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節日慶典

端午節的風俗15篇

端午節的風俗1

又臨近端午了,家鄉有端午節吃粽子和看龍舟的習俗。

端午節的風俗15篇

在這一天,我們都要吃粽子,為祭奠一位遠逝的愛國詩人。

戰國時期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懷着挽救楚國的滿腹韜略,沒有被楚王採納,反而被奸臣誣告,被逐出楚國。屈原遭遇到陷害,最後走投無路,跳進了汨羅江,以死殉國。

楚國百姓得知後,哀痛異常,這一天紛紛把煮熟的粽子投進汨羅江,來祭奠他。從那以後,吃粽子就成了端午節的習俗。

我們家喜歡吃粽子,因為有一個包粽子的能手--媽媽。之所以我們每年都可以吃到美味的粽子,是因為她會包粽子給我們吃。

包粽子不復雜。

第一步,把山上摘來的又長又綠的箬竹葉,放入水裏洗淨晾乾備用。

第二步,把浸泡好的糯米,裝進箬竹葉裏,包成粽子的樣子。

第三步,把粽子放鍋裏狠煮,大火蒸煮一個小時,熟了。粽子外形光鮮,遠遠就可以聞到它那撲鼻而來的香味,真好吃。

過端午節不只是吃粽子,還可以看賽龍舟。

賽龍舟,也是我最喜歡看的。屆時會萬人空巷,都去沅陵縣城的龍舟大看台看龍舟大賽。我們官莊人也會開車去縣城看。若是端午節放了假,我也會跟着大人去。

吃粽子,看龍舟,讓我們過上了一個熱熱鬧鬧的端午節。

端午節的風俗2

端午節由來跟很多文化名人有關,這些文化名人大都有兩個共同特點,一是都是忠孝之人,二就是跟“水”有關係:屈原投江,伍子胥死後被扔入水中,曹娥是投江救父。民間流傳最廣、最有影響的是紀念偉大愛國詩人楚大夫屈原。宋代為表彰屈原的精忠,追封他為忠烈公,正式將五月五日端午節。

北京文人有端午節到二閘三忠祠上香的傳統,祠內供奉諸葛亮、岳飛、文天祥。祠院寬敞,祠後有濯纓亭正臨通惠河邊。

端午節的風俗3

  粽子

“五月五,過端午;拉露水,插艾蒲;吃粽子,系五索;戴個荷包香馥馥。”這是一曲曾在舊時青島廣為流行的端午節歌謠,唱出了過端午節各項豐富有趣的民俗活動。據《荊楚歲時記》記載,最遲在南北朝時期,農曆五月初五已經成為大江南北中國人共同的節日了。舊時青島的端午節民俗不僅豐富有趣,而且還具有膠東一帶獨特的地域文化內涵。

  拉露水

青島端午清晨,少男少女多結伴到野外拉露水,即用手絹把莊稼苗或草葉樹葉上的露珠採下來,用它擦眼擦臉,據説端午露水擦眼不得眼疾。少男少女還把拉的露水帶回家,給老人擦臉擦胳臂,據説可一年不生瘡疤癩癤,這一風俗在膠東半島曾經盛行。

  插艾蒿

人們拉露水回家時,常常要採些艾蒿帶回家,插在屋檐下、門窗上,因相傳插艾蒿可以驅蟲避邪。《膠澳志·民社志》轉錄舊縣誌記載:端午節“門懸蒲艾,人簪艾葉,兒女系五色絲於臂,以辟邪。”這一端午習俗至今仍在青島民間沿襲。

  系五索

端午節系五索也是古俗,清代《即墨縣誌》記載:“兒女系五色絲於臂以辟邪。”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紅、綠、黃、白、黑為吉祥色。這天家長給兒童手脖、腳脖、手指上系五彩線;給女孩子髮髻上插艾葉和石榴花;少男少女佩戴各式各樣裝着藥材的香荷包等。這既可以驅邪,又是很吉祥的裝飾品。

