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2018社會工作者初級綜合能力精華考點

社會工作是一種專業工作,不論其工作對象是着重於個人或團體,均以協助其依特殊的需要或能力,配合社會的需求,使獲得社會關係的調整與生活的改善。接下來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了2018社會工作者初級綜合能力精華考點,更多相關內容請關注應屆畢業生考試網!

2018社會工作者初級綜合能力精華考點

 社會工作價值觀與專業倫理

考點:社會工作專業倫理守則

本考點在歷年考題中較少出現,但新版教材對該部分內容進行了調整和充實,因此考生仍然要對該考點有所瞭解,重點把握社會工作倫理守則的內容。

1.社會工作專業倫理守則的含義

社會工作專業範圍內的倫理守則.主要是指通過專業價值觀和專業共同體制定出的倫理守則,來約束社會工作者正確處理實踐中的價值觀問題。

2.社會工作倫理守則的基本內容

(1)服務。社會工作首先就要體現服務的精神和原則。以服務於有需要的人羣為核心目的。通過提供專業的服務.來改善服務對象的福祉,促進服務對象的能力發展。

(2)社會正義。社會工作要盡最大努力促進社會正義.維護公共福利的正當性,滿足貧弱人士的基本需要,保護困難羣體的正當利益,減少貧富差距,促進社會關係的和諧發展。

(3)人的尊嚴和價值。社會工作最核心的目的是從人的尊嚴和價值出發,為各種有需要的困難人羣提供專業的助人服務,強調在服務中增強服務對象的自尊、自信和自強。

(4)人類關係的重要性。社會工作是一種助人活動,始終圍繞人與環境的關係展開,同時注重人際關係對個體、家庭、團體等的福祉的影響,增強人際關係的和諧,減少人際衝突,是促進個人和羣體社會功能完善的重要前提。

(5)正直。社會工作者在服務中始終秉持正直的原則。堅持服務的導向,以服務對象的利益為第一,注重公平與正義,不斷履行專業倫理的基本規定,以保障服務對象的基本權利和需要。

(6)能力。社會工作者要在服務中注重學習.不斷提高專業能力,通過專業服務有效解決服務對象的問題。滿足服務對象的需要,不斷改善服務對象的社會功能。同時,社會工作者也要注重激發服務對象的潛能.提升服務對象的人際交往、溝通和處理問題的各種能力,從而改善服務對象的福祉。

3.社會工作專業倫理守則的國際慣例

(1)社會工作者的態度和行為。

(2)社會工作者對服務對象的倫理責任:①對服務對象的承諾/負責;②自我決定;③知情同意;④能力;⑤文化敏感性與多樣性;⑥隱私和保密性。

(3)社會工作者對同事的倫理責任:①尊重;②保密性;③合作;④利益衝突與爭議的處置;⑤諮詢;⑥教育與培訓;⑦服務轉介。

(4)社會工作者對專業的倫理責任:①注重專業的品性;②加強專業評估與研究。

(5)社會工作者對機構的倫理責任:①社會工作者有責任維護機構的政策與立場;②社會工作者應對機構的相關資料和信息進行保管;③社會工作者應妥善使用和保存機構的文件信息和其他相關資料;④社會工作者有責任促進機構與政府及其他機構的合作關係;⑤社會工作者有責任協調服務對象與機構的關係。

(6)社會工作者對社會的倫理責任:①促進社會福利的發展;②促進公共參與;③在公共危機情形下提供介入與救助措施;④通過社會與政治行動減少不平等、反對歧視和促進社會正義。

4.我國社會工作專業的倫理守則內容

(1)社會工作專業倫理制定的原則

①現實需要和未來發展相結合。

②本土社會工作的倫理實踐與國際社會工作專業倫理規則相結合。

③專業實踐與政治實踐互不衝突。

(2)社會工作者職業道德指引的主要內容

①尊重服務對象,全心全意服務。社會工作者應以服務對象的正當需求為出發點,全心全意為服務對象提供專業服務,最大程度地維護服務對象的合法權益。

②信任支持同事,促進共同成長。社會工作者應與同事建立平等互信的工作關係。社會工作者應主動與同事分享知識、經驗、技能,互相促進,共同成長。有責任在必要時協助同事為服務對象提供服務,接受轉介的工作。

