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工作報告

農業調研報告(通用19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報告使用的次數愈發增長,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涵蓋報告的基本要素。你知道怎樣寫報告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農業調研報告,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農業調研報告(通用19篇)

農業調研報告 篇1

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步伐,對於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推進富民強市進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現結合縣域實際,對如何加快農業科技創新進行了專題調研與思考,進一步摸清了農業科技發展現狀及創新成果,找出了農業科技創新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了農業科技創新的相關對策。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農業科技發展現狀及創新成果

近年來,我市緊緊圍繞提升中國食品名城品位的奮鬥目標,深入實施科技興市戰略,加大科教興農工作力度,積極引進、推廣、應用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成果,不斷提升農業科技創新水平,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一)農業科技創新服務體系不斷完善。

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市現已基本形成多種科研主體共同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的格局。從事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的主要力量:

一是農業技術事業單位。主要包括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林業總站、畜牧中心站、種子管理站、農機總站、鄉鎮(街)農站、農機站、畜牧站等。自去年至今,農業技術事業單位實施農業科技創新項目20多個,其創新項目的內容主要有:新品種引進、試種試養、繁育選優及示範、推廣;優質高效種養殖技術;農業生產機械化、設施化研究推廣;無公害、標準化生產技術研究推廣;圍繞新品種新技術應用開展知識性、技術性培訓等。

二是涉農民營科研機構、專業合作組織。我市現有涉農民營科研機構20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74個、專業合作社1110個。這些民營科研服務機構和專業合作組織涉及瓜菜、畜禽、農機、農產品深加工、農產品銷售等方面,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積極地開展行業性、專業性的農業科技創新,其科技投入在逐步加大,創新能力在逐漸增強,已成為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的新生力量。

三是農業科技項目合作機構。通過實施科技項目合作,建立國家級星火科技專家大院1個、省級星火科技專家大院2個、市級星火科技專家大院3個。

四是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8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充分發揮農業科技創新的`主體作用,同有關高校和科研院所緊密合作,建立完善了“產學研”一體化的農業科技研發與推廣可持續發展模式,為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提供了有力支持。目前,全市擁有各類科技人員2.3萬人,農業科技人員5747人,其中一線科技人員2000人。

(二)農業科技推廣創新工作紮實推進。

積極開展各種科技服務活動,幫助企業和農民解決生產中遇到的技術難題,組織農業技術推广部門引進農業新技術、新品種,進行試驗、示範,並有選擇地加以推廣。兩年來,先後組織申報、實施各級各類農業科技創新項目40項,其中國家級項目4個、省級項目4個、市級項目13個,引進資金600萬元,累計實現新增產值1000萬元,新增利税100萬元。加大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建設的力度,重點培育了7個農業科技示範園區。推廣適用技術近100項,推廣優良品種90多個,農業新技術、新品種覆蓋率達99%,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5%。重點引進了玉米、水稻、瓜菜、果樹、禽畜等方面16個優良新品種,推廣了無公害蔬菜生產、大棚瓜菜保護地栽培、玉米精量半精量播種、測土配方施肥、生物防蟲、水稻拋秧、種子包衣、化學除草、農作物高光效栽培、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等10項技術。積極開展送科技下鄉和舉辦科普大集活動,展示農業科技新成果、新技術、新品種。充分發揮農民技術協會的輻射帶動作用,以協會和科技示範户為骨幹,開展“傳、幫、帶”,進行技術指導、技術服務、產銷服務,帶動羣眾學習生產技能。通過不斷加大農業科技推廣創新力度,積極普及先進適用新品種和新技術,促進了現代農業的健康快速發展。經過全市上下共同努力,我市順利通過全國知識產權試點縣驗收工作,並被國家知識產權局確定為國家知識產權示範創建城市。

二、農業科技創新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近幾年來,我市農業科技創新工作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與先進地區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

(一)農業科技創新力量不強。受體制和機制的影響,縣級城市基礎科研條件差,專業技術人才橫向調動很難實現,畢業生到基層農業科技部門就業的極少,致使基層科技隊伍建設失衡,沒有形成梯隊人才結構。特別是鄉鎮和街道農站等農業科技服務部門普遍存在科技人員年齡偏大、知識老化等問題,難以適應新形勢下的農業科技推廣創新工作。

(二)農業科技創新水平不高。儘管農業科技創新工作逐年得到加強,也申報了一批科技試驗、示範和推廣項目,引進了一些實用新品種和新技術,但是與中央和省市關於加強農業科技創新的要求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現是:各類科技創新活動還不夠實,科技示範園區建設還不夠好,自主科研成果和知識產權還不夠多,實用新品種和新技術推廣步伐還不夠快。

(三)農業科技創新投入不多。雖然我市在農業科技創新方面逐年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但是由於上級撥款不足、本級財力有限等方面原因,對於農業科技創新投入資金增幅較小,致使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項目列入全市科技計劃的不多、扶持資金不足。

三、推動農業科技創新的相關對策

為進一步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步伐,針對調研中發現的問題提出如下建議:

(一)要強化農業科技創新隊伍建設。進一步完善農業科技創新服務體系,重點加強對農業技術事業單位的管理,加大對民營科研機構、專業合作組織、星火專家大院建設的扶持力度。建議省、市人事部門要按照有關農業科技人員人事管理規定,根據各縣(市)區農業科技單位因人員轉崗、退休、辭職等所產生的缺編名額,面向全社會招考高等院校對口專業畢業生予以補充,配足配強農業科技人員。加強農業科技人員教育培訓,採取專家授課、橫向交流、外出考察、實踐鍛鍊等有效方式,不斷提升農業科技人員的自身素質。層層落實農業科技推廣人員工作責任制,強化農業科技人員績效考評,明確各類科技人員的工作職責,制定並落實相關的管理、考核及督察制度。

(二)要提升農業科技創新工作水平。積極引導企業和個人根據市場需求和科研條件,制訂農業科技創新的發展目標,組織開展好各類農業科技創新活動。搭建多種多樣的科技合作平台,增加交流合作的機會,積極藉助外地的科研力量和科技成果來提升本地科技創新水平。以科技示範園區建設為載體,着力拓展農業科技創新的廣度和深度,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的步伐。重點在創新推廣動植物新優品種、實用生產技術、先進保鮮技術和加工技術上狠下功夫,積極創造條件開展農業科技的集成創新和原始創新,進而創造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名牌產品。加大對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的激勵力度,每年組織評選市級“科技進步獎”、“科技創新成就獎”,進一步調動農業科技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三)要加大農業科技創新資金投入。省市要繼續加大對農業科技創新的投入,每年安排一定的基層農業科技科研儀器設備購置專項經費,使縣(市、區)尤其是鄉鎮的農業科技單位能夠根據需要逐年購置必要的儀器設備,逐步改善農業科技人員開展科技創新的設備條件。要加大對農業科技創新項目的資金支持力度,鼓勵農業龍頭企業、涉農專業合作組織、涉農民營科研機構和農業科技事業單位積極申報農業科技創新項目,支持其開展科技創新與推廣活動,在全社會努力營造重視農業科技創新的良好氛圍。

農業調研報告 篇2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我縣積極實施農業機械化“兩大工程”,補短板、強弱項,推廣應用一批先進適用、安全可靠、綠色環保、智能高效、集成配套的農機化裝備和技術,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有力促進了全縣設施農業的發展。目前,全縣設施農業面積約34.5萬畝,佔比全省第一。

設施蔬菜機械化:全縣設施蔬菜種植面積約20萬畝,主要分佈在沛城街道、張寨鎮、張莊鎮、敬安鎮、河口鎮、棲山鎮、朱寨鎮。全面推廣棚內耕作機械(田園管理機、微耕機、“大棚王”)、起壟機械、覆膜機械、高效植保機械等。大力推廣微噴滴灌及貯運設備等。積極開展移栽、播種育苗、收穫機械化、水肥一體化灌溉設備試驗示範。目前,我縣設施蔬菜機械化生產水平達到59%,擁有大棚捲簾機1萬餘台,節水灌溉類機械4000餘台套,田園管理機械350餘台,機動植保機械5000餘台。在棚內耕作、植保、捲簾、噴滴灌已實現機械化生產,育苗、移栽、收穫、水肥一體化等環節尚在示範推廣階段

林果業機械化:全縣林果類作物面積約10萬畝,主要分佈在鹿樓鎮、張寨鎮、張莊鎮、安國鎮、敬安鎮。重點配套移栽、土壤調節(追肥)、修剪、植保、收穫、搬運、分級、枝條處理等環節農機化技術與裝備。目前,我縣林果業機械化生產水平達到58%,在施肥、修剪、植保、搬運、枝條處理等環節已採用機械化生產,收穫、分級等環節仍處在試驗示範階段。

水產養殖機械化:全縣水產養殖面積約4.5萬畝,主要分佈在楊屯鎮、龍固鎮、大屯街道辦、沛城街道辦、湖西農場、魏廟鎮和五段鎮。全面推廣應用自動飼餵、水質調控、捕撈機具和分撿和尾水處理等環節配套集成機械化技術與裝備,全縣擁有各類水產養殖機械近5000台。今年7月,沛縣通過“國家級漁業健康養殖示範縣”驗收。目前,我縣漁業機械化生產水平達到63%,在自動飼餵、水質調控、捕撈等環節已實現機械化生產,分撿和尾水處理等環節尚在起步階段。

一是強化政策扶持。縣委、縣政府把設施農業機械化作為財政支農資金扶持的重點,優先安排、優先扶持。投資6500萬元在鹿樓鎮建成規劃面積100畝建築面積7000平方米的漢源農業發展公司為農服務中心,分為管理服務、果品冷藏、果品分揀三個功能區,管理服務區主要包括農業展示、電商中心、雙創平台及農業技術培訓推廣中心等;果品冷藏區可冷藏各類果品約2500噸;果品分揀區主要用於果品分揀和包裝。該中心通過整合跨界資源,建立線上線下銷售平台,最大限度幫助農户拓寬農產品市場儲存渠道和流通渠道,併為新型經營主體提供產前、產中、產後一體化服務,提高農產品質量和附加值,實現農業增效,促進農户增收。同時,積極爭取省、市農機化相關項目對設施農業機械化示範園區進行扶持,如:大沙河省級現代農業產業示範園、龍固和楊屯水產科技示範園、國家級漁業健康養殖示範縣等一批大項目,加大了設施農業的投入,促進了農機裝備的示範推廣。

二是強化機藝融合。圍繞優勢主導產業,在品種選擇、種植模式、設施配套等方面強化協作,從農藝要求、農機開發等方面開展技術研究、試驗示範。圍繞主推技術方案和農機具操作,強化培訓,主動與新型服務主體進行對接,提供設施建設和機具配套的技術指導。通過專題講座、現場演示和試驗示範等形式,做給農民看,帶着農民幹,幫助農民羣眾瞭解和掌握設施農業機械化新機具、新技術,提高技術到位率和機具操作水平。

三是強化模式創新。積極探索設施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服務機制,加快培育設施農業機械化新型服務主體,抓好設施農業機械作業的社會化服務工作。全縣培育了150餘家設施農業專業合作社或家庭農場,提供設施農業機械化一條龍作業服務,提高社會化服務水平。從作業面積較大的耕整、施肥、栽種、除草、植保等環節入手,培育設施農機服務市場,做好機具與服務對象的對接工作,及時提供信息服務。同時,依託現有農機服務組織,積極拓展作業服務空間,通過合同訂單、託管服務、租賃經營等多種形式,最大限度地提高機具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四是強化科技創新。積極整合農機科研、生產、推廣、管理等各個方面的力量,圍繞發展設施農業機械化,學習借鑑先進農機化技術。充分發揮示範基地和示範園區的帶動作用,建設一批規範化、機械化、標準化的林果生產機械化科技示範園,通過試驗示範,推動技術的組裝配套,加快形成一批成熟的設施農業技術體系,示範引領農民羣眾積極應用農機化新技術、新機具,提高設施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應用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農户投入資金短缺。設施農業產出高、效益高,但栽培設施上的投入也大。目前,我縣新建一個標準化日光温室大棚需要投入資金5萬元,大多數農民自有資金有限,加之貸款門檻較高、擔保手續繁瑣、限制條件多等原因造成貸款難,農户發展設施農業資金投入明顯不足。

二是示範推廣經費少。由於缺少示範推廣經費,用於設施農業方面的農機裝備購置種類少、比例少,設施農業機械裝備更新換代緩慢。當前,設施農業機械化項目資金少,先進設施農機具價格又偏高,制約了農民的購買和使用慾望。

三是用地流轉較為困難。推進設施農業規模化發展,首先需要擴大土地經營規模。目前,一家一户土地較為分散,流轉土地費用較高,致使大面積土地流轉、轉換較為困難,嚴重製約了集中連片、規模化生產。

四是機械裝備品種不全。調研中發現,現有的設施農業機械品種不能完全滿足用户需要。國內機具雖然價格偏低,但機具性能落後,故障率高;進口或合資的設施農機具性能先進,故障率低,但價格偏高,影響了設施農機新機具新技術的推廣。

五是農業種植模式須改變。我縣農民習慣於南北向種植農作物,導致設施機械有效作業時間大幅減少,作業質量不理想,制約了設施農機具的推廣;林果類作物的株行距和生長高度,不利於設施農機具的通過和作業,制約了設施農機具的.推廣。

六是社會化服務能力待加強。缺乏綜合型專業技術人員,技術力量薄弱,服務水平不高,農民認識相對落後。設施農業機械化作業服務組織少,效益低,制約了設施農業“機器換人”的步伐。

三、幾點建議意見

一要強化組織領導,積極爭取各方面扶持。縣政府將“兩大工程”列入重要議事日程,把設施農業作為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實施“一把手”工程,加大工作力度,強力推進。實行目標管理,將“兩大工程”納入縣目標考核,並將任務分解到鎮及有關職能部門,層層簽訂責任書,嚴格兑現獎懲。出台扶持政策,縣制訂促進“兩大工程”發展的實施辦法,加大扶持力度,建議在國家農機購置補貼的基礎上,加大設施農機具購置補貼和作業補助力度,將設施農機具購置補貼增加到70%以上,機械化作業補助30元/畝。落實以獎代補,鼓勵農民加大對設施農業的投入,增強發展設施農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積極爭取資金,除財政給予相應的資金補助外,要加大項目申報力度,爭取設施農業項目資金,並將設施農業與黃淮海開發、農業綜合開發、扶貧開發、鄉村振興等項目工程有機結合起來,形成投資合力。

二要規劃產業佈局,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目前,我縣區域種、養殖各有側重點,實施“兩大工程”建設要結合實際,合理佈局,制定我縣“兩大工程”產業發展規劃,發揮規劃先導作用。在此基礎上,統一協調涉農部門項目規劃,統籌農業、水利、電力、交通等部門的項目編制申報,整合涉農資金向特色產業和重點區域傾斜支持,切實改善全縣農業生產水、電、路等基礎設施條件,促進全縣設施農業的大發展,繼而推動“兩大工程”建設的大發展。

三要多方籌措資金,解決融資難題。縣農業銀行、信用社、農擔公司要充分發揮信貸支農主渠道作用,創新信貸產品,積極土地使用權、房屋抵押等擔保新機制,加大對設施農業的信貸支持力度,實現“銀農”雙贏。探索嘗試建立農村資金互助社、農民信用協會等新型農村金融互扶的組織,激活農村金融資本市場,解決農民融資難題。廣泛吸引社會各方面的資金,積極尋求實力強、帶動作用明顯的經濟能人和企業投資參與發展高效設施農業。要進一步加快土地流轉步伐,積極引導農民採用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進行合理有序的流轉、調整,促進土地資源向設施果蔬種植龍頭企業和大户集中,推動設施農業連片經營,規模化發展。

四要培育龍頭企業,完善產業服務體系。積極扶持和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同時抓好農業產業化項目招商,積極培育和發展蔬菜、瓜果等精深加工龍頭企業,增強輻射帶動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加強農產品流通網絡建設,集中力量新建一批蔬菜、瓜果專業批發市場,實施“農超對接”,壯大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和經紀人隊伍,加快農產品的流通速度,推進農業市場化進程。支持有能力的機手成立設施農業機械化作業服務組織,開展設施農業機械化作業服務,提高機具的作業面積,提高設施農業機械化作業服務組織的經濟收入,加快設施農業“機器換人”步伐。

五要加大推廣力度,提高設施農機化水平。建議縣財政每年安排一定數量的“農機推廣經費”,開展專項資金定投,有重點、有步驟地支持實施“兩大工程”建設主體(如中科種植家庭農場、沛縣現代果業三新示範基地等)的發展,引進性能先進、質量可靠、適合我縣設施農業農藝要求的農機具進行試驗示範,把性能好、實用性強、故障率低的設施農機具積極推薦給農民,確保農民用着效率高、作業質量好,降本增效顯著,推動“兩大工程”向更高水平邁進。

六要加強技術指導,提升科技服務能力。多渠道聘請技術專家抓點示範,搞好技術培訓,高起點、高標準、系統全面地進行林果業全程技術指導和服務。充分利用手機信息推送、廣播宣傳等形式和途徑,將先進適用的農機化新機具新技術宣傳到千家萬户,培訓到千家萬户,提高百姓對“兩大工程”的認知度,提高農民購買和應用農機具的積極性。今後要逐步改變設施農業種植方式,改日光能温室蔬菜南北方向種植為東西方向種植,林果類作物種植採取寬行距窄株距的“牆”式結構的種植模式,淡水魚養殖魚塘標準化建塘,為設施農機具作業創造有利條件,提高設施農機具作業的作業效率和作業質量。

七要強化部門協作,抓好綠色環保農機裝備與技術示範推廣。農業農村、經發、生態環保、科技等相關部門要強化協作,形成優勢互補的聯動機制。積極對接農民需求,加大技術創新力度,發揮本土農機制造企業的創新優勢,引進國內外先進企業的最新成果,解決好制約農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問題,促進綠色環保農機產品技術升級換代,為廣大用户提供更可靠、更適用、更經濟的綠色環保農機裝備。積極向上爭取綠色環保農業機械化技術集成應用、試驗示範等項目,加快相關綠色環保農機裝備的試驗示範和技術改造。縣政府每年投入一定數量的專項資金,向農業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等綠色環保裝備和技術傾斜,利用農機購置補貼和報廢更新政策,引導農民報廢淘汰高污染、高排放的老舊農機具,購買先進適用、安全可靠、節能環保的農業機械,促進高效節能、智能環保機械發展,鼓勵引導金融、社會資本向綠色環保農機領域投入,努力構建多元化投入機制,形成“兩大工程”發展的長效機制。

農業調研報告 篇3

為促進轉型跨越發展,全面落實全省農業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提升我市農業科技發展的層次和水平, 按照xx市農業局要求,我於2月1日對我市農業科技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xx市農業科技發展基本情況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我市堅持以抓產業,建基地、上龍頭、求高效、重生態、保安全的發展理念,實施區域化佈局,規模化發展,產業化經營,全力推進科技興農戰略,積極發展現代農業,促進了農業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一)糧食生產能力持續增強,特色產品規模化生產趨勢凸顯。

我們活用國家惠農政策,加大良種推廣力度,實施測土配方施肥、強化機械作業等關鍵技術措施,使全市糧食總產穩步增長。同時,加快推進了農業種植業優勢區域發展,現基本形成了西部水稻、東部玉米、中部水稻、玉米、雜糧混合種植的糧食生產優勢板塊,連續三年實施了科技示範園區建設和糧油高產創建示範田建設,提升了全市糧食生產能力和水平。

特色農業也呈現出規模化發展態勢,一村一品特色產業發展格局初步形成:以上營、新安等為主的食用菌種植;以平安鎮為主的綠色水稻種植;以溪河、白旗為主的肉雞養殖;以法特、亮甲山為主的生豬養殖;以朝陽、舒郊、二道等為主的綠色蔬菜種植等等一批特色農業專業村、示範村如雨後春筍,蓬勃發展。

(二)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升。

截至現在,我市本着早認識、早部署、早準備、早安排、早行動、早落實、早出成果七個方面,在行動上堅持認識到位、組織到位、宣傳到位、培訓到位、服務到位、督導到位、落實到位,堅持農業科技攻關不動搖、堅持農業技術推廣能力不動搖、堅持大力培養農業科技人不動搖、堅持紮實農民科技培訓不動搖、堅持農業農村經濟持續不動搖、堅持千方百計推動農民增收不動搖、堅持惠農政策農民致富不動搖。在工作上重點完成七項工作:完成農村沼氣池建設工程、雙通工程、安全飲水工程、環境整治工程、農村文化建設工程、農村科技創新工程。

(三)農業科技推廣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示範輻射效應正在逐步擴大。

近年來,我市農業新技術推廣步伐不斷加快,立體間作套種,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先玉335玉米良種推廣,優質玉米地膜覆蓋,玉米新品種種植示範,土地深鬆旱作農業技術等一大批新技術、新品種得到重點應用,農業產出效益明顯增加,特別是我市今年取得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輝煌成績:被國務院評為國家級產糧大縣。

二、當前現代農業科技發展的優勢與存在問題

我市農業科技發展已經邁開了可喜一步,部分資源優勢、人文優勢、政策優勢得到了發揮,但仍藴藏的巨大可挖掘潛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地理優勢得天獨厚

我市幅員遼闊,光照充足,氣候温和,適宜於水稻、玉米、小雜糧、藥材等多種農作物和經濟作物生長,發展特色農業具有優越的自然條件。

(二)政府政策有力推動

市委政府十二五期間提出實施五大戰略的宏偉構想,其中在農業富民戰略中對今後全市現代農業發展,特色農業提升提出了明確的思路和目標,為加快農業科技發展和產業升級提供了良好契機。

(三)特色農業產業格局初步形成

在科技為先導引領,政策為主導推動,利益為根本驅動的前提下,全市17個鄉鎮都具有產業基礎,且初具一村一品雛形的特色產業顯露端倪,為發展現代農業奠定了良好基礎。

(四)農業新技術運用與推廣勢頭強勁

到目前農業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已從體制上、規劃上有了較好基礎,開局良好,廣大農民羣眾已經認知,產業發展中科技貢獻份額逐年加大,為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然而我市農業科技發展總體上還處於初級階段,現代農業發展與先進地區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政府對農業產業化發展,產業化經營着眼點和立足點沒有完全找準,農業部門協調配合需要更加統一。

雖然近年來,政府對三農十分重視,每年投入逐步加大,但在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科技、興農方面沒有制定出完整的現代農業發展統一規劃,投入只偏重基礎建設開發,各鄉鎮對本區域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和目標不夠清晰,涉農部門之間缺乏統一的協調和配合,資金難以整合,各自為戰突出,因此在農業產業發展方面沒有統一規劃目標,形不成合力,限制了全市現代農業發展進程。

(二)農業產業化發展投入不足,舉步維艱,基礎脆弱,難以抵禦市場風險。

我縣農業項目長期以來重基礎建設,輕產業發展,重傳統產業生產,輕科技提升,使農業產業化規模層次不高,規模不大,基礎薄弱,加之各類服務組織和服務體系不夠健全。難以增收增效。全縣10萬畝溝壩地,可謂旱澇保收,但種植單一,傳統耕作方式占主導地位,產業發展滯後,難以產生經濟效益,龍頭企業只能維持現狀,擴大再生產能力較弱,小型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技術設備落後,生存困難。

(三)農業生產組織經營程度低,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不盡人意。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服務層次較低,目前我縣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大多以生產資料的採購服務和組織農產品統一銷售等初級合作為主,而入農產品加工、技術培訓、市場信息等農民企盼的,對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提高經濟效益作用更大的合作,開展的較少。農民專業合作社內部運作還很不規範,建立財務管理制度、建立合作社內部控制制度、建立民主管理制度、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制度進行會計核算的比例仍然偏低。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力度不夠,各級財政對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扶持資金較少,有關部門對合作社的扶持沒有完全形成合力。

(四)農技推廣體系與服務水平不高,農業科技人才嚴重缺乏。

在鄉鎮機構改革後,鄉鎮農技推广部門,被轉、並、撤,鄉級農技推廣網破線斷狀態,農業科技人才流失嚴重,沒有形成新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影響了農業科技的推廣和普及,不能充分發揮科技對農業的貢獻作用,縣直涉農部門農業科技人才隊伍短缺乏、老化、青黃不接,政治生活待遇不高,缺乏激勵機制,其作用得不到充分發揮。

(五)農村金融服務機構不完善,門檻高,農業企業和農民融資困難。

一是小額貸款公司少,農民創業缺乏啟動資金,商業貸款程序繁,利息高,擔保困難,不能適應農業季節性所需的企業資金需求。二是門檻高,貸款數額少,由於農業企業多數為民營企業,土地使用權證、房產證等不完善。企業經營管理條件不能滿足貸款要求。

(六)農業生產規模普遍偏小,土地流轉渠道不暢。

現代農業要求農業生產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要求土地集中連片開發,現行土地政策是承包到户,土地經營權可以在依法、自願、有償的前提下進行流轉。但在實際工作中,部分農民小農經濟意識淡薄,存在戀土情結和紅眼病現象,加之土地流轉費相對較低,農民擔心今後的保障問題,而不願進行土地流轉,從而使土地難以有效的集中,形不成規模經營,限制了現代農業的發展。

(七)農產品附加值偏低,產業鏈延伸不長

農產品加工領域,產品設計、原料採購、物流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終端零售等完整產業鏈系統沒有建立,產品流通領域也缺乏完善的物流系統。

三、 推動現代農業科技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各級領導要高度重視農業產業發展,加強各部門之間統籌協調

各級領導應該充分重視全縣現代農業的發展,把農業的`現代化科技化擺在重要的位置,加強城鄉統籌發展,統籌協調全縣農業的現代化進程。

(二)制定全市現代農業發展的長期規劃,進一步完善相關配套政策

應該抓緊組織農業各相關部門充分調研全市的農業發展的現狀,借鑑現代農業發展先進地區的經驗,因地制宜,充分發揮我市資源優勢,在此基礎上建立健全全市現代農業發展的長期規劃,並制定相關配套政策措施,使全市農業產業化發展合理、有序、可持續健康發展。

(三)加大農業科技發展投入,重點扶持龍頭企業發展。

圍繞糧食、蔬菜、藥材、食用菌、特色養殖等優勢產業,進一步加大推進基地建設,提高基地標準、打牢產業基礎,在此基礎上,強力推進農業招商,以招商為載體,緊盯大型龍頭企業,主動對接,力爭在引進龍頭企業上實現新突破。準確把握國家新的投資重點,完善項目儲備,進一步加快跑省跑部力度,爭取更多對農業發展具有支撐性的項目落户我市,適時舉行和參加名優產品展示展銷會,做大做強產品品牌,把資源優勢轉化為品牌優勢,主打品牌效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着力扶持一批前景好、市場帶動強的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促其擴規模、提檔次、升水平,提高其輻射帶動力。

(四)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化水平

進一步增強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能力,出台並落實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快農民專業合作社信息化建設步伐,建立完善網絡服務平台,創建農產品產加銷和信息化服務新機制,增強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能力,提高農民組織化水平。

