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愛好

玉米穗蟲害的特點是什麼及防治措施

愛好1.22W

玉米地上害蟲有玉米螟、黏蟲、棉鈴蟲、蚜蟲、玉米葉蟎等。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玉米穗蟲害的特點簡介,希望能幫到大家!

玉米穗蟲害的特點是什麼及防治措施

  玉米穗蟲害的特點

一是因玉米吐絲期的早晚和種植地塊的不同,其發生危害的.程度差異很大。

吐絲早的和分散種植的地塊,大大重於吐絲晚的和連片的地塊。在同一年份,玉米吐絲早的和分散種植的地塊,玉米穗蟲危害株率高達60%—80%;而吐絲晚的和成方連片種植的地塊,玉米穗蟲的危害株率一般在10%—30%。

二是玉米果穗蟲害以玉米螟為主,佔到80%—90%左右,其餘害蟲只佔10%—20%左右。

掌握玉米果穗蟲害的發生危害特點,採取得力防治措施。

  玉米穗蟲害的防治措施

在雌穗吐絲盛期防治,會影響玉米授粉;若防治過晚,害蟲已鑽入果穗內,導致防治困難,防治效果差。長治縣7月中下旬是玉米開花授粉的主要時期,要抓住最佳防治時期,實行綜合防治:

1.剪除花絲 玉米授完粉後,及時用剪刀將花絲連同雌穗頂部1—2釐米苞葉一同剪除,並把剪下的東西全部帶出田外,集中處理,防止害蟲轉移危害。

2.農藥防治 當百株有蟲達40頭時,立即使用農藥防治,可用80%敵敵畏乳油800倍液,用棉球蘸藥液塗抹穗部花絲;或用2.5%溴氰菊酯乳油200—300液滴入玉米穗頂部,每穗滴入6—10滴或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對準穗部花絲噴霧;或每畝用3%辛硫磷顆粒劑400—500克,兑幹細沙土5—6公斤,撒在花絲及果穗上下葉片的葉腋間。

3.人工捕捉 當害蟲的齡期較大、藥防效果差,或達不到藥防標準時,可實行人工捕捉。

  玉米主要病蟲害識別及防治技術要點

一、玉米瘤黑粉病

(一)症狀 該病對玉米莖、葉、穗均可造成危害,被害組織畸形腫脹,產生各種大小不同的菌瘤,外包薄膜,初期為白色或帶紫色,後期變為灰白色,薄膜破裂後,散出大量黑粉。

(二)發生規律 殘留在土壤或肥料內、粘附在種子表面上或病株殘體內的厚垣孢子是下年初侵染的主要菌源。條件適宜時產生擔孢子和次生擔孢子,隨風雨飄落在植株幼嫩組織上,遇水滴後萌發侵入表皮並形成菌瘤。在乾旱、有機質含量低以及重茬地塊上發病重,生長期間遇高温、多雨、發病亦重。

(三)防治方法

1、種植抗病品種,使用雜交包衣種子。

2、與非禾穀類作物輪作2—3年。

3、發病初期在菌瘤未變色之前及時將菌瘤切除,帶出田間深埋,防止污染土壤。

4、收穫時清除田間病殘體,秋季實行深翻土壤,減少初浸染來源。

二、玉米穗腐病

(一)症狀 玉米穗腐病自幼苗至成熟期都可發生,最典型的症狀為種子黴爛、弱苗、莖腐、穗腐,其中以穗腐的經濟損失最為嚴重。再浸染髮病初期果穗花絲黑褐色,水浸狀,穗軸頂端及籽粒變成黃褐色,粉紅色或黑褐色,並擴展到果穗的1/3—1/2處,當多雨或濕度大時可擴展到全部果穗。患病的籽粒表面生有灰白色或淡紅色黴層,白絮狀或絨狀,果穗鬆軟,穗軸黑褐色,髓部淺黃色或粉紅色,折斷露出維管束組織。

(二)發病規律 病源菌從玉米苗期至種子貯藏期均可侵入危害,主要是在收穫時果穗黴爛而造成損失。病菌以菌絲體、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附着在種子、根茬、莖稈、穗軸等植物病殘體上腐生越冬,翌年在多雨潮濕的條件下,子囊孢子成熟飛散,飄落在玉米花絲上兼性寄生,然後經花絲侵入穗軸及籽粒引起穗腐。

(三)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和包衣種子。

2、及時剝離苞葉,防止雨淋濕受潮。

3、消除病果穗黴爛頂端,防止穗腐病再擴展。

4、對玉米秸稈、穗軸、根茬等及時採取青飼、氨化、漚肥、焚燒等辦法徹底處理。

5、化學防治。在玉米喇叭口期,防治玉米螟可有效的控制穗腐病的發生,每畝用直徑2毫米左右水洗河沙15公斤與20%氰戊菊脂8—10毫升和50%多菌靈WP50克混合攪拌製成顆粒劑,灌入玉米心葉,不僅對玉米螟蛉防治效果達100%,而且對玉米穗腐病、粘蟲、蚜蟲防治效果達90%以上。

