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愛好

基於形神論的本土油畫創作與佛教思想文化的內在聯繫分析的論文

愛好3.16W

形神論這一藝術理論與佛教思想文化存在着一定的聯繫。油畫創作十分重視形神之説, 其藝術理念與佛教思想文化有着異曲同工之妙。 當代中國的油畫藝術創作在宗教、哲學的影響下更加註重對作品神采的追求,以形寫神、輕形重神等理念在多種風格的油畫作品中得以充分的體現。

基於形神論的本土油畫創作與佛教思想文化的內在聯繫分析的論文

  1形神論的形成及在佛教思想文化中的含義

中國油畫藝術中, 形神論這一藝術理論與佛教思想文化存在着一定的聯繫。中國藝術形神之説自古以來一直是藝術美學的一個重要議題。 形與象二者相互關連,合二為一即為形象。 將其分開來看,可最早追溯到中國的先秦典籍———《易經》。 該書這樣闡述道“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這是最早的對“形象”的理解,將“象”等同於“像”。 《繫辭傳》則肯定了易象的來源是天上萬象的寫照,並提出觀物取象的思想。老子也曾對“象”加以説明。 他所著的《道德經》中提到“道之為我,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該句中對“象”的描述或指對象的具體形態、物象,亦或可能是對宇宙中自然萬物變化莫測,氣象萬千的一種模糊意義上的形容。 但不管怎樣,都從不同角度作出了對“象”的理解。由此看出《易經》和老莊哲學都藴藏着一定的美學思想,比後來傳入中國的佛教思想文化要早很多,它們是中國藝術美學理論—形神論形成的必要因素。 隨着歷史與藝術的發展,佛教思想文化在與儒道等典型文化的既相互排斥又相互滲透、融合的進程中完成了中國化的歷程,並與儒道思想文化一起加速了中國藝術美學—形神論的成熟與完善。 “形象”一詞在佛家典籍中早已被提極過,但並非對藝術而言。 前者的《易經》與老莊哲學只提到了象,而並未將“形”與之聯繫在一起。 而佛教則很好地將二者合二為一。 《高僧傳卷八》這樣記載道:“聖入之資靈妙以應物,體名寂以通神,借微言以津道,託形象以傳真。 ”其中雖然充滿了唯心主義思想,但“形象”一詞卻卻誕生了, 這其中的美學思想不言而喻,而更加推動了形神論之説走向成熟的是佛教的神不滅論,其着力揭示了神是不隨“形”滅的。 “形”是易朽的東西,“神”是精極而為靈者也,它是恆常不變的實體(無生)…… 可以託身異形、隨物冥移……這些佛教的思想文化點明瞭“神”的重要及靈性,也表明了“形”的暫時性,不恆久性。於此“形粗神精的”價值觀也就隨之凸現出來了,這也恰恰體現了藝術美學思想中的形神論。

  2形神論之於油畫創作的重要意義

形神論在美學上的反映,最突出的就是“貴神賤形”,即重視畫面的“神”,“形”則處於從屬的地位。 由此,中國藝術美學思想中的形神論理論更為豐富、成熟,集多家思想文化融合互補於一體,但佛教思想文化中的神不滅論的痕跡則尤為明顯,由此,繪畫藝術理論也就更為豐富多彩了。如“以形寫神”。元代劉見孫的《蕭達可文序》中這樣闡述道:“即神似,雖形不酷似,尤似也。 ”其意思是説有了神采了,儘管形象上不太吻合,也沒有關係,神似則可。 《畫論》中説:“今人看畫,多取形似,不知古人最以形似為末節。 ”意思是説,時下人們欣賞畫作,大多通過“形”來評判該幅畫作的好壞,豈不知古人早已將“形”的好壞放到了評價標準的最後。 於此同時,形神論的形成與發展也離不開大量的藝術實踐。 佛教傳入中國後,佛畫的大量繪製也很大程度地加速了藝術的發展與藝術理論的成熟與完善。 通過大量的藝術實踐,形神論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與發展。形神論的美學思想不僅對中國傳統繪畫影響深遠,同時也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中國油畫藝術的發展。 具有一定國學基礎及文人精神思想的中國藝術家在面對油畫創作的時候,只是在材料技法方面稍顯陌生,占主導地位的卻仍然是人的思想精神,而這恰恰是油畫創作標準的.最高層面,即“神”的層面。 中國油畫家受傳統文化形神論的影響,在油畫創作中不斷探索,十分注重畫面中的形與神。油畫藝術對於東西方而言,確實存在着差異。 西方古典的寫實性與東方傳統的表現性、寫意性確實存在着明顯的差異性,但這只是二者在形與神上的側重點不同而已,前者在形上要求嚴謹性、科學性,理性的成分較多;後者則把形放到次要地位,只求似則可,把神即精神、性靈、神韻列在首位。 二者之間看似衝突,但仔細分析判斷後,事實並非如此。 二者只是由於文化差異導致了在油畫創作上的側重點不同,但最終的目的卻是一樣的,即都是為了滿足審美的需求以及表達一定程度的精神世界、思想內涵。 中國眾多的油畫家們正立足於本民族傳統文化的高點上,通過不斷探索研究,吸收外來文化的精華,使油畫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快速發展,形神論則一直被高度重視並貫穿於油畫創作之中。

當今油畫藝術形式繁雜,成多元化趨勢。 一部分藝術家吸收西方古典寫實性藝術的精華,注重形的處理,並與中國審美文化相結合,創作出了具有東方特色的寫實性油畫藝術,使畫面達到了“形神兼備”藝術效果,即重視形體,又重視對其神韻的追求。寫實畫家較多,如冷軍、王沂東等。 同時西方藝術家們通過反思古典寫實油畫的得失,自覺的追求油畫語言的變換與變異,向表現性、象徵性和抽象性油畫藝術方向發展。 比如西方現代主義畫家拋棄了古典的寫實性,開始追求表現性、象徵和抽象性,這些方面都與中國傳統文人畫接近,即“逸筆草草,聊以解胸中逸氣。”從一定意義上來説,中國傳統繪畫的寫意性與西方現代繪畫的主張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對“神采”的追求,對精神性的探索。 儘管東西方思想文化存在着巨大差異,但藝術卻是全人類的藝術,中國繪畫藝術與西方繪畫藝術達到了某種程度的共鳴。 在東方文化氛圍之內,藝術家們除古典寫實以外,在油畫創作中又採用了變形、誇張、抽象等藝術手法,進行更加大膽的藝術嘗試,創作出大批優秀的油畫作品來。其一個共同點就是藝術家們都沒有拋棄東方燦爛輝煌的思想文化,尤其注重對形與神的處理並將其繼承、發揚、再創造。這些優秀的藝術家有吳冠中、趙無極等。 吳冠中的繪畫藝術極富思想精神性,畫面靈動而優雅,色彩豐富而純淨,具有禪的境界。

  3小結

形神論最早在《易經》及《道德經》中萌芽,在佛經思想文化中形成、完善,其思想理念與繪畫藝術理念中的形神之説有着異曲同工之妙。 後被油畫藝術家們廣泛運用到油畫創作中來,留給世人大量優秀的極富思想精神性的繪畫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