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節日慶典

乾州四寶分別是什麼

乾州四寶是陝西省乾縣的著名傳統小吃,分別為鍋盔、掛麪、餷酥、豆腐腦,被評為“中華名小吃”及“陝西名小吃”。下面小編詳細介紹乾州四寶分別是什麼的相關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乾州四寶分別是什麼
  關於乾州四寶的內容

  乾州四寶——乾州鍋盔

乾州鍋盔 向來以聞着香、吃着酥、出門攜帶方便,家裏久存不壞而遠近聞名。它既是一種獨特的風味食品,又能作為饋贈親朋好友的禮品。

乾州鍋盔歷史悠久。相傳,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為唐高宗李治和發皇武則天修築乾陵時,往往因為成千上萬的工匠軍卒的飯食不能按時做成,而影響了工程進度。無奈之際,有一名軍士將面壓在頭盔裏,放在火上烤,結果竟烙成了一個香酥可口的餅子。這種餅子邊薄心厚、表面鼓起、香味異常,吃了耐飢,久存又不餿,受到了廣大民工和士卒的歡迎和讚賞。因其形狀像一個頭盔,故名叫"鍋盔"。乾陵修成竣工了,鍋盔卻以它所具有的許多獨特的優點而世代相傳,並延續至今。

製作鍋盔,是將麪粉(5000克),用水(2000克),按季節掌握水温,先和成死麪塊,放在案上用木槓壓,邊折邊壓,壓勻盤到,然後切成兩塊,分別加入酵面(夏季350克、春秋季500克、冬季750克)和鹼水(用鹼35克)再壓,視面的軟硬程度,可適當再加些乾麪粉再壓,直至面光色潤,酵面均勻時,用濕布蓋嚴盤性。

再把面塊分成每塊重約600克的面劑,推擀成直徑約7寸,厚約8分的圓形餅,上鏊勤翻勤轉,俗稱"三翻二轉",用麥秸火慢慢地烘烤,烙到火色均勻,皮面微鼓時即熟。

  乾州四寶——乾州掛麪

看着細而白、吃着筋而光,並且耐存、耐煮,便於攜帶。不僅在乾縣境內,現已成為關中地區羣眾日常食用和饋贈親友的一種佳品。

製作乾州掛麪,首先要選用苜蓿地裏生長的小麥,這種小麥皮薄面飽,有筋性,謂之“筋麥”。用這種小麥磨出上白麪粉,作為製作掛麪的基本原料。經配料、和麪、揉麪、醒面、切條、掛制等幾道工序製成掛麪。有一位祖籍乾縣,又在乾縣任教多年的老師告訴我説,乾州的掛麪具有“酸、辣、旺、光、、筋、香”等特點。“ 酸、辣”,自然是指掛麪的口味了。“光、筋”指的是乾州的掛麪吃起來,既光滑可口,又有嚼頭。而“旺”和“香”,當然是説調掛麪的湯,油旺旺的',香氣撲鼻,非常好吃了。

相傳在修築乾陵時,士卒和民工不分酷暑嚴寒日夜苦幹,當地羣眾為能使他們吃上面條,便把橄好切細的麪條搭在竹竿曬乾切斷捆把,連同調好的酸湯送到工地,讓士卒和民工在勞動之餘,下鍋煮熟,入酸湯食之,不但能充飢還能解乏止渴,的確為上等慰勞食飯。後來有人把曬乾麪條改為手工掛麪,在酸湯中有加了漂稍,就成了如今的酸湯掛麪

  乾州四寶——乾州豆腐腦

豆腐腦與豆腐是同一家族,但又有一定的區別,即豆腐是凝固體,豆腐腦是半凝固的流汁。豆腐腦的製作工藝是,先將淨黃豆磨成豆瓣,去皮後放入清水中浸泡4個小時左右,到豆瓣膨漲成發白時撈出,倒入磨漿機或石磨中磨成細豆漿,用布將細豆漿過濾,將取過豆渣的漿汁倒入鐵鍋裏,用旺火燒開後,倒入專桶 內,再將熟石膏用清水化開,放入瓦缸內,將桶裏豆漿趁熱倒入,約5分鐘,即成豆腐腦。