三、玉米鏽病

(一)症狀 玉米鏽病主要危害葉片,在受害部位初形成乳白色、淡黃色病斑,之後變成黃褐色乃至紅褐色的夏孢子堆,夏孢子堆在葉正面和背面散生或聚生形成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隆起,表皮破裂散出鏽粉狀夏孢子,呈黃褐色至紅褐色。後期在葉正面和背面形成長橢圓形冬孢子堆,突破錶皮呈黑色,長1—2毫米,多個冬孢子堆匯合連片,葉片提早枯死。

(二)發病規律 玉米鏽菌以冬孢子在病株殘體上越冬,田間傳播以夏孢子重複侵染為主。病害發生與品種和氣候條件有密切關係,温度和濕度條件是影響發病最重要的因素。

(三)防治措施 選用優質、高產、抗病優良品種。玉米收穫後及時清除田間殘留莖葉,病株殘體燒燬或漚肥,減少田間菌源。化學防治可用15%粉鏽寧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85%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750倍液在發病初期噴霧。

四、玉米螟

(一)形態特徵 玉米螟屬鱗翅目螟蛾科。幼蟲乳白色,背部呈粉紅色、青灰色或灰褐色,頭部是褐色,有黑色點和3條縱線,胸部2—3節,背面有4個圓形毛瘤,腹部1—8節背面各有2列橫排毛瘤,第9腹節有3個毛瘤,胸足黃色,腹足趾鈎為三序缺環型。

(二)生活習性及發生規律 在我市可發生1—2代,玉米螟為雜食性害蟲,以幼蟲鑽蛀玉米、高梁、西紅柿等植物莖稈。玉米心葉被蛀穿後,展開的葉片上有排列整齊的小孔,莖稈和葉鞘間蛀入莖部,取食髓部;抽穗後,多數下移蛀入穗柄,雌穗抽絲期,斷花絲,取食子粒,以後鑽蛀穗軸。玉米螟鑽蛀穗部和莖稈後在蛀孔外均有糞屑堆積。一般被害株有蟲3—5條,嚴重者多達10條以上。

(三)防治方法

1、處理有蟲的莖稈,壓低蟲源基數。

2、藥劑防治,在大喇叭口期畝用20%殺滅菊酯乳油8—10毫升或25%快殺靈乳油50—100克拌細沙(直徑2毫米)15公斤灌心。

五、玉米蚜蟲

(一)形態特徵 玉米蚜屬同翅目蚜蟲科。有翅蚜淺綠色,橢圓形或細長,頭胸黑褐色,額瘤顯著,尾片黑色且短,瓦狀紋明顯,兩側各有彎曲毛2根,腿、腳節兩端及跗節為黑色,無翅蚜體黑色。

(二)生活習性及發生規律 多羣居於心葉、穗部或玉米苞葉、葉鞘內進行危害。7月中、下旬出現第1次為害高峯期,8月下旬至9月上中旬玉米籽粒成熟時出現第2次為害高峯,主要危害玉米雄穗、苞葉、葉片及葉鞘,嚴重時每株玉米有蟲近萬頭。

(三)防治方法

1、提倡進行生物防治,投放食蚜蠅、瓢蟲等天敵,以蟲治蟲。

2、化學防治 每畝用50%抗蚜威粉劑8—10克,兑水50公斤噴霧,或40%樂果乳油1000—1500倍液噴藥防治,也可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灌藥防治玉米螟時兼治蚜蟲。

六、粘蟲

(一)形態特徵 成蟲淡黃褐色,觸角絲狀,前翅中央有兩個近圓形淡黃斑,且有一個小白點,其兩側各有一小黑點,後翅基部灰白,端部黑褐色。幼蟲頭黃褐色,有兩條“八”字形紋;其中線白色較細,邊緣繞有細黑線,亞背線稍帶藍色,邊緣線呈白色線紋;腹部共10節,3—6節腹面各有腹足1對,腹足及尾足外側有黑褐色斑紋;幼蟲體色因食料、環境和蟲口密度不同而有變化。

(二)生活習性及發生規律 成蟲對黑光燈有趨性,對糖醋液趨性更強,卵多產在倒伏小麥枯葉或綠葉尖端的皺縫處。幼蟲食量隨齡期而增加,以6齡期食量最大,為雜食、暴食性害蟲,喜食禾本科植物,小麥收穫期羣集遷移到玉米、穀子、胡麻等作物上,受害作物葉片被蠶食後,形成光桿。平涼地區始發代成蟲6月初由江淮流域遷入,以2代幼蟲在7月上旬至7月中、下旬為害作物。一般遷入蛾量大,5月下旬至6月降水偏多的年份發生較重,以2代幼蟲危害最重,3代幼蟲危害較輕。粘蟲屬於遠距離遷飛性害蟲,高温乾旱不利於其生長髮育,部分3代蛹羽化後,在當地以成蟲形態在雜草、牆縫越冬。

標籤:蟲害 防治 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