清代《即墨縣誌》記載:“端午食角黍、泛雄黃酒飲之。”舊時青島民諺:“吃了端午粽,就把棉襖扔。”角黍即粽子,舊時青島人多吃用大黃米加大紅棗包的粽子。每年一到臨近端午節時,城鄉集市上便有了賣蘆葦葉和波羅葉的商販。端午節前包粽子是一項很有意思的節令活動,一家大小不論是會包粽子的還是不會包的,都圍在一起包粽子,説説笑笑特別開心。

另外,粽子鍋裏煮的雞蛋有一股淡淡的葦葉清香氣味,特別好吃。端午節親友鄰里之間互相贈送粽子、雞蛋,是一項人情味很濃的社交活動。即墨人過端午還吃一種荷葉形的麪食“荷葉”,端午節時還多喝雄黃酒,兒童不能喝酒則將酒點在耳孔裏,相傳此俗可以闢蟲蛇。

端午節的風俗4

鬥百草

端午節這一天,京城兒童喜歡玩一種叫鬥百草的遊戲,一種看法認為最初的鬥草遊戲,很可能跟傳説的“神農嘗百草”形成的中醫草藥學有着密切關係:每年端午節羣出郊外採藥,插艾門上,以解溽暑毒疫,而鬥草就是古人端午採草藥歇息時,相互玩耍逗樂的一種休閒遊戲。

鬥百草的玩法之一是比較草的韌性。這就要求參賽者在參賽前注意尋找那些草或花莖有韌性的作為自己的“選手”,無形中形成識別花草的要求。那種能“鬥”倒各草的“選手”,則成為大家公認的當日“百草王”。鬥百草另外一種玩法是比賽誰採摘的花草的花色品種多和新奇。

端午節的風俗5

在黑龍江地區過端午節,一般都是清早要出門去郊外,野地或公園等地方散步,叫做“踏青”。折一些樹枝或買些艾草回來,繫上各種顏色的葫蘆掛在門沿和窗户上。

踏青的習俗在我國由來已久,李淖在《秦中歲時記》中曾有記載:“上巳(農曆三月九年級),賜宴曲江,都人於江頭禊飲,踐踏青草,謂之踏青履。”

端午節的風俗6

  紀念伍子胥,划龍舟

很多地方的端午節划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

但是蘇州的划龍舟是為了紀念伍子胥

相傳,伍子胥對蘇州的水利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世界上第一條人工運河——胥江,就是在他的主持下開挖的。胥江大大造福了當地百姓。但後來夫差賜他自盡,用皮口袋裝着他的屍體扔在了胥江裏。

這一天,正是五月初五端午。於是民間盛傳“子胥死、水仙生”。從此,“祭伍子、迎水仙”就成了吳地端午的重要內容。(ps:5月30日在金雞湖月光碼頭有龍舟賽喲)

吃粽子

這不僅是蘇州的端午節習俗啦,全國人民都會吃粽子過端午呢。這個時候就又會鹹粽子和甜粽子之爭了.....

端午食粽是蘇州人家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每到端午節前夕,在蘇州小巷深處,就會有人家在包粽子聊家常,這似乎已經成為了約定俗成的一件事情。

市面上有很多粽子賣是不錯,但最令人懷念的還是家裏小巷的粽子不是嗎?

佩戴長命縷

蘇州民間有端午節佩戴長命縷的習俗。

長命縷由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的線編織而成

這種長命縷通常都會編織得很長,以表達人們對健康長壽的渴望。同時五色也代表了五方之神,也有向神靈祈福的意願在內。

掛香袋

蘇州民間在端午節期間有“掛香袋”的習俗。自制端午香囊用到的中藥有蒼朮、藿香、吳茱萸、艾葉、肉桂、砂仁、白芷,每味各兩克,另外再加1克丁香。

將這幾味中藥研細,然後放在布袋中,縫合好。可以佩戴在胸前、腰際或肚臍處,也可以把香囊掛在門口、室內或車內。

這個習俗在蘇州是家喻户曉的,香袋代表着人民的希望與祝福。

懸鐘馗像

蘇州端午習俗中一項內容是家裏懸掛鍾馗像,而且在五月要掛整整一月之期。

如果原先中堂掛了其他諸如山水花鳥福壽圖,這時就要暫時取下,等到一個月過後鍾馗像取下時再掛。家中桌上還要瓶供蜀葵、石榴等物,號為“端午景”

