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歷史解讀

三國曆史的介紹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下面是本站小編為你整理的三國曆史的介紹,希望對您有用!

三國曆史的介紹
  三國曆史的介紹

三國其實可以稱為漢末三強,是在眾多武裝割據勢力的優勝劣汰中脱穎而出的三個集團,他們都具備了時代的適應性,集團內部既有足夠的實力,也有足夠的活力,因為三足鼎立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吳蜀兩個弱方還結成了聯盟,所以三足鼎立局勢在一定時期內能夠延續,是一種必然。

但是,由於自秦漢以來形成的大一統思想的影響,三國集團都不滿足於既定的鼎立形勢,他們既渴望延續鼎足以保全自己,又渴望打破鼎足以求成功統一,這種渴望實際上在鼎立的初期就開始了,但在中期表現的更明顯。

但在三國中期,各國最大的矛盾不在於敵國,而在於自身的變化。各國的第一代菁英由於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紛紛退出歷史舞台,集團內部的實力和活力如何經受時間和人事變遷的考驗,是一個大問題,這個問題,三國實際上都成功解決了。

東吳的孫權,因為年齡比曹操劉備都小,也因為他強壯長壽,這個時期不需要考慮過渡問題,曹丕的繼承人是曹睿,這在當時也幾乎是無可選擇的人物,不過曹睿是個優點缺點共存的人,鼎立的局勢和頻繁的戰爭反倒壓抑了他的缺點,使優點得以發揮,所以曹魏集團也得以平穩過渡,繼續保持了它的優勢。

當時最成問題的是蜀漢,劉備的繼承人可以三選一,但劉理劉永太小,只能選較大的劉禪,但劉禪的才能屬於中下水平,除了為人寬厚可以稱道之外,實在不是理亂之才,但劉備採取了高超的補救措施,劉禪只繼承了名義的權位,實際權力都交給了蜀漢能力最強威望最高的諸葛亮,而諸葛亮的才幹,在三國中期是首屈一指,在他執政的時代,最小的蜀漢反倒成了最強的一國。

三國中期,天下局勢實際操縱在曹睿、諸葛亮和孫權這三個強人手中,各有特色,難分軒輊,所以鼎立局面得以延續。

中期的`結束,在蜀漢應以諸葛亮病故五丈原為界,在曹魏應以曹睿病故為界,在東吳應以孫權病故為界。

  三國曹魏歷史簡介

魏國(公元220年-265年),始於魏文帝曹丕,滅亡於魏元帝曹奐,曹丕之父曹操雖未稱帝,但曹丕稱帝后追封他為魏武帝,魏朝,計曹操共5帝。魏是三國時期最為強大的國家。漢獻帝以冀州十郡封曹操為“魏公”、在魏郡治所鄴建宗廟,平定漢中後進爵“魏王”,曹丕代漢後便稱“魏”。以其皇室姓曹,歷史上又稱“曹魏”。

東漢末年,地方豪強勢力迅速增強,各地豪強紛紛起兵割據自立,一時間全國又陷入內戰混亂之中。曹操初據有兗州,復收編了青州黃巾軍三十萬,勢力漸強。他又將洛陽的獻帝迎至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在政治上得到了優勢。建安五年(200),袁紹與曹操在官渡展開決戰,曹操大敗袁紹,成為北方最強的軍事集團。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又率軍南下,佔荊州,與在長江中下游的孫權對壘。此時劉備也起兵欲興漢室,率荊州的殘餘勢力與江東的孫權結合。孫、曹大軍在赤壁會戰。曹操大敗,退回北方,劉備得以佔據荊州,後入成都。從此,曹、孫、劉三大勢力成鼎足之勢。

曹操封魏公,遷都鄴,後又進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220)操死,子曹丕取代漢獻帝,建國號魏。次年,劉備也在成都稱帝,國號漢(一般稱蜀或蜀漢)。公元229年,吳王孫權在建業稱帝,國號吳(一般稱孫吳)。三國分立時代正式開始。

魏在三國之中佔據最大地區, 都在中原, 又有漢室禪讓, 向來稱為正統王朝。期間最重要的改革有陳羣的九品中正制, 令中國政治漸漸變成世統壟斷。

三國初期,各國主要致力於整頓吏治,恢復社會秩序和發展經濟。其中以曹魏的成就比較突出。從曹操統一北方、開展屯田開始,生產逐漸恢復,曹操又改革了東漢以來的許多弊政,抑制大地主豪強的勢力,掃除了宦官和外戚的專權,吸收中下層地主階級人物參加政權。魏文帝時,又實行九品中正制,承認一般士族有做官的權利。對魏晉時代之政治產生深遠影響,直到南北朝結束後才被廢止。

三國時期戰爭不斷,隨着蜀漢國力日下,263年魏國司馬氏展開攻蜀計劃,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等等攻蜀,結果蜀主劉禪出降,蜀漢亡國。後司馬昭死,其子司馬炎於266年篡魏自立,國號晉,曹魏遂亡。

文化

曹魏雖然是以軍力起家,但曹氏一族在文學上具有相當成就,如曹操和其子曹丕和曹植都擅於寫詩,時稱三曹,後世又稱建安文學。即使到了後期其君主也頗有藝術造詣,如曹髦擅長詩文、繪畫,被譽為才子。

