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節日慶典

立冬的習俗15篇

立冬的習俗1

立冬是哪天

立冬的習俗15篇

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中的“立冬”,今年的立冬就是11月8號。我國民間一直以來都把這一天當做是一年冬天的開始。中醫學裏面認為,這一節氣的到來陽氣慢慢潛藏,陰氣開始盛極,草木都凋零,萬物的活動都開始慢慢休止,進入了冬眠的狀態,以養精蓄鋭,為第二年的春天的到來做好準備工作!

“立冬”節氣,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古時民間習慣以立冬為冬季開始。我國幅員廣大,除全年無冬的華南沿海和長冬無夏的青藏高原地區外,各地的冬季並不都是於立冬日同時開始的。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在古代社會中是個重要的節日,這一天皇帝會率領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設壇祭祀。在現在,人們在立冬之日,也要慶祝。

立冬的習俗

吃餃子

在我國的北方地區,一般在立冬之時會全家團聚吃餃子。因為餃子來自“交子之時”的説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所以“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現在,人們已經逐漸恢復了這一古老習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成為餐桌上的必備之物。

我國河東水西“老天津衞”聚居地,立冬有吃倭瓜餃子的風俗。倭瓜又稱窩瓜、番瓜、飯瓜和北瓜,是北方一種常見的蔬菜。一般倭瓜是在夏天買的,存放在小屋裏或窗台上,經過長時間糖化,在冬至這天做成餃子餡,味道即同大白菜有異,也與夏天的倭瓜餡不同,還要藮醋加蒜吃,別有一番滋味。

立冬的習俗2

霜降已過,秋天也就快過去了,象徵着冬天到來的立冬也就快到了。今年立冬是在11月8日,農曆十月十三日。

立冬為農曆十月,陽曆的十一月七日或八日。我國以這一天作為冬季的開始,太陽到達黃經225°。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9個節氣。立是建始;冬,終也,萬物收藏。立冬後46天,“中藏之氣,至此而極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至,不是“到”的意思,而是“至極”意,俗話説到頭兒了,便是冬至了。古人有在立冬看氣象、卜冷暖的説法,如“立冬晴,一冬凌(嚴寒意)”;“立冬陰(陰雨),一冬温(暖冬)”。從立冬起,“水始冰,地始凍”。而到了冬至,則陽生,即陽光直射位置向北部移動。

古時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禮,並有賜羣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後世大體相同。《呂氏春秋.盂冬》:“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謁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齋。立冬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於北郊。還,乃賞死事,恤孤寡。”高誘注:“先人有死王事以安邊社稷者,賞其子孫;有孤寡者,矜恤之。”晉崔豹《古今注》:“漢文帝以立冬日賜宮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襖子。”又“大帽子本巖叟野服,魏文帝詔百官常以立冬日貴賤通戴,謂之温帽。”

在食俗方面,立冬則有吃倭瓜餃子的風俗。立冬時,到市場買倭瓜,已很少見。這種倭瓜是夏天買的,存在小屋裏或窗台上,經過長時間糖化,做餃子餡,味道既同大白菜有異,也與夏天的倭瓜餡不同,還要蘸醋加爛蒜吃,才算別有一番滋味。立冬為什麼吃餃子?因我國以農立國,很重視二十四節氣,“節”者,草木新的生長點也。秋收冬藏,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選擇了“好吃不過餃子”。同時,古代認為瓜代表結實,所以《禮記》中有“食瓜亦祭先也”的説法。冬至,中國古有“冬至節”的風俗。冬至也叫“過小年”,百官向皇帝朝賀,民間互相拜賀、宴請。普通百姓則食餛飩,象徵咬破混沌天地,迎來新生。

滿族有燒香的習俗。立冬,秋糧一入庫,這個季節便是滿族八旗和漢軍八旗人家燒香祭祖的活躍季節。漢八旗的祭祀稱“燒旗香跳虎神”,滿八旗稱“燒葷香”。

“燒旗香跳虎神”是十分熱鬧的祭祖儀式,其中唱、念、做、打俱全,特別是虎神裝扮得活龍活現,翻滾跳躍,能者可竄房越脊,在房脊上滾動、翻動。還有光着腳穿着一層布的虎爪,跑跳着登刀(是在高梯子上一層層綁上鍘刀)而上房脊,為此看熱鬧的人從十里八村紛紛而至,均要一飽眼福。觀眾不但可以飽觀跳虎神的全貌,還可看到擺腰鈴、頂水碗、耍鼓絕活,即頭頂水碗,兩臂上伸支起鼓來團團轉,兩臂彎曲手腕端平食指各掛一鼓旋轉,甩起腰鈴鷂子翻身接鼓打在點上。與此同時還能看到霸王鞭的各種翻滾跳蹦,鯉魚卧蓮,一支花棍玩耍於手掌、手背、左肩、右肩、左膝、右膝上,二郎擔山、腳踢花棍、軲轆毛就地十八滾、站打四面、卧打八方,這條棍花樣繁多,為此亦稱花棍。一般三鼓神匠可打三十九節,精悍神匠能打五六十個節數。

滿八旗“燒葷香”5—7天,這種燒香遵照“薩滿教”原始規矩,莊嚴肅穆。在操辦祭祖燒香的頭三天,全家人一連十天吃齋,不吃葷腥。在頭三天“磕面子”,家庭主婦親自操作,不擦脂粉,就連雪花膏也不抹,不但不用香皂洗臉,而且連豬胰子都不用,洗臉只用熱水,為了將手洗淨可用面鹼洗手,其他女眷同樣如此效仿。淘黃米雙膝跪在地上,妯娌接過也是雙膝跪接,再傳遞給晚輩少媳婦送到“哈什”(倉房)頂上,用日光晾曬,此是磕面子用的黃米。再淘二遍黃米後,放到小罐中,用薄羊皮扎罐嘴,富户大家可放到二缸中,製作米酒,亦稱“糖黃酒”。此酒得在上供這天開罐,由香主東家打酒裝瓶,連斟九碗或九盅上供,再一連供上九盤子餑餑(用粘黃米麪做的粘餅),按照順序擺供。上供齊全,打開蓮花香碟,此蓮花香碟系木製。中間有一道香槽,濾上達子香粉末(滿族名稱安素香,滿語土名叫迎山紅)。這是達子香花(山杜鵑花)的嫩葉或嫩枝尖,曬乾碾成的香末。槽底墊上香灰,香火燒不着木碟,如此可防火。最少可燒一個晚上,勤添香末,由此香煙繚繞不斷,芳香撲鼻。

“燒葷香”要宰三口豬。第一口豬祭天,第二口豬祭祖,第三口豬祭“歪梨媽媽”。滿族宰豬從古至今不用右手持刀。早年是將柞木扦子削成尖放到油鍋裏炸一下,其鋭利無比而用來宰豬。後來恐怕用扦子宰豬的技術差,才用左手持尖刀由“薩滿”宰。宰豬時,首先將一盅酒倒在豬耳朵裏,豬耳朵一撲楞,即表明列祖列宗已領受此豬。此豬必須是公豬“蹭”子,俗稱“淨”。如果豬耳朵不動彈,薩滿”就着急了,雙膝跪下,雙手合十念滿語禱告,香主帶領全家連連磕頭,直到豬耳搖動,祖宗領牲了,這才皆大歡喜。一般農家三至五年才能籌辦一次“燒葷香”的還願香。有許多“燒太平香”則是差不多一年一次,大部分不宰豬而以雞代替,中等家宰二十一隻雞,一般家宰七隻雞,此稱為“燒素香”。

立冬的習俗3

立冬的傳統習俗

暖爐會

霜降後寒氣已重,因此各地開爐日期,一般常在農曆十月初。《荊楚歲時記》載:“廬山白鹿洞,遊士輻湊,每冬寒醵金市烏薪為禦寒之備,號黑金社。十月旦日,命酒為暖爐會。”北平一般在十月七年級燒暖炕,設圍爐,稱之為開爐節,到第二年二月七年級才撤去暖爐。暖爐多用一種耐燃燒的礦物)砌築,該物比礬石更白,輕暖堅固,後來則用薄鐵做暖爐。《歲時雜記》稱京人十月七年級喝酒,就在爐中烤大塊的肉,圍着火爐,邊飲邊吃,稱之為“暖爐”。《禮記·月令》記述十月有暖爐會。江蘇崑山、安徽太平、湖北鍾祥等地,也在月初開始用火禦寒,期間有賣糕餅供食或者飲酒舉行暖爐會的。

煎香

香草為芳草中的一種,用衣袖在草上揮動便會芳香襲人,可縫製成香囊佩戴。焚燒香草可闢瘟疫、祛風瘴以及驅除房屋中的穢氣;佩戴香囊則可解鬱悶;熬湯沐浴可以祛風寒;搽在發間可以闢穢污;以水酒煎制塗於面部,能夠祛黑斑,滋養容顏。蘭慧一類的植物也屬於香草,都是味辛之物,具發散上達之氣,足以闢除穢惡,潤肌肉,散滯結。