因為啊,端午時鐘馗是斬五毒的天師,鍾馗是中國傳統道教諸神中唯一的萬應之神,要福得福,要財得財,有求必應。

藥店施藥

早年間,蘇州的端午習俗中,藥店施藥是一個重要的習俗。

因為季節的關係,端午節前後,是各種毒蟲出沒較為頻繁的時節,人們在田間勞作,常常會遇到被毒蟲咬傷的情況。

因此,每到端午節,蘇州各地的藥店都會向市民施捨蒼朮、白芷、大黃等治療毒蟲咬傷的常用藥。

懸掛艾草

人家端午節在家門口一般都要掛艾草、菖蒲、大蒜,通常將艾草、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

許多家庭還要將這些有消毒作用的草藥和大蒜讓孩子隨身攜帶。蘇州人用菖蒲、艾草、蒜頭來去除各種毒害.這是有科學根據的。艾草與菖蒲中都含有芳香油,因而可殺蟲。

近來蚊子越來越多了,趁着端午節的習俗還能驅驅蚊子呢

五黃宴

什麼是五黃呢?

五黃即黃魚、黃瓜、黃鱔、鴨蛋黃、雄黃酒

在端午民間習俗除了吃粽子外,就數吃“五黃宴”了。吃“五黃”是江浙一帶民間的習俗。

嗯,對。這個習俗是屬於吃貨的

吃五毒餅

除了五毒宴之外,還有五毒餅呢

端午節臨近夏至,天氣越來越炎熱,細菌滋生,人容易中暑生病,古人於是食用五毒餅消病強身。

五毒指蠍子、蛤蟆、壁虎、蜈蚣、蛇

古人將它們的形象蓋在餅上,餡兒也是“五餡”:櫻桃、荸薺、桑葚、黃杏和江米藕。

據説,吃了五毒餅可以增強抵抗力,滅蟲免災。

鬥百草

古時人們到端午節,會結伴去郊外採藥,採藥途中會鬥草玩,逐漸形成習俗。

參與遊戲的兩人會持草相對站立,雙手各持一草或花莖的兩端。遊戲開始後,二草相勾,雙方各自把草向自己方向拉,誰的草或花莖被對方拉斷誰為輸。

端午節的風俗7

端午節有很多的風俗,如吃棕子、賽龍舟等。在我媽媽的故鄉——三明就有一種“插茱萸”的風俗。

茱萸是一種草,它細細長長的,又是綠油油的。每到端午節,當地老人們就會在自家的每一個門的兩旁都插上一?茱萸,以求神靈保佑平安。

有一次端午節,我們一家人回到了三明。那天,我第一次看到外公、外婆插茱萸。只見外公搬來一節長梯,在門的旁邊(門框前)架好,接着小心翼翼地拿出一?茱萸草,拜了拜天,口裏唸唸有詞,接着慢慢地爬上梯子。最後,外公仔細找這門邊的裂縫,等到找到了裂縫後,再把那一把茱萸草插上去,接着下來。

我們和外公在遠處得意洋洋望着大大小小的門上被我們用心插上的茱萸。微風徐徐吹過,門旁的茱萸在微風中輕輕搖擺着身體,像笑這對我們説“放心吧!我一定回保佑大家平安的!”

這就是我的家鄉的端午節風俗之一—插茱萸。但是,隨這時代的進步,越來越少人會要想要插茱了。

所以,我向大家提議:大家要保持這種風俗將古老又悠久的風俗一代又一代地傳下去。

端午節的風俗8

和中國一樣,端午節也是日本的傳統節日,日本平安時代(794—1192)的貴族階層首先引進了中國的端午節。後來,這個節日傳入民間。江户時代,端午節的各項要素已經普遍存在於日本民間生活之中。現在每逢佳節,人們興高采烈地舉行各種活動,慶祝這個歡樂的節日。那麼,歷經幾千年的文化融合吸收,日本端午節有哪些不同於我國的習俗呢?

