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節日慶典

傣族過年的風俗習慣及習俗

過年是中國最注重的節日之一,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還有就是可能過年的時間不是一樣的。傣族歷史悠久,文化豐富多采,傣族的新年是潑水節,也就是公曆4月份,清明後的第七天。傣族過年的風俗習慣有哪些呢?下面是的傣族過年的風俗習慣資料,歡迎閲讀

傣族過年的風俗習慣及習俗
  傣族過年的風俗習慣

傣族人民的新年,按照傣歷大約是農曆清明節以後的第七天。節日期間,傣族同胞舉行熱鬧非凡的潑水、賽龍船、放高升活動。潑水活動是傣族人民過年的最高-潮,也是傣歷年中最精彩的場面,因而通常稱做歷年節為“潑水節“。

傣族青年男女喜愛甩糠包的遊戲,春節期間,小夥子和姑娘們互相投擲糠包,看誰投得準,看誰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時候,姑娘們就悄悄搶走小夥子身上佩的腰刀、包頭布或拴着的馬,跑回家去。假如小夥子有情就追隨而來。父母見到女兒拿着頭布、牽着駿馬回來,便設宴款待。

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歷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節日——潑水節,他們把潑水看成是驅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徵,也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傣族有本身的語言書契。語言屬漢藏語系壯傣語支。現通行的西雙版納和德宏兩種傣文,系讀音書契,由印度南部巴利文演化而來。傣族人不僅能歌善舞,而且創造了輝煌光耀的文化,此中尤以傣歷、傣醫藥和敍述事情長詩最為有名。傣歷年為陽曆年,而月為陰曆月,一年分寒、熱、雨三季,每隔三年的玄月為閏月,這種曆法現仍通用於泰緬等地。傣醫和蒙、藏、維一路,成為神州最為著名的四大平易近族醫藥體系。傣族地域流傳着很多敍述事情長詩,如《召樹屯與南木諾娜》、《蘭戛西賀》、《阿鑾的故事》等。傣劇有100多年汗青。傣族多數崇奉小乘釋教。

傣族地域的西雙版納橡膠增產顯著,“普洱茶”著名中外,處所和鄉鎮企業成長很快,有采礦、機械、電力、化學、瓷陶、動物熟皮、造紙等廠礦企業。

傣族的重大節日是傣歷新年——潑水節、打樣節和開門節。“潑水節”是傣族人平易近除舊佈新的傳統節日,時間在陽曆四月中旬。節日期間的主要活動是祭祀拜祖、堆沙、潑水、丟包、賽龍船、放火花及歌舞縱情快樂等。

禁忌:忌諱外人騎馬、趕牛、挑擔和蓬亂着頭髮進寨子;步入傣家竹樓,要把鞋脱在門外,而且在屋內走路要輕;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者跨過火塘,不能步入主人閣房,不能坐門坎;不能移動火塘上的相機架,也不能用腳踏火;忌諱在家裏吹口哨、剪指甲;禁絕用衣服當寢具或者坐寢具;曬衣服時,上衣要曬在高處,褲子和裙子要曬在低處;進佛寺要脱鞋,忌諱摸小僧人的頭、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聖物。

