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工作方案

課題實施方案

為保證事情或工作高起點、高質量、高水平開展,我們需要提前開始方案制定工作,方案是闡明行動的時間,地點,目的,預期效果,預算及方法等的書面計劃。那麼你有了解過方案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課題實施方案,歡迎大家分享。

課題實施方案

課題實施方案1

一、提出問題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閲讀是蒐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為此,為了強調閲讀的重要作用,突出閲讀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落實《語文課程標準》精神,進一步搞好語文課程改革,所以語文試題中的閲讀分值不斷增加,題型更加新穎靈活多樣,試題內涵也越來越豐富深刻,試題除考查學生對閲讀材料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以外,考查情感態度,價值觀及表達觀點的能力也成為明顯趨勢。因此。加強閲讀教學,培養閲讀能力已成為搞好語文教學,提高學業成績的重要課題。

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四川省教育發展研究中心課題《語文閲讀學習對中國小生能力的影響及教育對策研究》報告指出:“語文閲讀教學效果不佳,閲讀方法指導不力,學生天然閲讀興趣喪失等問題嚴重存在”。那麼我校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是什麼呢?現歸納如下:

從教師來看

1、學校及班主任重視不夠,缺乏良好的閲讀氛圍。

2、課堂閲讀教學,仍然以分析講解為主要方式,沒有把“一言堂”變為“羣言堂”。教學方式的空洞化,使所要把“一言堂”變為“羣言堂”。教學方式的空洞化,使所要取的閲讀教學效果沒有達到。

3、我校課堂外閲讀教學幾乎沒有涉及,即使有課堂外閲讀教學,教案設計也是千篇一律,沒有凸現不同閲讀課型的差異。

4、教師不善於閲讀,對閲讀基礎知識缺乏系統、有效地訓練,不會指導學生正確閲讀。

從學生方面看

1、學生閲讀興趣不濃,閲讀時囫圇吞棗,粗粗瀏覽即是閲讀。

2、很少做讀書筆記,很少深入思考,沒有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

從閲讀教學雙向交流的實際來看

1、閲讀教學形式與學生實際需要不一致。課堂上學生閲讀時間太少,閲讀量嚴重不足;課外閲讀的時間和內容由於受網絡和電視的影響嚴重受限,有的家長課外強迫學生讀唐詩宋詞,學生的閲讀情趣不佳。但如果僅僅學習課本又不能提高閲讀教學的有效性,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不利。

2、閲讀教學內容與聽説讀寫的規範對應不一致。語文閲讀課程對學生聽説讀寫能力的培養是有規範(規範是課標的要求)可循的,因而教師在安排教學內容時,要考慮閲讀教學與聽説讀寫的規範之間的對應關係,但語文閲讀教學對這一對應關係考慮存在嚴重問題,課堂上常常出現草草閲讀即了的現象。

3、多媒體化造成閲讀教學的失色。之所以把過多過濫地使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的行為稱為“多媒體化”,就是因為這種行為放大了多媒體技術的功能,抹殺了語文閲讀教學的直接感受、形象思維和人性親和力的對話。所有這些,都是造成我校語文閲讀教學效率不高的原因,有待於進一步加以改善。

《課程標準》中以國中三年級的閲讀要求來看:例一、“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例二、“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進行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從例一中“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我們通常通過聽課看到,不少學生並未達到這樣的效果;從例二中“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在教師的教學實踐中,要得出這樣的心得常常是很艱難的;從考試成績來看,閲讀部分失分依然嚴重,特別是現代文的閲讀,20xx年會考現代文閲讀共10分,從綿陽考區B56號(本)試卷學生平均分不到6分。可見語文閲讀教學的有效程度不高。導致學生學業成績不高,與課標要求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很有研究的空間。

本課題就是基於以上原因,提出《農村國中語文閲讀與學業成績關係策略研究》,目的是從師生的閲讀現狀出發,從教師語文閲讀有效課堂教學策略出發,積極探索提高學生學業成績的方法與策略,力求達到農村國中語文閲讀學習的效益最大化。

二、課題的界定和依據的原則和理論

(一)課題界定

“語文閲讀”包括課外閲讀和課內閲讀。課外閲讀,是學生增長知識和拓展視野的一種手段。課外閲讀是中學生特有的一種高級需求,對於社會發展和個人的成長有重要的作用。課外閲讀是學生課堂學習的延伸,是教師課堂教學的延伸,是師生對課堂學習的共同檢測形式,課內閲讀指教師在課堂上指導學生閲讀過程中,根據閲讀任務、目標及閲讀材料特點等因素所選用的促進有效理解的規則、方法和技藝。使學生獲得發展。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協調發展。

學業成績,是從整體上檢測師生在教學中對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的貫徹落實情況。具有較強的客觀公正性和科學性。也是對語文閲讀能力和語文素養進行量化檢測。從而促進語文閲讀能力和語文素養全面提升。反之,語文閲讀能力和語文素養的提升,促進學業成績的效益最大化。

(二)依據的原則與理論

1、主體性原則

學生是語文閲讀教學實施個性化的主體,教師在新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充分發揚教學民主,促進師生之間平等和諧地對話與交流,努力做到把關注的目光,灑落在每位渴望知識的孩子身上,為他們的終身與未來着想。主體性原則是我們這個課題研究首先應用到的教學原則,如果連主體性問題沒有搞清,那麼實施“改革教法,開創閲讀教學的新局面”將是一句美麗的謊言。

2、開放性原則

我們所處的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信息化和網絡化使世界陡然之間變得很小。這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必然以大教育思想來指導自己更新閲讀教學行為,如對學生閲讀的評價體系呈現多樣化。使我們的語文閲讀與寫作具有前所未有的開放性,實現閲讀與寫作之間互動、互融、互促。

3、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的原則

作為個性化的閲讀,理應吸收傳統語文閲讀教學有價值的內容,兼收幷蓄,推陳出新。因為即使是應試教育,裏面也有許多值得借鑑的東西。

三、課題目標

對於該課題的研究,我們確定了兩大目標:

1、學校及教師因勢利導為其營造個性的閲讀氛圍,開展閲讀活動,把學生由課堂“一方小池”引入廣闊的“生活海洋”。創建書香校園,讓學生在閲讀中去感悟,從而得到語言的薰陶和思想的啟迪。

2、改革閲讀課的教法,開創閲讀教學的新局面。閲讀教學要加強思想交流,重視理解的深刻,強化有效的閲讀訓練,查漏補缺,提高學生閲讀能力,轉變思想,更新觀念,樹立與新課程相適應的教學觀,從而提高學生學業成績。提高學校聲譽,真正實現“科研興教”這一辦學理論,實現學校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

四、課題的主要內容

1、探究學生閲讀效果不佳的真正原因。

①學生語文閲讀學習的興趣、習慣、方法的產生、形成,提高的機制、程序、途徑。

②學生語文閲讀學習中學校、家庭、社會的指導與訓練的動機,價值取向,可能性,期望值。

2、課堂閲讀教學改革,形成“自主閲讀”操作模式和具體方法研究。

①指出正確的閲讀學習的方法,將這些方法用到教學實踐中,並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最終達到提高學業成績的目的。

②學生語文閲讀學習的主要活動形式和操作模式研究。

3、提高實驗教師閲讀教學能力,促進其專業成長,指導學生語文閲讀學習的有效性和學業成績效益最大化關係研究。

五、課題研究方法

1、調查法。深入實際,有目的、有步驟針對可能影響學生閲讀的各項因素進行詳實調查,準確定位所調查學生的現狀及癥結所在。

2、行動研究法。教師在教學的實踐中,根據研究實際情況調整研究內容、方法、程序等。

3、文獻研究法。加強教育理論學習,借鑑各種教育書籍,報刊雜誌中介紹的理論和經驗,多聆聽專家學者的講學,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使課題研究具有科學性。

4、經驗總結法。研究中把實踐的經驗形成報告論文使研究成果具有真實性和實效性。

5、實際觀測法。通過學生學業成績測試作出對我校語文閲讀教學策略研究的效果的進一步評判。

六、課題實施步驟及研究措施

(一)課題準備和調查研究階段

組建課題組,成立課題組,制定課題研究方案

1、撰寫課題研究方案,做好申報,立項及論證工作。

2、落實課題研究網絡。

3、進行資料收集,整理並編撰成冊。

4、加強理論學習,組織課題研究人員培訓,增強對本課題研究意義的認識,進一步明確研究目的,掌握相關研究方法。

5、召開課題組成員參與兩課題論證會,對課題實施方案進行評審和修訂。

(二)課題實施研究階段

1、設立問卷調查,從七年級、八年級各抽100名學生進行調查閲讀狀況及解決的方法。

2、組辦:“讓讀書成為習慣,讓校園沐浴書香”,啟動儀式:

①由學習吟誦《弟子規》

②演講《文明,從誦讀經典開始》。

③學生代表演講《我讀書,我快樂,我成長》

④講話《讓讀書成為時尚,讓學習成為一種習慣》。

⑤提出希望和要求,提出所有活動獎品以贈書的形式。

啟動儀式要達到激發閲讀興趣為目的。擴大課題影響。

3、制定確實可行,行之有效的措施,營造閲讀氛圍。

①學校圖書室整理圖書,列出書目、序號。提出學生借閲管理辦法。公佈閲覽室開放時間以及閲覽要求。

②召集班主任成立班級“書櫃”,由學生捐獻1—2本書,由語文科代表管理。舉辦“讓讀書成為習慣,讓校園沐浴書香”,“讀書成就夢想”,的主題班會。

③校團委成立廣播室,招聘播音員,組建記者站,收集整理學生來稿。宣傳讀書活動。播放經典《論語》、《道德經》《弟子規》來浸潤書香,滋潤心靈,精極人生。

④七年級、八年級語文教師要求學生堅持清晨一誦、午間一讀,晚間一省,每週一記,每月一得,每班一集,每期一會和舉行演講比賽,朗誦會等多種形式讀書活動。讓學生充分享受到書香的`浸潤,領略到傳統文化的魅力。

4、改革閲讀教學課堂

《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閲讀是蒐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閲讀是把所學語文知識進一步運用到實踐中的技能,這種技能其實是一種複雜的心智活動,但是閲讀並不可怕,它有法可依,有規律可循。

①、針對不同文體、整理、編撰閲讀方法。

②改革課堂閲讀教學方案(試行)

A、每一單元講授課,教師為學生示範如何把深廣閲讀知識,閲讀理論閲讀方法,充分運用鄧閲讀的具體過程中。

B、每一單元的自讀課,對學生徹底放手,積極鼓勵並耐心引導他們根據教師示範,通過有意識地運用閲讀理論和方法來自編閲讀提綱,具體自讀課文,在這一過程中,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因人而點撥。

C、適當選編課外閲讀練習,在江油統考、綿陽期末統考的試卷中,選取閲讀題,訓練時講究“適度”、“梯度”、“力度”。

D、此試行方案分別每人編好一篇示範教案,寫好教學心得,跟蹤學生閲讀變化,根據閲讀能力變化,做好學生學業成績數據變化統計。推薦學生課外閲讀書目。每人寫好論文。方便下階段總結推廣,以點帶面。

