話的早。第一個名詞便是“爸爸”,接著是“媽媽”,然後是“音樂”……他的父親一定是小心的、看待珍寶似的記錄下這些。我想,現在有多麼珍惜將來失去時就會更加的痛苦。因為只能看著她的視力一點一點變差,然後僅餘留下一絲光感,最後連光感也不存在了。可憐的孩子,你很痛苦,你的父母也備受煎熬。

我身邊有著類似經歷的人,我母親的同事,據說她的身體不太好,是當初生下了一個十斤的大胖小子,出生的時候很可愛,不停地揮動著雙臂。可誰知道,這樣一個活潑可愛的孩子患上了與妞妞一樣的疾病。兩歲多,便在疾病的折磨下,與世長辭,這樣一個與自己血脈相連的孩子,一下子從世界上消失得無影無蹤,再也看不見他的模樣,再也聽不見他的聲音,我相信,只是一種噬心之痛,是難以忍受的喪子之痛。我也曾看見過,看見過那位母親痛哭流涕,在她兒子的墓前,多年如此,餘痛陣陣。

我對此很同情,可我又感到無比的幸運,這樣的事並沒有發生在我的身上,儘管我也生過大病,也差點與這個世界告別,但我現在還站在這,無法想象如果這樣的事發生了,我會是什麼表現?

整本書,因生命的到來而歡喜,因生命的逝去而悲傷。我時常想,如果雨兒去看醫生時,遇到了一個有良心的醫生,發燒得到了及時的救助。是否妞妞就不會患這疾病。亦或者是,如果周國平的遠親醫學博士沒有把x輻射一而再,再而三地照在懷孕五個月的雨兒身上,是否悲劇就不會發生。可惜沒有如果,事實是,那樣一個可愛的生命,她走了。她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我想,健康的生命是妞妞所奢求的東西,更讓我明白,活著便是一種幸福。

  妞妞讀後感4

前些天在一本書上看到《妞妞》的一小段文字,一時興起,便在網上搜索了看,昨天才看完。

《妞妞》一書記錄了一個父親周國平,在女兒出生、患病、死亡過程中的生活點滴。全書充滿了一個至情至性的父親對女兒的平凡而無以複製的融融愛意,同時也蘊含著作者和生命的深刻思考。

一個父親在搖籃兼墓畔守著他註定要夭折的孩子,這是一種我無法體會的錐心之痛,一份唯有父親才能感受的五臟撕裂,六腑挫裂的難以言表的痛苦。

這是一本感動全中國的父愛書寫,感人至深的不僅僅是悲劇本身,而是在面對悲劇時的堅強與信念。我想,這份堅強與信念名為父親。

寫到這兒,我想到我的老爸。

小時候的我特淘特愛哭,每次惹媽媽生氣被打後,就躲在牆角鬼哭狼嚎著。每次都是我爸趁我媽做飯的時候來安慰我,總是先把我抱在懷裡,拿著我愛吃的糖,重複著“你媽媽是為你好”之類的.話,那情景如今已模模糊糊了,不過那份安慰是很珍貴的記憶。

再大一點,我就上幼兒園了。第一天是我媽帶著我去的,那哭得天崩地裂的。放學回家我爸看到我紅腫的雙眼,只摸了摸我的頭,說咱哭幾天就適應了,這……果然是親爸!

果不其言,我哭了三天左右就適應了幼兒園的生活。(因為哭得實在太累了)大約幾星期後幼兒園開家長會,我爸帶著我屁顛屁顛就去了。中午跟一小朋友吃飯,她跟我說我幾個星期前我爸總站在門口看著我,我將信將疑地問了我爸,結果回了句“你當你爸閒的!”。

有一回我媽說起這件事:

“你小時候第一次上幼兒園,你爸怕你適應不了幼兒園的生活,總是偷偷地去看你,看你有沒有哭?有沒有好好吃飯?有沒有受欺負……”

“我爸去看我?”那他還否認。

“那時你爸要我別說,大概這就是父親吧!即使到了80歲也總想守在女兒旁邊。”

