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工作方案

人才培養方案【薦】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安全順利進行,往往需要預先進行方案制定工作,方案的內容多是上級對下級或涉及面比較大的工作,一般都用帶“文件頭”形式下發。寫方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才培養方案8篇,歡迎大家分享。

人才培養方案【薦】

人才培養方案 篇1

  關鍵詞:校企合作模式;移動通信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研究探討

近年來,國內技工教育改革蓄勢待發,於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調整中呈現勃勃生機,尤其在校企合作模式下校企雙方共同培養專業人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嘗試後,打造出了現代市場經濟背景下新型人才的培養理念。

一、校企合作在技工院校發展建設中的現實意義

校企合作現實意義的主要特徵是基於企業人才需求,技工學校與企業聯姻合作實現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直接對接。這種無縫對接的人才培養模式責任是雙關的,利益為共享的。而這其中的現實意義是多方面的。首先,校企合作對接所進行的人才培養,能最直觀、最大化地實現企業的人才需求。經過合作培養出來的學生可完成企業有效勞動力的直接轉換,有效降低了企業人才市場招聘的經營管理運作成本,並可實現崗前培訓零成本。其次,校企合作為學校贏得人才市場開發空間,能準確地把脈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狀況。

在與企業無縫銜接中學校能及時掌控人才市場走向,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實時高效有力對人才培養計劃做出調整,實現社會需求與人才培養的直接對接;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最為有力的保證。學生通過校企合作直接參與企業生產經營。全面瞭解實際問題並掌握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及時得到實踐鍛鍊,促使學生理論知識向實踐認知的快速轉變,為人才的培養增進實效。再次,校企合作對提高學生全面綜合素質形成有力的敦促。學生道德與專業等綜合素質的養成,均要在全面系統掌握理論知識基礎上,歷經實踐的考驗與磨練最終得以全面形成。是一段人生必由的經歷,歷練環境的選擇尤為重要,是最終能否成才的關鍵。特別是學生的敬業與團隊精神、事業責任心的培養是潛移默化的、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必須經過實踐的薰陶與考驗,才能完成感性認識到理性認知的蜕變。

因此校企合作為人才綜合素質的培養提供了有利環境與契機,及時參入其中顯得至關重要。最後,校企合作能為學校提供較為穩定的實習與畢業設計場地。基於校企合作模式,可直接選擇聯姻企業集中開展學生實習與畢業設計,系統解決校外學生實習點過於分散、難於管理的問題。選擇聯姻企業進行畢業設計,可讓學生提前介入社會實踐,為學生全面提高自身應變市場競爭能力提供有力的保證。同時學校依託聯姻合作,引進企業投資在校建立實驗場所、培訓基地,不僅可降低學校教學成本,更能形成系統教學優勢,為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利契機,資源共享的合作模式成為優質高效教學最為直觀的表現。

二、校企合作模式中移動通信技術才培養凸顯的主要問題

技工教育校企合作意義重大、勢在可行。近年來,各個技工院校的校企合作形式多樣,發展很快,但與日益加大的人才市場需求、技工教育的要求相比,還遠遠不足,仍是技工教育發展中的一片短板。尤其與高科技產業形成直接對接的移動通信行業,市場技術換代升級日新月異,市場機遇與市場挑戰顯得更為迫切,而此方面技工教育的成效則更不容樂觀。校企合作模式中移動通信技術才培養凸顯的主要問題表現在:

1、是技工教育機制與移動通信行業需求脱節。技工學校在尋求業內企業聯姻、實施校企合作當中,偏執於教學理論的研究,往往忽視市場技術的實際需求,致力“為學而做”,缺失“為做而學”。研究出的東西往往不為企業所接受,影響了企業參入校企合作的.積極性。理念的不到位也同時影響到專業實用人才的培養,人才的培養質量與企業用人需求時有錯位,且溝通機制不夠完善,學校育人標準與企業用人標準不統一,未構成系統契合,就業學生企業“回爐”現象屢有發生,這些原因造成校企合作流於形式,難以形成校企的深度融合。

2、技工學校人才考核培養評價機制不夠合理。現實中,移動通信行業市場技術換代升級日新月異,對專業技術人才的要求也不斷髮生着改變,而技工學校人才考核培養評價機制卻基本固定、甚至一成不變。傳統的考核評價機制往往為專業理論考核偏重,而專業技能與實操水平的考核評價卻鮮有涉獵。這些與行業企業的實際要求格格不入、相去甚遠。通過區域企業用人調研數據測算,企業用人考核標準的專業理論知識水平佔比為六成,思想道德素質(敬業精神、團隊精神、執行能力等)考核佔比多達四成。而這些技工學校人才考核培養評價機制基本無所涉及,有涉及的話也是涉及不深。因此評價機制的滯後性顯而易見,成為影響校企合作發展的主要瓶頸。

3、企業經營機制與學校行政機制不相兼容。在校企合作當中,企業推行的是市場經濟模式下企業自主經營機制,技工學校秉承的是傳統行政體制,二者難以實現切實有效的兼容,技工學校系統性人才培養建構不能完全滿足企業的實用性要求。因此,如何做好兩種體制不同人才培養建構兼容工作,對校企合作的實際成效影響巨大,必須引起我們高度的重視,以創造性的思維全面展開校企合作工作。

三、校企合作模式下移動通信技術人才培養方案的研究探討

首先,要構建校企合作模式下新型移動通信課程教學體系。

1、成立移動通信專業教學協調指導性組織,具體協調解決兩種體制不同人才培養建構兼容工作。打破校方“先理論、後實踐”的條條框框,將“學中做、做中學”科學互動地融合於一體化人才培養當中。同時以健全完善的課程設計作為人才能力的培養載體,以規範有序的實踐進度促進人才能力的進步與提高,突出理論與實踐的高度結合,演繹鮮明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下移動通信技術人才培養方案。

2、是打破傳統學科式教學模式,教學方案重點添加專業技能評價內容。通信工程建設、網絡運行與維護、基站安裝與維護、網絡優化具體細化四個專業方向。建議增設學分制考核模式,落實具體專業選擇方向,要求每門課程必須修滿一定學分,畢業前再設一個總的標準學分線,未達到的不予畢業。以嚴格規範的學分制考核落實人才培養動態管理。

3、創新技能培養流程,實現技工教育人才與企業需求無縫對接。超前思維,為新技術更新預留特定修課時間,時刻保持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高度一致。專業培養嚴格遵循一體化流程,實施專業人才由學生到學徒、由學徒到員工不同階段身份的轉變,以系統化教育機制的創新發展全面提升技工學校的職業核心競爭力。