日本的端午節又稱兒童節,是男孩子的節日。這一天有男孩子的家庭,豎起鯉魚旗,吃粽子和柏葉餅來祝賀。豎鯉魚旗是希望孩子像鯉魚那樣健康成長,有中國“望子成龍”的意思。從下面看鯉魚旗,浮現在藍天下的鯉魚很像在水中健壯地遊。另外,為了避邪,把菖蒲插在屋檐下,或將菖蒲放入洗澡水中洗澡。説到避邪,還有着這麼一段傳説:從前,有個叫平舒王的君主,誅殺了一個不忠之臣,這個奸臣死後化為一條毒蛇,不斷害人。有個有智謀的大臣,頭戴紅色的蛇頭,身上灑滿菖蒲酒與之激戰,最終制服了毒蛇。

從此,在端午節時,插菖蒲、薰艾葉、喝菖蒲酒,就流傳開來,成為傳統的風俗,日本人稱“艾旗招百福,蒲劍斬千邪”。 端午的習慣是在日本的平安時代以後由中國傳入日本的。到現在,與中國的意義大不相同了。中國是在陰曆五月初五這一天為紀念屈原而吃粽子和舉行賽龍舟活動的;在日本,主要是為了避邪而吃粽子和柏葉餅。菖蒲因為葉子的形狀像劍,被用來避邪的。其實依我看,菖蒲是中藥,能夠消除病魔倒是真的。在日語中“菖蒲”和“尚武”是諧音,因此日本端午節又漸漸地變成了男孩子的節日。至於為什麼端午節定在5月5日,老闆也説不上,或許是從中國傳過來變了樣也未可知。 雖説中日兩國的端午節意義已不相同了,但中日兩國的文化還是源遠流長。就説端午節吧,中國有插艾蒿避邪風俗,日本有插菖蒲避邪之説;中國有鯉魚跳龍門的故事,日本有掛鯉魚旗的風俗。所以我們在日本過端午節嚼“粽子”,也是越嚼越有味。

日本主要的端午習俗包括:吃粽子和柏葉餅。有些地區把菖蒲和艾蒿插在屋檐上,或放在房頂上。有些地區喝菖蒲酒,用菖蒲水沐浴。傳統的日本浴池在端午都要把菖蒲切成段放進水池中。這些都與中國端午節習俗基本一致。鹿兒島五月五日的時候,母親揹着不到一歲的小女孩出門,在外邊跳一種名叫“幼女祭”的圓圈舞。類似於中國南北方普遍存在的帶孩子回外婆家“躲端午”的習俗。

日本沖繩有端午競渡習俗,稱為“哈利”。長崎的“爬龍”活動就是競渡。這都是從中國傳入的。當然,與中國一樣,日本的競渡活動並不都是在端午節進行。像對馬、島根等地區的競渡日期不是端午節,內容也是日本特有的神社祭祀儀式之一,這些恐怕是日本文化固有的。

日本端午節的獨特之處是,掛鯉魚旗,擺武士偶人。在日本,端午節主要是男孩子的節日,三月三是女兒節。所以,每到端午節,有男孩子的家庭要掛出鯉魚形狀的旗子,有一個男孩掛一條。從鯉魚旗的數量可以知道此户人家有多少個男孩子。家裏還要擺出相應數量的武士偶人,表示孩子未來能成為武士。不過,有的日本學者認為:原始的武士偶人可能是用來轉移污穢和災難的,就是把它們扔到江河大海里。這和中國民間的“躲避災星”、“扔災”習俗是一致的。

端午節的風俗9

中國的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午節。端午節是中國二千多年的舊風俗,中國人為什麼要過端午節呢?這裏有着不少的傳説,最著名的的就是為了紀念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屈原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兩千多年來,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就成為了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之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並且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這一風俗綿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

