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節日慶典

風俗習慣作文6篇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敍方法。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風俗習慣作文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風俗習慣作文6篇

風俗習慣作文 篇1

在青藏高原上,居住着藏族人民,他們以從事畜牧業為主,兼農業。

藏族人民最喜愛白色,這與他們的生活環境、風俗習慣有着密切的關係。天祝草原四周為白茫茫的雪山環繞,看上去一片銀白;地上的羊羣和犛牛,三五成羣地聚集在一起,遠遠望去,像一張白毛毯;以及喝的羊奶、穿的皮襖、戴的氈帽,也都是白色。所以藏區人民喜愛白色,並視白色為吉祥、勝利的象徵。

酥油茶你知道嗎?這可是藏族人民最愛喝的飲料呢!它具有極高的熱量,淳香可口,喝上一口,精神頓爽。甜甜鹹鹹的,有濃濃的奶香味,是美味可口的飲料。有趣的是,喝酥油茶還有個規矩呢!一般是邊喝邊添,不一口氣喝完,但對客人的茶杯總要添滿;假如你不想喝,就不要動它;假如喝了一半,再喝不下了,主人把杯裏的茶添滿,客人就擺着,告辭時再一飲而盡。這就是藏族的喝茶規矩,你也是不是覺得很有趣呢?

西藏的酥油茶的確好喝,因此你可別忘記它的原產地——犛牛啊!犛牛是一種渾身是寶的牛類,它的“臉皮”可厚了!聽説連子彈都打不進去呢!話説這個頭較粗重,額寬平,面稍凹,眼圓有神,嘴方大,脣薄的大傢伙,還是藏族人民的“寵物”呢!別看笨拙的樣子,它還有識路的本領,也難怪西藏族人民總是牽着它去草原上散步。

這就是藏族,一個暗藏着寶貝的少數民族。

風俗習慣作文 篇2

今年春節在廣州過,廣州的習俗我喜歡,如果大家去了那,相信你們也喜歡!過年嘛,就得走親訪友,到處給紅包呀,拜年呀,説吉利話呀。

廣州的拜年習俗可真特別,隨便到誰家都給紅包。這不,今天去一個姑姑家,我都還沒認識,一進門她就塞給了我一個紅包,我想不要,但小姨説這是他們這裏的風俗,讓我收了。回到家我打開紅包一看,呀!裏面只有5元錢。我還以為會有幾百元呢,看着這5元錢,我哭笑不得啊!第二天是大年三十,出門拜年當然是免不了的,到了一位伯伯家,伯伯熱情地招待我們,還拿出許多好吃的要我們吃這吃那的,我們和那位伯伯交談了很久,互相都談得熱火朝天的,直到快中午時我們才起身要走。伯伯把我們送到門口,他從口袋裏掏出幾個紅包塞到我們每個人的手中。我們本想不要,但又想起這是他們這的風俗,必須要收的,便“毫不客氣”地拿在了手中。在回家的路上,我好奇地打開了紅包,一看,這回給了10元錢,仔細一瞧,這個大紅包裏還有一個“小紅包”呢,打開一看,這“小紅包”裏只有1元錢。哎!又是空歡喜一場呀!不過也沒關係,紅包裏有錢總比沒錢好吧!我想,到一個地方,那個地方就會有自己的民族風俗,那就只能入鄉隨俗了。

這天晚上,我爸媽、舅舅和舅媽、小姨和姨爹給我們小孩子發紅包了,我的表弟和表妹都高興得不得了,而我卻無動於衷,因為我想肯定又是發“小紅包”我才不稀罕呢!小姨給了我一個紅包,我説了聲“謝謝”便面無表情地收下了。睡覺前我打開了小姨給我的.那個紅包——裏面有200元錢。後來我問了小姨才得知廣州給紅包有個説法叫“利是”紅包裏錢的多少是有含義的。聽小姨這麼一説我才恍然大悟,可是這廣州的習俗也真奇怪,給個紅包居然也有那麼多的説法啊!