同樣平常食俗 傣族大多有日蝕兩餐的習氣,以白米和江米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稻,西雙版納的傣族則主食江米。凡是是現舂現吃,平易近間認為:粳稻和米需米只有現吃現舂,才不掉其原有的光彩和香味,故而不食或者很少食用隔夜米,習習用手捏飯吃。出行勞動者常在野外魚餐,用大蕉葉或者眾飯合盛一團江大米或者小米做成的飯,隨帶鹽巴、辣椒、酸肉、燒雞、喃咪(傣語,意為醬)、青苔鬆便可進餐。所有佐餐菜品及小吃均以酸味為主,如酸筍、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歡吃幹酸白菜,其製法是把青菜曬乾,再用水煮,插手番木瓜濁,使味變酸,之後曬乾藴藏。吃時放少許煮菜或者放在湯內。這種酸白菜有處所的傣族險些每天都吃。據説傣族之以是常食酸味菜品,是因常吃不容易克化的江米食物,而酸味食呂有助於克化。同樣平常以肉類為食有豬、牛、雞鴨,不食或者少食羊肉,居住在內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雞、燒雞,極喜魚、蝦、蟹、淡水螺螄、青苔等海產品。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獨有的風韻菜品。傣族食用的青苔是選三春江水裏巖石上的苔蘚,以青綠顏色為佳,撈取後撕成薄片,曬乾,用竹篾穿起來待用。做菜時,厚的用油煎,薄的用火烤,鬆脆後揉碎入碗,再將滾油倒上,之後加鹽攪拌,用江米團或者臘肉蘸食,其味美無比。烹魚,多做成酸魚或者烤成香白茅魚,這個之外還做成魚剁糝(即用魚烤後捶成泥,與大香菜等作料央而成)、魚凍、火燒魚、白汁黃鱔等。吃蟛蜞時,一般都將蟛蜞連殼帶肉剁成蟹醬沾飯吃,傣族稱這種蟛蜞醬為“蟛蜞喃咪布”。苦瓜是產量無上、食用至多的同樣平常菜蔬。除苦瓜外,西雙版納另有一種苦筍,是以傣族風韻中另有一種

  傣族的過年風俗

傣族人民的新年,按照傣歷大約是農曆清明節以後的第七天。節日期間,傣族同胞舉行熱鬧非凡的潑水、賽龍船、放高升活動。潑水活動是傣族人民過年的最高潮,也是傣歷年中最精彩的場面,因而通常稱做歷年節為“潑水節”。

傣族青年男女喜愛甩糠包的遊戲,春節期間,小夥子和姑娘們互相投擲糠包,看誰投得準,看誰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時候,姑娘們就悄悄搶走小夥子身上佩的腰刀、包頭布或拴着的馬,跑回家去。假如小夥子有情就追隨而來。父母見到女兒拿着頭布、牽着駿馬回來,便設宴款待。

傣族的重大節日是傣歷新年——潑水節、打樣節和開門節。“潑水節”是傣族人平易近除舊佈新的傳統節日,時間在陽曆四月中旬。節日期間的主要活動是祭祀拜祖、堆沙、潑水、丟包、賽龍船、放火花及歌舞縱情快樂等。

這一天,人們互相潑水,用水錶達真誠的友誼,純潔的愛情,心中的祝福。潑水有文潑水和武潑水之分。文潑水是對長者,舀起一勺淨水,説着祝福的話,拉開對方的衣領,讓水沿着脊樑流下去。被潑的人高興地接受祝福,不得跑開。武潑水則沒有固定的`形式,用瓢、盆、桶都可以,互相追逐迎頭迎臉地潑。被人潑的水越多,説明受到的祝福越多,被潑的人越感到高興。

傣族春節習俗:擲糠包

傣族青年男女喜愛甩糠包的遊戲,春節期間,小夥子和姑娘們互相投擲糠包,看誰投得準,看誰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時候,姑娘們就悄悄搶走小夥子身上佩的腰刀、包頭布或拴着的馬,跑回家去。假如小夥子有情就追隨而來。父母見到女兒拿着頭布、牽着駿馬回來,便設宴款待。