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深入人心。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從此將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繫在一起。隨着屈原影響的不斷增大,始於春秋戰國的端午節也逐步傳播開來,成為中華民族的節日。

過端午節,中國各地有很多風俗。每到這一天,每家每户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

懸鐘馗像:鍾馗捉鬼,是端午節風俗。在中國中部的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鍾馗與一個離奇傳聞有關,相傳中國唐代(618年-907年)的皇帝病中夢見一大鬼捉一小鬼而啖之,自稱鍾馗,醒後令畫家吳道子描成畫像,相貌兇殘醜陋,以為打鬼、驅邪、除祟之用。

掛艾葉菖蒲: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賽龍舟:據説中國古代百姓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很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

端午節的風俗10

桂林端午習俗一:賽龍舟

在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灕江碼頭就搭起一道道青龍、黃龍雙龍戲珠的彩門,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彩球在空中飄飛,江面上一片喜氣。端午節龍舟競賽就在灕江上進行。

桂林自古就有十年一大扒,五年一小扒的賽龍舟風俗。過去,划龍舟除紀念屈原外,還有祝福年成好,禳災除難的意義。每逢戊年一屆的龍舟盛會,還在正月七年級,各村、各街都要舉行“開鼓”儀式。“開鼓”這天,青年們都集中在本村、本街的廟宇前,開始鳴炮,擂響划船鼓、敲響划船鑼、唱起龍舟歌,熱鬧聲引來了鄰村的男女老少都來參觀、祝賀。開鼓是劃龍船的信號,各龍船兄弟也互相祝賀,以增進友誼。

端午節的風俗11

喝雄黃酒

老北京人還有端午節喝雄黃酒的習俗。一般飲用的雄黃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里加入微量雄黃而成,無純飲的。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中醫還用來治皮膚病。在沒有碘酒之類消毒劑的古代,用雄黃泡酒,可以祛毒解癢。未到喝酒年齡的小孩子,大人則給他們的額頭、耳鼻、手足心等處塗抹上雄黃酒,意在消毒防病,蟲豸不叮。

古詩云:“唯有兒時不可忘,持艾簪蒲額頭王。”意思是説端午節這天,孩子們拿了艾葉,戴上菖蒲,額頭上用雄黃酒寫了“王”字,以辟邪防疫。把雄黃酒灑在牆角、牀底等處,可以驅蟲,清潔環境。但是現代科學研究表明,雄黃酒外用尚可,飲則有害,必須慎用。

端午節的風俗12

端午節掛的香囊

五月初五來臨的前兩天,各家各户都是忙的不可開交,在端午前好些天前就要準備好粽葉和棕葉,粽葉有點象竹葉,南方特有的植物,一般北方用蘆葦葉包粽子,南方人用粽葉包的粽子格外的香,那是因為粽葉本身帶有一種特有的香味,一旦被煮熟香氣倍增。棕葉,顧名思義,就是棕樹的葉子,是包粽子所需要“專門繩子”。

端午節的風俗13

端午節期間,從閩南到閩北,從閩東到閩西,海濱湖汊,大江小河,幾乎都能看到競渡的龍舟,都能聽到喧天的鑼鼓。龍舟競渡俗稱“扒龍船”,龍舟的樣式、參賽人員和比賽方式等,全省各地大同小異。

福州重龍舟競渡,舊時台江、西湖皆有之,而蘇岐特盛,龍舟長3丈多,寬5尺左右,首尾如龍形,兩側繪有五彩的龍身。劃舟手28至30人,加上司舵、執旗、鑼鼓手、放鞭炮者,合計有34至38人之多。福州沿江及臨湖的鄉社,都擁有自己的龍舟。端午節前,準備“扒龍船”的鄉社便開始集資。人們敲鑼打鼓,帶着本鄉龍舟的旗幟,挨户募捐,俗稱“採蓮”。鄉間大户出錢請“扒龍船”者宴飲的,就可坐“龍船”頭,這是一件很風光的事。坐龍船頭的人,還負責背本鄉龍船神(各鄉的龍船都奉有一種神)的香火袋,成為本鄉龍船的領頭人。“扒龍船”的場面熱烈壯觀,清代有詩云:“涼船過處水生風,鰲鼓聲喧萬槳同。若個錦標先奪得,蒲葵扇系手巾紅。”詩作者自注:“土音呼鬥龍舟為扒涼船。好事者以中扇為標系竹竿,插岸上。眾舟鼓木世爭先,以得為榮。鼓聲、鑼聲為與人聲共闐,水為之沸。”(清·董平章:《秦川焚餘草》中《榕城端午竹枝詞》)現在,福州的賽龍舟依然紅火。雖然象“採蓮”及掛香火袋的習俗不多見了,但在人員組成、訓練及參賽等事宜,仍然由各鄉村農民自發組織。

