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端午節的歷史由來作文

作文1.18W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要求篇章結構完整,一定要避免無結尾作文的出現。還是對作文一籌莫展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端午節的歷史由來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端午節的歷史由來作文

端午節的歷史由來作文1

今天是農曆的五月初五:一年一度的端午節。

網上有關端午節的來歷有很多說法: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我最喜歡第一種。

在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是屈原,他在放流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在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了楚國京都,那時,屈原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到了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去後,漁夫們都划船只在江上打撈他的身體,一個漁夫把一些飯糰、饃、雞蛋等東西扔到江裡。有一位老醫生拿來一些黃酒倒進江裡。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我喜歡這樣有特色的傳統節日。

端午節的歷史由來作文2

端午節被確定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已是第七個年頭,雖然民俗專家不斷呼籲重視和保護傳統節日的風俗,但時至今日,在大多數人心中,這個節日最重要的“意義”恐怕只是放假一天。食粽、懸艾、競渡、祭奠,諸多風俗雖沿襲至今,但這些儀式背後的價值與意義卻逐漸褪去,隱藏在了歷史記憶的深處。

學人對端午節的源流和嬗變考論頗多,一般認為,今人觀念中的端午節,是歷經時代變遷而逐漸形成的。端午節的起源可能與古人“惡月”的歲時節氣觀念有關,因夏初時節,蟲毒並作,疫病易行,人們心懷畏懼,禁忌多端。另一方面,對祖聖先賢的敬意,最終轉化和濃縮為對屈原的祭奠,並被納入到端午節的內容和形式之中。由此,端午節的風俗和儀式在歷史變遷的過程中,經過不斷篩選、改造和重構,最終形成了它延續至今的兩大精神核心:一是順應天時,通過禳災祛疫的風俗,體現古人樸素的科學觀念和道法自然的生命法則;二是家國情懷,通過祭奠屈原的儀式,表達對先賢憂國愛民、堅持氣節、勇於擔當的敬意。

20世紀中國的前半葉,在向近代民族國家轉軌的過程中,端午節的精神核心依然保持著強大的生命力。至少在20世紀20年代,時人已將端午節“禳災祛疫”與現代意義的公共衛生相聯絡,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對“東亞病夫論”的一種集體迴應。翻開當時的報刊可以看見,輿論一方面肯定古人樸素的防疫保健觀念,另一方面要求以科學的手段替代端午習俗中徒具巫術性質的繁複儀式,從而達到衛生防疫的目的。甚至還有人對具體的習俗提出商榷:飲雄黃酒不利健康,多食粽子影響消化,龍舟競渡的存廢之爭也曾被納入到體育鍛鍊和競技安全的討論範疇之中。

而端午祭屈原,更是與自五四運動以來波瀾壯闊的愛國思潮匯聚相融,在民族存亡的危急關頭顯示出凝聚人心的巨大力量。縱觀救亡的時代主題之下有關端午節的時論,有人主張捐出節日開銷,或築公路,或興學堂,或辦慈善;有人建議商家大力開發諸如“五毒模型”之類的兒童玩具,既照應風俗,又倡用國貨;而抗戰軍興,停競龍舟、捐資抗敵、毀家紓難的端午節之議屢屢不絕。端午節還滲透著那個年代知識分子沉重的家國情懷,魯迅借《端午節》批判鄉愿、怯懦的犬儒;郭沫若在《屈原》中呼喚新時代的到來。屈原的形象早已不是“忠君”典型,而成為心憂天下、直言敢諫、鍼砭時弊、鐵骨錚錚,與國家共進退、與民族共榮辱的愛國者形象。