(三)課題總結和完善階段

對實驗工作及效果進行評價,整理課題研究資料進行歸因分析,撰寫研究報告,做好結題準備工作。並積極推廣和應用本課題的研究成果,促進我校的閲讀教學水平的全面提高。

1、收集整理課題研究的數據資料,進行分析、總結,並在全校加以推廣,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2、撰寫課題研究報告。

3、進行研究結論的最終論證,組織專家鑑定。

4、做好課題研究成果的宣傳推廣工作。

(四)研究措施

1、落實課題研究的組織管理

①完善課題管理體系:校課題組—語文學科組—試驗參與教師。校課題負責課題研究管理和理論、實踐指導。

②語文學科組(備課組)課題,確定實施方案。

③學校教導處負責課題的研究管理和指導。

④納入對學校校本教研工作的考核。

(五)加強課題研究的宣傳發動

①教導處通過會議、簡報等渠道,廣泛宣傳省、市、縣有關課題研究的文件精神和要求,全面提高社會、學校、教師和學生對課題研究的認同度和參與性。

②學校加強課題的策劃和宣傳,動員全體教師尤其是參研的語文教師深刻學習和理解課題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積極主動向社會、學生家長和學生進行宣傳,增強學生的參與面和參與度。

③注重宣傳策略和方式,把課題研究對“我校學生語文閲讀學習能力”的提升放在首位,把全面改進和提高語文課堂閲讀有效教學策略和質量放在首位,提高課題研究宣傳的有效性。

(六)強化課題研究的專業指導

①每常年度組織2—3次市(縣)內課題研究研討會,安排骨幹成員交流經驗,通過同伴互助優化課題研究。

②定期邀請市課題組的學者、專家開展課題研究學術報告和講座,培訓和指導參研教師,提高教師研究能力和水平,增強課題研究效益。

③加強與上級總課題組的聯繫,及時收集和精心選擇省內外、市內外優秀課題研究資料,為課題組提供先進的理論和實踐參與借鑑學習依據。

⑤在師生自願的基礎上,組織動員師生訂閲國家級優秀刊物、本課題指定讀物—《學語文之友》雜誌,引領各級課題研究的不斷深入和發展。

(七)搭建課題研究的活動平台

①每學期組織一次課題研究專項教研活動。通過多種形式召開和解決課題研究中的具體問題。

②每學年度開展一次課題研究的優質課競賽,優秀論文評選,優秀習作評選等活動,並擇優推薦參加上級和《學語文之友》雜誌社組織的有關評優推選活動。

③及時準確介紹省、市總課題組研究活動信息,組織參研骨幹教師代表參加學習培訓研討活動。

(八)建立課題研究工作的激勵機制

①表彰鼓勵參研教師中的佼佼者。

②每學年評選次優秀課題研究教師,表彰、獎勵在課題研究工作中的先進個人。

③參研教師的課題進展情況及效果納入績效工資的考核,並與評優、晉級掛鈎。

(九)確立課題研究效果的檢測制度

①每學年由課題研究小組對學生語文學習能力進行一次綜合測評,檢驗課題研究實施的實際效果。

②通過教學質量調研,驗證課題研究實施的水平和質量。

③組織學生參加課題組開展的有關知識能力競賽,驗證課題研究實施的的客觀成效。

七、預期成果和效益

推出具有成功經驗的典型課例或閲讀活動現場;編制學生讀書筆記集;編制論文集;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報告和相關成果。研究期間,我們將研究成果向總課題組推薦公開發表。研究結束後,部分研究論文及調查報告將結集、最終形成《農村國中語文閲讀與學業成績關係策略研究》論文集。另外,本研究由《學語文之友》雜誌社參與,還將形成《農村國中語文閲讀與學業成績關係策略研究》資料彙編,以課外輔導書、雜誌等形式出版。

1、《農村國中語文閲讀與學業成績關係策略研究》,使中國小生語文閲讀學習的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具體反映在有深厚的閲讀興趣,有良好的閲讀習慣,有科學的閲讀方法,有實在的閲讀效果。

2、教師在語文閲讀教學和學生閲讀學習方面,有強烈的閲讀教學指導和訓練意識,掌握科學的閲讀指導策略,能有效引領和幫助學生獲取閲讀知識和技能,在實踐中形成和發展學生高水平的語文學習能力和素養。

3、學校、家庭在中國小生閲讀環境、氛圍、條件等方面有明顯的改善,初步構建學習型校園和學習型家庭的生態環境。

4、中國小語文教育教學質量有進一步提高。

5、深入推進素質教育的實施,豐富中國小生的情感世界並提升其審美情趣,促進青少年學生健康快樂成長。

課題實施方案2

為了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提升教育教學效果和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引導學校教師積極參與教育研究,不斷提高課堂效益和教學質量,努力實現我校教學工作由“經驗型”向“科研型”的戰略轉變,特制定如下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樹立“問題就是課題,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理念,從教育教學中的小事情,小現象,小問題入手,以小見大,對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通過小課題研究工作,探索總結教研、科研互相促進的校本研究新模式。

二、實施目標

1.通過小課題研究,解決課堂教學改革中的實際問題,提高教學有效性。

2.從機制上保證教研活動課題化,形成教科研氛圍,提高教科研成效,促進教研組、學科組或班主任隊伍建設。

3.通過小課題研究,提高教師將教育科研與日常教育教學工作進行有機整合的能力,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三、申報對象及要求

1、凡在20xx學年第二學期未申報校級小課題的教師及其它專業技術人員(實驗員、電教員、圖書管理員等),均需申報,每一課題組員不超過三人,未申報校級小課題的教師均不得申報區級以上課題。

2、建議以教研組或班級課任教師組為單位構建研究團隊,確定大課題,開展研究,各組員以學科組或班級課任教師組研究課題為核心,開展子課題(小課題)研究。

四、基本原則

1、小步子。因為是小課題,就更有能力和精力去做。我們倡導“小題大做”,“小題”就是研究的問題要“小”:切入點小,範圍小,從小處着手,內容單一、具體,以此來逐一解決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大做”就是要以科研的方式進行基於真實情境的問題研究,把一些相關、相近的重要問題“串連”起來,將問題轉化為課題,遵循“問題—課題—學習—實踐—反思—總結”的研究程序。在研究中講究科學、探索規律、提升經驗。

2、低台階。是指課題的難度要低,通過個人的力量和研究組的協作能夠解決。

3、快節奏。由於課題小,問題具體,我們就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有效地解決教育教學中的許多問題,促進教育行為的改進和教學質量的提高。

4、求實效。問題要實,措施要實,效果要實。在研究中,要緊密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際,研究管理、研究教學、研究學生,研究一切教育教學的實際問題。特別是要突出課堂教學中的研究與實踐,堅持課題到課堂教學中去選,研究到課堂教學中去做,答案到課堂教學中去找,成果到課堂教學中去用。

五、實施流程

1.選題。填寫《灣龍中學小課題研究申報表》(附件1)。教師根據自己在教學工作中遇到的突出問題,查閲、收集和整理相關資料,認真分析篩選,確定研究課題。選擇的研究課題,應該具備“針對性強、切口小、研究週期短”的特點,一般應是所在教育教學中存在的一個問題,可以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環節、一個問題、一種現象、一個案例等。小課題研究週期不要太長,原則上是一個學期,最長不超過一個學年。

2.申報立項。申報對象在10月15號之前提交《灣龍中學小課題研究申報表》紙質稿一式兩份及電子稿(以“學科+姓名+課題名稱”命名發送到),確定研究的主要內容,闡明所解決的問題和預期達成的目標,提出研究的.方法、步驟等。學校組織力量對提交的課題進行審核,在一週內公佈立項的小課題。不合格的,須重新選題、申報,直至完成立項。

3.實施研究。課題負責人組織成員按照課題申報時制訂的方案,有計劃地開展研究工作,積累研究過程資料,建立小課題研究檔案袋。將常規教研與小課題研究相結合,在教育教學、聽課、評課過程中開展實踐研究,從而解決問題。課程研發與教師發展中心將對研究進行督查指導,分階段進行檢查進行情況。

4.結題(中期小結)。每個學期結束,都要開展小課題研究成果總結鑑定彙報會(週期屬於一學年的,要開展中期成果鑑定彙報會),學校對研究狀況進行評估。

課題成果一般應是一份總結報告(以論文形式)和相關附件材料(附件包括支持研究課題的論文、案例等以及研究的過程性材料)。結題程序為:(1)課題組及時整理研究過程資料及成果資料,撰寫研究報告;(2)將研究報告、過程資料及成果資料交課程研發教師發展中心;(3)組織有關人員聽取研究者的報告,對課題進行評審,向研究者宣佈評審意見。

5.成果鑑定與推介。結題後,學校將對開展的小課題研究成果進行鑑定、評獎。對優秀的研究成果進行全校推介,推動成果在學科內及學科間的應用與共享。

課題實施方案3

一、任教學科:

語文。

二、研究課題:

《國小生閲讀習慣培養的研究》

三、個人研究方向:

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的閲讀習慣

四、研究目標:

1、改變目前國小生“動口不動手”的閲讀現狀,逐步到達“不動筆墨不讀書”的閲讀所要求。

2、透過研究,探索適於培養和提高學生閲讀潛力的閲讀教學模式和方法。

3、在研究、學習、培訓的過程中,提高自己、豐富自己,使自已得到不斷的'發展,成為終身學習型的教師。

五、研究措施:

1、理論學習:認真系統地學習有關的理論,相關的教育雜誌,學習一些相關的專著和他人的經驗性文章,在學習中提高認識,提高自身的實踐潛力。

2、實踐參與:認真參加課題組組織的各種研究活動,探索適於培養和提高學生閲讀潛力的閲讀教學模式和方法,提高自己的理解和研究潛力。

3、忠於課堂:課堂教學是研究校本教研的根源,認真上好每一節課,並從課堂中發現問題,及時的尋找多途徑解決的方法,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

4、反思積累:在教學,學習、研討中,要加強自我反思,及時把自己在教育教學中的一些自已獨特的想法撰寫成文,繼續在自己的校本課題專欄上傳,多多地與同行們交流探討。

課題實施方案4

一、課題研究的現實背景意義

1.《新課程標準》提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而培養學生良好預習習慣是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手段。

2.《禮記·中庸》:“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習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長期堅持便形成習慣,它不僅是學習的第一步,更是成功的起點。正如烏申斯基所言:“良好的習慣是一個人一生所儲存的資本,這個人一生便享用它的利息。”

3.預習,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教師講課前學生先行自學的一個階段。這個階段最能體現新課標所倡導的自主學習的精神。預習最大的好處是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習慣,同時也為老師上課做好準備。

4.本校實際:我校地處鄉鎮,學生都是農村兒童。家長在外打工的佔大多數,相當的一部分成為了“留守兒童”。留在家的多為大字不識的老人家,無法輔導孩子的學習。孩子沒有安靜的學習空間,家長為了生計忽視了孩子的學習。孩子在性格、行為習慣、學習成績等方面都不盡人意。我們發現,這些學生的學習活動以被動接受居多,主動參與不夠,沒有養成好的學習習慣。葉聖陶在《論中學國文課程的改訂》一文中説:“指導預習的辦法實施了,上課的情形就將和現在完全兩樣。上課做什麼呢?在學生是報告和討論,不再是一味聽講,在教師是指導和訂正,不再是一味講解。”看來,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發現學習法: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積極創導的發現學習法,是讓學生按教師提供的材料自己探究和主動發現問題,從而得出相應結論的一種教學模式或教