莆田龍舟船首的造型大有講究。雕成龍頭的,説明龍舟所屬的村子出過舉人,船頭齊平,上畫有龍頭的,表示這個村沒有出過舉人;船頭齊平、上畫着太陽的,表明出過孝子;船頭齊平、畫着龍頭,但龍鼻子卻又是雕成的,則表示這村出過貴人。唐代梅妃故鄉江東村的龍舟便是如此。莆田龍舟最短的是“九對”,有18名劃手,加上司鼓、司鑼、掌舵各1人,全船共21人。最長的是’十五對”,即全船劃手30人,外加3人,共33人。莆田以木蘭溪為界分南北兩洋。北洋龍舟,掌舵者是舟上的總指揮,以村中頭面人物充任。南洋龍舟,司鑼者為舟上的總指揮,也是村裏的頭面人物。競賽時,北洋在終點處立一標竿,上系綵球,以得球者勝。南洋則無,僅以先到達終點者勝。民間有《龍船歌》道:“天時好,天時好,早稻收了田插好。田工閒,扒龍船,是輸是贏無‘單倒’(方言,意為沒關係)。搶龍珠,跳龍門,‘扶背’(方言,即掌舵)須要用心思。你也爭,伊也搶,搶起大家試本事。要同心,要協力,第一船漿要齊落,你也扒,我也扒,比賽一了也就過。伊請你,你請伊,大家齊唱龍船歌”。《龍船歌》描繪了莆田龍舟競渡活動既激烈又和諧的場面。

閩南一帶龍舟競渡更為盛行。廈門、漳州、泉州每年都有規模很大的賽事,參賽者除本地之外,還有來自鄰近縣區的龍舟。龍舟造型呈長而狹的柳葉狀,船頭雕刻大龍頭,鬚眉齊全,雙目炯炯。龍頭上披掛綵綢,船兩側彩繪鱗甲。有的龍嘴還能張能合,舌頭能伸能縮。整條龍舟如活龍一般。龍舟因顏色不同而有“白龍”、“黃龍”、“青龍”、“黑龍”等名稱。也有些地方船頭安上蛙、蝦、虎等模型,稱為“蛙龍”、“蝦龍”、“虎龍”等。據道光版《廈門志》“歲時”(卷15)載:端午“競渡於海濱,龍船分五色,惟黑龍不出。富人以銀錢、扇帕懸紅旗招之,名曰‘插標’,即古錦標意。”廈門、漳州等地還在競渡終點停泊“標船”,以鴨子為標。競賽開始,一艘艘龍舟如箭離弦,飛速破浪前進,岸上觀戰者人山人海,鼓掌喝彩。當龍舟到達終點時,“標船”把鴨子投入水中。龍舟上的健兒紛紛跳往水中追捉,觀眾吶喊助威,極為熱鬧。

端午節的風俗14

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户户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

今天是端午節,大家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不知道吧!那就讓我來告訴你們吧!你們還記得楚國那位愛國大將屈原嗎?我來説一説他吧!

