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節日慶典

滿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大綱

滿族是個勤勞、勇敢、智慧的民族.也是一個善於博收外來文化並融匯創新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風俗文化。那麼,滿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下面就讓小編為大家介紹滿族的風俗習慣,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滿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大綱
  滿族的風俗習慣

滿族稱姓氏為哈拉(hala),豐富而複雜,極富民族文化特色。最初,一個哈拉就是一個穆昆(家族)。後來隨着人口繁衍、家族分支與隨任駐防調往別處,原來的穆昆又分化出數個新穆昆。一般一個穆昆只有一個哈拉,但也有數個穆昆屬於同一哈拉的情況。歷史記載,滿族姓氏有600多個,在我國各民族的姓氏中,僅次於漢族。與其他歷史悠久的民族一樣,滿族姓氏的起源可追溯到遠古的圖騰崇拜,但就後來的發展看,主要有以居住地為氏和以部族為氏兩種。女真人往往一個穆昆聚居一處,宋元以後,又深受蒙古族的影響,所以稱名而不稱姓。清入關後,民族關係不斷髮展,漢軍旗人多有用滿族稱名不稱姓的方式命名的,而滿洲旗人深受漢族文化習俗的影響,有很多用漢字為姓氏,如瓜爾佳氏以音譯改稱為關姓,紐呼祿氏以意譯改稱郎(狼),伊爾根覺羅,又稱民覺羅,改漢稱為趙。也有將滿姓漢語音譯的第一個字作為姓氏的,如佟佳氏簡稱佟,馬佳氏簡稱馬,還有圖、德、大、暴、呼、阿、肇、西、布等姓氏,大多數是將原來的滿姓,用漢字來進行簡稱。對於這種情形,清統治者十分不滿,乾隆以後,清政府多次嚴令禁止,但並沒多大效果。辛亥革命後,絕大多數的滿族人,普遍用漢字姓,或捏改漢姓,使他人不知其為滿族,以至於今天很多滿族人已經不知道自己的老姓了。

滿族及其先民長期居住在山林地區,精於騎射是他們的特技,也在他們的生活習俗中打下深深的烙印。滿族育兒所用的搖車,直到今天,很多農村仍然沿用。兒童初生時,懸弓箭於門前,象徵着他未來要成為一個優秀的射手。六、七歲時,即以木製弓箭練習射鵠,稍長,就騎馬佩箭馳騁山林。女人執鞭不亞於男子,姑娘出嫁,弓、箭、鹿皮服是必備之品,結婚時的天地桌上要插上弓和箭。轎車進門,新郎要射三支箭。滿族兒歌與民謠中也留下了深深的狩獵生活的痕跡。

滿族的服飾,男子自頭頂後半部留髮,束辮垂於腦後,清入關後,強行在全國推廣,使之成為清代滿、漢、蒙各族的共同髮式。女子髮式,幼年時期與男孩一樣,稍長,在腦後留有一根或兩根辮子,結婚時開臉上頭,戴鈿子。平時,在頭頂盤髻,有架子頭、兩把頭等樣式。佩戴耳環,有一耳三環的定式。男子的袍褂兩側開叉,腰中束帶便於騎射。其中的“箭袖”(滿語:哇哈)別具特色,是在窄袖口上接一個半圓形的袖頭,形如馬蹄,俗稱“馬蹄袖”,平時挽起,冬季打獵或作戰時放下,覆蓋手背以禦寒,後來成為清朝禮節中的一個規定動作。少婦穿寬大的直筒旗袍,天足,着花鞋,有花盆底和船形底等樣式。早期,富人多穿麻布衣服,窮人用狍鹿皮為衣。進入遼瀋以後,貴族富人穿綢緞,平民則着布衣,服飾也等級化了。入關以後,滿漢服裝逐漸趨於一致,男子所服的坎肩等至今仍有沿用,而女子旗袍歷經演變,現已成為我國傳統女裝的代表。