採桑葉

桑葉性苦,甘寒,能祛風清熱,涼血明目,以老而經霜的為佳,取其氣足力厚的特點。此時已人寒冬,得秋季肅殺之氣,桑葉更能泄降肝膽鬱熱。《廣濟方》稱立冬日採桑葉一百二十片,如遇閏年,則多采十片,每次用十片。遇到需洗眼睛的日子,用桑葉煎湯洗眼,能治療各種眼病。其他如《普濟方》《集簡方》都記載有用桑葉治療青盲眼、風眼流淚以及眼紅澀痛的方法。

吃羊肉

羊肉性甘,大熱,屬火,能補元助陽,治療體虛瘦弱,可禦寒益氣,安心止驚,有很強的營養作用。秋冬後的羊肉味道尤為鮮美。我國除了塞外邊睡,如內蒙古、西藏等地,一般都在深秋開始吃羊肉,到立春為止。如浙江的長興等地,農曆八月就已經設店,宰羊出售。有民諺道:,月七年級羊開刀。”一直到過了除夕才停止售賣。沿太湖流域,盛產綿羊。冬令時節,羊肉也是時令之物。

修農具

隆冬時節,農事已畢,農家對所有農具都應該趁閒暇時加以檢查,進行整修。如果發現有損壞或不可使用的,要立即修理或者予以添置,以免來春貽誤農時。《禮記·月令》中有季冬之月“命農計擱耕事,修來招,具田器”。所説的正是這個意思。

制肥料

各種植物,除了生長於沼澤中的之外,大都靠根部吸收土城中的養料,以維持生命。在終年無人的山野,樹木特別繁茂旺盛,正是依賴草木自生的枯枝落葉,日積月累,形成肥料。入冬草木凋零,靠近山林的地區或者家中有園圃的,枯枝敗葉,到處都是,正是農家制造堆肥的最佳時候。

迎冬

封建社會,朝廷會舉行郊外迎冬的儀式,並賞羣臣冬衣、撫卹孤寡。

在《呂氏春秋·孟冬》有記載:“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渴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齋。立冬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於北郊。還,乃賞死事,恤孤寡。”是日,皇帝率領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六裏處迎冬。回來后皇帝要大大賞賜,以安社視,而且要撫卹孤寡。

祭冬神

古時候,立冬時節天子要穿黑色的衣服,騎鐵色的馬,帶文武百官去北郊祭冬神。冬神名叫禺強,字玄冥。《山海經》説他住在北海的一個島上,長相怪異:人面鳥身,耳上掛着兩條青蛇,腳踩兩條會飛的紅蛇。祭祀冬神的場面十分宏大。《史記》上記載,漢朝時要有70個童男童女一起唱《玄冥》之歌:“玄冥陵陰,蟄蟲蓋減……籍斂之時,掩收嘉毅。”意思是説,天冷了,要收藏好糧食。

立冬吃餃子的寓意

立冬吃餃子寓意着人們對冬天的美好期盼,由於餃子的外形和耳朵很像,人們認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凍了,還有“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説法。

立冬節氣,有秋收冬藏的含義,我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在北方地區,就喜歡利用餃子來作為立冬進補食物。

在古代的中醫學上的解釋:這一節氣的到來是陽氣潛藏,陰氣盛極,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以冬眠狀態,養精蓄鋭,為來春生機勃發作準備。既然要養精蓄鋭,必須要進行食補來增加冬季各類的免疫力,所以選擇簡單易得的餃子作為食補材料。

據傳説,餃子這一事物,有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説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民間有“每逢交子之時,餃子不能不吃”的飲食習俗。於是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就會賣得很火。

另外,冬天的寒冷氣候影響人體的內分泌系統。在日常飲食上,人體需要“進補”,增加對各類營養的攝入。而餃子在製作種類、營養、味道等方面可以勝任此要求,自然大受青睞。

從烹飪科學的角度看,蒸煮餃子以水(汽)為介質的烹飪方式,温度只在100左右,即可致熟食物又可消毒殺菌,避免了燒烤炸條件下生成苯並芘等強致癌物,保證了食品安全。而且,食物的營養成分在蒸煮過程中也不至於因過氧化或水解而損失。

從膳食結構角度看,餃子的餡料都包在麪皮中,可以做到穀類與菜果、肉類的適宜組合,使主副食搭配合理,營養豐富並酸鹼平衡,膳食寶塔形結構。

從營養角度看,餃子以水(汽)為傳熱介質經蒸煮而熟,可以使食品中澱粉類多糖充分裂解,利於人體吸收。

合於中國人的腸胃於飲食習慣。符合“食飲有節”、“謹和五味”、“和於術數”的養生之道。

雖然各種説法不一樣,不過“補冬”的理念比較統一。保健專家提醒,立冬之後的飲食要以温補為主,可吃些熱量較高的膳食,少食生冷,愛吃肉的小夥伴們要多吃蔬菜水果。

立冬有哪些農事活動

蔬菜農事

立冬後要及時做好大棚搭建工作。同時,做好大棚蔬菜管理,白天氣温高時可在背風口揭膜通氣,晚上要注意做好大棚密封工作。

華北及黃淮地區一定要在日平均氣温下降到4℃左右,田間土壤夜凍晝消之時,抓緊時機澆好麥、菜及果園的冬水,以補充土壤水分不足,改善田間小氣候環境,防止“旱助寒威”,減輕和避免凍害的發生。江南及華南地區,及時開好田間“豐產溝”,搞好清溝排水,是防止冬季澇漬和冰凍危害的重要措施。

秋收冬種

這時節正是秋收冬種的大好時段,各地要充分利用晴好天氣,搞好晚稻的收、曬、晾,保證入庫質量。冬小麥播種要抓緊,注意收聽氣象預報,巧用天時,下雨早播,不如搶晴略為遲播,以保證播種質量力求做到帶櫱越冬,防止年內拔節,並儘量擴大冬種面積,減少空閒田。各地要抓好冬種、冬修水利、冬季積肥工作。

畜牧農事

生豬秋季防疫工作,着重做好補針工作;耕牛加強放牧,吃足草料;在冬季來臨之間,開展一次驅蟲工作。放牧時,儘量讓山羊吃足草料多長膘;長毛兔秋繁工作,未配種的及時配上種;有養鵝習慣的農户趕緊引進苗鵝飼養,飼養70日齡正趕上春節,可賣上好價錢。

修農具

入冬過後,農事漸畢,農家對所有農具都應該趁閒暇時加以檢查,進行整修。如果發現有損壞或不可使用的,要立即修理或者予以添置,以免來春貽誤農時。《禮記·月令》中有季冬之月“命農計擱耕事,修來招,具田器”。所説的正是這個意思。

制肥料

各種植物,除了生長於沼澤中的之外,大都靠根部吸收土城中的養料,以維持生命。在終年無人的山野,樹木特別繁茂旺盛,正是依賴草木自生的枯枝落葉,日積月累,形成肥料。入冬以後草木凋零,靠近山林的地區或者家中有園圃的,枯枝敗葉到處都是,正是農家制造堆肥的最佳時候。

立冬的習俗4

立冬的風俗活動

1、立冬習俗——風俗活動迎冬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古代社會中是個重要的節日。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順便犒賞一家人的辛苦。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古時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禮,並有賜羣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後世大體相同。

2、立冬習俗——風俗活動賀冬

賀冬亦稱“拜冬”,在漢代即有此俗。東漢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進酒餚,賀謁君師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們更換新衣,慶賀往來,一如年節。清代“至日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賀尊長,又交相出謁。細民男女,亦必更鮮衣以相揖,謂之“拜冬。”(見顧祿《清嘉錄》卷十一)。民國以來,賀冬的傳統風俗,似有簡化的趨勢。但有些活動,逐漸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辦冬學、拜師活動,都在冬季舉行。

有些地方慶祝立冬的方式也有了創新,在黑龍江哈爾濱、河南">河南">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漢等地立冬之日,冬泳愛好者們就曾用冬泳這種方式迎接冬天的到來。冬泳無論在北方還是南方,是冬季人們喜愛的一種鍛鍊身體的方法。

3、立冬習俗——風俗活動冬泳

有意思的是,慶祝立冬的方式現在也有了創新,在哈爾濱,立冬之日,黑龍江省冬泳協會的健兒橫渡松花江,以這種方式迎接冬天的到來。全國冬泳可劃分為四個層次區:氣温以17℃作為冬泳的起點;水温以8℃作為冬泳的冷度標誌。17℃以下的水温給人以冷感,低於8℃以下則有冷、麻、強冷刺激的感覺。

4、立冬習俗——風俗活動燒香

滿族有燒香的習俗。立冬,秋糧一入庫,這個季節便是滿族八旗和漢軍八旗人家燒香祭祖的活躍季節。漢八旗的祭祀稱“燒旗香跳虎神”,滿八旗稱“燒葷香”。“燒葷香”5—7天,在操辦祭祖燒香的頭三天,全家人一連十天吃齋,不吃葷腥。

