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舞蹈 > 民間舞

民間舞蹈的六大共性

民間舞1.06W

中國民間舞蹈文化同全世界其他民族的民間舞蹈文化一樣,是最古老的藝術形式,它貫穿了幾千年漫漫的時光,不斷髮展變化並影響著其他的藝術形式。它作為一種文化載體,有著罕見的生命力。

民間舞蹈的六大共性

民間舞蹈伴隨著人類勞動而來。原始社會是一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原始人對自身一無所知,所以在生產勞動中從混沌狀態的“擊石拊石”、“擬獸而舞”,到通過模擬動作來進行狩獵、遊牧、戰爭以及愛情,逐漸形成了原始舞蹈的原始藝術萌芽和雛形。民間舞蹈源自原始舞蹈,含有最古老的原始舞蹈的遺留成分,表現了人們的勞動生活,與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中的一舉一動都息息相關。

民間舞蹈是舞蹈的一個門類,它是源自民間既古老又年輕、同時又情貫古今的藝術,又是諸多舞蹈藝術形式的來源。所以,人們常把民間舞蹈稱作“藝術舞蹈之母”。總的來說,它應具備三個方面的條件:它在人們的日常生產、勞作過程中誕生,由勞動人民直接創造,不斷積累、加工發展反映勞動和生活;它具有鮮明的人文風俗、獨特的舞蹈風格和濃厚的地方特色;它以最廣大的人民群眾為來源,在群眾中長期廣泛流傳,並隨社會的不斷髮展而注入新的成分,表達著人們最真實、最淳樸的情感。

就像手勢是印度舞蹈的特點,聳肩、抖胸、擺臀等誇張有趣的動作是非洲舞蹈的特點一樣,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民間舞蹈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表現為或小巧輕盈、柔軟圓潤,或激烈奔放、勇猛剛毅的特色個性。各民族的民間舞蹈都有自己獨特的藝術特點。如:揚手舞袖、踏地為節的藏族舞蹈,熱情奔放、移頸動肩的新疆舞蹈;動如柳絲、靜如鶴立的朝鮮族舞蹈,抖肩揉臂、歡快剛勁的蒙古族舞蹈等。這些特點的形成,是同少數民族人民的歷史條件、社會制度、風俗信仰、人文風情、地理環境、生產方式、文化傳統等有著密切的聯絡,是長期在人民群眾中凝成的審美標準。

琳琅滿目、繁花似錦的不同型別和不同風格的`舞蹈,雖然它們都具有各自獨特的個性和固有的審美要求,但又都包含共同的精髓元素和共同的動作規律。這種精髓元素和規律構成了整個民間舞蹈的審美概念。

  民間舞蹈形成了六大共同特性:

  ▲ 源自民間傳說,情節生動形象鮮明

民間舞蹈的產生一般以獨特的習俗或一定的故事傳說為依據,表現的情節簡練集中,人物性格突出。如在江西省永豐、遂川、新干等地流行的民間燈綵“馬燈舞”,就相傳起源於唐朝。唐皇不滿足人間榮華富貴,嚮往仙人的生活。他想象飛到了月宮,欣賞嫦娥翩翩起舞。為了增添情趣,唐皇在嫦娥的許諾下,扮演了王三這個“丑角”,使人間天堂融合為一體。“馬燈舞”就是根據這個傳說中的故事編成的。舞蹈通過打擊樂的節奏變化,結合舞者的姿態,表達不同思想感情,情節生動、形象鮮明。還有儺舞《紙錢》,結合女媧補天的神話傳說,體現氏族社會女性的崇拜觀,可謂構思奇特、手法巧妙。

  ▲ 源自生產生活,與勞動息息相關

民間舞蹈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生活化,素材從生活中來。人們在勞動中形成的一舉一動,都是民間舞蹈基本動作的原形,而勞動工具往往就是舞蹈的道具。如採茶舞蹈源於茶農的勞動和生活,所表現的也是茶農、茶姑的採茶勞動以及在勞動中產生的愛情。漫山的雲霧,漫山的茶,姑娘們手提“茶籃燈”,口唱《十二月採茶歌》,一邊採茶一邊舞蹈。《木排舞》、《禾槓舞》、《鋤山鼓》等舞蹈無一不屬於這一類。

  ▲ 體現民情習俗,折射宗教情感

民間舞蹈很多是在傳統的節日、廟會、祭祀、婚喪嫁娶等重大活動中進行,是民俗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江西是佛、道兩教盛地,宗教祭祀舞無論是在宮廷城邑還是僻野山鄉都盛傳不衰。道教舞蹈大多遺存在奉祀之中,成為折射宗教情感的載體。如道教舞蹈的手訣動作,代表人與神、神與人、人與鬼、鬼與人通靈的語言;流傳於貴溪市樟坪鄉、鉛山縣太源鄉的畲族舞蹈《祭祖舞》和《馬燈舞》,也屬於典型的宗教祭祀儀式舞。這類舞蹈與圖騰信仰有密切的淵源關係,它們的存在,無不折射出畲民的宗教情感。

  ▲ 載歌載舞,好聽好看

我國自古以來形成了“歌詠其聲,舞動其容”的藝術表現方法,歌舞結合可以表現廣泛的內容並喜聞樂見。流傳於江西省宜黃、崇仁、於都等縣山區的禾槓舞就是一種載歌載舞的表現形式。很早以前,山裡農民上山砍柴時,為了解除路上的寂寞,就一邊敲打禾槓,一邊對唱山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敲禾槓唱山歌的形式不斷豐富,終於發展成了載歌載舞的禾槓舞,既美妙動聽又賞心悅目。

  ▲ 巧用道具,延伸肢體

道具與民間舞蹈的表演關係十分密切,它是構成民間舞蹈形象的有機部分,是肢體的延伸,是塑造人物、刻畫性格的輔助手段。道具的應用增強了民間舞蹈的表現力。如南豐儺舞的面具,是臉部表情的誇張;永新盾牌舞的兵器,是手的延伸。藉助道具豐富和強化民間舞蹈的造型能力和表現力,是民間藝人高度智慧的結晶和獨特的創造。

  ▲ 自娛性與表演性的統一

民間舞蹈的參與者,大多不記報酬,只求在自娛自樂中展示自身的才華和技藝,以達到娛人的目的。如武寧縣的鋤山鼓,是一種典型的勞動歌舞,與人們的生產息息相關,帶著質樸的山歌風味。表演者就是農民自己,到了挖冬地、鋤山茶、插秧、耘禾等季節裡,農民們都會聯村串戶地聚集起來,數十人一字排開,邊勞動邊歌唱,旋律雄渾粗獷,鼓點變化多端,節奏強勁有力,演唱高亢優美。他們在勞動中享受生活,在表演中享受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