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育考試

2015三年級下冊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五篇」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_範文一

2015三年級下冊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五篇」

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講述的是為了保護一棵橡樹,築路工人與工程師經過精心的設計,在不改變築路計劃的前提下,使公路在橡樹邊拐了一個馬蹄形的彎兒,既保住了這棵橡樹,又圓滿地完成了築路計劃的故事。

三年級,根據《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在本略讀課文教學,其中一個主要教學目標就是通過學生自主閲讀領會文章的主要內容,瞭解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寫實的文章主要把文章的主要人物,事件與結果概括出來基本上就可以了。本班學生,年紀雖小,但課堂思維活躍,敢於交流,敢於嘗試,積極展現自我,有一定的探索能力。可畢竟才剛真正涉足閲讀能力的培養,儘管引導學生概括主要內容已有一段時間,在本單元的課文中亦是讓學生每每嘗試概括,但發現學生還是未能準確把握,尤其是對主要人物的把握上,若故事中不只有一個人物,學生便感覺棘手。

該如何準確找到主要人物?根據本課略讀課文,語言質樸,情節簡單,通俗易懂,可與前面課文一個最大的不同點——主要人物不是一個,正好讓學生嘗試概括,尋找方法。首先讓孩子們回顧以往的方法:一般來説文章寫誰的篇幅最長,誰就是主要人物。可這一篇課文,孩子們用以往的方法進行概括,總是感覺是是而非,似乎找不到主角。望着孩子們一雙雙充滿疑問的晶亮眼睛,於是,孩子們在交流討論中盡情發表自己的想法、觀點。在交流過程中孩子們就這羣人中能否去掉一部分人留下一個人物進行了爭論。當孩子們再次反饋他們的交流所得時,明確了主要人物不一定是一個人的觀點。再通過引導孩子們用基本句型“誰幹什麼”的結構整合語句進行歸納,儘管花費的時間比較長,但學生的進一步瞭解了概括主要內容的方法:用簡潔的語言説明誰幹什麼,結果怎樣。

在本課的學習中,從教學效果看,概括主要內容這一基本的教學目標是達成了,只是在教學時沒有充分利用文本特點,讓學生在本文的矛盾對比中感悟工程師和工人們的環保意識,也就是讓學生在情感反差中逐步體會主題,此外,在教學本課時我還是未能讓學生真正地做到自讀理解,對於這一點我還學要更進一步思考,該如何做會更好。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_範文二

上完了<<路旁的橡樹>>這篇文章,有許多值得回味的地方,我覺得孩子們是最好的讀者,也是最好的老師,他們在對課文的理解和對人物的感悟都有他們的出發點。下面是我在教學中的一個小反思:

初讀課文概括主要內容時,一個學生説主要講工程師和工人們為了不砍橡樹,就把公路修成了馬蹄形。這時另一個學生表示反對,他認為工程師想砍樹,是在工人們的影響下才改變主意的。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學習契機,於是我向學生了解他們的看法。有七八個孩子同意後者。於是我讓孩子們仔細讀課文,找到自己的根據。孩子們找的很認真,不一會,一雙雙小手就迫不及待地舉起來了。認為前者的孩子首先找到的根據是"工程師説:"計劃是不可以修改的."説明他認為計劃是最重要的,意思是要砍掉橡樹。馬上就有孩子反駁:“請讀這一句:他長久地看着計劃,然後把目光轉向橡樹,歎了口氣。如果他想砍掉橡樹,還會長久地看橡樹嗎?説得多好。我馬上對孩子們説:“讀讀這一句,想想他在想什麼?”一個孩子説:"他在想計劃是不能修改的."另一個孩子説:"他在猶豫."一個孩子説:"他不知道該怎麼辦."這時一個孩子站起來説:"他不想砍掉橡樹,也不想修改計劃,正在不知道怎麼辦的時候,工人們的話讓他做了決定."於是我們又一起讀了這兩段.孩子們肯定了這種想法.於是我們看他們這樣做得到了怎樣的結果,一個孩子提出什麼是高尚的心.很多孩子自動舉手回答了他的問題.然後我們再回到課文中,讓孩子們找出哪些句子能表現他們的高尚,孩子們很快找到了,並且談到了自己的體會.在理解的基礎上感情朗讀了句子.孩子們熱烈地討論着,我微笑地聽着他們的見解。一個個重要的句子就在他們的辯論下輕鬆地解決了,最後孩子們達成了共識:工程師也有一顆善良的心。

這篇課文就在孩子們的朗讀感悟中學完了,大家都感覺很輕鬆。這才是真正的綠色課堂,雖然是春天的下午,雖然"春眠不覺曉',可是在今天的課堂上,孩子們沒有打瞌睡,學得興致勃勃有滋有味。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_範文三

《路旁的橡樹》課文語言質樸,情節簡單,通過尋常小事,不尋常的處理方法,感染學生,增強環保意識。以下是我教授此課後的幾點感受。

一、留足空間實現多元解讀

一開始,讓學生質疑,他們對高尚一詞不太理解,通過研讀課文,體會工程師內心複雜的思想鬥爭,特別是理解他如果選擇砍去橡樹,也一樣可以得到讚美或者得到更多的讚美,但最後卻作出了這樣的選擇,讓學生懂得,在平凡小事中,在矛盾掙扎中,能讓好的思想佔上風就是一種高尚。在教學過程中,反覆地出現課文的最後一段,讓“高尚”一詞在學生的心靈上打上深深地烙印,把這種環保意識落實到自己的行為中去。

二、人文性與工具性並舉

在引導學生抓住文中重點的詞句,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美好的行為時,除了讓學生感受他們品格的高尚,還不失時機地安排一些語言訓練。看着這個彎曲的馬蹄形進行説話練習,讓學生想象風中的橡樹在跟人們説些什麼,這樣的練習既讓學生體會到這像箭一樣筆直的公路上,這唯一的馬蹄形的彎,昭示了築路工人高尚的心靈,又讓學生在説話練習中,錘鍊了文字的準確性,提高了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

三、聯繫生活拓展語文外延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把學生的視線引向廣闊的生活課堂,讓學生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因此,在學完課文之後,我讓學生了解身邊保護環境或破壞環境的事例,把學生的視線從語文之河引向廣闊的生活之海。

雖然自己很努力,想離完美更近一些,但回頭審視自己的課堂,還存在着一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