學方法。這種學習法其實在語文教學中,特別是預習階段應經常使用。長期運用此種學習方法,有助於學生自主走進學習,獨立去發現問題並嘗試解決問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使學生始終保持一顆敏鋭的心面對學習。

2.建構主義學習觀:學習是通過已有的認知結構對新信息進行加工而建成的。由此可以看出,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地吸收信息,而是主動地建構信息,這裏的建構一方面是對新信息的意義的建構,另一方面也包含對原有經驗的改造或重組。預習可使學生初步瞭解教材的大概內容,使學生對新知在思想上有所準備;能使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技能,解決一些教材中能夠獨自解決的`問題,同時又起到鞏固舊知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至關重要。

3.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是主體的、能動的。學生是個性認識的主體,實踐的主體,自我發展的主體。學生成長關鍵在於自身的積極性。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成功教育從習慣養成開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傳授知識,而是學會做人。習慣是一個人存放在神經系統的資本,一個人養成好的習慣,一輩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由此看出,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需要教師“嚴”字當頭、長期不懈地去引導、培養。

三、關鍵詞界定

預習:預習是學科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指學生預先自學將要學習的功課,是教師講課前學生先行自學的一個階段。這個階段最能體現新課標所倡導的自主學習的精神。預習最大的好處是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習慣,同時也為老師上課做好準備。

習慣:好的習慣是人們走向成功的鑰匙,而壞的習慣是通向失敗敞開的門。語文預習習慣是指是“在長時間裏逐漸養成的,一時不容易改變的行為”,[1]在語文學習中學生所表現出來的穩固的自動化行為。

四、課題研究的預期目標

1.使學生樹立預習意識,提高對預習的興趣,以此促進良好預習習慣的養成。

2.使學生掌握正確、科學的預習方法,增強自主學習的意識,以此促進良好預習習慣的養成。

3.以評價促進良好預習習慣的養成,全面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五、課題研究的對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全體學生

(二)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

針對不同階段研究的需要,設計相關問卷調查表。經科學的統計分析後,得出較有説服力的數據或結論。如此實證分析,一方面,可為進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據;另一方面,可為研究的結果提供支撐性材料。

2.文獻研究法:

查閲與課題相關的基礎理論、應用理論資料,及時分析整理,充實本課題的理論基礎,提高教師的理論素養,促進研究的深入。

3.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是從實際工作需要中尋找課題,在實際工作過程中進行研究,由實際工作者理解、掌握和應用,從而達到解決實際問題,改變社會行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

4.經驗總結法:在研究過程中,及時進行階段性小結,撰寫經驗總結,積累資料。

六、研究內容

(一)以激“趣”促進學生預習習慣的養成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要使學生有科學的學習方法,端正的學習態度,良好的學習習慣,就要從學生的興趣出發。生動直觀和趣味盎然的學習會激發學生對學習的慾望。由此可以看出,要使學生由被動到主動,由不自覺到自覺,由“要我預習”變成“我要預習”,必須從“趣”着手,引領學生走入文本,從而促進學生預習習慣的養成,以此提升預習的有效性。

1.懸念激趣,激發“思”趣

正所謂“情隨心動,趣從內生。”針對國小生年齡小、好奇心強的這一特點,我們可以在預習階段創設懸念情境,以此激發學生的預習興趣,讓其帶着期待與思考對課文內容進行自主探究。這種激趣方式目的是讓學生在初步瞭解課文的大概內容的基礎上,抓住懸念,自主嘗試、解讀懸疑,從而使學生上課時對老師教的內容在思想上有所準備,以此激發學生學習新課的“思”趣,更近一步的“探”趣,促進學生預習習慣的養成。

2.質疑激趣,激發“學”趣

質疑是學習與創新的起點。在預習中指導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去質疑,初步去解疑,收穫預習的成功與快樂,就顯得尤為重要。如:課題是文章的眼睛。指導學生領會課題含義,對學生深入學習和理解課文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預習時教師可讓學生對課題進行質疑,並根據質疑初步走入新課自主探究,找尋答案。也可讓學生到課文中去質疑答題,以此激發學生學習新課的“學”趣,促進學生預習習慣的養成。

3.聲形激趣,激發“情”趣

“感人心者,莫過於情”。教師在進入新課前,利用課前導讀、自學提示、插圖、、錄音、網絡視頻等形式創設與課文內容相符的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求

知欲,使其自覺走入文本,感受“情”趣。以此達到動情、感知、曉理的預習效果,促進學生預習習慣的養成。

4.故事激趣,激發“知”趣

對於情節性強的新課,教師可在預習前埋下伏筆。繪聲繪色地講述故事的開頭,在精彩之處戛然而止,充分調動學生的好奇心,讓他們走進預習,以此激發學生對新知的“知”趣,促進學生預習習慣的養成。

(二)以“導法”促進學生預習習慣的養成

方法是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與手段,一個人掌握了科學的學習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所以,要想讓學生具有自學的本領,作為教師就要重視預習方法的指導。實驗教師根據國小中段語文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及其認知規律,預設以下幾種預習方法:

1.讀。 “讀”是一種最重要的預習方法。預習做到讀音準確,不添字,不漏字,不換字,不讀破句,正確把握語調、語氣。遇到重點篇目,要反覆朗讀。仔細推敲課文的含義,品其意味,得其精華。

2.查。查字典、詞典或其它工具書,掃除字詞障礙,弄清、弄懂生字、生詞的形、音、義。將一些難以把握的字詞劃出來,及時請教他人,做到能初讀課文,對文章內容有初步印象。藉助各種學習資源,對課文的內容進行拓展學習,如作者介紹、課文寫作背景等,以此達到讓學生初步瞭解課文大概內容的預習目的。

3.思。每篇課文後的思考與練習是課文的有機組成部分,在課前預習時,不妨讓學生將這些思考題想一想,動手做一做,不會做的等上課與老師共同探討解決,這樣帶着問題上課,效果會更好。

4.寫。即勤動筆。預習時,在課文一些重點地方寫寫畫畫,圈圈點點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給不懂讀音的字標上拼音,不理解的詞寫上註釋,含義深的句子

課題實施方案5

一、課題意義

“不動筆墨不讀書”、“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是古人曾經總結出的一條經驗。做讀書筆記,好處頗多:勤做讀書筆記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領會和記憶讀過的書的內容;勤做讀書筆記可以培養獨立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勤做讀書筆記可以豐富知識,積累資料,便於經常複習,温故知新;勤做讀書筆記可以提高寫作能力。讀書筆記的好處顯而易見,它不但可以幫助記憶,彌補腦力不足,積累有用材料,開拓視野,增長知識,有效提高讀書效率,而且作筆記會產生新的思考,有利於發現新問題,研究新問題,這便是思考,常思考,可鍛鍊人思維的條理性,邏輯性和分析綜合能力。

二、問題現狀

我多年從事國小中高年級語文教學,我瞭解到很多老師都要求學生做讀書筆記,由於缺乏嚴格的要求和輔導,其結果學生做的筆記既不成形,又不成章。我們所看到的往往是一些亂七八糟的零碎符號,更有甚者,將讀書筆記胡亂地寫在書本的字裏行間,把課本弄得面目全非,學生看不清書中的漢字,大大影響了學生的讀與寫。如此筆記,對學生的學習沒有起到積極作用。

三、研究目標

1、調查學生的課堂與課外閲讀做讀書筆記現狀,通過問卷、訪談、調查等手段獲取一系列數據,為本課題的研究蒐集資料。

2、開展閲讀指導課,輔導學生學做讀書筆記,並歸納一些做讀書筆記常用的方法。

3、在傳統的讀書筆記上創新,鼓勵學生探索讀書筆記的新模式。

4、建立激勵機制、開展讀書筆記評價方案,建立一套完整的評價體系

5、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閲讀習慣,在大量的課外閲讀中獲取知識,豐富語言的積累,提高語文綜合能力。

四、研究方法:

此課題由兩位教師承當研究任務,在研究過程中,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為指導,從實際出發,利用身邊一切可用的硬件和軟件資源,爭取領導支持,確保活動經費,以達到預期的研究目標。

1、教育調查法:對學生進行關於寫讀書筆記的問卷和訪談,瞭解學生的態度、看法,調查學生樂於接受寫讀書筆記的策略和方法,進行比較和研究。

2、文獻研究法:查閲有關書籍、網絡、報刊等,瞭解本課題的相關研究成果;制定實施方案,並進行方案的可行性論證。

3、行動研究法。根據制定的培養學生寫讀書筆記興趣的策略研究的實施方案,記錄實施過程和效果,採用行動研究的方法,根據實施的情況和反饋的結果,及時調整策略。同時積極撰寫階段科研成果,從而轉變教師的職業行為,提高科研水平。

五、研究過程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xxxx年9月—xxxx年10月)

1、調查學生中存在的課外閲讀讀書筆記的現狀及老師、家長對寫讀書筆記的看法。

2、蒐集並閲讀國內外有關國小語文課外閲讀的探索與研究的文獻、資料。

3、整理課題申報相關材料,完成課題申報;

4、制定研究方案,學習相關文獻資料,做好課題研究的準備。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xxxx年10月—xxxx年12月)

1、進一步加強理論學習,深入實踐研究。

2、創設良好的寫讀書筆記氛圍,培養學生寫讀書筆記習慣,指導學生掌握有效的撰寫讀書筆記的方法。

3、交流、驗證,修改實施中的不足,及時調整跟進策略探究,尋求最有效的.措施與方法。

六、成果形式

1、課題研究報告。

2、有關本課題研究的教育論文或經驗總結。

3、讀書筆記成果展覽;歸納做讀書筆記的方法並整理成冊;結題報告。

七、人員分工

文義進負責指定課題研究方案,蒐集並閲讀國內外有關國小語文課外閲讀的探索與研究的文獻、資料。指導學生掌握有效的撰寫讀書筆記的方法。收集過程資料,總結實驗經驗,整理課題成果。建立激勵機制、開展讀書筆記評價方案,建立一套完整的評價體系。胡樹你負責開展閲讀指導課,輔導學生學做讀書筆記,並歸納一些做讀書筆記常用的方法。在傳統的讀書筆記上創新,鼓勵學生探索讀書筆記的新模式。根據實施的情況和反饋的結果,及時調整策略。

八、經費保障

為保證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學校需要提供經費,用於課題調查、購買相關材料、添置學習書籍、讀書筆記展覽等活動。初步預算活動經費為1800元左右。

課題實施方案6

一、課題名稱:幼兒園遊戲區域活動材料投放的探索與研究

二、研究目的:

在幼兒園的教育活動中,環境作為一種“隱性課題”,在開發幼兒個性方面,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環境創設已漸漸成為幼兒園工作的熱點。《綱要》中也明確提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促進幼兒的發展。”墨子曾説“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這就特別強調環境的作用,而區域活動作為一種“強調教育環境,注重幼兒這一教育主體,側重開放的教育要求”的活動,在幼兒園廣泛地開展起來並深獲幼兒教師的喜愛。它是集體教育活動的補充和調整,是實施個別教育,促進幼兒個性和諧發展的有效途徑,也是我們一直在探索、研究、利用的教育途徑之一。