立冬的傳統食俗

1、吃餃子

在我國北方,特別是北京、天津的人們愛吃餃子。為什麼立冬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説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現在的人們已經逐漸恢復了這一古老習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人們認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凍。

2、吃大魚大肉

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台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而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台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

3、喝羊肉湯

在山東滕州,立冬時節,有喝羊肉湯的習俗。在寒冷的天氣,喝一碗熱氣騰騰的羊肉湯,絕對是一種享受。而且,羊肉中還含有大量的脂肪和蛋白質以及豐富的熱量,禦寒效果極佳。

4、吃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説是從漢代開始的。(建議不要吃狗肉~狗狗是人類最好的夥伴)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5、吃赤豆糯米飯

在江南水鄉,有立冬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立冬的養生菜

1、山藥炒木耳

材料:山藥1段,水發木耳5朵,蒜2瓣,鹽、雞精、油少許。

做法:山藥去皮、洗淨,切片備用;水發木耳洗淨,摘小朵備用;把蒜剁碎成末;燒開一鍋水,然後將山藥片放入焯30秒後撈出備用;熱鍋倒油,放入蒜末爆香後加入焯好的山藥片炒半分鐘後加入木耳一起炒熟,加鹽、雞精調味即可。

功效:山藥一般在霜降前後收穫,中醫認為,山藥一味入三經:即肺、脾、腎經。具有健脾補肺、益胃補腎、固腎益精、聰耳明目、助五臟、強筋骨、長志安神、延年益壽的功效。

2、百合炒馬蹄

材料:鮮百合6兩(約240克),碎豬肉4兩(約160克),馬蹄10粒,薑蓉2茶匙。糖、鹽各1/2茶匙,生抽1茶匙,水1湯匙,油、生粉各1/2湯匙。上湯2湯匙,蠔油、麻油各1茶匙。

做法:鮮百合切開,洗淨瀝乾;馬蹄去皮剁碎。碎豬肉加入醃料,醃15分鐘。燒熱鍋,下油1湯匙,炒熟碎豬肉,放入鮮百合、馬蹄及薑蓉,炒勻,最後加調味料,炒至汁幹即成。

功效:百合能止咳補肺,馬蹄消痰清積食。鮮百合味淡,可加少許姜及肉碎,增加鮮味,不寒又不燥。

3、西芹炒蝦仁

材料:西芹、蝦仁、腰果、胡蘿蔔、蒜、葱、薑末、鹽、砂糖。

做法:將蝦仁洗乾淨,西芹切丁,胡蘿蔔切小薄片。鍋內放2大匙油,冷油小火放入腰果炸至酥脆撈起放涼。炸腰果時,一定要冷油、小火,一邊炸一邊要翻動以免燒糊,炸好後要徹底放涼才會酥脆。將油倒出一半,剩下的油燒熱放入蒜、葱、薑末爆香,再放胡蘿蔔及西芹丁,大火翻炒約1分鐘。放入蝦仁,鹽,砂糖大火翻炒約1分鐘即可盛出,灑上放涼的腰果即可。

功效:西芹是一種保健蔬菜,有促進食慾、降低血壓、健腦、清腸利便、解毒消腫、促進血液循環等功效;蝦的營養價值極高,食用後對身體大有好處。

立冬的習俗5

立冬的民間習俗

迎冬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古代社會中是個重要的節日。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順便犒賞一家人的辛苦。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古時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禮,並有賜羣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後世大體相同。《呂氏春秋.盂冬》:“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謁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齋。立冬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於北郊。還,乃賞死事,恤孤寡。”高誘注:“先人有死王事以安邊社稷者,賞其子孫;有孤寡者,矜恤之。”晉崔豹《古今注》:“漢文帝以立冬日賜宮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襖子。”又“大帽子本巖叟野服,魏文帝詔百官常以立冬日貴賤通戴,謂之温帽。”

賀冬

賀冬亦稱“拜冬”,在漢代即有此俗。東漢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進酒餚,賀謁君師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們更換新衣,慶賀往來,一如年節。清代“至日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賀尊長,又交相出謁。細民男女,亦必更鮮衣以相揖,謂之“拜冬。”(見顧祿《清嘉錄》卷十一)。民國以來,賀冬的傳統風俗,似有簡化的趨勢。但有些活動,逐漸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辦冬學、拜師活動,都在冬季舉行。

有些地方慶祝立冬的方式也有了創新,在黑龍江哈爾濱、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漢等地立冬之日,冬泳愛好者們就曾用冬泳這種方式迎接冬天的到來。冬泳無論在北方還是南方,是冬季人們喜愛的.一種鍛鍊身體的方法。

食俗

立冬則有吃水餃的風俗。立冬時,包餃子,味道既同大白菜有異,還要蘸醋加爛蒜吃,才算別有一番滋味。

立冬為什麼吃餃子?因我國以農立國,很重視二十四節氣,“節”者,草木新的生長點也。秋收冬藏,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選擇了“好吃不過餃子”。所以《禮記》中有“食瓜亦祭先也”的説法。冬至,中國古有“冬至節”的風俗。

立冬食補各地風俗有不同

北京、天津

“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立冬節氣,有秋收冬藏的含義,我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在我國北方,特別是北京、天津的人們愛吃餃子。為什麼立冬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説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現在的人們已經逐漸恢復了這一古老習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

我國河東水西“老天津衞”聚居地,立冬有吃倭瓜餃子的風俗。倭瓜又稱窩瓜、番瓜、飯瓜和北瓜,是北方一種常見的蔬菜。一般倭瓜是在夏天買的,存放在小屋裏或窗台上,經過長時間糖化,在冬至這天做成餃子餡,味道即同大白菜有異,也與夏天的倭瓜餡不同,還要樵醋加蒜吃,別有一番滋味。

蘇州

蘇州立冬吃螃蟹:立冬以後螃蟹就越來越少,而這時候的螃蟹真正長足了,不論是雄蟹或雌蟹,蟹膏或蟹油都豐滿醇厚,咬一口滿口留香。當然,螃蟹不可以和柿子等涼性水果同吃,食用後可泡杯薑茶,養身又暖胃。

蘇州立冬吃霜打青菜:立冬到來,霜打過的青菜也格外清鮮,因此菜飯也是食補佳品之一。放上些鹹肉,倒入些素油,色澤鮮豔,口味濃郁。嘴饞的朋友若想來些堅果,可以吃些花生、栗子、或者熬些紅棗赤豆等,可以強身健體,補血健脾。

潮汕

潮汕人講究立冬進補,認為立冬日是進補的最佳日子。進補藥膳用的中藥材有人蔘、當歸、枸杞、西洋參、魚膠、鹿茸、冬蟲夏草、茯苓、黃芪等等,藥膳常用的食品有烏雞、鷓鴣、鴿子、鵪鶉、水鴨等。

立冬日,用花生、蘑菇、板栗、蝦仁、紅蘿蔔等做成的香飯,深受潮汕民眾喜愛。營養價值豐富,口感濃郁香脆的板栗,是炒香飯的上等佐料,也是市場上的搶手貨。

福建

農曆立冬,福建人俗稱“補冬”。在這一天,每一個家庭都要增加營養補品。福建俗語有講,一年補趟趟,不值補立冬。意思就是,這一年無論你吃了多少有營養的補品,也不如這一天吃的來得補。

根據福建人傳統,“補冬”是僅次於春節、元宵節的又一重大節日。認為在立冬時刻進補效果最佳,有“即使喝水也補”的説法。“補冬”的食物從豬、牛、羊、狗、兔、雞、鴨、鵝、火雞、鴿、鵪鶉等肉類,到鷓鴣、紅膏蟳、鼈、鰻以及水鴨等山珍海味,採用煎、熬、煮、燉等烹飪方式補身子。

南京

立冬是冬季的開始,南京人就愛在這一天吃肚包雞。説起來,這種用豬肚子包住整隻雞烹飪的菜餚,最早興於廣東且有悠久的傳統,但因為對身體有滋補作用,為女人坐月子必須吃的一種菜。

過去,南京人做肚包雞,採用的輔料多為:味精、白胡椒粒、黨蔘、姜、玉竹、五味子、熟地。而浙江嘉興一帶,則喜歡用水發黃豆、八角、小茴香、紹酒、葱等之類,因此各地所謂的肚包雞,其做法與味道肯定是有差異的。

立冬南北方飲食習俗不同

◆北方立冬吃餃子

“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立冬節氣,有秋收冬藏的含義,我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在我國北方,特別是北京、天津的人們愛吃餃子。為什麼立冬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説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現在的人們已經逐漸恢復了這一古老習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

我國河東水西“老天津衞”聚居地,立冬有吃倭瓜餃子的風俗。倭瓜又稱窩瓜、番瓜、飯瓜和北瓜,是北方一種常見的蔬菜。一般倭瓜是在夏天買的,存放在小屋裏或窗台上,經過長時間糖化,在冬至這天做成餃子餡,味道即同大白菜有異,也與夏天的倭瓜餡不同,還要樵醋加蒜吃,別有一番滋味。

◆南方立冬愛吃肉

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台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

