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工作報告

春季學期安全工作彙報

一學期以來,我校在認真學習教育主管部門關於加強中國小安全工作會議精神的同時,積極安排部署本校的安全工作,召開安全專題會議,開展了各項有效工作,及時消除了存在的安全隱患,讓我校的安全有了進一步的保障,學生學習環境有了較大的改善,當然不否定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今後我們會認真安排部署及早消除隱患,力爭讓育人環境更加安全和諧,為此現將本學期的安全工作總結如下。

春季學期安全工作彙報

一、統一思想,提高認識

本學期開學初,學校進一步針對校園安全問題召開了專題會議,並做了詳細的安排部署,要求各位教師認真學習有關安全會議精神,提高思想覺悟,統一思想,確實將安全問題放在首位,做到警鐘長鳴。加大了對班級和班主任工作的要求和責任,以及對學生平時進行安全教育,學校牢固樹立了安全第一的意識。

二、強化責任意識,加強防範管理。

由於校園地處鎮中心,周邊環境較為複雜。為“看好自己的門,管好自己的人”,配合有關部門,對學校周邊環境的整治和強化學校內部管理,學校採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加強門衞和值班教師管理。我校實行半封閉式管理,按照《中心國小值勤員管理規定》,加大門衞和值班教師的管理力度。從2011年起,我校門衞配備了八名專職保安,加強校園的安全值日,

同時要求每日兩位值班領導提前30分鐘到校,班主任提前10分鐘到校。做到校內有學生就有老師,巡視和規範學生活動。放學時段,除了保安進行值班外,我們每天安排一名教師協同保安一起值日,確保學生安全離校。嚴格控制學生在校時間,做好師生出入學校請假審批制度,教師外出由分管主任簽字審批,學生到校後無特殊情況不準外出,確需外出的要憑班主任開出的“學生中途外出證明”,並有家長來接,保安才同意其離開。校外人員來訪需在門衞室進行登記,並確認本校接待人後保安才同意其進入。由於上述措施到位,嚴格控制了社會閒雜人員進入校園,確保學校正常的教育秩序。

(二)加強學校周邊交通管理。我校離市場較近,針對學生上學和放學時間交通擁擠、車輛多的現狀,我校在校門口設立了交通警示牌、安放了交通隔離欄,並聯系黔江區公安局石家派出所在校門口設立護學崗,同時安排學校行政值日人員和保安每日在校門口協助交-警值勤檢查,及時發現和排除一切安全隱患,使學生進出學校安全暢通。學校還向學生家長髮出《“交通安全”告家長書》,要求家長配合學校做好學生的安全教育,做到交通安全警鐘常鳴,杜絕意外傷亡事故的發生,確保師生生命安全。

(三)加強校領導值班制。多年來,學校堅持實行領導值班制,督查學校日常的教育秩序、管理狀況和衞生、安全等,學校每天有一名副校長和2名行政領導帶領值日教師值班,督促檢查存在隱患,及時處理偶發事件,以確保學校的安全和正常秩序。

(四)加大樓梯間的疏導和治理。我校加強平時安全檢查力度,

將安全工作分解到每一位教師。建立學校安全值勤網絡,重點責任區全部責任到人,採取領導幹部課間巡視值勤,教師在樓梯口和校園課間全日值勤制,與教師合作育人管理掛鈎,發現脱崗和沒有及時到位的教師全校通報批評,如出現責任事故負全責的值勤管理制度。在加大值勤和巡視力度的同時,重點檢查教師上、下課接-班和教師課間值勤情況,全方位的切斷安全隱患。同時教育學生進出學校、上下樓梯靠右行並兩人成行,規範有序。

(五)改善校園環境,消除安全隱患。我校以硬化、美化、綠化、亮化建設拓寬學生活動空間,以保證學生安全為重點,每學期開學前都要對學校教學樓、運動場、食堂、各個實驗室、微機室以及校門等周邊環境,以及各類用電、消防設施等進行了徹底的檢查,發現安全隱患立即解決。平時要求班主任和值日教師養成放學關窗鎖門、關閉電器的習慣。行政值日教師加大檢查的力度,發現問題除了通報批評,還實行責任追究制,提高了教師的安全防範意識,確保校舍安全。

(六)加強技防措施。我校十分重視技防工作,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根據“人防、技防、物防”並舉的原則,在學校微機室、實驗室和信息中心等重要地方安裝20餘個紅外線探頭組成的與派出所聯網的CK報警系統,學校警務室、校長室安裝緊急報警裝置,並與“110”連通,設備都運行正常,監控圖像資料貯存可達30天;整個校園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監控系統,監控職責落實到人,以確保學校的財產安全,防範於未然。

(七)加強消防和化學品管理。消防安全是學校綜治創安工作中

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環節。學校制定了《中心國小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根據上級有關部門的要求,配置了滅火器30餘隻,定期檢查更換,保證消防設施符合消防要求。對學校重點部門的消防安全堅持“以防為主,以消為輔”的消防工作方針。同時,對學校實驗室鹽酸、酒精等劇毒或易燃易爆危險品,由市裝備室統一採購,並設立化學品專櫃,安裝門鎖,配備好專職保管員,從人抓起、排除隱患,杜絕火災、爆炸、失竊、中毒等重大事故的發生。

《春季學期安全工作彙報》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