經濟

漢、魏、吳三國中以曹操最重視農業,其中以曹魏人口最多,墾荒的面積最廣,這正是當時三國中以曹魏實力最強的原因。

曹魏重視農業的另一實證,是其大力興修水利,其工程的規模和數量在三國中首屈一指。如233年,關中一帶闢建渠道,興修水庫,一舉改造了三千多頃鹽鹼地,所獲使國庫大為充實。再如曹魏在河南的水利工程,其成果使糧食產量倍增。

  三國蜀漢歷史簡介

蜀漢,三國之一。

公元221年―263年,劉備在四川(蜀)成都稱帝,續漢之大統,國號「漢」。劉備為漢中 山王劉勝之後,其國號“漢”意味着是東漢的延續,又因其佔據益州,俗稱蜀地,其政權歷史上也稱“蜀漢”。 國土在今四川東部和雲南、貴州北部以及陝西漢中一帶,懷帝時為魏所滅。

蜀漢(221年--263年)始於昭烈帝劉備,終於後主劉禪,共2帝。

東漢末年,劉備與河東關羽、涿縣張飛結為兄弟,募兵參加鎮壓黃巾。先後任安喜尉、高唐令、平原縣令、平原相、徐州牧、鎮東將軍、封宜城亭侯等,後封左將軍、豫州牧。在官渡之戰時,為曹操所敗,逃至新野。公元208年三顧茅廬,得諸葛亮(孔明)輔助,聯合孫權,大敗曹操於赤壁,又南收荊州四郡。後來接劉璋邀請入川抗拒張魯,後吞併益州。建安二十四年己亥(公元219年)劉備自立為漢中王,與曹操、孫權鼎足之勢。後關羽率軍徵發荊州北部,因呂蒙偷襲荊州南郡而宣告失敗,而劉備同時也丟失荊州領土。漢獻帝延康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劉備於魏·黃八年級年辛丑(公元221年)四月,正式在武擔稱帝,定都成都,國號“漢”,史稱“蜀漢”,年號“章武”。蜀漢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劉備率軍徵發孫權,為陸遜敗於彝陵,不久病逝,託孤於諸葛亮,輔佐長子劉禪即位。期間諸葛亮曾七出祁山,但是勝少負多;姜維九伐中原,卻次次失敗。諸葛亮、蔣琬、費禕、董允死後,內廷逐漸為宦官黃皓把持,使得前方戰事不為劉禪所知,最終導致鄧艾偷襲成都成功、劉禪自赴而降。後來姜維“詐降”,意圖藉助鍾會之力復國,但是計劃失敗被殺。共二主,四十三年。有今四川及雲南、貴州北部、陝西舊漢中府一帶。

蜀漢政治的分期

劉備集團自建安十九年(214)攻佔益州到炎興元年(263)蜀漢滅亡,共50年。在這50年中,諸葛亮治國約20年,可以視為蜀漢政治的前期,也是其最輝煌的時期;接着蔣琬、費禕執政約20年,他們並無變革,保持了蜀漢政治前期主要優點,但也留有隱患,這一時期可視為蜀漢政治的中期;蜀漢政權的最後10年,陳祗、黃皓亂政,位高權重如大將軍姜維也岌岌可危,朝政混亂,迅速滅亡。這三個時期中尤其是蜀漢的前期和後期之間,政治狀況有着明顯的差異。將其分別進行研究,有助於把握不同時期政治狀況。

蜀漢前期 公元214年劉備佔領益州後雖然並未立即建立封建王朝,但政權實際是存在的,同時也馬上着手對這一地區進行治理。從佔領益州時起,至蜀漢建興十二年(234)諸葛亮去世,共約20年。建興元年(223)以前,諸葛亮雖説是劉備的助手,但由於劉備經常征戰在外,因而在治國方面諸葛亮仍發揮相當重要的作用;劉備去世以後,諸葛亮受託孤遺命輔佐後主,“事無鉅細,鹹決於亮”,在治國方面發揮主要作用。這一時期政治清明,社會穩定,吏治良好,既有效控制了益州士族勢力的過度膨脹,也得到其支持。

蜀漢中期 諸葛亮死後蔣琬、費禕相繼執政(234~254),他們治國“鹹承諸葛之成規,因循而不革”,[①]繼續保持了社會的安定,注意維護與益州士族的關係。可以説,這一時期蜀漢政治狀況與前期大致相同;但是,費禕對奸佞陳秖的提拔和縱容,為日後陳秖、黃皓的弄權亂政,留下了禍根。這是蜀漢的中期。

蜀漢後期 自244年年初費禕遇刺身亡後,蜀漢政治發生了很大改變。陳祗把持朝政,宦官黃皓與之“互相表裏”,操弄權柄,位高權重如大將軍姜維竟至不敢回朝議事,惟擁軍在外以自重;政治的昏暗也引起社會的動盪,益州士族由於自己應有利益得不到封建王朝的保護,對蜀漢政權的存亡也漠不關心。於是263年魏軍攻入益州,蜀漢迅速滅亡。這10年,可視為蜀漢的後期。


標籤:三國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