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説,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人在這個進補的最佳時期,進行食補,為抵禦冬天的嚴寒補充元氣。在冬季應少食生冷,尤其不宜過量的補。一般人可以適當食用一些熱量較高的食品,特別是北方,可以吃些牛、羊肉,但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吃一些富含維生素和易於消化的食物。

氣候特點

天文學上把“立冬”作為冬季的開始,按照氣候學劃分,我國要推遲20天左右才入冬。立冬時節,太陽已到達黃經225度,我們所處的北半球獲得太陽的輻射量越來越少,但由於此時地表在下半年貯存的熱量還有一定的能量,所以一般還不會太冷,但氣温逐漸下降。在晴朗無風之時,常會出現風和日麗、温暖舒適的十月“小陽春”天氣。

熱帶氣旋 強弩之末。

根據統計,平均每年11月份有2-3個熱帶氣旋生成。尤其是西北太平洋上生成的氣旋,還有可能發展到颱風強度。近55年中,11月份有11個熱帶氣旋在我國沿海登陸,登陸地點主要在台灣、廣東和海南。如果當年中緯度盛行緯向環流,熱帶氣旋比較活躍,如果中緯度盛行經向環流,也就是冷空氣強,不容易有颱風。

華南秋夏兩季

立冬期間的華南北部,即便寒風掃過,氣温會迅速回升,晴朗無風之時,常有“十月小陽春,無風暖融融”之説。這裏往往12月才會進入冬季。

華南南部、台灣以及以南的海南島等島嶼地區,11月尚未進入冬季。但11月的氣温也不是很高,最高氣温一般都在30℃以下。此外,也不排除受強冷空氣的影響,出現強烈降温的情況,只不過近些年來較少出現。

入冬深秋 易有霜霧

正常年份的11月,北起秦嶺、黃淮西部和南部,南至江南北部都會陸續出現初霜。偏冷的年份,11月中旬,南嶺以北也會出現初霜。

11月的北方,隨着冷空氣的前鋒移出本地,鋒後的冷空氣團開始向暖的方面變性,如果沒有後續的冷空氣補充,幾天之後,温度雖回升了,空氣質量卻逐漸變壞。特別是大城市,大氣中積累的水汽和污染微粒結合凝結後,形成煙霧或是濃霧,影響着人們的健康和交通運行。在我國西南、江南,水汽條件比北方要好,如果早晨氣温偏低,往往有成片大霧出現。

華北初雪 降水多樣

立冬雪景

11月以後,全國各地降水量明顯減少。高原雪山上的雪已不再融化。在華北等地往往出現初雪,北京的初雪比較難預報,影響也大,往往需要特別關注。此時,降水的形式出現多樣化:有雨、雪、雨夾雪、霰、冰粒等。當有強冷空氣影響時,江南也會下雪。

西南地區典型的華西連陰雨結束,但相對全國雨水基本都少的情況,它還是雨水偏多的地方。按照西南降水的時間分佈,11月進入了一年中的乾季。西南西北部乾季的特點更加明顯。四川盆地、貴州東部、雲南西南部,11月還有50毫米以上的雨量。在雲南,晴天温暖,雨天陰冷,流傳有“四季如春,一雨便冬”的説法。如果遇到較強的冷空氣入侵,有暖濕氣流呼應,南方地區的過程雨量還會較大。此時,長江以北和華南地區的雨日和雨量均比江南地區要少、不大,對於一年三熟的華南,11月的乾旱,對作物生長仍有負面影響。

氣温下降 變化明顯

隨着冷空氣的加強,氣温下降的趨勢加快。北方的降温,人們習以為常。從10月下旬開始,先後供暖,人們好在還有一個避寒之地。而對於此時處在深秋“小陽春”的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人們,平均氣温一般為12℃至15℃。綿雨已結束,如果遇到強冷空氣迅速南下,有時不到一天時間,降温可接近8-10℃,甚至更多。但畢竟大風過後,陽光照耀,冷氣團很快變性,氣温回升較快。氣温的回升與熱量的積聚,促使下一輪冷空氣帶來較強的降温。此時,令人愜意的深秋天氣接近尾聲,明顯的降温使這一地區在進入初霜期的同時,也進入了紅葉最佳觀賞期,並在11月底陸續入冬。

立冬的習俗6

立冬食物

大部分地區:必吃餃子

在北方,凡是重要的節日都要吃餃子,而立冬是古代民間的“四時八節”之一,是享受豐收、休養生息的節氣,更要以食物慶祝,尤其是北京、天津的人們立冬講究吃餃子,其餃子來源於“交子之時”,立冬是秋冬之交,所以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有的地方立冬有吃南瓜或軟棗的風俗,在天津河東“老天津衞”聚居地,人們吃倭瓜餡的餃子。

北京:涮羊肉

至於清代宮廷,立冬的規矩是吃涮羊肉,因羊肉屬温補,有利五臟,五臟熱了,自然就可以抵禦冬季的寒冷,後來民間也熱衷此道,如老北京的涮鍋。除此之外立冬進補養身,還可以吃些狗肉、羊肉、牛肉、雞肉、鹿肉、蝦、鴿、鵪鶉、海蔘等食物中富含蛋白質及脂肪,產熱量多,禦寒效果好的食物。

閩中:熬草根湯

立冬,閩中家家户户要熬製草根湯,將山白芷根、鹽膚木根、山蒼子根、地稔根等剁成片,下鍋熬煮出濃濃的草根湯後,撈去根塊,再加入雞、鴨、兔肉或豬蹄、豬肚等熬製。草根品種眾多,配方也多種多樣,但都躲不開補腎、健胃、強腰膝的功能。

漳州:吃交冬餈

立冬這一天,漳州的鄉村人家要舂“交冬餈”慶祝好收成。糯米蒸熟後倒入石臼,舂得韌韌的,黏黏的,揪成乒乓球大小,細細地揉成團;花生米炒得香香的,磨得細細的,與白糖拌在一起。做好的小餈粑滾以白糖花生粉,擺放在大海碗裏。食用時用筷子一口氣串上幾粒,就像撥浪鼓,所以也叫“撥浪餈”。

南京:吃生葱

南京有句諺語:“一日半根葱,入冬腿帶風。”一立冬,老南京人就特別注意吃生葱了,以抵抗南京冬季濕寒,減少疾病的發生。南京人還常把“立冬嗖嗖疾病盤,大葱再辣嘴中盤”這句老話掛在嘴邊,為了入冬後的健康,南京人此時也學着北方人吃起了生葱。

潮汕:吃甘蔗

廣東的潮汕地區,甘蔗是“補冬”的食物,因為民間素來有“立冬食蔗齒不痛”的説法,意思是“立冬”的甘蔗已經成熟,吃了不上火,這個時候“食蔗”既可以保護牙齒,還可以起到滋補的功效。在汕頭,人們立冬吃用蓮子、香菇、板栗、蝦仁、紅蘿蔔等做成的香飯。這些也都是温熱的食物。

台灣:羊肉爐、薑母鴨

在台灣,街頭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羊肉性温熱,常吃容易上火,中醫講究“熱則寒之”的食療方法,因此,吃羊肉時要搭配涼性和甘平性的蔬菜,能起到清涼、解毒、去火的作用。

廣東立冬的習俗

“立冬”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從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開始到11月22日或23日結束。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一樣,都是農曆上表明一個新季節的開始。習慣上,我國民間常把這一天當作冬季的開始。根據氣象學上連續5日平均氣温10℃以下為冬天,連續5日平均氣温為10℃—20℃為秋天來看,廣東在立冬時,仍是真正的秋天。

“立冬補冬”是民間數千年的習俗,一到立冬,廣東人就會結伴去打邊爐吃羊肉,熱熱鬧鬧地開懷大吃;而立冬後,不少人會把珍藏的高麗蔘、鹿茸找出來準備進補。廣東人稱火鍋為打邊爐。廣東人重湯頭,因此粵式的打邊爐自然也以好的高湯為底,加上各式海鮮、山珍入味,蘸料則以沙茶醬為主。

在汕頭每個節氣都講究進食不同應季美食,俗話説“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立冬進補”和吃板栗炒飯是汕頭特有的習俗。據説立冬當天進補,營養成份會百分之百被人體吸收。進補藥膳用的中藥材有人蔘、當歸、枸杞、西洋參、魚膠、鹿茸、冬蟲夏草、茯苓、黃芪等等,藥膳常用的食品有烏雞、鷓鴣、鴿子、鵪鶉、水鴨等。

在潮汕地區流傳着一句俗語,叫“立冬食蔗無病痛”。潮汕先人認為在立冬這一天吃了甘蔗,既可以保護牙齒,又可以起到滋補的功效。立冬日,用花生、蘑菇、板栗、蝦仁、紅蘿蔔等做成的香飯,深受潮汕民眾喜愛。營養價值豐富,口感濃郁香脆的板栗,是炒香飯的上等佐料,也是市場上的搶手貨。

