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歷史解讀

歷史與文學是教育永恆的支柱

教育是傳承文明和接續歷史的活動。教育的目是為了擴大而不是控制學生的思想和精神。作為教育的內容,作為承載我們的心靈飛昇的載體,歷史與文學對於拓展我們的精神空間,豐富我們的內心感受,對抗我們精神的平庸和墮落,有着不可替代的價值。

歷史與文學是教育永恆的支柱

歷史的學習,是增進個體與整個人類的情感聯繫和熟悉人類經歷的心路歷程的橋樑和紐帶。因為,“人是什麼,只有歷史才能告訴你”(狄爾泰)。在人類千百年的歷史長河中,充滿了刀光劍影、生離死別、血腥與暴力、眼淚與歡笑以及正義戰勝邪惡、文明戰勝野蠻的艱辛與曲折,一曲曲的喜劇、悲劇、鬧劇競相上演,異彩紛呈,令人目不暇接。這種豐富性其本身就有着極其重要的教育價值:世界原本就是豐富多樣的存在,誰又有理由推行霸權與獨裁?

歷史既不是子虛烏有的過去,也不是凝固的實體性的存在。歷史的豐富性、偶然性給了我們感受歷史的體温、氣息和色彩的畛域,給了我們盡情地展開想象的翅膀的廣袤的空間,給了我們的心靈自由地舞蹈的寬闊舞台。在歷史的荒原中,有我們可以發現的、能夠深刻地校正我們觀念的最為異己的文化,‘使我們獲得對於我們自身所處狀態的一種洞見,從而使我們自己獲得應付陌生事物的信心。就是這樣,我們一次又一次地從狹隘走向廣闊。

“如果我們放棄歷史,那麼對歷史的每一次超越就都成了幻覺。事實上,只有在這個世界之內,我們才能超越這個世界地生活。世界周圍沒有道路,歷史周圍沒有道路,而只有一條穿越歷史的道路。”(雅斯貝爾斯)要真正歷史地把握過去,就要體驗到時間異質而充實的內涵,在這個體驗中喚醒我們深刻而豐富 的記憶,從而進人歷史。

我們只有通過記憶甦醒的瞬間才能進人歷史;只有進入歷史,才能真正歷史地把握過去。面對歷史,我們可以哭、可以笑;可以追思,也可以戲説;可以歌唱,也可以怒罵。歷史給了我們宣泄情感、昇華體驗、深化認識的處所,這又何嘗不是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的財富?!為了使這筆財富充分地發揮 它的作用,發揮它培植年輕一代的歷史理性與人文關懷的價值,這就需要我們摒棄那種按照某種政治需要將歷史塗抹成宣傳工具的企圖,摒棄那種將一種解釋非法地晉升為惟一正確解釋的企圖。

這並非危言聳聽的杞人憂天。據《歷史與未來》披露:亞洲大部分國家都患了選擇性健忘,歷史教材被明顯刪節與肆意歪曲弄得千瘡百孔。日本篡改歷史教科書,美化其“二戰”侵略史早已臭名遠揚,而韓國那些斬手指抗議的青年又是否記得所學課本也極少涉及“慰安婦”的歷史,印尼更加不會提到1965年,蘇哈托執政後那場50萬人大屠殺,泰國、印度、柬埔寨也是這方面的“典範”。真不知道這些國家是否清楚歷史是明鏡,不讓下一代人從完整的歷史中學習與思考,又怎能期望他們能更好地建設未來呢?

文學是虛構的藝術,是想象的殿堂。無論什麼時代,文學都是對於人類所面臨的問題的象徵性的解答,因此而成為生活的教科書;文學還是人類靈魂的守護神:文學之於讀者,是精神得以寄託與憩息的殿堂;讀者與文學,應該是走進這殿堂尋找自我的一個過程。

有作家説,小説是什麼?小説是碰觸人類傷口之後流出來的血。好的小説是過渡讀者精神的橋樑,通過這樣的.橋樑,我們可以抵達廣闊的精神彼岸,奔向嶄新的精神天地。好的作家,會讓不同的人在自己修築的殿堂裏找到恰當的座位,讓每個人都心甘情願地走進去流連忘返。想一想,古往今來有多少可以構築這華美殿堂的超凡聖手。手捧他們的作品,讀着讀着,我們久已忘卻的夢想和沉淪的激情也漸漸升起來了。想起安徒生,想起美人魚,我們就不可避免地想起了愛與美,那是隱藏於日常生活中的智慧,它們像金子一樣閃閃發光,使我們平凡的生命煥發出非凡的亮麗。

然而,我們有一種很令人沮喪的閲讀習慣:人們會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要求文學作品富有更多的社會意義,或者哲學意義,或者其他什麼意義。這種功利性極強的閲讀習慣由來已久,文學的藝術價值喪失了其獨立存在的意義,文學淪落為宣傳的工具。由於這種比較淺薄和惡劣的閲讀習慣,導致我們的語文教學成為枯燥乏味的、模式化的流程

在文學經典那裏找到的可能是自己的形骸,也可能是一束思想、一點靈光、一把可以拾得起的記憶……萊昂內爾特里林(Lionel Trilling)説:“文學是教會我們人類多樣性的範圍與這種多樣性之價值的惟一武器。”相信人生許多感悟,就在捧卷細讀之時——感謝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後,茶煙輕揚,書香浮動,風塵僕僕的心靈終於可以回家了。抑或在那幽靜的夜晚,我們守在小窗前,望着那燦爛的星空,‘憧憬着美妙的人生境界,吟詠着自己寬廣而又温柔的心靈。久而久之,我們的身心都與那廣闊的星空、美妙的境界融為了一體,實現着人生的超越。

我們倡揚人文教育,其目的並不在於熟識作品名稱、文人姓氏,而在於引導學生邁進價值觀念、學術思想的角鬥場,競才智之技,將學生引領到廣袤的時空之中,感受博大、豐富、深邃。惟其如此,人文精神方有望養成,才能實現教育的真正價值。

讓學生從歷史中、從偉大人物的傳記中、從文學作品中,去感悟生命的偉大,去感悟人性的美好,去感悟人生的創造之美、奮鬥之美,去激發和推動他們追求比生活本身更高遠的東西,這就是歷史和文學的教育價值。正如有識之士所指出的:“歷史、文學、人物傳記,並不是能更直接地參與世界的改造,但它卻能喚起人們內心深處渴望改造世界的衝動和慾望,能喚起人之所以為人的自豪感受,能喚起一個人堅信自己內在的力量是無堅不摧的信念。”

教師通過歷史與文學作品中的大量事例這一最豐富的資源來進行有關好與壞、對與錯、正義與邪惡、文明與野蠻、真理與謬誤的辨識、領悟,從而起到啟迪智慧、陶冶情操、生成信念的作用。現代派詩人、著名文學史家聞一多先生宣稱:“一般人愛説唐詩,我卻要説‘詩唐’一懂得詩的唐朝,才能欣賞唐朝的詩。歷史與文學,在這裏成為相互解讀的依憑。還是孔德説得好:認識了人,就是認識了歷史。而“對過去視而不見的人,對未來也將是盲目的”(德國前總統魏茨曼)。

隨着歷史的變遷,作為教育的核心要素的課程總會有所增加或者減少,但歷史和文學,作為兩大永恆的支柱將一如既往地支撐着教育大廈的巍然聳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