區域活動能為幼兒提供更多的時間與空間,讓幼兒依靠自身的能力通過對各種材料的擺弄、操作去感知、思考、尋找問題的答案,幼兒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意願、能力按規則自行選擇各區域的活動,動腦思考、動手操作、自由結伴、自由選擇、自由活動,可以充分發揮幼兒的自主性,生動性,促進兒童在不同的水平上獲得相應的發展,因此區域活動的開展,為幼兒自主性發展培養,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實踐平台。

材料是區域活動開展的有效載體,在區域活動中,我們可以説幼兒是在與材料的“對話”中獲得發展,材料是幼兒進行活動的物質支柱,是幼兒學習的工具,是幼兒的第一本書。不同的材料會與幼兒進行不同的“對話”,體現其不同的教育價值。

區域活動材料的投放、指導是一項創新工作,教師如果要讓幼兒在活動中成長,就必須隨時關注孩子,在瞭解孩子的興趣點後,去創設更好、更貼近孩子的區域活動和教育內容,併為孩子提供適宜的材料和指導,讓孩子在不斷探索、實踐中獲得經驗,在實踐中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新《綱要》對幼兒教師的角色進行了重新定位,教師應是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必須建立起一種新型的師幼關係,教師不再是居高臨下的領導,而是平等中的“首席”。教育不是“傾瀉”,而是平等的對話;教育不應是“灌輸”,而是“分享”。每個幼兒按照他自己的“大綱”走下去,成人要做的,就是發現每個孩子的大綱規律,為幼兒創造環境,尊重幼兒心理髮展的外部表現,為幼兒提供必要的條件幫助其成長。本課題的開展將引導教師進一步理解新《綱要》精神,在豐富多彩的區域實踐活動中,獲得更科學的研究兒童、觀察兒童的技巧,促進教師專業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同時,開展此項課題研究,順應了我園園本發展的需要,能真正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發揮幼兒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進度等適合每一個幼兒身心發展特點與水平。

三、研究任務:

1.各年齡班區域設置及材料投放的研究。

2.如何豐富區域活動,探索構建具有特色的有效使用“環境”的教育課程。

3.研究幼兒園區域材料投放的形式和組織策略,充分發揮區角活動的價值、功能。

四、研究內容:

1.如何通過投放材料使活動區發揮更大的教育效率。

2.研究投放材料的種類、來源。

五、研究思路:

1.新《綱要》中指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身心發展的經驗。尊重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以遊戲為基本活動,保教並重,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而區域活動正符合這一要求。在我們看來,活動區材料的投放、教師的觀察和指導及活動後的評價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他們之間相互聯繫、密不可分。然而,在這其中活動區材料的投放與豐富是活動順利開展的前提和基礎,它直接影響幼兒對活動的興趣,是否滿足幼兒的種種需求,是否給幼兒帶來真正的收穫。 此外,區域活動作為一種“強調教育環境,注重幼兒這一教育主體,側重開放的教育要求”的活動,它是集體教育活動的補充和調整,是實施個別教育,促進幼兒個性和諧發展的有效途徑,也是我們一直在探索、研究、利用的教育途徑之一。通過此課題的研究,讓教師在組織區域活動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有效投放活動材料,提高區域活動的教育實效性。

2.區域活動——是指教師在尊重幼兒個別差異的前提上,根據幼兒的學習需要,教師和幼兒共同創設適合的環境,讓幼兒能在此環境下主動並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獲得發展。在此活動中教師是觀察者、指導者和準備者,其作用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技能,還在於提供支持性的學習環境。活動時由幼兒自己設定目標、規則、方法,獨立、自主地完成整個活動。區角活動是區域活動和角色遊戲的'整合,不僅能讓幼兒獨立、自主的探索、求知、並掌握方法,而且可在滿足幼兒善於模仿的特性的同時學會交往。

3.材料投放——材料投放要有計劃、有目的;材料投放是區域活動的物質支柱,是幼兒活動的工具,是區域活動開展的關鍵,材料投放的是否得當,對幼兒的發展起着決定性作用。因此我們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最近教育目標及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投放材料。對材料的投入要有計劃、有目的,不要把材料一下子投入進去,應分期分批的不斷更新,由易到難,不斷吸引孩子主動參與活動的興趣,使他們有新鮮感。

六、課題研究措施:

區域活動通俗地説是幼兒活動的小區域空間,它是通過老師有目的、有計劃地投放各種材料,創設活動環境,讓幼兒在寬鬆和諧的氣氛中,按照自己的能力和意願,自主地選擇學習內容和活動夥伴,主動地進行探索和交往的場所。區域活動與集體活動相比,教師的主導作用變得隱性,而

創設環境和材料提供則是開展的關鍵之關鍵。因此,以區域活動為切入點對區域活動中材料的投放進行深入細緻的研究,鼓勵幼兒與材料交互作用,分析總結激發幼兒探究材料的性質、特點,進一步豐富區域活動,探索構建具有特色的有效使用“環境”的教育課程,為以後區域活動材料的投放提供依據。

1.在區域活動中材料投放的適宜性,使材料與孩子階段發展的目標相一致。

2.在區域活動中注重材料投放的層次性,要兼顧個別差異,避免一刀切。

3.在區域活動中投放的材料豐富且功能多樣性。

4.在區域活動中觀察幼兒的興趣點,及時調整補充材料。

5.區域活動材料的分類:如將材料分成成品材料、自然材料、廢舊材料。

6.區域活動材料的收集、製作。如通過家長和幼兒收集、教師引導收集、製作

七、研究成果形式:

1.階段性研究成果以論文和教育個案的形式體現。

2.課題研究結題,形成一篇終期成果報告。同時在研究過程中,將開展與課題研究有關的一系列研討、觀摩活動和論文交流會,以此豐富課題的研究過程。

八、研究步驟:

課題研究分三個階段

1.準備階段(20xx、09—20xx、10):

(1)完成課題申報工作。

(2)課題組成員培訓,並收集相關的理論資料及實踐資料進行學習

(3)制定課題研究方案。

2.實施階段

(20xx、10——20xx、05):

(1)組織教師開展各班區域活動內容及材料投放情況的調查。

(2)進行初步的研究探索,各班(大、中、小)區域活動設置及投放材料的活動,做好活動觀察記錄。

(3)開展一系列區域活動評比活動,班級之間互相交流自己在區域活動設置中的經驗。

(4)分析課題進展情況, 舉行相關的成果展示、經驗交流等活動。

3.總結匯報

(20xx、05——20xx、07):

(1)教師根據自己在開展區域活動中的經驗及反思,及時總結小結,形成理論,並能互相交流討論出現的問題以及解決的措施等。

(2)收集材料,撰寫研究報告。

九、課題組人員分工:

郭紅利:負責課題的設計、實施、撰寫研究報告。

甘冰絨:負責課題的實施、協調和資料收集。

詹 麗:負責中班組課題的研究實踐和定期的總結。

許 瑩:負責大班組課題研究實踐,提供各種檔案資料。

劉玉霞:負責小班組課題研究實踐,提供各種檔案資料。

二〇XX年九月十六日

課題實施方案7

一、本課題實施背問題描述:

在當今眾多學校轟轟烈烈地開展“先學後教,當堂檢測”的教學模式,我們五指山市紅星學校也在20xx年3月以本班六(2)嘗試開展這樣的教學模式。一年來自己面對同事們的不理解,克服了重重的困難和壓力,率先在本校開展了“先學+後教+當堂檢測”教學模式。實踐證明,在實施“先學+後教+當堂檢測”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大地提高了,課堂中孩子們樂於與交流、大膽展示,課堂不再是老師的舞台,學生才是課堂的真正主人。但是讓自己感到最大的困惑是:面對課時多、作業的批改量大的情況下,自己如何有更多的時間輔導學生,如何有更多的時間鑽研教材、撰寫教育故事?又怎樣談得上教師專業素養的發展呢?在多年的教學生涯中,我還發現這樣的一個現象,也是目前普遍存在的問題:大部分學生對於老師批改過的作業,只注重分數,根本沒有興趣再次進行訂正,即使老師在黑板不厭其煩地這講解答案,到頭來錯的題還是錯,該改還是沒改。學生的整體成績不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得不到提升,這無疑給我們五指山教育發展帶來了很大阻力。我曾調查過本校五(2)六(2)班的孩子,88%的學生只看紅筆字的分數,15%的學生會留意錯題,5%的學生幾乎不做作業。所以面對這樣的現狀,自己有一個大膽的`想法:既然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能讓學生自主探究、自主嘗試,讓學生合作學習,做學習的主人。那麼,在作業批改中,我們是否可以訓練學生進行作業互批互改呢?讓學生在合作中互批,在互批中相互交流、相互促進,使學生髮展成為合作討論解決作業中的問題、收集錯題信息、講解錯誤原因、幫助學生改錯的小老師;老師在互批互改中要做好引導和監督作用,對於學生已明白的問題不必浪費時間講解,為學生留下更多的自習時間,同時歸納學生易寫錯、易看錯的問題進行講解。而老師

也不用為單一的批改方法而頭疼,可以抽出更多時間去輔導後困生,鑽研教材,寫教學反思。為此,根據自身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大膽探索如何批改更有效,更能提高學生寫作業興趣、態度。,提出了《國小生高年級語文作業互批互改的有效性》一課題。

二、研究價值:

究其原因,我認為是師生主客體位置倒置所致。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批改作業時,常常越俎代庖、大包大攬。老師上課教、課後批改作業;學生上課聽、課下做作業,作業的批改方法多采用“全收全改”。目前隨着教學改革的深入進行,以及時代對培養新型人才的需要,明顯地暴露出作業“全收全改”存在的問題。每天,教師用於批改作業的時間往往要多於上課的時間,教師如何有更多的時間輔導學生,如何有更多的時間鑽研教材、撰寫教育故事?又怎麼談得上教師專業素養的發展呢?另外,根據我的觀察,認真批改後的作業發還到學生手中,大多數學生沒及時地進行改錯,效果不佳。這種事倍功半的做法違背了教學改革的初衷。這些弊端越來越制約着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因此,探索新課程理念下的學生作業批改操作方式的改革是一項長期、重要而艱鉅的工程和全新的課題。抓好作業批改環節,提高作業環節的有效性,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尤為重要。我決定在作業批改中一改過去教師獨自包攬的傳統做法,下放權力,對學生參與作業互評互改進行了探索與實踐。

三、研究目標:

激發學生寫作業興趣,提高作業質量,體現學生學習主體性

四、研究內容:

1、如何提激發學生寫作業興趣,提高寫作業質量。

2、怎樣指導學生進行作業互批互改的有效性。

3、怎樣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訓練學生作業互批互改的能力。

五、研究方法:

1、調查研究法:個別談話和走訪等方法,對學生的實際思想、需求和學生的心理特點等現狀,進行科學的問卷調查研究。

2、文獻資料法:蒐集與本課題有關的信息和資料,拓寬思路,提供更為完善的方法。

3、行動研究法:在研究過程中要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榜樣,並及時瞭解、觀察學生的行為表現及心理變化。