4、與聯姻企業強強聯手,拓展市場領域專業新課題。增設以典型工藝流程為主要內容的專業課題和以專業崗位流程為主要內容的專業科目體系,開發以崗位實際操作、專業資格認證為主要內容的教學資源與配套教材。

5、構建專業數據庫,為人才培養夯實資源基礎。讓學生在參入系統的專業學習之餘,靈活地安排網絡課程學習,以豐富的專業資源優勢進一步加深理論與實踐的認知。在教學安排上,人文課程與通信通識課程系統安排於第一學期,首次進廠實踐安排於第二學期,選修方向安排於第三學期。校階段性授課原則上每學期兩次,可選擇校內網絡設備進行技能訓練,由企業講師與校方教師協調完成。學生修業期限內進入企業兩次實地實踐,可根據不同專業特點自行選擇時間。其次,實施校企合作模式下新型移動通信師資隊伍多元設計。提倡專業師資隊伍多元混編團隊,實行“校企雙聘、理論實踐雙考核”機制,在理論教學由學校講師組織、實踐教學由企業導師落實的思路上,嘗試職業崗位交流,促進師資隊伍素質的多元化交流與提高,以綜合型的師資力量創造性地展開育人工作,為新時代高技能人才培養拓展一片廣闊有為的天地。在技工學校教改如火如荼的今天,多人交流式授課作為一種新生事物,成就技工教育新常態,互通有無、共同提高的多元化師資團隊堪當重任。適應形勢要求,亟需新的考核機制跟進匹配。“雙線”考核則應運而生,可實現院校考評與企業評價的共軌並行。再次,實現校企合作模式下專業素質技能的能量傳遞。概括而論,校企合作結合專業素質培養、實踐課堂扶助學生實現學習與專業成長的歷練。與傳統育人模式相比,校企合作更突出實踐的認知能力,為學生儘早接觸業界創造機遇,形成學校與企業零距離接觸,實現職業素質技能的能量傳遞。對促進學習、增進就業無疑於一項切有成效的舉措。

四、結語

新時期,基於“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責任共擔,利益共享”的校企合作模式有着廣闊的發展空間,在移動通信專業與高科技直接對接的優勢之下,其校企合作發展前景更無可限量。適應新形勢下教改工作需要,我們應更進一步做出探討與研究,為培養時代合格人才做出積極不懈的努力。

參考文獻:

[1]陳晴,張瑛.多樣化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計算機教育,20xx(2):20-22.

[2]王保軍.訂單培養校企雙贏[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xx(18):36-37.

人才培養方案 篇2

針對雷達裝備人才培養中出現的雷達裝備型號複雜多樣、人才培養低效等問題,依據“學以致用,訓任合一”的原則,本文對雷達裝備教學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研究,並提出以下建議來提高裝備人才培養的效率和質量.

1.1廠家軍校聯合培訓

通過利用廠家的技術資源,充分發揮雷達裝備生產廠家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將有效提高裝備培訓的效果.在現有的裝備人才培養模式上,通過改革接裝培訓和軍校裝備培訓機制,可優化現有人才培養模式.現行雷達裝備培訓主要分為軍校裝備教學培訓和雷達生產廠家軍代室的接裝培訓2種模式.接裝培訓是指某型雷達裝備在交付部隊使用時,由廠家軍代室及上級機關共同聯合舉辦的短期雷達裝備培訓,培訓對象一般是各裝備使用單位人員代表及軍校教員代表,培訓教員一般是廠家工程師.接裝培訓通常培訓時間短、任務重、人員雜、訓任不一,績效不大.為了提高培訓效果,針對這些問題,可以考慮取消接裝培訓,將其與軍校成建制實員培訓合併,從而整合有限的資源投入到更好的裝備人才培養模式中,以培養出“高、精、尖”的新型裝備人才.軍校教員作為雷達裝備人才培養的主要力量,教員的裝備運用和理解水平的高低將直接影響人才培養的質量.因此需要加強軍校教員與裝備生產廠家之間的交流.教員和廠家應該充分合作,在新裝備的研製、調試、生產過程中,在不損害廠家商業利益的前提下,相關裝備教員應該全程參與,力求至少精通該裝備的設計思路、工作原理、關鍵技術和戰術使用等問題;進一步打通和理清裝備生產廠家和軍校之間的交流渠道,加大廠家對教員培訓的深度和力度,從而為裝備教學打下紮實的技術基礎.

1.2成建制實員培訓

雷達裝備主要由雷達兵部隊的基本建制來承擔使用和維護任務,如雷達連、雷達營、分隊等單位.以雷達連為例,雷達裝備的使用、維護、維修者主要是相關士兵操作員和雷達技師.現行裝備人才培養體制是分訓模式,即士兵由雷達訓練團培訓後,分配到工作單位,根據具體雷達裝備,由老兵傳幫帶後上崗;技師由軍校培養,分配到工作單位後,根據單位的具體雷達裝備,一般自學加老技師傳幫帶後上崗.然後技師和士兵一起共同承擔該裝備的使用、維護和維修等工作.現行的我院裝備人才培養模式是,依據兵器場現有裝備,把學員隨機分配到某個兵器上進行學習訓練,與學員畢業後的具體任用沒有必然的關係.這就導致學員學習積極性不高,認為到達工作崗位後,用到該兵器的具體知識的概率很小,在未來工作中用處有限;其次,很多學員對部隊基層不瞭解,對未來的工作狀況很迷茫,導致心態浮躁不實;再者認為從事技術行業沒有前途,到工作單位後就改行走行政路線,所以現在學與不學關係不大.因此學員到達工作崗位後,部隊普遍反映技能水平低下,對實在不能勝任技術工作的人員只能調整工作崗位,從而造成相關技術人員的短缺.為了改善這種現象,軍校裝備人才培養模式應該進行改革,成建制實員培訓就是一個有效手段.即廠家生產的雷達裝備,在交付使用單位前,先把裝備送到軍校,而使用單位的相關人員,包括技師、士兵操作員、指揮官等成建制到軍校接受培訓.如果單位指揮官不能離開工作崗位的,可由擬任主官的預備幹部來擔任指揮官,如參加軍校站長班的相關單位人員.在相關裝備、指揮、通信等教員的共同指導下,開展基層單位的日常生活戰備工作.當然軍校同時會有很多類似的成建制培訓的單元,軍校可建設旅團級規模的情報指揮中心,參謀指揮班的培訓工作就可以在情報指揮中心開展.各就其位,各司其職,經過這樣的培訓後,參訓人員回到單位後就能立刻上崗.對於生長班學員,應以成建制實員培訓模式為依託開展培訓,依照預分配的方案,把學員分到成建制實員培訓的各個工作崗位上,與工作單位來的參訓人員共同訓練,使生長班學員充分認識到基層單位的工作內容、工作性質等.並且依託模擬任用制度,建立相應獎懲機制.在參訓期間對學員進行獎罰,使他們認識學習的重要性,充分發揮出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

