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節日慶典

滿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滿族的風俗習慣,滿族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肅慎人,其後裔一直生活在長白山以北、黑龍江中上游、烏蘇……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滿族的風俗習慣,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滿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滿族的風俗習慣

滿族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肅慎人,其後裔一直生活在長白山以北、黑龍江中上游、烏蘇里江流域。1644年清軍入關,統一了中國,形成滿漢長期雜居的局面。辛亥革命後,滿洲族改稱滿族。滿族有自已的語言、文字,滿族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 滿文創制於16世紀末,是借用蒙古文字母創制的。17世紀四十年代,滿族大量入關後,普遍開始習用漢語文。

1.禁忌:滿族人也有禁忌。主要有不吃狗肉,不用狗皮製品,如狗皮帽子等。打獵時不打烏鴉、喜鵲 等。

2. 宗教信仰:滿族早期信奉薩滿教。入關後,又信奉佛教。薩滿教同佛教在滿族中同祀供奉。

薩滿教是一種原始的多神教。“薩滿”是通古斯語的音譯,意為“瘋狂的人”。漢譯為“巫”。“薩滿”有男有女,並分家薩滿和跳神薩滿。

祭祀時主持禮儀的家薩滿早已不存在了。跳神治病為業的神巫,在一些偏僻鄉村還偶有活動。早在清代就屢有禁令,但屢禁不止。建國後,國家禁止一切封建迷信活動,但仍有少數人以此為業,騙取錢財。

滿族還崇拜自然神,如天地神、山神、星神、樹神。崇拜以動物為圖騰的鵲神、烏鴉神。至今在一些滿族聚居的鄉村,每逢年節還燒香供奉,祈求保佑全家平安順利。

現在有的滿族人信仰天主教、基督教,但人數不多。

3.喪葬: 舊時,滿族人對喪事非常重視,家中親屬死後要隆重舉行喪禮。喪禮概略為:

(一)“倒頭”: 親人死後先請“吉祥板”,板下支矮凳。待將死者全身洗淨穿好“壽衣”後,由孝子抱頭、子侄輩託全身抬上“吉祥板”,在死者頭前放小桌,供“倒頭飯”,插上“打狗棒”,點好“油燈碗”,子女及本家近支平晚輩依次立或跪於“吉祥板”前,“舉哀”。門前立“幡杆”,表示死人之家。由於受漢族影響,建國前,滿人也有掛“挑錢紙”的。

(二)“報喪”:死者停放完畢,即發“口報條”向親友“報喪”。用白紙條寫清地址、人稱、死亡年月日時和“接三”(表示喪事大典開始)日期。親友接條後即於當日和“接三”前前往弔唁。“接三”時再去“送三”。與此同時,喪主印“訃聞”分送親友,註明喪家住址。“訃聞”上寫明“接三”、“唪經”、“伴宿”、“發引”等項,以便親友前來弔唁。

(三)喪事經過“起經”、“伴宿”等儀式後,即進行“發引”(出殯)。親友們按“訃聞”開列時間,於清晨前來送殯。俟吉時到,高舉兩支“門圖”(表示喪家屬於哪個旗),八根旗子分開左右,孝子率領全家行禮哭出靈堂,親友們送“金棺”到大門內,孝子跪在槓前奠酒行三叩禮,喪家長輩向親友攔送致謝,內眷即坐車送殯。

(四)安葬:大槓到達墳地,按照風水先生訂好的時辰安葬。孝子捧過“頭杴土”往棺上一灑,舉哀,然後全家一起舉哀。本族家長下令“掩土”,埋起墳頭。墳前擺供,插上紙糊“佛陀”。孝子奠灑,三奠三叩,供奶茶行一叩禮,焚化“佛陀”等,到此禮成。三天後再來上墳,叫“圓墳”。

(五)其他:有七天“燒頭七”,“五七”燒傘,60天燒船、橋,100天上墳時,兒、媳、孫及孫媳脱孝“釋服”,穿素服2 7個月。此後,死者逝世一週年、三週年辦事追祭,在大廟奉經,送庫,親友前來致祭。一週年叫“小祥”,三週年叫“大祥”。

以上喪禮,滿族人家都照此進行。因貧富不同,繁簡各異。易縣滿族有“三日圓墳後孝子往各家謝孝”之俗。河北各地滿族人家,在清明、中元(七月十五日)、臘月均上墳掃墓,十月七年級“送寒衣”,臘月三十“燒包袱”。此俗至今仍在各地廣泛流行。今天,滿族喪禮從簡。實行火葬,仍然按時掃墓。