③踐行專業使命,促進機構發展。社會_丁.作者應認同機構使命和發展目標,遵守機構規章制度,按照機構賦予的職責開展專業服務。

④提升專業能力,維護專業形象。社會工作者在提供專業服務時,應誠實、守信、盡責,積極維護專業形象。社會工作者應在自身專業能力和服務範圍內提供服務。

⑤勇擔社會責任,增進社會福祉。社會工作者應運用專業視角,發揮專業特長,參與相關政策法規的制定和完善,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增進社會福祉。

 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

複習引導

本章主要介紹有關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之間的關係.以及人生髮展各階段的主要特徵和麪臨的主要問題。根據往年的真題分析,考生應重點理解和掌握需要層次理論,社會環境的構成要素中的類型、特點及對人類行為的影響。青少年期、中年期等人生不同階段中面臨的主要問題。本章節在考題中所佔比例有逐年增加趨勢,且考題大都以案例形式出現,因此考生在複習本章內容時要以理解和記憶為主。

本章往年出題情況:2009年,單選1題、多選3題;2010年,單選6題、多選1題;2012年,單選6題、多選2題;2013年,單選5題、多選2題;2014年,單選5題、多選2題;2015年,單選5題、多選2題。

考點:人類需要的層次和類型

本考點是本章歷年考題相對集中的內容,每年都出過考題。從出題方法來看,既有直接考理論內容的,也有考理論比較的,還有考理論應用的。本考點要求考生把握人類需要的層次,區分人類需要的類型。

1.馬斯洛需要層次論

(1)類型。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2)觀點。認為只有滿足了基本的低級需要後才會產生高級需要,最佔優勢的需要將支配一個人的意識和行為,高級需要出現之後,低級需要仍然存在,但對行為的影響會減弱。低級需要是人與動物共有的,而高級需要則是人類所特有的。

2.阿爾德弗爾的ERG理論

(1)類型。生存的需要(E)、關係的需要(R)、成長的需要(G)。

(2)觀點。不強調需要層次的順序.認為某種需要在一定時間內對行為起作用,而這種需要得到滿足後,可能去追求高層次的需要,也可能沒有這種上升趨勢:當較高級需要受到挫折時。可能會降而求其次;某種需要在得到基本滿足後.其強烈程度不僅不會減弱,還可能會增強。

3.菜恩·多亞爾和伊恩·高夫的需要理論

(1)類型。基本需要,包括身體健康和自主兩個方面;中介需要,是指那些在所有文化中能夠促進身體健康和人的自主的產品、服務、活動和關係的特性。

(2)觀點。基本和中介需要是人類存在共同的、客觀的需要。與人類的基本生活息息相關。

4.人類需要的類型

(1)按起源可劃分為生理性需要和社會性需要。

(2)從內容的角度可劃分為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

(3)按人們對需要的迫切程度可劃分為生存性需要和發展性需要。

  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

考點:社會環境的主要構成要素

本考點是歷年考試的一個重點,出題方法比較靈活,既有直接考理論內容的,也有考理論應用的。對於社會環境的主要構成要素,尤其是家庭要素,:考生要準確把握,並能夠結合案例分析人類行為受到了哪些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

1.家庭

(1)含義。家庭是社會最基本的單位,是人最原始、最根本的環境,是人接觸社會生活的基礎。

(2)家庭的類型。核心家庭、主幹家庭、聯合家庭、單親家庭和丁克家庭等。

(3)家庭教養模式。嬌縱型、支配型、****型、放任型、衝突型、民主型。

(4)家庭的功能。指家庭對其成員所起的積極作用,具體有情感支持、性愛滿足、繁育後代、社會化和經濟等功能。

(5)家庭對人類行為的影響。家庭對個體成員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家庭成員關係和家庭內互動發生的。