屈原是戰國時期出國人,很有學問。他在楚王身邊做官,以形象是自己的國家富強起來。昏君楚王卻聽信奸臣的話,把屈原削職流放。在流放中,屈原聽説楚國的的都城被敵人佔領,百姓遭難,悲憤極了。五月初五這一天,他來到汨羅江邊,懷抱一塊石頭,以縱身跳入汨羅江中。出國的百姓聽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們含着淚划着船趕來打撈屈原,還把粽子扔到江裏餵魚,希望魚兒不要傷害屈原的身體。這就是五月端陽包粽子的來歷。

我來講一講賽龍舟的來歷吧!當時楚人因為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

小孩還要掛香囊的。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端午節還有掛艾葉、菖蒲的習慣: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端午節的活動可真多呀!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的一個節日,而在這一天,差不多家家户户都會吃上一個大大的裹蒸粽,而在我的家鄉,最興的就是自己包的裹蒸粽了。

一個清晨,霧還未消散,眼前的一切都是朦朧的。而符裏的人們已經開始忙活了,每一户人家都抬出一個差不多一個大人身高的大鐵鍋,而我們這些小孩子,望着這麼個大鐵鍋,都張大着嘴,發出“哇”的一聲,而過了幾年這樣的端午節,我們也就不驚奇了。

大人們在屋裏忙裏忙外的,廚房的灶放着幾個大圓盆,都是一些紅豆和糯米之類的。開始包裹蒸粽了,大人們把些冬也先洗得乾乾淨淨,然後把紅豆、糯米等放在底下,中間再放一塊甘香可口的豬肉,表面再鋪多一層糯米就已經完成了一半,而最後呢,也是最關鍵的一步,那就是包紮這些可愛的金字塔壯的裹蒸粽了,如果扎得不好,那麼在煮的時候,裹蒸粽就會散掉,走失了裏面的精華,那就不好吃了,大人們拿出一條草繩,緊緊地捆綁着裹蒸粽,在最後,也要再緊緊地打上一個死結。

一切準備工作都做好了,接下來就是煮裹蒸粽了,大家都提着一桶桶的水,往剛剛的大鐵鍋倒,而我們這些小孩,也都來幫忙,提着小一點的桶,很快,大鐵鍋就已經裝了一半水了,開始往裏面剛裹蒸粽,每個人都從屋裏拿出一張小木凳,在大鐵鍋面前,這一刻,是最為温馨的,這一蒸,即使十多小時,而且不時要往鍋裏倒水,以免幹水,大家在鐵鍋前有説有笑的,火光中滿是大家歡樂的笑聲,等待着這些裹蒸粽的我們,或許享受的即使這一刻,這一個過程,而不時成果。

裹蒸粽蒸好了,一拉開大鐵鍋的蓋,那種香味真是無法言語,從村頭飄到村尾,整條村都是裹蒸淙的香味,大家迫不急地吃着自己的勞動成果,這種美味是外面買來的裹蒸粽吃不到的。

已經好幾年沒回家過端午節了,真懷念啊!真想再過一次。

端午節的風俗15

在這一年裏,我最喜歡的節日就是端午節。端午節又叫端陽節,重五節。是農曆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這一天必不可少的風俗是吃粽子,賽龍舟,插艾葉,喝雄黃酒等。據説,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相傳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的大夫,因為愛國理想不能實現而抱石投汨羅江自殺。人們為了紀念他,便把他投江的日期定為端午節。

端午節一早,我剛睜開眼,就看見奶奶在外面忙真什麼。過去一看,原來奶奶在插艾草,餐桌上還擺着用艾草煮成的雞蛋和幾個想噴噴的粽子。這時我才想起今天是端午節。看着煮的綠綠的雞蛋和香噴噴的粽子,口水都忍不住要流下來,幾分鐘,兩個雞蛋和粽子就沒了影。

到了晚上,爺爺把飯菜上完了,爺爺從櫃子裏拿來一個瓶子像是藥酒的什麼東西,還要我們每個人喝一口。我問爺爺;‘這是什麼呀?’爺爺笑着説:“這是雄黃酒,喝了能避邪。”我端過雄黃酒,喝了一口,感覺辣辣的,但心裏想着:這樣我就可以避邪了,辣算什麼。

端午節雖然已經過去了,但是它留給了我許多美好的回憶。

標籤:端午節 風俗