我點了點頭,低頭的那一瞬間藉機抹掉眼角的淚。這一刻我清楚地知道父親未曾言說的守護,還有在悄無聲息中,築起我生命的象牙塔。

每個父親都會為了自己的孩子百鍊鋼而化為繞指柔,周國平先生是如此,我的父親亦是。

  妞妞讀後感5

深夜零點過半,我扔保持讀完《妞妞》清醒的腦子。

更像是目睹她痛苦離去的漫長過程,那種反覆的恢復,復發,本來就難熬的癌症痛苦被周國平抻扯的更加冗長!這樣的過程,我幾度讀不下去,即期望快點結束又不願錯過任何一個描寫妞妞生命的章節。無論結果如何,就算是心裡明知,也希望從父親口中得知,如同失散已久的孩子終得回家般的解脫和釋懷。

無論周國平用如何溫柔的語言描寫妞妞,我都覺得字裡行間的冷峻。如南昌晚報評論所言,都被這冷峻所寒。妞妞那乖的令人心痛的安靜,讓我心神不寧,既然我是如此無奈,周國平又何以度!

讀《妞妞》的日日夜夜裡,我幾度失落,後來儘量選擇夜晚讀,是以便能夠讓漫漫長夜淡去那份無法自拔的惆悵。

一:讀《妞妞》的初衷

對於整篇,我承認從未讀過內容介紹,也談不上因為什麼而讀。我只是隻是對書名存在主觀片面的誤解,本身我對父親角色就會很敏感,讀此書之前只是好奇。

二:被吸引

讀開始時,便拋棄了起初的想法融入到周國平和妞妞的世界中,我以為,,我以為,,,妞妞就是獨一無二的。並理解了一個迎接新生命的驚喜,撫養新生命的愉快。甚至同周國平目睹了生命的終結。那些對生命的意義,在此之前我仍存在著不屑只言的蔑視。而現在不得不重新審視生命。

三:關於生命

但生命又是珍貴的脆弱的,任何人無權終止的,受尊敬的。不滿歲的妞妞尚且對生命有這般強烈的求生欲,我又有何如?甚至那些行善救命的醫生對妞妞所做的不負責任的診療,所謂鬼神迷迷信對生命的褻瀆,也令我義憤填膺。在這樣的社會裡,又有多少個妞妞葬送在這種儈子手的手裡!

四:人性

人性的脆弱又不是錯誤,但又不可避免,卻讓人承受這一遭接一遭的災難,失去親人還不夠,還要失去愛人,什麼是愛,我又開始不相信愛情了。時隔4年不僅妞妞不見了,這個小家庭也不復存在了。因為就算是周國平這樣飽腹哲理的人,在失去妞妞後也經歷大多小家庭的命運------離婚!這是周國平意想不到的,也是我萬萬想不到的。

  妞妞讀後感6

暑假我讀了《妞妞》這本書感受到了生命和親情的可貴,不要任意踐踏生命,追求名利,淡薄親情,等你失去才知道他的可貴。

《妞妞》是個真實的傷口,周國平用這樣一個傷口來釋放他自己初為人父,卻在轉眼之間又失去了那個原本屬於他的小生命,從天堂跌入地獄的痛苦。妞妞出生後,就成為父親的掌上明珠。周國平在書說:“寧可做平庸的父親,不做傑出的哲學家。”然而生命是脆弱的,襁褓中的妞妞卻患上了嚴重的眼疾,在接下來那一年多漫長卻又短暫的日子裡,他親眼目睹妞妞作為一個生命是怎樣發源、澎湃,也親眼目睹了那可怕眼疾攜帶著死神是怎樣一步步逼近、吞噬這個稚嫩的生命的。

“對於男人來說,唯有父親的稱號是神聖的。一切世俗的頭銜都可以憑人力獲取,而要成為父親卻必須仰仗神力。”這一句話被鉛印在書的扉頁上,用很大的字型。周國平是個偉大的哲學家,然而妞妞這個生命的出現,讓他發現“哲學家”這個稱號也不過是個世俗的頭銜。“沒有一種哲學能像這個稚嫩的小生命那樣使我愛入肺腑。只要我的女兒能活,就讓隨便什麼哲學死去好了。”哲學這個曾經被周國平視為一切的東西,卻因妞妞的存在而黯淡無光。然而哲學卻換不來妞妞的生命。在死神的面前,這個偉大的哲學家懷抱他的小女兒低聲啜泣,不肯鬆手卻始終無能為力。任何人,不管是父親或是哲學家,在死神面前都一樣卑微和矮校