2.同輩羣體

(1)含義。同輩羣體是由年齡、性別、志趣、職業、社會地位及行為方式大體相近的人所組成的一種非正式的羣體。

(2)同輩羣體的特點。平等性、開放性、認同性、獨特性。

(3)同輩羣體對個體行為的'影響。

①它對個體的認知發展、行為塑造、情緒表達、精神追求及支持系統均有直接影響。

②同輩羣體往往有一套自己的價值標準,當這些標準與社會主流的價值標準一致時,會有利於羣體成員形成積極的行為,當這些標準與社會主流的價值標準不一致時,會對羣體成員的行為起消極影響。

③伴隨着個體的成長,同輩羣體在不同的社會系統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這種角色的多樣化對羣體成員來説具有多種意義。

3.學校

(1)含義。學校是個體社會化最重要的場所,是專門為社會成員.尤其是兒童和青少年社會化設立的正規化的學習機構。學校眾多因素都對個人成長產生重要影響,如學校中的次文化團體、師生關係、學校的教育制度等。

(2)學校的類型。根據資金來源不同,可以將學校劃分為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根據教育的層次不同,學校還可以分為國小、國中、高中和大學。

(3)學校對人類行為的影響。學生的行為會受到學校的校園文化、班級規模、教學模式以及師生關係的影響。

4.工作單位

(1)含義。工作單位是個人在社會中從事一定職業時所歸屬的正式社會組織。

(2)工作單位的類型。按照工作性質可以分為國家機關、事,1k單位、企業單位和社會組織。

(3)工作單位對人類行為的影響。①促使個人學習和實踐專門的職業知識、技能和道德規範:②指導個人建立各種社會關係,正確調適自我行為,以適應相應的工作需求與社會需求。

5.社區

(1)含義。社區是指以一定地域為基礎的社會生活共同體。社區生活強化了人類的羣體意識和共同意識.並擁有社區成員共同遵守的社會規範。

(2)社區的類型。包括地域性社區和功能(精神)性社區、農村社區和城市社區、傳統社區和現代社區。

(3)社區對人類行為的影響。①社區成員具有某些共同特徵;②社區成員之間存在着複雜的社會交往關係。在交往中彼此產生影響;③社區本身是一種社會組織,具有自身的社會規範,對社區成員的行為具有約束作用;④社區成員對社區具有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這種認同感也會影響社區成員的行為。

6.文化

(1)含義。文化是社會發展過程中人類創造物的總稱,包括物質技術、社會規範和精神體系,是所有物質產品和非物質產品的總和。

(2)文化的類型。可以分為主流文化和亞文化、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

(3)文化對人類行為的影響。作為共享的價值和生活方式。文化對人類的行為的影響主要通過確立行為標準,從而達到規範、控制人的行為的目的。

7.大眾傳媒

(1)含義。大眾傳媒是指在信息傳播過程中處於傳播者和大眾之間的媒介體,包括複製、傳遞信息的設備、傳播組織、團體及其出版物和影視、廣播節目。

(2)大眾傳媒的類型。根據信息技術(尤其是計算機和衞星等通信技術)的含量,傳媒可分為舊傳媒和新傳媒;印刷傳媒(報紙、雜誌、書籍)和電子傳媒(廣播、電影、電視)被稱為舊傳媒;有線電視、電腦報刊、互聯網、衞星電視等被稱為新傳媒。

(3)大眾傳媒對人類行為的影響。①可以為受眾提供支持其固有立場、觀點和行為的有關信息,從而增強受眾的固有觀念和行為;②在爭議不大且沒有其他因素干擾的情況下,大眾傳媒只要重複傳播內容,就能直接改變受眾的行為;③可以使受眾改變其原有的立場;④可以提供信息引導人們的行為;⑤為受眾提供行為規範,供他們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