1.3建立雷達數字虛擬機及相應網絡化訓考系統

實體教學往往會受到裝備、地域、時間等條件的限制.作為實體教學的'補充,依託現代科技,建立雷達裝備數字虛擬機(DVM),並依託虛擬機,建立業務管理系統.基於DVM的雷達裝備網絡化業務訓練考核系統如圖1所示,主要是通過雷達DVM實現對裝備相關理論及實踐知識的學習訓練及業務考核.業務訓練主要是用户通過對系統提供的基礎理論及裝備的相關知識,如雷達開關機、雷達故障維修、雷達故障推演分析、雷達參數測量、雷達目標錄取等知識的學習訓練,全面掌握和提高裝備理論知識水平;業務考核主要包括自我測評和標準考核.自我考核主要是針對用户經過相關業務學習訓練後,對自身水平的自主測評.自我測評採用進階式模式,根據不同的知識難度,設定相應的考評級別.通過進階式的自我測評,可以使用户清楚自身對裝備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及所處的理論水平.標準考核主要分為理論考核及實踐考核.理論考核是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由系統隨機生成的裝備理論及實際保障等相關知識考題.實踐考核則主要是基於對雷達DVM的實踐操作,通過對雷達裝備功能單元控件相關測試點工作參數及信號波形的測試,實現對裝備故障的動態發現及排除.管理系統則是包括用户管理、權限管理、技術人員技師等級管理等內容的一個綜合管理系統.該雷達裝備網絡化業務訓練考核系統為不同用户、在不同的環境中實現對各個雷達裝備業務知識的訓練及考核任務,可有效解決部隊小、遠、散等問題對裝備保障人員的業務知識學習及考核帶來的不便.

1.4訓任合一

在管理系統中,針對不同的崗位,良好的管理和激勵體制總是能促進系統良性發展.同理,在裝備人才培養中,要建立“訓任合一”的體制才有利於提高培養績效.具體有如下4個辦法.

1)按需招生,先分後訓.在招收生長學員時,先由部隊申報需要人員的類型、數量等信息.然後由上級機關統計,再對學院下達招生計劃.在招生後,根據招生目的先進行工作單位隨機預分配.然後根據學員學習情況再進行調整.

2)訓任合一,獎懲嚴明.學員先分後訓,軍校培訓就相當於崗前培訓,這樣就會使學員有強烈的緊迫感,能發揮其學習主觀能動性.在學院學習過程中進行績效考評,並建立相應的獎懲機制.例如學習優秀者可以調整專業、調換工作崗位、擇選工作單位等,特別優秀或有突出成績的學員甚至可以提前晉職晉銜、立功等,可充分發揮學員學習積極性.

3)技術主官,量化考核.單位主官應該從技術人員中選拔,沒有技術任職經歷的不能從事單位的主官工作,即主官必須從技師中選拔.而選拔依據是量化考核,當然考核要依據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基於DVM的網絡化雷達裝備訓考系統可以提供良好的依據,特別是其中的技師等級管理為衡量技師能力水平提供了統一的標準.

2結束語

人才培養是一項長期而複雜的過程,在裝備人才培養過程中,培養模式的好壞和培養體制的完善,對培養效果會有很大的影響.針對當前雷達技術和裝備不斷髮展而裝備人才培養模式依舊停滯不前的問題,提出採用新的裝備人才培養模式,如成建制實員培訓、訓任合一、建立雷達數字虛擬機及相應網絡化訓考系統等,對探索新型雷達裝備人才培養模式、提升雷達裝備使用效能和戰鬥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人才培養方案 篇3

一、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備系統的管理科學和經濟科學的基礎理論和相關的農(林)業科學基礎知識,掌握農(林)業經濟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類農(林)業企業、教育科研單位和各級政府部門從事經營管理、市場營銷、行政管理、金融財會、政策研究等方面工作的應用型專門人才。

二、培養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管理科學和經濟科學的基本理論以及相關的農(林)業科學基本知識,受到調查、策劃、技術經濟分析、計算機應用等方面的基本訓練,掌握企業經營管理、市場營銷、政策研究、三農問題分析和解決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管理科學和經濟科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具有相關的農(林)業科學知識和較寬廣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

2.掌握農業經濟、企業經營管理的基本理論與方法。

3.掌握技術經濟分析、經濟核算、社會調查等基本方法;

4.具有獨立獲取知識、計算機應用和信息處理、較好的語言和文字表達、組織協調、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能力;

5.熟悉黨和國家的`有關方針、政策和法規;

6.瞭解農(林)業經濟科學的理論前沿和農(林)業企業經營管理的發展動態;

7.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三、學制與學位

修業年限:4年

授予學位:管理學學士學位

四、主幹學科

經濟學、管理學

五、主要課程

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管理學原理、發展經濟學、農業經濟學、農業技術經濟學、區域經濟學、資源經濟學

六、學時與學分

人才培養方案 篇4

一、現狀分析

1.目前高職院校對創新創業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尚未真正到位。創新和創業教育尚未變成高職院校師生的共同行動。原因是一部分管理者認為,現在學校擴招,教育資源嚴重不足,能維持學校的正常運轉就不錯了;一部分教師覺得現在生源質量下降,傳統意義上的學習質量都難以保證,還談什麼創新創業?大多數學生則在應付着各種考試,能否創新那是走上工作崗位以後的事。

2.“雙創型”人才培養模式沒有得到根本性的確立。一是各種政策、制度和措施沒有形成一個系統的體系,而只是在傳統培養模式基礎上的局部修正和補充;二是形式重於實質,在“雙創型”人才培養中沒有起到真正的作用。

3.創新創業教育缺乏強有力的目標導向。長期以來創新創業教育還沒有真正納入教師教學工作業績考核範圍。對學生傳統單一評判模式的考核制度和考核方法依然在教學領域保持,成為實施素質教育、培養“雙創型”人才的“瓶頸”,阻礙着人才能力和素質的提高。