4、階段總結法:每一個階段,進行階段性分析總結

六、實施步驟:

本課題計劃用一年時間進行。主要安排如下:

(一)準備階段(xxxx年12月-xxxx年1月)

1、組建課題組,蒐集與課題有關的文獻資料,對課題進行論證,研究課題開展的方向,填寫課題申報表,申請立項。

2、對參與實驗的學生進行前期問卷、調查等形式瞭解高段學生語文批改缺乏實效的原因。

3、針對當前老師批改作業與學生對待作業出現的問題,尋找有效的進行批改作業的方式與方法。

4、制定課題實施方案。

5、選擇研究對象:本課題的研究對象是本校的六(2)五(2)班。

(二)實驗階段(xxxx年3月-xxxx年11月)

1、開展各項研究活動。做好實驗班級專題講座。做好各階段性計劃、總結。

2、對參與實驗的學生進行後期問卷調查。

3、嘗試多種批改作業方式。

4、建立課題博客,認真閲讀書籍,及時上傳讀書筆記。

(三)總結階段(xxxx年12月)

1、收集和整理研究成果,對完成課題研究工作進行階段性總結性。

2、形成比較可行而且易於操作的互改互批作業模式,能給其他教師提供參考和學習借鑑。

3、個人論文的撰寫。

4、做好結題報告。

5、做好結題申請。

6、做好迎接驗收課題結題

七、預期成果:

1、研究成果呈現對外宣傳輻射,抓好課題研究實驗活動;

2、展示彙報課;

3、撰寫課題研究論文。

4、每一階段進行計劃、研究小結,爭取總結階段成果。

5、收集前期後期的問卷調查,掌握第一手材料。

6、收集有關教師批改作業與學生互批互改作業對於短期與長期教學效圖文。

課題實施方案8

所屬學科:語文

研究方法: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口語交際的教學是培養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但老師們往往輕視這一環節。

少數民族地區的學生由於受民族方言影響,不能在交際情景中用普通話準確的表達。民族地區學生由於視野的侷限,在交際情景中無話可説,缺乏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和興趣。

因此,我希望利用課標要求和“教學排序”等理論,研究出適用性,操作性強的教學策略。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的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

二,課題界定

“民族地區”,主要指少數民族聚居區。“口語交際教學策略”是指在口語交際教學活動中的序列計劃。師生間連續的有實在內容的交流技巧及對數學活動的調節,控制過程。

本課題以對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部分學校三四年級口語交際教學活動的調查為基礎,針對其現狀展開研究。

三,課題支持性理論

1,《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

2,孟軻指出:“盈科而後進。”

3,美國查爾斯M拉格魯斯的“教學排序”論。

四,研究內容

1,調查民族地區國小中段口語交際教學的.現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展開分析,指導研究。

2,在教學活動中探究科學的序列計劃與交流技巧。研究對教學活動的調節,控制。

五,研究過程

1,調查階段(20xx年6--8月)。調查恩施州部分學校三四年級口語交際教學活動的現狀,完成課題方案的設計,向恩施州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申報課題,請求立項。

2,思辨階段(20xx年9月)。深入學習孟軻及拉格魯斯的教育理論,與實際聯繫,展開分析,指導研究。

3,實施階段(20xx年xx月--20xx年5月),在理論指導下展開學習實踐,實施研究。並請專家指導,以手記等形式展開中期研究成果。

4,總結階段(20xx年6月至8月),總結,反思,撰寫結題報告,上交研究成果。

六,預期成果

1,調查報告一份

2,研究隨筆,案例,教學反思,小論文若干篇

3,結題報告一份

4,反思隨筆若干篇。

20xx年xx月

課題實施方案9

求教師開發各種學習資源,在教學中樹立全新觀點,探求新方法、新模式,大膽改革,優化課堂,形成開放性的課堂,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的發展。

從本校實際情況看,我校在培養學生質疑問題方面的研究基礎紮實,積累了豐富的研究經驗,研究成果豐富,成效顯著,全校師生共同研究的熱情高漲。我校各學科教師學歷達標率高,科研意識強。我校的教學設備充足。這一切表明,我們可以進一步探索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因此,我校在選擇教育教學改革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時,把培養學生問題放在首位,以全面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為目標,確定“教學中培養問題意識,提高學生創新素質”為研究課題,科研促教,把我校建設成為適應21世紀要求的現代化學校。

二、課題的理論依據

心理學認為,人們在認知活動中,經常會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的疑惑的實際問題和解決問題,這種意識促使人們產生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究的心理狀態,從而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當人的大腦處於“問題”狀態時,他的思維也處於靈動、緊張、流動的狀態之中,促使其有強烈的“推陳出新”意識,有敏鋭的洞察力,能夠通過某一現象的啟發,引起頓悟、產生靈感。因此,問題意識的培養,是開發大腦的重要途徑。

現代教育論認為,學生是重要的教育資源,學生是天生的學習者,有主動獲取知識的要求,有強烈的探究的慾望和能力基礎。而對學生資源的開發,也無過於培養其問題探究的意識。無論從傳統教學方法的繼承,還是從現實的教學實踐考察,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是依照學生自身認知發展的規律,通過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動力,促進其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發展能力的有效方法。

不少教學實踐表明,創新教育的突破口是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一切創新、一切創造反正無不源於問題,又終於問題。

本課題借鑑中外關於問題意識培養的寶貴經驗,着眼於從鄉鎮國小實際出發,依照教育規律,在學習經驗的基礎上加以創新。

我們借鑑以下理論:

1、根據皮亞特的學生髮展認識論、理論教學理論。7-12歲期間為兒童思維發展的起步階段,主要程度選擇得當,完全可以對國小生進行問題意識的培養。

2、根據認知遷移理論。問題意識的培養將會對提高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產生正遷移。

3、根據系統論的觀點。教學是一個全面的系統,各科目教學作為子系統是相互聯繫和相互作用的。問題意識的發展,會促進學生認識和心理品質的發展。從而使學校的整體教育和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三、課題的研究目標體系

本課題研究目標分為三個層次,即學生目標層次、學校目標層次和社會目標層次。

1、學生目標層次。本課題的實施主體是我校全體教師和學生,其根本目標是通過對問題意識的培養,提高學生的創新素質,推動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這是本課題研究的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目標。具體分解為:

(1)挖掘學生的問題意識潛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2)使學生具有發現問題的敏鋭性;

(3)幫助學生正確掌握提出問題的方法與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4)培養學生學會關注、學會做事的能力與品質。

2、學校目標層次。對學生的問題意識的培養是由學校領導和教師共同實施的,因此,課題的實施也必然會因此學校自身的變化。通過課實驗,學校內部要達到的目標是:

(1)學校的領導全面掌握課題研究的方法,樹立新的教育教學觀,科研興校;

(2)學校的教師要掌握課題的研究方法,自覺地進行科研實踐,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3)教師能寫出可供發佈的專題課改論文,學校完成並出版一部以上有關教改的專著;

(4)學校的硬件建設達到較高的水平。

3、社會目標層次。

(1)學校爭取在問題意識培養方面達到同等國小先進水平;

(2)學校學生在整體素質方面在市內進入先進水平,在區名列前茅;

(3)使學校在省市教育界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四、課題實施的方法原則

1、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學生在問題意識的培養中是無可爭議的主體。問題意識的培養,應該成為這個教學模式方面的改革,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活動中的主體。

2、面向全體學生的原則。

課題實施方案10

一、本課題研究之背景

1.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提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師生活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網絡資源的利用,極大拓展和豐富了教學的空間和資源,開闊了學生眼界,豐富了素材。利用網絡環境,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和自主的氛圍,創造師生平等交流的條件。憑藉網絡,“師生”、“生生”之間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及時溝通。這不僅大大拓展了教學活動空間,也使學生主動學習的願望得到發充分滿足。

2.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要求

在國小教學中合理利用網絡資源,也使教學與其他學科的教學得到有機的整合,將會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進行教學時除涉及到語文、信息技術等方面的知識外、還會用到音樂、美術、科學、歷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識,在進行的同時,也學到了其他學科的知識,使各科知識得到同步增長,達到了有機的統一。

3.國小教學的要求

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學工作的難點和重點,孩子的水平是家長關注的焦點,加之教育部明確規定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從三年級開設電腦課,許多家庭為了配合學校的教學都自備了電腦,如何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技術,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大面積提高學生的水平,以適應時代的需要。為此我們提出本課題旨在尋找網絡資源應用於教學的最佳結合點。

考察傳統思維中的教學,我們認為存在着兩個突出的問題。一是學生的視野“窄”,二是學生的內容“空”。所謂“窄”,就是把課本作為唯一的學習場所,把教材作為唯一的學習資源,以為學習好語文書本上的知識是最根本的任務。其實,這種將書本知識與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以及學生豐富多彩的生活割裂的狀況,使我們的教學仍然固守一隅,封閉在課堂上、書本上,不向學生的生活世界開放,不向信息化的社會開放。學生蒼白無味的生活,必然不能充分體驗和享受的樂趣。所謂“空”,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沒有生活感受和語言素養的積澱,言之無物;另一方面也缺少必要的方法指導,茶壺裏煮餃子——有貨倒不出,言之無法,“集體失語症”帶來了莫大的悲哀。

二、本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隨着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在教學領域中的廣泛應用,藉助網絡豐富的信息資源進行教學已經成為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基於此,我校提出本課題,其研究的意義在於:

利用網絡資源改進學生的學習方法,創建互動合作的學習氛圍。構建網絡資源在教學中充分運用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提高學生的説話、獨立思考及蒐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提高教學效率。提高實驗教師教學研究的積極性及教學的能力、水平。提高實驗教師組織、指導綜合實踐活動的能力、水平。

三、本課題研究之具體目標和內容

(一)教師目標:

通過研究,更新教師的教育觀念,改革單一教學形式和教學手段,增強教師的科研意識和科研能力,使教師由“經驗型”向“科研型”轉變。通過對多媒體網絡的運用,使教師適應二十一世紀現代化信息技術的發展,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二)學生目標:

通過本課題的實驗,全面落實《語文課程標準》,使中高年級的學生掌握寫作技能,初步具有觀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讓學生逐步做到內容具體,有真情實感,遣詞造句準確,通順連貫,有條理性。另外,還要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初步總結出網絡資源與教學整合的規律和方法,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本課題研究的具體內容

通過“網絡資源在國小語文教學中的利用”研究,我們將圍繞如下內容進行實驗:

1.研究如何利用網絡資源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豐富學生的積累;

2.研究如何創建班級QQ羣、教師教育博客、班級博客主頁和學校博客羣組,搭建師生之間、教師與教師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平台,實現教學資源的共享。

3.研究如何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創造性教學,形成愉快的學習氛圍和融洽的師生關係,培養學生的習作興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四、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學習是建構內在的心理表徵的過程,學習者並不是把知識從外部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建構新的理解。”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由於多媒體計算機和Internet網絡的發展,多媒體的音、像、聲具備和網絡的交互性為寫作中的“情境”創設和“協作”“會話”發揮巨大的作用,自然地提高寫作能力。從建構主義的學習觀和教學觀看,多媒體計算機網絡教學系統是非常合適的知識建構的認知工具和認知環境之一。