(五)完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着力培育農業科技人才

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鄉鎮站、區域站建設,建立激勵引導機制,大力推行農技人員聯合作經濟組織,聯企業、聯基地、聯專業大户制度。健全農作物病蟲害防控和植保專業化防治體系,提高社會化水平。加大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做好優秀農村實用人才培育工作,進一步擴大農村實用人才隊伍。認真組織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新型農民科技培訓、農業專業技術培訓和農民創業培訓,不斷增強農民科學生產和就業創業能力。

農業調研報告 篇4

農業大市,也是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近年來,玉林市供銷社上下主動適應新常態,秉承“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理念,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以農民合作社為主體創新引領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農村改革發展換擋升級,對開展“三農”工作,助農增收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一、以農民合作社率先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近年來,玉林市供銷社大力培育發展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着力補齊農業現代化短板。目前,全市供銷社系統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263個,其中,種植業類合作社128個,養殖業類合作社118個,農資農機類合作社9個,社會化綜合服務類合作社3個,其它類型合作社5個。玉林市供銷社農民合作社具備了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良好基礎和比較優勢:

一是數量眾多,佔全市農民合作社總數的7.54%,佔全市農業產業化組織總數的46.5%,是全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數量較多的一種主體;

二是輻射範圍廣,覆蓋了全市100%以上的基層社和2/1行政村近1/4的農户;

三是總體來看已有一定的實力,20xx年銷售總額達2 .1億元。玉林市供銷社系統發展農民合作社率先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法和成效主要有四點:

(一)推動合作社開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降低生產成本。優化經營體系結構,提升農業規模化經營水平,提高生產體系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是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

1、創新農民合作社開展土地流轉託管創效益。玉林市供銷社大力創新農民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向規模生產要效率,向合作經營要效益。20xx年以來,玉林市供銷社專業合作社與系統外其他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成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簡稱農合聯),為聯合社的各個成員社和入社農民提供技術、信息、農資、產品銷售等系列服務,目前全市系統已建成“農合聯”19個,通過 “農合聯”引領專業合作社向規模化、標準化發展,已流轉和託管土地面積7373畝,建立了糧食、蔬菜、水果、中藥材、畜牧水產、林業等一大批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如陸川縣米場供銷社牽頭組織米場新英食用菌、米場歎可養殖、陸川縣一品養殖等專業合作社共同組建成立的合美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開展服務型土地託管和承租型土地託管,通過發展田螺養殖基地400多畝和食用菌種植基地85多畝,百香果種植基地520畝,返聘農民承包種、養,為農民提供一系列託管服務,20xx年就為農民實現增收800多萬元;同時,該“農合聯”還租用山地1200多畝,種植火龍果建設休閒農莊,發展健康養生產業,目前該項目已投資300多萬元,果園、道路等設施正在加緊建設,該項目建成投產後,預計每年將實現助農增收500萬元。

2、鼓勵合作社流轉農民承包地解決系列問題。玉林市供銷社鼓勵合作社成員通過轉包、服務、出租、互換、轉讓及入股等方式流轉承包地,擴大生產經營面積,解決土地碎片化和產出能力低下等問題。支持合作社通過土地託管、代耕代種等,實現統種統收、統防統治,帶動單個小農户參與規模經營。如北流市供銷社通過農民專業合社開展的無人機植保飛防服務,為農民、種植大户提供水稻、水果防治病蟲害、施肥等服務,通過在城區建立飛防服務中心,在鄉鎮建立飛防服務站,已簽訂和意向簽訂土地託管面積2、3萬畝,創出了服務“三農”向社會化、系列化、規模化的新模式,為實現自治區黨委、政府提出的“農民進城打工,供銷社為農民打工”目標走出了新路子,預計此項業務每年可增銷售收入20xx多萬元。興業供銷社通過農民專業合社與廣西豐兄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玉林客家商會已達成,開展土地託管服務合作意向,目前,已在山心鎮葵峯山託管土地7000多畝,預計將大幅增加農民的收入。

3、大力發展以合作社為主導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引導合作社為成員提供統一的產前、產中和產後社會化服務,把過去一味追求高產、過多追加要素投入、超過合理邊界的一塊投入降下來,節約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和生產收益。目前陸川縣珊羅供銷社富農韭菜專業合作社為社員提供產前、產中、產後一系列服務、一是產前舉辦技術培訓班,聘請農技人員免費培訓社員,傳授科學用肥用藥知識和標準化生產管理知識。二是聘請農業技術人員指導田間管理,科學防治病蟲,確保韭菜環保、安全,品質好。三是提供銷售信息,收購韭菜統一外銷玉林、南寧、廣州、深圳、貴陽等城市。四是打造品牌,韭菜經包裝後進入了玉林、南寧等城市的超市,降低了成本,實現了農超對接,增加產品附加值,既幫助會員解決了資金緊缺、技術缺乏、銷售難的問題也降低了生產和銷售的成本。20xx年,全市供銷系統農機合作社為早稻、晚稻提供機耕、機插、機收等農機服務和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服務等。

(二)鼓勵合作社發展農產品加工和流通,改善庫存結構。玉林優勢特色農產品豐富,有着“南方藥都”“三黃雞之鄉”等稱號,也是南菜北運菜籃子基地、亞熱帶水果重要產區和廣西糧食主產區,但產業鏈、價值鏈是短板。着眼補齊這個短板,玉林市供銷社引導農民合作社根據市場需求調整種植結構,發展就地初級加工和優勢區域精深加工,促進加工轉化,加強倉儲物流,從源頭上改善庫存結構。

1、扶持合作社加工生產能力,解決“賣難”問題。推動合作社從單一種植向綜合型發展轉型,玉林市供銷社加大扶持有條件的合作社開展農產品加工和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着力提升合作社的加工生產能力,大力培育一批具有一定加工能力的合作社,以加工的途徑解決初級農產品因“賣難”而引發庫存問題。目前,全市系統共有具有一定加工能力的合作社23個,涉及水果、糧食、中藥材等產業。

2、推行合作社產業化經營模式,解決庫存壓力。玉林市供銷社鼓勵在大宗農產品優勢產區的合作社建立農產品生產和加工基地,發展訂單生產和訂單加工,推行合作社“基地產+加”帶動農户進入產業化經營的模式,緩解單家獨户小農經營的庫存壓力。目前,全市供銷社系統農民專業合作社共建立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183個,農產品加工基地3個,訂單帶動農户8萬户。

3、提升農產品倉儲和流通能力,解決流通問題。支持有條件的合作社建設冷庫和開展冷鏈物流,加快發展倉儲物流,全面提升農產品倉儲和流通能力。目前,全市供銷社農民專業合作社建有倉庫80個,其中冷庫7個。大力發展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鼓勵合作社直接進入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參與大宗農產品流通,玉林銀豐中藥港是全國第三大的中藥材專業市場,玉林宏進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已成為年銷售額超百億元的桂東南大宗農產品重要集散中心。

(三)引導合作社注重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品質品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促進生產端和需求端的有機銜接,使生產切實滿足人們對農產品的實際需求。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農產品的需求已經由吃得飽向吃得好、吃得安全升級。結合市場需求的升級和供給改革的需要,玉林市供銷社以農民合作社為重要載體,多措並舉發展品質優質、質量安全的優勢品牌農產品。

1、推動合作社大力發展農業標準化生產。加快編制水稻、中藥材、水果等10多項地方性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推動合作社按照標準化生產技術發展生產或組織訂單農户開展種養,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率先試點示範。全市合作社建設標準化生產基地7個,標準化生產率達80%以上。

2、支持合作社積極開展“三品一標”認證。引導合作社重視品牌建設,積極註冊商標,建設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地理標誌農產品基地及開展“三品一標”產品認證,生產更多優質、高端農產品,滿足日益增長的高端農產品市場需求。全市系統合作社註冊商標86個,建設“三品一標”基地25個,通過“三品一標”認證產品26個。陸川縣珊羅供銷社富農韭菜專業合作社在通過“三品一標”產品認證後,以“珊羅”為註冊商標註冊了該合作社種植的韭菜,並按照國家級無公害蔬菜標準,大力發展“綠色食品”,打響了“珊羅韭菜”無公害品牌,目前產品供不應求,每公斤銷售價格比市場價格高出4元左右,經濟效益十分顯著,為農民增收提供了堅實保證。

3、鼓勵合作社創新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支持合作社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機制,通過合作經營、統一管理的生產經營模式優勢,從生產環節開始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確保田頭到餐桌的“舌尖上的安全”。20xx年,玉林全市供銷社系統例行監測合作社蔬菜、水果樣品10多個,農產品質量安全合格率達100%以上。

(四)支持合作社開拓新興業態,促進產業融合。當前,工業化、信息化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工業新理念、信息新技術等湧向農村,越來越多的資源要素向農業滲透融合,現代農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迎來了多樣化的發展需求。玉林市供銷社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十分注重深度挖掘農業多種功能,培育壯大農村新產業新業態,促進產業間融合發展,更好滿足社會對農業的多樣化需求。

1、推行合作社“互聯網+”行動。玉林市供銷社以合作社為主力加快發展農村電子商務,通過“大數據”等先進理念、“農業雲”等先進技術,讓農業、農村、農產品更好地搭上電子商務“無形之網”,連上更廣闊的市場空間。目前,建設“網上供銷合作社”,玉林市供銷社系統在全市合作社中已開展電子商務的社有企業6家,註冊成立電子商務公司5家,還有2家正在申請註冊中,電子商務業務也逐步開展。20xx以來,全市已實現網上購銷金額120多萬元。

2、大力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玉林市供銷社引導合作社在特色種養的基礎上,整合資源特色,發揮抱團優勢,包裝打造集生產、休閒、觀光、體驗等於一體的休閒觀光農業,把農業生產與休閒旅遊融合起來發展,帶動農民更多地參與到農業價值鏈之中分享增值收益。在合作社引領帶動下,玉林市休閒觀光農業蓬勃發展,創建生態農業旅遊觀光等各類農家樂350個,休閒農業從業人員7、1萬人,總收入超12億元。

二、進一步發揮農民合作社作用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路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玉林從農業大市走向農業強市的關鍵時期。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玉林補齊“四化同步”短板、實現“兩個建成”目標的關鍵之舉、決勝之策、攻堅之措。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玉林市供銷社進一步發揮農民合作社作用,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總體思路是堅持“一條主線”,着力“兩個重點方向”,實施“四大抓手工程”。

“一條主線”:即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通過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產品供給有效性,推動農業生產提質增效,增強農業資源在市場中的配置,加快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兩個重點方向:即構建區域全產業鏈、發展綜合型合作社。

1、着力構建區域全產業鏈。玉林市供銷社一方面以合作社為橋樑紐帶,上接市場下聯農户,推進農業上下游產業、前後環節銜接,促進區域內產業間深度融合發展,形成區域全產業鏈,實現農業產業鏈延長和價值鏈延伸。另一方面加快探索發展系統內外合作社聯合社,整合資源,集聚要素,圍繞產業,突出優勢,推進縣域化、品牌化發展,實現同產業合作社抱團經營或區域內一二三產業合作社聯合發展,破解合作社單打獨鬥競爭力不足的難題和產業鏈價值鏈不長的困境。

2、積極發展綜合型合作社。玉林市供銷社推動農民合作社由生產合作向土地合作拓展,由資產合作向資本合作拓展,由專業合作向綜合性合作拓展,引導、支持有一定基礎和實力的合作社由單一生產功能向產前、產後功能延伸,向加工、銷售功能拓展,發展綜合型合作社。加強農業項目庫建設和招商引資力度,集中力量扶持建設一批產業梯次合理、分工精細、合作有序的重點合作社。力爭到20xx年,全市供銷社系統集產加銷於一體的綜合型合作社達50家;農民合作社整體實力明顯增強,輻射帶動農户達75%以上。

四大抓手工程:即建設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創建農民合作社示範社、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發展品牌農業。

1、加快建設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玉林市供銷社系統立足優勢特色產業,力助全市加快建設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優化產業結構,增強產業優勢。推動合作社進入示範區發展,以示範區為平台集聚資源要素、整合優化產業,增強合作社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綜合實力。力爭到20xx年,全市系統有超7個合作社成為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的建設主體。

2、大力創建農民合作社示範社。重點扶持一批有一定基礎實力的合作社發展壯大,着力培育成為有規範的章程、良好的運行機制、嚴謹的管理制度、合理的利益分配辦法、較強的服務帶動能力的農民合作社示範社。力爭到20xx年,全國總社示範社達7家,自治區供銷社示範社達15家,市級示範社達200家。

3、着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依託廣西玉林職業農民學院,和市供銷社與廣西豐兄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合作創辦的農民技術培訓學校(已於20xx年8月份掛牌成立),對全市系統合作社示範社領辦人或帶頭人進行大輪訓,培育一批有文化、知政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農業CEO。加大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力度,推動更多的新型職業農民進入合作社參與經營,成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生力量。力爭到20xx年,全市系統合作社管理人員中,具有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稱或新型職業農民比例達80%以上。同時計劃年將培訓農民5000餘人。

4、創新發展品牌農業。鼓勵供銷社系統合作社通過文化內涵與關聯產業的融合,藉助文化創意塑造品牌農業和進行品牌營銷,利用品牌溢價效應最大限度地提升農業的附加值;力爭到20xx年,每個產業整合推出2—3個品牌基地和知名品牌,每家自治區級及以上合作社示範社培育出1—2個知名品牌產品。推動合作社大力發展“三品一標”農產品,建設標準化生產基地,提升農產品品質品牌;力爭到20xx年,全市市級及以上合作社示範社均有“三品一標”基地或產品。在合作社中率先探索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追溯,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

三、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幾點體會

(一)要發揮好政府的引導作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先要認清“三農”工作在整個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定位和作用。農業是安天下、穩民心的基礎性、戰略性產業,農業穩則基礎牢。玉林市供銷社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支持作用,先後運用好《中共玉林市委員會 玉林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實施意見》(玉發〔20xx〕10號)、《玉林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發展農民合作社的實施意見》(玉政發〔20xx〕8號)、《玉林市金融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共同行動計劃》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引導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揮主力軍作用,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全市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強有力的託底支撐。

(二)要發揮好市場的導向作用。當前,農業發展普遍存在生產與需求錯位、生產與市場脱節的現象。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鍵是要發揮好市場的導向作用,用市場這隻無形的手來推動農業供給側的轉型升級。玉林市供銷社充分發揮合作社在市場經濟中的新型經營主體作用,帶動農户抱團闖市場,實現了市場需求與農業生產的有機銜接。同時,通過產業鏈、價值鏈的導向和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促進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促進產業向提質增效調整,更多的資源要素參與到農村經濟發展,更多的工商資本進入現代農業開發,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三)要發揮好農民的主體作用。農民是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最大主體,同樣也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最直接受益者。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了市場進行導航,還須農民進行把舵。傳統的小農經濟單家獨户生產經營,經濟實力差、市場能力弱、創新能力不足、發展後勁有限,難以支撐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而合作社既是一種經濟組織、市場經營主體,又是一種農民合作組織,是農民之間最為緊密的利益聯結體。玉林市供銷社把準農民合作社的這種特殊地位,在農民合作社中率先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很好地發揮了農民的主體作用,贏得了羣眾的廣泛支持,凝聚了強大的改革動力。

農業調研報告 篇5

按照重慶市農業局的安排,我局就縣、鄉鎮農業科技推廣事業單位收入分配情況及改革思路進行了較為祥實的調研,共抽取了單位樣本11份,個人樣本24份,其中縣級單位3份,個人12份,鄉鎮農技推廣機構8份,個人12份,同時還查閲了縣人事部門的統計數據,基本上能準確反映出我縣農業科技推廣事業單位收入分配狀況及廣大職工對收入分配改革的要求。

一、我縣農業科技推廣事業單位收入分配現狀

(一)基本情況。

縣級機構現狀。縣農業局現有科室站13個(其中行政科室3個,事業站司場10個),編制104人(其中行政10人,機關後勤4人,事業全額29人,事業差額52人,自收自支9人)。

現有在崗人員87人(缺編18人),在崗人員中行政人員10人,機關後勤3人,事業全額23人,事業差額26人,自收自支24人;現有人員中局領導7人,中層幹部13人,行政人員2人,科技人員31人,工人33人。在崗人員中的學歷,本科6人,大專28人,中專35人,技校2人;已聘專業技術職務,高級2人,中級16人,初級20人。

農業局機關職工45人,各種工資、津補貼總額56.8萬元,人均應年收入1.26萬元,由於我縣財政拮据,差額撥款單位(植保站、經作站)8人40%的工資、1993年工改時保留的津補貼每月129元、清涼烤火費和54名離退休人員的保留津補貼、清涼烤火費等都由單位自行解決,總需資金每年66.3萬元,全年財政撥款45.4萬元,資金缺口20.9萬元,由於無經營收入及收費收入來解決資金缺口,職工有保障的人均年收入僅10079元,佔應得收入的80%。

縣種子公司屬自收自支事業單位,職工24人,各種工資、津補貼總額32.1萬元,人均應得年收入1.34萬元,加上3名離退休人員的保留津補貼、清涼烤火費、養老保險單位統籌(含在職人員)等都由單位自行解決,總需資金每年40.86萬元,但由於近兩年種子市場競爭激烈,經營狀況逐年下降,年經營收入解決職工工資18.6萬元,缺口22.2萬元,職工實際收入人均7750元,佔應得收入的57.8%。

縣良種場屬差額撥款,職工18人,各種工資、津補貼總額23.6萬元,人均應年收入1.31萬元,加上40名離退休人員的保留津補貼、清涼烤火費、養老保險單位統籌(含在職人員)等都由單位自行解決,總需資金每年44.79萬元,財政每年定額撥9.8萬元,但由於新城區開發佔用土地、農業收入下降等原因,年經營收入解決12.4萬元,資金缺口22.59萬元,職工實際收入人均7800元,佔應收入的59.5%。

鄉鎮機構現狀。二00一年,我縣機構改革將全縣原56個鄉鎮精簡為32個鄉鎮,將原每個鄉鎮分設的農技、農經站等農業服務機構撤銷,由農技、農經、農機、水利合併組成一個機構,名稱為“農業服務培訓中心”(簡稱“農培中心”),人事、工資、工作管理全部下放到鄉鎮政府。

全縣32個農培中心,編制208人,其中農技、農經編制122人;現在崗農技、農經人員112人,其中農技人員62人,農經人員49人,工人1人。學歷結構:本科3人,大專41人,中專65人,高中2人,國中1人;專業技術職務:高級1人,初級81人,末評26人,管理人員4人。

鄉鎮農培中心屬事業全額撥款,工資、津補貼總額119.44萬元,人均年應收入10664元,財政撥款99.86萬元, 1993年工改時保留的津補貼每月129元、清涼烤火費均由鄉鎮政府自籌解決,因無資金來源,缺口19.58萬元,人均實際年收入8916元,佔應收入的83.6%。

(二)93年工改以來各項工資、津補貼政策執行情況

1993年工改以來,我縣在財政十分拮据的情況下,盡力籌措資金保證了職工基本工資的發放,無拖欠工資的現象。一是中央及地方出台的兩年正常增加職務工資、調整工資標準、晉升職務工資等政策都按時得到兑現;二是大部分津補貼政策得到執行,如“民族地區補貼、艱苦地區補貼、農林水一線工資浮轉固、技術津貼”等;三是部分津補貼、福利政策未得到執行,如“保留津補貼(每月129元)、清涼費、烤火費、有毒有害保健津貼”等未納入財政預算,“農業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津貼提高8%”未執行。四是我縣將植保站、經作站定為差額撥款單位、將種子公司定為自收自支單位、將良種場定為定額撥款單位,不符合中央和重慶市有關基層農技推廣事業單位各級財政給予保障的規定;五是鄉鎮農業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普遍未享受到“勞保”。

(三)現行工資福利政策對農技推廣事業的作用或影響

自1993年工資改革以來中央和地方出台的一系列工資福利政策,進一步完善了社會主義分配製度,實行了科學分類管理和對專業技術人員的傾斜政策等措施,極大的調動了廣大基層農技推廣科技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推動了農業科技事業的發展。特別是近幾年大幅度調整工資標準,拉開工資差距,農業行業特有津補貼等政策,鞏固了鄉鎮農技推廣隊伍,激發了科技人員學電腦、學英語、學專業知識、爭職稱的熱情,使廣大農業技術人員安心農業事業,服務農民,為發展農村經濟作出了貢獻。

二、我縣農技推廣事業單位收入分配存在的問題

現行的工資、福利分配政策對基層農技推廣科技術事業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是與其他行業比較收入太低,未達到當地平均水平,仍不利於調動農業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新。去年全縣事業單位平均工資為10844元,農林牧漁行業為8496元,比平均水平低2388元,比最高的衞生、體育、社會福利行業的13732元低5236元,比最少的社會服務行業的7393元多1103元,在統計的九個大行業中居倒數第二位。

二是高中級專業技術職務鄉鎮偏少,在基層做實事幹事業的待遇低。由於各種原因我縣鄉鎮高中級農業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少,在32個鄉鎮農培中心的112名農技幹部中僅有高級農藝師1人,中級職稱無人,初級職務就佔了81人,分配與職務掛勾,職務工資差距拉大,形成了鄉鎮農技人員工作最艱苦反而分配收入最低的狀況,無形中鼓勵了一部分人為了職稱而爭職稱,出現了高職務低水平、業績平庸的現象。

三是差額撥款、自收自支單位的職工收入低下。我縣在1991年將種子公司定為自收自支,將良種場、植保站、經作站(果品公司)定為差額撥款,近幾年受各種因素的影響,種子公司、良種場經營收入逐年下降,植保站、經作站(果品公司)根本無經營收入,僅能以微薄的經營收入或財政60%的工資撥款維持着職工基本工資的發放,部分科技人員只能得到應得工資的60%以下,自收自支單位人均實際收入7750元,差額撥款單位人均實際收入7735元,比全縣上年平均收入水平分別少3094元和3109元。

四是自收自支、差額撥款單位人心思遷,相關工作無人搞。由於工資無法保障,收入低下,原在此類單位工作的人員不安心工作,千方百計地調動單位,從事專業技術工作的人員大量流失,造成某些重要工作無人搞。如縣植保站、經作站為財政差額撥款單位,原有職工16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12人,目前兩站僅有人員5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3人,特別是在20xx年植保站無人成為空殼,植保工作完全停止,今年局裏才在內部調配了3人從事植保工作。

三、基層農技推廣事業單位收入分配改革的建議

現行的工資分配政策與專業技術職務密切相關,個人收入與職務成正比,職務越高工資差距越大,個人收入越高,從事基層農技推廣的'人員是身體力行地向農民推廣農業實用技術,一項實用技術普及發揮效益就是他的成果和業績,當然也寫不出有高深學術的論文。但目前的專業技術評聘存在着重論文輕實績,重學歷輕能力的不足。建議改革職稱評聘制度,實行專業技術職稱資格全國統考,單位在編制內自行聘任,對基層鄉鎮農業技術人員適當傾斜照顧的政策,較好地體現艱苦地區艱苦工作的分配政策。

農業行業津補貼在目前的政策還少,僅有“農林水一線浮動或浮轉固、農業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津貼提高8%、有毒有害保健津貼”三項,而且只有農業一線浮動或浮轉固納入了財政預算,其他兩項未納入,加之收費項目的取消、財政管理改革無資金來源,完全未享受。農業是艱苦行業但津補貼比較其它行業少,農業事業人員的比較收入就少(倒數第二)。為此建議提高農業科技人員的待遇,增加農業行業的津補貼,設立農技推廣津貼並納入財政預算。對農業事業人員的勞保標準予以重新行文明確,以便基層有據可查。

基層農技推廣事業單位要積極地按照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方案,搞活單位內部分配製度,把職務工資津貼部分活起來,定崗位、定職責、定報酬、定獎懲,競爭聘任上崗,可實行高職稱低聘,低職稱高聘,專業技術職稱終身制,聘任專業技術職務合同制,真正體現按勞分配的原則,調動基層農技推廣事業單位廣大科技人員的積極性。

農業調研報告 篇6

農業全產業鏈是在當代我國農業產業結構升級和食品安全要求不斷提高的背景下產生的一種全新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是指以消費者為導向,同一農業產業內或不同產業間的多個經營主體,依據特定的邏輯關係、利益關係和時空佈局形成的,以產品或服務為對象,以資本和技術為紐帶,以價值增值為目標,從農業產業鏈的源頭做起,涵蓋了種養殖與投入品採購使用、農產品加工分銷及物流、品牌推廣等從田間到餐桌多個環節的產業鏈系統。發展農業全產業鏈,有利於推動我市農業龍頭企業轉型升級,有利於促進我市農民就業增收,有利於提高我市農業資源循環利用水平,有利於保障我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有利於加快推進我市農業現代化。

一、我市農業全產業鏈發展的基本情況及主要特點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我市通過建設農業全產業鏈來謀劃提升農業核心競爭力,通過種子種苗工程、園區(基地)建設、農產品深加工、物流配送、批發市場經營、農產品電子商務等環節不斷推動農業全產業鏈的整合和一體化運作,加快農業全產業鏈的發展。截至20xx年底,我市已擁有產值億元以上的農業(指種植業和畜牧業)全產業鏈15條,其中,產值10億元以上農業全產業鏈3條(慈溪蔬菜、鄞州藺草、餘姚榨菜),產值5億元以上農業全產業鏈 3條(慈溪生豬、餘姚畜禽、象山柑橘),產值1億元以上5億元以下農業全產業鏈9條(餘姚稻米、鄞州稻米、奉化稻米、鎮海獺兔、餘姚茭白、象山白鵝、甬優種業、江北奶業、寧海畜禽),主要農業全產業鏈基本情況。

我市農業全產業鏈的發展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一是全產業鏈的產品特色鮮明。主要是根據各地自然資源稟賦條件,依託各地農業主導集聚產業,因地制宜形成農業特色產業鏈。通過整合各類農業市場主體,推動當地農業經濟發展逐步從區域特色、塊狀經濟到現在的產業鏈條經濟的轉變。如象山的浙東白鵝全產業鏈、餘姚的榨菜全產業鏈、鄞州的藺草全產業鏈等都是在當地主導集聚產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並且具有明顯的產業產品特色。

二是全產業鏈組織形式多樣化。目前我市農業全產業鏈的發展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種:一是市場主導型。以果蔬、畜禽等大宗農產品為基礎,依託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田頭農產品交易市場等,開展農批對接、農超對接,將產業鏈上中下游緊密連接起來

三是全產業鏈的發展凸顯品牌化。品牌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保障,品牌的打造,要靠每一個農業企業長久不懈的努力。小產品必須通過全產業鏈的發展,才能形成大品牌。“加多寶涼茶,簡單的配方,卻能有300億元的產值市場,這是農業全產業鏈效應和品牌塑造的典範。”目前我市餘姚榨菜、鄞州藺草、寧波獺兔、寧波牛奶、寧海土雞、象山柑橘、慈溪出口蔬菜等產業品牌在全國消費者心中也已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二、我市農業全產業鏈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業全產業鏈發展基礎條件不強,鏈上各環節銜接不緊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產業基礎相對薄弱。一方面,硬件設施較為薄弱。本地穩定的產品原料基地難以落實,相對分散,不少農業龍頭企業的主要產品原料均來自於外地採購;另一方面,軟件服務難以跟上。很多鮮活農產品裝車大多是在露天環境下而不是按照國際標準在冷庫和保温場所下進行,冷鏈設施不夠完備;還有農業全產業鏈上相關標準體系建設也不健全,追溯管理信息系統還不完善。