製成後顏色雪白,柔嫩光潔,翻而不散,攪而不斷。食用時,用勺舀起盛入碗內,澆上適量的調和湯,再撒上黃豆、香菜、榨菜末、辣椒油等佐料,紅白相間,風味特異,吃起來鹹辣清香,爽滑利口,香味撲鼻。所以,對於乾州豆腐腦,有僅國內旅遊者喜愛,就連外國人也常常圍坐在小攤上吃的津津有味。

傳説 修築乾陵時士卒工將門 用黃豆磨成豆漿,衝沸後飲用,後來有人不慎將石膏倒如豆漿中,豆漿既凝結,有人放膽去嘗很是好吃,此後便有意給豆漿中放入適量石膏讓其凝結一種新的食品就這樣產生了。因見其狀酷似腦髓,故起名豆腐腦,流傳至今。

  乾州四寶——餷酥

乾縣著名小吃,用馬油和麪,包以冰糖,青紅絲、綿白糖作餡,入鍋油煎,餅即發起成泡,顏色金黃,香酥可口。據傳餷酥原為宮中食品,唐代祭祀乾陵時作為供品敬獻,隨之流傳到民間。因馬油難得,故今多以大油代之。

  關於乾州春會的內容

起源發展

乾州“春”是元代雜劇興起以後的一種街頭藝術,是戲劇與竹紙紮技藝的一種有機結合。它一是取材廣泛,可從古典戲劇、民間故事、民間神話、傳説中獵取題材。二是結構嚴謹,每台春人物故事一至三人,時間按月推算,一年十二月,每月一台春,閏月為十三台,除前五台屬傳統保留的春故事以外,其它春故事可根據行業任意精選內容。三是造型誇張,選擇奔、跳、躍等高難度動作,進一步塑造和刻畫人物形象。四是色彩鮮明,將民間美術繪畫和民間手工紙紮技藝有機結合,對人物、植物及春的佈局進行精心設計,加以裝飾,使其更有藝術性和觀賞性,達到一種宣傳的效果。如春牛身上的彩色紙,紅色為旱,黑色為澇,白色為棉花,向人們預示一年的春景。這已超越了藝術的本身。因此,乾州春不僅是一種街頭藝術,而且連接着古老的農耕文化藝術特徵。

科學價值

乾州“春”是湘西農耕文明的縮影。他通過設壇拜先農之神,告訴人們要勸農、重視農業。尤其是通過舉辦“遊春”這一羣眾性民族民間藝術活動,不僅讓人們得到藝術享受,而且從藝術中獲取農事氣象、信息,預測一年的春景,如《春牛圖》中牛身上的色彩變化是根據歷年曆書上作出的判斷,對當時的農事耕作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和科學技術價值。

文化價值

乾州“春”集中的體現了乾州各族人民的文化傳統和文化淵源,充分反映了乾州各族人民的審美意識和民族情操,鞭撻假、醜、惡,弘揚真、善、美,以獨特的藝術形式顯現其物質文化的屬性和內涵,成為世人認識乾州、瞭解乾州、研究乾州的民族信仰、人物造型等綜合性街頭藝術。對湘西地方特色文化的形成和文化旅遊的開發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文化是地方綜合實力的象徵,經濟發展可給文化注入生機與活力,而旅遊可給文化藝術提供展示的平台。近幾年來,隨着湘西旅遊開發的不斷深入,各種特色文化得到了不斷保護、開發與利用,而乾州“春”這一獨特的街頭藝術藴藏着濃厚的民間文化底藴,應將有一個更加廣闊的舞台。

標籤:乾州 四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