廣州不但紅包給得“怪”就連這裏的東西也很便宜,這可不,昨天去逛廣州的超市,我看見一件紅色的外套,聽售貨員説這件外套還是外貿貨呢,價錢也挺實惠的,只要50元,我看這麼便宜,又是外貿貨,便當機立斷買了下來。後來,爸爸又看中了一條冬草絨的褲子,也很實惠,爸爸也毫不猶豫地買了下來,他還説:“好久都沒有穿過冬草絨的褲子了,現在穿穿,還挺舒服的呢!”廣州這裏不僅衣褲便宜,就連一些小吃也挺實惠的。不過這裏的鞭炮可不實惠,這過年的必備品不實惠還真是一個令人傷腦筋的事呢!這裏的小沖天炮在長沙買,只要20元就可以買到漂亮的了,可廣州這邊一般的小沖天炮都要90元呢!更別説大沖天炮了,那價錢就令人琢磨不透了!聽這裏賣花炮的老闆説,這些花炮都是從瀏陽運輸過來的(因為瀏陽盛產煙花炮),加上運輸費及一些費用,這些花炮出個對於我們算很貴的價已經夠便宜了。“你們本地難道不生產花炮嗎?”爸爸問道。老爸問出了我正想問的話。老闆無奈地説:“自從有一次生產花炮時出了一次大事故,炸死了好多人,因此廣東省禁止生產花炮。”後來我一想也是,安全第一。我覺得這些賣花炮的人不但沒賺錢,倒還貼了錢。因為從瀏陽進花炮過來,一路上花的費用遠遠超過了他們賣花炮掙的錢呢,他們生意要是不好,豈不是還虧可嗎!

在羅定市裏,到處都可以看見成羣的摩托車和自行車,小車都只有兩三輛,姨夫説,羅定人民其實很窮苦,像買得起汽車的人都是一些非常有錢的人呢!

在羅定市內轉了一圈,我發現羅定人民並不是很富裕,我想,他們要是能夠合理地利用商品價錢的話,這個城市一定會富裕起來的。因為羅定人民是那麼的大方、熱情、可愛呀!

風俗習慣作文 篇3

媽媽家鄉的習俗,很好玩,你想聽聽嗎?那就跟我來吧!

過年的前幾天,首先大掃除,然後殺豬、做豆腐、做紅薯酒。最後上街買年貨。

到了年三十那天,大家都起地很早,大人們就忙着準備年夜飯,小孩就貼年畫,貼對聯,然後就開始洗澡,洗完了就開始吃年夜飯了。 到了正月七年級的早上,小孩子們拿着袋子去村裏拜年,到了人家家們口就大聲説:“拜年啦!拜年啦!給您拜年啦!”這時候大人們會拿着早已準備好的糖果、餅乾之類的好吃的零食發給小孩們。等到拜完一個村時,小孩子們就會提着滿滿一大袋好吃的回家。

這就是我媽媽家鄉的習俗。

風俗習慣作文 篇4

東郊迎春

立春日迎春,是中華先民於立春日進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從天子到庶民都要參加的一項活動。在周代,立春時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回來之後,要賞賜羣臣,佈德和令以施惠兆民。這種活動必然影響到庶民,使之成為後來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動。古時的迎春活動,開始時在東郊,因為迎春活動中祭拜的句芒神是東方之神。後來,迎春活動的地點就不止是在東郊了,宮廷內、府衙門前等地都有迎春的活動,活動的內容也越來越豐富。在宋代,“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稱賀”(宋吳自牧《夢粱錄》),這種立春的賀節,也是一種迎春活動。在清代,還有所謂“拜春”的習俗:“立春日為春朝,士庶交相慶賀,謂之‘拜春’。粉為丸,祀神供先,其儀亞於歲朝,埒於冬至”(清顧祿《清嘉錄》“拜春”)。這種“拜春”的活動,與元旦的“拜年”相似,也是迎春活動的一種。迎春儀式,又稱行春。

春帖子

又稱春帖、春端帖、春端帖子。這是一種在“立春”日剪帖在宮中門帳上的書有詩句的帖子。詩體近於宮詞,多為絕句,文字工麗,內容大都是歌功頌德的,或者寓規諫之意。“立春”日貼春帖、作春帖詞,在宋代很盛行。

春牛

立春日勸農春耕的象徵性的牛。泥捏紙粘而成,也叫“土牛”。立春日天子率羣臣東郊迎春,鞭春牛以示勸農耕,士民都出城圍觀。

咬春

立春日吃春餅稱為“咬春”。民間在立春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鮮蔬菜,既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時寶鏡》記載:“立春,食蘆、春餅、生菜,號‘菜盤’。”可見唐代人已經開始試春盤、吃春餅了。所謂春餅,又叫荷葉餅,其實是一種燙麪薄餅--用兩小塊水面,中間抹油,擀成薄餅,烙熟後可揭成兩張。春餅是用來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昔日,吃春餅時講究到盒子鋪去叫“蘇盤”(又稱盒子菜)。盒子鋪就是醬肉鋪,店家派人送菜到家。盒子裏分格碼放薰大肚、松仁小肚、爐肉(一種掛爐烤豬肉)、清醬肉、薰肘子、醬肘子、醬口條、燻雞、醬鴨等,吃時需改刀切成細絲,另配幾種家常炒菜(通常為肉絲炒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雞蛋等,若有剛上市的“野雞脖韭菜”炒瘦肉絲,再配以攤雞蛋,更是鮮香爽口),一起捲進春餅裏吃。