企業加工銷售能力不強。農產品停留在初加工水平上,精深加工能力較差,加工增值鏈條較短,產品附加值不高,農產品銷售還停留在傳統銷售模式上,網絡營銷等新型農產品銷售模式還不夠多。

農業訂單不夠穩定。總體來看,訂單農業範圍還不夠廣泛,沒有形成大面積的穩定關係。農業企業與農户沒有形成緊密協作關係和利益共同體,部分加工企業壓價、拖欠欠款等現象時有出現,而訂單農户也存在有缺乏信用的現象,導致訂單履行率不高和發生農產品質量問題。

(二)全產業鏈集聚整合力不強,科技研發創新能力較弱。主要表現為:

很多農產品加工企業管理能力不足,現代經營管理理念和人才缺乏,企業競爭力弱,同質化現象較為嚴重,產業集聚整合力不強,無法產生規模效應和協同效應。人才的缺乏已嚴重影響我市農業全產業鏈的發展。以餘姚為例,農民合作社數量超過166家,XX市級以上農業企業達115家,但真正懂得農業經營管理的人才屈指可數。而相對於專業型人才,複合型的農業人才更是“一將難求”,特別是休閒農業的產業鏈較長,涵蓋了一、二、三產業,複合型的經營人才嚴重缺乏。

科技創新水平不高。新技術新設備需要較多的`資金投入,昂貴的投入使得很多農業龍頭企業侷限在傳統的產品市場上,導致農業龍頭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技術水平較弱,發展停滯不前,多數農產品仍處於產業鏈的中低端,附加值低。以象山柑橘產業鏈為例,產業線的機器換人受到外部條件及政策環境影響,未能達到良好的效果。

(三)全產業鏈鏈條較短,品牌、休閒農業等延伸發展不夠。

我市農業資源豐富,農產品類型多樣、特色明顯、優勢突出,但卻少有全國知名的企業、品牌。像國家地理標誌慈溪楊梅等由於保鮮、儲藏等問題,要走出去開拓市場難度較大。在延長產業鏈條、提高農業附加值上也還有挖掘空間,農業第三產業,包括文化創意農業和休閒觀光農業的發展還顯不足。如河姆渡的稻米文化也尚未充分挖掘利用;榨菜產業其加工觀光、歷史文化等還沒有進一步拓展。

(四)全產業鏈發展的政府扶持不夠,產業行業協會發展緩慢。

政府投入相對不足。主要表現在財政在農業全產業鏈扶持對象上較為分散,力度又不大,儘管我市已先後制定出台一些扶持產業發展的政策,但具體的配套政策沒有完全跟上具體產業鏈的發展。法律法規體系、信用體系、標準體系、檢測檢驗認證體系、執法監督體系等仍然不完整、不健全。特別是在水利、交通、市場建設等基礎設施方面建設相對落後,而且農產品市場信息體系建設滯後,也提高了企業的信息蒐集費用,加大了交易成本。

信息基礎設施較為薄弱,信息服務水平不夠高。雖然目前社會數字化、信息化發展迅猛,有互聯網、數字電視,甚至各個平台,但是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運用卻較少,農業的信息服務平台建設相對落後,平台少、功能單一、服務水平不夠高。

此外,我市11條產業鏈中只有藺草、雪菜、兔業等已成立了產業行業協會,並開展了一些活動,其餘尚未成立。因政府授權十分有限,又缺乏政策扶持,已成立的協會其協調管理作用發揮也是不夠明顯、組織機構比較鬆散、服務能力欠缺,還未形成獨立運作的實體化社會團體,要真正發揮行業管理的作用還需要進一步培育。

三、“十三五”期間我市農業全產業鏈建設的設想

(一)總體思路及目標。

按照中央關於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的要求,圍繞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延長農業產業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促進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總體要求,通過農產品精深加工、科技創新、市場開拓、行業聯動、信息服務等多種有效途徑,大力推進農業上下游產業、前後環節有效連接,形成一批農業全產業鏈集羣,打造一批產品競爭力強、市場佔有率高、影響範圍廣的農業企業和農產品品牌,促進農業產業升級,提高農業綜合效益,推動我市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爭取在“十三五”期間創建5個銷售收入達10億元以上的省級示範性農業全產業鏈,打造10個銷售收入達5億元以上的市級示範性農業全產業鏈,提升一批縣級農業全產業鏈實現銷售收入超1億元。使各個示範性農業全產業鏈基本達到農業生產標準化、原料基地化、質量安全化、產品系列化、銷售品牌化。

(二)主要對策措施。

按照整市域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總體要求,重點圍繞“七個一”,通過政策扶持,培育農業產業鏈核心主體要素,以農產品加工型龍頭企業為依託,深化農產品加工產業鏈,不斷提高產業集聚度,提升關聯點,推進農產品流通骨幹網絡建設,實現標準化基地與龍頭企業的有效對接,增強農產品加工轉化增值科技創新能力,強化品牌推動戰略,以加工型農產品全產業鏈為母鏈,全方位拓展農業產業鏈,使產業鏈聯接更牢固、更吻合、更高效,逐步構建和優化成一批寧波區域特色的示範性農業全產業鏈。

1.建設一批高標準的生產基地。以“兩區”為核心,以龍頭企業為紐帶,通過建設規模化、專業化、生態化、標準化、集約化的原料生產基地,推進主導產業的發展。篩選出當前有高附加值或有發展潛力的農產品主產區,重點規劃優先建設主產區基地,從源頭上保證全產業鏈中核心領軍主體的原料供給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強化農業全產業鏈的基礎。

2.扶強一批領軍型的經營主體。一方面,要繼續加大培育經營主體,促進主體間的聯動。以產業分工、利益聯結為根基,建立健全各類經營主體間、主體與普通農民間的聯結機制,促進各類主體與關聯產業協同發展。另一方面,要發揮領軍型農業龍頭企業的引領帶動作用。做大做強龍頭,引領各主導產業種子種苗、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等主體聯動融合發展。着力培育一批領軍主導農業全產業鏈發展的名企、名人。

3.培育一批有影響的農業品牌。一要挖掘本地具有區域特性和優勢的農產品,大力推進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保護登記,形成響亮的有文化、有品質、有歷史的區域特色農產品品牌。二要繼續鼓勵寧波優質農產品創牌,包括市級、省級、國家級品牌,實現寧波名特優新農產品走的出去。集中培養打造創意農業品牌(商標、專利), 並圍繞該品牌構建全產業鏈。三是結合各類境內外農博會和展銷會,推介、宣傳本地特色的農業品牌。真正培育出一批在省內、國內叫得響的、有寧波特色的名牌、名品。

4.發展一批相配套的流通平台。一是根據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發展一批與全農業產業鏈相配套的農產品批發市場,推動農業龍頭企業集羣與專業批發市場的對接。支持農業龍頭企業加強儲藏、運輸和冷鏈設施建設。二是鼓勵農業龍頭企業開設直營店和連鎖店,積極與大型連鎖超市、流通企業對接,開拓國內外市場。三是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實現“電商換市”,鼓勵有條件的農業龍頭企業建立網上展示交易平台。

5.突破一批關鍵性的產業技術。一是根據我市種植業和畜禽養殖業發展佈局和主導產業發展需要,以產業技術服務團隊建設為核心,以推廣應用為導向,以建立與產業鏈相配套的技術鏈為目標,集聚農業科研教育推廣及社會化農技服務優質資源,推進產學研協同、省市縣鄉聯動、公共服務和社會化服務相融合,進一步優化農技服務,延伸服務鏈,加快農業產業技術創新集成與推廣應用。二是加強產業鏈領軍核心主體的科研開發應用中心建設,農業科技進步是農業產業化的本質動力, 缺乏科技的力量, 農業生產、加工、運輸、銷售一體化進程就無法有效地連接起來,因此在加強農業生產領域中的新品種和栽培技術的基礎上, 加強產業鏈領軍核心主體的科研開發應用中心建設,開展產、運、加、銷一體化的技術研究, 使技術配套, 銜接合理,使產業鏈在現代技術基礎上高效運作。

6.打造一批多層次的創意農業。一要開闢新市場, 拓展新的價值空間,構建多層次的寧波都市創意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體系。進一步深入挖掘、開發、整合發展創意農業的自然資源、社會資源和鄉土民俗文化資源,在生產中,利用作物生長全過程,利用現代農業的生產性、觀賞性、娛樂性、參與性、文化性、市場性等,對其加以整合和包裝,促進農業創意文化、觀光休閒等新型業態高效發展,推進農業創意各產業的融合發展。二要緊密結合農副產品的加工再生產、服務、觀光、營銷特色等拓寬產業鏈,支持有優勢的產業鏈建設主體文化博物館,延長產業鏈。

7.成立一批服務優的行業協會。政府要做好服務和牽頭工作,強化對行業協會的領導,賦予行業協會必要的管理權限和職能,並對行業協會給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對於重要農產品可成立相應的分會,組成聯合體,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模式,保障行業健康發展。開展有針對性的指導培訓工作,加大行業協會與國內外同行業的聯繫與交流,促進地區合作。

農業調研報告 篇7

在我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的穩定發展是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的關鍵。作為世界上農業自然災害比較嚴重的國家,我國脆弱的農業,亟須農業保險的有力保障和支持,以保證農業生產經營的穩定和持續發展。

一、我國農業保險發展現狀

我國農業保險業經歷了一個曲折的發展過程,從1982年開始由民政部門、農業部門、保險公司等陸續開辦了一些農業保險業務。1982年到1992年農業保險業務呈上升趨勢,到1992年當年農業保險費收入達到10億元。但保費快速上升的同時是居高不下的賠付率,1991年農業保險的賠付率為119%。在政府支持性措施減弱以後,過高的賠付率導致農業保險業務逐步萎縮,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不得不調整農險結構,對一些風險大、虧損多的農險業務進行戰略性收縮,而其他保險公司則是退出農業保險的經營。中國人保香港上市後,由於經濟效益的原因,不再經營大部分的農險業務。

自以來,專業農險公司開始浮出水面,9個省區市的農業保險試點也已經全面鋪開。頒佈了發展農業保險的指導性意見,提出農業保險發展的五種模式:

一是與地方政府簽訂協議,由商業保險公司代辦農業險;

二是在經營農業險基礎較好的上海、黑龍江等地區,設立專業性農業保險公司;

三是設立農業相互保險公司;

四是在地方財力允許的情況下,嘗試設立由地方財政兜底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司;

五是繼續引進像法國安盟保險等具有農業保險經營的先進技術及管理經驗的外資或合資保險公司。

二、我國農業保險面臨的主要問題

目前我國的農業保險仍存在着各種各樣的問題,現行的農業保險組織體系不適應農業保險發展的需要。一方面農業保險的有效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商業保險公司開展農業保險業務的積極性不高,農業保險的發展面臨資源短缺、技術薄弱、人才匱乏等問題。另外,傳統風險管理體制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農業保險的發展。

(一)有效需求不足

農業生產和經營風險的`客觀存在,必然形成對農業保險的巨大需求,但目前我國農業保險的有效需求明顯不足。主要原因在於:超小規模的土地經營客觀上弱化了農業保險的經濟保障功能,窄小的經營規模使農民產生較低的預期收益,因而不願意付出保險成本;我國的農業保險主要以商業形式經營,國家支持和補貼較少,相對農民收入而言,保險費率較高,抑制了農民對保險的需求。

(二)缺乏專業性保險從業人員

長期以來,我國保險業由於受到各種因素的干擾,發展呈現多次起落,保險人才斷層,目前我國保險從業人員大多數人是從其他行業轉來的,沒受過專門保險教育。而農業保險經營的複雜性、艱苦性,更是導致人才奇缺。因此,從業人員現狀是經驗型多,知識型少;保守型多,開拓型少;單一型多,複合型少;粗放型多,效益型少。數據表明,我國保險市場人才供需比例約為1:4。人才的極度匱乏,特別是核保、核賠、精算等技術型人才和管理、營銷、培訓等複合型人才的嚴重不足,已成為制約保險業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

(三)農業保險險種減少,發展滯後

我國保險業在經歷了最初十幾年的快速增長後大幅下滑,除了一些外部因素外,保險產品的結構不合理,險種可選性少,不能滿足市場的多樣化需求,這也是一個重要因素。產品缺乏創新,一方面產品雷同多,細分度不夠,達不到不同人羣、不同需求的組合效應。另一方面產品開發能力弱,更新換代慢。由於長年虧損、業務萎縮。

(四)保險中介機構缺位

規範化的保險中介機構活躍在保險市場上,是現代保險市場成熟的重要標誌之一,對保險的供求雙方均能起到重要的媒介和橋樑作用。特別在農村保險市場中,保險中介人可以將保險公司的經營觸角延伸到農村的各個角落,節約保險公司的經營成本,也能起到服務於廣大農民的作用。然而,以往我國保險公司幾乎全部依靠自身的展業隊伍承保農業保險,沒有充分利用農村保險代理和保險經紀公司這一中介形式。

農業調研報告 篇8

今年以來,全縣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圍繞農民增收致富,狠抓各項政策落實,大力發展農村經濟,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推進高效生態農業發展,拓寬農業生產空間,確保農業經濟保持穩定增長。

一、農業生產及農村經濟運行情況

(一)農業生產經濟總量平穩增長。前三季度全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6.9億元,比上年增長5.4%。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23.8億元,比上年增長5.2%。

(二)夏糧豐收,秋糧略減。據統計,今年全年糧食播種面積為98.5萬畝,增加0.4萬畝,總產量預計達到34.7萬噸,比去年增加0.5萬噸,增長1.6%;畝產預計352.2公斤,比去年增加4.1公斤,增長1.2%。其中小麥播種面積46.7萬畝,總產達15.1萬噸,比去年增產0.7萬噸,增長4.8%;平均畝產323.1公斤,比去年增產10.8公斤,增長3.5%;全縣秋糧播種面積51.8萬畝,比去年減少0.2萬畝;預計總產19.6萬噸,比去年減0.1萬噸,減0.7%;平均畝產378.4公斤,比去年略減。

(三)畜牧業生產平穩發展。到三季度末,全縣存養奶牛3.3萬頭,同比增長5.6%;生豬存欄33.8萬頭,同比增長1.8%;羊存欄23.3萬隻,同比增長0.4%;家禽存欄1290.6萬隻,同比增長0.2%。出欄生豬34.3萬頭、羊19.7萬隻、家禽5596萬隻,同比分別增長1.2%、-3.9%、-1%。實現肉類總產量達11.6萬噸,同比增長3%;禽蛋產量3.5萬噸,同比增長1%;奶類產量7.9萬噸,同比增長5.6%。

(四)農民現金收入大幅度增加。“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收入的增長。前三季度全縣農民人均現金收入達10601.8元,同比增加1976.1元,增長22.9%。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一是家庭經營收入大幅度回升,這是農民收入實現較快增長的主要動力。農民家庭經營現金收入人均4725元,同比增加827元,增長21.2%。二是工資性收入保持較快增長,這是農民增收的最大來源。農民工資性收入人均4874.7元,增加647元,增長15.3%。其中:農民外出打工得到的勞務收入人均2436元,比上年增加594元,增長32.3%。三是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保持較快增長,前三季度人均1002元,比上年增加502元,增長100.4%。

二、需要關注的問題

(一)農業生產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仍然較弱。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還較薄弱。農業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依然有限,“靠天吃飯”的狀況還沒有根本改善,糧食生產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受今年8月3日的10號“達維”颱風的影響,縣山區遭受特大鳳災和水災,致使山區羣眾的生命財產受到了嚴重損失,生產、生活受到了影響。部分糧食作物倒伏、受淹,影響了糧食的.豐收。

(二)畜牧業規模户所佔比重偏低。一是全縣畜牧業生產方式仍然落後,散養仍然佔有很大比重,全市生豬存出欄中規模户(生豬存欄40頭以上的户)佔的比例在80%左右,而全縣僅在40%。二是由於受到冶源水庫水資源保護地限養、禁養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畜牧業發展。

(三)農村市場價格不穩定。雖然農產品整體價格平穩,但是市場經濟的不穩定性,將會成為制約農民增收的不確定因素。例如,今年的山楂生產,雖然山楂豐收了,但是價格的不穩定,造成了農民豐收不增收。

農業調研報告 篇9

根據公司7月4日會議安排,在本月30日前完成農業項目申報調研工作。為此,我們在7月份先後走訪調查了市發改委、扶貧辦、農委、水務、林業、財政等有關部門,走訪玉屏縣農委、發改局、林業等部門,還有大龍開發區管委會有關部門及大龍鎮政府,就當前國家對農業政策的支持情況,2016年有關項目安排情況,以及項目申報工作進行了調研,現報告如下:

一、農業支持鼓勵政策及資金安排情況

(一)、國家對農業支持政策

1、深入推進糧棉油糖高產創建和糧食綠色增產模式攻關支持政策2016年,中央財政安排15億元資金支持開展糧食綠色高產高效創建和模式攻關。選擇生產基礎好、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產業帶動能力強的100多個縣整建制創建。在實施內容上,重點開展技術瓶頸攻關和集成推廣高產高效、資源節約、生態環保的技術模式。在創建作物上,以糧食作物為主,適當兼顧部分地區優勢作物。在創建內容上,一是圍繞綠色生態環保、資源高效利用、生產效能提升等方面,示範推廣區域性、標準化高產高效技術模式。二是針對分區域分作物的資源瓶頸、技術瓶頸、效益瓶頸,組織開展試驗試點和聯合攻關。三是依託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創新農業社會化服務方式,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2、測土配方施肥補助政策

2016年,中央財政安排測土配方施肥專項資金7億元,深入推進測土配方施肥,結合“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選擇一批重點縣開展化肥減量增效試點。創新實施方式,依託新型經營主體和專業化農化服務組織,集中連片整體實施,促進化肥減量增效、提質增效,着力提升科學施肥水平。 2016年,項目區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達到90%以上,畜禽糞便和農作物秸稈養分還田率顯著提高,配方肥推廣面積和數量實現“雙增”,主要農作物施肥結構、施肥方式進一步優化。

3、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支持政策

2013年,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改委印發了《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提出到2020年,全國建成8億畝高標準農田。2014年,為規範高標準農田建設、統一建設要求,國家標準化委員會發布了《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2016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要求,到2020年確保建成8億畝、力爭建成10億畝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優先在糧食主產區建設確保口糧安全的高標準農田。目前,建設高標準農田的投資主要有,國土資源部國土整治、財政部農業綜合開發、國家發改委牽頭的新增千億斤糧食產能田間工程建設和水利部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補助等。

4、畜牧良種補貼政策

從2005年開始,國家實施畜牧良種補貼政策。2015年投入畜牧良種補貼資金12億元,主要用於對項目省養殖場(户)購買優質種豬(牛)精液或者種公羊、犛牛種公牛給予價格補貼。生豬良種補貼標準為每頭能繁母豬40元;肉牛良種補貼標準為每頭能繁母牛10元;羊良種補貼標準為每隻種公羊800元;犛牛種公牛補貼標準為每頭種公牛2000元。奶牛良種補貼標準為荷斯坦牛、娟姍牛、奶水牛每頭能繁母牛30元,其他品種每頭能繁母牛20元,並開展優質荷斯坦種用胚胎引進補貼試點,每枚補貼標準5000元。2016年國家繼續實施畜牧良種補貼政策。

5、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政策

2016年,中央財政安排資金9億元用於實施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政策。補助政策將進一步突出扶持重點,向優勢產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老少邊窮地區傾斜。強化集中連片建設,實施縣原則上調整數量不超過上年的30%。提高補貼上限,每個專業合作社補助貯藏設施總庫容不超過800噸(數量不超過5座),每個家庭農場補助貯藏設施總庫容不超過400噸(數量不超過2座)。

6、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項目支持政策

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農業部將積極推動落實11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積極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大力促進休閒農業發展的通知》精神,主要包括積極探索有效方式,改善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重點村基礎服務設施,鼓勵建設功能完備、特色突出、服務優良的休閒農業專業村和休閒農業園;鼓勵通過盤活農村閒置房屋、集體建設用地、“四荒地”、可用林場和水面等資產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加強品牌培育,開展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縣示範點創建活動、中國最美休閒鄉村推介、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認定、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星級企業創建活動等。

7、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政策

2016年中央財政安排13、9億元農民培訓經費,繼續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在全國8個整省、30個市和500個示範縣(含100個現代農業示範區)開展重點示範培育,探索完善教育培訓、規範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體”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體系。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輪訓計劃,以專業大户、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骨幹、農業企業職業經理人為重點對象,強化教育培訓,提升創業興業能力。繼續實施現代青年農場主培養計劃,新增培育對象1萬名。

8、扶持農民合作社發展政策

國家鼓勵發展專業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的農民合作社,加強農民合作社示範社建設,支持合作社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和直供直銷,積極扶持農民發展休閒旅遊業合作社。擴大在農民合作社內部開展信用合作試點的範圍,建立風險防範化解機制,落實地方政府監管責任。2015年,中央財政扶持農民合作組織發展資金20億元,支持發展糧食、畜牧、林果業合作社。落實國務院“三證合一”登記制度改革意見,自2015年10月1日起,新設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領取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核發加載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的營業執照後,無需再次進行税務登記,不再領取税務登記證。農業部在北京、湖北、湖南、重慶等省市開展合作社貸款擔保保費補助試點,以財政資金撬動對合作社的金融支持。2016年,將繼續落實現行的扶持政策,加強農民合作社示範社建設,評定一批國家示範社;鼓勵和引導合作社拓展服務內容,創新組織形式、運行機制、產業業態,增強合作社發展活力。

9、扶持農業產業化發展政策

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完善農業產業鏈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促進農業產加銷緊密銜接、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推進農業產業鏈整合和價值鏈提升,讓農民共享產業融合發展的增值收益。國家有關部委將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穩定的原料生產基地、為農户提供貸款擔保和資助訂單農户參加農業保險。深入開展土地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試點,引導農户自願以土地經營權等入股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社,採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方式,讓農民以股東身份參與企業經營、分享二三產業增值收益。加快一村一品專業示範村鎮建設,支持示範村鎮培育優勢品牌,提升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推進產業提檔升級。

10、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政策

2016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提出,要充分發揮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在農業機械和科技成果應用、綠色發展、市場開拓等方面的引領功能。土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必須從國情出發,要尊重農民意願,因地制宜、循序漸進,不能強制推動。土地流轉要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户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推進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多種經營方式共同發展;要堅持規模適度,既注重提升土地經營規模,又防止土地過度集中,兼顧公平與效率,提高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要堅持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依法推進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鼓勵和引導農户自願互換承包地塊實現連片耕種。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户、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各地要依據自然經濟條件、農村勞動力轉移情況、農業機械化水平等因素,研究確定本地區土地規模經營的適宜標準。防止脱離實際、違背農民意願,片面追求超大規模經營的傾向。現階段,對土地經營規模相當於當地户均承包地面積10至15倍、務農收入相當於當地二三產業務工收入的,應當給予重點扶持。完善財税、信貸保險、用地用電、項目支持等政策,加快形成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政策體系。支持多種類型的新型農業服務主體開展代耕代種、聯耕聯種、土地託管等專業化規模化服務。

11、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政策

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是政府對村民一事一議籌資籌勞開展村級公益事業建設進行獎勵或補助的政策,財政獎補資金主要由中央和省級以及有條件的市、縣財政安排。獎補範圍主要包括,農民直接受益的村內小型水利設施、村內道路、環衞設施、植樹造林等公益事業建設,優先解決羣眾最需要、見效最快的公益事業建設項目。財政獎補既可以是資金獎勵,也可以是實物補助。

12、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支持政策

2016年繼續加大對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的政策支持力度,着力將示範區打造成為現代農業排頭兵、農業改革試驗田、區域農業展示板。一是繼續實施“以獎代補”政策,對投入整合力度大、創新舉措實、合作組織發展好、主導產業提升和農民增收明顯的示範區安排1000萬元“以獎代補”資金,引導示範區深化農業和農村改革。二是繼續安排中央預算內基本建設投資,支持示範區旱澇保收標準農田建設,每畝建設投資不低於1500元,其中中央定額補助1200元。三是探索金融資金支持示範區建設的有效辦法,搞好27個示範區的財政資金撬動金融資金試點,引導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等金融機構加大對示範區的貸款支持力度。四是開展財政支農資金整合試點,推動各類資源、各方要素向示範區集聚。

(二)、部分項目扶持資金額度情況財政部部分項目扶持資金額度

1、龍頭企業帶動產業發展和“一縣一特”產業發展試點項目(300-800萬)

2、農業綜合開發農業產業化經營項目(50萬-300萬)

3、農業綜合開發林業專項(不低於120萬)

4、農業綜合開發新型合作示範項目(50萬-200萬)

5、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500萬左右)

6、現代農業園區試點申報立項(1000-2000萬)

7、中型灌區節水配套改造項目(不低於1000萬)

農業部部分項目扶持資金額度

1、扶持“菜籃子”產品生產項目(300萬以內)

2、農業綜合開發農業部專項(良種繁育、優勢特色種養項目200-500萬)

3、大中型沼氣工程中央投資項目(100-200萬)

4、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項目總投資的30%左右)

發改委部分項目扶持資金額度

1、現代農業示範項目(200萬-2億)

2、重點產業振興和技術改造專項項目(項目總投資的10%)

3、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中央預算內投資備選項目(項目總投資10%左右)

4、經貿領域中央投資項目(500萬左右)

5、節能改造財政獎勵備選項目(項目總投資的10%左右)

6、生豬標準化養殖場(小區)建設項目(30-100萬)

7、奶牛標準化養殖小區(場)建設項目(80-170萬)

8、生物質能綜合利用示範項目(項目總投資的10%左右)

其他項目扶持資金額度

能源局:綠色能源示範縣建設補助資金(2500萬)

科技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60-300萬)

科技部: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現代農業領域項目(不超過80萬)

科技部:富民強縣工程(一般300萬以下)

工信部: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300萬)

扶貧辦:產業化扶貧項目(500萬)

二、貴州省農業項目有關情況

貴州屬於貧困地區,是國家重點支持扶持的省份。每年從省級財政安排支持農業發展的資金不多,每個類別只安排資金3000萬至5000萬元左右。因而省級財政資金落實到市縣的項目資金不多。

(一)、省級林業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林下經濟)

從事林副產品加工、花卉苗木培育和林下種養殖等各類林業經濟組織。安排標準為每年3200萬元。《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加快林下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黔府辦發〔2013〕30號)、《貴州省省級林業產業發展專項資金使用管理暫行辦法》(黔財農〔2010〕141號)。

(二)、省級財政造林補貼

林農、林業合作組織、企業、承包經營國有林的林業職工,按照人工造林:喬木林、竹林和經濟林每畝補助200元,灌木林(生態林)每畝補助120元。《貴州省財政廳、林業廳》(黔財農〔2012〕114號)、《省林業廳關於抓緊編制2015年綠色貴州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和省級財政造林項目實施方案的通知》(黔林計通〔2015〕199號。