二、方案探討

1、轉變教育理念,實現創新創業的`一體化教育創新與創業是一個辯證的統一體,創新是一個從新思想的產生到新知識、新技術、新產品或服務的發現、發明和設計的過程,創業是一個發現和捕捉機會並由此創造新產品或服務並實現其潛在價值的過程。創新是創業活動的前提和基礎,是創業活動的最核心要素和最本質的特徵,是創業的靈魂和關鍵,也是創業可持續性的保障。而創業基於創新,並推進創新。高職教育“雙創型”人才的培養也應實現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一體化。

2、確定“雙創型”人才培養目標“雙創型”人才的目標特徵有以下二個方面:一是“雙創型”人才應具有紮實的知識根基和較完備的知識結構;具有良好的自主學習、再學習的習慣和能力;具有典型的創新創業意識和堅忍不拔的精神;具有敏鋭的洞察力、獨到的思維方式,善於判斷和把握機會;具有高超的創新、實踐、實施和拓展能力;具有優秀的團隊精神和社會競爭力。二是“雙創型”人才也應該具有專業人才的行業特徵。

3、優化“雙創型”人才培養模式建立由學校培養與學生自我發展相結合、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結合、校內理論教學和模擬教學與校外實踐教學相結合、國內社會形勢教育與國際背景教育相給的開放式教育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學校、社會在“雙創型”人才培養中的多元作用。

4、創新“雙創型”人才培養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學習過程比學習的結果更為重要,要摒棄傳統的以講授式為主的教學方法,積極推行以下三種教學方法:一是案例教學法,通過組織學生討論一系列實際存在案例,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使學生掌握有關的專業技能、知識和理論;二是模擬教學法,運用模擬器或模擬情境使學生在接近現實情況下扮演某個角色,並和其中的人或事產生互動,以達到預期的學習目的,以培養學生資訊獲得、動作技能和決策等能力;三是“實戰”教學法,在一個真實的社會環境和工作環境中,使學生在現實情況下扮演某個真實的角色,開展業務工作,以達到真實的學習目的。

5、強化“雙創型”人才培養的實踐教育為了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綜合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要求,不斷更新和優化實踐教學內容,增加綜合性、設計性、開放性、創新性實訓內容,確保學生在實訓教學環節中得到充分的基本技能和創新能力訓練。

6、改革考核方式考核內容應以針對學生的能力、素質與創新因素進行檢測,要儘量具有挑戰性、競爭性,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慾望、創新激情,能激勵學生不遺餘力地去探討、鑽研;在考核標準上,把創新因素作為最主要的評判指標。採用開放式、靈活多樣的考試方式,建立以開卷考核、分散考核、過程考核等為主要形式的考核方式。

7、建立保障機制一是健全組織機構,成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領導小組和大學生創新創業指導中心,負責全校大學生創業教育工作,加強對“雙創”教育的組織、協調和管理。二是健全規章制度,制定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指導意見,將“雙創”教育納入規範化、制度化管理。三是設立“雙創”專項基金,對學生的“雙創”活動進行專項資助。

三、結束語

本文旨在確定“雙創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定位,分析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與“雙創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差異,在創新創業教育中人才培養模式如何進行轉型提供探討方法。

人才培養方案 篇5

隨着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突飛猛進,對電子信息專業人才的需求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在電子信息人才培養方面,首先要了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培養,培養電子信息專業人才的創新精神,開發學生的個性化潛能。分析當前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現狀,確定人才培養的目標,並且針對如何培養適合社會發展的電子信息專業人才給出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

電子信息;人才培養;方案研究

電子信息專業是研究信息的獲取、存儲、傳輸、檢測、控制以及加工處理的技術學科,由於我國電子信息行業的迅猛發展,導致電子信息技術人才需求旺盛,信息處理和運輸方面的人才已經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這樣就給高校電子信息專業人才培養帶來巨大壓力。高校要充分了解社會需求,結合自身的辦學狀況,構建科學的技術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出適合社會發展的創新型人才。針對電子信息專業人才的培養,各大院校進行了系統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於電子信息科學的高速發展與社會需求的不斷變化,進一步深化課程體系與不斷地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具有一定的必要性。本文針對電子信息專業人才的培養方案的優化改革做出了探討。

一、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呈現快速發展的態勢,收入規模也接近萬億元,信息技術的服務增長趨勢突出,產業的集聚態勢比較明顯,產業的規模在不斷擴大,軟件的出口也在平穩地增長,電子信息產業結構與佈局在不斷地改革和調整,電子信息產業的內在發展規律決定了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現狀。目前來看,電子信息製造業增速將維持在8%左右,之後的增長速度雖然有望實現正增長,但是仍然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市場的飽和與顛覆性創新缺乏,使得通信設備的領域增速不斷下降,導致了電子信息製造業整體增長速度明顯下滑。

在全球市場萎縮的前提下,雖然國產品牌在家用視聽、計算機、通信設備等市場的比例不斷上升,但是增長的壓力也在不斷加大,通信設備產業的增長將從技術進步帶來的投資驅動轉變為信息服務和應用創新驅動,寬帶化、移動化、泛在化以及融合化將是未來網絡的發展趨勢。新一代的移動技術、睿智光傳輸網絡將成為產業創新的主要發力點。

計算機和智能終端領域,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互聯設備的衝擊下,全球的PC市場持續低迷,商用市場的需求相對比較穩定,但是很難有大幅度的增長,電子信息製造業要明確未來發展的新動能、新空間,以克服當前市場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電子信息產業的全球化與區域化比較嚴重,核心競爭力也在發生變化,電子產品逐漸的實現本地化的生產銷售,技術與品牌的競爭已經逐漸的取代了資源和產品的競爭,電子產品的生產逐漸的規模化、個性化,具有顯著的規模經濟效益。在當今社會,如果沒有一定的規模很難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我國電子信息產業跨國公司的主導作用也在日益顯著,逐漸主導着行業的發展,產業的主流技術日趨數字化、智能化,數字化技術已經成為通信和消費類產品的共同發展方向。

二、電子信息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作為一名優秀的大學生,無論學習哪門專業都應該熱愛祖國,擁護黨的領導,具有為國家振興而奮鬥的理想,有較強的事業心和責任心,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電子信息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要求掌握紮實的數學和物理基礎,懂得基本的法律知識,掌握電子信息的專業基礎知識,懂得電子技術的理論與實踐技術,具備分析和設計電子系統的能力,熟練掌握集成電路的結構原理,懂得信息處理的基本應用,瞭解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的理論前沿及最新發展動態,在電子信息領域要有創新意識,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可以獨立自主地獲取知識,在掌握電子信息專業知識的同時掌握一門外語,能夠閲讀外文資料,在國際貿易領域可以順利地溝通交流,掌握計算機基本技能,有信息收集與處理的能力,熟悉資料查閲的基本方法,在電子信息領域有一定的科研與實際工作的能力,為我國電子信息產業貢獻力量。