  滿族髮式和服飾

(1)髮式。滿族人的髮式繼承了金代女真人之習俗,男子髮式是半剃半留,即前剃後留,留下的頭髮編成髮辮垂於腦後。辮子上可結有各種各樣的裝飾物,從裝飾物上就可以基本判定其地位的高低和身份的尊卑。傳説這種髮式與女真族騎射的生產方式有關,主要是為避免前面的頭髮遮擋視線,影響獵射野物。六、七十年代,漢族農村的小男孩,為了好養活,仍有腦後留小辮的習俗,這不能不説是受滿族風俗的影響。

滿族婦女對頭髮十分愛惜,對髮式也十分講究。滿族婦女"辮髮盤髻"的習俗,也是來自女真遺風。"兩把頭"是滿族婦女最具有代表性的髮式,就是把頭髮束在頭頂上,分成兩綹,結成橫長式的髮髻,高高的髮髻最為流行;再將後面餘髮結成一個"燕尾"式的長扁髻,壓在後脖領上,使脖頸挺直。滿族女子身着旗袍,足蹬高底旗鞋,顯得亭亭玉立,儀態萬千,充分體現滿族女子的端莊優雅。

清代中期,滿洲貴族婦女開始盛行"旗頭",也叫"旗頭板"、"大拉翅"。就是以頭頂髮髻為座,上面放置旗頭。旗頭和我們在舞台上看到的差不多,是一種扁形的冠,裏面有鐵架支撐,外面用青絨或青素緞等製成,正面有各種珠寶首飾的裝點,側面懸掛流蘇,真可謂是動則搖曳生姿,靜則雍容華貴。旗頭是由"兩把頭"發展而來的,由於是進關以後才流行起來的,所以,人們也把它叫"大京樣"。

(2)服飾。滿族服飾是對我國現代服飾影響最為顯著的少數民族服飾,旗袍、坎肩、馬褂等至今仍以其獨有的魅力,成為各民族人民喜愛的服飾。

旗袍滿語為"衣介",也就是長袍的意思,是滿族最有特色的服裝。男子的旗袍是無領的或者是圓領;捻襟、窄袖、也稱箭袖或馬蹄袖;扣絆、下部兩面或四面開衩、束帶。箭袖或馬蹄袖,平時挽起,冬季打獵或作戰時放下,覆蓋手背,用以禦寒,後來成為清朝禮節中的一個規定動作。開衩本是為了上、下馬的方便,後成了區分等級的標誌:皇族ā?獢?∑?Δ??宗室開四衩,官吏士俗開兩衩。還有一種便服,下襬不開衩,俗稱"一裹圓"。腰帶是滿族男子服飾中非常必要的,腰帶上掛有各種裝飾物件,常見的是玉佩和香荷包等。

馬褂就是在馬上穿着的褂子,它長不過腰,四面開衩,罩在袍子外面,可以抵擋風寒。開始時,只有八旗士兵穿用它;雍正後期,馬褂作為八旗的一種象徵,逐漸在各個階層流行起來,直到民-國初年,馬褂仍然是人們出入重要場合的禮服,就是我們今天穿用的"唐裝",也是由馬褂演變而來。

坎肩是滿族男子服裝特色之一。坎肩又稱背心、馬甲,是一種無袖短衣。遊獵時期的滿族獵户多穿毛朝外的皮坎肩。後來的坎肩兼具裝飾作用,多用綢緞製作,四邊鑲有彩條;滿族坎肩的樣式愈加別緻,常見的有對襟直翹、對襟圓翹、捻襟、琵琶襟、一字襟、人字襟等,最受歡迎的式樣是"巴特魯"。

女式旗袍大致與男式旗袍在款式上是相同的,只是多一些裝飾而已。女式旗袍也是直立式的寬襟大袖長袍,此外,旗袍的衣襟、領口、袖邊等處,鑲嵌花紋或牙子,使旗袍變得十分精美,成為滿族服飾中的精品。