妞妞在這個世上只存在了一年多。她甚至不會用“疼痛”這個詞來表達眼疾發作時的痛苦,她只會一遍又一遍地喊叫:“磕著了!”只這三個字,卻足以令人心碎。幼小的妞妞不知是什麼東西總是磕著她,她不知道那種感覺叫做“疼痛”。她只知道:“爸爸疼,妞妞哭。”妞妞的聰明,妞妞的懂事,妞妞對音樂的摯愛,無一不讓人感嘆:這個小生命幾乎趨近於百分百的完美了。天妒英才,老天真是越來越無情了,連這朵剛剛綻放的花骨朵他也妒忌,他不因妞妞的可愛而憐憫她,而施捨給她一雙健康的明眸。他唯一多給了妞妞的就是那可怕的眼疾和一聲聲催人淚下的“磕著了”。

苦難是人生的催化劑。在《妞妞》中這個觀點被徹底推翻。“人家都說共同受難的經歷會加深感情,才不是呢。痛苦是不能分擔的,說到底,每人都只能承擔自己的那一份。你對妞妞的思念和哀傷,我不能幫你緩解,反過來也一樣。”妞妞的母親雨兒在和周國平共同經歷了失去妞妞這一遭遇後痛苦地對他說作為父親的周國平畢竟還有一個文字的祭壇,而雨兒什麼也沒有。他們最終還是分手了。“苦難未必是紐帶,有時反而是毒藥和障礙。所謂共同受難其實是表面的,各人所感受的內在的痛苦都是獨特的,不但不能分擔,而且難以表達。期望對方分擔,落空了,期望就會轉變為怨恨。”作者夫婦的分手讓我難免覺得有些惋惜,似乎是雪上加霜,不幸的事情接連發生。但轉念一想,也許只有這樣,他們才能走出失去妞妞的巨大痛苦,開始新的生活。

在《妞妞》最後的附錄裡有這樣一首詩,滿紙都是冷峻和溫柔。讓我未乾的淚水再一次為之泉湧,像敬重生命般地凝視這本超越生命本身含義的書。然後,開始學會,珍惜生命和親情。

  妞妞讀後感7

前幾天,我讀完了《妞妞》這本書。我輕輕地合上書,細細品味,心裡怎麼也不能平靜。

《妞妞》這本書是周國平寫的。周國平是一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這本書的主人公就是他的第一個女兒——妞妞。

妞妞出生在1990年4月的一天,她是一個可憐的孩子,她的生命短促,只活了一歲半,她一生的命運同樣也是悲慘的。出生後不久就被診斷患有絕症,她的雙眼多發性視網膜母細胞瘤,左眼底有一個大病灶,右眼底有三個小病灶,都是惡性的,並且惡性度極高。她帶著絕症極可愛也極可憐地度過了短促的一生。

這本書主要講了妞妞在災難中不向死神低頭屈服,仍是笑著面對生活。她先天性失明,在她的印象裡,生活是灰濛濛的一片,沒有任何絢麗的色彩來裝扮,但是她天天笑,笑得若無其事,散發著燦爛的光輝。正是在災難中,一個人對於生命可以有更真切的體驗,對於人生可以有更深刻的思考。

我以前遇到一丁點兒困難就想躲避,不想去面對。就拿我剛上二年級寫作文的事來說吧。

那時候,老師剛讓同學們學寫作文,還經常把寫作文定位當天的家庭作業。我經常把作文留到最後寫,而且一寫就是幾個小時。有時,甚至一直坐著,手握著筆桿支著下巴,可就是不寫。因為,我的腦子裡一片空白,找不到較好的題材。

後來,我買了那本擺在書架上的《妞妞》,經過一遍又一遍的細細品味後,我感到十分慚愧,看人家妞妞身患絕症還那麼剛強,總是微笑著面對她終生無法擺脫的災難;而我呢?別說災難了,生活上的一些困難都能把我嚇得“罷工”。於是,我下定決心向妞妞學習,學習她不向災難屈服,而是微笑面對的精神!

不久,我的寫作水平漸漸提高,遇到其他困難時,只要我一想起我的好榜樣——妞妞,一股敬佩之情就會油然而生,我就會想方設法解決掉!而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一個活了一歲半的孩子,在痛苦中的微笑。正是這個微笑,讓我明白了:人身高真諦,給我指明瞭方向!

當我讀完了周國平叔叔滿紙的冷峻和溫柔,我想說的是:在這個世界上,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妞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