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舞蹈 > 民間舞

黎族民間舞蹈有哪幾種

民間舞7.42K

黎族民間舞蹈有顯著的民族特點和濃厚的生活氣息。在結婚、蓋新房、歡慶佳節或農閒娛樂時,都要成群結隊地跳起民間舞。在眾多的舞蹈中,大致可以分為祖先舞、生活舞和生產舞三種。前者有捉鬼舞(即“驅鬼舞”)、招福舞(即“招魂舞”)、年舞(即“平安舞”)、打碗舞(即“跳娘舞”)等;生活舞有打柴舞(即“跳竹竿)、鑼鼓舞、逗娘舞、錢鈴雙刀舞、錢串領舞等;生產舞有舂米舞等。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黎族民間舞蹈有哪幾種

一、 打柴舞

"打柴舞",黎語稱"轉涉";跳竹竿,黎語稱"俊孿""卡咯"。跳時,人們在晒穀場或山坡的地坪上,平行地擺開兩條小腿般粗的四方木(木桁條)或圓木,其上橫架上若干手腕般粗的圓木條,打柴者相對地雙手各執著一根圓木條的尾端,按一致的節拍將圓木條與四方木,圓木條與圓木條相互叩擊,這叫"打柴"。

在有規律、有節奏的叩擊聲裡,跳柴者圓木條分合的瞬間空隙中,不但要敏捷地進進退退,還要自然地做各種花樣的舞蹈動作和表演,這叫"跳柴"。海南省歌舞團舞蹈編導朱慶元經過多年細心琢磨,將木料車旋成碗口大木輪,套於竹竿抓把的兩端,即是將橫在隊形中間的那兩條四方木(木桁條),高度"濃縮"成了兩個木輪,使之得到"解放",顯得簡潔輕便和靈巧明快,使賞員更自由瀟灑地變換各種佇列圖形。

二、錢鈴雙刀舞

黎族男子很崇尚能武,錢鈴雙刀舞,就是很好的例子。錢鈴棍有兩尺長,兩端各系著一串銅錢。有錢鈴棍意喻扁擔,錢鈴則意喻山蘭豐收(一種旱稻)的說法。舞時,身裝傳統服飾,頭纏紅由的一大漢手執八寸雙刀,與另一手持錢鈴棍者對鬥。那閃亮的雙刀四面勇猛地向持錢鈴棍者佯刺,跳這舞時,往往在一個特製的大簸箕裡進行,這就更需刺者有血戰到底的武士氣概,而擋者則需有臨危不懼的大將風度了。

三、招福舞

招福舞亦稱“招魂舞”,流行於海南省通什市和毛陽地區。每年夏曆的三月、七月和十月屬牛日時跳。據傳,黎族先人認為世間萬物都在存在著“吉”、“凶”之分。牛日是吉日。三月跳此舞,能招來養牛“福氣”,使牛群不斷繁殖;七月跳此舞,能招來“稻魂”,使禾苗茁壯成長,五穀豐登;十月跳此舞,能招來眾人“福氣”,使大小成員平安,婚後不孕婦女能生男育女。牛日那天,所有成員聚集於俄布隆家殺豬擺席,邊喝酒、邊輪番打鑼鼓。在鑼鼓聲中,俄布隆夫婦身穿傳統服飾,用洗擦寶石的米酒當作富貴的“福酒”,帶頭先飲起舞。舞時,琶俄布隆手拿淋有“福酒”的兩支紅藤葉向眾人灑“福酒”。接著,身穿藍、青、綠絲綢長袍的眾男女在屋外用長袍袖子向屋裡邊舞邊招手。女舞者手捧酒碗,邊舞邊向男舞者敬“福酒”。舞者頭和身軀保持垂直,兩膝時曲時直,在鑼鼓聲伴奏下,小步向前或後退,雙手不時地向屋裡招手,表示把“福魂”招進家裡。

四、舂米舞

與粗獷剽悍的'男子形成鮮明對比的黎族女子,則是勤勞,溫順和柔韌的。舂米舞,正反映了這個特點。其實,在日常生活中,舂米者也就是舞者。以四人舂米為例:相對站立舂米的兩人,是右腿弓步站立的舂米動作;另一對是以雙足平立、腿膝時曲時直地舂米的動作。當其中的一對往木臼裡舂米時,另一對便舉起舂杆撞擊臼邊;有的則用舂杆往木臼內舂一兩下,提舂杆時,在臼邊撞擊一下或數下;有的卻在臼餐撞擊。總之,要同時響起兩種不同聲音卻同一節奏的音律,使舂米聲和撞擊木臼聲,形成和諧有趣的"嘓--啪!嘓啪嘓嘓啪啪!嘓嘓啪"聲。有這種節奏感極強的"音樂"伴奏,哪怕是舂上三四個鐘點,也不覺得疲倦。這種歡快而挺拔的舂米動作,自然呈現出了健美的舞蹈姿態。

五、椰殼舞

這個舞蹈流行於黎族聚居的三亞、陵水一帶,頗具南國椰島的情調和風格。它的道具將若干個椰子殼(視舞者多寡)對半鋸開--頂部與底部分別穿孔,並用鮮椰葉分別繫牢頂和底的兩頭。舞者雙腳趾分別挾著椰葉,腳踩底部半邊的椰殼(狀似踩高蹺),雙手則執著頂部半邊的椰殼,然後按一致的節奏拍打,又可自由變換各種佇列圖形。椰殼互敲成"嘓嘓嘓"或"嘓,嘓嘓嘓"等多種節奏,音色甚為清脆和諧,熱而不燥,鬧而不喧,很適宜少年兒童們表演,場面十分生動活潑,朝氣蓬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