贊可夫的發展教學理論和巴班斯基的教學最優化理論

使用觀察法和媒傳法等教學方法,恰時運用多媒體課件生動、形象、感染力強的特點,激發學生興趣。

五、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

1.調查分析法

調查分析學生的基本資料:家庭擁有電腦情況、學生興趣愛好、網上行為、是否有QQ號等等。

2、文獻研究法

運用文獻研究法收集、整理和應用現今國內外與課題相關的先進教育教學理論,在分析比較的基礎上為課題提供充實可靠的理論依據;運用文獻研究法研究培養目標、課程內容等,在開展對課程資源的比較研究的基礎上,借鑑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經驗教訓找到新的生長點。

3、行動研究法

在本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將有針對性地採取“五一”措施,即營造一種科教氛圍、磨練一支師資隊伍、建立一套機制、搭建一個資源平台、探索一種教學模式進行實踐研究。通過網絡資源在國小教學中的利用研究,為學習者的雙向交流提供廣闊的空間,達到“人——機——人”相互交流,即學習者(人)通過多媒體網絡(機)與教師和其他學習者(人)進行互相交流、協作學習。在整個課題實際操作過程和實施的過程中認真進行行動過程的研究,邊實踐邊探索,邊修改邊完善,使理論與實踐成果與應用有機的統一起來。

4、經驗總結法

對“網絡資源在國小教學中的利用”研究過程中一些有效的課程資源及時積累總結,對有效的教法和學法進行總結、推廣。

5、個案研究法

本課題旨在通過網絡資源的利用,促進學生積極、有效、自主地習作,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宜採用個案研究的方法展開對學生成長過程和規律的研究,可對學生進行網絡學習檔案袋管理,進行跟蹤分析,於個性中見共性,於特殊中見一般。為課題的假設提供典型的事實例證。

六.本課題研究之實施步驟:

1.準備階段(20xx年5月至12月)

加強軟硬件建設,成立課題組,制定課題計劃,落實人員分工,邀請專家對課題研究方案設計進行論證;進行師資培訓、理論學習、實驗班選擇;組織人員學習課題研究的理論,統一課題組成員思想。

第一階段的.研究成果:

(1)調查分析,掌握學生的基本資料:興趣愛好、網上行為、QQ號,為課題開展準備資料。

(2)完成班級QQ羣建設,教師依託安慶教育博客平台制定班級網頁,通過初步試用論證可行性,制訂實施方案。

2、實驗階段(20xx年元月至20xx年6月)

全面實施課題計劃,加強課題研究管理,舉行課題研究現場會,定期展示研究進程和成果,做好數據積累、經驗總結工作;

第二階段的研究成果:

繼續深入班級網頁創建工作,進行實驗研究,適時總結實驗過程中的得失,寫出實驗總結;

3、總結階段(20xx年7月至12月)

主要目標:回顧總結實驗研究情況,整理實驗中得到的各種材料,通過對比、分析、得出相關結論。小結本課題研究過程中的得失,並請上級和有關專家對本實驗研究進行鑑定。

第三階段研究成果:

收集資料,撰寫實驗研究報告和論文,力爭取得縣市乃至省教育專家的支持和認同,並得到完善和大面積推廣。

七、課題組成員分工情況:

黃金舟:負責課題的定向、指導,協調人員分工,監督課題的實施,課題的總結。

李思迪:負責課題計劃的制訂、本校教育博客羣組建設,進行課題行動研究。將科學而全面地總結教改經驗或教訓。

楊賢鬆:負責課題實施的調控,解決課題研究中所需的人力、財力等問題。

石沉香:負責調查問卷的設計、數據分析,進行課題行動研究。負責問卷材料的收集。

李聲宏、梅慶安:負責文獻研究,即研究對網絡教學具有指導意義的理論有哪些,有哪些指導意義,如何在實踐中運用這種理論等。進行課題行動研究。負責論文資料的收集。

石小霞、邵雙梅、段貞潔、餘紅燕、葉帶楠:進行個案研究,即具體分析一些網絡教學的典型課例,分析在這些課例中,教師、學生、教材和所用媒體這四個教學要素的地位和作用,與傳統教學結構相比,有哪些顯著變化,效果如何,學生在情感和態度方面有哪些轉變等。進行課題行動研究。負責個案案例資料的收集。

八、完成本課題的條件分析

1.人員結構:

該課題組成員以一線語文教師為主,其負責人黃金舟,系安慶市首屆語文學科骨幹教師,縣小語學科骨幹教師,縣小語學科帶頭人。曾參與完成“經典誦讀”市級課題,多篇論文獲省市級獎並有論文在省級專業刊物上發表。課題組第二負責人李思迪,於多年前便開始了信息技術與習作教學整合的研究與探索,曾於200xx年全國中國小骨幹班主任國家級遠程培訓中承擔過本項目縣輔導教師工作,積累了一些處理網絡信息的經驗。有十幾篇論文獲省市獎,並有十多篇論文在各級各類專業刊物上發表。課題組成員中有多人曾參與完成省市級課題研究,他們都是教學骨幹,課程改革的積極實踐者,是課題研究的重要的人力資源。

2.資料設備、科研手段等:

隨着信息技術的發展,利用網絡開展教學極為便利。目前,我校已與局域網連接並建立了校園網,已建成初具規模、功能完備的網絡系統,一個網絡教室,一個教師電子備課室,共配備有連網微機百台左右;全校青年教師均已參加了“現代技術教育”的培訓;過關率達100%。教師們已經普遍學習了信息技術的基本操作和一些信息處理軟件的使用,在運用信息技術的知識和理論方面都具備了一定的條件。我們還將組織部分老師進行有關網絡技術的培訓和相關理論的學習,並實行課題組長負責制,以確保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

3.經費保障:

學校領導非常重視教育改革和實驗,他們對本課題十分關心,並給予充足的經費保障。

學校的生存依賴於學校的發展,這是全體教職工的共同心聲。因此,我校完全有條件、有能力進行課題的研究。

課題實施方案11

構建“以生為本高效整合”國小語文教學體系的實驗研究課題提出已經一年多了,在這期間,我們進行了大膽的研究和實踐,堅持以單元為整體單位,進行省時高效的全方位的整合。已經初見成效,但同時也發現了許多問題,學生閲讀的現狀令人擔憂:

1、師生不重視閲讀。閲讀教學的重要性並未得到比較恰當的體現。部分教師,對閲讀並未引起足夠重視;部分家長反對學生讀課外書;閲讀能力培養意識較為淡薄;

2、缺乏閲讀興趣。農村學生,回家只想看電視者居多,上街瘋狂奔跑玩耍的居多,對閲讀課外書籍興趣就不濃。原因:一是教師對閲讀的要求偏移、對學生的能力拔高、忽視學生的體驗。二是現在教學質量抓得很緊,各科老師佔用嚴重,學生閲讀時間所剩無幾了。

3、閲讀的課內外有機結合少。教師沒有注意課內閲讀教學與課外閲讀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加之教師的閲讀教學策略與閲讀能力培養的要求存在較大差距,這就是造成課堂效率低,教學效果差的原因之一。

基於閲讀現狀,要想改變閲讀的這種現狀,提高閲讀教學效率,達成新課程標準關於閲讀教學的目標,首先要從施教者的教學策略改變入手,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構建主體閲讀學習模式,重視對學生閲讀興趣的培養,重視對學生閲讀能力的培養。其次,要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閲讀方法,變機械的吸收為理性的和感情式閲讀,強化個體在閲讀中對內容的重新構建,豐富學生的閲讀生活。基於此,我校決定從今年開始,着力探究課內閲讀與課外閲讀有機整合的方法與策略,全面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

一、研究內容

在新的課改背景下,充分開發和利用各種閲讀資源,實現課內外閲讀的有機整合,加強學生閲讀興趣的激發和閲讀能力的培養。

1、掌握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促進學生閲讀技能的提高,打造高效的閲讀課。

2、探討課內外整合在拓寬教學途徑、幫助學生形成良好“智力”背景、開發“學困生”智力、以讀促思、以讀助寫、以及減輕學生學習負擔等諸方面的功能和實際效益。

3、探索國小低、中、高三個年級段由課內閲讀向課外閲讀輻射的策略與路徑,訓練基本能力、訓練能力品質、培養健康情趣;探尋課外閲讀指導課的類型,如讀物推薦課、讀書方法指導課、讀後敍述課、交流評論課、讀書筆記輔導課等等。

4、重視積累與運用,在閲讀中強化技能和應用,培養語感,提高語文素養,促進寫作技能的同步提高。

二、研究目標

1、鼓勵語文教師及學生全員參與閲讀活動,在閲讀中人人受益;

2、初步形成國小語文整合閲讀學習模式;

3.探索國小語文整合閲讀學習模式實踐性的認知特徵,重在培養學生閲讀興趣,提高閲讀能力;

5、提高國小生閲讀能力,提高各學科學習能力;

6、完成課程標準規定的課外閲讀總量。

1-2年級:課外閲讀總量不少於5萬字。

3-4年級:課外閲讀總量不少於40萬字。

5-6年級:課外閲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

總計課外閲讀145萬字。

要讓學生;在閲讀中變得富有和強大;在閲讀中創造生命的質量;在閲讀中修身養性,姿態優雅。為學生現在和將來幸福地閲讀做有益的探索。

三、方法策略

(一)帶頭示範,注重指導。

教師每天和學生一起讀20分鐘書的讀書活動。教師要成為課內外閲讀持久的示範者,積極的倡導者,組織者,合格的指導者,並要成為學生忠實的讀者和聽眾。

引導學習方法。課內閲讀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學習閲讀方法,變革繁瑣的分析課文的教法,讓學生會真正成為閲讀課堂的主人,力求簡簡單單教文,本本分分為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

(二)讓課內閲讀與課外閲讀有效結合

(1)以課內帶課外。有意識地把課內閲讀教學帶動課外閲讀,拓展閲讀面,讓學生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從而達到課內悟方法,課外求發展的目的。如學習《桂林山水》一課後就讓學生再去閲讀《張家界》等其他描寫祖國風光的文章。再如學習《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一課後,向學生推薦《愛的教育》一書。學習了《詹天佑》等這組“祖國在我心中”專題的'課文後,推薦學生去閲讀“愛國題材”的課外書籍或文章。

(2)以課外促課內。

補充課外信息,擴大視野,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在不同的材料中適當地引入背景知識或相關知識,看似離逸了課文的主線,實際上更好的突出了課文的主線,擴大了學生的知識視野。

補充課外信息,積蓄情感,深刻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材中許多文章均留有“空白”,需要讀者自己去感悟。但對國小生而言,感悟畢竟不是易事,教師可以適當的補充課外信息,將會獲得事半功倍之效。

補充課外信息,降低理解難度,突破教學難點。

在閲讀教學中,費時最多、收效最微的是課文難點的教學。在理解課文難點時,適當地補充課外信息,可以讓難點迎刃而解。

(三)讓“圖書超市”中的圖書大放光彩

1、發揮學校的圖書的作用

有效地使用好學校的圖書,激發學生的讀書熱情,培養熱愛讀書、自覺讀書的行為習慣和心理品質,提高圖書的使用效果,營造良好的閲讀氛圍。

2、指導好學生讀書

開展早讀活動。引導和幫助學生養成早讀與午讀的習慣。早讀要求每週五次,早讀時間20分鐘。放學回家閒暇時間為同學們的讀書時間,可以是下午也可以是晚上。老師定期對學生進行閲讀方法指導和好書推薦。

