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設計 > 影視製作

學習影視後期製作需要注意事項

《影視後期製作》是新聞傳播專業的必開課程,課程旨在培養學生掌握影視作品後期製作的系列知識與技能,涉及視訊、音訊、聲畫關係等多方面知識,包括影視後期編輯、特效製作、合成技術等綜合技能,是影視節目製作的關鍵步驟,製作水平的高下直接關係到視聽效果的優劣。

學習影視後期製作需要注意事項

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學習影視後期製作需要注意事項,希望大家認真閱讀!

  一、影視後期製作中技術與藝術之間的關係

影視後期製作通過計算機軟體對影視拍攝素材進行修改與處理,完成剪輯工作和字幕、特效、動畫的新增。在這個過程中,無疑要用到大量的影視製作技術。許多學生在學習製作時,存在一個誤區,認為只要掌握了絢麗的技能技巧,即可很輕鬆完成一部簡單的影視節目的製作。

的確,在授課過程中,受到課時量的限制,教師要在很短的學時內教會學生掌握大量的軟體操作技能,就勢必要加大實驗的比重,對藝術理論與觀念的滲透往往就顯得相對不足。而影視作品從來都屬於視聽藝術的範疇,出色的影視作品必然離不開藝術與技術的完美融合,失去了藝術的觀照與彰顯,技術的運用只能是沒有靈魂的拼湊與堆砌。

對於影視作品來說,技術永遠是手段而非目的。回顧電影電視的發展史,我們發現,每一次技術的改進與革新,都將藝術的表現力向前推進了一大步。隨著數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影視製作更是步入高科技運用領域,技術上的突飛猛進給我們帶來了絢麗多彩的視聽享受。但影視製作技術與運用永遠是以實現影視藝術的高階品位為目標,優秀的影視作品強調藝術創造的主觀感知與想象,反映了製作者的審美趣味和審美水平。藝術魅力的彰顯與表達才是影視製品的靈魂,缺乏一定的藝術修養,只一味注重技術,忽略了影視作品的審美屬性,那麼其作品也會大打折扣,很難稱之為佳作。古人云“技近乎藝,道也”,技術是具體的,是客觀複製,是對科技模板的反覆利用,而藝術是抽象的,是主觀創作,是傳播者對資訊的積澱表達。影視藝術是電子技術與視聽藝術的結晶,只有將藝術觀念與技術應用融會貫通,和諧統一,才能使電子技術在影視藝術的殿堂裡大放異彩。

在整個影視後期製作的過程中,技術與藝術的關係應該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我們要引導學生通過藝術的關照,藉助現代科技製作手法進行影視作品創作,進一步表現製作人的理想、個性、情感、心理、意識和審美價值。舉例來說,當我們要表達一位年過古稀的老人,在畫面的'色調處理上,就可以適當調整色溫與飽和度,使老人的面龐罩上一層古銅色,更加凸顯老人的滄桑感。

又如,做訪談節目,如果畫面上的人物是一位學者,新增身份說明字幕檔案的時候,字幕的樣式可以考慮做得古色古香,凸顯人文氣息,甚至加上一些跟他專業相關的元素做邊框或動畫。如果要新增背景音樂,不妨選擇古典音樂,徐徐道來,娓娓動聽。表現歷史資料,將畫面處理成黑白;表現陳年舊事,將畫面處理成泛黃雙色調等。這些後期製作手法都可以將視訊的畫面充滿藝術性,令視聽感觀的衝擊力急劇增強。

CGWANG王氏教育集團專業的培訓老師表示:在課程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將視訊製作的藝術性理念滲透到技能的講授過程中,以免學生本末倒置,喧賓奪主,導致作品藝術感缺失,缺乏靈氣和美感。要使學生在熟練掌握數字技術的基礎上保持清醒的認知:任何一件優秀的影視作品必定是精湛的後期製作技術和深刻的藝術內涵的結合體,單純的視聽轟炸只會加速觀眾的審美疲勞,反而達不到良好的傳播效果。作為知名影視製作人才培養基地,CGWANG要求學員注重自身藝術性的培養,靈活運用學到的專業技能知識,要學會平衡藝術創作和軟體學習之間的關係,不僅僅需要學會相關製作軟體的應用,還需要培養自身的設計感,促使自己成為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

  二、影視後期製作要通過藝術美折射出技術美

在影視後期製作中,需要強調的是,藝術是靈魂,是先導,而技術是基礎,是保證。影視作品藝術力的表現需要技術的支援,在技術的基礎上反映出作品蘊含的思維與情感。同時,藝術的魅力又使得技術的理性與功能得到良好表達,通過藝術美折射出技術的精美與多樣化。