(三)、從事農、林、牧、漁業項目的所得

1、蔬菜、穀物、薯類、油料、豆類、棉花、麻類、糖料、水果、堅果的種植。

2、農作物新品種的選育。

3、中藥材的種植。

4、林木的培育和種植。

5、牲畜、家禽的飼養。

6、林產品的採集。

7、灌溉、農產品初加工、獸醫、農技推廣、農機作業和維修等農、林、牧、漁服務業項目。

8、遠洋捕撈的企業,備案後免徵企業所得税。

貴州財政支持優勢特色農業產業過程,中央資金主要安排園區基地建設,省級財政主要安排農户、合作社等進行先建後補、貸款貼息等

三、銅仁市農業項目扶持情況

(一)、扶貧辦扶持項目情況

1、2014年扶貧項目及資金情況。本年中央和省財政扶貧專項項目1367個(含子項目),啟動實施1366個,竣工920個。共爭取中央和省財政扶貧資金74222萬元,已撥付70894萬元(具體見附表)。結餘資金基本屬於項目保證金和撫育管理會。

2、2015年扶貧項目及資金情況。本年中央和省財政扶貧專項項目2343個(含子項目),啟動實施2308個,竣工1254個。共爭取中央和省財政扶貧資金76044萬元,已撥付71338萬元(具體見附表)。結餘資金基本屬於項目保證金和撫育管理會。

3、2016年扶貧項目及資金情況。目前中央和省財政扶貧立項項目1200個(含子項目),啟動實施427個,竣工58個。共爭取中央和省財政扶貧第一批資金46474萬元,已撥付33503萬元(具體見附表)。

2014年和2015年的扶貧資金分配,採用項目競爭立項的資金分配方式。從2016年起,財政扶貧發展資金管理使用方式再度改革創新,資金分配和資金投向的比例分別作出了新的調整。

資金分配採取貧困縣、貧困村、貧困人口和績效考核4個因素按照“2251”的比例直接分配到縣,取消往年部分項目須競爭立項的資金分配方式。即貧困縣因素佔20%,縣級須以鄉(鎮)為單位,採取競爭立項的方式安排落實到鄉(鎮)和村;貧困村因素佔20%,縣級要按因素法計算到村,在本村範圍內使用;貧困人口因素佔50%;縣級要圍繞貧困人口,量化到村,與“貧困村”因素資金一併統籌使用;績效考核因素佔10%,由縣級統籌安排使用。

資金投向按照用於扶貧產業、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小額扶貧“特惠貸”、扶貧培訓、改善生產生活條件五個方面以“33112”的比例投入。即30%用於扶貧產業(其中1/3以上重點用於探索“三變”,即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改革);30%用於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村集體經濟組織、扶貧企業、村集體經濟組織;10%用於小額扶貧“特惠貸”貼息;10%用於扶貧培訓(其中扶貧幹部培訓資金不能超過培訓類資金總額的10%);20%用於改善生產生活條件。

(二)、財政局扶持項目情況

1、2016年,安排中央財政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2700萬元,扶持精品果業,沿河、印江、萬山各900萬元;安排2855萬元扶持茶產業,石阡鬆桃、印江、德江、沿河、思南和江口等7個縣市,最多的是石阡獲得577萬元,最少的思南、江口各獲得280萬元。

(三)、市發改委項目情況

1、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思南縣6000萬元,

2、示範園區建設項目碧江區碧江區壩黃苗圃小鎮農旅結合示範園區建設項目今年安排資金2000萬元、松桃縣努比亞牧業發展有限公司努比亞牧業兩扶一帶產業鏈項目今年安排資金3000萬元、印江縣食用菌現代高效農業示範園區建設項目安排資金2000萬元、松桃縣貴州梵淨山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精準扶貧農業產業化項目安排資金4000萬元

3、水利工程項目

共安排思南縣、碧江區、松桃縣、印江縣、石阡縣、玉屏縣(青山水庫13500萬元)、萬山區、沿河縣、德江縣、江口縣等10個縣市區水庫工程項目資金共計72254萬元,包含大興水利樞紐工程12100萬元、玉屏和鬆桃大型灌區續建配套節水改造工程2054萬元(玉屏1100萬元)。

4、石阡、思南、印江、德江、沿河、鬆桃等縣石漠化綜合治理安排資金4000萬元。

(四)、市林業局項目情況

1、森林生態效益補償9490、82萬元,用於10個縣市公益林營造、撫育、管理和保護及補助林農等方面。

2、天然林保護工程1616、98萬元,用於10個縣市育苗(種)、造林、撫育以及治理水土流失等

3、中央造林補貼706、91萬元,用於4個縣市育苗(種)、造林、撫育以及治理水土流失等、

4、中央財政森林撫育補貼1076萬元,用於8個縣市育苗(種)、造林、撫育以及治理水土流失等、

5、中央財政林業補助396萬元,用於5個縣市育苗(種)、造林、撫育以及治理水土流失等、

6、中央財政森林公安補助118、2萬元,用於10個縣市林業執法、林業刑事、行政案件受理、查出和督辦等方面。

(五)、市農業項目情況

由於目前財政實行省直管縣,市級層面有的無法統計。現只能就農委有的數據統計説明如下。

1、銅仁市農委口安排的項目情況(省直管縣)。共有20個小項目安排在碧江、萬山、玉屏、鬆桃、江口、石阡、印江、思南、德江、沿河10個縣市,獲得資金較多的是松桃縣得到450萬元,較少的.萬山、碧江和沿河各60萬元。只要是各種農業良種補貼、種植補貼、農技推廣機構補貼等。

2、中央項目資金情況。一是關於提前下達2016年中央財政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預算指標(南方現代草地畜牧業發展項目的通知)350萬到松桃縣。二是關於提前下達2016年中央財政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預算指標(南方現代草地畜牧業發展項目的通知)300萬元到印江縣。

四、公司申報農業項目當前存在的困難

根據大龍田鎮長介紹,大龍是以工業為主,農村一塊缺乏領導,存在體制問題一直沒得到解決。除扶貧一口外,其他農業項目很難分配到大龍;現在大龍的地徵得差不多了,項目資金按照係數分配法後,大龍區域就是一個鎮,分到的項目資金極其有限。退耕還林、油茶低改的項目資金安排很少,養殖只有少量補貼(豬舍每平方補貼50元),專業合作社有一點貼息。開發區有關部門對上級關於農業項目及資金的安排很茫然,沒有了解上級項目的安排,沒有項目資金爭取規劃。從上面提供銅仁市各縣獲得的項目資金情況看,如扶貧資金有的縣過億,大龍才區區百多萬元,簡直不值一提。

五、對公司農業園區項目申報建議

1、大龍農業總量過小,獲得的上級資金支持也少。國家對一般的養殖和種植支持主要是針對農民良種補貼、農機具補貼等。但對農業示範園區特色產業國家支持力度較大,可以爭取到2000萬元至4000萬元。因此建議園區要從這裏突破,努力向上爭取項目資金。由於國家支持力度較大,需要園區提供一定水準的園區整體規劃、可研資料、環評和能評,同時積極打造申報項目平台,將園區積極申報為省級農業園區,將龍鄉公司儘快申報為市級、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省市級扶貧龍頭企業。

2、根據大龍屬於工業重鎮,農業在大龍的地位較低的實際,建議申報項目以工業為主,農業為輔。

3、大龍的農林水等業務目前還歸玉屏縣管理,依據目前的管理體制,大龍的農業在玉屏縣缺乏相應地位。只有加強和玉屏縣政府及相關部門的聯繫,多請示彙報,儘可能取得他們的理解和支持,農業項目才有出路。

4、要經常保持和省市有關部門的密切聯繫,經常請示彙報,讓其瞭解和重視我們。讓他們出面做市縣工作,農業項目才能照顧到大龍,達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5、目前園區產業還沒有形成規模,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申報的項目有限。但園區正在建設時期,可以在園區建設上做文章,積極申報相關項目。計劃今年爭取150萬元資金到賬。

農業調研報告 篇10

為促使生態農業由小變大,鄂州農產品由低層次向高層次邁進,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我們一行先後深入到梁子湖區“塗家堖鎮萬畝無公害紅薯高產示範片”、“太和萬畝有機農業基地”,華容區“湖北鄂州台灣生態農業創業園”,鄂城區“樊川生態農業有限公司”, 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積極爭創國家級現代生態農業示範市這個目標,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彙報如下:

一、發展的現狀

我市有豐富的山水資源、特有地理位置,素有鄂東聚寶盆、江南魚米鄉之美譽。全市現有耕地面積61.2萬畝,水面65.1萬畝,林地27.5萬畝。近幾年市委、市政府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實現了“六有”。

(一)有生態農業示範片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市開展生態農業建設以來,先後建設了一批具有一定水平和代表性的生態農業示範片。如梁子湖生態農業示範區,百里長港線、樊寺線生態農業示範帶和華容省級農產品加工園等,對我市生態農業起了很好的引領作用。

(二)有生態標誌農產品

通過近幾年的努力,全市建立生態農業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54個,示範基地面積63萬畝,通過以點帶面帶動了全市生態農業標準化生產。形成了遐邇聞名的武昌魚、河蟹、珍珠、茭頭、蓮藕等一批“原號”和“土號”特產。武昌魚不僅成了一代偉人毛澤東的詠物絕句,而且成了美國連續幾屆總統的首選中國菜。生產的螃蟹曾“橫行”香港,銷量佔市場份額六成以上,“樑心”牌有機番茄在武漢超市上架,“樑道”牌稻米正在加工生產。豐富的自然條件和人文資源為我市生態農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先後榮獲多個“國號”、“省號”名片。

(三)有生態農業模式

立足自身特點,充分發揮區域優勢,推行區域化佈局,大力示範和推廣高效生態農業模式,形成了紅潤池湖農業生態園“良心種植、有機營養”的種植模式,太和萬畝有機農業“喝”山泉水、“吃”有機肥、“戴”生態圈、“當”健康神的“全產業鏈”模式,澤林鎮萬畝湖農場水稻種植推行的“統一品種、統一肥料、統一病蟲害防治、統一機械化作業、統一收購”“五統一”管理模式,東港大豐循環牧業示範園的“豬─沼—菜”循環牧業種養模式,峒山生態園“宜居、宜業、宜遊”模式等一批相對集中連片、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態農業模式基地。

(四)有土地流轉創新

目前我市土地流轉方式主要有:“土地股份式流轉”、 “土地託管式流轉”、“土地轉讓性流轉”、“土地季節性流轉”等流轉方式,建立了土地流轉保證金制度,開展了確權確地試點工作,為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提供了保障機制。

(五)有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

近幾年以來,加大農業投入品管理,實施沃土工程,提高肥料利用率。全市共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復播面積達55.8萬畝,舉辦測土配方施肥示範樣板36.5萬畝。積極開展農業環境污染事故調處工作,近年來查處農業環境污染事故十餘起,為農民挽回經濟損失近100萬元。

(六)有生物能和農業廢棄物的綜合利用

大力推廣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全市秸稈機械化還田近50%。積極推進沼氣工程建設。如東港沼氣供應站採用國內領先的搪瓷鋼板升流式固體牀中温發酵工藝,循環利用農業資源,實現了燃料、飼料、肥料有機轉化,有助於農業經濟結構的'調整、生態環境的改善與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市通過近幾年的努力,在生態農業發展上取的了一定的成績,但是與羣眾的期盼相差較遠,與市委市政府的要求還有距離。主要存在“六強、六弱”:

一是擴大發展規模意識較強,打造精品意識較弱;

二是創立“品牌”意識較強,提升“品牌”意識較弱;

三是注重短期效益觀念較強,忽視環境保護意識較弱;

四是做表面文章較強,在資金、技術幫扶解困方面較弱;

五是依靠領導支持、項目支撐較強,堅持市場決定取捨意識較弱;

六是土地流轉急功近利意識較強,着力化解深層次矛盾意識較弱。

三、對策和建議

生態農業建設能夠實現農業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雙重功能,代表着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我們立足自然資源、自然條件和經濟狀況,針對鄂州目前生態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制約因素,按照發展生態農業的基本思路,認為全力發展我市生態農業,重點要抓好“六變”。

(一)變發展現代農業為生態引領

要堅定不移地走“生態+特色+科技+品牌”的發展路子,以生態農業發展為主線,以綠色科技為支撐,着力建設以循環經濟為主導的生態產業體系、山川秀美的生態環境體系、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人居環境體系、科學、高效、穩定的基礎保障體系。我市生態農業發展的方向與目標要遵循三個原則:一是要將生態農業發展作為我市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戰略方向;二是要將生態農業發展作為制定各項農村發展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三是要將是否有利於生態農業發展作為衡量農村工作。只有這樣,我市生態農業發展才有出路,才有希望。

(二)變土地流轉為土地換股權

流轉土地對實行規模化、機械化耕作,發展生態農業至關重要;但目前農村社會處在轉型期,有各種矛盾的複雜性,還有土地流轉缺乏保障機制、流轉機制,有效激勵機制等因素,導致流轉工作非常困難。“土地換股權”模式有助於農村集體土地流轉效率的提高,並在土地流轉過程中有效維護農民權益。這種模式的實質在於,在農村土地流轉和農業企業建設的過程中,農民可以將土地承包權作為資產入股,並享受分紅。太和萬畝有機農業基地以農民土地經營權入股,採取“收益保底、盈餘分紅”方式,成功進行了土地流轉。

(三)變單一種植為複合型產業

發展生態農業,帶動觀光農業,要打造“精品”“亮點”,促進農業現代化進程;要充分立足生態園山青水秀、“綠色環保”以及生態休閒的特點,充分利用生態園的自然景觀,形成“可覽、可遊、可居”的環境景觀和集“自然—生產—休閒—康樂—餐飲—教育”於一體的景觀綜合體,發展體驗農業與觀光農業相結合的複合型產業園。

(四) 變拓展品牌為提升品牌

一是要以政府引導、企業創建為主。大力推進叫響“樑心牌蔬菜、樑道牌大米、武昌魚、樑湖有機碧玉茶、有機茭頭、樑湖大閘蟹”等產品品牌的產業化經營,努力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競爭力,儘快形成鄂州市的特色和名牌,促進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二是要培育一批規模大、起點高、帶動能力強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開展品牌創建,形成一批在國內國際市場具有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名牌產品。三是要實施品牌興企戰略,加強品牌整合,在每個行業選擇幾個市場佔有率、知名度較高的品牌,引導資產、資源集中,推動形成一批有影響、帶動力強的品牌。四是要加大有機認證產品、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等具有公共屬性、地域特點的品牌,在國家級、省級媒體進行廣告宣傳,給予財政補助。

(五)變政策扶持為多元化投入

一是財政要設立專項資金,專門用於支持生態農業建設。二是積極探索多元化的投入機制。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運用貼息、補助、以獎代補、投資參股的方式,引導、吸引民間資金、社會資金加大對開發生態農業的投入,建立起以政府為引導、企業為主體、農户和社會共同投入的投融機制。三是實行整合和獎扶機制。捆綁項目,集中投入,最大限度地項目資金的規模效益。同時,對生態農業建設任務完成好、發展速度快的地方實行重點傾斜,優先扶持。對從事生態農業開發、生產和營銷的企業和個人給予政策優惠和資金扶持。四是制定一套政策。制訂和完善有利於生態農業建設的財政、税收、價格、信貸、貿易、土地、風險投資等方面政策,為生態農業建設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形成有利於生態農業發展的行為規範經營約束、利益調節、成果保障的政策體系。

(六) 變市場準入為尋找市場

國家新政策“農產品市場準入制”有規定,所有農產品必須經過檢測達標後才可以上市場銷售,凡過度使用農藥化肥的農資產品是達不到國家衞生食品標準的,這就意味着辛苦種植的農產品不值錢,甚至辛苦勞動將得不到相應的回報,有時會虧本。那麼我們在發展生態農業上必須做到:一是重視科技支持。推廣應用高產、優質、抗病蟲新品種,着力推廣腐熟無害化的農家肥料、微生物肥、綠肥和綠色農業生產準用的化學肥料,積極推廣微生物農藥、植物源農藥和應用頻振式殺蟲燈,開展綠色農業加工工藝的引進和應用。二是聯繫一批高校,在我市建立高校生態農業技術應用試驗基地,發揮高校的科技支持生態農業發展的技術優勢。三是打造專業營銷團隊,根據生態農業定位的品牌,進行了市場調研,探索符合本地實際的營銷模式。四是開展推介、對接活動。組織開展或參加各種大型農產品博覽會以及“農超”對接活動、大型採風活動,展示我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成果,擴大我市農產品市場營銷,不斷提高市場佔有率。

農業調研報告 篇11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為進一步摸清家底,理清思路,促進義烏市現代農業發展,日前,義烏市組織50多人分成13個組,分赴13個鎮、街道開展以法律法規宣傳、春耕備耕情況調查、低丘緩坡開發農業、耕地拋荒檢查為主要內容的大型農業專項調研活動,通過聽取情況介紹、深入拋荒、低丘緩坡開發等實地勘察,詳細掌握基礎材料,確保此次農業調研取得有效成果,為進一步細化扶農政策和開展農業工作奠定基礎。

一、基本現狀

1、貫徹市農村工作會議情況自市裏的農村工作會議後,全市各鎮、街均能行動迅速、宣傳到位、措施有力,因地制宜地開展傳達落實。如稠城、稠江、後宅、城西、大陳等鎮(街)多層次組織召開了農技員會議和專業大户、農業企業會議,進行會議精神傳達貫徹市農村工作,部署了農業生產措施。佛堂、蘇溪、廿三裏等鎮(街)已草擬出扶農政策初稿,總體上扶持力度不減、資金不降。

2、土地拋荒情況全市存在連片拋荒隱患的面積為3491畝,涉及10個鎮(街)88個村。其中拋荒隱患面積100畝以上的稠江、後宅、江東、城西、蘇溪、稠城等7個鎮(街),合計面積為3343畝,佔全市的95.76%。主要原因為徵而未用、項目工程建設造成配套渠系毀壞,農田整理後未落實到户等,也有部分是因種糧效益低下,農户自己不願耕種又未及時流轉,引起拋荒。

3、春耕生產情況根據統計數據顯示,全市今年春季作物面積169838畝。具體為早稻面積6840畝,落實早稻示範畈34個面積3648畝,其中機插示範畈11個面積1307畝。春季蔬菜面積42883畝,其中設施蔬菜8955畝。西瓜103畝,其中設施栽培2612畝;甜瓜3612畝,其中設施栽培1904畝,並以義亭鎮為主。田藕8041畝,主要集中在城西街道。茭白麪積1165畝,糖蔗面積6545畝,果蔗17244畝,同比有一定增長。春大豆11251畝,春玉米5716畝,番薯10232畝,小麥1427畝,油菜16983畝,春馬鈴薯12888畝,蠶豌豆4898畝。

4、土地流轉及農業項目開發情況今年全市土地流轉進行農業項目開發有70處面積達11406畝。其中新增流轉面積1000畝以上的有赤岸、義亭、佛堂、廿三裏4個鎮(街),面積達7877畝。全市新流轉土地用於發展糧油蔬菜生產的為2634畝,佔23.1%;用於種植水果的1035畝,佔9.1%;用於發展花卉苗木的594畝,佔5.2%;用於其它農業綜合開發的為7143畝,佔62.6%。

二、主要亮點

1、春耕生產亮點紛呈一是示範畈建設成效明顯。在政策引導、效益影響下,農户對建立示範畈有較高積極性。統計顯示,全市已落實50畝以上的早稻示範畈34個,面積3648畝,同比增長了600多畝。二是內部種植結構逐步優化。品種優良、經濟效益明顯的蔬菜瓜果種植面積同比均有較大增長。農户對西甜瓜、糖果蔗、田藕、毛芋等作物種植均有較高積極性,全市預計種植面積比上年均有不同程度地上升,其中糖果蔗增幅10%以上,西甜瓜增長在5%以上。三是作物區域性生產佈局更趨明顯。通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發揮傳統種植優勢,呈現出農業生產專業化、規模化、區域化發展趨勢。如春馬鈴薯主要集中在上溪、義亭等鎮,種植面積佔全市的66.1%。果蔗種植主要集中在佛堂、赤岸等地,佔全市的85.8%,義亭、佛堂兩地糖蔗面積達4297畝,佔全市面積的65.7%。四是設施農業強勢發展。為適應市場需求,提高效益,義烏市部分農業龍頭企業紛紛增加鋼架大棚等設施,生產大棚瓜果和反季節蔬菜,全市預計新增鋼架大棚面積在20萬平方米以上。其中義亭發展了大棚西瓜1400畝,大棚甜瓜1550畝。同時依託全市10家水稻、植保和農機服務社,早稻機插水平顯著提高,目前已落實11個機插示範點1307畝,佔早稻面積的19.1%。

2、各地扶農力度進一步加大為調動農户發展農業積極性,部分鎮(街)也明確了扶農政策,總體上與上年度扶持力度不減或略有加大。如上溪鎮對糧食生產與沃土工程扶持上,按市財政補助1:1配套;稠江街道和後宅街道對50畝以上早稻示範畈均從200元/畝提高到300元/畝;後宅街道還將連棟大棚3畝以上的從15元/平方提高到20元/平方;農業機械和設備給予購置價的20%補助;廿三裏街道對土地流轉XX年100畝以上的',一次性給予500-600元/畝的獎勵。

3、有效嘗試股份制土地流轉開發稠城街道尚經村擬對全村土地進行股份制入股改造。尚經村現在527户1300多人,土地1300畝(含塘、路等),實際分到户有1000多畝。目前,該村兩委擬對全村土地進行集中,以土地入股的形式進行流轉開發,並於3月下旬專門組織了村兩委、村民小組組長、村民代表等30餘人赴江蘇華西村考察。考察後,基本明確了具體設想。目前村裏已成立股份制操作小組。具體由村兩委成員、監委會成員、老年協會會長、團支部書記、護村隊長、出納、文書共12人組成。並專門印發了告村民書,對入股後的效益、分紅等事項進行廣泛宣傳,積極鼓勵村民自願以土地入股,便於村裏集中流轉。經初步測算,年分紅田每畝400元,地每畝200元。從村民的反映看,普遍均能接受。但應在陽光大道以內靠村邊處,留部分土地用於自用種菜等,也為舊村改造預留用地。對於陽光大道外側的田地則可集中流轉。

農業調研報告 篇12

一、調研目的

通過本次參觀實習瞭解將農業生產、觀賞、餐飲、休閒融為一體的生態園的如何合理規劃佈局,以及綠色植物的生長習性和在設計當中的應用價值再在這個基礎上把所學的專業理論知識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培養自己的實際工作能力與分析能力,以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二、調研時間:

20xx年05月17日

三、調研單位:

北大荒現代農業園

四、調研地點:

哈爾濱市北大荒現代農業園

五、調研內容

20xx年5月17日,我東農學生一行參觀學習了哈爾濱北大荒現代農業園。北國冰城裏的西雙版納——“北大荒現代農業園” 位於哈市香坊區香福路146號,隸屬於省農墾總局哈爾濱分局香實驗農場。園區交通便利,生態環境優良,景色宜人,佔地面積66.7萬平方米。是集青少年科普教育、互動體驗、休閒觀光、餐飲娛樂、拓展訓練、婚紗攝影等功能為一體的現代化農業園。是“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從5月到11月有不同瓜果的應季採摘是“國家AAA級旅遊景區”——AAAA級景區正在申報中、“全國花卉生產示範基地”“熱帶植物引種基地”、“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擁有東三省最大的紅掌鮮切花基地,2008年奧運會期間的指定花卉,被譽為奧運紅掌。擁有全國最大檔次最高的生態酒店,佔地面積26500平方米,同時可以容納2000人就餐,同時可以舉行4場婚禮。景區有現代智能温室3.1萬平方米,四季常青。普通温室大棚400棟,神農莊園小別墅30棟,整齊劃一。有着近10萬平方米軍事工事場地。

六、調研體會

通過參觀,我們瞭解到農業示範園區應具有的功能定位:

(一)經濟生產功能,農業示範以農為本,是產業化發展的具體體現。

農業是我國必須要發展的產業,當今社會,是經濟高速發展的社會,我們擁有了知識,更需要物質上的滿足,也就是温飽問題,我們要把農業搞好還是一件任重道遠的話題。發展觀我們要嚴格把握好,發展是硬道理。農業觀光屬於產業觀光的一部分,是一種將農業與旅遊業相結合的消遣性生態旅遊活動,利用規劃地有利的自然條件通過規劃設計建成各種活動場所,如風景遊覽、水面垂釣、鮮果採摘、狩獵捕撈、農村風俗體驗等活動來吸引遊客,帶動城郊或鄉村旅遊業的發展。近年來,伴隨着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現代農業不僅具有生產性功能,還具有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人們提供觀光、休閒、度假的生活性功能。隨着收入、閒暇時間的增多,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競爭的日益激烈,人們渴望多樣化的旅遊,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農村環境中放鬆自己。於是,農業與旅遊業邊緣交叉的新型產業—觀光農業應運而生,拓展了農業發展的新空間,開闢了旅遊業發展的新領域。

(二)示範傳播功能,有現代農業高科技的示範,推廣和傳播職能。具有示範性,是因為生態園不僅具有生產功能,還具有銷功能,把培育出的產品推出市場,在市場上形成品牌,通過產品反過來來傳播生態示範園。農產品的推廣液帶動了經濟上的發展,比如無公害雞蛋,走進了市場,進入了千家萬户,很快傳播開來,這一典型的例子很好説明了它的傳播性。

(三)觀光休閒度假功能,現代高科技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補充手段。觀光休閒是此生態園的特點,現在人們都是緊張的忙碌着,快節奏的生活,把很多人都繃在了弦上。放鬆心情,這裏是最好的選擇。而且現代高科技發展的社會,應用高科技手段,更加完善環境,可以做到古代人做不到的事情,體現高科技的力量。 旅遊觀光農業是以農業和農村為載體,農業與旅遊業邊緣交叉的新型產業。它不僅具有生產性的功能,還具有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人們提供觀光、休閒、度假的生活性功能。現代社會,人們渴望能在優美的環境中放鬆、休閒。於是,迴歸田野、自然的觀光農業就成為人們最好的`選擇,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做農家活、看農家景成了新的熱點。生態觀光農業園主要是以發展養殖、種植園為最主要的經營項目,養殖和種植品種力求做到新、奇、特。在養殖品種中,可引入市場銷售情況較好、人人愛吃的動物及特色品種。種植項目應引進速生、抗病豐產、好看、好吃,或外觀奇特的產品。

(四)科普教育功能,面向學生和市民的學農的實踐基地。

通過科普來體現農業的價值,來讓更多的人來了解這裏,這應是生態園的主要思想,。打造一個農業與旅遊業有機的緊密結合,相得益彰的品牌,並通過科技農業、生態農業景觀,通過旅以此奠定農業旅遊項目發展的基礎,探索出一條傳統農業走向現代化、都市化、商品化的新路子,同時帶動周邊地區農村經濟的發展,促進農民增收。

七、調研總結

(一)園區規劃設計很值得學習的地方:

1.突出了園區的生態性

生態景觀是生態園成功的重要基礎。園區的生態景觀很值得稱道:從水生植物到旱生植物的生態系列景觀,結合規模化生態農業生產形成具有巨大吸引力和影響力的季相特色(四季各有大面積的花、彩葉和觀賞果)。尤其是園區裏的南果園,巧妙地將生態景觀與休息區結合在一起,運用水體、山石以及豐富的植物配置在室內營造出一片小型森林來,人們在此停留休息猶如在大自然中般自然、舒適、健康。結合生態性的設計營造出園區恬靜、適宜、自然的生產生活環境。

2.功能分區合理,兼顧高效益

生態園分為採摘園區、示範觀賞園區和休閒娛樂園區以及綠色超市四大功能分區,很好地將其生態旅遊、休閒度假;生態農業示範;生態產品生產、銷售三大功能有機結合在了一起,互相促進,創造出比單獨經營更大的經濟效益,同時獲得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3.強調參與性

規劃充分考慮到直接參與體驗、自娛自樂是吸引遊客的重要方面,專門設立的採摘區使城市遊客廣泛參與園區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通過親自動手獲得樂趣和相關的知識,使他們多層面地體驗農產品種植、採摘、加工、收穫;農業高新技術的操作及農村生活的情趣等等,使遊客享受到源於鄉村又高於鄉村的文化氛圍,享受到現代田園、花海的風光。

4.突出特色

特色是旅遊休閒產業發展的生命之所在,愈有特色其競爭力和發展潛力就愈強,因而規劃設計使整個園區的特色更加鮮明。規劃突出了本園區的特色,它們是:神農莊園(通過造型奇特品種新奇的蔬菜瓜果展示吸引參觀者的注意力,引起好奇心和喜愛,拉近了人們與農業的關係);人工生態景觀;植物組培中心(利用生態技術進行新優植物種植)。

(二)其規劃設計的不足:

較少考慮農業的文化內涵,以及詩情畫意的文化渲染。事實上,農業的發展是與文化的進步緊密相連的,其中的花卉種植和欣賞,更受到歷史文化的薰陶。所以在園區的規劃設計中可以更深入挖掘出項目的農耕文化,並加以開發,提升園區的文化品位,以實現景觀資源的高水平利用。

隨着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生態環境日益惡劣,人們嚮往迴歸自然,嚮往清新的空氣,茂密的森林,清幽雅緻的環境,生態的人居。同時也希望能品嚐到綠色無污染的綠色食物;讓身體在環境污染中解脱出來;讓身心在大自然環境中受到洗禮和淨化;讓煩躁的心平靜安詳。北大荒現代農業園利用自身的環境和區域位置通過合理的規劃成為了這樣一個場所。它的成功之處給我們了很多啟示,值得我們學習研究,運用在今後的設計當中。

農業調研報告 篇13

屬低山丘陵地帶,農作物生長氣候適宜,農業資源豐富,為我縣農業種植的多樣性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為探尋我縣農業優勢資源,切實促進農民增收,推進縣農業農村經濟科學、持續、健康發展,就農業優勢資源進行專題調研,並就其發展困境、發展對策作了一些思考。

一、全縣農業優勢資源概況

(一)農業重點產業發展初具規模

近幾年來,縣委、縣政府科學引導農民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形成了以食用菌、柑橘、茶葉、桑蠶、優質米等為主導的農業產業體系。在產業發展上堅持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專業合作組織運營和農民增收致富等方面有機結合在一起,特別是食用菌、桑蠶產業在我縣形成了“科研+加工+銷售”於一體的產業化運作模式。到xx年,全縣農業總產值達12億元,其中食用菌、桑蠶、水果、茶葉等特色產業產值達8億元,佔農業總產值的66%,已成為全縣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和穩固來源。

(1)食用菌產業穩健發展。xx年上半年,全縣食用菌總規模達1.09億袋,同比去年增加1550萬袋,增16.6%。截至xx年,全縣發展食用菌農户達25563户,佔全縣農業總户數的54.5%,食用菌產業總產量佔全省比重為20%,居全省第二,為農民增收達5368萬元,成為全縣農民經濟收入的支柱產業。在食用菌產業發展上,進一步突出代料香菇的主導地位,積極發展以茶樹菇為主的非耗材食用菌,大力發展反季節香菇,堅持走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專業化、機械化之路,堅持試點先行,典型引路,穩妥推進,食用菌產業穩健發展,產業結構正在向立體型、循環型、節約型方向發展。xx年5月被全國食用菌協會授予“中國香菇之鄉”稱號。

(2)桑蠶產業平穩發展。近年來,我縣始終將蠶種培育、桑園基地建設、繭絲綢一條龍加工、農工貿一體化發展作為興縣富民的一項戰略措施,成為全縣出口創收的一大亮點。xx年,全縣桑蠶產業產繭量達1766噸,佔全省比重的21%,位列全省第二,輻射帶動農户1xx户,為農民帶來直接經濟效益4648萬元,成為全縣三大支柱產業之一。

(3)糧油產業穩定發展。以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重點,大力開展測土配方施肥和高產創建,糧油生產穩定發展,糧油生產連續三年豐產豐收。xx年全年糧食總播面23萬畝,總產9.7萬噸;全年油料作物總面積10.46萬畝,總產1.4萬噸。糧油產業農民總收入可達5000萬元。

(4)水果產業強勢推進。搶抓省、市打造長江流域200萬畝柑橘帶契機,科學論證規劃,以洋坪鎮平頭山萬畝柑桔示範園為核心,輻射帶動舊縣鎮、花林寺鎮的柑桔適宜區,積極推廣小苗集中假植、大苗移栽新模式,強力推進以柑桔為主的水果產業。截至xx年底,全縣柑橘面積已達3.3萬畝,柑桔總產量7000餘噸,農民收入達700萬元。

(5)茶葉產業潛力巨大。在茶葉產業發展上,積極探索研究茶苗無性繁育技術,500畝高標準茶葉基地的建成,深入推廣了運用茶葉加工新技術、新工藝,加快了傳統制茶升級改造步伐,茶葉品質和效益不斷提升,發展潛力巨大。xx年茶葉產量554噸,比上年增加4噸,增0.73%。xx年,全縣茶葉總產605噸,農民增收達700萬元。

(二)農業優勢農產品質量大幅提升

縣委、縣政府依託資源優勢,大力實施“品牌強農”戰略,狠抓農產品質量管理,積極發展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着力打造精品名牌。xx年,“森源”牌香菇、“埡絲”牌白廠絲榮獲名牌產品,實現了我縣農產品名牌產品空白的歷史性突破。“花園碰柑”、“雙紅蜜橘”、“雲霧綠茶”、“龍鳳蕃茄”獲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森源”牌香菇、“鳴鳳”牌優質米獲綠色食品標誌使用權。“遠野風”、“森源”牌、“鳴鳳”牌獲得著名商標認定。xx年,“遠野風”牌牛肉黃豆醬當選宜昌市第二屆“三峽十大特產”,榮獲名牌產品。xx年,“森源”牌香菇榮獲省“十大名牌農產品”稱號。“森源”牌香菇遠銷日本、泰國、新加坡等地,“埡絲”牌白廠絲遠銷江浙一帶,並出口印度、巴西等地,遠野風”牌牛肉黃豆醬等系列產品遠銷廣東、河南、東北等地,鹿苑黃茶遠銷全國各地,為全縣的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三)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蓬勃發展

通過採取培強做大一批、引進新上一批、鞏固發展一批的辦法,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全縣已擁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6家(規模以上12家),同比xx年增加4家,躋身省級重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家、市級重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7家。積極支持野風食品有限公司、宜昌奧龍綠色食品有限公司等民營企業,依託本地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進行資本擴張,做大規模,做強科技,宜昌森源食用菌有限責任公司、野風食品有限公司等已成長為一批綜合實力較強、發展速度較快的領軍型企業,實施“品牌強農”戰略,積極發展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着力打造精品名牌,三年來農業品牌建設成效顯著,森源香菇通過國家a級綠色食品認證,xx年森源香菇當選十大名牌農產品稱號,“埡絲”牌白廠絲、森源牌香菇、遠野風黃豆牛肉醬躋身名牌產品行列,森源香菇、鳴鳳優質米連續三年榮獲著名商標。深化對接活動,不斷加大市場營銷工作力度,成功組織參加了歷屆中國武漢農業博覽會,配合縣政府舉辦了縣優勢農產品推介專場會,積極引導龍頭企業與省內武漢大型超市對接,香菇等農產品成功進入武漢、宜昌等地批發市場;不但完善企農利益聯接機制,大力發展訂單生產,實現了企農有效對接,帶動農民達5萬餘户,農產品加工企業蓬勃發展。

二、存在的問題

一是農產品加工發展不夠。雖然我縣食用菌、水果、優質米、生豬、桑蠶等資源在全市乃至全省有一定優勢,但我縣農產品加工總體水平不高,農產品優勢沒有轉變成經濟優勢,xx年,全縣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僅達1:48.3,位於全省第49位,遠遠低於全省、全市水平。

二是優質品牌發展不夠。截止xx年底,全縣雖擁有3個著名商標,4個名牌產品,但與發達縣市相比,數量少之又少。

三是龍頭企業發展不夠。我縣大部分龍頭企業科技力量單薄,各類人才缺乏,技術改造和創新能力低,產品、工藝更新緩慢,產品普遍存在增值能力低,科技含量低,市場佔有率低等“三低”現象,品牌營銷手段落後,在市場上缺乏競爭力,嚴重限制企業自身發展。目前,全縣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數量達16家,遠遠少於發達縣市,而且規模也較小。全縣擁有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2家,市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7家,全年銷售收入過億元的企業僅有森源和楚園春2家。

三、農業優勢產業的發展思路、發展目標及建議

(一)發展思路:以市場為導向,整合優勢資源,突出優勢核心區建設,加快規模化開發;以科技為支撐,強化農科教結合,良種良法配套,構建產業技術體系,轉變發展方式,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以產業化經營為方向,主動承接產業轉移,大力培育市場主體,突出農產品精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條,整合品牌,打造名牌;以增收為目標,加強市場體系建設,加大產品營銷力度,拓展市場空間,大幅度增加農民收入,到20xx年,全縣農業優質資源良種化、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品牌化程度明顯提高,建成全省優質資源農產品生產和供給基地。

(二)發展目標:圍繞食用菌、桑蠶、糧油、水果、茶葉等幾大優勢產業,集中建設農業優質資源強縣,做大做強優質資源農業產業基地縣,到20xx年,全縣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40家以上,年銷售收入過5000萬元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力爭達到20家以上,過億元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力爭達到10家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年銷售收入50億元以上,主要農產品加工率達到120%以上,農產品加工業省級著名商標或名牌產品達到10個以上,中國馳名商標或中國名牌達到2個以上;以柑橘為主的水果面積達到10萬畝;桑園面積穩定在4萬畝;茶園面積達到5萬畝;食用菌1.5億袋。

按照發揮優勢、突出特色、集中規模、效益優先、做大做強的原則,重點抓好以下幾大產業:

糧油生產。加強耕地的`保護和利用,穩定糧油播種面積,建設優質糧油基地。到20xx年,常年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23萬畝左右,總產穩定在9.5萬噸左右;油料播種面積穩定在10萬畝左右,總產穩定在1.3萬噸左右。優質米產業加速推廣無公害優質稻栽培技術,不斷優化品質結構,推廣立體套種模式,提高了產出效益。

柑桔產業。搶抓“雙低”改造機遇,以沮河流域的洋坪鎮為核心,輻射帶動舊縣鎮、花林寺鎮的柑橘適宜區,積極推廣小苗集中假植、大苗移栽新模式,大力發展以柑桔為主的水果產業,到20xx年,水果面積達到10萬畝,其中柑桔面積8萬畝,總產達到5萬噸以上,產值達2億元。

桑蠶產業。不斷探索省力化種養模式、引進推廣“彩色繭”等新模式、新品種,努力提高養殖效益,到20xx年,全縣以沮西山區為主的桑園面積穩定在4萬畝,發種量達到4萬張,蠶繭總產1600噸以上。充分開發和利用荷花鎮、花林寺鎮、舊縣鎮、河口鄉和洋坪鎮等次坡度地,改造興建一批高標準桑園。通過提高科技含量,增加桑園面積,加大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改善養蠶環境,提高管理水平,建立健全服務體系,發展潛力巨大,蠶桑產業將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又一主導產業。

食用菌產業。以打造全國香菇之鄉為契機,鞏固擴大全縣沮東食用菌規模,突出代料香菇的主導地位,積極穩定發展非耗材食用菌,大力發展反季節香菇,堅持走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專業化、機械化之路,到20xx年,全縣食用菌總規模達到1.5億袋,其中越夏香菇1.2億袋,反季香菇3000萬袋,食用菌總產量(鮮菇)達到10.5萬噸。

茶葉產業。積極推廣茶苗無性繁育技術,依託宜昌禪茗堂茶葉有限公司分別在舊縣鎮鹿苑等村、荷花鎮望家村和河口鄉等地建設鹿苑黃茶、真金綠茶兩大系列茶葉生產示範基地,到20xx年,全縣茶葉總面積達到5萬畝以上,總產量達到1000噸以上。

(三)對策建議

為加快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必須按照依託資源、面向市場,找準優勢、打造精品,統一規劃、合理佈局,龍頭帶動、建立基地,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我縣農業產業化進程,提升產業效益,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

1、突出基地建設,加快產業發展

堅持突出基地,以基地帶動大面的原則。每個產業規劃建立基地村,基地村的建設要明確標準,指標要細化、具體,要明確種植的規模大小,連片種植的規格高低,規範化種植的要求以及達到的目標、產量、產值、效益等。然後選擇一些羣眾積極性高、氣候最適宜、基礎條件好、輻射影響大的村作為重點建設對象,從技術、資金、物資給予重點扶持,培育示範樣板,以此影響、説服教育羣眾,帶動發展。

2、扶持龍頭企業,帶動產業發展

對宜昌森源食用菌有限責任公司、縣德中繭絲有限責任公司、宜昌奧龍綠色食品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進一步引導和扶持實施技術改造,促進改造升級,有計劃地擴大加工規模,以適應產業發展的需要。堅持開放活縣,引導合理佈局,大力扶持建立畜牧、林果、蔬菜等產品的非公有制加工、貯藏、保鮮、營銷企業。幫助企業協調貸款、擴大融資渠道、落實税收優惠政策、規範產品徵購經營管理、理順企業與農民利益分配關係,力爭實現每個優勢產業都有一個龍頭企業帶動發展的格局。

3、強化科技措施,增強產業效益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要發展壯大優勢產業,提高產品品質和效益,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強化科技措施的推廣應用。要採取強有力的措施,加快新品種、新技術的引試和推廣應用,不斷提高優勢農產品的科技含量,使產品上檔次、出品牌、出效益,增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同時,要對科技知識、科學技術開展廣泛的宣傳教育,多渠道開展技術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推進科學技術的普及運用,增強優勢產業效益。

4、突出特色,促進產業發展

農業的產業品牌培育開發單靠質量還難以形成市場優勢,還需要在特色上下功夫、找路子,按照“人有我優,人無我有”的發展思路,重點在“人無我有”方面進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依託自然條件及氣候特點,走發展特色經濟的路子。鹿苑黃茶是全國僅存的四種黃茶之一,系我國黃茶之珍品,古往今來盛名不衰,因產於我縣鹿苑寺而得名。其製作工藝精細,風味獨特,具有外形色澤谷黃,內質香氣持久,滋味醇厚甘涼,湯色綠黃明亮的特點,故而產品遠銷全國各地,成為我縣特色產業之一。

5、廣闢融資渠道,增強產業發展後勁。

多方宣傳,積極爭取上級部門的資金投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廣泛吸納社會資金,確保產業發展的必要投入。在資金的投入方向上,以基地建設為重點,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加強水、電、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夯實產業基礎,增強發展後勁。

農業調研報告 篇14

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與其他項目有機整合有利於項目資金優勢互補,有利於減少多頭申報、重複建設和解決多頭管理、分散使用的問題,有利於實現“一步規劃、分步實施、集中連片、持續開發、擴大規模”的目標,有利於切實發揮財政資金的最大效益。從而進一步提高區域範圍內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條件,促進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為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步伐奠定堅實的農業農村基礎。但在實踐整合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

一、主要問題

(一)資金申報階段

其他項目資金大多需要對上爭取,地方為了爭取上級項目專項資金,需要根據不同的項目管理部門和項目資金性質,對每個項目都要編撰實施方案等申報材料。而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與其他項目申報時間又不一致,這就在申報時可能存在不知道其他項目資金有多少,能夠做些什麼。這就使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無法與其他項目資金形成很好的優勢互補作用,致使項目實施中可能就存在項目調整或變更。

(二)規劃設計階段

由於整合的資金性質不同,在規劃設計階段可能存在使用的標準就不同。如:公路建設,交通資金的規劃設計使用的是交通部門的標準,其他資金的規劃設計使用的可能就是農機部門機耕道的標準。在概算方面,各項目主管部門使用的概算標準可能不一樣。另外,有的項目需要農户投工投勞,屬財政補助項目;有的項目又是財政全額預算。這就會造成在今後工程整合發包時,一樣的工程不同的單價,不同的要求。

(三)組織實施階段

1、整合項目實施監督管理要求不一樣。有的項目需要聘請監理(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有的項目是要求村組、羣眾代表組成監督小組對項目實施進行監督管理。由於監理單位與監督小組的專業、素質不同,在項目監督管理中無法一致。

2、整合項目建設方式可能不一樣。有的項目由工程隊施工,有的項目由農户自建或村委會委託建設,這就需要項目主管部門和項目實施鄉鎮增加更多的現場技術人員和指導人員。這樣整合項目實施的組織協調困難加大。

3、整合項目實施對農户的要求不一樣。如:國土整理項目不用農户自籌,而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必須農户自籌,項目區農户存在攀比心理,給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實施增加了一定的難度。

4、整合項目實施招投標規定不一樣。有的項目要求農户投工投勞參與建設,實施“民辦公助”,有的項目要求嚴格按招投標管理規定進行全包建設,這些都會給項目實施和管理帶來較大難度。

(四)驗收報賬階段

1、整合項目驗收確認有一定難度。有的在整合項目實施時,並沒有明確哪種資金實施哪一部分,可能是把兩種或多種資金合起來做一個工程,但項目驗收又是各個項目驗收各個項目。驗收時就會無法確認各種資金完成的具體工程量。

2、整合項目報賬難度大。由於是整合資金實施,可能存在一個工程的建設由兩種或多種資金構成,如何實施報賬,在哪種資金中報賬多少,存在一定困難和問題。比如: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與其他項目資金整合實施,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基建工程需要進行竣工審計,但絕大部分其他項目資金不需要竣工審計,只是通過財政投資竣工結算評審就可以與施工單位進行結算。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基建工程竣工審計需要縣級農發機構承擔一定的審計費用,並作為工程成本間接費用列支報賬;而對於整合項目在進行聘請中介機構或審計局進行工程竣工審計時,不可能只審計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而不審計其他項目資金投入部分(實際上有的項目也無法分開),這樣就會多產生審計費用。

二、對策建議

要真正改變財政資金使用分散、效益低下的狀況,就必須加大農業綜合開發與其他項目資金整合的力度,集中財力辦大事,形成規模出效益,實現“開發一片、見效一片”的目標。

(一)高度重視,形成整合機制

1、提高到項目整合的認識。深入推進項目資金整合,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客觀要求,是推進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的重要舉措,是加強財政管理、推進財政改革的重大措施,是做好新形勢下財政工作的迫切需要。特別是縣級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要高度重視,充分認識深入推進項目資金整合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全面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認識,努力克服對財政資金整合的認識還不到位、一些部門和單位對項目資金整合仍有畏難情緒等困難和問題,積極創新,深入推進項目資金整合工作,形成機制,以保長效。

2、建立健全整合機制。在整合機制上要做到:一是成立整合機構,落實責任和人員。縣級政府應當成立財政資金整合辦事機構,負責對全縣項目整合工作進行統一協調和組織實施。同時,要明確縣級相關職能部門的責任,按統一要求進行項目整合,確保整合項目實施具有可操作性。二是要明確整合範圍。要根據中央、省、市關於整合項目資金的要求,積極探索農業綜合開發與土地整理、扶貧開發、新農村建設、農村中小型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科技推廣等其它項目資金相互配合、統籌安排的投入機制。三是堅持整合原則。按照“統一規劃、統籌安排、渠道不亂、用途不變、優勢互補、各記其功”的原則,圍繞農業產業化和新農村建設,將各類項目資金捆綁使用,充分發揮各類項目資金互相支持、相互配合的聚合效應,提高項目建設標準和資金使用效益,避免重複投資,避免低水平的重複建設。

(二)統一規劃,分步實施

科學規劃是整合項目資金、實行規模開發的前提和基礎。沒有一個統一的中長期規劃,就很難對財政資金進行統籌安排,就仍然會“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整合資金、規模開發就會是一句空話。因此,縣級政府應當對某個區域或哪些鄉鎮發展什麼主導產業,建設哪些基礎設施要有一個統一的規劃。在農業綜合開發的統一規劃中要堅持“因地制宜、集中連片、科學合理佈局”的原則。一是注重項目區選擇的科學性。在深入調研、認真分析的基礎上,堅持集中連片規模開發、整合項目集約建設的原則,根據基礎條件好、開發潛力大的標準,選定農業綜合開發與其他項目資金有機結合起來的項目區。二是注重項目建設內容的完整性。整合項目區的總體規劃和年度實施方案編制,要按照“圍繞產業搞開發、搞好開發促產業、做大產業促增收”的總體思路,緊緊圍繞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業綜合生產效益兩大目標,做到既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又有高效農業發展社會公共服務項目。三是注重項目工程的互補性。針對國土、交通與農發辦之間項目建設內容交叉、標準不一的實際,對同類工程採取規劃時地點結合、建設時工程互補的辦法進行處理,確保工程標準一致、質量可靠。四是注重項目建設時間的連續性。為真正發揮規模開發效益,規劃時始終堅持大手筆、高起點的原則,實行“滾動開發”、分步實施,而不是“遍地開發”,既有總體規劃,又有年度實施計劃,確保項目區建設時間的連續性。

(三)有序管理,統一實施

1、整合項目要做到有序管理。對農業綜合開發與其他項目資金整合實施的`項目,要落實牽頭部門,避免多頭管理,最終造成無人管理的問題;要形成整合項目實施方案,對整合的各個項目的實施地點、實施內容、資金投入、資金報賬等進一步明確,對項目實施的管理責任進行明確,做到整合項目只有一個牽頭部門,根據實施的內容明確責任人和技術指導人員,確保項目實施有人管理、有序管理。

2、強化項目實施管理。實行“四個統一”。一是統一質量標準。根據有關行業標準,結合總體規劃,統一規範路、渠等基礎建設項目的工程質量標準,使工程質量管理有章可循。二是統一管理程序。要對每個項目制訂詳細具體的實施方案,要對整合項目實行“一名領導、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工作機制,杜絕一個項目多人領導、多人管理。嚴格執行合同管理制、質量監理制,對凡不執行上述規章制度的,或未按規劃設計施工且工程質量不合要求的一律實行“四不”,即不收方、不驗收、不報賬、不劃款。同時,採取現場查看、臨時抽查和定期檢查相結合的方式,加強技術指導、質量監督和矛盾協調。三是統一竣工驗收。明確了複驗內容,規定複驗程序。縣級複查驗收時,要請紀檢監察、審計、財政、發改以及有關職能部門人員為成員組成的縣級驗收工作小組,對項目工程嚴格統一驗收,凡經複核驗收不合格的一律不予辦理資金結算手續。四是統一建後管護。工程竣工驗收後,統一移交所在鄉鎮、村管理和維護,要求項目所在鄉鎮成立工程管護領導小組、村成立管護委員會,制訂管護制度,明確專人負責,籌措管護資金,進行經常性管護,並鼓勵發展農民用水協會建立長效管理機制,確保項目工程發揮長久效益。

(四)強化資金管理,規範資金報賬

目前,農業綜合開發和扶貧開發資金實行了縣級財政報賬制,其他大部分項目資金實行鄉鎮財政報賬。要進一步完善項目資金管理辦法,規範運行操作,加強了資金運行全過程的監管,提高了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

1、規範管理制度。要進一步完善項目資金的管理辦法,對報賬核算的範圍、程序、手續等方面進行統一和規範;明確項目資金管理實行專人專賬核算管理制度,專款專用,專賬核算,嚴禁違規列支財政資金。同時,在形成的整合項目實施方案中,要明確各個項目報賬金額的比例。如:一項目整合了兩類資金進行實施,在整合實施方案中就要明確:整合項目要分類報賬。要根據中標金額乘以各類資金預算時所佔的比例,為各類資金報賬時的金額。從而使報賬時有依可循,避免項目資金之間相互擠佔。

2、規範報賬程序。對項目資金,原則上由財政部門按規定程序直接將資金結算給施工單位或供應商。對報賬手續不規範、支出內容不合規、項目主管部門審核意見不明確的報賬項目,財政不予報賬。對農民的補助支出按涉農補貼“一折通”要求直接發放到户。特別是工程竣工後,要由施工單位提出驗收申請,項目實施鄉鎮進行初步驗收,再申請縣級部門進行復查驗收。縣級驗收要由紀檢監察、審計、財政、發改以及有關職能部門人員為成員組成縣級驗收工作小組,並邀請監理單位參與竣工驗收,填制工程驗收單,施工單位報帳時必須做到五有:有申請表、有驗收單、有正式施工發票、有工程預算、工程決算、施工合同,做到程序規範,資料齊全,手續到位,報帳及時。

農業調研報告 篇15

發展現代農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是促進農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徑,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舉措,是新農村建設的產業基礎。當前,農業正逐步進入“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反哺農業、回報農民”的新時期,這將對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進一步瞭解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情況,客觀分析建設現代農業所面臨的問題,筆者以“現代農業發展”為調研課題,深入基層、深入羣眾、深入企業開展了詳細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近年來,贛縣按照上級黨委、政府的安排部署,緊緊圍繞新農村建設二十字方針,狠抓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目前,贛縣共有19個鄉鎮,農業人口萬人,農村勞動力萬人,現有耕地面積萬畝,農作物播種面積萬畝,農業生產以種、養殖業為主,二三產業發展較慢。2008年全縣糧食總產量21萬噸,比去年增產5%,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億元,增長%,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995元,同比增長%。

(一)優化產業結構,特色產業發展呈現新亮點

按照高效農業的發展目標,以典型示範引領結構調整,以政策措施推動新農村建設,初步形成了“甜葉菊、煙葉、蔬菜、”三大主導產業,現代農業發展格局初見雛形。以韓坊、王母渡、大埠等鄉鎮為主的烤煙生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全縣種植烤煙面積畝,收購煙葉36259擔,比去年淨增煙葉4059擔,均價元,比去年增加元,畝產值達2149元,煙葉收購總產值2500多萬元,實現煙葉税550萬元。以田村、南塘、茅店等鄉鎮為主的甜葉菊生產取得了突破性發展,全縣種植面積萬畝,比上年增長。收購幹葉噸,比上年增長,實現總產萬元。為贛縣甜葉菊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礎和羣眾基礎。以五雲、儲潭等鄉鎮為主的無公害蔬菜生產取得了顯著成績,年產量達12940噸,年產值達3896萬元,穩穩打入了贛州市這個大市場,並佔具40%以上。