三、電子信息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所謂的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導下按照特定的培養目標,以相對穩定的內容和課程體系實施人才教育。當前我國的經濟建設迅速發展,各個行業也在逐漸地與國際接軌,企業單位的用人觀念也在不斷髮生變化,從過去的注重基礎理論水平到現在的既要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又要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逐漸地從理論向實踐轉變,課堂教學始終是我國人才培養的重點,對於人才培養的模式具體做出以下幾點分析。

1.改革教育觀念。

高校培養電子信息類專業人才首先要改革教育觀念,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觀、教學觀,把高效率的教學方法教給學生,注重實踐教學,實踐教學能夠體現人本化的教學理念,在教師的引導下,由學生自主進行實踐性學習,從過去單純的傳授式教育轉變為引導學生學習,學會生存的本領,改變被動式教學,避免學生死記硬背,機械式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跟上時代進步的步伐,高校要倡導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加強實踐動手能力,電子信息類專業是專業性與實踐性比較強的專業,所以要培養學生收集與處理信息的能力,不斷地拓寬知識層面,獲取新的知識,加強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從根本上進行教育觀念的改革。

2.運用多媒體教學。

高校在培養電子信息專業人才的過程中要運用先進的教學技術,多媒體教學已經普遍運用在高校教學中,多媒體教學可以通過視頻、圖片信息等吸引學生課堂注意力,更有效地闡述電子信息專業知識,激發學生的潛能,提高課堂效率,通過多媒體教學可以突破視覺的限制,從多個角度進行觀察,可以充分地突出重點,有助於電子信息概念的理解與方法的掌握。可以使學生突破教學難點,學生可以參與到教學互動,學生也能夠更主動地學習,通過創造反思的環境,更有利於學生形成新的認知結構。電子信息專業相對比較難理解,可以通過多媒體的`真實情景再現與模擬,培養學生探索創造的能力,擴大學生信息量的接觸,節約了時間和空間,提高教學效率。

3.注重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

21世紀需要創新型人才,電子信息產業的迅速發展也對電子信息人才的要求有所提高,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分層次地培養各類具有電子信息科學技術背景的高級專業技術人才是高校專業教學中必須考慮的問題,電子信息專業是技術性與應用性都比較高的專業,高校電子信息專業畢業後主要從事電子器件設計、電路設計、光電器件的測試、安裝以及可靠性等方面的工作。所以,在理論知識傳授的同時,要加強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使得學生在畢業後可以順利地成為電子行業的產品設計師以及產品工程師,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在電子信息行業佔據一定地位。

4.校企結合。

電子信息專業要注重實踐技能的培養,把理論知識與實踐緊密結合,高校要開啟生產勞動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模式,把校企結合作為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切入點,帶動電子信息專業的調整與有效建設,引導課程設置與教學方法的改革,電子信息人才培養的重點是教學過程中的實踐性,注重實驗、實訓、實習三個關鍵環節。探索課堂與實習地點的一體化,高校要與企業單位簽訂實習合同,組織學生到企業單位中定崗實習,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可以充分地瞭解經濟社會對電子信息人才的需求目標,通過實際的工作來了解自身的不足,有針對性地重點培養,企業實習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溝通能力,增強集體榮譽感,高校要按照企業的要求進行員工培訓,使得企業在分享高校優勢資源的同時,參與到學校的改革和發展中,高校在校企結合的方式下可以有效地創新電子信息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

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教師是人才培養的基礎,高校要培養高水平的電子信息專業教師,給人才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在教師培養上加大經費的投入,鼓勵電子信息專業教師到國外進修先進的文化與技能知識,組織教師進行學術性探討,全面培養教師的是綜合素質與教學水平,強化教師政治、理論、法規教育,採取集中培訓和個人自學相結合的形式,有計劃地組織電子信息專業教師學習黨的新時期路線與教育方針,提高教師的政治理論水平和道德思想水平,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拓寬知識層面,瞭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增強教師的事業心、責任感和敬業精神,做一名合格的電子信息專業教師。

五、結語

電子信息技術人才不斷缺乏,發達國家在電子信息產業處於領先地位,正是因為其控制了核心軟件的技術品牌,我國在電子信息專業人才培養方面要加強管理,有效創新,跟上時代的發展步伐,瞭解社會對電子信息人才的需求,科學地規劃人才培養方案。高校對電子信息專業人才的培養要進一步採取激勵的措施,密切關注社會動態,時刻了解社會對電子信息人才的需求,加強實驗教學,提高學生創新意識,促進學生專業個性化發展,給學生提供優良的學習與生活環境。對於社會未來的發展變化,高校對人才模式的不斷改革依舊是需要面臨的主要問題。

參考文獻:

[1]程望斌,張國雲,吳健輝.基於學科競賽的電子信息類專業人才培養研究[J].計算機教育,20xx,(2).

[2]張璐,趙永久,丁嵐,等.電子信息類專業新型人才培養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科教文匯,20xx,(10).

[3]程望斌,張國雲,吳健輝,等.電子信息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改革與實踐[J].實驗科學與技術,20xx,(12).

[4]謝俐,何勇,彭文華.高職電子信息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研究與實踐[J].重慶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xx,(4).

人才培養方案 篇6

為提高臨牀衞生技術水平,努力造就一批醫學創新團隊,提升我院醫學科技總體水平,加強我院臨牀醫療、科研和管理的後備人才隊伍建設,並不斷提高我院的醫療質量和服務水平,現對我院人才隊伍建設提出如下規劃:

一、 醫院人才資源現狀。

現有在職職工1323人。其中高級職稱281人,中級職稱466人,博士12人,碩士290人。在國家、省、市學會擔任委員以上職務的30多人,&&&&&等一批中青年專家在省、市學會擔任主要學術帶頭人,10餘人獲“##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稱號。

二、 人才隊伍建設的指導思想與目標。

(一)指導思想:從我院實際情況出發,制定和完善各項人才政策,建立一套良好的人才管理體制,充分調動和發揮我院年輕骨幹人才的作用。堅持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並重,培養與引進並重,穩定隊伍,提高素質,改善結構,優化環境。培養和造就一支與我院醫療衞生需求相適應,用得上、留得住的高層次人才隊伍。

(二)工作目標:①擴大人才隊伍結構的預期目標:五年內全院臨牀醫師人員本科學歷佔 %,碩士研究生學歷佔 %。五年內培養和引進學科帶頭人 人。②調整和優化人才隊伍結構的預期目標:人才在各學科間分佈更趨合理。人才的專業、年齡結構和高、中、初級專業技術人才的比例更趨合理。③提高人才隊伍整體素質的預期目標:

在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加強職業道德建設的同時,使人才的知識水平和能力素質有更大提高。使高層次人才與學科帶頭人的競爭力達到更高水平。

三、 戰略人才培養計劃

戰略人才培養體系由“雛鷹計劃”、“飛鷹計劃”、“精鷹計劃”和

“雄鷹計劃”四個部分組成。由這四個部分共同構成醫院戰略人才庫。

“雛鷹計劃”:該計劃旨在通過對有上進心、樂於學習、積極進取的新入職大學生的培養,使其逐步成長為部門技術骨幹、業務骨幹。 “飛鷹計劃”:該計劃旨在通過對醫院現有的有兩年以上工作經驗的、有進一步培養潛質的普通職工進行培養,使其逐步成長為各職能部門的負責人。

“精鷹計劃”:該計劃旨在通過對醫院有進一步培養潛質的中層幹部進行培養,使其逐步成長為醫院能夠獨當一面的人才,為更高一級的崗位儲備人才。

“雄鷹計劃”:該計劃旨在通過對現有高級管理人員和技術領軍人物的培養,使其逐步成長為全面的人才,為醫院今後的戰略佈局作好準備。

通過上述四個計劃,逐步將培養對象培養成為關鍵崗位繼任者和醫院後備人才。關鍵崗位主要指醫院根據當前或根據未來發展所需要的一些重要中級和高級崗位。後備人才主要是指醫院為應對未來發展變化而儲備的一些可替代醫院某些中、高級崗位的具有培養潛質的人才。

四、 加強教育培訓,建設一支高素質的衞生隊伍。

(一)加強學歷教育:堅持院校培養的主渠道,出台優惠政策,鼓勵中青年醫護人員到國內外知名醫療機構、科研院所攻讀碩士、博士學位。通過廣泛的`學習與學術交流,獲得更多的骨科衞生前沿新信息、新技術、新思路。

(二)深入開展繼續醫學教育:積極支持醫療、護理、醫技專業人員參加各種在職培訓的學習,有計劃分期選派人員外出參觀學習,建設繼續醫學教育考核制度和繼續醫學教育檔案,健全和完善繼續醫學教育證書制度和學分登記制度。

(三)切實抓好各衞生專業技術人員的規範化培訓:①繼續做好年輕醫師規範化培訓工作。一是要強化基礎理論的培訓,主要完成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規定的課程設置。二是採取院外培訓和院內輪轉相結合的辦法,強化基本技能的訓練。三是要重視基本知識的培訓,重點了解和掌握醫院的各項醫療制度、基本醫療流程。②繼續加強醫技科室人才的培養。加強理論學習,熟練掌握本專業的技能,積極開展新技術,同時提高本專業的檢查、檢驗水平,為臨牀診斷提供可靠的依據。③重視和加強護理人員的培養。護理人員的培養突出“三基”和操作訓練,強化無菌操作和與醫生的配合意識,同時及時掌握護理工作的新方法,把基礎護理、臨牀護理、生活護理提高一個新水平,為患者創造良好的治療和生活條件。

五、 堅持重點專科為龍頭,加強學科帶頭人建設。

(一)加強與國內外知名院校的合作與往來,搭建人才培養的廣

闊平台。通過技術交流、合作研究等多種形式,帶動我院各專科的發展。針對性引進發達地區的先進技術、聘請合作醫院教授為重點專科的專家,帶領、指導和組織科室人員進行講學和技術指導。

(二)加速對學術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的培養。各科室制定符合醫院實際的培養計劃,制定切實可行的培養措施。加強後備人才的實踐鍛鍊,有計劃地選送他們到國內外知名醫療機構培訓和進修,積極鼓勵和支持學術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參加各種學術交流活動。

(三)通過政策傾斜,完善高層次人才獎勵機制。對引進的高層次學科帶頭人,給予科研課題及配套經費、落實保障性住房、家屬及子女工作上學等問題。建立人才培養基金,每年從收入中撥 %用於人才培養工作。

六、 加大人才引進力度,拓寬人才培養渠道。

(一)按照“培養、引進、聘用”三個環節,實施醫療衞生專業人才培養工程,努力營造有利優秀人才脱穎而出健康成長的良好氛圍和環境,培養造就一支高素質的衞生人才隊伍。堅持培養與引進並重。結合醫院發展實際,通過兩到三年時間,在打造一批重點、優勢、特色專科的同時爭取在較短時間內培養出一批技術骨幹和學科帶頭人,積極拓寬人才培養渠道。

(二)建立規章制度,採取“請進來,走出去”的人才培養方針。加強與國內外知名醫療機構的合作,簽訂人才合作框架協議及醫療合作項目,定期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教授來院指導,定期選拔院內年輕骨幹赴合作單位進修學習,鼓勵職工不斷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術,

提高全院各類人員的整體專業技術水平。

(三)以高端人才引進為重點,形成引進人才帶動本地人才、本地人才爭做高端人才的氛圍。按照高標準培養人才、高層次引進人才、高效能使用人才的標準。積極引進高能力人才。

(四)以優勢項目為載體,形成優勢項目帶動人才引進培養,人才引進培養與項目發展齊頭並進的態勢。積極選拔後備人才,以在職攻讀高學位、到國內外頂尖醫院進修等形式重點培養,形成合理的人才梯次配備結構,促進科室實力進一步提升;大力發展科技含量高、發展前景好的學科建設項目,以項目為平台,引進培養科研型人才、高層次人才及緊缺的專業人才。迅速建立起一支優秀創新人才的科研團隊,引領帶動醫療工作的快速發展,形成項目建設與人才培養的有效對接,不斷提升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七、 加強附屬醫院建設,不斷提高臨牀科研、教學隊伍水平。

藉助高校成熟的教學經驗和強大的科研實力,提高醫院的層次,促進醫院從以醫療為主體向醫、教、研同步發展的教學型醫院轉變,以河南大學為依託,實現跨地區、跨部門教學、科研和醫療資源的優化組合,形成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共同發展的醫療教學模式,不斷更新及提高醫護人員醫學理論知識和技能,使醫院擁有更大的市場競爭人才、技術優勢從而大幅提高醫院科研教學質量。