今天的端午節,大約與“消費”“休閒”的關係更為緊密,商家追求節日經濟,大眾享受假日歡娛。然而,端午節愉悅表象的背後,應該蘊藏著歷史記憶深處的敬畏與憂患。因為敬畏自然,所以順應天時;因為心憂天下,所以勇於擔當。這個時節將個人與自然的變遷、個人與家國的命運緊密地聯絡在一起,休慼相關,榮辱與共。尊重傳統,不是迴歸無從考證、繁文縟節的形式,而是應當把握傳統中傳承、歷久彌新的價值尺度。或許,這才是端午節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魅力所在。

端午節的歷史由來作文3

有一種文化,穿越歷史,歷經滄桑,因為久遠,所以厚重,所以永不退色。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會有不同的節日,能吃好東西的除夕,算得上中國傳統節日的鼻祖了,一年中的節日就佔了大半的時間,這些節日,有的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比如中秋節,也有從近幾十年才開始的,比如國慶節,這些有趣的節日,構成了中國傳統人民的生活。

俗話說:“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五月五的端午節是人們所熟知的傳統節日之一。它的`由來,爺爺跟我講過,他說戰國時候有位屈原。出身貴族,從小就受的良好的教育,二十多歲,就博學多才,學富五車,善於作詩寫文章,口才也好。年紀輕輕就當上了楚國的左徒,經常同楚懷王研究政事,擬定法令,深得楚懷王信任。但是楚懷王相信那些小人的話,把屈原疏遠了,最後又把他放逐到長江以南的楚國邊疆。秦國大將白起攻打楚國,屈原聽到這個訊息,知道楚國快亡了。一個堂堂的大男人就這樣哭了起來,他不願意看到楚國滅亡,於是就在這一年的五月投汨羅江自殺了。

當地的百姓聽到這個噩耗,都很悲痛,爭先恐後的打撈屈原的屍體,也不知道來了多少船,打撈了多長時間,結果都一無所獲。有人用葦葉飽了糯米飯,投進汨羅江,祭祀屈原,還有人怕江裡的蛟龍搶吃食物,又在葦葉上繫著綵線,嚇唬蛟龍,保證屈原能享用,這種食物就是粽子,這種悼念活動一年一年流傳下來,漸漸成為一種風俗。直到現在,每逢農曆初五,端午節這一天,很多地方賽龍舟,家家戶戶包粽子,據說,這些活動都跟屈原有關。

每個國家,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特殊的節日,這些有趣的節日是我們老祖先用智慧創造的,我們要更加珍惜每一種文化。

端午節的歷史由來作文4

農曆的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是怎麼來的呢?這就要從很久很久以前說起。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有一個大夫叫屈原,他不但是一個治理國家的優秀人才,還是一個偉大的詩人。當時,秦國把楚懷王抓走了,屈原建議楚懷王的兒子楚頃襄王把大王救回來,但楚頃襄王怕打不過秦國,猶豫不決。有一個壞人不想讓屈原受寵,就在楚頃襄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楚頃襄王信了那個人的話,就把屈原的封地沒收了,把他流放到汩羅江那裡了。終於,楚國被秦國滅掉了。因為屈原是一個很愛國的詩人,他心如刀割,就寫了一首《天問》的詩,決心和國家共存亡,就抱著一塊石頭跳進了汩羅江,結束了他悲壯的一生。當時,許多人為了救屈原,就駕著船,向江裡投飯糰和肉丸,並向江裡倒雄黃酒,防止魚蝦咬傷屈原的身體。

到了第二年五月初五那一天,當地的百姓想起這。是屈原投江一週年的日子,又劃了船把竹筒子盛了米撒到水裡去祭祀他。後來,他們又把盛著米飯的竹筒子改為粽子,劃小船改為賽龍船。這種紀念屈原的活動漸漸成為一種風俗。人們把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稱為端午節,據說就是這樣來的。

屈原死後,留下了一些優秀的詩歌,其中最有名的是《離騷》。他在詩歌裡,痛斥賣國的小人,表達了他憂國憂民的心情,對楚國的一草一木,都寄託了無限的深情。後來人們認為屈原是一位我國古代傑出的愛國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