(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得到新提高

緊緊抓住國家把基礎設施建設轉向農村的機遇,認真貫徹落實支農惠農政策,大力實施農水改造、把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狠抓水利工程建設和農村“一池三改”沼氣等項目建設。落實農機補貼政策,積極爭取農機購置補貼資金,極大的提高了贛縣農業機械化水平。大力實施鄉村道路通達工程,實現了行政村村村通公路、通電話的目標。

(三)大力發展以勞務為主的二三產業,農民收入有了新提高

以“百萬農民培訓”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為載體,加強農民培訓和農村勞動力轉移輸出工作,2008年完成農村實用技術培訓76000人次,轉移農村勞動力164200人次,實現勞務收入萬元,勞務收入佔到了農民人均純收入的70%,已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進一步推動以建築、現代物流為主的農民運輸業發展,全年農村運輸業收入達到13818萬元,有效促進了農民增收。

(四)加大村容村貌整治,農村人居環境有了新改善

在規範村莊和圩鎮整治上重點突破。

一是確保村鎮整治落實到位。2008年,全縣完成18個圩鎮和300個建設點的整治,其中省市縣三級共建點210個,縣鄉自建點90個,完成改水1萬户,改廁8000户,改路500公里,拆除“空心房”、破舊欄廁100萬平方米。

二是確保規劃修編完成到位。鞏固村鎮規劃成果,大力推廣新户型,在完善現有村莊規劃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18個鄉鎮的圩鎮和2378個村莊規劃修編。村莊整治建設點新建房屋推介户型採用率達80%以上。三是打造特色新村和精品示範點建設。根據各個建設點實際,着力建設特色新村。2008年,每個鄉鎮打造3個以上特色新村,全縣着力建設10個綜合性精品示範點。

二、現代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隨着新農村建設的逐步推進,贛縣現代農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但同周邊農業發達縣(市場)相比還有着較大的差距,發展現代農業還面臨着許多困難和問題。

(一)農村經濟基礎較差,農民收入水平很低

贛縣農村經濟基礎相對較差,各村發展水平也很不平衡。尤其是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懸殊,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缺乏資金保障,新農村建設的主體作用難以發揮,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任務還很艱鉅。

(二)農業產業結構單一,產業化程度不高

目前贛縣農業產業結構主要以種植業為主,二三產業比重相對較小,且缺乏大型農業龍頭企業的支撐,農業的工業化程度很低。種植業中以糧為主,佔農業生產總值的64%以上,主要糧食作物水稻平均畝產398公斤,平均畝收入630元,投入與產出的比例反差很大,比較效益低,農民生產積極性不高。特色產業發展相對緩慢,現有的幾個比較有特色的種植業,經營管理粗放,優勢不明顯,缺乏規模效應,產業化經營程度不高,難以形成“產、加、銷”一條龍的市場優勢和產業化鏈條,特色產業尚未形成規模,農業產業化的道路還很漫長。

(三)農業投入不足,扶持農業能力不強

當前,從沿海發達地區來看,已進入以城帶鄉、以工促農階段,財政支持農業、回報農民的力度在不斷加大,雖然贛區城市化水平較高,工業基礎較好,但財政支出主要用於城市化和改善城市區人居環境,而贛縣農業所佔比例較小,財政用於農業的投入很少,遠遠滿足不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需求。另外,金融部門支持農業的力度也很小,在農村吸儲重於放貸,農户信貸資金目前沒有到位,制約了特色產業的發展壯大。

(四)農技推廣力量薄弱,農民文化程度很低

農業科技力量不足,農業部門農技服務機構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業技術的推廣和應用。農民科技文化程度很低,農村初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數不足70%,部分農民受小農意識影響,習慣於舊的生產方式,對發展“綠色農業”、“特色農業”和“生態農業”的概念模糊,蔬菜栽培水平不高,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有限,經營粗放,科技含量不高,外出務工也只能賣苦力,制約了農民收入的快速增長。農業部門缺乏對農民在政策、技術、信息等方面的宣傳和引導,科技推廣不夠深入,影響了設施農業的發展。

(五)產後服務意識淡薄,農產品銷售難的問題還未真正解決

特別是設施農業發展注重產前、產中服務,輕視產後服務,雖然成立了煙葉、甜葉菊、蔬菜、養殖等協會,但作用發揮不明顯,農產品銷售難的問題還未真正解決,市場競爭力不強,特色農產品品牌少,標準化生產度不高。農產品只重產量不重品質,重實用不重加工、銷售與包裝,加工技術落後、加工水平低,銷售方法原始、銷售人員缺乏等,致使農產品基本上以初級產品的狀態進入消費領域,附加值低,經濟效益差。同時,由於相應的集貿市場、專業批發市場和銷售中介組織的缺乏,市場供求信息不靈、銷售渠道不暢,使生產效益難以提高。最後,農產品市場供求信息與資金投入缺乏。農業的市場化離不開信息化,農户信息不靈,導致生產趨同化。許多農户不熟悉市場,不能對未來市場變化進行科學的預測,在生產安排上往往彼此模仿,盲目跟從,導致市場供求失衡,生產效益低下。

三、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建議

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村穩則社會安,農民富則天下富。加強“三農”工作,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就是要按照“依託城市、發展農業、服務城市、富裕農民”的思路,緊緊圍繞“特色化、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生態化、標準化、外向化”的方向,以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線,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切實轉變農民觀念,提高農民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現代農業持續、健康、穩定的發展,紮實贛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

(一)進一步轉變觀念,形成明晰的現代農業發展思路

現代農業要求用嶄新的現代發展理論、先進的管理理論指導農業。特別是要按照中央提出的“兩個趨勢”的要求,站在統籌城鄉發展高度,超越農業和農村工作層面,跳出農業抓農業,充分發揮贛縣工業基礎雄厚、城市化水平高的優勢,強化工業對農業的支持作用和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城鄉要素互流、產業聯運、市場對接,建立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城鄉互動的新機制。將先進工業思維、發展理念、技術裝備“內植”和“移植”於農業,讓它變成農業的一部分,從而推進農業的工業化。要以體拼葱隆⒐芾澩葱潞吞岣噝б嫖行模迅慊盍魍ā⒖厥諧 ⒔ㄉ梟堂承拖執┮底魑┮搗⒄購誦幕方謐ソ餱ズ謾

(二)優化農業結構,大搞園區建設,推進農業產業化

產業化是發展現代農業的根本途徑和主要標誌。一個地區農業產業化水平越高,其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就越高。因此,要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突出抓好甜葉菊、煙葉、無公害蔬菜產業化建設。

[1]爭資建立一個甜葉菊良種繁育基地,確保為農户提供優良種苗,並大大降低生產成本,完善現代農業產業化。

[2]按照“一基四化”的模式要求,搞好現代煙草農業示範,正確引導農户按照“煙農自願、進退自由、管理民主”的原則組建合作社,新建一個煙葉復烤廠,對煙葉進行深加工。

[3]加快培育無公害蔬菜生產龍頭企業,由龍頭企業來帶動農民致富。

(三)加大資金投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切實改善農業生產條件

農業生產條件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基礎,是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的有力保障。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要通過爭取國土整理項目建立政府、社會、農民相結合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多渠道增加投入,全面提高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繼續加強以水利為重點的農田基本建設,加強主幹排水溝道的綜合治理,重點抓好水渠節水改造工程、渠道砌護工程,試驗引進利用脱硫廢渣改良鹽鹼地的新技術,重點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堅持以突出建設大村莊、逐步縮減分散的小村莊、重點規劃建設中心村為方向,引導農民加快住房和居住環境改造步伐。繼續加快農村道路、清潔能源、安全飲水、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所有村莊的人飲安全工程,實現組組通柏油路、通有線電視的目標,不斷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力爭在“十一五”期間,改造中低產田9萬畝,農田灌溉水利用係數達到,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0%,户用沼氣入户率達到30%,農村主幹道路硬化率達到90%,農村綠化覆蓋率達到38%。

(四)發展壯大龍頭企業,打造農業品牌,實現規模化、標準化生產

龍頭企業是農業產業化和外向化的重要支撐。針對贛區農產品龍頭企業少,城市化水平高的實際,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廣泛利用“三資”開發農業,重點建設一批煙葉、蔬菜、畜禽等農產品加工和深加工企業。按照“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走“龍頭+合作組織+農户”的路子,着力培育一批競爭力、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和個體經營户,重點扶持升產品質量和增強企業產品市場競爭力,增加企業輻射帶動力。加強產業鏈條的前後延伸,以一個農業龍頭企業為核心,帶動前後相關加工企業的發展,聚集各類生產要素,形成一個產業集羣。大力發展“訂單”農業,積極推行“公司+基地+農户”、“公司+合作組織+基地+農户”等產業化經營模式,加強企業和農户對接,通過企業實現農户生產與市場需求有效對接。嚴格按照商品質量標準生產、分級包裝上市,創出自己的品牌,提高農產品規模化、集約化和標準化水平,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步伐,促進農民增收。

(五)加大農技推廣力度,突出科技成果轉化,提高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

建設現代農業必須有強有力的科技支撐。要結合贛縣農業發展實際,繼續深入開展“農業科技進村入户工程”,紮實推廣普及常規實用技術,重點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温室蔬菜種植、植物病蟲害防治、保護性耕作等實用技術,做到科技人員直接到户、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提高農業的科技含量和水平,提高新技術的轉化應用水平。建立科技xxx創業成果評價考核機制,建立科技服務組織進村、科技人員直接到户、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着力解決鄉鎮農技人員服務手段落後、知識老化等問題,提高新技術、新品種等推廣到位率,提高農業科技貢獻份額。建立健全農業部門科技服務機構,配足配強農技人員,加強鄉鎮動物防疫站防檢隊建設,解決重大動物疫病防疫問題,保障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

(六)培育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充分發揮協會作用,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

農村專業合作組織是聯結農民與企業、農民與市場的重要紐帶,也是發展現代農業強有力的抓手。要按照“政府引導,企業為主,市場化運作”的思路,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培育壯大蔬菜、水產、果業、運輸、勞務等協會,逐步完善協會工作制度,進一步擴大協會服務範圍,充分發揮其作用,引導各類專業合作組織為農民開展多層次、多領域服務,吸引更多的加入合作組織,支持專業合作組織農民開展包括技術推廣,農產品加工、保鮮、貯藏、運輸、銷售等前、產中、產後各環節的服務。

(七)依託區位優勢,開發建設“農家樂”項目,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旅遊

“農家樂”是最近幾年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也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新趨勢。因此,要進一步拓展農業領域,根據贛區農村靠近城市的城郊型特點,大力發展農業旅遊。以“青青農莊”、“滴水山莊”“農家樂”為龍頭,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借鑑外地成功經驗,不斷探索,科學規劃,合理佈局,突出地方特色,力爭用3—5年時間建成幾家集生產、生態、觀光、就餐、娛樂、休閒、旅遊、文化等功能於一體的特色農莊,有效轉移當地富餘勞動力,滿足城市居民迴歸。

(八)提升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培育造就新型農民,形成持續推動的力量源泉

農民是現代農業的實施者,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直接關係到農業現代化的進程。農村剩餘勞動力綜合素質較低,已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瓶頸”。只有培育造就“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思想新”的高素質新型農民,把農村的人力資源轉化為人力資本優勢,形成持續推動現代農業的力量源泉,才能完成新農村建設的各項任務。因此,要繼續大力實施“百萬農民培訓工程”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落實培訓資金,創新補貼形式,健全培訓機制,豐富培訓內容,堅持務農、務工兩種培訓一起抓,不斷提高廣大農民的農業生產技能和二三產業務工技能。切實加強農村職業教育,使新一代回鄉青年全部接受各類專業培訓教育,提高就業和勞動技能;倡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道德風尚,結合形式多樣的農村文體活動和精神文明系列創建活動,引導農民崇尚科學,遠離封建迷信,弘揚新風正氣,杜絕歪風邪氣,學習科技文化知識,脱離愚昧無知,逐步提升農民整體素質,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

(九)突出新型機械的推廣應用,強化社會化服務,着力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

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基礎。近年來,雖然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但層次較低,與現代農業的發展還有很大差距。需進一步加大財政對購置新型農機具的補貼力度,加強新機具、新技術的研究與推廣,積極開展農機手培訓、農機具維修和組織農業機械跨區作業等配套服務,大力推廣水稻栽插機械化、化肥深施機械化、秸稈還田機械化、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機械化、農產品機械化烘乾、農產品機械化加工、機械化養畜(禽)等先進實用機械化生產技術。力爭到“十一五”末,主要農作物生產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各類經濟作物機械化水平明顯提高。

農業調研報告 篇16

農業保險是農户分散農業風險的一個重要工具,對保障農業生產、發展農業經濟、穩定農民收入有着重要意義。但目前由於種種原因,我國農業保險發展滯後,地處西南邊遠地區的雲南省的農業保險發展亦不盡如人意。本文通過對雲南省相關地市的實地調查,分析了雲南省農業保險發展困境以及進行可持續發展的侷限性。基於此,同時結合我國農業保險發展現狀及其主要特點的總結,對我國農業保險發展滯後的深層根源進行了分析和論證。

(一)、我國農業保險發展現狀及其主要特點

農業保險試點在社會各界的重視和相關部門的推動下,取得了較為矚目的成績。但大多數人所預期的農業保險“回春”仍然不容樂觀。我們必須看到,農業保險的發展水平還十分低下,遠遠不能滿足我國補償農業災害損失、穩定農業生產和保障農民災後生活的需要,政府不得不揹負沉重的救災負擔。因此,如何促進農業保險的可持續發展,在“十一五”時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及今後的農村經濟發展、城鄉的統籌協調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目前,我國農業保險發展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農業保險發展速度較快,20世紀90年代農業保險保費收入很不穩定。

其二,農業保險已達到一定規模,農業保險在國內財產保險市場中已佔有一定份額,但這個份額依然過小,有時甚至顯得無足輕重。儘管如此,這個衡量指標依然較低,農業保險在保險業的發展中顯得極其弱小,難以發揮其應有的功效。

其三,在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保障農民災後生活方面發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保險賠款使被保險人的農業災害損失獲得了部分補償,對於農民購買生產資料,維持農業生產的持續進行,對於保障農民的災後生活是發揮了一定作用的,對於某些地區、某些時期、某些農民來説,這種作用還相當大。此外,農業保險範圍、保險覆蓋面也在不斷擴大,農業保險險種不斷增加,已達到一定數量。農業保險從無到有,險種呈不斷增加之勢,養殖業、種植業保險險種都已達到一定數量,保險標的擴展到糧食作物、經濟作物、林業產品、牲畜、家禽、淡水養殖產品等等。

但是,我們必須看到農業保險的發展水平還十分低下,發展很不穩定,承保面還相當小,市場份額小,險種同市場需求不相適應,所起的作用還十分有限。農業保險發展滯後使其遠遠不能滿足我國補償農業災害損失、穩定農業生產和保

障農民災後生活的需要,也使得政府不得不揹着沉重的救災負擔,我國農業保險發展的層次還處於較低層次。

(二)雲南省農業保險發展面臨的困境

1.農民及相關部門的風險意識淡薄,需求有限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作為屬於經濟範疇的農業保險,同樣受人們觀念意識的影響。農業保險作為一種特殊的經濟補償和經濟共濟制度,其屬性屬於準公共物品,農户對它的瞭解和認識需要一個過程。我國市場經濟不發達,市場體制還不健全,農民自身意識的約束和收入水平的限制較大,許多地區,包括雲南省在內的一些欠發達的地區,農業保險的意識還相當淡薄,限制了農業保險的需求。

一方面,他們沒有自覺運用社會化保障手段來分散農業生產經營中風險的認識,整體上對農業保險的投保意識不強。保險公司對農業保險既心有疑慮,又力不從心;

另一方面,由於農業保險風險大、農業保險項目通常具有較高保險費率,而高保費又令更多的農民買不起保險。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由於宣傳力度不夠,農民對保險存在認識上的偏差:一是不相信保險的作用,許多農民由於受迷信思想和小農意識的影響,很難相信保險對生產和生活的保障作用;

二是依賴保險,許多農民買了保險後,高枕無憂,不積極參與防災防損,導致損失擴大。這都需要政府和保險人轉變服務理念,科學定位,加大誠信宣傳力度,激活農民保險意識,加大農業保險推廣力度,切實履行政府職責,提高公共服務水平。

2.農業保險虧損嚴重,供給不足

農業保險存在市場失靈的現象,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風險關聯性。自然災害是農業生產過程中面臨的主要風險。一般來説,自然災害的波及面廣,常常造成大範圍的損失。

(2)信息不對稱。農業保險中的逆選擇主要有三種情況:損失預期較高的農民更傾向於購買農業保險,臨時性損失預期較高的農户更傾向於購買農業保險,潛在的投保農户將更傾向於投保產量風險較高的土地。而這樣的信息不對稱給農業保險公司帶來了更高的管理成本及賠付,影響了商業保險公司承保農業保險業務的積極性。

(3)外部性問題。農業保險具有雙重的正外部性,農民購買農業保險獲得的個人邊際收益小於社會邊際收益,農業保險公司經營農業保險的邊際成本高於社會邊際成本,由私人部門市場供求決定的農業保險實際“消費量”將低於社會最佳規模,導致農業保險市場失靈。

由上述三個原因導致的農業保險的市場失靈使商業保險公司提供的農業保險經營出現了虧損。我國的專業性農業保險公司大多為區域性經營,不利於分散自然災害的關聯性風險。應對信息不對稱的辦法之一是建立強制或者準強制保險制度。而外部性問題應該通過各級財政補貼解決。在20xx年實施的準強制性保險——能繁母豬保險就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保險覆蓋面達到80%以上,這與政府的大力推廣有關。但能繁母豬保險只是農業保險的很小一部分,其他的農業保險項目仍然面臨着上述三個問題,導致供給不足。

3.農業保險缺少地方性法規和財政資金補貼支持

國內外農業保險發展實踐證明,農業保險離不開國家有關政策和法規的約束和指導。從國外農業保險發展實踐看,各國舉辦農業保險的政策目標有兩類:一類主要是推進農村社會保障(社會福利)制度建設,兼顧農業發展;另一類主要是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從中國的實際來看,農業保險立法的重點是政策性農業保險,明確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經營原則、補貼措施、風險保障範圍、巨災風險分散機制、經營組織形式等,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同時推進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缺少政策性農業保險相關法規,會使農業保險的可持續性受到影響,也不利於建立長效的農業保險機制。

同時,我們從上面對農業保險市場失靈的分析可以看出,沒有政府補貼和税收優惠等的支持,農業保險舉步維艱。一方面,農業保險是準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外部性,是國家經濟建設和發展的根本;另一方面,農業保險的風險商、成本高、費用高、賠付率高等特點,導致商業保險公司無力經營農業保險。農業保險的財政資金補貼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三)雲南省農業保險可持續發展的侷限性

1.農户對農業保險的有效需求較低

雲南省農民對農業保險的有效需求較低主要是由可支配收入不足、舊經濟體制下的觀念、保險意識淡薄等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有較大一部分農民有參加農業保險的意識,可是因為在收入低,政府補貼力度又不足的情況下,對於農業保險這類“奢侈品”只能望而卻步;其次,由於受傳統觀念的影響,絕大多數農民會選擇自留風險,鮮有采取保險等手段轉移自身的風險。他們更多的是在受災以後向親友尋求經濟上的幫助,或者或是通過過去的積蓄來應對災害所造成的經濟上的損失。而且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農民開始增加種植和養殖的品種,種養品種的多樣化又在客觀上產生了一種內在風險調節和分擔機制,降低了農業災害造成損失所帶來的影響;最後,農業保險的有效需求不足還受到農户保險意識淡薄的影響,這主要是由農民對農險瞭解程度低所引起的。可見,農業保險在(雲南省)農村地區的宣傳工作還不到位,普及程度不夠高。

2.農險的高風險性與高成本制約了商業保險公司的積極性

農險的高風險性主要是由自然災害頻發、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嚴重、統計資料不全引起的。

第一,雲南省地處複雜的地質地理背景和特殊的氣候環境,歷來就是一個多災重災的省份。氣象災害(乾旱,洪澇、冰雹、霜凍、低温等)、地震災害、地質災害(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農業生物災害(農作物病蟲害、獸害、惡性雜草害等)、環境災害(生態破壞、污染等)是雲南省面臨的最主要的五大類災害。加之生產方式比較落後,經濟生活對自然因素的依賴較大,對自然災害的承受能力較弱。

第二,在農業保險經營中,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尤為嚴重。農民對保險標的風險的瞭解程度要遠高於保險公司,保險公司所掌握的信息不足就會造成依此設定的保費偏低的現象。此外,農民在投保後,防災防損工作的質量高低,以及在災後補救措施的及時與否,都會對賠付造成截然不同的影響。

第三,相關統計資料不全。保險公司的經營建立在集合大量同質風險,通過大數定理、精算技術釐定保險費率的基礎之上。然而,雲南地區相關農業統計數據極不完整,這就抑制了保險公司精算技術的發揮,費率釐定無數據可依。這會對保險公司的正常經營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引致經營高風險。

雲南省農業保險的高成本性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其一,雲南農村地區的分佈不均,且較為偏僻。這對保險公司的展業、風險區劃等工作極為不利,由此產生的成本極高。

其二,前面所提到的雲南省的農業保險存在着高風險性,而這種高風險性必然造成保險公司的高賠付,高賠付額就會大大增加保險公司的經營成本。保險公司的經營目的最終是為了贏得較高的商業利潤,然而農險的高成本使得保險公司的最終目的大打折扣,嚴重挫傷了保險公司經營農業保險業務的積極性。

3.農業保險缺乏可持續發展的外部環境

首先,我國尚未推出專門的農業保險立法,雲南省也沒有相應的地方性農業保險法規。在這種無法可依的.情況下經營農業保險,不僅農民的利益得不到較高的保障,保險司的利益和積極性也會受挫;其次,政府對農業保險的補貼力度不夠。絕大部分農民可支配收入不足,在沒有政府補貼或者補貼不夠的情況下,他們更不可能去購買農業保險,也就無法得到相應的保險保障;最後,政府對農業保險的宣傳和支持工作不到位。在購買了保險的雲南省農户中,主動去保險公司購買的比重佔了大多數,而鄉村幹部動員購買和統一購買的比重卻不高。在保險公司儘量縮減展業成本的背景下,鄉村政府的宣傳和支持工作的作用隨之凸顯出來。如果鄉村政府能夠積極做好農業保險的宣傳工作,提升農民對農業保險的認知程度,以及在統一購買農業保險這一環節上更加積極主動,加大支持力度,就能夠更好的普及農業保險,擴大農業保險的覆蓋範圍。

(四)、我國農業保險發展滯後的原因分析

1.農業保險的準公共物品屬性

在經濟學中物品按其有無競爭性和排他性被分為:私人物品、公共物品、自然壟斷物品和共有資源物品。其中公共物品是指有如下特徵的物品:成本或利益的外部經濟;取得上的非競爭性,消費上的非排他性。從農業保險的性質分析,它具有供給和需求雙重的正外部性,但他在消費上有時會表現出非排他性,所以只能稱之為準公共物品。

⑴農業保險在“消費”上具有正外部性,表現為農民購買農業保險的邊際私人收益小於邊際社會受益,而邊際私人成本大於邊際社會成本。農户消費農業保險的過程中產生了利益外溢,在這種情況下產生農户對農業保險的有效需求不足。加之我國農民收入近幾年來增長較為緩慢,面對高昂的農險費率,需求不旺的情況更加嚴重。

⑵農業保險在“生產”上也有正外部性。它體現於農業保險人提供農業保險的私人邊際成本大於社會邊際成本,而私人邊際收益小於社會邊際收益。農業保險人“生產”農業保險是承擔了部分本應該由社會承擔的成本,邊際私人成本高於邊際社會成本,但邊際私人收益卻小於邊際社會受益,正外部性由此產生。

⑶農業保險提供的保障具有非排他性。容易出現“搭便車”現象,保險公司在進行防災防損時使得一些沒有購買保險的農户也得到了好處,使得農業保險出現非排他性。

2.農業保險系統性風險較為嚴重,風險難以有效分散

在保險中系統風險則指影響所有保險參與者,使被保險人間的表現產生相關性的因素。農業保險的系統性風險則是指各行為主體間的相互表現而產生的相關性因素,很容易導致主體間的一種惡性循環。

⑴在農業中,系統性風險首先表現為區域性同類氣候、流行性疫病等。這種風險往往涉及面廣,如大面積乾旱、颶風、洪水等,風險一旦發生則涉及千千萬萬農户,上億公頃農地。在這種狀況下風險波及面很大,風險高度相關使得保險公司難以將風險在承保個體間有效分散,提高了保險公司承保這種非分散性風險的成本。

⑵農業風險具有廣泛的伴生性,即一種風險事故的發生可能會引起另一種或多種風險事故的發生。由此農業保險的損失也容易擴大,而且由於這種損失是多種風險事故的綜合結果,很難區分各種風險事故各自的損失後果,這無疑增加了保險公司的風險。

3.信息不對稱使保險公司面臨高監督成本和高賠付損失的兩難選擇

信息不對稱會導致兩種反應——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它們都會對農業保險造成不同程度的市場失靈。

⑴逆向選擇。逆向選擇問題在農業保險中非常普遍,比如表現為經營狀況較差的農民隱瞞某種危險和投保動機,有目的的投保農業保險的某個險種(如一切險),使危險集中,如果投保每年可以更新,則有臨時性損失預期的農民更傾向於投保。逆選擇行為使風險集中,不僅損害其他被保險人的利益,而且可能使保險人給付的保險金劇增,甚至收不抵支。

⑵道德風險。比如農民投保後減少對農業設備、家畜和中間投入品(包括農藥和化肥的使用量)的投入,這同樣增加了保險人的風險。總之,逆選擇和道德風險使農業保險人面臨高監督成本和高賠付損失的兩難選擇,加大了保險人的經營成本,破壞保險籌集資金的功能。如果因信息不對稱而產生的成本過高,保險人就會減少農業保險供給,或者根本不供給農業保險產品。

4.農業保險經營體制不合理,無法使各行為主體達到利益均衡

農業保險會帶來市場失靈的現象,在各國都是如此,政府成為解決市場失靈的突破口。從我國農險實踐看政府對農業保險的支持除部分税收支持外,其餘的資金支持很少,政策性農業保險則是完全按商業化的經營模式,這必然導致農業保險發展停滯不前。根據我國實際,對廣大的在農村分散經營的個體農户,比較適宜在政府主導的框架下讓商業保險公司唱主角的模式。這種模式比較容易鋪開,只要政府的政策到位,扶持措施得當,讓商業保險公司既有利又承擔風險,在政策框架下充分發揮市場化操作的優勢,成功的希望是很大的。剩下的就是解決好補貼問題。

⑴針對險種進行補貼。農業保險是政策性保險,但不是所有的農業保險產品都必須實行政策性經營,只有那些關乎國計民生並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有重要意義,而商業性保險公司又不可能或不願意從事經營的農業保險項目,才有可能納入政策性保險加以補貼。某些險種可以視政策導向,有選擇地、有條件地納入政策性保險,但補貼幅度可以小一些,比如某些單風險農作物保險,雖然這些保險標的也同樣有重要的經濟意義,但這些保險標的遭受冰雹、洪水、火災等單一風險的概率較小,符合一般商業保險承保風險的條件。還有就是一些範圍較小、價值較高的設施農業、精細農業的單風險保險或某些綜合風險保險,也適合商業化經營,由保險公司和農户來承擔費用,政府可以少補貼一些。