(四)積極開展讀書講壇活動

在學生廣讀書籍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各個層面的讀書講壇活動,讓學生把自己的讀書所得和收穫,當眾講出來,既可以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能讓學生體味到成功的快樂。

課題實施方案12

一、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1、本課題的核心概念:國小生自主學習習慣

我認為國小生“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個體在學習過程中一種積極自覺的學習行為。是學生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引導下,學生髮現問題,調查研究,動手操作並進行自我支配、自我調節和控制,從而獲取知識、技能和態度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

2、所要解決的問題:我們要改變過去那種權威式的教學關係,不是讓學生在教師、家長的壓力下學習,而是自主地、主動地去學習,以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生動活潑的學習局而,把學生從沉重的學習負擔中解放出來。

二、課題研究的內容及研究方法

1、課題研究的內容:

1、培養國小生自主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

(1)從小培養閲讀習慣

(2)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

(3)培養常用工具書的習慣。

(4)培養學生有效的預習的習慣

(5)培養學生善做自主學習筆記的習慣。

(6)培養學生善於提出問題、分析問題並勇於追根究底的習慣。

(7)認真複習、獨立自主的完成家庭作業的習慣

2、自主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與方法的培養和指導。

(1)掌握方法,鼓勵閲讀

(2)優化課堂結構,減輕課業負擔

(3)提出要求,自主探索

(4)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5)培養學生在親歷活動中養成學習的習慣

(6)要發揮表揚的功效

2、擬定步驟:

1、現狀調查及分析(20xx。3——20xx。4)

2、擬定可行性措施(20xx。4——20xx。5)

3、可行性措施的實施(20xx。6——20xx。9)

4、效果調查與分析(教學案例分析)(20xx。10)

5、研究總結(撰寫結題報告20xx。11)

3、課題研究的方法:

1、調查法:採用問卷調查、個別談話和學生座談相結合的方法,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科學的調查。

2、行動研究法:在日常教育教學實踐中發現問題並及時積累,積極思考、研究,邊研究邊實踐,促進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的養成。

3、經驗總結法:採用問卷調查、個別談話和學生座談相結合的方法,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科學的調查,與第一次調查進行比對,得出研究效果。

三、課題研究讀書學習計劃以及具體時間安排

研究過程中完成一定量的讀書筆記。與同事溝通,及時交流研究進展信息和學習、研究體會。

為了很好的完成本課題的'研究工作,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在完成日常教學及其他工作之餘,抽取一定的時間閲讀一些教育理論書籍。

1、所讀書目:

·《學生兵法。做自主學習的主宰》歐陽芬,孟微微,周山豹吉林大學出版社

《全新正版。走進杜郎口自主學習教學模式》崔其升,謝金國中國林業出版社

相關的期刊篇目

2、閲讀設想:

從即日開始至20xx年10月期間,每天在工作之餘,抽取40—60分鐘的時間完成預設的讀書量。

3、具體時間安排:

完成《學生兵法。做自主學習的主宰》閲讀的時間為20xx。3—20xx。6

完成《全新正版。走進杜郎口自主學習教學模式》閲讀的時間為20xx。4—20xx。7

完成相關的期刊篇目的閲讀時間為20xx。9—20xx。10期間的適宜時間。

四、完成讀書筆記的具體時間安排

1、網上收集理論知識,學習相關知識

2、《學生兵法。做自主學習的主宰》歐陽芬、孟微微、周山豹吉林大學出版社

3、《全新正版。走進杜郎口自主學習教學模式》崔其升,謝金國中國林業出版社

4、每天讀書30分鐘,每月寫三篇讀書筆記

五、完成課例分析的具體時間安排

1、20xx年6月完成研究案例分析(現狀調查及分析)

2、20xx年10月完成教學案例分析

六、申請結題

20xx年11月完成課題研究,申請結題。

研究結果以論文或報告的方式表現。

課題實施方案13

一、本課題的研究現狀述評及選題的意義:

1、就目前的國中地理教學現狀而言,雖然一再強調素質教育,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但事實上勿用諱言,仍然停留在升學應試考試的教學層面上,教師的努力,學生的任務仍然是圍繞着高的升學率及考入更好的學校。但是就目前師生共同努力的結果卻是:一小部分學生奮力擠入了重點高中,一部分進入普通高中,仍有一部分直接進入社會,服務社會。而進入高中的這一部分學生仍然是肩負着考試機器的重任,仍為考分奮鬥。而進入社會的這部分學生在接觸生活、生產實踐的過程中,所學知識卻不能應用,遇有問題不能分析解決。即缺乏科學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思維,缺乏科學素養。這樣的結果實際上是與學校教育的初衷相悖的。但儘管如此,教師在會考的重壓下,嚴重缺乏這樣的改革精神與改革精力,更缺乏這方面的專題研究。

2、隨着新課改的實施,新的教育理念和社會對教育的更新要求,教師們必須在這方面有新的考慮,新的思維。要從培養對社會直接有用人才,教給學生科學思維方法,即“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選擇這一話題的意義在於:①以新課程的理念,對教育提出更高的教學能力要求,不能僅僅充當“教書匠”,而要當好導師、導演和演員和不斷學習的學員,以課本為素材,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分析的方法,歸納演繹的方法;②力求在地理教學的“課堂導入”這一環節中,有所突破,有所創新,以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使得地理課的教學在一節課的開始就對學生充滿吸引力,盡而使地理課堂教學高效進行。③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培養出具有科學思維能力,直接服務於高中教學,服務於社會的新型國中學生。

二、課題研究的主要思路、重要觀念。

1、一個人的一生是短暫的,所學的東西是極有限的,尤其在國中階段。國中地理教師不能評書本、講書本,更重要的要教學習化學的方法,學習地理的思維,重過程、輕結果,為今後的學習打下基礎。

2、國中地理教師不能僅有國中教學的本領,僅有國中的地理知識能力。要在新課改精神指導下,徹底轉變觀念。即強調教學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的反思性、批判性、探究性的活動,是以理解為基礎的體驗生活和構建生活的過程,是師生互動的交往活動。”通過研究,要提高教師在這方面的能力。

3、國中地理課教學雖然僅擔任了整個地理教育中的啟蒙教育任務,但是本學科屬於學生感興趣的自然學科,有着十分優越的學科特點。通過實驗操作、現象分析、理論推理、演繹結論、舉一反三、多學科滲透等,對國中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

三、課題研究方法及側重點

1、在研究的準備階段,採用文獻研究的方法與系統的方法,構建詳細的課題研究操作的實施方案,分工協作,分部實施。

2、在研究的實施階段,根據國中地理教學特點及國中生的知識結構,擬採用熱點討論、活動表演、聽寫自查、多媒體導入等方式方法開展研究,積累資料。並側重學生科學素養培養的校本課程進行實驗,加強個案研究與階段成果總結。

3、在研究的總結階段,採用邏輯的方法與經驗篩選的方法進行總結,撰寫研究報告。

四、課題的理論意義,應用價值

1、樹立新型教學觀的需要。根據新課改的的要求與精神,通過實踐、研究、徹底破除“以教為基礎,先教後學,學生只能教師學,學生只能複製教師講授的內容”的局面。而達到“教是為了不教”、“教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在教學生學”的境界。

2、樹立新型學生觀的需要。我們面臨的學生都是發展中的,尚未成熟的生命個體,具有巨大的'潛能與極強的可塑性。他們也是獨特的人,存在個體間的差異。但是每個人都有可能在某一方面或某件事情上獲得成功。這就要求教師要用欣賞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而不應用一套陳舊的、千篇一律的教學方法去教他們,讓他們只學會一點可憐的書本知識。

3、適應新課改的需要。

4、新形勢下教師自身成長髮展的需要。

五、課題借鑑的主要理論:

新課程標準、科學教育理論、現代教學論、系統論、認知心理學、主體教育理論

六、預期效益

教師論文集、教學課件集、優秀教案集、教學展示課等。

七、課題的研究步驟(20xx年11月--20xx年7月)

為了保障課題研究有條不紊地進行,我們結合學科特點制定研究方案,確定研究進度,基本情況如下:

(一)20xx.11——20xx.3準備階段;

(二)20xx.3——20xx.3實踐階段

(三)20xx.3——20xx.7總結階段

(一)研究的準備階段(20xx年11月――20xx年3月)

這個階段的主要工作是確定研究課題,設計研究方案,確定課題組成員分工,做好實施的充分準備。

在這段時間內,我們將建立課題組,確定課題組的研究成員,並召集全體課題組成員召開課題組會議,確定課題研究的具體內容,擬定具體的研究方案。

在具體的研究工作中,我們將做到:

1、每學期單週週五下午定為我們的集體活動時間(與其它活動時間安排有衝突時,為雙週週一進行),加深對課題研究內容的認識、理解,共同探討研究方法。在對上一週研究內容進行總結歸納的同時確定下一步的研究具體活動,及時交流感想體會。

2、進行理論學習,集體研究《走進新課程》、《科學素養的基準》《探究教學論》《研究型課程》等先進理論,提高自身修養和素質,為課題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並對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認識進行交流,共同探討,共同提高。

3、對學生現有情況進行摸底,分析目前學校學生的具體情況,以便研究工作能夠有的放矢地進行。

4、討論研究具體的實施方案,並今後的研究工作明確方向和方法。

5、明確研究人員分工。

(二)研究的實施階段(20xx年3月――20xx年3月)

這個階段的主要工作是開展研究與實踐,總結階段成果。加強理論方面的研究,定期組織交流。具體實施中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20xx年11月――20xx年1月:安排聽課,交流討論活動,進行教學反思。力求做到:

1、每人寫一篇關於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體會和感想。

2、每人設計一節教學方案,並進行教學設計交流,對設計方案進行修改,形成優秀的教學設計。

3、每位教師公開展示一節課,全體課題組成員進行觀摩,聽課、評課,總結經驗體會。

4、進行反思,集體交流,總結經驗,以指導下一步實踐。

第二部分:20xx年1月――20xx年7月:研究教學媒體對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影響,組織製作適合課程的探究式教學課件。具體的工作安排如下:

1、研究新課程,對課程改革的實質做到準確把握,認真落實。

2、深入體會探究教學模式對科學素養培養的作用,設計體現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教學課件及教學方案,並進行教學設計評選,交流設計體會。

3、選出優秀的課件及教學方案,進行公開展示,全體課題組成員進行觀摩,聽課、評課,總結經驗體會。

4、集體交流,適合農場中學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教學方法,在今後的研究中推廣實施。

在完成以上基本的研究工作後,課題組成員再次進行集體交流,完成本階段的研究總結。

第三部分:20xx年7月――20xx年3月:實施校本研究課,集體編寫研究課教案,互聽互評,寫相關經驗總結。擬開展如下研究工作:

1、課題組成員集體編寫研究課教案,教師互聽互評,對教學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及實施的新情況及時修改補充,形成優秀的教學設計,教學課件,教學課例。

