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措施

試論我國環境會計理論體系的構建與改進措施

措施8.99K

資源、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對資源的過度開採,出現了經濟發展與自然、生態不協調的局面,可持續發展概念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提出的。建設“資源友好型與環境節約型”兩型社會就是將可持續發展上升為全局和戰略高度。由於傳統會計沒有把環境支出與收益納入其核算體系,因而在目前建設兩型社會的背景下,傳統會計面臨的挑戰愈加嚴峻。環境會計理論和實踐是以可持續發展為前提,在保證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核算和監督企業經濟活動,反映企業經營和環境之間的能量交換和價值轉移。目前發達國家在環境會計研究方面已取得重大進展,但在我國,由於環境會計仍處在發展的初期階段,作為WTO成員,我國企業要應對殘酷的國際競爭。發達國家經常以可持續發展惡性循環、生態環保為理由和目標,制定嚴格的強制性技術標準,通過立法手段把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產品拒之門外。同時,我國企業在進行海外投資時,投資所在國也很可能要求我們提供與自然和諧有關的環境核算資料。因此,會計學的一個分支——環境會計的開展勢在必行。

試論我國環境會計理論體系的構建與改進措施

一、環境會計的涵義

環境會計,是將會計學和自然環境相結合,採用多元化的計量手段和屬性,以有關環境法律、法規為依據,研究經濟發展與環境資源之間的關係,並運用專門方法,對企業給社會資源造成的收益和損失進行確認、計量、揭示、分析,以便為決策者提供環境信息的會計理論和方法。它是在環境資源惡化和批評傳統會計的基礎上產生的。從基本屬性上看,環境會計實際上是環境科學在會計學科中的滲透。它的研究涉及自然、經濟、技術、社會各方面的因素,不僅與會計學、環境學有直接關係,而且與哲學、心理學、物理學、數學、邏輯學、化學、生物學、技術科學、管理科學、法學等許多學科在內容上有廣泛的交叉滲透。

二、環境會計發展現狀

(一)理論界已意識到環境對會計的影響力

由於國際社會各種努力的啟示,也由於人們越來越重視環境問題,近年來,我國許多會計學者也展開了對環境會計問題的研究,我國已經認識到環境會計的重要性,大家開始關注環境會計問題。

(二)環境會計理論與實務還很不完善

我國現行用於指導企業會計和報告實務的法規主要有財政部發布的會計準則、財務通則、行業會計制度、財務制度以及中國證監會發布的公開發行股票公司執行的信息披露規則和準則。但這些法規、制度和相應的企業會計與報告實務對於環境問題基本上沒有涉及。1998年《我國企業環境會計實務調查分析》介紹了對500家企業的環境會計實務方面的調查,結果表明:被調查的企業在環境會計的確認、計量方面混亂,對公佈環境資料持低姿態,很少進行定量分析;公佈的環境資料不全面且可比性差,看不出花費的資金、取得的成果和規定的指標之間的關係。結果表明我國環境會計無論是理論還是實務都很不完善。

三、環境會計理論體系的構建

據研究,過去的20年,我國經濟增長的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資源和生態環境的“透支”獲得的,人們很少在生態平衡問題上考慮並實現可持續發展。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各企業對自身所擁有的、使用的自然資源,對環境資源的污染破壞、補償恢復等按照有關原則進行確認、計量並反映到財務報表中。從而促使企業以理性的觀念,在注重經濟效益的同時,

重視生態環境和物質循環規律,合理開發和利用資源,提高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從而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因此,構建環境會計理論體系應明確以下內容:

(一)環境會計的'核算對象和目標

1、環境會計的核算對象。環境會計的對象大大突破傳統會計資金運動的範疇,它考慮除資金之外的資源環境、整個社會生產消費以及生態循環價值。在環境會計下,會計要素需重新界定,資產中應增加“自然資源環境資產”,即全世界所共有的“特定財產”:空氣、水、海洋、礦產資源、臭氧層等;負債中應將企業承擔的環保社會責任加以確認,如企業應交納排污費、發生環境損害尚未支付的債務、按規定從成本費用中預先提取但尚未支付的環境費用、涉及環境污染的或有事項等;所有者權益中應將“自然資本”加入其中;收入要素中應加入企業在推行環保政策、積極治理污染時所享受到的國家給予的補貼、獎金和税收減免,回收的“三廢收入”其他單位和個人繳來的環境損害賠償費或罰金收入,以及實施環保措施後企業形象、信譽度的提高而帶來的社會效益等;費用中應包括社會成本、環境成本,以及耗用資源和排污而被徵收的生態環境補償費、治理費、環境研究專項開發費。從而避免企業對自然資源的無償佔用和耗費,以犧牲環境為代價造成企業虛增利潤的情況。

《試論我國環境會計理論體系的構建與改進措施》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