⑵政府補貼的可操作性問題。如果農業保險公司是由各省、市、自治區自主決策開辦的,中央和省兩級補貼都可給該保險公司,似乎合情合理。首先,需要確定對農業保險業務的補貼範圍,制訂補貼規則;其次,需要確定保險公司做了多少符合政策規定的農業保險業務,然後才能進一步確定該為每一類符合政策要求的業務提供多少補貼以及這個補貼在中央和省、市、自治區之間如何分擔。

農業調研報告 篇17

農業特色產業作為促進麗江市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角,長期以來,市委、政府及相關部門都將其與全市農業發展、農村穩定、農民增收緊密結合在一起,立足實際,依託區位、資源優勢,抓項目、建基地、扶龍頭,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增強農村經濟“造血”功能,切實加快了全市農業特色產業的發展步伐。

一、麗江市農業概況

麗江市土地面積21219平方公里,山區、半山區佔全市總面積的,轄古城、玉龍、永勝、華坪、寧蒗一區四縣,共63個鄉鎮、辦事處,450個居(村)委會,5121個居(村)民小組;全市總人口萬人,其中農業人口萬人,佔86%,22個少數民族,人口萬人,佔58%;據統計部門統計,末,我市經常用耕地面積為萬畝,農作物總播面積為萬畝,糧食總產萬噸,農業總產值萬元(當年價),其中畜牧業產值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53元。

麗江市區位優勢較好,環境無污染,地形地貌複雜多樣,境內最高海拔5596米,最低海拔1015米,“立體氣候”特徵明顯,生物資源富足多樣,具有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得天獨厚的條件。

二、採取的思路及措施

近年來,市委、政府堅持走“特色化、區域化”的發展道路,深化農業農村經濟結構調整,進一步鞏固傳統產業,提升優勢產業,發展新興產業,依託產業化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按照“突出特色建基地、圍繞龍頭建基地”,把基地建設與特色產業培育緊密結合起來。特別是初,我市提出推進“六個一工程”,狠抓“八項措施”的農業發展思路,更有力的促進了我市農業特色產業的發展。

(一)產業發展採用新模式

根據麗江實際,通過採用各種類型與組織模式推動農特產業發展:以龍頭企業帶動的“公司+協會+基地+農户“的形式;以合作經濟組織帶動型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户”的形式;四位一體型的“企業產業聯合會+大户+農民”的形式;通過培育專業市場帶動發展的形式;以特色產業帶動的“公司+特色產業+農户”的形式;以農業園區帶動的“高新技術開發區+示範農户”形式。

(二)加大科技創新和科技推廣力度,提高產業化經營科技水平

建立和完善科技服務體系,興辦各類科研生產經營實體,加快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充分調動各部門科技人員為農業產業化服務的積極性,吸引年輕的農業科技人才投入科技興農事業。同時,採取切實有效措施提高農民素質,切實改變農民的傳統觀念,培養他們的市場經濟意識。通過不同的形式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知識和經營管理水平,學會運用先進科學技術。

(三)積極發展和完善新型的利益聯結機制,維護好農民利益

通過行政的手段,制定各項政策措施,與市場機制相結合,完善分配製度,維護好各個經濟主體的合法權益。鼓勵龍頭企業設立風險資金,採取保護價收購、利潤返還等多種形式,與農户建立緊密、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引導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入股,實行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與龍頭企業結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

(四)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

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是提高麗江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的重要舉措。通過名牌帶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儘快形成優勢農產品區域佈局,具體實現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目標。着力提升農業產業經營水平,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農業綜合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五)建設“六個一工程”

1、認定一批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目前全市共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8家,其中1户為國家級龍頭企業,7户為省級龍頭企業,且均享有產品外貿經營進出口權,30户為市級龍頭企業,都給予了相應的扶持。全市38個國家、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可提供就業人數達4000多人,能帶動農户20多萬户。

2、建設一批市級特色優勢農產品基地:末,全市共有優勢特色農產品基地80萬畝,其中主要有冬早蔬菜5萬畝左右、加工型馬鈴薯6萬畝、優質米基地10萬畝、雜豆芸豆10萬畝,油菜7萬多畝。

3、發展一批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全市現有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約170個,會員達12700人,切實提高了我市農產業化經營的組織化程度。

4、樹立一批農村能人和科技帶頭人:全市共有農村能人34人,科技帶頭人25人,他們通過科技服務、大辦特色示範樣板、創辦農產品基地等,在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村經濟發展中起到了顯著的示範帶動作用。

5、創建一批麗江農產品品牌:全市共註冊商標的農產品共有37家37個產品,農產品發展呈現出品類齊全、快速發展的趨勢。

6、培育一批種養殖業大户:我市種養殖業大户已發展到797户(其中種植業大户333户,養殖業大户464户),種植作物涉及到糧食、蔬菜、林果、花卉、藥材、烤煙等各類糧食、經濟作物,大户種植面積達5萬畝左右,提高了農民科學種田、規範管理的水平,促進了單產的提高,實現了增產增收的目的。

(六)狠抓了“八項措施”

1、推廣經驗促增收:近年來,經過開拓性的探索和實踐,找到了促進農民增收和改變農村落後面貌的一些典型經驗:如玉龍縣的“魯甸經驗”,期納鎮滿官村“黨建帶村建,村建帶民建”、“支部+協會”、“企業帶動轉移勞動力”的經驗,在在全市各地得到了進一步的推廣,成為全市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經驗。

2、宣傳惠農政策促增收:通過及時貫徹減免農業税、下發糧食直補資金、實行購機補貼等政策,減輕了農民負擔。

3、調整結構促增收:在穩定糧食總產、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上,圍繞龍頭企業的原料需求,從早、巧、晚、特四個方面來調整結構,打時間差、節令差,打特色品牌,集中精力抓好優質稻、烤煙、青梅、甘蔗、畜牧業、冬早蔬菜、魔芋等重點產業,積極培育紅花、特色中藥材、朝鮮薊、花卉等新興產業,因地制宜,走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特色農業發展路子,使農業產業發展做到突出重點,各具特色,適度規模發展,充分發揮了各地的區域優勢,使農業生產的優勢產品向優勢產業集中,優勢產業向優勢產區集中,以實現區域產業的產業效益、基地建設的規模效益、特色作物的特色效益。

4、科技服務促增收:大力推廣了農業新技術和優質高產新品種。

5、圍繞市場促增效。

6、勞務經濟促增收。

7、加工增值促增收。

8、防疫減災保增收。

三、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市委、政府及農業部門根據麗江實際,確定了我市“水果、蔬菜、藥材、野生菌、雜糧、優質米、烤煙、魔芋、畜牧,勞轉”十大特色產業加以大力發展扶持,並相應在全市範圍內選定授予了“玉龍縣魯甸藥材之鄉、太安馬鈴薯之鄉,古城區七河生豬養殖之鄉,永勝縣三川優質米之鄉、期納冬早蔬菜之鄉,華坪縣榮將芒果之鄉,寧蒗縣新營盤蘋果之鄉”七個重點產業鄉鎮,積極引導農户走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道路。

(一)種植業

1、水果產業

全市水果面積29萬畝,年水果總產量萬噸,總產值億元。

①蘋果產業:目前,我市蘋果面積穩定在8萬畝左右,產量萬噸,產值5000萬元。其中,寧蒗縣5萬畝,玉龍縣萬畝,永勝縣萬畝,華坪縣萬畝,古城區萬畝,其中,寧蒗縣的一萬畝已通過無公害食品生產認證,兩萬畝a級綠色食品蘋果基地的認證工作正在進行之中,蘋果產業已經成為當地產區羣眾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寧蒗縣新營盤鄉產值超萬元的農户就有160多户,且有省級龍頭企業寧蒗縣龍德綠色產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積極開展蘋果產業的綜合服務工作,帶動了當地產業的發展。計劃到2010年,全市蘋果面積在鞏固的前提下發展至13萬畝,實現產值4億元左右。

②優質晚熟芒果產業:全市芒果總面積萬畝,總產量萬噸,總產值2438萬元。主要分佈區華坪縣是雲南省獨有的優質晚熟芒果生產區,生產的芒果以成熟晚、色澤鮮、品質優而深受消費者歡迎。近年來,市、縣農業部門加快了芒果產業科技推廣和品種改良步伐,篩選優質晚熟芒果品種在最適宜區種植;組建了以芒果營銷加工為主要經營項目的華農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及華坪縣芒果專業技術協會,並註冊了“金川紅”芒果商標;,華坪縣還獲得了1萬畝綠色食品芒果生產基地認證;如今該產業已成為華坪縣新農村建設的首選產業。計劃到2010年全市芒果面積增加到6萬畝,產值實現億元以上。

③雪桃產業:麗江雪桃具有色、香、味、形俱佳,成熟晚的優良特性,深受消費者的喜愛,經濟價值較高。開發主要以新知圖書城下屬的麗江雪桃開發有限公司為主。目前已在拉市鄉建成畝雪桃生產示範基地,300畝雪桃優質苗木生產基地,盛果期畝產可達4000公斤左右,大面積平均畝產公斤左右。計劃到2010年全市雪桃面積發展至3萬畝,預計產值億元左右。

④青梅產業:麗江現有青梅面積萬畝,產量萬噸,產值1450萬元。主要分佈在玉龍、寧蒗縣兩縣。有得一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和綠丫頭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兩家省級龍頭企業從事青梅生產加工。計劃到2010年全市青梅面積發展至3萬畝,產值達8000萬元。

⑤龍眼產業:永勝縣是雲南省唯一的龍眼基地縣,現有面積萬畝,產量萬噸,產值900萬元。目前正積極開展品種改良及應用一系列綜合配套技術的提質增效工作,並已見成效。力爭在十一五期間使基地全部良種化,從而使基地得到鞏固和發展。

2、蔬菜產業

我市現有蔬菜面積13萬畝,產值億元。

①冬早蔬菜產業:“十五”規劃期間,我市冬早蔬菜開發以金沙江沿岸鄉鎮為主,我市已種植冬早蔬菜5萬畝。到2010年,擬建成冬春蔬菜基地10萬畝。

②夏秋蔬菜產業:,我市種植夏秋冷涼蔬菜6萬畝。力爭到2010將年全市名、特、優蔬菜播種面積突破至20萬畝(無公害蔬菜面積15萬畝),產量50萬噸,創立麗江無公害蔬菜品牌,實現產值3億元。

3、藥材產業

麗江是名副其實的“藥材之鄉”。椐不完全統計,至底,麗江從事中藥材種植、加工的企業有八家,從事採購銷售的個體户有1000多户,種植户有6000多户,種植面積萬畝,年產各種藥材6500公擔,野生藥材5000公擔。麗江中藥材種植產業化發展以雲木香、雲南重婁、巖白菜、白芨等四個種類為主。在“十一五”期間,計劃建成四種中藥材種植生產基地5萬畝,預計產值6億元。

4、野生菌產業

我市廣大山區和半山區有較多品種的野生菌,目前企業加工的品種有松茸、牛肝菌、羊肚菌、雞油菌、黑木耳、磨菇等,每年可採集到近1000噸,產值在3000多萬元。“十一五”期間計劃在玉龍、寧蒗及永勝三縣的高寒冷涼山區建立5萬畝高檔名貴野生食用菌促繁基地,扶持龍頭企業野生食用菌深加工及冷藏設施,不斷開拓國際市場,創建麗江天然無污染野生食用菌品牌。有中源食品有限公司、麗江得一食品有限責任公司、永勝雷特生物技術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等省市級龍頭從事各種野生菌的貿易活動。計劃到2010年使該產業成為年產值達5000萬元以上的出口創匯產業。

5、優質芸豆雜豆產業

小宗糧豆(芸豆、燕麥、小雞豆)是麗江市的特色作物和優質品種,以玉龍縣aa級的芸豆生產基地,古城區為主的雞豆(小扁豆)生產基地,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有較高的聲譽和生產發展潛力。至底,我市芸豆種植面積萬畝,產值3000萬元。其中玉龍縣種植有芸豆6萬畝,是雲南省最早、面積最大的aa級有機芸豆基地,是麗江直接出口創匯最主要的農產品。主要有得一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安勝外貿有限責任公司等龍頭企業從事該產業的開發,帶動農户發展。

為使麗江大粒型芸豆在質量、品種上達到國內領先水平,芸豆產業成為高寒冷涼山區的支柱產業,在“十一五”期間將建成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品種較為齊全的芸豆“引、育、繁”試驗基地,我市將建成26萬畝的優質芸豆和雜豆生產基地,計劃產值達到9000萬元左右。

6、優質水稻產業

我市水稻面積佔糧食作物面積的,產量佔30%,今後,繼續保持水稻種植面積32萬畝,單產由現在的385千克提高到430千克,總產量億公斤,確保糧食的生產安全。計劃“十一五”期間,全市建成優質稻生產基地20萬畝,預計生產優質米1億公斤,實現產值3億元以上。

7、烤煙產業

我市的烤煙產業經過二十年的發展,到底,已累計種植萬畝,收購煙葉萬擔,農民收入萬元,財政收入萬元。我市煙葉在外觀和內在質量上都贏得了省外煙廠好評,呈現出暢銷的良好局面。根據麗江市烤煙種植區劃提供的數據,全市有最適宜區、適宜區和次適宜區烤煙種植面積近82萬畝,佔總耕地面積的54%。其中最適宜區和適宜區共有耕地43萬畝,按正常三年兩頭輪作要求,考慮其他作物,每年用宜煙土地的40%種煙,全市每年可種植烤煙17萬畝,現有烤房32294座,煙葉收購站點39個,常年從事烤煙生產、收購各類技術人員1800多人,煙區廣大的煙農也掌握了烤煙生產技術,加速發展烤煙生產的條件已經具備。“十一·五”期間烤煙生產的`基本發展思路是:“抓住機遇,優化佈局,提高單產、質量、效益、加快發展”,把我市煙葉收購指標爭取到30萬擔,進入全國重點種煙發展區域。

8、魔芋產業

目前,我市種植魔芋8000畝,產量萬噸,產值2300萬元。我市正大力開展綠色食品魔芋以及有機魔芋的基地建設,引進精粉加工先進技術與設備,增加產品的附加值。永勝縣鬆坪鄉的魔芋通過日本國的有機食品認證,產品出口到日本。目前主要有玉元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在進行該產業的生產與加工活動。計劃到2010年建成魔芋生產基地5萬畝,預計產量9萬噸,產值億元。

9、馬鈴薯產業

我市特有的立體型氣候資源,促使我市建設馬鈴薯生產基地有兩種方式,一是秋收馬鈴薯生產基地;二是以金沙江沿岸乾熱河谷為中心的冬早馬鈴薯生產基地。全市馬鈴薯常年種植面積在22萬畝左右,其中優質專用馬鈴薯10萬畝,產值1000萬元,主要分佈在玉龍縣、寧蒗縣、永勝縣。麗江市從1998年開始進行脱毒馬鈴薯種薯基地建設,具有較好的種薯繁育設施條件,具備年生產試管苗200萬苗,微型薯800萬粒的生產能力。計劃到2010年全市馬鈴薯種植發展至30萬畝,總產30萬噸,產值2億元。引導扶持建立1-2個馬鈴薯深加工企業。

10、優質油菜產業

我市主要有以玉龍縣和古城區為主的油菜生產基地,分為夏收油菜基地和高海拔地區為重點的秋收油菜基地,種植油菜萬畝,其中冬油菜1畝,秋油菜13000畝,秋油菜籽產量1300噸,產值3100萬元。目前,公司正積極在魯甸籌建菜籽油深加工項目,創建有機油、生態油品牌。到2010年“十一五”規劃末建成油菜生產基地6萬畝,預計產量3700噸,產值1億元。

11、雜交玉米制種產業

雜交玉米制種面積已達到萬畝,產量380萬公斤,產值2500萬元。雜j交玉米的種植以玉龍縣河谷區鄉(鎮)的山區、半山區和華坪縣的新莊、船房及永勝縣的三川鎮等鄉鎮為中心。計劃到2010年將建成雜交玉米基地萬畝。

12、蕎麥產業

我市在寧蒗縣和玉龍縣的冷涼山區已種植蕎麥萬畝,產量1萬噸,產值8000萬元。計劃到2010年將建成蕎麥生產基地6萬畝。

13、優質茶葉產業

我市的茶葉基地主要分佈在華坪縣海拔1700-2100米左右的鄉鎮,到已種植茶葉萬畝,投產採摘面積萬畝,生產鮮茶葉1680噸,生產幹毛茶336噸,實現產值700多萬元,並已獲得7300畝無公害茶葉生產基地認證。

14、花卉產業與觀光農業

麗江具有生產百合、彩色馬蹄蓮等球根花卉種球的優越的自然環境條件,目前,永勝縣已建成70畝百合種球繁育基地,計劃到2015年球根花卉面積發展至萬畝,發展鮮切花萬畝,產值達到4億元;同時,麗江市作為國內外知名的旅遊勝地,具有豐富的野生觀賞園藝植物資源,具備開發觀光農業的一切環境條件;因此,花卉產業與觀光農業在麗江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二)畜牧業

1、黑山羊產業

我市先後開展了4個養羊綜合區,優勢肉羊產業帶玉龍縣種羊場、永勝種羊場建設,加強了養羊綜合配套技術的推廣,促進了麗江黑山羊產業的發展。,我市黑山羊存欄90多萬隻,預計羊存欄達萬隻,出欄肉羊萬隻,肉產值達757萬元。年外銷山羊17萬隻。

2、黑頭山羊產業

黑頭山羊是寧蒗縣地方優良品種,是當地農民羣眾不可缺少的重要生產生活資料和主要的經濟收入來源。從1995年立項開展供種基地項目建設來,通過近幾年的實施,建立了核心羣種羊場,扶持建立擴繁種羊專業户106户。黑頭山羊羣體數由1995年的萬隻增至目前的萬隻,增長。年對外提供種羊1260只,出欄肉羊萬隻,經濟收入達500多萬元。

3、菊苣養豬產業

為了推動種草養畜,發展生態養殖業,玉龍縣畜牧局引進鈺滇菊苣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入駐拉市鄉培植龍頭企業,並建立拉市鄉菊苣養豬基地,成立了拉市鄉養豬協會,建立了年出欄肉豬1000頭的養殖場,積極探索“公司+基地+協會+農户”的生產經營模式。共推廣種植菊苣4056畝,發展菊苣養豬萬頭。目前菊苣養豬已通過省廳無公害產地認證。鈺滇公司在市區農貿市場開辦了2個菊苣豬肉專營門市,產品供不應求。

4、華坪白毛烏骨雞產業

華坪白毛烏骨雞具有耐粗飼、味美、滋補等特性,為了保護和開發利用華坪白毛烏骨雞地方優良品種,在省廳的扶持下,培育和發展了烏骨雞選育養殖場2家,規模養殖户20户,促進了華坪烏骨雞的健康發展。華坪縣肉雞存欄48萬隻,出欄96萬隻,產值1516萬元。

5、蜂產業

我市蜂產業發展態勢良好,通過養蜂基地建設,中蜂科學飼養綜示區項目建設,扶持建立永勝滇峯蜂業公司,滇峯蜂業公司收購蜂品150餘噸,完成銷售收入200多萬元。

6、麗江三川火腿產業

麗江三川火腿產業通過幾年努力得到發展狀大、產品的產量及效益通年增加,並獲得了“中國專利新技術博覽金獎”、“中國名牌產品”、“首屆中國民營企交易指定產品”、“雲南省放心食品”自營進出口權等多項殊榮。麗江三川火腿有限公司完成火腿加工1867噸,產值達6540萬隻,實現銷售收入6300萬元。

(三)勞動力轉移產業

據統計,麗江市底共有農村勞動力57萬人,農村富餘勞動力總數為萬人。近幾年來,我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及勞務輸出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績,已成為增加農民收入的新亮點。截止底,全市累計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萬人,累計增加農民收入億元,農民人均增收262元。根據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於印發—2010年雲南省農村勞務輸出計劃的通知》,下達麗江市2010年勞務輸出計劃萬人,結合我市實際,改革城鄉“二元經濟”體制,徹底拆除阻礙城鄉生產要素交流和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的“制度壁壘”,構成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和就業體系,充分發揮市、縣(區)、鄉(鎮)已成立的農村勞動能力轉移機構和民間勞動力輸出組織的作用,大力加強對農民的培訓力度,採取就地與易地、市內與市外、省內與省外、季節性與常年性相結合的總體開發戰略,千方百計擴大轉移輸出的渠道和規模,力爭到2010年實現農村勞動力及勞務輸出萬人,勞動力轉移收入達億元,2015年實現勞動力轉移收入億元。

(四)漁業產業

我市主要有西北古城區、玉龍縣、寧蒗縣湖塘庫冷水魚類增養區,水域面積佔;永勝、華坪的湖塘庫温水魚增養區,水域面積佔。我市水產品總產量6855噸,養殖面積38916畝,水產品產值6855萬元,水產品加工300噸產值600萬元,其中:出口量150噸,出口額300萬元;預計水產品總產量8335噸,養殖面積49579畝,漁業總產值8335萬元,水產品加工1100噸,加工總產值2200萬元,其中:出口550噸,出口額達到1650萬元。

2010年漁業發展計劃水產品總產量14835噸,養殖面積67659畝,水產品總產值14835萬元,水產品加工4500噸,加工總產值9100萬元,其中:出口產品3350噸,出口額6700萬元。

四、存在的困難及問題

(一)農技體制建設滯後,農技人員對農產業的發展沒有發揮出充分作用,基層科技創新與推廣工作難以開展,農產業作物品種老化,優良品種所佔比例較少,農户管理初泛,缺乏標準化栽培管理的技術和手段。

(二)個別縣(區)實行的財政包乾體制政策性太強,沒有充分考慮到項目性和應急性,統管不靈活,弊病日漸突顯,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產業開發及農產品的加工進程。

(三)農產品市場機制不健全,企業和農户缺乏對市場信息進行快捷瞭解把握的渠道和平台,生產存在盲目性,個別產地批發市場仍存在管理滯後和欺行霸市行為,給農產業的發展帶來了不穩定的因素。

(四)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勞動輻射能力弱,市場開拓能力不強,對農產業特別是畜牧業的帶動較小,同時,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發展不穩定,對農產業的發展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五)近年來,畜牧業發展多注重疫病防治和食品安全,忽視了產業發展,造成畜牧業產業化經營,畜產品深加工的發展步伐滯後,商品效益不高。

五、今後發展農業特色產業的建議和打算

(一)建議再進一步搞好全省特優農產業開發的規劃,突出優質區劃,做到發展有目標、開發有針對性,措施有操作性,在規劃中建議將麗江市的畜牧產業、優質水果(晚熟芒果、蘋果、龍眼、雪桃、青梅、日本甜柿等果種)、夏秋冷涼蔬菜、優質小雜糧(豆類、蕎麥)、藥材、野生菌類、魔芋等列入全省重點發展的農業特色產業。

(二)建議取消或調整財政包乾政策,下達經費或相應扶持時充分考慮政策性、項目性和應急性的綜合作用。

(三)加強農產品市場機制建設,努力為企業和農户創建方便了解市場信息的渠道和平台,建設安全暢通、開放統

農業調研報告 篇18

4月21日至25日,區政協組織考察團赴四川省雙流縣考察了觀光農業開發情況。考察團先後考察了雙流縣三星鎮的草莓種植觀光示範園、楊梅種植基地、枇杷種植農家樂園三個觀光農業點。現將有關考察情況和我城區發展觀光農業的一些設想彙報如下:

一、雙流縣發展現代都市觀光農業的現狀

雙流縣按照城鄉統籌、科學發展的總體部署,緊緊圍繞實施都市農業的發展戰略,在發展傳統農業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現代都市觀光農業,構築具有大都市近郊特色的農村經濟新格局。

(一)支柱產業越來越明顯。該縣從“優化農業區域佈局,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和優化農產品品質結構”着手,大力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促進了農村經濟跨越式發展。他們堅持“宏觀上引導,政策上扶持,工作上服務”的原則,依靠科技提升農產品質量,突出發展該縣具有競爭優勢的枇杷、草莓、梨子、牧山麻羊等名牌產品,重點培育出了幾個能在全國叫得響的支柱產業,成為農民收入新的增長點。

(二)產業化經營越來越突出。一是品牌特色明顯。該縣依託草莓、枇杷、麻羊、小家禽等特色農產品,實施農產品標準化工程,打造了一批特色農產品品牌。二是經營規模壯大。為進一步提升農業發展的檔次和水平,該縣大力引進、扶持、培育產業化龍頭企業,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

(三)新農村建設進程越來越快。充分發揮政府營造環境、企業發展產業、農民建設家園的“三個主體”作用,依託土坯房改造、沼氣工程、農用地整理和拆院並院,全面啟動了80個示範村建設,打造一批新農村亮點。目前已有近100户農户利用改造後的農莊發展農村休閒旅遊,有近20家五星級鄉村酒店,提升了農村休閒旅遊的檔次。

(四)重點鎮建設的勢頭越來越猛。

該縣以大林“梨鄉春雪”、黃龍溪古鎮國家4a級景區為重點,大力發展以鄉村旅遊、古鎮休閒為特色的旅遊業。,該縣以黃龍古鎮和436家“農家樂”為重點,吸引遊客880餘萬人(次),帶動就業5000餘人,實現旅遊總收入7.5億元。

二、發展現代都市觀光農業的主要做法

(一)以構建“三個體系”為基礎,強化現代農業發展保障

雙流縣以農業服務體系、農村金融服務和農民培訓為重點,着力構建現代農業服務體系,為現代都市觀光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是健全農業服務體系。建立縣級農技推廣服務中心,建設19個農業綜合服務站和33個動物衞生執法網點,253個村(社區)動物防疫服務實現全覆蓋。二是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創新財政支農機制,成立了現代農業發展投資有限公司和擔保公司,綜合運用風險投資、貸款貼息、擔保貸款等方式為各類農村市場經營主體提供融資服務。三是健全農民培訓服務體系。

(二)以培育“三大主體”為重點,增強都市農業發展活力

雙流縣以培育農村新型集體經濟組織、家庭農場、現代農莊“三大市場經營主體”為重點,增強現代都市觀光農業發展活力。一是加快培育農村新型集體經濟組織。引導羣眾通過集體資產股份量化、與社會資金合作成立股份公司等方式,組建各種類型的新型集體經濟組織。二是加快培育家庭農場。充分運用市場機制和利用產權制度改革成果,以精品種植和一三互動為重點,培育和發展一批效益高、示範性強的家庭農場。三是加快培育現代農莊。結合產權制度改革,採取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土地承包經營權、集體林權出租、轉讓、入股、抵押等方式,吸引現代工商資本在丘陵區域投資建設觀光型、科技型、體驗型、生態休閒型現代農莊。