以前潮汕地區立冬還有吃“炣飯”的習俗,這種食俗在遠古時期就有了。潮汕地區俗諺説“十月十吃炣飯”,十月初是新米上市的時候,加上當時的白蘿蔔、小蒜、新鮮的豬肉等,一道簡單美味的炣飯就做成了。據介紹,“炣”是指烹飪的方式,指用火燒,它體現了潮菜豐富的烹飪方式。

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薑母鴨是自1980年代後才流行冬天進補的小吃。店家提供煮熟鴨肉、老薑(薑母)、米酒、胡蔴油、中藥藥材包,共同熬煮於顧客桌上瓦斯爐或炭火,食後通體暖暢,頗受歡迎。

立冬的習俗7

立冬之養生--- 飲食起居以“養藏”為主

“立冬”節氣過後,就意味着今年的冬季正式來臨。從中醫養生的角度,起居調養應以“養藏”為主,建議早睡晚起,飲食上多吃滋陰的食物,可以開始適當進補。

起居:早睡晚起 晨練推遲

在生活起居方面,洪敏建議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證充足的睡眠,適當睡個懶覺也是可以的,有利於陽氣潛藏、陰精蓄積。年輕人要避免夜生活豐富,睡覺過晚。老年人要避免晨練起得太早。

情志:恬淡安靜 暢快心情

從“立冬”開始一直到“立春”都叫“冬三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時節。廣東藥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中醫科主任中醫師洪敏説,有些地區雖然還不冷,但還是要順應自然的變化,入冬以後起居調養都應該以“養藏”為主。

情志方面,中醫講究入冬後,情志要恬淡安靜、寡慾少求,這樣可以使得神氣內收,利於養藏。冬季萬物凋零,常會使人觸景生情、鬱鬱寡歡,改變這種不良情緒的最好方法就是多參加娛樂活動,如跳舞、弈棋、畫畫、練書法、欣賞音樂等,這樣可以消除冬季低落情緒,振奮精神。

飲食:以滋陰潤燥為主

俗語説:“藥補不如食補。”食補在冬季調養中尤為重要。洪敏建議,入冬後的飲食可以適當厚重,食材以滋陰為主。中醫四時養生的基本原則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這是因為秋冬陽氣潛藏,陰精蓄積,順應這個趨勢養陰,效果要比其他時候要好。好比一株乾渴的鮮花,春夏養陰猶如中午澆花,澆下去的水分會被蒸發掉一大半,而秋冬養陰就如同傍晚澆花,同樣多的水分不但不會被蒸發,還可兼得晨露的滋養。

水為陰氣之源。因此,冬季宜多喝温水,養陰的同時還可以潤燥。此外,還可酌情選擇沙蔘、玉竹、百合、無花果、銀耳、枸杞、甲魚、羅漢果等養陰的食物煲湯或燉煮。

藥補:膏方進補未必適宜

冬令進補,是國人數千年的習俗。立冬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氣,又是人們進補的好時期。每逢這天,南北方人都以不同的方式進補。

近年來,膏方進補非常流行。膏方是把藥材煲成湯藥後加入蜂蜜等材料調味,並製成膏狀,因為口感好,服用方便,越來越受到歡迎。膏方最早流行於自江浙一帶,近年來在廣東也有越來越多人選擇膏方進補了。洪敏提醒,膏方一般來説比較滋膩,易生濕,而南方的地理和氣候特點讓人非常容易惹濕,因此,膏方進補在南方並非人人適宜。她建議,在選擇膏方進補前,一定要諮詢過醫生,辨明體質後再做決定。

運動:户外運動要謹慎

很多人認為,立冬後天冷了,要開始堅持多運動,才能提高免疫力,增強體質,避免生病。其實這種觀點專家們並不認同。

立冬後,人的免疫力和體質會下降,從而進入一個相對低谷階段,經常鍛鍊確實能提高抵禦各種疾病入侵的能力,從這方面來説,冬天提倡多運動是對的。但是,在冬天還像春夏一樣大運動量過度運動,並非明智選擇。

不少人在健康房猛練器械,劇烈運動後大汗淋漓,脱下外套散熱,再繼續運動,最後到淋浴房沖涼。還有部分運動狂熱者,入冬後依然每天一大早身穿薄薄的單衣在瑟瑟寒風中活動,但運動過量,流汗過多,冷風一吹,就埋下受涼、感冒的隱患。

俗話説:“生命在於運動”。如今,晨跑、瑜伽等諸多頗為時尚的運動項目早已成為白領人羣“健康菜單”中的“主菜”。不過,上海中醫藥大學中醫專家宋經中教授強調,冬季運動要注意“冬藏”,不可再像春夏鍛鍊一樣再大汗淋漓了。

立冬的習俗8

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是立冬節日。立冬是中國傳統節日,我國古時民間習慣以立冬為冬季的開始。冬是終了的意思,有農作物收割後要收藏起來的含意。

中國民間流傳着許多關於立冬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説,下面是漢魏時期關於立冬的一個歷史故事,同學們可以一起來了解一下。平時在寫作的時候可以參考一下。

農曆十月,作為節氣點的立冬,就在這個月份。它不僅是收穫祭祀與豐年宴會隆重舉行的時間,也是寒風乍起的季節。有“十月朔”、“秦歲首”、“寒衣節”、“豐收節”等習俗活動。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九個,其確定的依據是以太陽到達黃經225度為準,在公曆的11月7、8日。此時,在北半球,正是“水結冰,地始凍”的孟冬之月,在南方卻是小陽春的天氣。

立冬是十月的大節,漢魏時期,這天天子要親率羣臣迎接冬氣,對為國捐軀的烈士及其家小進行表彰與撫卹,請死者保護生靈,鼓勵民眾抵禦外敵或惡寇的掠奪與侵襲,在民間有祭祖、飲宴、卜歲等習俗,以時令佳品向祖靈祭祀,以盡為人子孫的義務和責任,祈求上天賜給來歲的豐年,農民自己亦獲得飲酒與休息的酬勞。

立冬習俗有的改了,也有沿襲至今的。卜歲霞浦叫“問苗”,這天農民相率到龍首山的舍人宮田祖前卜問來年的豐歉,舉行豐收聯歡晚宴,有些鄉村演戲謝神慶豐收。“立冬”日殺雞宰羊或以其他營養品進補稱“補冬”。畲族登山、巡田,到神廟卜歲稱為“探寶。

1937年全國人民奮起抗日.在寒風乍起的日子,霞浦城關轟轟烈烈開展募寒衣活動,歌唱着《流亡三部曲》、《寒衣曲》,那悲壯的蒼涼的歌聲,牽動着幹萬人的心,沿街民眾無不涕淚縱橫,紛紛捐物、捐款。寒衣節裏的壯舉,己時過70多年了,霞浦人民那豪情滿懷的熱烈場面,至今仍歷歷在目。

立冬的習俗9

暖爐會

霜降後寒氣已重,因此各地開爐日期,一般常在農曆十月初。《荊楚歲時記》載:“廬山白鹿洞,遊士輻湊,每冬寒醵金市烏薪為禦寒之備,號黑金社。十月旦日,命酒為暖爐會。”北平一般在十月七年級燒暖炕,設圍爐,稱之為開爐節,到第二年二月七年級才撤去暖爐。暖爐多用一種耐燃燒的礦物)砌築,該物比礬石更白,輕暖堅固,後來則用薄鐵做暖爐。《歲時雜記》稱京人十月七年級喝酒,就在爐中烤大塊的肉,圍着火爐,邊飲邊吃,稱之為“暖爐”。《禮記·月令》記述十月有暖爐會。江蘇崑山、安徽太平、湖北鍾祥等地,也在月初開始用火禦寒,期間有賣糕餅供食或者飲酒舉行暖爐會的。

煎香

香草為芳草中的一種,用衣袖在草上揮動便會芳香襲人,可縫製成香囊佩戴。焚燒香草可闢瘟疫、祛風瘴以及驅除房屋中的穢氣;佩戴香囊則可解鬱悶;熬湯沐浴可以祛風寒;搽在發間可以闢穢污;以水酒煎制塗於面部,能夠祛黑斑,滋養容顏。蘭慧一類的植物也屬於香草,都是味辛之物,具發散上達之氣,足以闢除穢惡,潤肌肉,散滯結。

採桑葉

桑葉性苦,甘寒,能祛風清熱,涼血明目,以老而經霜的為佳,取其氣足力厚的特點。此時已人寒冬,得秋季肅殺之氣,桑葉更能泄降肝膽鬱熱。《廣濟方》稱立冬日採桑葉一百二十片,如遇閏年,則多采十片,每次用十片。遇到需洗眼睛的日子,用桑葉煎湯洗眼,能治療各種眼病。其他如《普濟方》《集簡方》都記載有用桑葉治療青盲眼、風眼流淚以及眼紅澀痛的方法。

吃羊肉

羊肉性甘,大熱,屬火,能補元助陽,治療體虛瘦弱,可禦寒益氣,安心止驚,有很強的營養作用。秋冬後的羊肉味道尤為鮮美。我國除了塞外邊睡,如內蒙古、西藏等地,一般都在深秋開始吃羊肉,到立春為止。如浙江的長興等地,農曆八月就已經設店,宰羊出售。有民諺道:,月七年級羊開刀。”一直到過了除夕才停止售賣。沿太湖流域,盛產綿羊。冬令時節,羊肉也是時令之物。