  滿族人的春節

春節舊稱元旦,滿語讀音為”阿涅業能業“,這一天是滿族同胞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生活在白山黑水的滿族先民很早就有過春節的習俗,《渤海國記》記載:滿族的祖先,人在春節到來時”官民歲時聚會作樂,善歌舞者,數輩前行,士女相隨,更相唱和,迴旋婉轉,號曰‘踏錐’。“踏錐就是今天東北地區扭秧歌時常見的踩高蹺,男女老幼歡歌暢舞,慶賀新春的到來。

渤海國政治、軍事以及文化上深受唐王朝影響,許多制度皆參照唐制,漢族春節的一些習俗正是在這一時期傳入到東北地區的。清王朝統治集團在順治元年入關之後,滿族居民大量移居關內,與漢、回、蒙古等民族雜居共處,漢民族的春節習俗逐漸被滿族居民完全吸收。

滿族人過春節雖然因襲漢民族,但也有其獨特的習俗。臘月置辦”年嚼穀兒“(節日食品)時,滿族人家家户户開始淘黃米、烀豆子、蒸黏豆包。條件好一些的人家準備的滿族餑餑(點心)就更豐富了,有炸油糕、薩琪瑪、蘇葉餅等諸多花樣。滿族餑餑多為粘食,這與滿族先民漁獵生活息息相關,粘食較為抗餓,有利於男人們終日在山林裏和湖澤旁奔波。

滿族人除夕前要貼春聯、掛旗、福字、窗花。滿族以白色為貴,最初是使用白絹寫春聯,後受漢族影響改用紅紙。滿族舊制有黃、白、紅、藍、鑲黃、鑲白、鑲藍、鑲紅八旗,過年時各旗根據自己的顏色掛上掛旗,以圖吉利。貼福字的習俗可以追溯到宋代的掛春牌,倒貼福字相傳源於滿族。清代恭親王有一年過春節時,府上有個不識字的僕人,這位文盲老兄把福字貼倒了。恭親王福晉(夫人)看後勃然大怒,下令嚴懲。一旁的管家靈機一動,忙對恭親王爺説:”王爺福晉息怒,這是吉兆啊,福‘倒’了不就是福‘到’來的意思嗎?這是王爺您的大富大貴到了!“恭親王和福晉聽後轉怒為喜,重賞了管家和那個倒貼福的.人,貼倒福字便成了滿族的春節習俗。過去的滿族人家過年時,要在窗户外面糊上一層”哈花尚“(麻布紙),心靈手巧的大姑娘小媳婦用剪刀剪出各種美麗的圖案,與漢族不同的是,滿族的剪紙多取材於與薩滿教相關的傳説。

年三十兒到來,滿族人家要豎立”索倫杆“(神杆),掛上豬的內臟給過往的烏鴉喜鵲吃,杆下襬上供品祭祀烏鴉神,感謝鴉雀當年救助”老罕王“(努爾哈赤)。同時還要在室內的西牆掛上祖宗的畫像,供桌上擺上豬頭、鯉魚、大葱、豆腐、米飯、米酒等食物,全家在家長的帶領下叩拜祖先。除夕這頓餃子要男人來煮,女人惟獨在這一夜晚不做家務但不能外出,直到初六才可以出門拜年。

滿族在正月二十五要舉行”添倉“大禮,男人們在家長的帶領下,用盆子盛上黏米飯,恭恭敬敬捧着來到”哈什“(倉房),用手指沾一些米飯象徵性塗抹到糧囤、米袋、量米的斗子上。然後在哈什的一張桌子上擺上饅頭等祭品,家長點燃三炷香,向糧囤作揖祭拜五穀之神,祈禱明年糧食豐收。

正月裏,滿族婦女領着女孩在火炕上玩”翻繩“、”焱欠嘎拉哈“(羊的髕骨)等遊戲,男孩子則在外面放鞭炮、藏貓貓、打冰噶兒。貫穿整個正月的”韃子秧歌“把春節的喜慶氛圍推向高潮。”韃子秧歌“是東北地區特有的舞蹈,舞蹈中有”韃子官“(打頭的)、”克里吐“(丑角)、”拉棍的“(配角)、”傻子“等各種造型,舞步生動有趣。表演中擺動幅度大、造型誇張,再現了善騎射的滿族先民的勇武彪悍的民族風情。

標籤:風俗習慣 滿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