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愛好

從《中國畫與西洋畫》看中西文化的差異論文

愛好2.73W

摘 要:《中國畫與西洋畫》是豐子愷先生的一篇文章。選入北京中職教材。這是一篇介紹有關中西繪畫知識的説明文,學生對繪畫知識瞭解甚少,本文首先論述了中國畫與西洋畫的不同,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

從《中國畫與西洋畫》看中西文化的差異論文

關鍵詞:中國畫;西洋畫;中西文化

《中國畫與西洋畫》是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上海中國畫院院長豐子愷先生寫作的一篇文章。這是一篇介紹有關中西繪畫知識的説明文,是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國家規劃新教材(拓展模塊)的一篇課文,作者根據自己的觀察體會,抓住中西繪畫的不同特點,簡明扼要地闡述了中國畫與西洋畫的五個不同之處。文章有着豐富的文化內涵,文質兼美,給人以思想的啟迪。下面就如何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閲讀欣賞本課文的同時看中西文化的不同展開討論。

一、中國畫與西洋畫的不同

這篇文章作為北京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語文課中的一節閲讀欣賞課。通過這節課的教學使學生掌握運用比較、舉例等説明方法,從不同角度抓住特徵説明事物的寫作方法。在學生閲讀欣賞本篇課文時,教師首先要求學生統攬全篇課文,找出作者的觀點和寫作手法,然後指導學生分析總結出中國畫與西洋畫的差異及表現出的五個不同之處。這部分教學比較容易進行,學生能夠很熟練地閲讀理解課文的內容,找出關鍵句和中心意思,並歸納總結出概要。中國畫注重神韻,因而顯得趣味高遠;西洋畫追求形似,因而顯得趣味平易。主要體現在五個異點。

(1)中國畫盛用線條,西洋畫線條都不顯著。

(2)中國畫不注重透視法,西洋畫極注重透視法。

(3)東洋人物畫不講解剖學,西洋人物畫很注重解剖學。

(4)中國畫不重背景,西洋畫很重背景。

(5)東洋畫題材以自然為主,西洋畫題材以人物為主。文章中看似簡單的對比説明中藴含着作者對中西繪畫的哲理性思考,以及作者對中國畫的眷戀和對西洋畫的學習精神,似乎也能讓我們看到作者在其繪畫創作中賦予東西結合的影子。

二、中西文化的不同

在學習討論本篇課文之後,教師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一些中外著名的繪畫作品,讓學生進一步感受中西文化的'視覺體驗,領會中西文化的不同特點,再給學生布置課外拓展閲讀欣賞的作業,通過網絡或學校圖書館查閲資料,觀察分析總結出中西文化的不同,並用簡潔、得體、連貫的語言在學習小組之間進行表達與交流。並寫出一篇短文作為閲讀欣賞課的作業上交。教師在批閲全體學生的作業之後,給予評價和總結,並在課堂上把表現出色的作業展示給大家,以便鼓勵和推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學習這篇文章,使學生從中國畫與西洋畫的不同看到中西文化的差異。下面總結一下學生歸納出的中西文化的差異在繪畫藝術上的表現。中國畫旨於畫外,西洋畫旨於畫內。中國畫是潑墨寫意,中國畫是以黑白水墨畫為主,偶爾有點硃砂紅,大多數沒有多餘的色彩,只有墨,從深得濃厚的褐墨到淺得像清水一樣的淡墨,如仙境般的揮灑在宣紙上,佈局往往只佔畫面一角,通常以淺淡為宜,並留以大片大片的空白,給人以無限的想象空間。看一副中國畫,看的是意境,作品中往往藴含着作者的主觀意識,表達出作者的思想和境界。中國畫中素以山水畫居多,大部分表現是動物或植物畫,人物畫很少。整個畫面講究的是整體和諧性。充分體現了中國人“萬物一體”、“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而西洋畫以色彩鮮豔的油畫為主,講究人體比例和光學原理,濃重的色彩更是西洋畫創作的基本要素。色彩濃厚,立體感強,刻畫生動。對客觀事物的刻畫要求精準。西洋畫的畫家不僅注意色彩的明暗深淺還十分注重色相、色性、純度、飽和度、對比、強度等因素。以色彩搭配造型,重視色彩變化。西洋畫大多數是以刻畫人物為主。體現了西洋畫注重透視、分析、細微曲折,挖掘唯恐不盡,刻畫唯恐不周。追求真實的美感。反應主觀感受。中西審美文化的差異表現不同,中國畫表現出的是經驗美學、倫理美學和社會美學。西洋畫表現出的是理性美學、宗教美學和心理美學等等。通過學習使學生能夠用簡明、連貫的語言概括中國畫與西洋畫五個異點的主要含義。在指導學生閲讀欣賞本篇課文的活動中,同時展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外名家作品,讓學生更為直觀地感受到中國畫與西洋畫的迥異,學生之間展開廣泛的分析討論,並歸納總結出各自的觀點,用簡潔、得體、連貫的語言進行表達交流。並通過課外的拓展閲讀與欣賞訓練,瞭解中西文化的差異,拓展知識,開闊視野,步入精彩紛呈的繪畫藝術世界,瞭解中西文化的歷史,感受繪畫藝術的魅力與薰陶,學會鑑賞繪畫藝術作品的基本要素,提高審美情趣與審美能力。

通過本課程的教學,使學生了解中國畫和西洋畫的特點,中西文化存在的差異,引導學生自讀、討論、交流,授課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加強中西文化的交流、借鑑與融合,既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是文化創新必然要經歷的過程。全世界各民族之間互相借鑑、取長補短、相互交融,促進世界各國文化的發展與創新。

加快林業資源恢復腳步。隨着貫徹林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長遠戰略,相信林業經濟能邁着矯健的步伐,走上在保護生態環境前提下增加經濟利益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參考文獻:

[1] 趙慧剛.淺談我國林業經濟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前景[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24).

[2] 安躍成.淺談我國林業現狀問題及對策[J].農林科技,2011.

[3] 車興富.我國林業現狀及可持續發展對策[J].農林科技,2012.

[4] 王永清,黃金鳳.可持續發展林業科技創新能力建設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4.

[5] 劉璨等.林業可持續發展研究的新進展[J].林業經濟,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