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2018年中級社會工作者《工作實務》基礎模擬題

社會工作者,遵循助人自助的價值理念,運用個案、小組、社區、行政等專業方法,以幫助機構和他人發揮自身潛能,協調社會關係,解決和預防社會問題,促進社會公正為職業的專業工作者。下面小編為大家搜索整理了2018年中級社會工作者《工作實務》基礎模擬題,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2018年中級社會工作者《工作實務》基礎模擬題

1[案例分析題]某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後,領取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家庭較多。最近社會工作者發現 “等、靠、要”的思想在該地區開始蔓延,申請享受低保待遇的家庭有所增長,甚至出現有的家庭兩代人都申請的現象。社會工作者在該地區瞭解到,有人覺得自己學歷低、沒技術,找不到工作;有人反映周邊雖有一些工作崗位,但待遇不理想;還有人認為,如果外出工作,路遠、待遇低,還不如待在家。

問題:

1.分析該地區申請享受低保待遇家庭數量較多的原因。

2.從提升服務對象能力的角度,社會工作者可以開展哪些方面的服務?

參考解析:

1.社會工作者在參與社會救助過程中需要認真分析服務對象的貧困程度、致貧的原因以及可能獲得的救助類型等。該地區申請享受低保待遇家庭數量較多的原因可能包括文化素質低、缺乏知識和技能、沒有求職信息和技巧等。具體原因如下:

(1)文化素質低。貧困的產生是與社會成員個人因素相關的,例如文化程度低。案例中,社會工作者在該地區瞭解到,有人覺得自己學歷低、沒技術,找不到工作,這説明社區中一些人的貧困可能是因為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較低造成的。

(2)缺乏知識和技能。例如有人認為自己沒技術,所以找不到工作。

(3)缺乏合適的求職信息。例如有人反映周邊雖有工作崗位,但不理想。

(4)其他原因。例如求職技巧掌握不足、對工作期待較高、過度依賴低保等,這些也會造成持續貧困。

2.社會救助工作的服務對象大多是老、弱、孤、病、殘、貧的社會困難羣體,其中一部分人喪失勞動能力,依靠自身力量難以改善生活狀況;還有很大一部分人有勞動能力,只是暫時性貧困。社會工作者此時有必要幫助他們制定最有利的反貧困策略,增強其自身脱貧能力的培養和塑造。除了協助其獲得政策範圍內的救助外,社會工作者還要幫助貧困家庭和個人發掘社會資源,提高生存能力,培養工作技能,改善生活質量,通過自身努力徹底擺脱貧困。

能力建設包括學習能力、專業技能以及社會能力等方面能力的增強。在生活壓力之下,救助對象的就業意願比較強烈,但是文化素質低、缺乏知識和技能、沒有求職信息和技巧等,這些因素嚴重製約了救助對象再就業和增加收入的機會。對有勞動能力的低保家庭而言,需要積極開展能力建設以改善他們的生活質量,使其擺脱貧困狀態。例如,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和渠道的職業技能培訓,轉變服務對象的就業觀念,幫助其提高操作技能、創業能力和市場適應能力等。

社會救助對象大多是羣體,對這部分服務對象:

(1)進行技能培訓,例如舉辦婦女刺繡學習班、毛衣編織等,並發動社區資源提供銷售渠道;針對求職技巧不足的服務對象,進行求職模擬知識的相關培訓與學習;針對服務對象人際溝通信心不足、不敢外出的問題,可以提供小組或個案輔導。

(2)提升服務對象就業的信心,組織成功就業宣講團、事蹟展等,為服務對象樹立身邊的榜樣,使他們體會到可以就業以及就業的好處。

(3)組織服務對象尋找就業機會,例如動員服務對象在網絡、報紙等媒體收集求職信息,製作宣傳手冊,或專門建立網站、QQ羣、微信公眾號等,及時提供求職信息。

(4)改變服務對象中可能存在的錯誤認知,通過社區宣傳欄、宣傳手冊,幫助他們樹立勞動光榮、勞動致富的思想意識。

(5)鏈接地區內外企業資源,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和良好的就業環境,並妥善處理留守的家人,使他們安心外出工作。

2[案例分析題] 快樂山社區位於某市中心區,60歲以上老人佔總人口的20%左右。他們大部分是退休老人,有一定的文化水平,經濟及健康情況都不錯。除少數老人擔任樓組長外,多數老人很少參與社區事務。