風俗習慣作文 篇5

天空微明,便聽得一聲聲鞭炮炸裂聲,似無理取鬧的小孩兒在哭嚎,這時起,春節便拉開了序幕,不比別處熱鬧,顯得分外嚴肅、鄭重。

在萬物昏睡之時,這個村甦醒了,大媽大伯趕緊去集市買鞭炮,香,花捧等祭祖物品。爺爺換上乾淨的衣物,拿着木鼓與鼓棒,二媽穿梭於廚房之中,準備迎接中午的客人,習慣賴牀的弟弟妹妹也打扮的漂漂亮亮,嘰嘰喳喳聊着天,三間平房,頓時充滿了人氣兒和柔光,忙碌而充實。

這祭祖在老家是一等一的大事,伴着雞鳴,越過草垛。我們才來到太爺爺的墳前。墳前散落着鞭炮的痕跡,放着幾束花捧,在這片枯草地上顯得格外顯眼。親戚們圍坐一團,看墳前一箱一箱的鞭炮噼裏啪啦的響着。巨大的聲響直穿耳膜,令耳朵嗡嗡發痛。鞭炮聲停,就是正式祭祖的時候。爺爺敲着木鼓,親戚們依次跪地磕頭。包括我在內的孩子通常不喜歡這樣的習俗。我們僅知道跪拜的人姓“徐”被硬拉着拜完後,便逃也似的跑開,在田野上撒歡兒的跑。而最重視的是老一輩的爺爺奶奶,每一次跪拜眼中都洋溢着認真與崇敬。他們對祖先的保佑深信不疑。

祭祖之後就是見一見住在附近的親人,我最害怕這樣的時刻。親戚總是熱情款待,邊吃邊聊,而我卻也接不上話,又不好乾坐着,渾渾噩噩的不知回答了什麼,在這個時刻最想聽到的就是“不早了,我們要回去吃飯了。”

真到了飯點,那才是有熱鬧的感覺,爺爺家門口有個大院子,一到過年便擺滿幾十張大圓桌,桌桌坐滿了人,這樣隆重的吃飯方式通常是老人賀壽,閨女出嫁時才辦的,我們這個大家族在春節時刻也能整整齊齊地歡聚一堂。

這時候的菜都是用大鍋炒的,比我的臉還要大上好幾圈兒。這菜同福氣一般,大家分“福”吃。小的時候我特別喜歡在廚房打下手。二媽要炒菜,我就和奶奶守在爐邊一起烤火取暖,一邊聽老奶奶講過去的故事,現在想想那應該是寒冬中最暖的時刻。這個村,富了之後再回來時,這間小小的廚房便被設施齊全的集成灶代替了,那之後,老奶奶就不進廚房,只坐在門前發呆了。

每一張桌上都有大大小小十幾道菜,平日裏怎麼也吃不完的菜,不下一會兒就被吃了個精光。除了小孩子,大人們都喝上了酒,爺爺也會給自己倒上一杯。男人聊事業,女人聊家常。孩子們則用啤酒杯裝滿飲料,學着大人的樣子喝酒聊天。

下午時,一天中最清閒的時刻,看電視或玩遊戲或是滿堂的瘋跑。沒人會在今天的玩鬧中捱罵。

隨着太陽的落下,村中安靜下來,沒睡的人們仍然嘰喳的聊着天,寒風在夜晚肆虐,人們再次醒來時又是一片寂靜,春節,帶來了團圓,留下了一家人的幸福。

風俗習慣作文 篇6

我國的傳統節日—春節又到了,這讓我想起了春節裏習俗,例如祭灶、貼對聯、包餃子、放炮等。

我喜歡的習俗是放炮。説起放炮,它還有個來歷呢!相傳古時侯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尖角,兇猛異常。“年”一直深居海底,在除夕的時候就會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大家都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直到有一年除夕,大家像往常一樣逃離村莊的時候,有位白髮老人留了下來。當“年”準備闖進村肆虐的時候,突然傳來一陣爆竹聲,“年”混身顫慄,再也不敢進村了。然後那位白髮老人身披紅袍出現在“年”的面前,“年”竟然倉惶而逃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從此以後,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都貼紅對聯,燃放爆竹。

今年,我買了許多許多鞭炮、擦炮、煙花、和大雷子。我可以盡情的燃放煙花爆竹了,讓這一些永久的留在我的記憶裏吧!

標籤:風俗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