隨着社會的發展,女式旗袍不斷演化,愈發新穎講究。由寬腰直筒式逐漸變成了緊身合體的曲線型、流線型;立領、束腰、窄袖、側開襟、下襬回收,充分顯示東方女性線條美,顯示出東方女性文靜端莊、典雅秀麗的內在氣質,成為中華女性的民族服裝。

滿族的女式旗鞋是我們俗稱的"花盆底鞋",鞋底中間即腳心部位嵌上3寸多厚的木頭,用細白布包上,木跟不着地的地方,常用刺繡來裝飾。足蹬花盆底的旗鞋,可使滿族女子顯得身材高挑,風姿綽約。老年婦女和勞動婦女所穿平木為底的旗鞋,稱為平底繡花鞋。

  滿族的民居特點

滿族的民居充分體現了民俗對於地理環境的選擇性和適應性。滿族多居住在山區,禦寒防冷的問題是滿族民居首先要考慮的實際問題。

滿族早期,經濟文化比較落後時期,居住條件簡陋,冬天居住"地窨子",夏季居住"馬架子"。隨着經濟文化的發展和與各民族間的交往和學習,滿族人逐漸形成自己的居住習俗。

"口袋房,萬字炕",形象地描述出了滿族人居室的主要特點。滿族人的房屋多為三間或五間,房門開在東側或次東間,整座房屋形似口袋,因此稱作"口袋房"。屋裏南、西、北三面築有" "字型大土坯炕,叫做"萬字炕"。西炕略窄一般不住人,也不許堆放雜物,上面有一個擱板,是滿族人供奉祖宗的地方;南炕温暖向陽,是長輩居住的地方,北炕是晚輩居住的'地方。為了避免生活上的不便,滿族人室內有各種軟間壁,有的是從炕面到房樑用木板糊紙柵成兩個空間;有的是在炕沿平行的正上方,從棚頂吊下一根長竿,叫"幔竿子",專門用來懸掛幔帳,晚間睡覺時放下,在南北炕之間起到遮擋作用。

火炕是滿族人家住房主要的取暖設備,因為火炕一般都通過做飯的鍋灶,所以燒水、做飯時,炕總是熱的。有的人家還把室內地面下也修成煙道,稱之為"火地"或"地炕",在特別寒冷的季節,可以加燒地炕,提高室內的温度。

與漢族民居不同的是,滿族民居的煙囱沒有修在屋頂上,而是"煙囱坐在地面上",煙囱修在房屋的一側,有孔道與火炕相通。煙囱坐在地面上,不僅可以延長室內煙道的長度,提高供暖的效力,而且滿族人的煙囱,過火量較大,煙囱為寬大的台柱形,修在地面上比較適宜。

東北氣候寒冷,室內日常活動多在火炕上進行,所以滿族人室內陳設比較簡單。室內一般沒有桌椅,只有炕桌,有的人家有八仙桌,就放在西炕前,上面擺放着茶具;炕上有用來裝衣物的大板櫃,被褥疊放在上面。來了客人,請客人到炕上坐,全家人平時吃飯、讀書、做針線活也在炕上進行。

滿族民居的門窗也有特點,外面的門是獨扇的木板門,裏面的門是兩扇門,有木製的插銷。窗分為上下兩層,糊窗所用的窗紙堅韌如革,稱為"高麗紙"。窗紙糊在窗户的外邊,一方面可以避免窗檔中積沙,另一方面可避免窗紙因冷熱不均而脱落。窗紙糊上後,還要淋上油,這樣,既可增加室內的亮度,又可以使窗紙堅久耐用,所以"窗户紙糊在外",就成為滿族民居的一大特點。

滿族入關後雖然受漢族文化的影響較大,但是在東北的絕大多數的居民,包括漢族在內,在居室的特點上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滿族民居的影響的。現在比較偏僻的農村,許多人還是使用這種帶火炕的房子,只是室內的陳設由於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