2、力爭在校本教研活動或其它教學研究活動中展示與課題研究相關的研究課,徵求多方意見。

3、整理學生反饋意見。

4、總結經驗體會。

(三)研究的總結階段(20xx年3月――20xx年7月)

總結完成課題研究的分析報告。彙編教學論文、優秀課件、研究課教案。在這一階段中,具體工作包括:

1、理論學習,對學習的理論進行更深入的理解和認識,提高自身修養。

2、課題組成員總結歸納研究心得,積極撰寫經驗論文。

3、對課題研究工作進行分類整理,歸納資料,整理文件,總結成果,彙編結集。

4、撰寫研究分析報告。

課題實施方案14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由原來的單一、枯燥、被動的學習方式轉變成結合生活情景創設、自主探究、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合作交流等多種有效的學習方式。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對學生進行了全體的發展、在愉悦的環境中使學生自主地發展。因此,素質教育是一種“以發展為本,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的教育方式。在教學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最大限制地發揮他們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讓學生的智慧前能釋放出來,學生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和創造者,是學生學會學習。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學的主動,學得輕鬆,才能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學生的素質才能全面提高。為此,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確定了“如何抓好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的課堂教學研究的實驗研究課題。

二、研究目標

1、樹立以學生的發展為目標的教育思想,着眼於全體學生整體素質的全面提高。

2、以知識教學為載體,着重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破除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觀念,改掉教師過去一統課堂、獨佔減胎、蟻教案控制教學、以標準答案卡住學生思維的局面。

3、課堂教學要以激發學生的自主精神、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為宗旨,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

4、讓每個學生願學、樂學、會學、善學,促進全體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和個性的健康發展。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能從學習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三、課題的界定(國小1——6年級)

四、課題研究的內容

1、在課堂中如何有效的探究新知。真正的使課堂實效性落到實處。

2、通過主體的創造性的學習活動,實現自主性發展。

3、教師的科學指導是前提條件,學生是教育的主體。自主學習強調了培養學生學習動機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從而進行能動的學習。(即:主動參與,自主學習)。而不是被動地或不情願的學習。

4、培養學生翁體意識、探究意識、能力的培養、使課堂教學更具有實效性。

五、實驗設想

通過專題研究共同探究出真正抓住課堂實效性的策略。

六、研究的主要方法

1、探索法2、觀察法3、實踐法4、調查法5、實踐法

七、課題研究各階段的方法和措施

(一)準備階段

共同商討確定積極研究課題,明確研究任務,以所帶年級為實驗班。

1、研究時間:20xx年8月——20xx年12月

2、課題:在數學教學中如何抓好教學實效性。

3、實施步走驟:

(1)確立研究課題。

(2)成立課題研究小組,明確分工。

(3)細化研究任務,使教學實效性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始終。

(4)落實研究仍無,分階段進行課題研究。

(二)意義

1、在教學中落實三為目標,注重學生解決生活的能力。

2、使學生的主體地位能很好的體現,能撞我數學知識和技能。

3、培養學生積極參與,相互合作的良好習慣,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培養創新能力。

(三)本課題研究解決的主要問題

1、能在教學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

2、教學方法要靈活,要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

3、教學活動中要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使課堂教學真正發揮了實效性。

(4)研究階段:

第一階段:(20xx年8月——20xx年12月)常識、實驗。

第二階段:(20xx年1月——20xx年7月)確定研究課題。

第三階段:(20xx年8月——20xx年12月)活動有效性的驗證。

八、實施階段

1、加強理論學習,認真學新課程有關資料,進行學習交流。

2、對課題研究中有關的問題共同商討。

3、根據課題進行實踐探索。

九、課題研究效果分析

1、能用生活問題進行情景引入,把數學知識生活化,學生主體意識,探求新知的慾望,能力的培養都得到了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中學生勇於發言、敢於問題、主動質疑、樂於交流、共同探索、解決問提。

2、學生學會了自主學習,真正成為了學習的小主人。

3、從合作探索知識,課堂評價等真正使課堂教學的實效性達到了好的效果……

十、研究課題目前存在的問題。

1、由於部分教師現未能在職,給研討工作帶來不便。

2、對個別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一些策略部內有效實施,使研究工作不能順利落實。

課題實施方案15

為了更好地推進市級課題《農村國中班級文化建設研究》工作的開展,20xx年12月10日召開了班主任工作專題會議。因時間關係和準備不充分,許多問題在會上未能闡述清楚,特輔以文字説明,希望有所促進。

一、班主任為什麼要重視本次課題研究活動?

(一)課題研究能有效促進班主任工作的專業發展

1、班主任工作專業化是教師專業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2、課題研究的內容往往是班主任工作中的難題

3、課題研究是班主任想到學習、交流、協作的平台

(二)課題研究活動能增強班主任的行為意識。

1、班主任平時工作表現為煩瑣、細緻、重複、枯燥的特點,容易導致被動與盲目

2、課題研究使日常班級管理的無意識行為轉化為有意識行為,帶着問題、需要觀察和思考,要付諸行動,並有可見的“產品”,必須使隱性的問題顯性化。

3、有意識的研究行為能增強研究結論的可重複性和實踐模式的可借鑑性

(三)班主任是本課題最理想的研究者。

1、班級是班級文化的載體,班級是本次課題研究的對象,班主任是班級的領導者,離開班級和班主任的工作,該研究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2、班主任有管理班級的自主權,班主任老師對班級文化的影響是主導性的

3、班主任能最近距離的觀察學生,所得的資料是真實的、原生態的,也是鮮活的

二、本次課題研究有哪些活動內容與班主任相關?

(一)學習活動

課題研究必須要了解該研究已有的成果,研究者才能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新的發現和做法,才可以用正確的理論來理解和分析現象,並使研究具有科學的理論基礎。

本次課題研究中設計的學習內容有兩類:一是課題研究的一般程序方法;二是班級管理與文化建設的有關理論。學習的形式也有兩種:一是專家報告;二是自學。學習的途徑除了向他人學、向文獻學之外,更重要的應該是在實踐中總結提高――即自主學習。

我個人認為,課題研究的目的就是全面鍛鍊人的學習能力。教師更要“學會學習”,每有所得,即在學習提高。但課題研究需要對研究內容的相關知識作系統學習,並結合工作實踐的改進和提高,具有針對性、系統性和實踐性等特徵。

(二)主題活動

中學課題研究不是純學術研究,需要結合實踐進行,更多的歸屬於行動研究。主題活動是圍繞某一主題所開展的單個或系列的活動,對課題研究起着重要的實踐支撐作用,如《實施方案》中安排的在本學期內要完成的三項活動:“班級美化”、“班級制度建設”、“主題班會課系列設計”等,沒有主題活動的研究,多半要結合平時的觀察進行(如日誌式),難度更大,否則就會“紙上談兵”,成為“虛假研究”。

主題活動往往圍繞課題研究中的重要內容展開,取得實踐過程中的資料(方案、成果和心得等),作為分析現狀和問題的依據,進而提出策略建議。所以,主題活動要有周密的計劃和提取資料的準備,這就體現研究的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特徵,與平常的活動僅以完成任務為目的有所不同。

不同主題活動中的主體可能是班主任老師也可能是學生,還有可能是師生共同參與,因為班級文化建設也是師生共同完成的,而且老師也不能僅僅是班主任老師,我們儘可能地讓其他授課老師也參與進來,如語文老師可以結合主題活動佈置作文(週記),從中得到學生真實的感受,發揮所有科任老師的作用。

主題活動可以是全校性的大型活動,如總課題方案中設計安排的那些活動,但也可以是某一個或部分班級的活動,甚至是某一類學生羣體的活動,如子課題研究所必須開展的一些活動。

(三)交流活動

有研究,就要有交流。交流的形式:會議討論、文章發表、成果(作品)展示。交流的內容主要有活動計劃、過程資料、活動成果和心得體會。交流的渠道有:開題會議、學習會議、階段性成果展示會、結題會議、小組討論會等會議渠道,同時我們還要在學校網站開闢專欄和建立QQ羣的方式,搭建更為便捷的交流平台。

課題研究過程中的交流活動意義重大:一是在交流中完善方案、得到啟迪;二是將自己的成果展示出來,與別人分享成功的喜悦;三是把交流作為自己研究工作的壓力和動力,推動自己按計劃完成研究任務;四是鍛鍊研究者的交流表達能力,適應不同的場合,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本課題的交流活動有如下要求:

1、所有的.參與人有一個基本的要求:每一次活動之後,都要有一個心得體會,或一篇觀點明確的論文。

2、所有的子課題和總課題的內容分項(單項主題活動)的負責人要做好實施方案和總結報告。

3、積極參加上級組織的各項徵文、競賽活動,爭取獲獎,增加課題研究的含金量。

三、作為班主任如何參與到本次課題研究中來?

(一)如何認識中學教師課題研究的質量標準

正如前文所述,中學教師的課題研究以行動研究為主,其成果主要以實踐模式及分析性的報告的形式呈現,其創新性主要表現在研究的對象、過程和結果不一樣,研究者的心得也有不同。與學術研究的成果要有發現新的規律性知識不同,與應用研究成果要有發明新技術也不同。我個人認為中學教師課題研究成果的質量標準應該是:通過研究和實踐,取得了第一手資料,豐富了理論認識,貫徹了行動方案,有了一定的心得體會,學生受到了教育,能為他人有所借鑑的價值。所以,我們教師要排除“課題研究高不可攀”的錯誤認識和畏難情緒,大膽地開展課題研究。

(二)如何確定自己在本次研究活動中的角色

通過前面的論述,我們很清晰地定位自己在本次課題研究中的角色:

1、學習者――要以謙虛的態度,認真學習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向書本學、向他人學、向自己學。做到系統學習和深入學習,學以致用。

2、組織者――不管是不是課題負責人都要有一定的組織工作,尤其重要的是做好成員分工和實施計劃,“不打無準備之戰”,精心謀劃,才能萬無一失。其次要組織好學生,要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如班級美化活動,就可以組織學生去設計,並寫好設計的説明書和美化後的感受等。

3、行動者――與班級管理的實踐結合,要求我們班主任將研究活動融入到日常管理中去,並充分發揮每一次活動的積極作用和教育意義。不但要完成總課題組安排的一些活動和任務,可能還要完成自己所在的子課題組的活動任務,還有可能要幫助其他子課題收集一些資料。如何安排好這些可能交叉重複的任務,理想的做法就是“揉合”和“共享”。

4、觀察者――資料的獲得,新的觀念的產生,都來自於自己對學生個體或羣體的細心觀察,這種觀察要圍繞自己的研究目標,有準備、有意識地進行,觀察之後就要有及時的記錄。

5、思考者――思考也要勤於動筆及時記錄思想的火花,到結題時,再作系統加工,連綴成篇。特別提醒的是,班主任在配合學校開展的班級文化建設活動開展的同時,自己要對自己的管理班級的思想、思路、模式進行總結,要有所側重地形成自己班級管理風格與特色。

(三)如何開展自己的研究活動?

1、瞭解研究的基本套路(見子課題立項方案,或網上學習他人經驗);

2、廣泛收集相關的文獻(越多越好);

3、在實踐中有準備地進行嘗試(一定要作最詳細的計劃);

4、細心觀察、深入思考、及時記錄(每項活動之後,都要求自己寫一點文字)。

標籤:實施方案 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