修農具

隆冬時節,農事已畢,農家對所有農具都應該趁閒暇時加以檢查,進行整修。如果發現有損壞或不可使用的,要立即修理或者予以添置,以免來春貽誤農時。《禮記·月令》中有季冬之月“命農計擱耕事,修來招,具田器”。所説的正是這個意思。

制肥料

各種植物,除了生長於沼澤中的之外,大都靠根部吸收土城中的養料,以維持生命。在終年無人的山野,樹木特別繁茂旺盛,正是依賴草木自生的枯枝落葉,日積月累,形成肥料。入冬草木凋零,靠近山林的地區或者家中有園圃的,枯枝敗葉,到處都是,正是農家制造堆肥的最佳時候。

迎冬

封建社會,朝廷會舉行郊外迎冬的儀式,並賞羣臣冬衣、撫卹孤寡。

在《呂氏春秋·孟冬》有記載:“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渴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齋。立冬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於北郊。還,乃賞死事,恤孤寡。”是日,皇帝率領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六裏處迎冬。回來后皇帝要大大賞賜,以安社視,而且要撫卹孤寡。

祭冬神

古時候,立冬時節天子要穿黑色的衣服,騎鐵色的馬,帶文武百官去北郊祭冬神。冬神名叫禺強,字玄冥。《山海經》説他住在北海的一個島上,長相怪異:人面鳥身,耳上掛着兩條青蛇,腳踩兩條會飛的紅蛇。祭祀冬神的場面十分宏大。《史記》上記載,漢朝時要有70個童男童女一起唱《玄冥》之歌:“玄冥陵陰,蟄蟲蓋減……籍斂之時,掩收嘉毅。”意思是説,天冷了,要收藏好糧食。

立冬當天吃什麼

吃餃子

立冬時,包餃子,味道既同大白菜有異,還要蘸醋加爛蒜吃,才算別有一番滋味。立冬為什麼吃餃子?因我國以農立國,很重視二十四節氣,“節”者,草木新的生長點也。秋收冬藏,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選擇了“好吃不過餃子”。所以《禮記》中有“食瓜亦祭先也”的説法。冬至,中國古有“冬至節”的風俗。

吃鹹肉菜飯

立冬日吃上一碗鹹肉菜飯,是老蘇州們的特定習俗。用霜打後的大青菜、肥瘦兼有的鹹肉、米醋為原料,使用磚砌的爐灶,以稻草為燃料,燒出來的飯又香又糯。鹹肉菜飯雖然沒有載入蘇州的名食譜,但它從來不缺少喜愛它的食客。

其實,吃鹹肉菜飯還有另外一個意義,即吃鹹補腎。鹹味自古被列為五味之首,立冬後天氣逐漸寒冷,最易傷害腎的陽氣。鹹味食物入腎,能起到補腎的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高血壓患者不宜過多吃鹽。

吃膏滋

冬令進補吃膏滋是蘇州人過立冬的老傳統。在舊時蘇州,一些大户人家還用紅參、桂圓、核桃肉,在冬季燒湯喝,有補氣活血助陽的功效。

通常每到立冬節氣,蘇州中醫院以及一些老字號藥房都會專門開設進補門診,為市民煎熬膏藥,銷售冬令滋補保健品。需要提醒的是,膏方千萬不可“跟風”吃,講究“一人一方”,先吃“開路方”試探性調補,做適當調整後再開正式藥方。

喝草根湯

立冬,閩中俗稱“交冬”,意為秋冬之交。立冬“補冬”,家家户户要熬製草根湯,將山白芷根、鹽膚木根、山蒼子根、地稔根等剁成片,下鍋熬煮出濃濃的草根湯後,撈去根塊,再加入雞、鴨、兔肉或豬蹄、豬肚等熬製。

吃餈粑

這一天,漳州的鄉村人家要舂“交冬餈”慶祝好收成。糯米蒸熟後倒入石臼,舂得韌韌的,黏黏的,揪成乒乓球大小,細細地揉成團;花生米炒得香香的,磨得細細的,與白糖拌在一起。做好的小餈粑滾以白糖花生粉,擺放在大海碗裏。食用時用筷子一口氣串上幾粒,就像撥浪鼓,所以也叫“撥浪餈”。做好“交冬餈”,得敬一敬土地神,感謝他慷慨的給予。

釀黃酒

立冬之日開始釀黃酒,是紹興傳統的釀酒風俗。冬季水體清冽、氣温低,可有效抑制雜菌繁育,又能使酒在低温長時間發酵過程中形成良好的風味,是釀酒發酵最適合的季節。因此紹興人把從立冬開始到第二年立春這段最適合做黃酒的時間稱為“冬釀”,祈求福祉。

立冬三候

一候水始凍

水已經能結成冰。

二候地始凍

土地也開始凍結。

三候雉入大水為蜃

雉即野雞一類的大鳥,蜃為大蛤,立冬後,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認為雉到立冬後便變成大蛤了。

立冬的習俗10

今天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中的“立冬”,立冬意味着冬季的來臨。在潮汕地區,立冬這一天,人們都會遵循進補、食蔗、炒香飯等傳統習俗。

潮汕人講究立冬進補,認為立冬日是進補的日子。進補藥膳用的中藥材有人蔘、當歸、枸杞、西洋參、魚膠、鹿茸、冬蟲夏草、茯苓、黃芪等,藥膳常用的食材有烏雞、鷓鴣、鵪鶉、水鴨等。

潮汕地區流傳着一句俗語,叫“立冬食蔗無病痛”。潮汕先人認為在立冬這一天吃了甘蔗,既可以保護牙齒,又可起到滋補的功效。這幾天,汕頭市區大街小巷的甘蔗攤多了起來,立冬這一天,平時一根七八元人民幣的甘蔗賣到了10元,但買的人還是絡繹不絕。

立冬日,用花生、蘑菇、板栗、蝦仁、紅蘿蔔等做成的香飯,深受潮汕民眾喜愛。營養價值豐富,口感濃郁香脆的板栗,是炒香飯的上等佐料,也是市場上的搶手貨。潮汕地區立冬還有吃“炣飯”的習俗,這種食俗在遠古時期就有了。潮汕地區俗諺説“十月十吃炣飯”,10月初是新米上市的時候,加上當時的白蘿蔔、小蒜、新鮮的豬肉等,一道簡單美味的炣飯就做成了。據介紹,“炣”是指烹飪的方式,指用火燒,它體現了潮菜豐富的烹飪方式。

潮汕地區有着悠久的歷史,其文化傳統在21世紀的今天依然被潮人所傳承。從古代吃“炣飯”到進補、食蔗、炒香飯,反映了潮汕民眾崇尚自然、追隨節令、返璞歸真的生活態度。

立冬的習俗11

立冬節日習俗

賀冬

立冬是冬天的第一個節氣,立,始建也,有開始的意思,立冬和立春、立夏、立秋合稱為“四立”,具有重要意義,在我國很多地區都將立冬節氣當做重要的節日來進行慶賀,立冬,在古代社會是“四時八節”之一,人們一般都要舉行祭祀活動,在中國民間有祭祖、飲宴、卜歲等習俗,以時令佳品向祖靈祭祀,以盡為人子孫的義務和責任,祈求上天賜給來歲的豐年,農民自己亦獲得飲酒與休息的酬勞。

補冬

到了立冬節氣,就標誌着冬季正式到來了,此後草木凋零、動物休眠,萬物的活動開始走向休養狀態,身體的能量消耗較快,宜進食一些具有高能量的食物,以滋補身體,如:雞鴨魚肉等,講究的人家還會放入一些中藥材進去,製成藥膳食用,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冬泳

立冬的時候,温度已經比較低了,人體的新陳代謝減慢、免疫力減弱,我國自古就有冬天去冬泳的傳統習俗,冬泳的時候,人體受到冷水刺激,全身的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大大地加強;而且皮膚受到冷水的刺激,皮膚血管會急劇收縮,大量血液被吸入內臟器官及深部組織,使內臟重要臟器的血管擴張,對於體質的增加很有好處,在靠水的城市常常有立冬冬泳的傳統。

吃餃子

餃子是北方的傳統食物,一年四季都吃,但是冬天的節氣裏吃餃子是最為隆重的,心靈手巧的家庭主婦會在立冬這天準備一些温補型食材,將其做成餡料,然後用小麥粉加工製成餃子皮,經過烹飪,做成味美的餃子,立冬吃餃子,吃完之後整個身體都是暖暖的,應節又養生。

立冬節氣的含義是什麼

立冬時節,太陽到達黃經225°,地球位於赤緯—16°19',北半球的太陽高度變小。從氣候上説,意味着風雨、濕度、氣温等,自秋季向冬季轉變的節點之上。立冬過後,日照時間將繼續縮短,正午太陽高度繼續降低。

“立”是建立、開始的意思,“冬”是終了和萬物收藏的意思。這個時候,大部分地區秋季的農作物都已收割完畢,需要進入儲藏階段。天氣逐漸寒冷,動物們也開始準備過冬的食物,尋找冬眠的地方,好安穩地度過一個冬天。

立冬節氣的特點

立冬前後,我國大部分地區降水顯著減少,空氣一般漸趨乾燥,土壤含水較少,高原雪山上的雪也已不再融化。

立冬時節,中國所處的北半球太陽輻射越來越少,地表儲存熱量還有一定能量,這時雖不至於太冷,但氣温會逐漸下降。為此,氣温下降變化明顯,是立冬節氣的最大特點。

這個時候,中國的南北兩地,因南北緯度、太陽光照和海洋氣候影響的不同,隨着冷空氣的加強,氣温下降的趨勢明顯加快,主要氣候特點有熱帶氣流襲擾、入冬深秋易有霜霧、氣候下降變化明顯、華南秋夏兩季和華北初雪降水多樣等。

立冬的習俗12

1立冬的祕密

冬天把它的祕密都藏進了世間萬物,等着我們去尋找。那究竟立冬有怎樣的氣候和物候特點?還有什麼習俗呢?和孩子一起來探究吧!