(三)以推進“六化合一”為方向,提升都市農業發展水平

雙流縣堅持以產業規模化、組織集體化、投入集約化、生產標準化、服務社會化、產品品牌化“六化合一”為方向,着力提升現代都市觀光農業發展水平。一是着力推進產業規模化。二是着力推進組織集體化。創新組織形式,鼓勵和引導農民以土地、資金、技術、勞動力等要素進行合作,大力發展以產權為紐帶、效益為核心的形式多樣的農村新型集體經濟組織。推動規範發展,指導和幫助農村新型集體經濟組織,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完善內部治理結構,採取“股份分紅”、“二次返利”、“訂單收購”等方式,與農民建立更加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三是着力推進投入集約化。集成政策、項目和資金,連線成片組團式整體推進“一環一線”田園城市示範線、新農村綜合體、示範鎮建設。統籌調度,整合各級農業農村發展專項資金,集約投向一三產業互動發展、土地綜合整治、場鎮改造、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等方面。四是着力推進生產標準化。建立農產品標準化體系。制定地方標準,鼓勵新型集體經濟組織、龍頭企業、專業大户等實施標準化生產。建立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建立農產品質量監管體系。實現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等環節全程監管。五是着力推進服務社會化。健全公益性服務體系。積極推進鎮級農業綜合服務站建設,整合“農牧110”、科技專家大院等服務資源,健全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發展社會化服務組織。鼓勵和引導合作社、農民經紀人、龍頭企業等市場主體圍繞生產、加工、流通等環節,組建植保類、農機類、生產類、營銷類等服務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經營性服務。創新農業服務方式。在全縣253個村(社區)全面推行政府購買服務,通過委託、招標等方式,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社會力量承擔技術培訓、疫病防控、投入品供應等服務項目。六是着力推進產品品牌化。建立健全農產品品牌創建激勵機制,鼓勵農村新型集體經濟組織和龍頭企業創建農產品品牌。

(四)政府主導,商家主體,農民積極參與,加快現代都市農業發展步伐

一是堅持靈活土地政策。雙流縣農業開發用地以租用為主。,縣委、縣政府時出台了《關於鼓勵扶持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意見》等政策性文件,規定凡到雙流縣租用土地用於都市觀光農業開發的,可安排其中土地的10%用於建築性建設,即每100畝租用地可安排10畝用於建設用地,這些土地主要用農莊內的酒店、客户、管理辦公場所等建設。土地承包費一般以每年的9月當地糧食價格為基本標準,以發放糧食代替租金,屬田地的,每畝可得300千克糧食(玉米);屬山地的,每畝可得200千克糧食(玉米)。土地承包費亦可採用收取資金形式,一般每畝800元至1000元。

二是實行政府資金補貼。為了加快開發建設,縣委、縣政府專門設立用於農業開發基礎性設施建設的補貼經費。該縣財政每年200萬元百姓創家業專項資金,扶持和鼓勵百姓創家業的成績突出者。補助資金由縣農村發展局負責審核和發放。同時,各鎮(街道辦)也要積極創造條件,為百姓創家業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

三是成立專門管理機構。為加強對農業開發各項工作的管理,雙流縣專門成立了農業開發管理委員會,人員從各單位抽調組成。管委會負責全縣農業開發各項工作的總體調控,如制定全縣農業開發總體規劃,各鄉鎮再根據縣總體規劃制定本鄉鎮的規劃方案,要求各鄉鎮在建設特色農業園時各具特色、各不相同,從而避免了鄉鎮農業園區建設特色方面的衝突和雷同。

其申報運行方式基本是:各鎮對用地單位和個人進行農莊、休閒農莊和休閒莊的開發認可後,要報縣農業主管部門(農耕地)或林業主管部門(林業用地)審批,並在縣委農工辦備案。未經批准而佔用、租用的土地,統徵時一律不予地面附屬物賠償。村民委員會維護好農民的土地承包權益,為土地優化流轉提供信息,做好協調服務工作。

四是加大宣傳打造品牌。雙流縣各鄉鎮每年要舉辦一個農業博覽節,通過舉辦節日,一方面吸引來自成都等城市遊客,另一方面也提高當地的農業園區的知名度,形成農業品牌。各鄉鎮錯開時間舉辦節日,形成雙流縣每月都有節慶活動,每月都有農業觀光休閒的好去處。

三、區發展觀光農業的建議

(一)城區觀光農業發展現狀分析

區是新設立的城區,觀光農業起步較晚,發展緩慢,嚴格來説,觀光農業仍是一張白紙。近年來,城區黨委政府在發展城區觀光農業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委託有關部門編制了《區“十二五”旅遊發展規劃綱要》和《頂螄山文化博覽園規劃》,對五聖宮、那蓮古戲台、北帝廟、新江鎮徐漢林烈士陵園進行維修,建好烈士紀念館,修建那樓鎮雷婆嶺摩崖石刻道路,建鎮聯團村紅龍果休閒觀光農業示範園等等,但從發展觀光農業層面來説,仍處於剛剛起步階段,城區未形成觀光農業旅遊景區(點),聯團村紅龍果休閒觀光園設施只有旅遊休息室、觀光台等,大部分基礎設施建設仍在設想之中。

(二)制約觀光農業發展的因素

區觀光農業建設起步較晚,發展緩慢。轄區內觀光農業點總量小,亮點少,品牌形象還沒有樹立,更未形成規模化產業。制約觀光農業發展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幾點:

1.缺乏科學規劃,觀光農業發展方向思路不夠清晰。區雖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但對這些資源的'市場價值缺乏深刻認識,對如何發揮資源優勢以及如何確定觀光農業發展重點項目等,至今尚未有清晰的思路。我城區是典型的農村型城區,要發展區觀光農業,需要加大城區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發展,打響自己的品牌;從區實際出發,科學規劃觀光農業點,摒棄各自為戰,零星擺佈的做法。

2.觀光農業資金投入不足,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較低。觀光農業建設需要大量資金作保障,投入單一,市場化運作程度不高,資金不足,制約了觀光農業的發展。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維護投入主要靠公共財政的投入;當前我城區建設的幾個農業園區,均以扶貧開發為主,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城區觀光農業的發展步伐。目前,成功引進個體老闆發展觀光農業的典型不多,只有市振企農業科技公司開發的紅龍果生產基地和那路開田高效農業觀光生態園等,其它各種植基地產品單一,特色不強,規模不大,難以吸引遊客。

3.配套實施跟不上,離觀光農業發展標準差距較大。從當前觀光農業市場需求來看,遊客喜歡有觀光農業園區應具體幾個基本條件,即(路)好走、好看、好吃、好玩、好住。而我城區還沒建成具有以上幾個條件的農業園區。如鎮聯團村的紅龍果基地,交通不方便;“好吃”僅僅為吃紅龍果,周邊無一間農家樂之類的飯店;“好看”方面除一片片紅龍果樹木之外,其它景色全無,確實有待加強;除可摘紅龍果,再無可用於休息的賓館及垂釣之類趣事。開田農業可參觀現代農業,但是交通也不方便,各類生活設施有待建設,吸引遊客的興趣點還需進一步建設。

4.特色農業宣傳載體不多,農業牌子不夠響。四川省雙流縣,每到一處均有歡迎進入某某園區字樣的大牌子;各鄉鎮每月均有相關節慶活動,通過舉辦節慶活動,吸引成都市內外遊客均蜂擁而至,提高了各個園區的知名度。我城區有那樓淮山、良勇野豬、孟蓮香葱、新江酸筍、百濟芝麻鴨等特色農業,但缺乏大宣傳的載體,在市、廣西級的知名度還不夠高。

5.土地流轉難度大,在開發觀光農業容易出現各類糾紛。自從分田到户後,農民思想趨向多元化,種植作物難以統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發展。隨着城鎮化、市場經濟的發展,引導農民開展土地流轉工作難度較大。在公司租用農民土地過程中,容易產生各種糾紛。

6.一產和三產沒有形成互動,傳統農業抵禦風險能力低。我城區種植甘蔗、荔枝、龍眼,養殖雞、鴨、豬等傳統產業比較明顯,單靠出售農產品增加農民收入,由於技術跟不上、抵禦自然災害能力較低、應對市場辦法少等原因,農民增收難以得到保障,往往出現增產不增收甚至遇到災害血本無歸等嚴重後果。

(三)發展觀光農業的有利條件

對比四川省雙流縣,我城區基本情況與雙流縣有着某些相似之處,城區在發展近郊農業、都市型型觀光農業佔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1.旅遊資源豐富,發展觀光農業基礎好。歷史悠久,旅遊資源豐富,民族風情多姿多彩,城區內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頂螄山貝丘遺址和五聖宮、雷婆嶺摩崖石刻、徐漢林烈士陵園、那蓮古戲台、北帝廟、北觥清代古民居等人文景觀;有清水泉、龜山、英雄水庫、五聖山森林公園等自然風光;有淳樸的風土人情,壯族八音、搶花炮、嘹囉山歌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聞名遐邇,享譽中外,為發展城區發展都市觀光農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地域優勢明顯,省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強。雙流縣是四川省省會成都市管轄的一個農業大縣,距成都市僅40餘公里,地域靠近省會城市,交通十分便利,這為發展農業觀光旅遊業提供了十分良好的條件。我城區位處廣西首府市城區範圍內,是市重要的組成部分,距市中心僅10餘公里,隨着五象新區建設步伐的逐漸推進,城區人居、交通、商貿等不斷得到發展,觀光農業發展前景誘人。

3.羣眾積極性高,觀光農業發展條件成熟。區成立以來,在城區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深入實施“一港兩江三區三帶”發展戰略,廣大農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廣大農村羣眾積極融入大的發展格局中,農村剩餘勞動力特別是農村青壯年進城務工,為農村土地流轉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隨着統籌城鄉工作的不斷推進,城市的生活理念、現代化的生活需求正在改變城鄉羣眾的思想意識,盼望富裕、盼望健康、盼望休閒的思想觀念逐步形成,農村羣眾都有改變生存環境、提高生活質量的強烈願望,如那樓鎮某村坡幾百户人家,願意按照觀光農業發展要求,規劃拆舊房建新村,為發展觀光農業提供了有利條件。

(四)關於區觀光農業的幾點建議

1.儘快出台或者完善農業開發扶持激勵政策。要發展現代觀光農業,從基礎設施建設做起,從技術援助到銷售服務,還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必須投入大量的資金。從目前情況分析,僅依靠城區政府力量是有限的,也是極不現實的。首先,有限,投入遠遠不夠;其次,要開發觀光農業,必須調動社會廣泛力量參與,從資金到人才資源,提供全方面服務。政府必須儘快出台或者完善已有的相關政策,吸引廣西區內外社會資金投入,以及優秀管理人才的進入,從而為加快農業園區建設打下良好基礎。

為了加快開發建設,建議城區專門設立用於農業開發基礎性設施建設的補貼經費,扶持和鼓勵百姓創家業的成績突出者。由財政、農業部門協同制定扶持獎勵措施。如對建設規模在2畝以上,投入資金達3萬元、5萬元、10萬元以上的農家樂,分別給予1萬元、1.5萬元、2萬元補助。對建設規模在5畝以上的農產品精品園按每畝100元給予補助。對生豬養殖户年出欄50頭以上的養殖户年出欄20頭以上、小家禽養殖户年出欄1萬隻以上、兔養殖户年出欄100只以上分別給予每户500—5000元補助。對年銷售額達到10萬元以上的農產品包裝營銷户按每户5000元給予補助。對年銷售收入達到10萬元以上小食品加工作坊按每户5000元給予補助。對年銷售收入或產值達到100萬元、300萬元、500萬元以上的農產品精加工企業,分別給予1萬元、1.5萬元、2萬元補助。另外,屬於農業園區排水溝、農家樂大棚建設的,每畝還可補貼0.8萬元至1.5萬元;如承包山地需要修建道路的,可按主體工程建設成本25%給予補貼。補助資金由城區財政局負責審核和發放。

2.儘快完成全城區性都市型觀光農業發展的總規劃和細規劃。要做好現代農業發展,我城區必須有一個科學合理的總體佈局,各鄉鎮在總體規劃指導下進行細化建設,形成自己的特色園區;必須避免各鄉鎮之間的規劃衝突,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我們可以根據目前各地實際情況,按照“一鄉鎮一園區一品牌”或“一線多品”的建設模式,推進現代觀光農業園區建設。

(1)以鎮那路村為中心,依託聯團村紅龍果基地、那路開田高效農業觀光生態園、華康百香果基地,打造那路瓜果園區。

鎮那路村那路街歷史悠久,有出名的那路八音、囉歌、有熱鬧的冬至節日、由傳統的狗肉美食和百吃不厭的特色魚扣,建設一些上檔次的旅館、飯店,增設本地文化表演場所,向遊客提供住宿、餐飲、文化等服務,帶動當地消費。充分利用那路壯族八音、新江嘹羅山歌、古民居、民俗藝術等文化旅遊資源,立足本地,大做“壯族風情”文章。在農業生態園內各景點向遊人展示壯族八音、嘹羅山歌、舞春牛等獨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讓遊客領略田園風光的同時,體驗到壯家做客的民族風情。在發展特色農產品生產的基礎上,帶動農户建設以農家樂、鄉村酒店、休閒旅遊別墅等為主體的綜合服務設施,通過銷售土特農產品,提供餐飲、茶社、娛樂、農產品種植和採摘等經營活動,建成大型農業觀光休閒、商貿旅遊基地,打造萬畝花山果海的農業旅遊休閒新名片。

聯團村位於鎮東面,距城區政府15公里,市農業龍頭企業—市振企農業科技公司開發的紅龍果生產基地落户聯團村。該基地計劃開發連片面積為1萬多畝,地域橫跨鎮聯團村、那樓鎮那琅村和新江鎮力勒村上百座荒山,1-2年內面積達到10000畝以上。在基地內創造和提供鄉村空間,給人以生態旅遊的田園風光、鄉村休閒度假、農業公園等清新場所。建設集科研、生產加工、銷售、觀賞於一體,打造高產、優質、高效的紅龍果種植、商品花卉種植、農產品品牌。利用開放成熟期的果園、花園、瓜園等供遊客入園觀景、賞花、摘果,從中體驗自摘、自食、自取的果農生活和田園風光。

鎮那路開田高效農業觀光生態園,該園於起建,總建設規模1000畝,劃分為高效農業生產園區,基地農田灌溉和生態養魚環坡蓄水區、觀光休閒農業別墅區、辦公區和新農村建設區;截至3月,已完成園區總體規劃設計,道路建設已推成路基;農業生產大棚已建成130個,現種植有禮品小西瓜、哈密瓜、豆角共123個大棚。在園區內建設供遊客觀賞體驗的現代科技農業園、無公害瓜果園、垂釣湖以及住宿的小別墅。

在華康村百香果基地建設農業生態園環境優美、園景宜人的景區、景點、園內小道等,既保持農村環境又可使遊客擺脱城市喧囂,散步田野,悠然自得,融入自然;充分利用園內的山塘水庫,設置景區配套設施供遊客垂釣、休閒觀景。

(2)依託清水泉、頂螄山、五聖宮、北觥古民居、那蓮古圩等景觀,利用孟蓮村香葱種植基地、孟蓮村民俗旅遊開發形成一條觀光農業加民俗旅遊帶。

(3)依託至靈山二級公路,打造良勇村野豬養殖基地觀光旅遊點、中和花卉觀光帶以及那例觀光點。野豬養殖基地靠近城區政府所在地,交通方便,可以結合“迷你署”種植和野豬養殖發展農家樂或紅薯博覽園,建立相對高檔的餐飲和酒店,供市周邊機關、企事業單位幹部職工以及高收入人羣到此開展培訓、度假等。中和鄉平天、新安二級公路兩旁花卉種植、欣賞休閒觀光帶;可以在中和鄉那例旦一瀑布打造融農業觀光、體驗搶花炮民俗、欣賞古橋飛瀑為一體的景點,給遊人體驗遠離都市喧囂泛舟飛灑(水庫)、垂釣、撒網捕魚的樂趣,品嚐農村本土酒菜的風味。

(4)依託十里養殖長廊,打造新江鎮那雲村至漢林村公路兩旁建設西瓜村、七彩山雞、紅龍果種植基地等觀光旅遊帶。一是充分利用到新江公路兩旁結合州同村(輕軌到附近新生村、靠近外環高速出入口)種植西瓜傳統、新江鎮十里養殖長廊優勢,逐步建設至新江三產經濟帶,讓來往的遊客品嚐西瓜、欣賞七彩山雞,提供優質的餐飲娛樂等服務,在達到一、三產互動的同時,把和新江路邊三產連成一片,增加農民收入。

(5)整合在新江至百濟公路沿線(附近)的英雄水庫、徐漢林烈士陵園、那寨水庫和百濟社區仁裏坡等資源,打造新江百濟公路沿線觀光農業旅遊線路。利用英雄水庫旖旎的風光,在附近打紅龍果基地園區,讓遊客遊山玩水、吃果垂釣,達到休閒娛樂的目的。那寨水庫有果有水有住宿的房子,發展農家樂項目的基礎較好。百濟社區仁裏坡文化底藴深厚,有明清時代遺留下來的古宅院和“三凝保障”等舊匾牌,有百濟芝麻鴨基地,遊客可以在此遊覽古宅、渾水摸魚、稻田抓鴨、品嚐鴨肉等等。

(6)依託那樓鎮淮山產業基地,引進商家、企業,製作幹淮山、淮山酒以及相關食品,拉長淮山產業鏈,增加淮山的附加值。可以讓愛心人士認養淮山,組織策劃一年一度的淮山節,提高淮山基地的知名度,同時帶動當地農家樂的發展。

(7)依託扶貧攻堅工程,在那樓鎮屯良村至鎮龍社區的道路兩旁五百米內種植四季長青的景觀樹、種植各類果樹,形成連綿數公里的生態景觀帶。根據當地發展農家樂、觀光農業積極性較高的特點,引導農民拆舊房建新村發展農家樂,讓遊客吃好、玩好,流量忘返。

(8)依託那樓鎮那良村那蒙古民居羣、民族村及摩崖石刻景點打造滿足下里巴人的休閒場所。附近靈山縣太平鎮農民多種梨樹,應該發動那蒙坡羣眾廣泛種植梨果,春天一到,千樹萬樹梨花開的景象必將引來眾多的攝影愛好者前來,揹包客將會用他們獨特的視角和藝術敏感將此地美景快速宣傳;夏日端午,雷婆嶺摩崖石刻上山搶花炮慶祝端午節的習俗必將帶旺人氣;待到秋天,市民可以前往品嚐酸梨果,喝本地出名的蜂糖酒;即使冬天,遊客到此可以感受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壯族採茶戲,感受那蒙古民居、老匾牌、老故事的無窮魅力。那樓鎮那良村那蒙坡離城區政府所在地、鎮政府所在地較遠,農民自建的農家樂即可滿足遊客。

3.成立專門機構,加強觀光農業開發的統籌。目前,我城區尚未建立負責統籌指導觀光農業開發建設的機構,仍然存在部分部門之間各自為戰的現象。單兵作戰固然能夠發揮個體的積極能動作用,但是有時候也會互相沖突,難成氣候,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因此,有必要成立區觀光農業管理委員會,負責對全城區觀光農業開發建設進行統一指導,組成人員可從農業、林業、土地、文化等部門抽調組成,全面統籌,確保觀光農業開發建設穩步快速發展。

4.發展公交,構建四通八達安全交通網絡。為了更好地吸引市中心遊客到我城區休閒娛樂,要大力發展廉價便捷的交通網絡。首先,想方設法讓每個遊客從市中心到城區所在地公交車費1元;城區所在地到各景點要有面包車等方便的交通工具。其次,從城區到景點,從大路到景點,目前還是新農村建設是鋪設的村道、坡道,根本不能滿足出行需求,要拓寬、拉直現有的農村道路,為遊客提供方便、安全的交通環境。

5.示範帶動,加快推進土地流轉工作。按照“宏觀上引導,政策上扶持,工作上服務”的原則,城區集中打造幾個觀光農業示範點,讓城區廣大農民感受土地流轉帶來快速發展,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互動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影響農民轉變觀念,讓農民成為主動推進土地流轉的主體。參照雙流縣“隨行就市,實物兑換或現金支付”租地方式,免去羣眾出租土地的後顧之憂,減少不必要的矛盾糾紛。創新宣傳思想工作方式,加強農村思想教育工作,引導部分存在仇富思想的農民改變觀念,樹立“你發財、我發展”的正確理念,推進農村土地流轉,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和諧發展。

6.建立農產品監測系統,確保遊客吃得好、買得放心。建立健全城區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建立農產品質量認證和標誌制度,加強生產檔案管理。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制度、召回制度、市場準入制度和退出制度,認真落實疫病防控、農貿市場監管等具體措施,實現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等環節全程監管,讓遊客吃得放心,買得安心。

7.以舉辦特色節慶為宣傳載體,提高觀光農業知名度。加強觀光農業點的發展環境建設,力爭在每一個觀光農業點都凸顯各自吃、玩、樂等方面與眾不同的興趣點吸引消費者。結合我城區二月八年級搶花炮節、三月十二花婆節、五月初五山上端午等節慶文化,由城區旅遊、農業部門協助城區觀光農業管理委員會,統籌策劃,力爭每個月都有觀光農業節慶,促進消費的同時擴大觀光農業品牌的美譽度。如野豬養殖基地可以建設紅薯博覽園,有高檔會務、餐飲、住宿場所,也有烤紅薯、烤野豬肉的燒烤場。在紅薯的收穫季節,舉辦盛大的紅薯節,吸引遊客前來。在百花齊放的春天,在那樓鎮那良村舉辦梨花節,吸引全國各地的揹包客、攝影愛好者以及市區遊人前往。

8.結合實際,發展觀光農業。一是結合深厚的文化底藴和特有的人文景觀發展觀光農業,讓文化旅遊與觀光農業旅遊有機結合,共同促進,實現共贏。二是立足當前,考慮長遠,結合市五象新區建設實際布點設計路線,以便更好地接受首府人流、物流、資金流的輻射,提高觀光農業的效益。三是觀光農業點的建設要結合消費羣體的能力和用途打造相應檔次的景點,即顧及“陽春白雪”的需求,也要考慮“下里巴人”的承受能力,滿足不同消費羣體的需求。

農業調研報告 篇19

景色優美,空氣新鮮,水質清潔,生態良好,到處都是綠色植被,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樂園。人們來這裏旅遊,吃的放心、玩的開心、住的舒心。

然而,近幾年來,由於化肥、農藥和地膜的大量使用,農業污染和食品安全問題已成為人們茶餘飯後議論的熱點、社會關注的焦點、政府工作的難點之一。我區農業污染現狀如何?通過一年來對種植業、畜禽養殖業、水產養殖業等1000多個普查對象調查分析,農業污染雖然小於江漢平原和長江流域,但農業面源污染日趨嚴重,應引起足夠重視。

一、農業污染現狀

地膜污染。我區推廣地膜玉米歷史較長,地膜基本未有回收,殘留在土壤之中。近幾年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高山反季節蔬菜技術的推廣,面積不斷擴大,用膜量逐年增加。高山反季節蔬菜每年至少2萬畝,每畝用膜量2公斤,僅蔬菜用膜量就達40噸,這還不包括其它地膜種植面積。通過調查,70%的蔬菜種植農户,地膜大多都沒有回收,每年有幾十噸地膜殘留在農田中。

農藥污染。據不完全統計,全區年銷售農藥12~15噸。全區二輪土地承包面積近6萬畝,畝平用藥量達1~2公斤。其農藥對土壤的污染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引種污染。隨着農作物種子市場的放開,全區農作物種子經營點就達近百家,而在種子管理部門培訓後辦證的僅有46家,還有50%的經營點是無證經營或一證多點經營。這些無證經營點,由於缺乏引種技術,對種子的抗病性、抗逆性、種植區域性不瞭解,盲目引種,導致近幾年農作物的病害大面積發生,用藥量增大,因種子引發的農民上訪案件逐年增加,造成了不穩定因素。在畜禽養殖方面,我區原來是一片淨土,近幾年隨着養殖業發展,養殖户隨意在外面引種,造成了牲豬的多種疫病發生。其個別疫病傳播快、範圍大、根治時間長。既給養殖户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又給消費者帶來恐慌。

化肥污染。據不完全統計,全區化肥銷售量4000噸,全區二輪延包面積約6萬畝,畝平使用化肥量130斤,個別田快畝平300斤,創歷史之最。

工業“三廢”污染。陽日黃磷生產區域有6座冶煉爐正常運營,其空氣飄逸物均在5公里範疇,加之礦渣亂堆亂放,污水循環利用後依然流入河裏,對周圍環境造成不同程度污染。

水域污染。據調查,松柏城鎮80%的單位住户糞便污水未經無害化處理,直接排入河裏和農田。在雨水季節,人們尚未有什麼感覺,到了枯水季節,河裏的水就臭氣熏天,噁心難聞。

二、農業污染的對策

治理農業污染,是每個公民的.義務,更是農業和環保部門的責任。應該從現在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關心農業環境保護,治理農業污染,為子孫後代造福。

清理殘膜,回收殘膜。每季作物收穫後,農户要主動把地裏的殘膜揀淨,不要隨意堆放在田邊地角,以防造成二次污染。清理後的殘膜運到交通方便的地方,通過清洗後,低價由廠家回收。

輪季換茬,開展生物防治。眾所周知,同一作物,在同一地塊,連續種植數年其病蟲害發生呈上升趨勢。因此,要指導種植農户,在同一地塊上,不同作物進行輪季換茬,以減少病蟲害發生。對於易發生的病蟲害,要指導農户進行土壤消毒。對於已感病蟲害的農作物,要及時因病、因蟲對症用藥,最好選用生物農藥,實行以物治蟲、以蟲治蟲,或使用高效低度農藥,把農藥污染降到最低限度。

科學引種,避免污染。不管農作物種子,還是畜禽良種,在引種時都應時刻注意良種是否優良、是否帶病、是否以次充優。只有真正引進了良種,加上科學管理,就能實現增產增收。

配方施肥,減少肥害。隨着退耕還林(草)工程的實施,我區人平耕地僅有1。2畝。由於部分農户認為莊稼一技花,全靠肥當家,誤認為肥料越多,產量會越高,所以就成倍的施肥,往往是事與願違,造成作物旺長,貪青遲熟和病蟲害重度發生,不但不增收,反而造成減產,甚至絕收。要指導農户科學施肥,配方施肥,以農家肥、沼渣、沼液肥料為主,以化學肥料為輔,儘量少用化學肥料,減少土壤污染,降低生產成本,促進農民增收。

實施淨化工程,減少糞便污水排放。實施淨化工程,杜絕糞便污水直接排放,保護生態環境,還河流本來面目,既是人們的迫切願望,也是各級人民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各級人民政府要把淨化工程列入議事日程,責成各部門、各單位實施淨化工程,要把糞便污水通過沉池、過濾、澄清等工序然後再排放,以減少對河道、農田的污染。

制定政策,完善生態污染補償機制。對工業形成的“三廢”污染,實行誰污染誰治理誰補償的原則,以減少對農田的污染,加強對已污染農田的治理力度。

治理農業污染任重而道遠,不是一朝一夕能實現的,但只要我們共同努力,着眼環保、着眼健康、着眼生命,我們的目標就一定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