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工作報告

8歲之前怎麼跟孩子講

小編前幾天在小區看到小朋友們搶玩具,家長都會告訴孩子要分一點給別的小夥伴,這樣才公平,但是和8歲以下的孩子提公平這個概念真的是對的嗎,因為孩子們對公平的理解,和成年人是不同的。

8歲之前怎麼跟孩子講

孩子對“公平”的理解和成年人不一樣:

在我們成年人看來,最簡單的公平概念,就是做了好事得到獎勵、做了壞事得到懲罰。

可是,如果從小孩子的角度來看的話,他可能會覺得自己犯了錯誤接受懲罰,並不公平,因為哥哥也應該一起受罰。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兒童對於公平的理解有一個發育的過程 ,大概在7~8歲的時候才會理解得和成人差不多,而幼兒對公平的認知,和我們想像的是很不一樣的。

孩子要的“公平”,是不問緣由的相同待遇

作為父母,我們都知道小孩子是特別重視公平的,常常把這不公平掛在嘴邊。 但是,他們要的公平,往往是一模一樣的待遇!

所以,分蛋糕的時候每個人的那塊必須要一樣大,你説哥哥飯量大、所以需要吃大塊的,弟弟馬上會覺得不公平。

而成年人理解的公平,是建立在需求和努力的基礎上的,但3-5歲的小孩子,要的是絕對的相同 。

美國有研究團隊對這種議題做過研究:

比如你告訴一個小孩子,班上有一位同學做了好事,可以得到獎勵,然後讓小孩子去判斷如何進行獎勵,結果3-5歲的孩子大體都要把獎勵頒發給全班同學,而7-8歲的孩子則傾向於誰做了好事誰得獎勵。

3-5歲的孩子明不明白獎勵的原因是那位同學做了好事情呢? 明白的。 但是對他們來説,公平的意義就是每個人都得到獎勵,而不是隻給那位做了好事的同學。

這是獎勵,那麼懲罰呢?

其實,針對兒童對懲罰的認知也進行過相類似的實驗,結果發現,3-5歲的小孩子一樣會要懲罰全班同學,即使只有一個人犯了錯誤。

同樣的,他們也懂得懲罰的根源在於犯錯的同學,可是他們認為,只懲罰一個人不公平,應該羣體受罰。

孩子要求絕對的公平,可自己不一定能做到。

美國學者做的一個研究裏面,給每個小孩子4 張貼紙,然後要求他們去分給另外一個小朋友,怎麼分都可以。

結果,3-5歲的孩子大多隻分一張給別人,自己留3張,甚至一張都不分,全部留給自己;而7-8歲的孩子大多會與對方平分。

研究者進一步去了解孩子的想法,發現不管幾歲的小孩,都認為應該平分,這樣才公平,並且會期待其他小孩子和自己平分貼紙;只不過,大的孩子自己也能做到,而比較小的孩子卻還捨不得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出去。

你可以解釋成小小孩比較自私,還無法調適自己想要更多的心理,不過我們從社會心理的角度來看,這是説明幼兒已經可以相當清楚的瞭解社會規範是什麼(應該平均分配才公平) 。

但他們尚不能做到這一點,需要時間成長,要到大概8歲左右,才能不自私的做出符合社會規範的行為,即使這意味着自己得到的東西會比較少。

瞭解孩子的心理,是為了不給他超年齡的期待

幼兒雖然有公平的概念,卻做不出公平的行為,那麼爸媽瞭解這一點,就無需要對孩子有超過他年齡的期待。

比如你給一個處於幼兒期的孩子買了玩具,不要期待他能夠把這玩具當成自己和兄姐共同擁有的,即使當時你講明這個玩具必須大家一起玩,在真正玩的時候,如果孩子做出一些宣示所有權的行為,你也不要動怒。

你可以教導他的行為,但是不需要將一些嚴厲的指責加諸於孩子身上。

因為如果你指責他,那説明你期待孩子應該把這玩具以完全公平的方式分享於兄弟姐妹之間,而這種期待是超出了他的發育範疇的。

要知道, 我們要求孩子去做超過他發育水平的事情,孩子沒有做到,這不是孩子的錯,是我們父母的錯!

這時候大概可以想想,家裏的孩子有時候對我們的決定會做出比較激烈的反應,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了...