八、 加強醫院管理人才隊伍建設,保持醫院科學發展。

多管齊下提高管理人員的專業素質。嘗試建立醫院管理人才培訓基地,邀請管理專家對管理人員進行培訓,定期組織管理人員到國內

人才培養方案 篇7

一、前言

進入21世紀以來,隨着我國資本市場中大慶聯誼、銀廣廈、紅光實業等重大財務舞弊事件的曝光,來自中小股東對上市公司的民事訴求不斷增加。但是,如何認定上市公司和註冊會計師的過錯,能否確定上市公司和註冊會計師的過錯與投資者損失之間存在因果關係,假如存在因果關係,又如何確定損失賠償額等一系列具有會計屬性的法律問題,一度令律師和法官束手無策,也使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難以得到有效保護。由此,法務會計開始受到人們的關注。然而,與國際領域法務會計發展相比,法務會計在我國尚屬於新生事物,無論是理論研究、實務開展,還是教育培訓方面都較為落後。回顧會計發展史不難發現:創新會計理論促進了會計實務的創新,創新會計實務又會激發理論的進一步創新,二者呈螺旋式上升之勢,而理論和實務的創新都需要有創新型人才。可見,人才是理論創新和實務進步的源泉。因而,研究法務會計人才培養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二、我國高等院校法務會計人才培養的現狀及其成因分析

(一)學術界對法務會計的學科屬性爭議較大

法務會計作為為法律服務的會計,融會計學、審計學、法學、證據學、偵查學、鑑定學等多學科理論和方法於一身,屬於邊緣性學科,其學科屬性在法律界和會計界存在很大爭議。在我國,法學界較早介入法務會計研究,並已舉辦了兩屆法務會計專題研究會。他們認為,司法會計包含法務會計,司法會計是法學的一個分支,司法會計活動是一種訴訟活動;會計界吸收國外觀點認為,法務會計包含司法會計,司法會計是會計的一個分支(李若山、蓋地等),司法會計活動實質是會計在司法活動中的應用。激烈的門户之爭成為制約法務會計人才培養的瓶頸。

(二)法務會計專業未被官方認可,教育模式散亂,開設院校少

根據我國現行教育管理體制的要求,高等院校各層次學歷教育的專業設置由國家教育部認可,並列入專業目錄,法務會計屬新生事物,未被正式列入國民教育專業目錄,尚處於高校自由開展時期。近來,筆者通過文獻搜索、上網蒐集等方法得出如下結論:目前我國已有一批致力於法務會計教學的政法院校、綜合性大學和財經類院校在本科或碩士研究生教育中開展了法務會計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仍屬空白,開設方式基本可以分為以下七種類型:

1.在法學專業本科教育中開設法務會計課程。如西南政法大學、華東政法大學均將司法會計課程設為本科生教育的必修課。

2.在會計學專業或財務管理專業本科教育中設立“法務(司法)會計專業或方向”。如雲南財經大學、雲南財貿學院在會計學專業中增設司法會計專業方向,雲南財大將其改為法務會計方向;渤海大學開始在財務管理專業下設法務會計方向;9月,河北職業技術學院試辦了首屆會計學法務會計專業。

3.在法學專業本科教育中開設“司法(法務)會計方向”教育。如西北政法大學、華東政法大學、渤海大學等。

4.在法學專業開設法務會計專業碩士學歷教育。如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從起招收法務會計專業碩士研究生。

5.在法學專業或會計學專業開設法務會計方向的碩士研究生教育。如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管理學院、中國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西南政法大學管理學院、首都經貿大學會計學院、吉林大學、華東政法學院、復旦大學、渤海大學等。

6.在會計專業碩士中開設法務會計專業教育。復旦大學在招收的首批mpacc(會計碩士專業學位)學員中,在全國高校首次開設了“舞弊審計與法務會計”專業,中國人民大學、西南政法大學也在mpacc中相繼開設了法務會計專業。

7.開展法務會計職業培訓。如中國政法大學已開展面向註冊會計師、註冊税務師、註冊評估師、會計師、審計師、內部審計人員、各類商務調查事務所從業人員、在校的會計與財務管理專業方向的大學生與研究生的法務會計培訓。

(三)課程設置五花八門,尚未形成科學、系統、完善的法務會計學科知識體系

由於學科屬性未定、專業非正規化,導致法務會計教學理念、教學思路和課程設置的不統一。筆者通過上網搜查,得到了部分院校法務會計方向教學計劃信息,表1列示了較具有代表性的雲南財經大學、渤海大學和中國政法大學法務會計課程設置情況。

仔細閲讀表中資料可以發現,雖然上述三所院校法務會計所屬專業有別,課程名稱各異,但開設的法務會計課程仍呈現如下共同點:1.涉及學科領域廣,幾乎涉及到了會計學、審計學、法學三大領域,並主要以會計學課程和法學課程為主,可以體現出法務會計人才知識結構應具有的特點。2.課程門數繁多,學生很難通過本科段或短期培訓予以領會和掌握,應用水平值得懷疑。3.法務會計課程幾乎是會計學和法學課程的疊加,是一個集會計學、審計學和法學課程的.大集合,沒有實現交叉學科知識間的整合,更沒有實現交叉學科間知識的融合,到頭來,可能會導致既沒有培養出合格的會計師,也沒有培養出合格的律師,更不可能培養出合格的法務會計師的結果。這也正是法務會計學科屬性未定、專業設置不規範等因素的突出表現。

(四)合格的專業教師匱乏

合格的教師是培養人才的關鍵。目前,在開設法務會計課程或專業教育的院校中,承擔法務會計教學任務的教師或是會計專業教師,或是法學專業教師,既精通會計學、審計學理論,又精通證據學和法學理論與實務的跨學科複合型教師基本沒有。

三、我國法務會計人才培養應當明確的事項

(一)明確界定法務會計的本質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本質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決定事物性質、面貌和發展的根本屬性,事物的本質是隱蔽的,是通過現象來表達的,不能用簡單的直觀去認識,必須透過現象掌握本質。我國學者對法務會計的界定呈多元化態勢,有運用型學科、會計行為、會計職業、交叉學科等多種觀點,總體上呈“層林”狀態。筆者認為:法務會計應是接受委託的法務會計師,為幫助委託人解決在經濟生活中遇到的法律事件,以法律法規為準繩,以會計資料為憑據,以會計理論、審計理論和證據學理論為基礎,以會計方法、審計方法和司法鑑定方法為手段,持客觀、公正的立場,對涉事會計資料進行調查、取證、論證,並發表專家性意見或提供訴訟支持的一種法律性會計專業技術服務活動,旨在為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和執法公正、公平提供專業證據,發表專家證詞和證言,或進行法庭辯論。