  傣族過年習俗

1、擲糠包傣族青年男女喜愛甩糠包的遊戲,春節期間,小夥子和姑娘們互相投擲糠包,看誰投得準,看誰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時候,姑娘們就悄悄搶走小夥子身上佩的腰刀、包頭布或拴着的馬,跑回家去。假如小夥子有情就追隨而來。父母見到女兒拿着頭布、牽着駿馬回來,便設宴款待。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歷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節日——潑水節,他們把潑水看成是驅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徵,也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2、八年級、九年級,一些村寨將舉行“象腳鼓比賽”,選手們精神振奮、擊鼓不停,誰的動作優美、鼓聲好即獲獎。春節期間,小夥子和姑娘們互相投擲糠包,看誰投得準,看誰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時候,姑娘們就悄悄搶走小夥子身上佩的腰刀、包頭布或拴着的馬,跑回家去。在傣族過年習俗中假如小夥子有情就追隨而來。父母見到女兒拿着頭布、牽着駿馬回來,便設宴款待。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歷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節日——潑水節,他們把潑水看成是驅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徵,也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傣族歷史悠久,文化豐富多采,有自己的歷法、語言文字,並以豐富的民族民間文學藝術著稱於世。音樂、午蹈、民歌、民間傳説故事等富有民族特色,影響甚廣。傣族主要聚居在熱帶,亞熱帶的平壩地區,村寨多臨江河湖泊,住宅通常每户一座竹樓、竹籬環繞,果樹、翠竹掩映、環境十分優美。四周田地肥沃,物產豐富。傣族人民性格温和,喜愛歌舞。

  傣族春節習俗

浴佛

在“麥日”(第一天),一清早人們就要採來鮮花綠葉到佛寺供奉,擔來清水“浴佛”--為佛像洗塵。也是祈求神靈保佑人們在新的一年裏身體健康。“浴佛”完畢,集體性的相互潑水就開始了。一羣羣青年男女用各種各樣的容器盛水,湧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戲,逢人便潑。“水花放,傣家狂”,“潑濕一身、幸福終身”!象徵着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開,人們盡情地潑盡情地灑,笑聲朗朗,全身濕透,興致彌高……

丟包

潑水節也是未婚青年男女們尋覓愛情、栽培幸福的美好時節。潑水節期間,傣族未婚青年男女喜歡做“丟包”遊戲。姑娘手中用花布精心製作的花包,是表示愛情的信物。丟包那天,姑娘們極盡打扮之能事,然後打着花傘,提着小花包來到“包場”,與小夥子們分列兩邊,相距三四十步,開始向對方丟花包。小夥子若是接不住姑娘丟來的花包,就得把事先準備好的鮮花插在姑娘的發頡上,姑娘若是接不着小夥子丟來的包,就得把鮮花插到小夥子的胸前……就這樣漸漸地選中了對方,一段段浪漫的愛情故事就開始了。

孔明燈

放孔明燈也是傣族地區特有的活動。入夜,人們在廣場空地上,將燈燭點燃,放到自制的大"汽球"內,利用空氣的浮力,把一盞盞孔明燈放飛上天。一盞盞明亮的孔明燈在漆黑的夜晚越飛越高,越飛越遠。人們以此來紀念古代的聖賢孔明。

賽龍舟

賽龍舟是潑水節最精彩的項目之一,常常在潑水節的"麥帕雅晚瑪"(第三天)舉行。那日,穿着節日盛裝的羣眾歡聚在瀾滄江畔、瑞麗江邊,觀看龍舟競渡。江上停泊着披綠掛彩的龍船,船上坐着數十名精壯的水手,號令一響,整裝待發的龍船像箭一般往前飛去,頓時整條江上,鼓聲、鑼聲、號子聲、喝彩聲,此起彼伏、聲聲相應,節日的氣氛在這裏達到了高潮…… 放高升放高升是潑水節的又一項保留節目。高升是傣族人民自制的一種煙火,將竹竿底部填以火藥和其它配料,置於竹子搭成的高升架上,接上引線,常在夜晚燃放。

放高升時,點燃引線使火藥燃燒便會產生強勁的推力,將竹子如火箭般推入高空。竹子吐着白煙,發出嗖嗖的尖嘯聲,同時在空中噴放出絢麗的煙火,猶如花團錦簇,光彩奪目,甚是美妙。地上則歡呼聲、喝彩聲此起彼伏,議論聲、讚美聲不絕於耳,好不熱鬧。高升飛得越高越遠的寨子,人也覺得更光彩、更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