社區旁邊正在建造五幢高層商品房,來了一批建築工人。工人們每天都要穿過快樂山社區,來往於宿舍與工地之間。由於社區附近建築工人多了,吸引了一些小商小販。最近,快樂山社區連續發生幾起入室盜竊事件,一些居民認為是外來人員在社區大量穿行造成的',因此有人建議把社區靠近建築工地的大門鎖上。此建議引起了很大反響。因為關係到社區安全和居民出行,社會工作者決定採用社區工作方法,發動社區老人蔘與解決上述問題。

問題:

1.本案例中,社區工作的任務目標是什麼?過程目標是什麼?

2.社會工作者應該採取哪些步驟協助建立老人志願者團體以實現上述工作目標?

3.社會工作者在協助建立社區老人志願者團體中可以採用哪些專業技術?

參考解析:

1.在本案例中,社區工作的任務目標和過程目標分別為:

(1)任務目標:做好社區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維護社區穩定,保持良好的社區秩序,營造良好的社區環境。

(2)過程目標: ①做好社區外來人口的登記工作;②做好社區居民提高安全防衞意識教育宣傳工作,提高社區居民的法制與安全意識;③協助公安機關偵破入室盜竊案件,做好受害者安撫工作。

2.社會工作者協助建立老人志願者團體實現上述工作目標的步驟主要有:

(1)招募老年人組成志願者小組。可以在社區通過宣傳、居民委員會推薦等方式招募老年人蔘加志願者小組。這一過程中要注意強調老年人的參與性對社區工作的重要性,還可以嘗試建立志願者制度等,讓老年人感受到參與社區活動的正式性等。

(2)策劃社區志願服務具體項目。社會工作者和志願者小組成員一起商量解決社區問題的方案,充分徵求志願者小組成員意見,以調動老年人積極性。

(3)制定工作進度表,安排願意參與治安綜合治理活動的志願者的工作時間和方法。

(4)評估老年志願者治安工作的效果,調整並確定最終的服務方案,進行實施,在執行過程中給予支持。

3.社會工作者在協助建立社區老人志願者團體中可以採用的專業技術有:

(1)運用聯合會談方法,召集社區居民,講解安全防衞工作的重要性,加強居民間的協作與溝通。

(2)以小組工作的方法幫助小組居民學習法律與安全知識,提高居民的法制及安全意識。

(3)創傷輔導,對受害者進行善後安撫工作,做好心理安慰與預防。

3[案例分析題]某婦幼保健院醫學水平比普通醫院的醫學水平高,越來越多的孕婦前往就醫。這些孕婦大多數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出生的獨生女,因嬌生慣養養成強烈的依賴個性,她們及其丈夫對孕育知識都缺乏瞭解,但對胎兒情況極度關注,遇到一些小事就非常緊張,就向醫院的專家諮詢,可是專家沒有足夠的時間來調節孕婦情緒和解答所有困惑。前來就診的孕婦們希望有個專家可以隨時諮詢,醫院希望能找到兩全其美的方法來解決此問題。因此,醫生找到了醫務社會工作者,希望社會工作者能夠為孕婦們提供服務。

問題:

1.孕婦在妊娠期間主要面臨哪些問題?

2.針對上述案例中的情況,醫務社會工作者介入的目標是什麼?

3.針對上述案例中孕婦面臨的問題,醫務社會工作者有哪些介入策略?

參考解析:

1.妊娠期孕婦通常面臨的問題有:

(1)妊娠反應問題與自我保健問題。孕婦在懷孕早期易發生不同程度的孕吐,孕吐程度與心理狀況有關聯。孕婦需要注意調整心理狀態,減少發生劇烈孕吐和其他反應的可能性。在十個月的孕期生活中,許多孕婦知道需要注意孕期自我保健,但是又不知從何做起。

(2)家庭關係問題。孕婦由於身體的變化,活動能力與孕前不同,家庭勞務分工可能需要調整。另外,孕期可能會伴有情緒起伏,需要丈夫、父母等家人給予較多關注。

(3)產前心理問題。許多孕婦由於對懷孕沒有科學的認識,在懷孕早期往往過分擔心自己的身體能否勝任孕育胎兒的任務、胎兒是否正常,再加上對將來生活可能茫然無知,對照料嬰兒、住房分配、經濟能力等問題的擔心,導致心理上的高度緊張,越是臨產越是心中忐忑不安,充滿恐懼感。

