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從業資格證 > 導遊證

客家梅州的導遊詞

導遊證2.11W

梅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我國漢族客家人最集中的聚居地,素有“世界客都”之稱。客家民系深厚的文化積澱,獨特的民俗風情,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梅州客家的導遊詞,希望能夠帶給大家幫助。

客家梅州的導遊詞

早上好!大-家-早-上-好!(見客人沒反映時補上一句),很好,大家都睡醒了,現在請大家抬起高貴的頭看看車的正前方,看到什麼了?導遊?對!我就是你們今天的導遊,那麼請大家務必記住我這張長得不算美,但總算對得起觀眾的臉(笑聲),把我留在腦海中,旅途快樂又輕鬆。下面呢,我就給大家正式介紹一下自己,我呢,是 ***的一名導遊員,我的名字叫 ***,有緣坐在一輛車裏就是一家人了。

古語有云: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今天我們同吃、同遊、同樂還同“居”(駒),哎,怎麼就同居了,有些遊客問,古時候不就把車叫駒嗎?難道我們還不是同居嗎?只要你需要我,我會第一時間出現在你面前。

好,那現在進入正題,歡迎大家來到有“世界客都”之稱的梅州!竟然來 到了“客都”那就先跟你們介紹一下客家人的歷史吧!客家,是中華民族中漢族的一支特殊民系,兩千多年來,中原地區的漢人因逃避戰亂、饑荒、迫害或因政府調遷大量南遷,集中定居在閩、粵、贛地區,又進而擴散至四川、廣西、海南、台灣、香港、東南亞等各地。相對於這些地區的原居民而言,他們是客,因而稱為“客家人”。

從目前掌握的歷史資料看,古代中原人發生過六次大規模南遷。第一次是秦始皇時期派兵50萬駐紮南嶺地區;第二次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和三國兩晉時期;第三次是唐朝中時至五代十國的動盪時期;第四次是南宋時期金兵南下漢人南渡;第五次是清兵南下客家人抗清失敗而遷移;第六次是清代雍正年間“移湖廣,填四川”,大量客家人向廣西、四川等地遷移。近一兩個世紀,客家人向海外的遷移逐漸增多。在客家人的遷移歷史中,梅州是最主要的集散中心;由於元代梅州的原居民畲族人起義抗元失敗而大量外逃,至明代梅州已不設“畲官”,幾乎全為客家人所佔據,成為客家人主要聚居區(現在僅在大埔有少量畲族人居住)。從集散中心和主要聚居地這兩個方面而言,梅州也就成為了客家文化的代表區域。而梅州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西北與江西省毗鄰,東北部與福建省接壤,西界本省河源市,南聯揭陽潮汕。梅州市地處五嶺山脈以南,全市85%左右的面積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和山地,故稱八山一水一分田。全市總面積1.6萬平方公里,人口470萬,轄六縣一市一區。分別是:梅縣、豐順、蕉嶺、大埔、平遠、五華六縣,一市是興寧市,一區是梅江區。梅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南漢置敬州始,至北宋改為梅州,清朝設直隸嘉應州。1949年10月設置興梅專區,1952年8月併入汕頭專區,1965年建立梅縣專區,後改為梅縣地區,1988年改建為梅州市。現梅州城區是一歷史文化名城,98年建城區26.64平方公里,市區人口25萬。

梅州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地處閩、粵、贛三省交界處,總面積一點五八萬平方公里。人口主要為漢族,東臨潮汕,北接福建龍巖和江西贛州,南鄰河源市,轄梅縣、蕉嶺、五華、大埔、平遠、豐順、興寧和梅江區六縣一市一區,是客家人聚居的中心地,有“客鄉”之稱,曾經舉辦過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和世界客家聯誼會,因此,譽稱世界的“客都”,具有濃郁的別有特色的客家風情。同時,梅州也素有“文化之鄉”、“華僑之鄉”、“足球之鄉”稱譽。 稱之為“文化之鄉”是因為梅州的客家先民,從中原“衣冠南遷”,大都出身於“書香門第”,讀書為上品的思想較為強烈,讀書風氣極盛。到了明清科甲鼎盛,蜚聲海內外,清乾隆年間,嘉應州官王之正在署前樹立“人文秀區”牌坊。