瞭解孩子的心理,才能理解孩子哭鬧的原因:

近來,我家老大由於在學校的表現,得到獎勵,拿回家一份禮物。 弟弟看到了十分不滿,覺得憑什麼姐姐有、弟弟不能有? 我們解釋説,這是姐姐憑自己努力得到的,所以只有她有。

可是弟弟仍然不服氣,好像這個簡單的道理就是跟他講不通。 如今事後想想,其實弟弟不是不明白這個道理,他真正在意的是,姐姐得到了禮物、而他沒有,這就不公平。在他的年紀,他對公平的理解不是建立在原因上的,而是理解上的。

所以,我們應該反覆解釋的不是為什麼姐姐得到這個禮物(他早就明白了),而是為什麼這也是一種公平,只不過這一點,他一時半時未必能理解。

同樣的道理,如果孩子犯了錯,我們決定拿走他一個玩具、或者讓他自己回房間冷靜,而他卻哭鬧着説這麼處理不對/不公平,那麼多半他覺得其他兄弟姐妹也應該一起受罰。

爸媽僅僅説妹妹沒做錯事不用受罰,很可能沒有用,因為這裏的癥結不在於孩子不瞭解這個道理,而是他對公平的理解不一樣 。

只有瞭解了這背後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的對孩子解釋你這麼處理的道理在哪裏。

想讓孩子講道理?培養價值觀比立規矩更靠譜!

在瞭解孩子的心理之後,想必家長將會更傾向於和孩子講道理,但很多父母卻認為只講道理不立規矩,孩子如何管教才能行為端正?

畢竟孩子要到8歲左右才能聽得懂道理,而在此之前如果家裏真的不立規矩,孩子可能就先變得無法無天了!其實,要解決這個矛盾,爸媽們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思考, 我們不立規矩,但是要教孩子價值觀。

小編前幾天在小區看到小朋友們搶玩具,家長都會告訴孩子要分一點給別的小夥伴,這樣才公平,但是和8歲以下的孩子提公平這個概念真的是對的嗎,因為孩子們對公平的理解,和成年人是不同的。

規矩讓人反抗,但價值觀能幫你做決定

大家都説孩子進入青春期後會變得特別叛逆,但相信對很多父母來説,小孩子從有意識起就開始叛逆了,他總是在測試父母的底線,總是想辦法規避爸媽定下的規矩。

於是,父母就不得不總是和孩子做拉鋸戰,還不得不生出一大堆可以作為懲罰的手段來阻止孩子下一次違反規矩。

從這個角度講,爸媽立下規矩,就是給孩子反抗用的,因為在孩子眼裏,這些是束縛他自由的枷鎖。

如果父母在家裏不強調規矩,而是價值觀,那麼情況就不同了。

首先,沒有規矩,孩子還叛逆什麼?我們把他身上的枷鎖解開,他想反抗就沒有理由了。 其次,沒了規矩,怎麼讓孩子仍然行為良好,做正確的事?

靠我們平時教他的價值觀!事實上, 在重視價值觀的家庭里長大的孩子,他在生活中面臨困難的選擇時,通常會做出符合他價值觀的選擇。

價值觀比規矩更進一步

爸媽們不要誤會,前面説與其立規矩,不如教價值觀,不是把這兩樣放在了對立的地位,而是提供爸媽教育小孩的'另外一個思考模式。

很多父母在面對小孩的時候,喜歡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不應該怎麼做,我們潛意識裏覺得自己比孩子更瞭解人生,自然懂得比較多的道理,而孩子麼,什麼都不懂,當然應該聽我們的指示,這些指示就是規矩。

可是,如果是要教價值觀,那麼父母需要更進一步!

父母要告訴孩子,你應該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不應該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這規矩背後的原因就是父母認可的價值觀。

教導孩子價值觀,可以聯繫事情的因果關係

千萬別覺得孩子小就什麼都不懂,當你覺得要開始給孩子立規矩的時候,孩子其實就可以講道理了。

教導孩子正確的價值觀,這對父母確實是一個考驗,因為很多時候,我們不一定了解我們要孩子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又或者我們模糊的知道卻講不清楚。

爸媽可以將價值觀與後果聯繫起來 ,比如要孩子理解做人要努力這種價值觀,教給孩子的時候可以是:

你如果努力練習接球,就一定能學會!當孩子真正學會這項技能的時候,內心中自然就會對努力這種價值觀有更切身的認識。

當然在現實社會中,好的行為並不總是產生好的後果,壞的行為也不總是導致壞的報應,這種現實中的撕裂現象,當孩子成熟到可以開始理解時,爸媽也不妨和他一起討論。

最後, 身教永遠大於言教 ! 我們要教給孩子的價值觀,是我們自己認可的價值,那麼我們就要以身作則,讓孩子相信我們確實是言行一致的,否則講再多的大道理也沒有用。

小編説:

教育都是相輔相成的,如果小時候爸媽重視教導價值觀,那麼這會是全方位的教育,孩子比較容易養成尊重他人、友好、好合作等等比較正面的人生態度。

特別是當孩子逐漸長大以後,他受到同學朋友、外部世界、媒體網絡的影響會越來越大,而爸媽對他的掌控會越來越小,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孩子從小就被教育了好的價值觀,那麼他比較容易選擇良好的環境,在相當程度上可以趨良避惡。

所以教導價值觀,要從小開始,對長遠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