01氣候特點

立冬前後,我國大部分地區降水有所減少,降水的形式呈現多樣化,出現雨、雪、冰粒、雨夾雪等。

北方地區,由於冷空氣頻繁出現,氣温不斷下降。此時的東北和西北地區已是大雪紛飛。

在南方地區,立冬後常會出現温暖舒適的“小陽春”天氣,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冷空氣頻繁南下,天氣開始逐漸轉冷。

02物候特點

■立冬三候:

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

此節氣水面開始結上一層薄薄的冰,土地也會結冰凍住,這就是“水始冰,地始凍”。

三候雉入大水為蜃

立冬後,雉雞就徹底消失不見了,而海邊會出現類似花紋的大蛤。所以古人認為到了立冬雉雞就變成了大蛤。

■其它物候:

立冬時天氣冷,食物少,有些動物要靠冬眠來儲存能量,它們會睡上長長的一覺,直到温暖的春天才會再次醒來。

03農事特點

立冬時節正是南方秋收冬種的大好時段,農民伯伯會利用晴好天氣,做好晚稻的收、曬、晾等工作。

同時,還會給家裏飼養的小動物們做好過冬的準備,圍上草簾、鋪上厚厚的稻草,讓小動物們温暖地度過冬天。

04立冬習俗

●吃餃子:立冬是“秋冬之交”,“交”諧音“餃”,因此就有了立冬吃餃子的習俗。

俗話説“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天冷耳朵暴露在外面容易被凍傷,吃點長得像耳朵的餃子來補補耳朵……

●迎冬: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成為“四立”,在古代是個重要的節日,那時的人們會利用立冬節氣休息一天,順便犒賞下一家人的辛苦。

●補冬:“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民間有立冬補冬的習俗。在這一天,有些地區人們有喝羊肉湯的習俗,還有些地區會吃些滋陰補陽的食物,如雞鴨魚肉等,有的還會和中藥一起煮來增加藥補的功效。

2暖心過立冬

01初識立冬

老師們可藉助生動形象的課件,帶孩子們一起感受立冬時大自然的神奇變化,瞭解立冬節氣的物候特點和農事特點。

02冬日手工

關於冬的記憶,是那份冬日的暖和。孩子們可自主選擇手工材料進行創作,“戴”上帽子、圍巾和手套,保證身體暖融融。

03冬日美食

在立冬到來之際,和孩子一起學着包餃子,分享美味的餃子……在此過程中既感受到包餃子的快樂,又鍛鍊了動手能力,同時還對中國傳統美食有了進一步的瞭解。

04冬日實驗

秋冬季節,由於天氣比較乾燥,很容易產生靜電,可以和孩子玩玩關於靜電的科學小遊戲,瞭解摩擦起電的現象。【tips :摩擦起電是屬於靜電哦!】

寫在最後

立冬代表着冬季的開始

進入立冬節氣後

氣温便一路下降

讓孩子們注意防寒保暖

規律作息,適當運動

以最佳的狀態面對冬日的寒冷

立冬的習俗13

在人們還在享受秋日温情的暖陽時,時間已飛快地來到了11月,立冬飄然而至。立冬,作為冬季的第一節氣,於每年的11月8日前後,立冬節氣的到來,是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以冬眠狀態,養精蓄鋭,為來春生機勃發作準備。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説,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人在這個進補的最佳時期,進行食補,為抵禦冬天的嚴寒補充元氣。每逢這天,南北方人們都以不同的方式進補山珍野味,這樣到了寒冷的冬天裏,人們才能抵禦嚴寒的侵襲。

在冬季人們應該少食生冷,一般人可以適當食用一些熱量較高的食品,特別是北方,可以吃些牛、羊肉,但同時也要注意不宜過量的補,要多吃新鮮蔬菜和富含維生素、易於消化的食物。簡言之,冬至時,在民間有補冬的習俗,而在實際生活中,立冬日應該注意調養身體的方式和方法。

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

俗話説“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冬季也是進補的好時機,按我國傳統民間習慣,“立冬”代表着冬季的開始。“冬者,天地閉藏,水冰地坼。”自然界陰盛陽衰,各物都潛藏陽氣,以待來春。“寒”是冬季氣候變化的主要特點,冬季除了要注意防寒保暖外,飲食保健也很重要。

冬天的寒冷氣候影響人體的內分泌系統,使人體的甲狀腺素、腎上腺素等分泌增加,從而促進和加速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類熱源營養素的分解,以增加機體的禦寒能力,這樣就造成人體熱量散失過多。因此,冬天營養應以增加熱能為主。可適當多吃瘦肉、雞蛋、魚類、乳類、豆類及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

冬天又是蔬菜的淡季,因此,往往一個冬季過後,人體出現維生素不足,如缺乏維生素C,並因此導致人發生口腔潰瘍、牙根腫痛、出血、大便祕結等症狀。那麼人們可適當吃些薯類,如甘薯、馬鈴薯等。它們均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B,還有維生素A,紅心甘薯還含較多的胡蘿蔔素。多吃薯類,不僅可補充維生素,還有清內熱的作用。此外,在冬季上市的大路菜中,除大白菜外,還應選擇圓白菜、心裏美蘿蔔、白蘿蔔、胡蘿蔔、黃豆芽、綠豆芽、油菜等。這些蔬菜中維生素含量均較豐富,要經常調換品種,合理搭配,補充人體維生素需要。

立冬補冬不可盲目“進補”

在補冬的同時,需要注意的是,進補時,要使腸胃有個適應過程,最好先做引補,一般來説,可先選用燉牛肉紅棗、花生仁加紅糖,亦可煮些生薑大棗牛肉湯來吃,以調整脾胃功能。冬季喝熱粥也是養生的一個好選擇。如吃“臘八粥”有助於增加熱量和營養功能。小麥粥有養心除煩的作用、芝麻粥可益精養陰、蘿蔔粥可消食化痰、胡桃粥可養陰固精、茯苓粥可健脾養胃、大棗粥可益氣養陰等等。

飲食調養要遵循“秋冬養陰”、“無擾乎陽”、“虛者補之,寒者温之”的古訓,隨四時氣候的變化而調節飲食。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熱,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為宜,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以避免維生素的缺乏,如:牛羊肉、烏雞、鯽魚,多飲豆漿、牛奶,多吃蘿蔔、青菜、豆腐、木耳等。這裏須要注意的是,我國幅員遼闊,地理環境各異,人們的生活方式不同,同屬冬令,西北地區與東南沿海的氣候條件迥然有別。

冬季的西北地區天氣寒冷,進補宜大温大熱之品,如牛、羊、狗肉等;而長江以南地區雖已入冬,但氣温較西北地區要温和的多,進補應以清補甘温之味,如雞、鴨、魚類;地處高原山區,雨量較少且氣候偏燥的地帶,則應以甘潤生津之品的果蔬、冰糖為宜。除此之外,還應因人而異,因為食有谷肉果菜之分,人有男女老幼之別,體(體質)有虛實寒熱之辯,本着人體生長規律,中醫養生原則,少年重養,中年重調,老年重保,耋耄重延。故“冬令進補”應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清補、温補、小補、大補,萬不可盲目“進補”。

立冬的習俗14

一、立冬的意思

我國古時民間習慣以立冬為冬季的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説:“立,建始也”,又説:“冬,終也,萬物收藏也。”其實,我國幅員廣大,除全年 無冬的華南沿海和長冬無夏的青藏高原地區外,各地的冬季並不都是於立冬日同時開始的。按氣候學劃分四季標準,以下半年候平均氣温降到10℃以下為冬季,則 “立冬為冬日始”的説法與黃淮地區的氣候規律基本吻合。我國最北部的漠河及大興安嶺以北地區,9月上旬就早已進入冬季,首都北京於10月下旬也已一派冬天 的景象,而長江流域的冬季要到“小雪”節氣前後才真正開始。