八十年代,文教事業發展更快,設立嘉應大學、嘉應教育學院等大專院校三間。1990年在全市實行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 而“華僑之鄉”是因為梅州是全國重點僑鄉之一,海外僑胞人數多、分佈廣、實力強,對故鄉貢獻極大,梅州華僑、華人分佈於世界五大洲6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300多萬人;台灣客家同胞400萬人中,多數是祖籍梅州人,僅蕉嶺籍人就有近50萬。他們一向熱愛家鄉,關心鄉梓建設傳統,特別是在改革開放後,關心支持鄉梓建設熱情更加高漲,改革開放至今全市“三胞”捐贈金額達16多億元,目前有三資企業1419家。 還有“足球之鄉”是由於梅州足球運動,有近百年曆史。1956年國家體委正式授予梅縣“足球之鄉”的稱號。1979年被列為全國16 個足球運動重點地區之一。目前,梅州市和梅縣各有一支具有相當實力的專業青年足球隊和女子足

隊。全市有足球傳統項目學校11間,大小足球場170多個,業餘足球隊2000多支。全市先後輸送到省級以上的.運動員200多名,其中國家隊30多名。四十年代的亞洲球王李惠堂就是梅州市五華縣人。 近年隨着梅州社會各行業的不斷髮展,特別是開發性農業有了突破性的進展,梅州又有了“新三鄉”之美稱。分別是“金柚之鄉、單叢茶之鄉、山歌之鄉”。金柚之鄉:梅縣是全國沙田柚最大生產基地。沙田柚又稱“金柚”。全市種植面積30萬畝,年產量20萬噸。其中梅縣種植25萬畝,年產量18萬噸,1995年3月被國家授予“金柚之鄉”稱號。 單叢茶之鄉:全市種植的優良品種單叢茶16萬畝,年總產量達6000噸,佔廣東省70%,在1997年全國茶葉博覽會上被譽為“單叢茶之鄉”。

山歌之鄉:梅州素有“山歌之鄉”之譽;1996年5月梅縣被文化部正式授予“山歌藝術之鄉”稱號。客家山歌是我國著名的民歌之一,上承詩經十五國風,它常用比喻、起興、雙關、疊字和尾駁尾等手法。傳統山歌豐富多彩,尤以情歌更美,有一百多種唱腔。舊時客家人每逢佳節喜慶習慣進行山歌活動,1983年起梅州定中秋節為山歌節,開展山歌打擂台等山歌表演活動,山歌劇演出活動則遍及海內外,山歌成了連結海內外客家人親情的紐帶,也是外地遊客較為欣賞的一種民間藝術。梅州名勝古蹟很多,雖經歷代滄桑湮沒,今仍存或重新修復的有人境廬、千佛塔、靈光寺,這些古建築融科學性、實用性、觀賞性於一體,顯示出客家先人的出色才華及高超技藝,1965年大文豪郭沫若視察梅州時,寫下“文物由來第一流”的詩句。梅州名人輩出,清乾嘉間的嶺南才子宋湘;清末外交家、教育家黃遵憲;抗日誌士、傑出詩人、教育家丘逢甲;著名的洋務運動家、軍事家、全國四大藏書家之一的丁日昌;著名愛國僑領張弼士和現代亞洲球王李惠堂及葉劍英元帥都是梅州市人。

梅州城區人口近30萬,佔地26.1平方公里,以梅江河為界分江北、江南,河上建有通往南北的六座大橋。其中最早的是1931年興建的梅江橋,改革開放以來新建了東山、嘉應、梅州、劍英、憲梓等五座大橋,這五座大橋成為連接江北和江南的主要交通樞紐。遊覽梅州,你可以瞻仰葉劍英、黃遵憲、丘逢甲等客家名人的故居,參觀中國五大民居形式之一的客家圍屋,欣賞原汁原味的客家山歌,品嚐正宗的客家美食,學説古代漢語的“活化石”客家話,感受客家人尊師重教、勤勞熱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