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精選元宵節作文三篇

作文1.11W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為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那麼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元宵節作文4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元宵節作文三篇

元宵節作文 篇1

昨天是元宵節,我們回爺爺家過元宵、看龍燈。我們正吃晚飯的時候,忽然,遠處傳來鑼鼓聲和鞭炮聲,原來是儀仗隊過來了。他們中有的舉著旗,有的拿著燈,有的在敲鑼打鼓,還有的抬著一座亮著燈光的小亭子。

我發現爺爺也在裡面,他是敲大鑼的。我和爸爸媽媽吃好晚飯後急忙去操場看龍燈,我數了一下這條龍一共有50多節長,它是用竹子做出來的,龍身裡面點了很多蠟燭。很多叔叔各自拿著手中的棍子來舞龍燈,龍身被舞成“S”形,龍的嘴裡還會噴煙花。操場旁邊的觀眾人山人海,大家舞龍燈是想讓20xx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元宵節作文 篇2

農曆正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今年,在這個萬家團圓、喜慶無比的節日裡,我不是像往年一樣和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一起在家過元宵節,而是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參加了合肥晚報社舉行的一次別開生面的元宵節活動:到位於望湖國小附近的社群去包元宵、送元宵。

我趕到活動地點時,包元宵活動已正式拉開了帷幕。在一片寂靜聲中,只聽見一位老師正在那裡詳細地介紹著元宵的製作過程和方法。好了,下面大家就自己來嘗試包元宵吧。老師的話音剛落,我們便如餓狼見了皮香肉嫩的羊羔一樣,爭先恐後地一擁而上。開始包元宵了!我先用吃奶的力氣捏著元宵皮,緊接著往裡放芝麻餡,最後再包起來搓圓了。就是這最後一步著實把我給難住了,放了餡之後的元宵總是包不起來,不是這兒露餡了,就是那兒露餡了,急的我是滿頭大汗!此時的我開始變得不耐煩了,心想:到底要放多少餡才是正好呀!我為什麼總是包不上呢?可是,我又不禁暗暗責備自己:你怎麼能用這種態度來包元宵呢?難道你不知道萬事開頭難嗎?於是,我調整好心態,重新來包元宵,果然元宵越包越好了!

包好元宵後,合肥晚報社的老師們帶我們去給附近的保安叔叔們送元宵。一想到保安叔叔們成年累月地保護著我們的安危,我便打心眼裡喜歡這項活動。不知不覺就輪到我送元宵了,我莫名其妙地有一些緊張。但一想到保安叔叔不論是風霜雨雪,還是酷熱難耐,都默默地保護著我們的安危,我就鼓足了勇氣,走進他們值班的崗亭:雙手奉上元宵,向他們深深地鞠了一恭,說了一聲,叔叔,你辛苦了!

古人云: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這次活動不僅讓我學會了包元宵,更讓我學會了珍惜、感恩

元宵節作文 篇3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充套件的,元宵節的作文。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新年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

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新年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閤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裡、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糰”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節還有“走百病”的習俗,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這個傳承已有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盛行於海峽兩岸,就是在海外華人的聚居區也年年歡慶不衰。 關於元宵節吃元宵的來歷,民間還有幾種有趣的傳說:我國民間有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該習俗始於宋朝。民間相傳,元宵起源於春秋時期的楚昭王。某個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經過長江,見江面有漂浮物,為一種外白內紅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請教孔子,孔子說"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復興之兆"。從此,元宵節吃元宵便成了一種歷史。元宵和新年的年糕,端午節的粽子一樣,都是節日食品。

吃元宵象徵家庭象月圓一樣團圓,寄託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元宵在南方稱"湯圓"、"圓子"、"浮圓子"、"水圓",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