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育考試

走我們去植樹的教學反思

《走,我們去植樹》是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的第一篇課文,是一首現代詩歌,作者以生動活潑的語言,描繪了初春時節,少先隊員們積極參加植樹活動的情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兩篇《走,我們去植樹》的教學反思範文!

走我們去植樹的教學反思

  第1篇:《走,我們去植樹》教學思考

蘇教版國標的第一篇課文均為詩歌,我總在想為什麼每冊書的第一篇選詩歌的呢?是不是人類保留至今最早的文章是詩歌?是不是詩最能夠讓學生懂得母語中的創造?是不是詩很簡單,讓學生一開始就感受母語的簡單,即一切從簡單開始?這些詩是簡單的,簡單的讓學生一讀就懂,一讀就感受到美韻的存在,一讀就感覺到自己從寒暑假中又回到了學校,開始了新的學習。

我本人是很喜歡詩的,也喜歡用自己搜索的關於詩的解釋引導學生學,用自己對詩的理解引導學生學。比如,在過去我查找過詩的許多種解釋,大概有150多種,我個人認為最好的解釋不是中國的“詩言志”,而是古希臘“詩人就是創造者”,而發現到古希臘的這一解釋,我是非常興奮,一直到現在,這種興奮還是那樣的強烈,所以每學一首詩,不管是新詩還是古體詩,我都會與學生一起重複“詩人就是創造者”,今天的學習其實就是與“創造者對話,以讓自己成為創造者”,孩子們都能明白我的這種引導。所以,四下的這首詩,還是用“創造”打頭,讓學生盡情地朗讀,去植樹,去思考。

我在多篇拙作中解釋過漢字的“詩”,我説“詩”字非常好,是由三部分組成,左邊是言字旁,右邊是由“土”與“寸”組成,“詩”其實就是“土言寸語表心情”,“土言就是根據自己的思考想怎麼表達就怎麼表達,這是詩的內容。寸語,就是把想要説的話變短了,短得好聽了,比如押韻了,這是詩的形式。而土言加寸語其實最終還要表達着自己的情感,比如愛與憎等,那就是言字旁所指,這也是詩的思想”。我以前是用這種方式教會我的女兒快速愛詩、寫詩的,雖然對於我本人來説,那只是個案,但通過我過去兩年的實踐,我覺得了大部分的學生理解了,開始寫了,並且還真像回事。所以,在教這一課中,我同樣引導學生用漢字“詩”的方式來讀、來思考。

《走,我們去植樹》這不是一篇假詩,不是一首想像詩,而是一首實踐加思考的詩,是一首通過實踐來説理的`一首詩。植樹是為自己、為他人、為人類、為社會、為今天、為未來創造,我們應該讓學生擁有這種創造。作者用自己的智慧頭腦展示了孩子們的希望,展示了人類需要的環境。這一句句創造之語,很容易感動四年級的學生,但感動歸感動,讓他們真的行動起來,那是難的,特別現在城市的小孩真的很難有這種體驗,城市的植樹往往是由專門的勞動者來做,而農村的孩子這種體驗還是有的,因為大多數的農村每一年都有着植樹的活動,他們摸一摸,看一看,也會有着靈動。但不管是有,還是沒有,但能以詩的方式主動表白自己的感動的學生卻是很少的,所以在一課上,特別對於四年級學生來説,也應該引導他們學着用詩的方式記下自己的感動。課後有第五題是:選擇學校的一種樹木,查閲資料、按名稱、外形特徵和作用三個方面向同學們作介紹,其實也可以模仿着課文的形式,讓學生以詩的方式介紹,也許更能夠激起學生的創造慾望。

既然詩是一種創造,我們應該引導學生擁有這種創造。這也是母語教育要思考的,要做的。

  第2篇:《走,我們去植樹》教學反思範文

今天我在教學《走,我們去植樹》一課時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嘗試,做了一些引導:

  一、 抓住課題,整體入手

課題是文章的眼睛。閲讀教學時我通常從課題入手,通過審題提出問題,通過閲讀解決問題。這樣的閲讀思路,可以收到"提領而頓,百毛皆順"的效果。

上課時,我在板書課題後提出了兩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1)課題由兩部分組成,如果把前面一個字"走"去掉,意思有什麼不同嗎?(2)讀了這個課題,大致瞭解一下文章的主要內容。 第一個問題,學生通過反覆誦讀,發現了"加上一個‘走'字,有叫別人一起去植樹的意思;沒有‘走'字,只是講‘我們去植樹'這件事,沒有叫別人一起去的意思。" 在此基礎上,讀一讀課題,瞭解文章的主要內容也就不難了。大多數同學都認為:"這首詩歌是寫與植樹有關的內容。""這首詩是號召別人一起去植樹的。""這首詩歌是寫植樹節到了少先隊員去植樹有的。"此時讓學生自由讀一讀詩歌,看看自己想得對不對。讀完以後,有學生提出了補充意見:"這首詩除了叫人們去植樹,還寫了植樹的好處。"於是,我讓學生拿起筆來找一找,哪幾個小節寫了植樹的好處,在這個小節前面作個記號。學生很快找到了第3、4、5、小節。"那麼剩下1、2兩個小節又是寫什麼的呢?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看。"這樣很自然地過渡到"誦讀感悟"環節。

  二、 抓關鍵詞句,指導感悟

對於一篇課文而言,一般有提示文章中心、能統領全文的總起句、總結句或中心句(詞),對於一個章節或一個段落而言,也有能夠提示概括主要內容、能統領全段的關鍵詞句,在閲讀教學中,如果能抓住它們引導學生步步深入地閲讀課文,就可以起到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效果。例如在教學第1小節時,我就引導學生抓住"和煦的春風""輕快的腳步"來體會植樹的季節和少先隊員參加植樹造林的快樂心情。而學生獨特的感受又增加了閲讀的深度和廣度,例如在體會"輕快的腳步"時,一個學生認為"冬天過去了,春風來了,人們脱下厚厚的、笨重的棉衣,換上了輕薄的春裝,要加快腳步趁着美好的春光植樹所以腳步顯得很輕快。"而他的同桌則認為:"輕快的腳步還説明他們心情很高興,因為感到高興走起路來一蹦一跳的,所以腳步就顯得很輕快。" 而在教學第2小節時,我則引導學生抓住後面的省略號來展開想象,促進感悟。學生們還想到"少先隊員們在學校操場邊植樹。""少先隊員們在小區裏植樹。""少先隊員們還在公園裏植樹。""少先隊員們在江河邊植樹。"......當他們這樣想的時候,那些植樹的少先隊員們就已經從書本中走出來,從城市孩子所陌生的荒灘、溝渠、山坡、公路邊走來,走進了他們的生活,走進了他們的世界,於是,學生與文本產生了共鳴,進一步真正體會到了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抓課後問題,引導思考

有時課後問題的設計可以為教者提供最佳的教學切入口,教師如能充分利用課後問題的提示,引領學生潛心會文,深刻地思考,就能在準確地"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基礎上,深入地探討課文的內涵,深刻地"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例如本課課後練習第4題"聯繫課文內容,説説植樹有哪些好處",可以教學之前讓學生帶着問題自讀詩歌,找出寫植樹的好處的章節重點閲讀,查找資料瞭解,從而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可以在教學之中巧妙的設計一個討論"植樹造林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好處?"學生便會想起傢俱,課桌、架橋、鐵路枕木等都會用到樹木。它的好處數不勝數。也可以在教學之後讓學生回顧總結全詩,整體把握文章主要內容,從而起到複習鞏固的作用。這樣學生學起來輕鬆效率高。

標籤:植樹 反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