2.醫務社會工作者介入的目標有:

(1)幫助孕婦及其家庭瞭解孕育相關知識。

(2)緩解孕婦產前緊張情緒。

(3)培養夫妻科學的育兒態度。

3.針對上述案例中孕婦面臨的問題,醫務社會工作者主要的介入策略有:

(1)個案工作。經醫生轉介或案主主動求助,為有需要的孕婦開展個案服務;開通孕婦熱線,招募婦產科專家志願服務,隨時為孕婦提供疑難解答。

(2)小組支持。例如組織孕婦支持小組、孕期夫婦聯誼活動,增進交流,促進孕育知識、經驗的交流和分享,幫助孕婦放鬆心情。

(3)開展準爸爸學堂。通過開展準爸爸學堂,讓丈夫參與孕育子女的過程,學習孕育知識,起到關心照顧孕婦、分擔孕婦的不適的作用,使孕婦的心理活動保持在最佳狀態,也能促進夫妻關係。

(4)孕育知識講座。聯繫產科專家,為孕婦及其家庭開展知識講座,解答她們的問題,幫助孕婦舒緩緊張的心理,平靜面對孕期的生理和心理變化,順利度過孕期;同時,學習育兒技巧,為將來的生活變化做好準備。

4[簡答題]社會工作者在社區調研中發現,該社區部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有些因病致貧,家庭照顧負擔較重;有些雖有較強的就業動機,但因缺乏技能,找不到工作;有些則產生了福利依賴思想,缺乏就業動機;有些因眼高手低而無法順利就業。

同時,社會工作者還發現社區有大量資源,例如,該社區位於中心城區,社區內有不少的企業和社會組織,社區服務中心經常開展政策諮詢、就業培訓、心理疏導等服務活動;平時,居民關係融洽,鄰里之間會相互照應,溝通各種信息。

據此,社會工作者計劃整合社區資源,為低保家庭提供服務。

問題:

1.分別指出該案例中有哪些正式資源和非正式資源?

2.為了有效服務於低保家庭,社會工作者應該如何整合社區內的資源?

參考解析:

1.正式的社區資源有:社會工作者、社區內企業和社會組織、社會福利中心。

非正式的社區資源有:鄰里、家庭。

2.社會工作者整合社區內資源的方法如下:

(1)針對因病致貧、家庭照顧負擔較重的低保家庭,組織志願者隊伍一對一進行幫扶,幫助緩解由於家庭照顧帶來的壓力;在符合政策的情況下,對低保家庭給予適當的經濟援助,減輕他們的負擔;依靠社區福利中心及社區醫務室等機構,對低保家庭給予醫療、護理、心理疏導等方面的幫助,幫助他們渡過難關。

(2)針對低保家庭人員雖有較強的就業動機,但因缺乏技能,找不到工作的情況,依託社會福利中心對他們進行就業培訓,提高其就業競爭力;鼓勵鄰里之間多進行溝通,鼓勵他們多參加就業市場招聘會,瞭解就業市場的就業情況,有的放矢,提高就業應聘成功率。社會工作者還可以積極開展職業介紹服務,幫助他們與社區內的企業多進行溝通,雙向選擇,實現就業。

(3)針對某些低保户產生了福利依賴思想,缺乏就業動機的情況,有些眼高手低無法順利就業的情況,社會工作者可以從樹立正確的擇業觀這一方面進行指導 ——低保政策不是養懶人的政策,只有通過腳踏實地、自食其力,才能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在此基礎上,通過家庭、鄰里之間的幫助,加強溝通,瞭解就業新動向。鼓勵他們積極參加社會福利機構的就業培訓和指導,提高就業競爭力,努力尋找適合自己的工作。