在授課過程中,筆者在學生製作的視訊作品中發現,部分學生一味地追求較強的技術性,追求視覺表現形式的多樣化,通過作品呈現出強烈的視聽體驗與炫目的視覺衝擊,整個作品特效一個接著一個,令人眼花繚亂。例如在兩段素材之間新增與主題毫無關係的轉場,給視訊新增無意義的濾鏡,而這樣操作的目的只在於將畫面變得“好看”。熟不知,缺乏藝術核心的技術特效,猶如無根之浮萍,反而成為影視作品主題闡釋和意義指向的破壞性因素。這類作品技術再精湛,也會因為與內容不和諧而顯得呆板,缺乏靈氣,很難從審美的角度去欣賞、去品味。同時,影視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或精神向度被淹沒在高強度、壓迫式的視聽奇觀中,這樣的觀感很難得到觀眾認可。

關於技術美,美學家李澤厚先生曾經指出,“技術美要儘量服從、適應和利用物品本身的功能、結構來做形式上的審美處理……儘量避免不必要的雕飾、造作”。生活中絕大多數的藝術表現,都離不開技術的支撐,然而,脫離了審美範疇和藝術紐帶,單純的技術只剩下無意義的軀殼。影視作品中的技術美反映著當下時代的一種審美形態和科技水準,是影視科技發展到一定時期的自然表現。影視特效、動畫的製作與新增要體現形式與內容的和諧統一,要考慮觀眾的視覺與心理感受。

中央電視臺拍攝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最近正在熱播,幾乎每一集的播出都好評如潮,在觀眾的反映中,技術表現手法多樣化、影視製作的高清技術廣泛應用等特點尤其值得肯定。在第一集《自然的饋贈》中,將火腿製作過程中黴菌發酵的緩慢變化通過快鏡頭表達,呈現出平時用肉眼無法察覺的奇觀景象;再如在表現食材竹筍、蘑菇的生長週期時,將時間的飛速流逝和食材的悄然變幻靈動地表現出來,使畫面看起來充滿藝術性,更具觀賞性。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幫助學生認識到,不要將影視特效簡單、狹隘地理解為某種現成的技法新增,而應當將其看作是支撐影視作品創意實現的方法、途徑、手段。“視覺不是對元素的機械複製,而是對有意義的整體結構式樣的把握”。

影視作品中的技術美要符合作品主題的表達,與影視作品的節奏、風格、意蘊相符合。讓技術轉換成藝術情感,讓藝術美折射出技術美。要讓影視作品中特效的新增變成“有意味的形式”,而不是技術的堆砌。

  三、加強學生美學修養,注重影視製作課程藝術性教育

在《影視後期製作》教學中,要從藝術的理念教育學生,這就勢必要加強學生的美學修養,注重影視製作課程藝術性教育。影視作品說到底是一種視聽藝術的記錄與表達,構圖、光影、色彩等視覺造型元素共同構成了影視影像的畫面語言,背景音樂與畫外音的新增則進一步彰顯藝術魅力。因此,教師在講授影視製作各項基礎技能和基礎理論知識的同時,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審美認知和審美趣味,進而提高影視審美素養。對於影視技術技能,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通過演示的方法傳授給學生。

然而,影視藝術修養與美學修養的提高,卻不是通過演示就能立竿見影。我們可以複製與再現影視技術,卻永遠無法複製一個人的影視美學修養。“它不能教,沒有固定的法則方式,純靠藝術家個人捕捉從而去表現那既有理性內容、又不能用概念來認識和表達的東西,創造既是典型又是獨創的富有人生意味的作品”[ 3]。美學修養的提高需要在藝術、文學、影視學甚至攝影、攝像、繪畫等諸多領域長期浸潤、耳薰目染,才能積累一定的審美經驗,形成獨有的影視審美感受。隨著受眾欣賞水平的不斷提高,對於視聽感觀的滿足標準也在不斷提升,作為影視後期製作專業的學生,唯有抱著更沉潛的藝術態度和更深刻的藝術追求,從簡單的技術製作跨入內容與形式一體化的藝術創作的高度,方可憑藉技術的翅膀在藝術的殿堂裡遨遊。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通過欣賞精選作品,使學生了解影視表現技法,理解影視語言,培養藝術素養。通過案例,分解其創意設計、技術要點、表現形式等,引導學生在設計完成相應視訊後期製作的同時,使學生能夠注重美學修養的自我培養,進而通過作品散發藝術魅力。

  四、結語

“在數字時代的探索中,影視教育對於技術與藝術的新關係的認識往往對創新型、複合型影視創作人才的培養產生深刻的影響。”我們反對唯技術論的模式化教學理念,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從藝術的視野和高度去關照技術,用技術的進步去塑造藝術,才不會與當下影視行業專業需求相背離。因此,不斷探索與改進《影視後期製作》課程的授課方法與理念,培養既懂影視製作技術、又具藝術創新能力、符合當下影視教育的複合型人才,才是影視教育的終極目標。

標籤:後期製作 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