寒風乍起話立冬

農曆十月,作為時氣點的立冬,就在這個月份。它不僅是收穫祭祀與豐年宴會隆重舉行的時間.也是寒風乍起的季節。有“十月朔”、“秦歲首”、“寒 衣節”、“豐收節”等習俗活動。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九個,其確定的依據現在是以太陽到達黃經225度為準。在公曆的11月7. 8日。此時,在北半球,正是“水結冰,“地始凍”的孟冬之月,在南方卻是小陽春的天氣。

立冬是十月的大節,漢魏時期,這天天子要親率羣臣迎接冬氣,對為國捐軀的烈士及其家小進行表彰與撫卹,請死者保護生靈,鼓勵民眾抵禦外故或餓寇 的掠奪與侵襲,在民間有祭祖、飲宴、卜歲等習俗,以時令佳品向祖靈祭祀,以盡為人子孫的義務和責任,祈求上天賜給來歲的豐年,農民自己亦獲得飲酒與休息的 酬勞。

立冬習俗有的改了,也有沿襲至今的。卜歲霞浦叫“問苗”,這天農民相率到龍首山的舍人宮田祖前卜問來年的豐歉,舉行豐收聯歡晚宴,有些鄉村演戲謝神慶豐收。“立冬”日殺雞宰羊或以其他營養品進補稱“補冬”。畲族登山、巡田,到神廟卜歲稱為“探寶。

二、立冬民間習俗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在古代社會中是個重要的節日。我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 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古時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禮,並有賜羣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後世大體相同。《呂氏 春秋.盂冬》:“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謁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齋。立冬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於北郊。還, 乃賞死事,恤孤寡。”高誘注:“先人有死王事以安邊社稷者,賞其子孫;有孤寡者,矜恤之。”晉崔豹《古今注》:“漢文帝以立冬日賜宮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襖 子。”又“大帽子本巖叟野服,魏文帝詔百官常以立冬日貴賤通戴,謂之温帽。”

在食俗方面,立冬則有吃倭瓜餃子的風俗。立冬時,到市場買倭瓜,已很少見。這種倭瓜是夏天買的,存在小屋裏或窗台上,經過長時間糖化,做餃子 餡,味道既同大白菜有異,也與夏天的倭瓜餡不同,還要蘸醋加爛蒜吃,才算別有一番滋味。立冬為什麼吃餃子?因我國以農立國,很重視二十四節氣,“節”者, 草木新的生長點也。秋收冬藏,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選擇了“好吃不過餃子”。同時,古代認為瓜代表結實,所以《禮記》中有“食瓜亦祭先也”的説法。冬 至,中國古有“冬至節”的風俗。冬至也叫“過小年”,百官向皇帝朝賀,民間互相拜賀、宴請。普通百姓則食餛飩,象徵咬破混沌天地,迎來新生。

而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台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

立冬習俗天子迎冬

古時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禮,並有賜羣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後世大體相同。《呂氏春秋.盂冬》:“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謁之天 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齋。立冬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於北郊。還,乃賞死事,恤孤寡。”高誘注:“先人有死王事以安邊社稷 者,賞其子孫;有孤寡者,矜恤之。”晉崔豹《古今注》:“漢文帝以立冬日賜宮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襖子。”又“大帽子本巖叟野服,魏文帝詔百官常以立冬日貴賤 通戴,謂之温帽。”

民間賀冬

賀冬亦稱“拜冬”,在漢代即有此俗。東漢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進酒餚,賀謁君師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們更換新衣,慶賀往 來,一如年節。清代“至日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賀尊長,又交相出謁。細民男女,亦必更鮮衣以相揖,謂之“拜冬。”(見顧祿《清嘉錄》卷十一)。民國以來, 賀冬的傳統風俗,似有簡化的趨勢。但有些活動,逐漸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辦冬學、拜師活動,都在冬季舉行。

立冬游泳

現在有些地方慶祝立冬的方式現在也有了創新,在黑龍江哈爾濱、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漢等地立冬之日,冬泳愛好者們就曾用冬泳這種方式迎接 冬天的到來。冬泳無論在北方還是南方,是冬季人們喜愛的一種鍛鍊身體的方法。[1]立冬食補 立冬後,就意味着今年的冬季正式來臨。草木凋零,蟄蟲休 眠,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説,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

立冬的習俗15

1、立冬習俗吃四物雞

四物湯是由當歸、熟地黃、炒白芍和川芎等四味組成,具有補血、活血和止痛之效用。當歸含揮發油及維生素E,有補血與活血之功效;熟地黃含有大量配糖體,具補血作用;炒白芍有收斂、止痛之功效;川芎有行氣活血作用,可加強當歸的補血功效。

2、立冬習俗吃麻油雞

雞肉肉質細嫩,滋味鮮美,並富有營養,有滋補養身的作用。雞肉中蛋白質的含量比例很高,而且消化率高,很容易被人體吸收利用,有增強體力、強壯身體的作用。雞肉含有對人體生長髮育有重要作用的磷脂類,是中國人膳食結構中脂肪和磷脂的重要來源之一。雞肉對營養不良、畏寒怕冷、乏力疲勞、月經不調、貧血、虛弱等有很好的食療作用。

3、立冬習俗吃羊肉爐

羊肉爐中,熟地、當歸、紅棗有補血功效,枹杞子有滋陰作用,黨蔘、黃耆有補氣的效果,桂枝能温通經脈,陳皮健脾理氣。羊肉温性,有助元陽、補精血的功效。綜合起來,羊肉爐可以滋補身體的氣血,使全身的血脈暢通。

4、立冬習俗吃薑母鴨

薑母鴨這道美食起源於福建泉州,而後傳至中國其它地區乃至海外,是福建一道漢族傳統的名小吃。它既能氣血雙補,同時搭配的鴨肉有滋陰降火功效。美食中的藥膳滋而不膩,温而不燥,適合於秋季和冬季食用。

北方立冬該吃什麼

“好吃不過餃子”,一般在北方立冬都是要吃餃子的,因為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説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立冬的時候,北方新聞中報道最多的就是餃子館爆滿了。

在東北地區,牛羊肉是比較常見的食材,所以,在餃子的種類上,大家這個時候比較常吃的是羊肉餡、牛肉餡的餃子。牛肉通常搭配圓葱,因為圓葱強烈的氣味與牛肉搭配起來,使人幾乎嘗不到牛肉的羶味,也感覺不到圓葱的辛辣味道,與羊肉比較經典的搭配是冬瓜,兩者一葷一素,一温一寒,相得益彰。

對於不喜歡牛羊肉的人來説,豬肉餡就是最好的選擇了。雖然可以和豬肉搭配的食材舉不勝舉,但是最著名的就是和大葱搭配了,除了喜歡豬肉大葱的經典搭配之外,豬肉與圓白菜的搭配可補骨髓、潤臟腑、益心力、壯筋骨、利臟器、祛結氣、清熱止痛,特別適合老人和兒童食用。

立冬的養生之道

養生學認為陽氣潛藏時,應該像農民育幼苗、婦人初懷孕一樣,小心呵護,精心調養,使其能夠逐漸壯大;因為只有人體內的陽氣充足,邪氣才不易犯外擾內,才能夠達到祛病延年的目的。所以,立冬時期保護好“陽氣”顯得至關重要。

立冬前後都有強大的冷空氣南下,氣温驟降,常伴有大風、降温等惡劣氣候,往往使得心臟病、高血壓病患者病情加重。中醫學認為,“心主血脈”、“心為陽中之太陽”,人體內血液的正常流動主要依靠心臟健全的功能,而心必須保持強大的陽氣,才能温運血脈;一旦心陽被寒邪損傷,則可導致血運滯澀,誘發或加重各種系統疾病。現代醫學則認為,血管也會“熱脹冷縮”;寒冷能刺激血管收縮,寒冷還可以促使血液中形成血栓的纖維蛋白原含量增加,進而誘發各種心血管疾病。

所以,立冬期間,要避免在大風降温的天氣裏外出,不要長時間待在室外,不食用冷飲,及時增減衣服,“早睡晚起”。適度鍛鍊,最好在上午九十點鐘以後或下午四五點鐘進行,運動量以不疲勞為度,避免劇烈運動或局部運動。飲食上要遠三白(糖,鹽,豬油),近三黑(黑芝麻,蘑菇,黑米)。洋葱、海魚、牛奶、番茄、海帶、大豆、大蒜、玉米、燕麥、核桃、板栗、芹菜、菊花、雞蛋、沱茶是目前專家建議防治心血管病的15種食品,對心臟具有保護的作用,在季節變換,嚴寒將至之時可以多加選食。大便費力往往是心血管事件的誘因,平素應多食水果、蔬菜等富含纖維的食物,保持大便通暢。

此外,還應該注意保持良好的情緒,避免發怒、急躁和精神抑鬱。而對於既往有高血壓、冠心病的患者,建議最好能在入冬前作一次全面的檢查,對用藥進行必要的調整。

標籤:立冬 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