5[案例分析題]某市工讀學校甲班中,學生都是曾有過打羣架、搶奪錢物、小偷小摸等不良行為的 “問題”青少年。工讀學校的社會工作者對甲班情況進行分析後,發現絕大多數學生都是獨生子女,自我管理能力差,在原來學校都被看作是“差生”,成為老師和同學眼中討厭的對象。這些學生有江湖習氣,在自己的圈內很講哥們義氣。工讀學校專業管理人員配備不足,規章制度繁多,有些管理制度相互矛盾,學校一再強調要樹立老師的“權威”,以致於經常懲罰學生,學生牴觸情緒很大。現在,大多數學生都有自暴自棄的想法,有人經常自嘲:“我們就是社會的垃圾”,還有人認為:“我們是社會的棄兒”。

社會工作者在評估了甲班學生的問題後,決定運用抗逆力理論開展服務以改變學生的現狀。

問題:

依據學校培養學生抗逆力的基本步驟,結合案例,設計相應的策略。

參考解析:

抗逆力是指個人面對生活逆境時,能夠理性地做出正向的、建設性的選擇方法和應對策略的能力。抗逆力的基本思想是個人或者家庭雖然面臨比正常情況嚴重的問題和危險,但能夠很好地適應所面臨的危機狀態,並達到比預想結果更積極的發展狀態。它側重於對服務對象的“保護性因素”的挖掘。從構成要素上看,抗逆力由外部支持因素、內在優勢因素以及效能因素三部分組成。以下六個步驟是學校社會工作者培養學生抗逆力的操作性環節。

1.促進親社會聯結。富有良性人際關係的學生陷入危機與逆境的概率相對較少,身邊的親人與朋友正面因素為主,做人積極,這些等於在其周圍建立了正向保護因子。一旦遭遇危機或挑戰,環境中的保護因子能夠為學生構築一道安全屏障,幫助其緩衝,有利於促成抗逆力。學校社會工作者應重視通過三個方面促進親社會聯結:一是積極組織學生活動,使學生之間多接觸、多交流,相互學習,彼此鼓勵,建立健康的同輩關係;二是創造機會吸引父母參與學校社會工作,使孩子與父母在共同工作中加強聯結;三是在教育、教學環節中促進師生溝通,增進信任,加強關係,形成和諧民主的師生關係。因此,可設計促進合作、解決問題等活動增加同學間的正向聯繫;利用父親節、母親節、開學初、學期末等時間點,設計親子能夠參與的活動;提高教師教學技巧,促進師生溝通等。

2.建立清晰、明確的界限。學校在制定紀律時要體現關懷,淡化懲罰;讓學生參與學校紀律的制定,包括執行步驟與獎懲措施;將學生制定的紀律規範送到家長手中,保持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一致,建立學生期望的模式。由於當前學校規章制度繁多,有些管理制度相互矛盾,學校一再強調樹立老師的 “權威”,經常懲罰學生,學生們的牴觸情緒大,因此必須改善。

3.教授生活技能。針對學生是獨生子女,自我管理能力差,有江湖習氣,在自己的圈內講哥們義氣等問題,社會工作者應加強教授學生技能,尤其是與人合作、衝突解決方法、決策、溝通、解決問題、自我決定、壓力管理等,並引導學生真正領會、掌握和使用這些技能。同時,通過學生討論和同輩活動將生活技能一一列出,確保學生真正掌握這些技能,成為自動化行動。可設計情緒管理小組、團隊合作能力提升小組、促進人際溝通小組等。

4.提供關懷和支持。關懷與支持是抗逆力形成的關鍵因素。該工讀學校中的學生在原來班上被看作是 “差生”,成為老師和同學眼中討厭的對象,多數學生都有自暴自棄的想法。在工作過程中,社會工作者應關注每位學生,迅速記住每位學生的名字,傾聽學生的心聲,多用鼓勵性話語,使學生意識到自己是可以成功的,併為困境學生提供解決策略。例如“教師信箱”等。

5.建立和表達高的期望。儘量挖掘學生的潛能,樹立每個學生都會成功的信念。強調合作,淡化競爭。社會工作者通過關懷每個學生,表達對學生的殷切希望。決不放棄任何學生,幫助學生獲得優異成績,鼓勵學生做課堂的主人。決不給學生貼標籤,接納每位學生的獨特性。

6.提供機會和促進參與。視學生為資源,提供對等的學習,提供學習方法,充分利用一切資源為學生提供參與機會,可以把環境監督、學校管理的項目交給學生,對學生進行領導力培訓。

總之,抗逆力的提升與建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是一個人、一個家庭、一所學校就能完成的,需要全社會的通力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