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2017年專升本語文重點考點

語文是語言和文學及文化的簡稱。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口頭語言較隨意,直接易懂,而書面語言講究準確和語法;下面給大家整理了2017年專升本語文重點考點,歡迎閲讀!

2017年專升本語文重點考點

  2017年專升本語文重點考點

莊子·養生主

一、作家作品:

二、 釋題:

課文選自《莊子》內篇《養生主》。“養生主”,就是“養生之道,以此為主”的意

思,也就是養生的關鍵。一説“生主”指人的精神,“養生主”就是養“生之主”,也就是養精神。課文以庖丁解牛為喻,闡述了要順應自然的道理。

三、課文分析説明:

1、結構:全文共4段,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作者描寫了庖丁解牛的一個場面。庖丁解牛,文惠君在一旁觀看。

課文以動作描寫為主,一連用了五個動詞:“解”出“倚”“履”“踦”,寫出庖丁解牛簡直是一系列的藝術化、舞蹈化的動作,這種勞動簡直是一種表演,對勞動者本人來説,也是一種藝術享受。下文側重描慕解牛時進刀而發出的聲音,用了兩個比喻:“桑林之舞”“經首之會”,用了兩個擬聲詞:“砉然”“騞然”;生動地描寫出庖丁動作的節奏感,刀鋒所到,異乎尋常。

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4段,記述了文惠君與庖丁的對話。以文惠君發問“技蓋至此乎”起,以文惠君曰“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結,首尾照應,渾然一體。而文惠君“得養生焉”四字,又正扣“養生主”的題目,文章結構緊湊。

2、要點分析:

其中第3段,記述庖丁的“經驗之談”。庖丁的話可分為六層。

第一層是“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這是總説。“道”即“道家”之“道”,是莊子學説的靈魂,即承題目“養生主”的養生之“道”,又啟收尾文惠君所説的養生主之“道”,這句話又是庖丁“經驗之談”的總綱,概括了下面談話的全部內容

第二層是第2、3句,是從庖丁多年解牛的感受上談自己得“道”的過程。當初解牛,所見皆全牛,這説明當初尚未了解解牛的構造;三年之後,未見全牛,是説三年之後解牛着眼於牛的各個部位的構造,所思所想,所作所為着眼於牛的體內構造,於是,見到全牛業是“視而不見”,所以才“未嘗見全牛業”。這是一種境界,作任何事情達到這種境界才算是融會貫通,得心應手。第三層是第4、5句,詳細説明自己眼下以“道”指導解牛的情形。“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正式這種逼得“道”後的嫻熟境界在感官上的感受.這裏的“神遇”,是以意識去接觸。就是將牛的構造全部爛熟於心,而不必用感覺器官去感知了.所謂“官知止而神欲行”的意思吧。

諫太宗十思疏

【作家作品知識】

魏徵,唐初著名政治家. 【文體知識】

1. 文本是一篇議論文.

2. 這是一篇奏疏. 【課文閲讀分析要點】 1. 寫作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在跟隨父親李淵創業初期,勵精圖治,嚴於律己;但在立國之後,便有些矜功自傲,逐漸改變原先的勤儉作風,大興宮殿,聚集珍寶.魏徵進呈的這本奏疏,是為了勸説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厲行“十思”,使天下長治久安.

3. 中心論點

要想使國家長治久安,國君必須聚集德義. 3. 結構層次簡析 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以樹木、河流為喻,先提出“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總論點,然後闡明要“積其德義”就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檢”的道理.

第二段:從總結歷代君王善終者鮮見的歷史教訓入手,提醒李世民不能縱情傲物以結怨,國家能否長治久安,關鍵在於是否得民心.

第三段:先列舉“十思”的具體內容,然後得出只有“總此十思”,方能“垂拱而治”的結論,從而與開頭的結論的總論點相呼應.

4. 寫作特點 (1)論證方法.

善於運用正反對舉的方法來進行對比論證.如:在第一段中,“固本”與“伐根”,“浚源”與“塞源”,“積其德義”與“德不厚”,國家安定與不安定等,就是正反對舉. 又如第二段中,“善始者實繁”與“克終者蓋寡”,“取之易”與“守之難”,“竭誠待下”與“縱情傲物”,“吳越為一體”與“骨肉為行路”,“載舟”與“覆舟”等,也是正反對舉.這些正反對舉,構成一系列對比關係,使是非、得失相得益彰,因而本文的説理顯得非常透徹、鮮明.

(2)修辭手法

A.比喻:用樹木繁茂須固其根本、水流遠長鬚浚其泉源來比喻要想國家安定必須積其德義;用伐根以求樹茂、塞源以求流長來比喻國君不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而求國家長治久安;用水能載舟,比喻民眾能安國也能覆國;用“江海下百川”比喻人君須謙和虛心。這些比喻,都具有化抽象為具體、化深奧為易懂的作用,從而使文章的説理顯得生動可感。

B.排比;文中的排比句比比皆是。整個第三段,除了最後四句外,都由排比句組成。在第一、第二段中,也有不少排比句。大量採用排比句,使文章句式顯得整齊而有氣勢。

C.對偶;文中很多地方採用了對偶。如“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等,這些對偶句,語義相反相成,加強了語言的表現力。而對偶句與排比句的運用,造成了全文語言韻散相間、朗朗上口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