(二)理性認識法務會計的學科屬性

法務會計工作可以被看作是將會計語言記錄的會計事實翻譯成法律語言表述的案件事實,既能夠提供訴訟支持服務,也能夠提供會計調查服務,或是專家諮詢服務,其服務具有法律服務性、法律事項性、調查取證性、價值量化性、報告排他性等特點,是一個會計技術和法律技術並重的服務項目,這正是人們將法務會計列入交叉學科的根本原因。鑑於此,將法務會計界定為雙重屬性的學科,分別在會計學科和法學學科下設法務會計專業,將有助於專業人才的培養。

(三)理清法務會計與註冊會計師和律師的關係

法務會計應經濟活動中發生的法律事件而產生,本質屬於具有法律性質的會計專業技術服務活動,法務會計信息表現為表達專家意見和鑑定結論的書面報告,無疑使得其工作性質與註冊會計師審計和律師的調查、取證與法庭辯護聯繫在一起,但是,法務會計並不是註冊會計師和律師的簡單相加,而是二者的完全融合。因為從大量的會計信息中查找會計法律事實,不具備律師資格的註冊會計師是不能勝任的,而證實舞弊、虛假陳述等過錯行為是否存在,確認過錯與損失之間的因果關係,並計量損失額,又是不具備註冊會計師資格的律師難以完成的。因此,可以理解為:法務會計師是具有律師資格的註冊會計師,或具有註冊會計師資格的律師。

(四)科學定位法務會計人才培養目標

目標是行為的導向,目標明確、可操作性強是成功的關鍵。法務會計作為一門新型的複合型邊緣學科,需要綜合素質的人才。美國會計學家貝洛各尼曾這樣描述法務會計人,他説一名稱職的法務會計人的構成應是1/3的商人、1/3的調查人員和1/3的會計人員。這種描述實際上就是我們現在所説的跨學科的複合型人才。因而,借鑑國外經驗,綜合我國國民教育體系,筆者認為,我國法務會計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應具有層次性和遞進性。大學本科和碩士研究生教育應重點培養應用型複合人才,為實戰領域輸送人才;博士研究生教育應重點培養研究型複合人才,為教學、科研領域輸送人才。

四、適合我國國情的法務會計人才培養方案設計

(一)儘快批辦法務會計專業,大力推廣法務會計學歷教育

在明確了法務會計學科屬性的基礎上,為推動法務會計人才培養,教育部應當儘快批准設立法務會計專業。具體方案設計如下:

1.本科學歷教育階段,分別在會計學和法學兩大學科下設置獨立的法務會計專業,涉及全日制本科和雙學位、繼續教育和自學考試三種形式。

2.碩士研究生學歷教育階段,分別在會計學和法學兩大學科下增設法務會計專業,涉及全日制和同等學歷教育兩種形式,招收對象必須是會計學專業、審計學專業和法學專業的本科生,高校會計、審計和法律專業教師,以及具有一定工作經驗的會計師和律師。

3.開創法務會計本碩連讀制。具體方案為:吸收大學本科二年級成績優秀,並對法務會計感興趣的會計學、審計學和法學專業學生,實行六年制的法務會計專業本碩連讀制度。

4.積極鼓勵在法務會計碩士教育有成功經驗的院校,開展法務會計專業博士教育,填補我國法務會計專業博士教育的空白。

(二)構建科學的法務會計學科知識體系

在設計法務會計課程體系時,應當避免會計課程和法學課程的簡單疊加,堅持會計學、審計學和法學專業基礎理論課程為先導,會、法知識融合課程為主流,按照學歷教育層次層層遞進的原則進行,可以將專業課分為專業基礎課、專業主幹課兩大課程組羣,具體設計方案見表2。

(三)鼓勵有條件的高校開展法務會計雙向職業培訓

職業培養是專業人才速成的重要途徑。目前我國職業法務會計師還是鳳毛麟角,接受法務會計委託的人羣主要是註冊會計師和律師,他們往往因為知識和技能的單一性而深感力不從心,迫切需要充電,他們的實戰經驗和感受會對高等學歷教育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因而,應當鼓勵已有一定法務會計教學經驗的院校積極開展面向註冊會計師、律師以及在校大學生和碩士研究會的法務會計職業雙向培訓。即採取高校專業教師和參與培訓的具有豐富實戰經驗的註冊會計師和律師同時授課的培訓方式,一方面通過高校專業教師授課,豐富註冊會計師和律師的理論知識;另一方面,通過註冊會計師和律師對親身經歷的典型案例的介紹和解剖,使專業教師及在校學生感受實戰現場和獲取臨戰經驗,這是法務會計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的重要通道,更是培養高水平法務會計教師和法務會計師的有效途徑。目前,中國政法大學開展的法務會計職業培訓已形成一定規模,其經驗很值得推廣。

五、結語

法務會計作為一個新生事物,需要來自官方和民間的共同呵護和努力;作為一個交叉學科,需要會計學、審計學、法學等各個相關學科的相互吸收、通力合作和共同努力;作為一個服務行業,需要理論界和實務界的相互學習和共同促進。本文僅對我國法務會計高等教育及人才培養進行了粗淺的研究,方案的實施面臨一定困難,需要教育界、學術界和實務界認可、努力和支持,筆者將不遺餘力對此課題予以高度關注,更希望有更多的會計界和法學界人士致力於法務會計教育和實務的研究,並對法務會計人才培養提出更多更好的建議。

人才培養方案 篇8

一、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經濟學、管理學的基本理論和現代企業管理的基礎知識,具有企業管理、人際溝通、市場營銷、創業就業等方面的基本能力,能夠勝任中小企業管理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二、培養要求

(一)知識要求

1.掌握管理學、經濟學基本原理和現代企業管理的基本理論和方法;

2.掌握從事工業企業、商業企業和新型業態管理工作的專業知識;

3.熟悉我國企業經營管理的政策法規;

4.熟悉國際企業管理的慣例與規則。

(二)能力要求

1.具備從事工商企業組織的常規管理能力;

2.具備良好的人際溝通協調、團隊建設的組織能力;

3.具備初步的戰略運籌、預測決策的領導能力;

4.具備基本的市場調研、風險控制和營銷能力;

5.具備一定的創新意識和良好的創業就業能力。

6.具備初步的.文獻檢索能力和較好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素質要求

熱愛祖國,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和職業精神,較強的法制觀念和創新意識,較高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較好的身心素質。

(四)適宜就業方向

本專業學生畢業後可在各類中小型工商企業和服務業從事經營和管理工作,以及在政府經濟管理、行業管理等部門從事管理工作。

三、修業年限

準學制2年,學習期限為2-3年

四、畢業學分與授予學位

畢業學分:51學分

授予學位:管理學學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